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四十一、以已獲得之心而念佛

從他人手中獲物,
已獲得與未獲得,何者為勝?
法然以已獲得之心而念佛也。

 

       我們從人家手上獲得東西,已經得到的和那個還沒有得到的,哪一個為勝?那當然獲得的為勝,對不對?

 

       比如說春節到了,我們要去買一張火車票,到遠方看我們的孩子。是拿到火車票為勝呢,還是沒拿到為勝?當然是拿到後才能安心了,「哎呀!我終於拿到了,是四號車廂十八座下鋪……」當然為勝了;你沒拿到,心裏還提心吊膽的,感覺不到殊勝。

 

       發獎金也一樣。一到過節,五一節、國慶日發獎金,光說要發,還沒有發下來,等一會兒取消了也不一定;發到了,成了我的了。

 

       法然上人說他自己是「以已獲得之心而念佛」。其實,這個是每個人都可以共通的。因為剛才也說過了,我們獲得往生,是從哪裡獲得往生呢?當然是從阿彌陀佛那裏。確切講起來,就是從六字名號這個地方了。六字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往生憑據啊!這個就是證明了,我們的往生在六字名號裏邊。那我們念著佛,往生就歸我們所有了。你不敢承認,你不敢接受,就沒有獲得;你當下信順,往生就在六字名號裏面了。

 

四十二、聲聲念念皆他力

若住自力者,一聲十聲猶自力也。
若住他力者,聲聲念念皆他力也。

 

       自力、他力是佛法當中的重要名詞。所謂自力,是靠自己的力量,想解脫生死輪迴,這個叫自力;所謂他力,是仰仗阿彌陀佛的力量,念佛往生淨土,這個叫他力,也叫佛力。

 

       有人就誤解了,「他力嘛,容易了;自力嘛,比較難。」怎麼誤解呢?「如果你每天念佛念得多,你就是自力。」有人就講了:「哎!某某人哪,念佛是他力,怎麼還拿念珠念佛啊?」你說那怎麼辦?他就以為:念得少,就是他力;不念呢?不念就更他力了,那就最他力了,徹底他力了。

 

       這就錯誤了,百分之百錯誤了。念佛才是他力啊!他搞到後來邏輯推理下來,「念佛念得多是自力,念得少是他力;只要是念佛,就是自力了」,變成不念佛就是他力。莫名其妙!

 

       你念佛才是他力啊!就像我們坐船過海一樣,你坐上船,才能乘上船的力量。你不坐船,怎麼會有船的力量呢?我們念佛,就是乘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你反而說「念佛念得多成了自力」!

 

       不是因為念佛念得多成為自力,而是我們心中仰靠阿彌陀佛的誓願,有這樣的心的話,你一天念十萬遍,這個都是他力,聲聲句句都是他力。

 

       你心裏邊如果是要靠自己,「哎呀!要靠我的修行。」你一天就念一句,這一句也是自力。

 

       念佛,就法體本身來講,是靠佛的力量,是佛力。但是,我們心中扭曲了,我們以為是靠自力。這個就怪怪的!怎麼叫怪呢?反正就怪。這個怪很難過!

 

       就像我們坐船過海一樣,坐船過海本來是要靠船的力量,坐在上面很老實、很穩當就好了。但是他非要認為是自己屁股使勁坐才過了海。你說怪不怪?使勁坐,累不累?你就很穩當、很自然,身體放鬆,坐在上面就好。

 

       我們念佛也一樣,我們念佛很自然、很穩當、很老實、很踏實,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帶那麼多心理負擔幹什麼呢?就以我們這樣的身分,念佛必然往生!

