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淨宗法師2006年9月24日講於長春「般若寺」
善導大師依據《觀經》展開淨土教理
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是以阿彌陀佛的本願作為立教的根本。不過,從教相來講,善導大師不是直接解釋《無量壽經》,而是為《觀經》作了《四帖疏》。也就是說,他是依據《觀經》來展開有關淨土的教理,所以,如果對《觀無量壽佛經》的基本梗概不瞭解的話,我們要學習善導大師的思想,就可能有不明了的地方。
我想今天先把這部《觀經》大略的梗概給大家做個介紹。
淨土三部經展開的次第
《觀經》、《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三部經典在我們淨土宗稱為「淨土三經」,這是我們的正依經典。
這三部經,釋迦牟尼佛講解的時間次第,第一部就是《無量壽經》,第二部就是《觀無量壽佛經》,第三部就是《阿彌陀經》。
這三部經,當然主題思想是一致的,不過,它們對教化眾生的立場、角度和攝化的方便各有不同。
這三部經比較起來,《無量壽經》是一部本源的經典,因為《無量壽經》詳細開說法藏比丘的四十八大願,發願修行,成就佛果,成就極樂莊嚴,引導眾生去往生,這是個來源之處。如果沒有四十八願,就沒有極樂淨土,也沒有阿彌陀佛,也沒有往生這件事情。所以說,這個是來源的地方──《無量壽經》是本源。
《觀經》是展開。光是本源,還沒有展開,這樣還不能普攝群機。就是有的眾生能夠明瞭,有的眾生還不能夠完全明瞭,或者執著於原來自己修行的觀念,不能進來,所以,這部《觀經》展開得非常廣泛,是千機並育、萬法並收,把一切根機、一切修行法門的人都收攝在淨土法門之內。它是一種從方便引導進入真實這麼一個角度。所以,《觀經》是一部展開的經典。
《阿彌陀經》是淨土三部經當中最後一部經典,它是一部結論性的經典,總結性的,很簡短。比如說《無量壽經》也講到三輩往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多少修善、奉持齋戒、供養三寶等等;《觀經》也講到三福、定善觀、散善觀,很多修行。那麼,在《阿彌陀經》當中,這一切都不談了,「正直捨方便,唯說無上道」,就說「執持名號」,其他的通通擱捨了,因為這是一個總結性的,又把它回歸到彌陀本願稱名這個原點。
所以,這三部經是這樣一層關係。
《觀經》註解很多
在唐朝那個時代,這部《觀經》受到教界普遍的注重,因為它的行法不光使淨土宗的人能夠找到依據,就是愛樂種種觀法、愛樂種種修持的人也能找到他相應的地方。因此,有很多人在解釋《觀經》,《觀經》的解釋就很多,不過,這些解釋不夠透徹,也不能完全契合佛的本意。所以,作為彌陀示現的善導大師就重新解釋。
《觀經》緣起
我想今天把《觀經》有關的梗概和大家做個介紹。
《觀經》,可以講在整個三部經當中,它是最具有故事情節的一部經,最生動、最精彩,很戲劇化,《觀經》還可以拍成電視連續劇的。有些蓮友可能看過《佛典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裏邊有一篇叫《王舍城的悲劇》,是通過動畫片來講《觀經》的大概情節,可以講很生動、很精彩,也很驚險,有很多情節,像下品往生的人,他馬上就墮入地獄了──這個很驚險;哎!得救了──這個很精彩。
這部《觀經》是釋迦牟尼佛在入滅前八年,也就是在講說《妙法蓮華經》的時候所講的。《觀經》一開始就說了,世尊當時在耆闍崛山中(就是靈鷲山),與一千二百五十位諸大比丘,還有三萬二千諸大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作為上首,在那裏舉行法華的法座,在講解《法華經》,大聖最上醍醐妙法,在那裏講。
這時候,靈鷲山下的王舍城裏發生了人間悲劇,在王宮當中,所謂的宮庭政變、國王政權的交接。有一個太子叫做阿闍世,把他的父王頻婆娑羅王(頻婆娑羅王和世尊是同年生的,是世尊的大護法)給關起來,關到牢裏面,他自己奪取了王位。
為什麼父子至親產生這樣一個血腥的政變呢?是因為他受到惡人提婆達多的教唆。
提婆達多大家聽說過嗎?提婆達多在我們佛教界很有名啊,要講哪個不好,「你就是提婆達多」。對佛法,他是個反面教材(不過他也是大權示現),他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毀壞佛法──提婆達多。
這裏面就有故事了。為什麼提婆達多要教唆他呢?為什麼阿闍世太子就受了教唆呢?這裏面有一段因緣,顯示世間無常、因果輪迴的業力。
起初,頻婆娑羅王年齡漸漸老了,沒有子嗣,王位缺乏繼承人,所以,他就到處求神問仙,但是,還是沒有後代。
這個時候,有一位看相的說:「稟報大王,有消息。」
「什麼消息呢?」
