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三十六、信取一念往生,行勤一生多念

知罪業雖五逆不障,而思不犯小罪;
知往生雖一念亦足,而思累積多念。
信取一念往生,行勤一生多念。

 

三十七、念念皆成往生之業

以「一念十念亦得往生」故,而疏於念佛者,
即是信妨礙行也;
以「念念不捨」故,而思一念往生不定者,
即是行妨礙信也。
信者,信一念亦生;
行者,勤一形稱念。
思一念往生不定者,
念念之念佛,則成不信之念佛也。
其故者:
阿彌陀佛發起一念契當一次之往生之願故,
念念皆成往生之業也。

 

       ……(此前未錄音)那肯定是「一念往生不定」,這個叫「行妨礙信」。他雖然在那裏整天念佛,行上念念不捨,但是,心中認為說:「一念往生一定不定;一念應該是往生不定的。不然的話,我幹嘛要念念不捨地念佛呢?」這個就是行妨礙信。互相妨礙。

 

       本來信和行是應該相互增長的,但由於沒有在正確的見解當中,結果是相互妨礙。

 

       什麼叫相互增長呢?比如說:我們的行,正是因為從正確的信仰中所生發出來的,既然信「一念十念亦得往生」,那一生多念更得往生!所以心中喜於說:「一念十念能夠往生,是因為這句名號本身就含具我們往生的功德」,而勇於念佛、喜於念佛,這樣就是由信心而引導我們的行,念念不捨、念念相續地念佛。這個就是信心增長行持。

 

       行持也能夠增長信心:我們念念不捨的念佛,就是因為有阿彌陀佛的誓願作為保證,所以,念念的念佛,都知道:我往生一定!常行念佛,專修不捨,念念相續,念念都是往生決定,這樣信心就非常的踏實。所以,行也能夠增長信。

 

       如果沒有正確的理解,就會相互妨礙。

 

       在現實當中,我們也看到這樣的人,有很多學通途淨土法門的,他往往會犯這樣的毛病:他是一天到晚在念念不捨,但是他心中認為一念往生不定──這是行妨礙信。

 

       也有人接觸善導大師的念佛思想,結果沒有住於正確的理解,他就是信妨礙行,就很懈怠,「一念十念能往生,幹嘛要念佛呢?幹嘛要多念呢?」這就犯了另一種毛病。

 

       那應當怎麼樣呢?下面是正確的信行:

 

       「信者,信一念亦生;行者,勤一形稱念」:若論信心呢,要信一念也決定往生;若論行持呢,要在一生之間勤於念佛。這樣就不偏廢了。

 

       「思一念往生不定者,念念之念佛,皆成不信之念佛也」:如果認為這一念念佛往生不定,「哪那麼容易?這樣就能往生?」這樣,他每念每念的念佛,都成了不信的念佛,「這一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往生不定;下一念呢?下一念還是一念,還是不定……」那你念念之間都是不定的,念念念念都是不信的念佛,「則成不信之念佛」──這是很顯然的道理啊。所以,不信「一念往生決定」的人,他一天念三萬、五萬,心中還是不踏實。所以,「念念之念佛,則成不信之念佛」,那就不信了。

 

       「其故者:阿彌陀佛發起一念契當一次之往生之願故,念念皆成往生之業也」:為什麼呢?因為阿彌陀佛因地發願,「一念」,即使是一次的稱名,這個眾生,在這一念稱名當中,包含了眾生往生的願行。所以,「契當一次往生之誓約」。這樣,我們每念的念佛,每念都成為往生之業。不是說「我積累千萬念之後,那個才成為往生之業」,是念念的當下,就成為往生之業──念念稱名的當下,都具足往生的功德。這樣,念念念佛都會法喜充滿,都會勇於念佛。所以,這樣是「信一念往生,行一形稱念」,自然就能夠有正確的信心。

 

三十八、獨立不插助

本願之念佛者,
獨立不插助也。
插助之人者,
生於極樂邊地。

 

       什麼叫「獨立不插助」呢?下面就解釋說:

言插助者:
以智慧插助、以持戒插助、
以道心插助、以慈悲插助也。
善人即以善人念佛,
惡人即以惡人念佛,
唯以天生本性而念佛之人,
謂之念佛不插助也。
然而改惡成為善人而念佛之人者,
則契合佛意也;
因不能契合故,而思此思彼;
如是不起決定心之人者,往生不定之人也。

 