 

       上船也一樣,各以天生的本性、本來的面貌上船就好。大胖子,他不可能先去減肥再來上船,你大胖子就以大胖子上船嘛,對不對?你瘦子,瘦子也不可能去增肥再上船嘛!瘦子就以瘦子上船。

 

       我們的業障各有輕重,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大願船都馱得動。你罪障深重的眾生,你就這樣來念佛,乘彌陀願船,決定往生;你衣衫爛縷,面目有污垢,那你就這樣念佛;頭髮膨鬆,身體病怏怏的,那你就這樣念佛,就這樣乘阿彌陀佛的願船。船長絕對不會把關說:「哎!某某人,你想上船啊?看看你的長相如何?像不像上船的。」船長不會這樣講,船長只看你有沒有票,你有票就上來,對不對?我們到極樂世界去,就看你有沒有拿六字名號的票,你有票就管用,通通接受,不是看你的長相,男的、女的、出家、在家、漂亮、不漂亮,頭髮是捲的還是直的……不管這些。

 

       我們很多人念佛,想得太多,「哎呀!我這樣大概不行吧?那樣行不行?」你搬來許多東西,背著這個,背著那個──都用不著!拿著自己的船票──六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上船的票。「哎呀!我背著《金剛經》,背著《法華經》、《楞嚴經》……」那個看不看無所謂,對不對?檢票的人不會看那些。

 

       大家都坐過火車,如果你在火車站做檢票員,你去看什麼呢?那麼多川流不息的人,你會不會去問他的身分地位、住在哪裡、長得怎麼樣、穿的什麼衣服?你沒有時間問這些,這些跟你的職責無關。你就看他有沒有票,有票就上車。

 

       我們到極樂世界也一樣,你拿著六字名號就去往生了,其他的通通不檢查。

 

       所以,我覺得我們世間的人,往往辦世間的事情,他是聰明伶俐,但是一旦學佛,就愚癡顛倒了。他就知道上車要拿票,但是到極樂世界,他偏偏不把票交出來,他說「忘記了,不知道放哪個地方……」上火車之前要把票拿出來,我們要往生,要把票抓在手上。他們拿了這張票,說:「這張票太簡單,我家裏有一張彩畫,很漂亮,大概拿著可以去往生,拿那個大概可以上車……」那就錯了,往生極樂世界就是靠六字名號!「好像乾巴巴的,沒有什麼味道,不如禪定,把禪定這張彩畫拿去……」──人家不管你這個事情,唯一的標準就看你有沒有稱念六字名號。

 

四十三、臨終正念者,依佛之來迎也

人皆以為臨終正念故來迎也,
法然不爾,
臨終正念者,依佛之來迎也,
是故《稱讚淨土經》言:
「慈悲加祐,令心不亂。」
信本願而念佛之人,
不可懷疑臨終正念、佛之來迎,
正為臨終正念,是故應當常勤念佛。

 

       天下人大都以為:「臨終自己有能力正念,這樣呢,佛才來迎。」大家都這麼認為,「你臨終顛倒了,昏迷了,你不正念了,佛怎麼會來迎呢?」

 

       「法然不爾」:法然不這樣認為,不持如此見解。

 

       「臨終正念者,依佛之來迎也」:以佛的來迎,才有臨終正念。不是我們自己臨終正念,佛才來迎。

 

       「佛之來迎,本為臨終正念」:佛為什麼來迎接我們?為什麼發這個臨終來迎的誓願?他就知道我們眾生臨終四大分離、眾苦交集,冤家債主盡來索逼。像這樣的眾生,活得好好的、歡蹦亂跳的時候尚且不能正念,叫他臨終怎麼能住於正念呢?所以,在這個時候,阿彌陀佛放大光明,慈悲加祐,令我們冤業消除,化解冤懟,病苦消除,住於正念。所以,佛的來迎就是為了我們的正念,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正念,他才來迎。如果要你有正念,他才來迎,那就顛倒了,佛怎麼會幹這種顛倒的事呢?只有我們眾生才這麼顛倒。

 

       比如說,一個人被群賊所追殺,心中就恐懼害怕,就信心不足。正因為他恐懼害怕、信心不足,他的父親就趕來救他,他的父親是個勇士,是個大力長者,來救兒子;他的兒子這時當下住於正念,當下信心堅固。不可能說父親喊他兒子:「兒子!你信心堅固,我才來搭救你。」兒子會說:「我現在沒有力量,我被別人追殺,要死了,我怎麼信心堅固?信心堅固才來救我,那我只有死路一條了。」不能顛倒過來啊。正因為你是恐怖萬狀、沒有力量,所以阿彌陀佛才來救你;救了你,你才信心堅固了,你才有正念了,「啊!好了,大慈悲父來了!」大力長者、大力勇士來了,當下群賊瓦解,四處逃散,父子相見,團圓和氣,多好呢!