「現在山中有個大仙人在修行,這個仙人還有三年的壽命,他三年之後要捨壽來到王宮,為大王做兒子。」(這個相師水準也不簡單)
大王一聽,滿心歡喜:「好啊!我這國家有繼承人了,不過我現在年紀大了,再等三年,等不及了,三年生下來,還是小孩子,還要過幾年,最好讓這個大仙現在就來給我做兒子。」國王有點蠻不講理,就派了個人,說:「你去讓他早點來給我做兒子!」
使者來到山中,告訴仙人說:「大仙人,我們國王有請。」
「幹什麼?」
他說:「你啊,三年之後要給國王做兒子,不過國王說現在來不及了,希望大仙垂恩早赴。你啊,慈悲慈悲,早點去給大王做兒子。」
仙人說:「是有這回事,不過還要過三年,現在去為時尚早,對不起,請你回稟大王。」
使者無功而返,「稟報大王,仙人如此這般說來。」
大王一聽就不高興了,眉頭一皺,說:「我是一國之主,在我的整個國土範圍之內,山河大地、一切人物歸我掌管。我對你禮貌,我下心來請你,你還不承我的好意!這樣,再去一趟,你跟他再講,如果不答應,當場拿劍把他殺了,當場斷他的命根,我還怕他不來啊!他不是沒有捨壽嗎?當下給他殺了就是,還怕他不來給我做兒子啊!」這個國王也是蠻不講理。
好了,使者又去了。去了之後,跟仙人又說:「哎呀,你應當去。」
仙人說:「我現在時候沒到。」
使者說:「如果不去,大王有令。」就把劍拔出來。
這個仙人也是有神通的,他就說了:「我本來還有三年才去給大王做兒子,現在大王派人早斷我的命根。你回去稟報大王:如果我給大王做兒子,將來我也以心口殺王。」(就是他自己沒有殺,他有這個心,動嘴叫人家來殺)說完之後就引頭受死。好,這樣就命終了。
當天,頻婆娑羅王的夫人韋提希就懷孕了。
有孕之後,相師又來了。就請相師看。相師說:「大王喜得貴子。」
「是男是女啊?」
「是男不是女。」
很高興,「哎呀,國家有繼承人了。」
相師說:「不過啊,此兒於大王有損。」(「這孩子生下來,對大王有損傷」)
婆娑羅王一聽,說:「沒關係,我整個國家都給他了,對我損傷有什麼關係啊?我在所不惜。」
相師打發走之後,國王想想,「哎呀,可能不妙啊!仙人臨死之前講了這麼一句話,相師又看准了,這不是冤家來了嗎?」所以,想一想還是有點不放心,害怕,就跟他的夫人韋提希商量:「這樣子,我們商量一下,當生產的時候啊,你就在樓上,生到天井當中……」(天井大家知道嗎?南方都有的,閣樓圍成的空地,底下是石板。)他說:「你在樓上天井那兒給他生下來,他就掉到地下摔死了,外人也不知道,我們風聲也不露,就說命沒有活,這樣不就把危機化解了嗎?」
所以,人哪,還是很自私,想到自己的命啊,「哎呀,我還是保一保」。
韋提希夫人呢,丈夫這樣一講,就點頭了──等於說夫妻兩個共同密謀了,「好,沒人知道。」
生的時候呢,從天井上生下來,結果這個小孩子命大,沒有摔死,只把一根小指頭摔斷了。哎,這樣只好把他養下來了。
這件事情,頻婆娑羅王、韋提希夫人不可能告訴阿闍世,把他隱瞞了,所以,還是父子恩愛,教育他、培養他。
那麼,提婆達多就來教唆這件事情。
提婆達多這個人名利心很重,出家不好好修行,他看見釋迦牟尼佛大得供養(頻婆娑羅王總是送好的供養,一車又一車地送去,世尊的很多徒眾也很受恭敬供養),他心裏就羡慕;羡慕,自己又沒本事、沒辦法,他就想:「最好有神通,我要學得神通之後,世間的人就對我恭敬了,我可以空中展現十八般神變。」他就找到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羅漢),說:「尊者,你是不是教我學神通?」
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羅漢,知道他不懷好意,就說:「你啊,不要學神通,你就先學四念處,觀苦、空、無常、無我,這個是佛教的基礎。你這個不學會,學會神通沒用。」
舍利弗不跟他講,他就去找目犍連,然後一個個地找,五百大阿羅漢都找遍了,沒有一個告訴他。
他就苦惱了:「神通學不到,供養搞不到啊!」怎麼辦呢?現在找到誰呢?找到阿難(阿難跟提婆,他們出家前是兄弟,都是釋迦族的):「阿難哪,我們兩個是親戚,你是我弟弟,你對我不能見外,你告訴我怎麼學神通法,你在世尊那裏聽到很多法門。」
阿難是「多聞第一」嘛,什麼教法他都聽到了,沒聽到的,世尊給他補講。阿難當時證得初果,是初果聖人,他沒得到四果,沒有他心通,所以,他不知道哥哥提婆向他學神通是什麼意思(其他大阿羅漢都知道啊,大阿羅漢有他心通,「知道你不懷好意」,所以說「你要先學四念處」),阿難不知深淺,「好,想修行好!」把他叫到旁邊。阿難不會修,但是告訴他:「你怎麼修神通啊?你先用心舉身,用心想:我身體上空,一寸、一尺、一丈,上去;然後再想以身舉心,心上去;然後再想身心合舉,身心都上空中;然後再想你這個身體能夠進入岩石、牆壁,可以色質無礙;然後再想整個的山川大河可以入你的身體,沒有障礙;然後再想你的身體越來越大、越來越大,虛空一樣,遍一切處;然後再想越來越小、越來越小,能夠到一個毛孔裏面去……這樣反復地訓練、反復地修行。」告訴他了。