       這個需要解釋一下,在這裏上人說:「本願之念佛,是獨立不插助。插助之人者,生於極樂邊地。」我想這個用比喻比較容易明瞭。比如說:我們齋堂門口有三根自來水管,塑膠的,泥瓦匠還沒有做成高高的水泥臺子,它不能站立起來,軟塌塌的。這個時候,木工就拿一根木頭,插在旁邊,釘下去,然後用繩子把它綁起來,這樣就穩固了。這三根自來水管,就需要用木頭來插助;木頭就是插助它的,這叫「插助」。插助是因為它本身軟弱,站不起來,獨立不起來。

 

       念佛的人,六字名號如果說還要靠我們的修行來插助,那豈不是六字名號還軟塌塌的?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還是軟管子,軟塌塌的──這個是不存在的。

 

       什麼叫「獨立」呢?就像我們院子裏的這棵香樟樹,長得結實健壯、鬱鬱蔥蔥,它就是獨立的,不需要插助。

 

       我們念佛,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它是阿彌陀佛五劫思惟、兆載修行所成就的無上正覺菩提之樹。以我們凡夫來講,其實,我們所做的種種修行,都是非常有限的。這裏說了四點:智慧、持戒、道心、慈悲。要用這些去幫助六字名號,於理來講,是根本講不通的;於情來講,都是我們凡夫自己偏執的見解。因為從道理來說,智慧,凡夫也沒有什麼智慧,何況就是有智慧,也不可能插助到阿彌陀佛智慧裏面。

 

       所以,在《無量壽經》裏講:「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光明是智慧的表相,「諸佛光明不能及」,就是諸佛的智慧比不上阿彌陀佛。連諸佛的智慧尚且不能插助,還何況我們凡夫呢!等而下之,菩薩、阿羅漢,那就不用說了,何況我們造罪的凡夫?所以,如果以智慧插助,比如說,「雖然同念彌陀名號,但是我有智慧,所以更能往生。」非也!

 

       持戒插助也一樣,六字名號,圓滿一切功德,如經中所說:「唯佛一人持淨戒,其餘皆是破戒者。」如果以佛為標準,那麼只有佛一個人持淨戒了,除了佛之外,菩薩都不能算嚴持淨戒的(他還沒有徹底圓滿),所以想想看,凡夫怎麼可能說「以我們的持戒功德來插助六字名號、插助念佛」?這個也是錯誤的。

 

       若以道心插助,我們的道心──凡夫的道心,生滅無常。善導大師就說:「猶如畫水。」好像在水面上用一根草畫過去一條痕子,很快水面的痕跡就消失了。我們的心偶爾起了一點浪,起了一點慈悲,很快就沒有了,就在那裏悲嘆:「哎呀!不行啊!好人難做啊!」道心退失。道心,以我們這樣畫水的道心來插助六字名號──非也。

 

       若以慈悲插助,我們的慈悲也是非常有限量的。小慈小悲尚且無,大慈大悲更不用說;而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大願大力。

 

       如果用我們這些來插助念佛法門,也就如同一個人要拿一根枯草,放在一棵參天大樹下面,說:「這棵大樹不夠牢靠,讓我這根小草來幫你的忙,插助一下,讓你更牢靠一點。」──那就用不著了。

 

       所以,剛才說過了,我們齋堂門口的塑膠管子,要釘根木頭插助一下,那棵香樟樹就不要插助了。

 

       我們念佛的人,我們凡夫修的,頂多是根小枯草嘛,你只有那麼小的力量,「哎!颳風了,這棵樹可靠不可靠?」拿根小草給它插一插,你就是把周圍插滿了──有的人不是插一根草,插許多草,累得要命。這個,只管念佛就好了。

 

       阿彌陀佛本願的大樹,參天的菩提大樹,我們凡夫就以我們本來的面貌來念佛,叫做「獨立不插助」。「獨立不插助」,就是把六字名號袒露出來,獨立出來,不要把其他東西再夾雜在一塊兒,裹在一起。下面說:

 

       「善人即以善人念佛,惡人即以惡人念佛,唯以天生本性而念佛之人,謂之念佛不插助也」:這一句也非常精彩,或許也有人會誤解。「善人即以善人念佛」,什麼意思呢?本來念佛的法門是收攝一切善惡的根機,善人能夠行善、能夠持戒,這個是你的根機,就以你這樣的根機來念佛,你所學的持戒這個法也好,種種的布施的善行也好,這樣來念佛的時候,它就不成為解脫之法了。如果能成為解脫之法,你就不用念佛了。因為這些不能構成解脫之法,所以,它就成為我們機的一個部分了。我們是這樣的一個根機來念佛的,並不是靠這個法往生。

 