 

       所以,我們都顛倒了。我們在臨終的時候,被冤親債主追殺,生生世世所造的冤業都來向我們進攻,都來向我們討逼。我們平常都沒兩下子,到那個時候簡直是只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啊!那就是聲聲念念之間都在喊救命啊,哪裡有辦法自己能夠正念呢?這個時候,阿彌陀佛必然來迎(因為我們平時專修念佛),把這些能夠殘害他念佛獨子的煩惱之賊、這些所有的冤業、債主當下以名號的寶劍、以光明的法寶當下把它通通收虜了。

 

       「是故,《稱讚淨土經》(《阿彌陀經》的異譯本,玄奘大師翻譯的)言:(阿彌陀佛來迎是)『慈悲加祐,令心不亂』」:佛的慈悲加持我們、護佑我們,讓我們的心正念堅固,不顛倒,不慌亂。

 

       「信本願而念佛之人,不可懷疑臨終正念」:既信彌陀本願而念佛的人,你就不用懷疑臨終正念。為什麼?

 

       「佛之來迎,正為臨終正念,是故應當常勤念佛」:佛來迎接你,就是為了讓你臨終正念,這個就是因,所以你要常勤念佛。以念佛之因,而得佛來迎接、臨終正念的果報,有因必有果。

 

       在《阿彌陀經》裏邊,一因得二果:一個是花報,一個是究竟的果報。哪兩種呢?

 

       《阿彌陀經》是這樣說的:

善男子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
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一心不亂。

 

       這個就是一輩子念佛,就是專修念佛,一向專念。

是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佛就來迎了。你平時專修念佛了,佛就來迎了;因為佛的來迎,底下就講了: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因為佛來迎接我們,當下我們心不顛倒,住於正念。所以,我們念佛為因,感得佛的來迎的果報;佛的來迎為因,使得我們當下住於正念的果報,得到這個結果。這是第一大利益。

 

       第二個利益接著就來了: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阿彌陀佛來迎接我們,我們心中住於正念──我們是在正念分明的情況下命終的。所以,「是人終時,心不顛倒」,是什麼樣的狀況而命終的?是「心不顛倒」而命終的。在這個候,根本就不談什麼修行了,臨終的時候就不談修行了,因為這個時候不是談修行的時候。除非只有一種人,他平時沒有念過佛,他直到臨終才遇到佛法,那時候才講臨終念佛。本來念佛就不限於臨終,就是平時就念佛。臨終遇到這個法門的人,才臨終念佛、臨終往生。所以,「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說得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懂得這一點,我們每天誦經誦到這裏,你就會有法喜,就會安樂,「哎呀!好啊!」

 

       所以,念佛為第一。什麼「臨終正念」啦,什麼「異香滿室」啦,什麼「光明遍室」啦,什麼「天樂鳴空」啦……都在一向念佛當中。我們在前一段時間的講座當中,也把《觀經》的九品往生,他臨終的詳細狀況,我們也做了一張表,也詳細講解了。說得非常清楚。

 