提婆達多是個上根利智,很厲害,他就找塊地方,閉關修行,七天七夜修成了(厲害不厲害?真厲害),七天七夜神通修出來了。
修出來了之後,他就來到阿闍世面前,在空中顯示他的神通,一會兒身大如虛空,一會兒在空中躺著,一會兒在空中走路,一會兒這個變化、那個變化。把阿闍世看得,「啊!這個是何方神聖?」就問:「這是哪位大德?」
人家說:「這是尊者提婆。」
你看,他神通一學來啊,就不一樣了,叫「尊者」了,「尊者提婆」。
他就喊他下來:「尊者,你下來。」
提婆達多就「忽」一變,變成一個小孩子,一個嬰兒,就坐在阿闍世太子的腿上,阿闍世太子很喜愛他,就像大人親小孩一樣親他,跟他親嘴,然後還吐唾液餵他。提婆就把他的唾液也吞下去了。然後一回身,回復原來的樣子。
太子說:「尊者,你有這麼樣的神通!」因為凡夫嘛,不知道他到底修證到哪個程度,就很恭敬他了。
得到阿闍世太子的供養,提婆達多的心就更加驕傲了,這時候,就有他的想法了,他說:「太子啊,你看,你父親對佛很恭敬,經常一車一車的好東西送去。你看,你師父我,就顯得冷冷清清的。」
這麼一講,太子說:「沒關係,我父王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所以,把好車、好東西一車車往那兒送。
提婆達多得到阿闍世太子的供養,就更加起了驕慢,分開徒眾,所謂「破和合僧」,自己別立教法,「這樣、那樣那樣那樣……」自己搞一套規矩,帶了人走了。
有一天,世尊正在那裏講法,提婆就跑來了,說:「世尊哪,你年紀大了,你可以退休了,你把教團所有的徒弟交給我,我來幫你帶。佛法的任務也交給我,我來弘法。」
這不是勸位嗎?他這麼一講,所有的弟子一聽,都感到奇怪:「這怎麼回事?」
當然知道他的心意了,說:「目犍連和舍利弗是大法將,都是上首弟子,我尚且不把佛法付囑他們,何況像你這個愚癡之人,你是吃人家唾液的,我怎麼可以把佛法付囑給你呢?」世尊這樣呵斥他。
婆一聽,起了毒惡的心:「世尊在大眾面前污辱了我,這樣講我,講我不好!」心裏非常氣憤,說:「我一定想辦法報復!」就離開了。
後來,他報復的機緣就來了。那天,他又來找阿闍世太子,「太子啊,你看我最近……」
太子一看他,說:「師父,你最近怎麼愁悶不樂啊?」
「我身心憔悴呀,我都是為了你啊!」
太子一聽,說:「啊?怎麼為了我?」
「你不知道啊,你父王對你不好!」
「哦?怎麼不好?」
他說:「我告訴你說啊,世尊現在年紀大了,我把他除了,我做新佛;你父親年紀也大了,你也把他除了,你自己做正位。這樣我們新佛、新王共同化導世間,這個多好呢!」給阿闍世太子出這麼一個主意。
阿闍世太子一聽,當時就嚇住了,「哎,你怎麼講這種話?你除佛、我除父親?這個怎麼可以?」
他說:「哎呀!你不要那麼認真,我告訴你,你父親對你根本就不好。」然後就把那段因緣,如此這般這般這般……「你父親當初就想謀害你,對你哪有什麼恩德?不過太子你福報比較大,所以摔下來沒摔死,就摔斷了一根指頭,不信你自己看一看。」
太子一看,「哎?」是有一根指頭斷了。
提婆說:「現在全國上下的人,宮內宮外都知道你叫『折指太子』,只有你不知道。矇騙了你,你還以為好著呢?」
太子說:「有這回事啊!是不是真的?」
提婆說:「不是真的我還來騙你嗎?肯定是真的了。」
所以,人哪,一挑唆,過去的因果關係就顯現出來了。
阿闍世太子當時心中非常的瞋恨,就聽從了提婆達多的教唆,這樣才發生了這件事情,把他的父親關在牢裏。
關進去之後,韋提希夫人就很悲傷,畢竟是夫妻情深,丈夫給關起來了,一切大臣不能接見──因為怕大臣去接見之後,老王跟他們密謀。「把我推翻怎麼辦?」所以阻止。但是,他媽媽他沒有阻止,他媽媽可以去看頻婆娑羅王。
她去之前,身上就洗澡洗乾淨,然後用蜜和上麵,塗在身上;再把身上的裝飾品瓔珞(瓔珞都是小球兒啦)一個個打開,一頭兒用蠟封上,把葡萄漿灌進去,再把另一頭兒用蠟封上,這樣全身掛滿,有吃的、有喝的,就送吃、送喝進去了。
門衛一看國王夫人來了,也不能阻擋啊(大臣不讓進,夫人來了還是讓進去的)。進去之後,就把麵蜜刮下來給他吃、葡萄漿倒出來給他喝。喝完之後,頻婆娑羅王就弄點水漱漱口。漱完口之後,他自己關在牢裏邊就想:「我現在生命不久,無常就在眼前,平時忙於國政,現在正好修行。」你看,頻婆娑羅王不錯啊,道行很好。他就說:「大目犍連(大目犍連尊者跟頻婆娑羅王是親戚關係),你是我親戚,最好你來給我受八戒,每天來給我受戒。」
他這麼起心動念,目犍連就知道了,目犍連就像鷹一樣來到王宮裏,為他受八戒,每天給他受一次八關齋戒。為什麼每天受呢?因為他也不知道哪一天可能就被殺了。
同時,世尊又派富樓那尊者,所謂「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你去給國王講佛法,告訴他這個世間無常的道理,種種佛法的道理跟他講解,讓他的心得到寬慰。」每天這樣過。