       惡人呢?就以惡人的根機,就以你目前的狀況來念佛。這個典據出自哪裡呢?可以說出自善導大師的「二河白道喻」裏邊。阿彌陀佛在對面就呼喚眾生說:「正念直來,我能護汝。」「正念直來」,「你就這樣來,直接就過來,不用再去繞彎子,也不用再去耽擱時間,也不用再去梳妝打扮,就以你目前的面貌形相,現在就開始念佛,現在就歸命,現在求願往生,現在就回到我的淨土!」

 

     所以,善人就善人念佛,惡人就惡人念佛;男人即以男人身分而念佛,女人即以女人身分而念佛;出家即以出家身分念佛,在家即以在家身分念佛。因為念佛之故,不見眾生的差別之相,唯見這個念佛的法門。

 

     所以,用這一個法,來收攝萬差不等的根機,不再談論你是男、是女,出家、在家,持戒、破戒……不這麼作分別。如果這樣分別,就破壞了法義。使所有的眾生──善惡不等,有持戒,有破戒,有男,有女,出家,在家……通通來念佛,就以他本來的根機所堪,他本來的面貌、本來的形象來念佛,以天生本性而念佛。有的人天生本性比較柔順、和善,有的人天生本性比較剛烈、暴躁。如果要剛烈暴躁的人變成一個心地柔軟的人再來念佛,那他就來不及了,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阿彌陀佛說:「也不要你移了本性再來念佛,你就是以你現在這樣念佛就好了。十方眾生,通通包括,無論你在哪裡,不能漏於我『十方眾生』這個願望之外。」這個叫做「念佛不插助」。

 

     這裏我也想到一篇文章,叫做「白木之念佛」,也是很有啟發的,意義和這裏一樣。什麼叫「白木之念佛」?「白木」就是從山上砍下來的木頭,沒有經過漆匠彩繪,一點顏色都沒畫上去,這叫「白木」。「白木之念佛」,就是說念佛人的心,就像山上採下來的原木一樣,沒有加任何的色彩。

 

       什麼是加色彩呢?加色彩的念佛,就是加持戒的色彩啦、誦經的色彩啦、出家的色彩啦,雖然念佛,心中不安,以為「哎呀!我這樣子的,我又誦經,又拜懺,又修習某種功德,這樣的念佛才安心。」或者加清淨心的色彩啦。這都不是木頭原來的本色。這樣念佛,不是念佛本來就應該的狀況。他是加入凡夫心中的一種觀念、意識,這個就不叫「一向專念」。

 

       「一向專念」都沒有這些色彩,就是以我們裸露的身分,以我們目前本來的面貌,來念南無阿彌陀佛,與阿彌陀佛本來面貌相見。

 

       當然這一點,不是說我們不要修養,不是說我們不要改惡向善──也不是這個道理。只是說在念佛往生這一方面,不是以改惡向善作為前提,再來念佛。而是在達成以我們本來的天性、本分來念佛為基礎的前提情況下,力所能及地奉行十善。

 

       其實說到底,一個人改惡向善,他本身的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到底能改多少?我們每個人自己想想就知道了。我們有的蓮友,因為脾氣不好,得了心臟病。醫生就對他說:「你要少發脾氣啊,發脾氣對你的心臟不好啊!」但是,他冒著生命的危險,還是脾氣照發──他改不過來!他難道不想改嗎?一發脾氣了,臉上發紫,渾身發抖,然後心臟急劇地跳動,甚至會休克。如果是小小事情,差不多能忍一忍,但是,有一定的極限的。

 

       所以,凡夫,他真的能改的地方是很少很少。我們每個人,觀察我們的內心,確實發現,慣性的力量──習性確實非常重。

 

       「然而改惡成為善人而念佛之人者,契合佛意也。因不能契合故,而思此思彼,如是不起決定心之人者,往生不定之人也」:這句話也要解釋了。「改惡成善人而念佛,契合佛意」,這句話可以有兩種解釋:

 

       一種就認為說「哎呀!我光這樣念佛,我現在是惡人,我開館子店,或者我做了什麼惡業,我這樣念佛,大概佛也不要,這個肯定不合佛意;我應當成為善人念佛,這樣才合佛意。」但是,改來改去,自己又成不了一個賢善的人,所以心裏想,「哎呀,我總是不夠資格了。」這樣「思此思彼」,想來想去,總覺得自己這樣不行,成為對往生不具決定心之人,這樣就是「往生不定之人」。這樣顯然是錯誤的理解了。

 