       我當時也講到:我們每個人死的時候,是歡歡喜喜死的。經中講了,往生人是見佛光明,正念分明、歡歡喜喜。在臨死的時候,念佛人見到的景象很不一般:他一到臨終的時候,一開始是有病苦了,這個時候,佛來安慰了,他看到阿彌陀佛來了,這是一喜;這個喜還沒有完的時候,餘興未盡,觀音勢至現前了,哎!波浪就更大、歡喜就更充足;此波未平,無量清淨大海眾現前了,噢!裏面善導大師、法然上人、印光大師……通通都出來了,都來迎接他,喜中之喜,無過此喜;這個喜還餘喜未盡的時候,哎!阿彌陀佛的寶手往下一垂,就有一道金光從手中「嚓!」放出來,從眉間,從舉身當中八萬四千毛孔,從寶手掌中,毫光放出來,「嘩!」照到他身上,當下所有的病苦,就好像在炎熱的夏天,一股涼風吹過來,當下炎熱就掃除了。佛光一照,所有的病苦當下退解,身心愉悅歡喜;餘喜未盡的時候,阿彌陀佛開了金口,說:「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我來迎汝。」啊!佛來讚歎他善男子,迎接的時候了,多高興啊!這個時候,他心中就想給佛頂禮了,「哎呀!太好啦!我此世是功不唐捐,決定往生了。」這樣低頭的時候,阿彌陀佛寶手一招,輕輕一抬,他如騰雲駕霧一般,毫不費力,就上了阿彌陀佛的蓮花寶台了。所以,他在底下拜佛,還沒拜下去,已經到了蓮臺上了。

 

       上了蓮台,阿彌陀佛就對他講:「某某人,你在娑婆世界辛苦了,現在跟我一道回到極樂老家吧!」對不對?一抬頭起來,已經到極樂世界了。

 

       你看看,他親自見到佛,親自聽到佛說話,怎麼不歡喜?一到極樂世界,他身體一下就變得高大了。這個時候,蓮花一打開,他就徐徐漫步從蓮花台下來。下來以後,觀音菩薩、勢至菩薩就把光明的法衣給他一披,他馬上現出菩薩童子的身相,自己身上也放著光明。徐徐走下,踏上黃金地,「這個就是黃金為地呀!我在娑婆世界誦經誦到現在,還不知道是這個景象。」好!這個時候,觀音、勢至說:「某某人,現在我們帶你去見大慈悲父阿彌陀佛。」好好!一道前去,「禮佛一拜證無生」,見到阿彌陀佛了(這個不是化佛,是真正的報佛,身相圓滿,光明徹照,遍十方界),這時候怎麼不禮拜呢?深深地低頭禮拜下去,一抬頭起來,悟得無生法忍,當下得到六種神通,法眼遍觀一切世界,東方阿閦鞞佛……都看到了。十方諸佛同時伸寶手給他摸頂授記:「某某人,你信順我的教導,來到極樂世界,你是善男子,你是真佛弟子。」這個時候,極樂世界種種的法喜在身上湧遍,享福還沒有享夠的時候,他想到:十方諸佛對我有教化恩德,現在我應該去拜訪這些諸佛,向他們親自禮拜。此念一起,乘彌陀本願威神力加持,剎那之間,分身十方,十方諸佛一一拜遍,觀音、勢至、地藏、彌勒……通通拜見過了。這個簡直是太好了。對不對?

 

       我們看善導大師在《般舟讚》裏邊寫的,我們往生很生動、很精彩、很喜悅,場面非常盛大。到了極樂世界,觀音、勢至作為儀仗隊的領隊,要給我們開一個盛大的宴會,種種的菩薩,都要為我們在空中以神通作神變,歡迎我們新來往生的人──為了歡迎我們這樣一個罪惡的凡夫,菩薩在作神變、作神通。然後帶著我們或入法林、或入寶樓、或入蓮花池、或上虛空會、或上蓮花會,在種種大會當中,聽諸佛菩薩講種種妙法──那多麼自在。

 

       如果有神通的話,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馬上大寶蓮花把我們的講堂托起來,到極樂世界去。不要在這裏呆了,夏天熱得要命,冬天冷得要死。

 