時間很快,過了三七二十一天,阿闍世太子來檢查,問門衛說:「我父王現在還活著嗎?」人都很虛偽,他心裏是想:我父王肯定餓死了,二十一天了嘛,不吃不喝,不給來人,那不餓死了嗎?但是他不好意思說「我父王死了沒有」,他不好意思這樣講,講了不好聽。「我父王還活不活著,活得好嗎?」
門衛就跟他說:「報告大王,你父王現在活得好,不僅活得好啊,還活得面孔光彩起來了。」
「為什麼?」
「一方面國太夫人給他送吃送喝,有葡萄漿,有麵蜜,所以身體得到滋養。另一方面,目犍連、富樓那從空而來,我們擋也擋不住,來給他講佛法。所以你父王聽到佛法,心裏喜悅,吃到東西,色力強壯,現在又不操心國政,反而紅光滿面,活得好好的。」
這回阿闍世太子一聽,「啊?真是!」心裏很氣憤,他就開始起瞋恨心了,他說:「我母是賊,與賊為伴!」「我媽怎麼回事?她跟我不一條心,她跟賊……(他和他父親劃清界限)跟他合夥兒,不跟我一條心!……沙門惡人!」(他又罵出家人,罵目犍連尊者,罵阿羅漢,這罪過都大!)「沙門是惡人,用幻惑咒術令此惡王多日不死。」罵他父親是惡王,罵沙門是惡人,說用咒術讓他多日不死。講完這個話,他就氣狠狠地劍拔出來,就要去殺他母親──要害母。
你看,五逆罪都顯現出來了:提婆達多要謀害佛,要出佛身血,又破和合僧,這是逆罪;他呢,殺父,又罵比丘僧、罵阿羅漢,又要氣凶凶地去殺他母親。
這個時候,有兩位大臣,一個叫月光,一個叫耆婆,說:「哎!大王,且慢。」給阿闍世行禮,說:「這個事情不能幹,自古到今,歷史上記載:貪圖王位,殺父王的,這個有(為什麼呢?父王不除掉,他得不到位子),這個歷史上太多了,有一萬八千。但是,還從來沒聽說過無道害母,母親沒有王位,你殺母親幹什麼呢?如果說你們家內的事情、你們的因緣,父王也是王,兒子也是王,我們做大臣的也只好如此了。但是如果你殺母親,我們不能擁護你。那你就是下劣種性,是旃陀羅,你不應該在王宮裏住。」這話一說出來,兩位大臣就手按著劍往後退。
阿闍世一看,就發慌了:啊?看來這兩個大臣要不擁護我了,要背叛我了。他心裏就空虛了:「哎,慢一點慢一點,有話好商量。你們兩個怎麼不幫助我呢?」
「要我們兩個幫助你,你不要害你母親。」
阿闍世一聽,就「止不害母」,把劍收起來。這樣,韋提希夫人才撿回一條命。不然,當下就要被她兒子殺害。
阿闍世吩咐內官把他母親關起來,關在內宮裏面,深深的,不給外面的人見面,沒有殺,但是把她關起來了。
我們每個人想想看,這個時候,作為韋提希夫人,她是一國之尊,平時是養尊處憂、萬民景仰,任何事隨叫隨到,一切遂心。這個時候,她遇到最大的苦惱:丈夫給關起來──不是被外人關起來,是被自己的兒子關起來要謀害;連自己也是身心失去自由,甚至也要被加害。所以,她可以講,用「國破家亡」都難以形容她心裏的悲歎。她就覺得這個世間太苦了,「怎麼成了這個樣子?」如果是平常老百姓還無所謂,她從最高落到最低,所以,心中苦惱得不得了,關在內宮裏邊,身心是憂愁、憔悴啊,在那裏苦惱。
所以,我們淨土法門是救度苦惱眾生的法門:有苦了,就要想辦法求佛法了。平常她都不修行的,這個時候,就在那裏自言自語了,怨歎、哭泣、哀訴,她說:「哎呀,釋迦牟尼佛啊,如果我在外面,可以親自去拜訪您老人家,現在您看,我被關起來了,我丈夫也沒有力量了,世尊哪,您老人家威重,我一個卑賤的女質之身,也沒有資格請您老人家來看我。但是,您能不能派阿難,您的弟子,來慰問我一兩句呢?讓我心裏得到安慰呢?」她就在那裏講啊、哭啊。
我們很多時候也這樣,對不對?我們念佛,「哎呀,阿彌陀佛啊,我怎麼這樣子啊……」
她的心情比我們還要悲傷,因為她的苦難,你看看,比我們深重多了。
所以,比比韋提希夫人,大家不要說苦,你再苦,比她強多了。你兒子還沒這樣子呢,你還不至於被關起來,成為階下囚。
人生總之是苦,作為一國之尊的夫人,也受這個苦惱。
那麼,她在這裏向著佛的方向禮拜下去,頭一低下去,還沒抬頭起來,釋迦牟尼佛在耆闍崛山(佛有他心通)就知道了,「世尊知韋提希夫人心之所念」,知道她很愁苦,也知道她得度的因緣成熟了,就派阿難和目犍連兩位尊者從空而來,飛入王宮(大家想:如果我能去,「嚓-」就好了──不行);世尊本人呢,從耆闍崛山隱沒(從下面),從王宮裏就出來了,沒有從空中過來。世尊從那裏一隱身,從王宮裏就顯示出來了。
韋提希夫人頭剛拜下去,一抬頭就發現釋迦牟尼佛坐在百寶蓮花之上,「身紫金色」,「目連侍左,阿難侍右」,空中有釋梵諸天普雨妙華,供養世尊,都知道這裏肯定要講殊勝的妙法了。
韋提希夫人根本沒有想到世尊會突然來到宮中,抬頭一看,「哎呀!」非常驚喜,「世尊!」就好像流浪的兒子見到自己的親人、見到父母一樣,悲從心來,在那裏婉轉號泣,已經是悲不自禁了,已經是失去禮貌了,「舉身投地」(也不能說「我慢慢地翻掌來拜佛」了),「撲通」就跪倒,號啕向佛:「世尊哪,你可來了,我怎麼回事啊?我造了什麼罪業啊?我怎麼生了一個這麼惡子?我受這麼樣的苦惱!」在那裏講。