     第二種理解呢,心中知道:阿彌陀佛的誓願是:一切善惡凡夫──九品善惡凡夫,但只念佛,決定往生。在這個大前提下,再力行十善,這樣,契合佛意。這種理解是正確的。前面的理解是不正確的。

 

       不正確的理解,就導致他心中不起決定心,「這樣我就不能達到佛的心願了」。其實,阿彌陀佛透徹地瞭解我們十方眾生的根機,他在第十八願裏邊說:「十方眾生,你就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他沒說「你改惡向善再來念佛」。所以,「至心信樂」,是以「十方眾生」來「至心信樂」。十方眾生裏面有善、有惡,善人就善人至心信樂來念佛,惡人就惡人至心信樂來念佛。

 

       「惡人怎麼能至心信樂念佛呢?善人嘛,他有善了,他可以相信自己能念佛往生啊……」恰恰相反,如果善人抱有這樣的觀念,他不是至心信樂來念佛的。善人之所以至心信樂而來念佛,就不是仰仗自己善行的功德;惡人至心信樂來念佛,也不是說「我有惡業,障礙了阿彌陀佛的救度,不能往生」,惡人能夠至心信樂,是因為知道自己雖然是這樣造罪的根機,但阿彌陀佛必然救度,而仰憑佛願,至心信樂稱念阿彌陀佛名號。

 

三十九、往生,思一定則一定

往生,思一定則一定,
思不定則不定。

 

       這句話很精彩!這句話也很好背,大家應該把它背下來,應該放在心中。「往生,思一定則一定,思不定則不定」。大家是「思一定」還是「思不定」呢?我們當然要「思一定」了,「思一定則一定」啊。

 

       這個或許人家也會誤解,「往生的事情,到底誰說了算?好像我自己說了算:我思一定則一定,思不定則不定。」

 

       其實,不是我們說了算,正是因為阿彌陀佛說了算,所以才「思一定則一定,思不定則不定」,因為本來就決定,你才「思一定則一定」;如果本來就不定的話,你再怎麼「思一定」,它也不一定。

 

       後面如果補一句,「思不得則不得」,如果你思「我肯定不往生」,那你肯定不得往生;「思不定」,他還說:「我可能往生,我這樣真能往生嗎?」在疑惑,但是還想往生,「這樣能不能百分之百往生呢?」也不能講你一定不往生,但是也不能講你一定能往生,所以講「思不定則不定」,還有點希望;如果你「思不得」,「哎呀,我這樣的人還能往生?」那乾脆你就沒希望了,你就零分了。

 

       比如說,有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裏邊在舉辦盛大的宴會,坐在宴席上的人都是那些穿著體面、身分高貴、談吐高雅的上等人士。有一個乞丐經過宮殿的門口,抬頭一看,「哎呀!這都是高級人物在裏邊」,他不敢進來。但是他不知道,開辦宴席的是一位大富長者,他是普遍邀請天下人作客,不管是高官名流,還是平民乞丐,他今天是大布施,無遮大會,進來的人,只要一進來的話,馬上到旁邊的桑拿浴給你一洗,乾乾淨淨的,然後再到更衣室給你換一套華美的服裝,還有服務生請你上座。但是,這個乞丐在門口一看,「呀!」自慚形穢,「像我這樣的人還能進去嗎?」他「思不定」,「思不定」就不敢進來,那麼他就吃不到,對不對?「思不定則不定」。偶爾想一想,也可能想吃一口,一旦跨進來,服務生馬上熱情迎接:「好!好!請進!你滿了我們主人的願望,我們的主人就是要請天下人作客,進來一個,他高興一分,如果還有貧窮的乞丐,你是丐幫的幫主,把你全幫一百人都帶來,我們的主人就增加一百分的高興;如果有一千個,通通帶來!」

 

       如果這個乞丐想:像我這樣一個乞丐,這麼卑賤,這裏都是高貴人物,我哪裡有份?馬上拔腿走掉了──「思不得則不得」,該你吃的吃不上,多可惜啊!