       聽說南方在下大暴雨,五百萬人陷在水災當中。各位,何止五百萬?千千萬萬十方眾生,淹沒在貪瞋的水火二河當中。我們佛弟子,我們念佛人,有責任、有義務向他們指示六字名號的白道,讓水火之中的眾生,乘此願力的白道往生淨土。

 

       我們不必要在這個地方,凡夫的慈悲心多可憐啊,這些人,房子被水沖掉了,無家可歸,是可憐;但是,他不光是這樣的可憐,他真正的無家可歸,不是因為這個房子,這個房子還是不能在裏面久住。極樂的寶家、極樂的寶國,他沒有去到那裏,這個才叫可憐憫者。所以,這個世界是水火無常、國土危脆、眾苦充滿,是不值得留戀的地方。

 

四十四、餘行不如念佛

念佛行者,
彌陀如來,觀音、勢至等,
常來守護,如影隨形,不暫捨離,
餘行不然。
又,念佛行者,
捨命以後,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餘行不定。
運念於帷帳之內,
決證於塵剎之外,
其不如念佛。

 

       「念佛行者」:念佛的人,「行者」,這個名詞很尊貴的嘞,什麼樣的行者呢?「念佛行者」。

 

       「彌陀如來,觀音、勢至等,常來守護,如影隨形,不暫捨離」:念佛的人,阿彌陀如來本尊,觀音、勢至兩大士,常來守護。「守」是看守我們,守著我們;「護」是保護我們,就像影子跟著身體一樣,影子跟身體從來不分家的。不可能影子離開身體自己跑了(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你的影子離開身體自己跑出去了,那就是怪事了,就是天底下第一大奇聞了。有一天在太陽底下走路,怎麼影子自己走了?不可能。)所以,「不暫捨離」。

 

       「餘行不然」:修行其他法門就沒這個利益了。觀音、勢至、彌陀如來就不來常加守護了,就離開了。

 

       「又,念佛之人,捨命之後,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餘行不定。運念於帷帳之內,決證於塵剎之外,其不如念佛」:上人講的話,乾脆決定,落地有聲,聽到這樣的聲音,你還不專修念佛?那真的是「孺子不可教也」!

 

       念佛的人平生之時,勝過餘行,為什麼?平生之時,觀音、勢至、彌陀如來親來守護,不相捨離;餘行不然。這是平時利益,勝過餘行之人。既然彌陀如來、觀音、勢至常來守護,我們自然是所遇吉祥,所謂「遇難呈祥」,轉禍為福了,所做吉利了,這個自然而然得到啊!

 

       那麼臨終呢?餘行之人,也不如念佛之人。念佛之人,往生決定;餘行不定,或得往生,或不得往生,你是那個根機,你或得往生。你不是那個根機,你不得往生。

 

       所以,底下結論就說了:「運念於帷帳之內,決證於塵剎之外,其不如念佛。」這個是借用一句成語,「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就是指將軍在中軍帳裏指揮作戰,他在一個小帳子裏邊,坐在那裏,「向東、向西,向南、向北,是進、是退……」指揮千軍萬馬,指揮千里之外的戰場,哎!戰勝了!那我們念佛的人,都是大將軍哪!特別是夏天,每個人房間都有蚊帳,你們坐在帳子裏邊念佛,就要知道:我動唇於蚊帳之內,「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蓮花開敷於塵剎之外,極樂世界那裏的蓮花,就有我的啦,上面寫有我的名字。決證於千里──不是千里啦,是塵剎之外,十萬億佛土之外,我在那裏證得無生佛果啊!所以,這個多簡單啊!剎那之間,十方國土,融攝一塊。我們在這裏念佛,跟極樂世界完全交融,毫不相隔。所有的行法,不如念佛。大家在蚊帳裏面,雖然外面的蚊子嗡嗡地叫,也感覺很自在,「我此地是極樂也!」對不對?「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現在修其他法門,修苦行,好不好?好,那就給你修──累的要命,那個都是爭面子、講好看。好是好,好看,好聽,說起來好──不管用。冒著酷暑嚴寒……這個修苦行,精神很能令人感動,但是凡夫往往沒有智慧。