韋提希夫人跟我們都一樣,凡夫,自己的因果報應忘記了,她說:「我造的什麼罪?」你忘了,你不是跟你丈夫兩個合夥準備把兒子摔死嗎?──她忘記了,「哎呀!我有什麼罪啊?我怎麼生了這麼一個兒子啊?怎麼這樣對我啊?你看我這麼苦惱啊……」哭來哭去。
心裏稍微平穩一點,她又怪誰呢?又怪提婆達多了(兒子再不好,都是自己的兒子,所以她不全怪):「我的兒子雖然不好,如果不是提婆達多教唆,他也不至於這樣子。世尊哪,你怎麼收了這麼一個徒弟呀?」跟人家有什麼關係啊?你看,她來這一套了,還在那兒哭。
世尊一句話不講,讓她哭,讓她傾訴,用慈悲安慰她,讓她心中慢慢平靜。
哭了半天,回過神,說:「世尊哪,這個世界太苦了,這個世界,閻浮提惡世,都是惡人,地獄、餓鬼、畜生盈滿。世尊,你告訴我,哪個地方如歸淨土,沒有憂惱,我願意去往生,我不樂意在這個地方呆了,我希望我的未來不見惡人、不聞惡聲。不好的聲音、不好的人我通通不見。自己的兒子,最親切的,我含辛茹苦、推乾就濕,好吃的都給他,一心愛護他,結果現在對我如此加害,世界上還有什麼人值得我留戀?這個世界還有什麼值得我留戀呢?世尊你告訴我,哪裡好去?我要去往生。」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遍照十方世界,然後這個光又回收到自己頭頂上,在頭頂上形成一個光台,光台像須彌山一樣,世尊用神力把十方世界一切國土都攝在自己的光台頂上,讓韋提希夫人看,就像我們現在看電影一樣──哎,這個比喻不恰當,比看電影那可生動多了。
韋提希夫人一看,「哎呀,好啊!這麼多的諸佛淨土!」(你不是想到無憂惱處嗎)太多了!啊,有的世界是七寶合成;有的世界都是蓮花;有的世界是水晶宮一樣透徹;有的世界是琉璃寶地……她就看得眼花繚亂。
但是,在這無量無邊的國土裏邊,她選中了一個最美妙、最清淨、最好的國土,就是極樂世界。
所以,她就跟世尊說:「世尊,這些國土都非常清淨,都有光明,不過,我今樂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為什麼她能選擇極樂世界呢?善導大師解釋說:這是釋迦牟尼佛加持她,釋迦牟尼佛的本心就是要講淨土法門。本來極樂世界就是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裏邊的精華,是淨土裏邊最優勝、最精華的。那麼,世尊再用神力加持,把其他的國土稍微隱沒一點,讓極樂國土特別的端正,顯示出來。
所以,世尊的本心是很清楚的:是讓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韋提希夫人就說:「我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今樂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這兩句話很重要,「世尊,你就告訴我觀想的方法」,因為韋提希夫人多少也聽到世尊講佛法,她認為:要往生這樣的極樂世界,那肯定要有深觀,如果沒有深入的觀想,可能去不了。所以,她就向世尊請教:「你教我怎樣思惟、怎樣正受。」
「思惟」:就是觀想的前方便,叫初想,比較粗糙,不是那麼細膩。
「正受」:就是心境相應,完全顯現淨土莊嚴景象。
讓世尊教她怎樣觀想。
這個時候,世尊就笑了,「好啊,你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好啊!」為什麼要笑呢?「因為你願往生極樂世界,滿了我的出世本懷,我正要講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門。」而且,因為韋提希夫人這麼一講,所有未來的眾生都可以由此因緣,不管什麼樣根機的眾生,都可以往生淨土。所以,世尊很高興、很歡喜。
這個時候,「有五色光,從佛口出」,直奔頻婆娑羅王的頭頂(頻婆娑羅王也在坐牢啊),世尊的光就照過去了。
頻婆娑羅王受到佛光的加持,雖然隔著牢房的房間,雖然隔著空間的距離,但是心眼無障,哎!他就看見釋迦牟尼佛了,「啊!」當時受到佛光的加持,當下證得第三阿那含果(善根深厚的人,在佛的正法時代就這麼容易)。佛一放光、一加持,得了三果。因為他是在家人嘛,要是出家人,就得四果阿羅漢了(我們現在累了半天也得不到),這就是善根成熟了。
世尊就跟韋提希講:「你知道嗎?阿彌陀佛去此不遠,你當繫念。那麼,我就給你說種種的比喻(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欲修淨業者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三福
世尊接著就跟她講「三福」(這是《觀經》的次第),就跟她講三福,說:「往生西方,要修三福。」哪三福呢?