 

       各位,我們遇到這一份豐盛的法宴,阿彌陀佛就是主人,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是做服務生的,這個宴席──我們一旦念佛,阿彌陀佛就給我們換了一個身分,「你是人中分陀利花,你就不叫十惡罪人了」,對不對?馬上給你的名頭換了,給你的衣服換了,這就不一樣了,讓人一聽就充滿法喜了。

 

       往生淨土之後,我們就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身分、地位就高貴起來了,你也談吐高雅了,為什麼呢?聞到極樂世界的風聲、鳥語,聞到極樂世界的八功德水水波相擊的聲音,自然開悟,你講出來的話都是十方諸佛點頭稱可的──談吐高雅、身分高貴了;不像我們在這裏,還是一個貧窮的乞兒。

 

       這個例子能讓我們理解「思一定則一定,思不定則不定」,是因為本來就一定,你自己「自局其分」。曇鸞大師就講了:「聞他力者,當生信心,莫自局分。」自己把自己局限了,「我這樣的人哪裡夠資格往生?我才學佛三五天,我也沒怎麼修行,沒有出家,我哪裡有資格到極樂世界去?」你「思不定就不定」了,這麼大的大好事,世間人(我有時候真的是替他們惋惜)貪便宜都不會!這麼大的大好事,白白送給你,你不要,又不花你一分錢,又不要你怎麼樣精進勇猛,要如何的吃苦受累,你就是願意到極樂世界,每天動動嘴念念佛就可以了。這樣你還不去,你自己往後退,說:「我這個思不定。」好,思不定,你就不定。

 

       我們今天來聞法的,希望大家都「思一定」,不管是年輕的、初學的,還是年老的、久修的;是有智慧的,沒智慧的;能誦經的,不能誦經的,往生是一定之事!「十方眾生,稱我名號,若不生者,則我不取正覺!」所以,以此本願,作為保證,以阿彌陀佛的誓願作為我們的依靠、憑藉,作為賭誓,所以,稱名稱為正定之業,哪裡會不定呢?

 

四十、應思我一人決定往生

有十人念佛,
雖九人以為臨終不能往生,
應思我一人決定往生。

 

       大家要這麼想!這個可以擴大一點:「若有百人念佛,雖九十九人以為臨終往生不定,應思我某某人往生一定。」

 

       「你怎麼有這個本事,你怎麼敢講這個話?」

 

       請看底下還有,「縱有千人念佛,雖有九百九十九人以為臨終不能往生者,應思我某人往生決定!」

 

       這個不是講大話。念佛往生這件事情,不是說在那裏投票選舉,「大家都說不能往生,那我也說不能往生」。

 

       念佛往生這件事,不是以九百九十九、九千九百九十九──不是這些人說話算數,而是只有一個人講話算數,那就是阿彌陀佛!其他所有人講的,不算數,「十方眾生,你說往生不定,這個不算數。」在念佛往生這件事情上,只有一言堂,沒有別人講話的份,只有阿彌陀佛!說:「你念佛者,決定往生!」這個就是真理,真理不是靠投票選舉選出來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裏。

 

       念佛往生,這就是真理,所以,不以人多人少來比較。

 

       我們往往都錯了,我們往生不往生,不是把決定權放在阿彌陀佛的誓願那邊,而是放在凡夫這邊,「老王啊,你看我這樣能往生嗎?老李,你看呢?老張,你看呢?……」問了一大堆人,他們都不敢決定;那問出家師父。出家師父說:「你不行啊!你還早得很!你如何如何沒達到。」完了,你聽了這樣的話,就破壞了自己的信心。

 

       往生之事,你不要問這些人,你問阿彌陀佛嘛!「問阿彌陀佛,他不開口講話呀!我問他不管用啊……」

 

       真是!阿彌陀佛十劫之前都講過了:「若我成佛,十方眾生(包括你),如果稱我名號不往生,我不成佛。我今已成彌陀佛,稱我名號定往生!」

 

       他怎麼沒講呢?天天在講啊!你念了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佛給你的回聲。「南無阿彌陀佛,我能不能往生?」「決定往生啊!你不往生,我不成佛啊!」往生在哪裡呢?往生就在我們稱念的這句六字名號裏面。等於我們拿到了無上功德法寶,拿到了這個摩尼寶珠,還在那裏發愁:「哎喲!我到哪裡掙錢啊?」拿到了這張億萬的支票,還以為自己是個窮光蛋,還另外去找財路,那就是迷惑顛倒了。

 

       所以,往生就在六字名號當中,每一個稱念彌陀名號的人,你稱念這一句,就是佛在回答你說:「決定往生!」

 

       若不生者,沒有六字名號;有了六字名號,你念佛就決定往生!

 

       縱然整個娑婆世界所有念佛眾生,皆以為臨終不能往生,那麼,我一個人應思決定往生。因為我們是什麼樣的眾生?我們是要厭離娑婆,我們不是以娑婆世界眾生的知見做為標準,我們是以阿彌陀佛的誓願做為標準。所以,娑婆世界的眾生,他們的意見,不值一提,根本不足掛齒,聽都不用聽。你聽他的,心就動搖了──他的不是正知見。所以,他說不往生,不用理會。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