 

       我總記得:有一次,我跟上人一道去九華山,在路上,我們就看到有拜山的。大家來拜山,不管怎麼樣,這是值得我們讚歎的,「哎呀!這個人真是難得啊!三步一拜啦,一步一磕頭啦,修苦行!拜山了……」上人就輕輕講了一句話,說:「所有拜四大名山的這些拜下來的功德,只要念一聲佛,通通都包含了。」就是這樣子啊!不要說通通包含了,通通超過了。這是無益苦行啊,你說你在那裏幹什麼?無益苦行當遠離啊。這個拜的人,你問他:「往生決定嗎?解脫決定嗎?」「哎哎,不敢!不敢!」所以,大家要知道:佛力跟自力,何其能比啊!這些都沒有用啊。

 

       大家要念佛。

 

       「運念於帷帳之內,決證於塵剎之外」,一切妙行,無過於念佛啊!何況我們所修的,都是有為有漏,都是懷著驕慢的心,懷著我執的見解,完全都是──甚至對眾生的善根都有破壞作用,這個都非常危險!如果自己的知見再不正確,誤導眾生,那真的是罪過就大了。

 

       所以,大家要有法眼。法眼從哪裡來?法眼從法裏邊來啊;大家要有佛眼,佛眼從哪裡來啊?佛眼從佛那裏來啊!佛告訴我們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我國!」你這樣發願,佛就歡喜了。這就是隨順佛的誓言,隨順佛的教導。沒有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去願幹其他的事情」,你要「願生極樂淨土,稱我名號」,這就和阿彌陀佛的心相應了。

 

四十五、念與不念,得失天淵

       請大家翻開《法然上人全集》第300頁。我們繼續來學習法然上人法語,第一部分總共四十八條,下面還有四條。

念佛草庵雖隘,
而恆沙聖眾雲集,
同菴羅園之華座;
三昧道場雖狹,
而無數賢聖側塞,
等靈鷲山之苔筵。
十萬億剎,宛如咫尺;
容膝丈室,殆如太虛。
若人不念佛,
則恆沙聖眾,一個不接;
無數化佛,一佛不來。
念與不念,得失天淵,行者應知。

 

       這一段,文字也是很優美,也讓我們聽起來很歡喜──是講念佛和不念佛的差別。念佛的小茅草蓬雖然很局隘、很小,但是有恆河沙的聖眾在這裏雲集,聚在這個地方,這裏的場景就像菴羅園、靈鷲山。釋迦佛在世的時候,菴羅園和靈鷲山都曾經有過無數菩薩雲集聚會的盛大法筵。

 

       說我們念佛的人,在一個小破茅蓬裏面,這個場景實際的狀況,就跟釋迦佛在菴羅園、靈鷲山講法一樣。釋迦佛在那裏講法,有恆沙聖眾雲集;我們念佛人在破茅蓬裏念佛,有無數的化佛菩薩雲集在這裏,因為念佛法門是十方諸佛共同護念的法門,也是諸大菩薩共同護念的法門。只要我們在這裏念佛,十方諸佛都來護念,無數菩薩都來保護。

 

       所以說「恆沙菩薩雲集」、「無數賢聖側塞」。「賢聖側塞」是什麼意思?就是太多了,他們要擠進來,要把肩膀側著,往裏面擠;擠進來幹什麼呢?擠進來要保護我們,聽我們念佛。

 

       「三昧道場」就是指行念佛三昧的地方。像我們這個地方,大家在念佛,就是三昧道場。不是說我們在裏面的人都證得三昧了,只是說我們念佛,就叫做「行念佛三昧」。

 

       所以,慧淨法師也講了:我們念佛的人,是宇宙法界的中心。整個宇宙法界,都圍繞你旋轉。

 