第一福叫做「世福」: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第二福叫做「戒福」(戒律方面的):
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三福叫做「行福」(就是大乘福業):
深信因果,發菩提心,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把這三福告訴她。
定善十三觀
然後就跟她講說修行的種種觀法:「你是凡夫,你觀想當然沒有力量,不過,諸佛如來有異方便,能讓你觀想成就」。底下就講了十三定觀。
第一觀就講日想觀:「你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應該端身正坐,志心一處,想於西方。先想什麼呢?先想一個太陽,在西方地平線上,像一個懸鼓,掛那個地方一樣,住心不移,心中明朗顯現……」
這個日想觀叫做「假觀」。極樂世界並沒有太陽,為什麼教她觀太陽呢?一個是知道我們的方所,就是我們將來往生的地點、方向,在西方;第二個是讓我們知道西方是光明的境界,阿彌陀佛是無量光佛,極樂世界是無量光明土,消除我們內心的愚癡、黑暗、無明,以光破暗,這是引導的含義。
日想觀觀完之後,再觀水想觀。水想觀就觀想極樂世界地平如水,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有高山、丘陵,極樂世界都是琉璃寶地。
為什麼要觀水呢?這是一種表示,表示極樂世界平等沒有差別,水是平的,平等,代表阿彌陀佛的慈悲,平等救度一切眾生,沒有差別;也代表極樂淨土清淨無染。
日想觀到水想觀,再觀到地想觀,這樣就觀到極樂寶地了。
然後再是寶樹觀:地上有種種的七寶樹,多高、多大,葉子如何、樹如何,都講得非常的仔細。
寶樹觀觀完之後,就觀寶池觀,樹下面有寶池,這個池子就是「七寶池」,我們要托質蓮胎的地方。
寶池觀觀完以後(寶樹、寶地、寶池都是極樂世界的「自然景觀」,以我們現在這個地方講,叫自然景觀),再觀寶樓觀,寶樓就是所謂的「人文景觀」了,好像造出來的了──當然這個詞用在淨土就不合適了。
寶樓觀觀完之後,依報觀(就是極樂世界外在的環境)已經觀察完畢了,現在就要轉觀正報觀,就是極樂世界的佛菩薩。
觀佛菩薩之前,先要有方便,先觀華座觀,就觀阿彌陀佛所坐的正覺蓮花寶座。這個蓮花要觀,太大了!怎麼觀?不要講其他的,這一個蓮花葉子,我稍微算了一下,大概比我們整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還要大──一個蓮花葉,比我們全中國還要大;那麼,這朵蓮花有八萬四千片葉子(你看,你怎麼觀),每片葉子上面有八萬四千脈絡(就是蓮花的脈絡紋);每一個脈絡中間映飾著無量的摩尼寶珠;每一顆寶珠還要放百千光明;每一個光明裏面又出多少多少寶台、寶幢、寶幔……這麼一層層地觀──這個太難觀了!但是,很殊勝、很莊嚴,講得非常好,這就是觀華座。
華座觀觀完之後,就是像觀,就是觀像身(直接觀真身有難度,先觀像),觀一座金像,先觀阿彌陀佛,再觀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在寶樹下面,三尊金像放出金光。然後一個個樹下都有,樹樹底下都有。
像觀之後,再觀真身觀,大家早晚念:「彌陀身色如金山」是吧?怎麼唱的?「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照十方」──哦?我讀的都是善導大師的偈子,我都忘記了。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謝謝你們提醒,謝謝大家!
這首偈子就來自於《觀經》,它是綜合《觀經》和《無量壽經》。它裏面所講的就是《觀經》第九真身觀的內容。
真身觀,這個阿彌陀佛,那就高大了,阿彌陀佛的佛身有多大呢?「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你看,「六十」、「六十萬」、「六十萬」裏面還有「億」,「億」裏面有「那由他」,「那由他」是印度一個極大的數字,沒法衡量的,後面再跟一個「恒河沙」,這個沙是多少?
「恒河沙」,師父們都知道,有些老居士也知道,還有一些居士不知道,我給大家講一講什麼叫「恒河沙」。
「師父啊,老是講恒河沙、恒河沙,恒河沙是什麼沙?」
「恒河沙」是世尊來形容數量之多的一個形容詞。在印度有一條河叫恒河,釋迦牟尼佛經常在恒河流域教化眾生。恒河是印度的一條聖河,人們很敬重的。恒河五千多里長,很長的。那麼,恒河兩岸四十多里寬的地方都是很細的沙子。你看,五千里長、四十里寬都是細沙。沙子非常細,一粒沙代表一個數字,那麼,這一把沙是多少呢?已經數不清了;那麼,一里的沙有多少呢?那更數不清了;那麼,恒河的沙是多少呢?沒法數了!所以,「恒河沙」是代表無量無邊、無法形容、無法計量的數字。
那麼,阿彌陀佛的身高有多高呢?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這麼高大!有時我也在那兒想,閉著眼睛想佛有多高……這麼高……想得再高、再高、再高……想得心裏面,「哎呀!想累了」,放下來,念:「南無阿彌陀佛」。
這個觀想,我們心裏也可以這樣想,但是,再怎樣想也想不到那麼大。
這是「恒河沙由旬」。
這麼高、這麼大的佛,經中說:身放光明,光中又出佛,佛中又出光,然後如何如何……,這個叫真身觀。這個時候,就來到十三定觀的最高峰了,因為直接觀佛了嘛,觀真身嘛。
接下來再觀觀音觀,第十觀,觀觀世音菩薩。
接下來再觀大勢至菩薩,第十一觀。
再接下來觀普觀,就是觀想自己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蓮花中結跏趺坐,花開花合,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演暢妙法。
再接下來叫雜觀,西方三聖變現自在,普化一切,這叫雜觀。
這十三觀觀完了──這個叫前面的十三定觀,大家有個概念:十三定觀裏面包括有依報觀和正報觀,依報觀觀環境,正報觀觀阿彌陀佛和菩薩。
散善三觀:九品往生
這十三定觀觀完之後,釋迦牟尼佛接著講九品往生,叫「散善三觀」:十四觀、十五觀和十六觀。
十四觀就是上品往生,十五觀是中品往生,十六觀是下品往生。所以,「十六觀經」,它是包括十三定觀和散善三觀。