       你看我們自豪不自豪?我們是宇宙法界的中心。怎麼見得呢?比如說:你在佛堂裏念佛,十方諸佛,「嘩」,都跑到這裏來了;你舉步移身到外面了──你今天在弘願寺,過幾天你回老家了,到了黑龍江什麼地方,那諸佛菩薩都會到那個地方去護念你;如果你將來出國到了美國,那諸佛菩薩他們護念的道場又移到美國──隨著你轉。這個叫做「法界的中心」。

 

       這個就像我們看芭蕾舞表演,周圍都是黑的,上面有聚光燈,演員舞到哪裡,燈光就隨著到哪裡。我們也一樣,我們到什麼地方,阿彌陀佛的光明就在頭頂上照著你,攝取不捨,你走到哪裡就照到哪裡。周圍不念佛的地方,一片黑暗(其實,阿彌陀佛是「光明遍照」,但是你不念佛,就跟佛法沒有感應)。

 

       所以,無論念佛人走到哪裡,頭頂上都有一個光明蚊帳罩著──不管走到什麼地方,諸佛菩薩聖眾雲集,都來保護我們。

 

       「十萬億剎,宛如咫尺」:「十萬億剎」就是極樂世界,「去此西方十萬億國土」;「剎」是剎土,極樂國土,佛的國土。極樂世界離這裏有十萬億這麼遠,但是,只要我們輕輕地動口發聲,那就好像在離我們不到一尺的旁邊──極樂世界跟我們根本不遠,所以,在《觀經》裏邊,釋迦牟尼佛說了:「阿彌陀佛去此不遠。」你念佛,阿彌陀佛當下就來到你的身邊。

 

       念佛,有親緣、近緣、增上緣。念佛的時候,阿彌陀佛和我們很近,整個極樂世界都搬到我們面前來了。「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裏邊,包含了阿彌陀佛的正報功德,也包含了觀音、勢至諸大菩薩,也包含了六方諸佛,也包含了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景象。所以,只要我們稱念這六個字,這些極樂世界依報、正報、佛、菩薩、十方諸佛,就被這六個字的調令調到我們旁邊來了,就在我們附近。所以講「十萬億剎,宛如咫尺」,就在旁邊,不到一尺遠。

 

     「容膝丈室,殆如太虛」:「容膝丈室」是指我們地方很小,只能坐在裏邊,腿都不能伸開,要彎起來,抱著膝蓋。但這麼小小的地方,在裏邊念佛,這個地方就好像太虛空一樣,這裏雲集著無量的賢聖、諸佛菩薩。

 

       你看,我們念佛的人心量多麼廣大!不要覺得「我家很狹小」啊!你那個狹小的住家裏邊,像太虛空一般的廣大,裏面有很多聖賢菩薩。

 

       說到「我們稱念六字,極樂依正莊嚴就離我們很近」,依據在哪裡呢?那就是《觀經》當中所講的:我們念佛的人,阿彌陀佛與無數化佛,常來護念。所以,善導和尚才說「近緣」,我們念佛,跟阿彌陀佛很近。

 

       我們念佛的人,極樂景象已顯在面前了。在《觀經》「上品上生」阿彌陀佛來迎接的時候,就帶著七寶宮殿(七寶宮殿是依報了),除了有無數的聖眾隨同而來,還有七寶宮殿顯現在面前,迎接我們。其實,這一切都收攝在六字名號當中。對此,《觀經疏》有詳細的解釋,解釋六個字裏邊含攝極樂依正莊嚴。

 

       就好比封建時代的帝王,他打下江山稱帝,有個玉璽,這個玉璽就是一方印,這方印就代表整個國土,也代表帝王的權力,也代表全國的人民。這塊玉璽蓋下去,就能夠行使職權。它是代表整個國土、江山、人民、帝王,通通在內,所以才能行使這樣的權力。

 

       「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就好像帝王的玉璽一樣,一切功能都在這裏邊。用現在的事例可能好理解一點,就好比單位的公章,你到政府部門辦什麼事,公章一蓋,就能生效。即使是市長,他也是看公章來行事的,上級一個紅頭文件,公章一蓋,就必須遵照執行。

 

       「若人不念佛,則恆沙聖眾,一個不接」:你不念佛,恆沙聖眾就不會來接你。為什麼?不感應道交。

 

       「無數化佛,一佛不來」:無數化佛也不來接你。為什麼?「眾生念佛,佛則聞之,眾生拜佛,佛則見之」,你又不念佛,又不拜佛,那化佛就沒看到──他找你找不到啊!說阿彌陀佛的光明「八萬四千」,「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不為餘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光明照來照去,不是為了別的,他是專門找念佛的人,接引往生。所以,你一念佛,就找到你了,就來迎接你了,就顯現在你面前了。你不念佛,找不到。

 

       打個比喻:有個人,家裏很窮,只有一件最寶貴的東西,是一枚金戒指,這是他全部的家當,一天,他一不小心把它丟到了,天黑了,他就打開手電筒到處找;手電筒還不夠亮,再把電燈打開;電燈還不夠亮,再開幾個燈。雖然開這麼多燈,光明遍照,把整個房間都照亮了,但是他不是要照床上的枕頭,也不是照旁邊的小凳子,開這麼多燈的目的,是要找那枚金戒指。

 

       阿彌陀佛成為無量光明的佛,遍照十方法界,他不是找別人,他就是找我們念佛的人──我們就是他的金戒指、他的心肝寶貝,不能丟掉。阿彌陀佛放無量的光明來找我們,非要找到不可,這叫「唯覓」。「覓」是仔細地找,非找到不可;找到之後就攝取不捨,不再丟開。尋尋覓覓,反反覆覆、仔仔細細地找,所以,阿彌陀佛的耳朵,是日夜側耳傾聽,「何方世界有稱念我名號的人?」他的眼睛──佛眼、法眼,遍觀宇宙,「哪裡有稱念我名號、禮拜我尊像的人?有念我、拜我之人,願生淨土,立即光明攝取。」

 

       如果你不念佛呢?「恆沙聖眾,一個不接;無數化佛,一佛不來。念與不念,得失天淵,行者應知」:念佛和不念佛,所得到和失去的功德利益,那就太懸殊了,天差地別!

 

       我們看到這樣的經文法語,應該老老實實念佛,不然的話,「恆沙聖眾,一個不接」,然後是「無數羅剎,云聚在前」;「無數化佛,一佛不來」,然後是無邊的小鬼都來找我們的麻煩。諸佛不來,魔眾就來;聖眾不來,羅剎就來。

 

       像我們昨天去助念,這個人業障現前的時候,她說:「來了!」誰來了?黑壓壓一片,一來之後,鋪天蓋地的,頭也緊了,眼睛也睜不開,很緊張。來的鬼眾都是黑臉,很兇狠,齜牙咧嘴的。個子有高有矮,但矮的多,這是她親自告訴我們的。我們走進去,念佛念得很急,像下大雨一樣,很急。怎麼念得這麼急呢(引磬都打不急了)?是因為念慢了趕不贏。鬼眾來了,很厲害,所以要提起正念,一句接一句、一句接一句地念。

 

       念佛之後,鬼眾就在門外面進不來,就在外面打轉。病人就告訴我們說:它們來了以後,拖的鐵鏈有這麼長,它們在外面一鐵鏈套進來,如果不念佛,套上之後,背著就走(其實,肉體還在這裏,不是馬上死去,是把神識背走。過幾天這個人就到閻王爺那裏報到去了,俗語說「把魂勾走了」);還有的拿鋼叉,叉很大,叉前面帶個鉤子,叉進去,也是背著就走;還有的拿大鐵鎖,鎖有這麼大。來了很多,數不清楚。當時她就感到很緊張,催促助念的人快一點念。所以念得很快,一句一句。

 

       念佛的人,到臨終就是一片吉祥了。恆沙聖眾,放大光明,天樂鳴空,異香滿室,來迎接我們。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