上品往生的人,就是前面講的修持三福業的「行福」。上品是發了菩提心的,讀誦大乘,解第一義諦,這是上品往生的人。這個叫上輩三人,是大乘善凡夫,行大乘行法的,修福業的。
中品呢,中品上生和中品中生是修小乘戒法的。中品上生是持五戒、八戒、具足戒的,是一輩子持戒的;中品中生是「一日一夜持八關齋戒」,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得到中品中生,臨終才遇到這個法門,快死了,受了一天的八關齋戒,就好像頻婆娑羅王,臨終之前請目犍連尊者來為他受戒一樣。
中品下生就是三福裏邊的「世福」──世間的福業、世間的善法,這個人孝養父母、慈心不殺,他很孝順,但是,他沒有出離心,他只是心裏很柔和,知道做人應該孝順父母,他一輩子沒遇到佛法,就是自然地行孝,我們世間講的,「這個人比較善良」,他很孝順、很柔軟。到臨終的時候,遇到人家跟他講:「哎!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救度眾生啊,往生極樂世界啊!」所以,在《觀經》裏邊也提到四十八願,就在中品下生。哎,他聽到此事,命終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九品當中的前六品,就是修三福的,大家知道:上三品是「行福」,就是大乘的福業;中上品和中下品是小乘福業,是「戒福」,持戒的;中下品是世間福業,就是世間善法的,不求出離生死的。這些通通往生了,這些都是善人啊,通通往生的。
那麼,下輩──第十六觀,是三種惡人:
下品上生是一個什麼樣的惡人呢?是一個造作十惡重罪的,他除了不誹謗大乘經典,其他罪都造過了,無有慚愧,不敬說法,盜僧祇物(他去盜竊常住三寶物)──這麼一個沒有慚愧的惡人。他是臨終的時候(一輩子造作惡業,到臨死了),遇到一個緣份,人家說:「你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念了一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造作惡業,到臨死是要墮落的,他害怕了,恐懼了,因為地獄景象顯現了。善知識告訴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哎,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消滅諸罪,當下阿彌陀佛來迎接,說:「善男子!」(這麼樣一個人,喊他「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哎呀,高興啊!各位,到你們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也來講,說:「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順我本願,我來迎汝!」高興不高興?「善女人,因為稱我佛名故,諸罪消滅,我迎你回歸淨土。」那個時候我們就高興了。
所以,這個十惡眾生當下稱名,當下阿彌陀佛顯在面前,稱讚他,引導他。他一念之頃,隨從佛後,往生極樂七寶池中。
我們為他鼓掌!
好,下品中生比他更差了,下品中生的人是受過佛戒的,結果他毀犯眾戒,破了戒了,到臨死的時候,依照他的惡業,「地獄眾火,一時俱現」,受戒破戒,這個惡業很大,比不受戒的罪過還大,有雙重之罪,有性罪、有犯戒之罪,所以,「地獄眾火,一時俱現」,經中講:地獄的火通通燒起來了,真的看到火宅了,燒起來了。怎麼辦?這個時候,遇到善知識,來跟他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讚說阿彌陀佛光明神力,讚說阿彌陀佛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阿彌陀佛如何如何的慈悲,如何如何的救度,也就是讚歎這句名號,說:「這所有的功德都收攝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當中,你只要稱念,你願意往生,當下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他聽到之後,想念、還沒來得及念呢,只是聽到了,哎!當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是不是也要為他感到慶幸?
(大眾鼓掌。)
我們不是為他感到慶幸啊,說實在的,我們是為自己鼓掌啊,對不對?這多大的好事啊!他往生了,比較起來,我也有份哪。所以,再鼓一次,響一點!
好!這下面更精彩了,下品下生這個人,罪業更重(下品下生是影射前面的阿闍世和提婆達多),這個人造作五逆重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都造作完了。按照他的罪業,善導大師解釋,「驗其罪狀」,如果按照他自己本身因果報應來檢驗他的罪狀的話,必定墮落。經中講:「應墮地獄、受苦多劫、無有出期。」這麼一個惡人,比前面兩個更重。所以,臨死的時候當然是眾苦逼迫了。遇到善知識了(我們不要等到臨死遇到善知識,我們現在遇到這個教法,就已經遇到最好、最殊勝的法門了),人家跟他講,「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勸令念佛」,說:「某某人哪,你罪業極重啊,種種的苦惱啊,地獄的火都燒來了!但是,還有一尊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能救你,你不用害怕,你不用擔心,這尊佛不嫌棄你,你念佛就好!」但是這個人呢,「彼人苦逼」,此人被眾苦所逼迫,非常惶恐,「不遑念佛」,他被苦惱所逼迫,「念佛要怎麼集中精力啊、要怎麼清淨心啊,要不起妄想雜念啊……」他現在恐怖異常,經中說他心中沒法念佛了。善知識一看,「哦,他可能誤解了,以為念佛要怎樣的凝定心志,要如何的集中精力」,善知識馬上就改口跟他講,說:「汝若不能念彼佛者,」(《觀經》裏面講的念佛有兩種:一個就是觀想念佛,一個就是稱名念佛)他說:「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思想憶念、心中憶念,善導大師解釋這裏的「念」,是心中憶念佛名。
心中憶念佛名跟口中稱念佛名,哪一個容易?
(「心中憶念。」「口中稱念。」)
你們想想看,不要亂講,想一想。心中憶念和口中稱念,哪一個容易?
(「口中稱念。」)
哎,這個心裏面念,不容易的。比如講,你跟你兒子鬧彆扭了,或者跟你老公鬧到心裏難過了,你這個時候念佛,自然會開口念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讓你把嘴巴閉上,心裏面念,你念不出來。坐那裏念,憋得慌、堵得慌,因為心裏面很亂。但是,口念就很容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著一句,對不對?心念,最起碼你要有某種程度的安靜,雖然未必說達到怎樣的清淨,你最起碼心裏能夠比較閑,沒有事。要在那很苦惱、很逼迫、眾惱攻心的時候,要心裏面念,不容易啊!
這個人,他現在是四大分離、眾苦逼迫,心裏邊怎麼能夠憶念佛名呢?所以,善知識就跟他講:「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你用嘴巴喊就可以!」嘴巴張口念出佛號來,沒有清淨心沒關係;心中說沒有什麼觀想、亂糟糟,沒關係!這尊佛的功德善力不可思議,你張口念出來,就可以得救!
假如我們現在就是那個要死的人,眼看要墮落地獄,這麼一聽啊,哇!歡喜了,他的心一下子至誠懇切地歸投過來,所以,經中就用這樣的經文來描述說:
如是至心,
聽到這裏,他的心當下安穩了,「哎呀,這樣就可以往生!」所以,他的真心發起來了,「如是至心」。
令聲不絕,
一聲接一聲,因為火就燒在旁邊哪,馬上就墮落下去了,善知識說:「你稱南無阿彌陀佛。」他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來不及念六個字,就念四個字也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再快一點,「佛、佛、佛、佛、佛、佛……」也行!因為急了,來不及了。
所以,念佛啊,六字、四字、三字、兩字、一字都可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阿彌陀佛」四個字、「阿彌陀」三個字、「彌陀」兩個字、「佛」一個字。你真的願意投靠這尊佛,都可以。
不過,經中善知識告訴他,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念念相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具足十念,
這裏講「十念」,
稱南無阿彌陀佛。
於念念之中,
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每一念、每一聲,生死罪消除,八十億劫生死罪消除掉了。
還沒有死的時候就念佛了,現在臨命終的時候,就看見一大朵金蓮花:
見金蓮花,
猶如日輪。
像一個大太陽一樣,光明燦爛地來到他的面前,來迎接他。
當下他一念之頃,隨著這朵金蓮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
精彩不精彩?
這個人可以講是墮落地獄的,他「啪」就要墮落下去的時候,念了十句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結果阿彌陀佛的寶蓮花「唰」飄過來了,一下子把他接住了,飄飄蕩蕩,往生西方──就這麼回事:正當墮落地獄的時候,半中間腰念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被阿彌陀佛的寶蓮花當下就接住了,運到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都是這樣的罪業凡夫,我們每天也都往下掉,我們每天造的罪業比我們每天修的福報多啊,我們每天都在欠債,所以,我們越老、年紀越大,就感到越苦,背也駝了,為什麼?業障多,壓得我們腰彎掉了,一直把我們壓下去。所以,我們的人生,每天都在往下墮落。在這墮落的人生當中,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下,阿彌陀佛的寶蓮花就來到我們腳下面,把我們托住,讓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咐囑阿難:持無量壽佛名
這部《觀經》講到這個地方,大體的內容就講完了,十六觀講完了,所以,結尾是結在最下等的五逆眾生十聲稱名得生極樂報土。
阿難聽到這部《觀經》,就很高興、很喜悅,說:「世尊哪,這麼殊勝的教法,請問世尊,這部經叫什麼名字?」(現在的名字,是後來翻譯的人起的,名能詮義,表示它的義理。)「世尊,請問這部經叫什麼名字?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世尊,你講得太廣泛了,三福:大乘善、小乘善、世間善,又講十三定觀:真身觀、假觀……很多,它的要點在哪裡?我怎樣來修行、怎樣來領受?」
世尊就跟他講:「這部經叫《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又叫作《淨除業障生諸佛前》;至於說這部經的要點呢,阿難哪,你聽好」:
阿難,汝好持是語,
持是語者,
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這部經的要點,不是十三定觀,也不是三福,也不是大乘、小乘、十善,要點是「持無量壽佛名」。
「這個就是這部經裏面的摩尼寶珠,交給你了,你要好好地受持,廣播大眾,傳給一切有緣的人。如果大眾能夠念佛,這個人是人中芬陀利華,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好朋友。」
歡喜信受
這部經講完之後,韋提希夫人和五百侍女心生歡喜,世尊授記她們:通通必定住生西方極樂世界。當時因為韋提希夫人在宮中嘛,雖然沒有外人,有五百侍女,那麼,世尊就授記說:「你們都可以住生極樂世界,可以得到現前諸佛三昧。」
這場法會是在王宮裏的密會,在王宮裏講的,外人不知道。講完之後,世尊和目犍連尊者、阿難尊者足步虛空──回去的時候,就不像來的時候了,來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是從耆闍崛山上隱沒、從王宮裏出來;回去了,他滿足了──這個都是有道理的,為什麼這樣來呢?就是說世尊講這部《觀經》的時候很隱蔽,道理不容易明白,講完之後,世尊的本懷暢開了,就不隱藏了,從空中浩浩蕩蕩帶著兩個侍者回到靈鷲山。
到了靈鷲山之後,阿難再一次把這部《觀經》給在場的大眾──三萬二千菩薩,還有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大阿羅漢,給他們再講一遍。
所以,這部《觀經》講了兩遍,叫「兩會」──王宮會和耆闍會。王宮裏面開了一次法會,世尊親自講的;耆闍崛山講了一次,是阿難轉述。
這就是一部《觀經》的大概。
好,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