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淨宗法師2006年9月24日講於長春「般若寺」

 

第三講:自力與他力

       大眾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

 

       接下來我們學習曇鸞大師有關於自力和他力的解釋,這是我們淨土宗一個重要的概念。

 

       「自力」,就是靠自己的力量解決自己的生死輪迴。

 

       「他力」,相對「自」而言「他」,這裏的「他」不是其他人,是專指阿彌陀佛。「他力」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就是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救度。

 

       這是我們中國的祖師曇鸞大師對於龍樹菩薩「難易二道判」的一種解釋。上午我們學習了龍樹菩薩的「難易二道判」。

 

曇鸞大師與《往生論註》

       先向大家介紹曇鸞大師,他是什麼樣的一位有高德行誼的大師?可以講,曇鸞大師也是深有來歷的人。

 

       曇鸞大師是南北朝時期北魏人,出生在山西代縣,五臺山附近,仰慕文殊菩薩的靈異神感,十四五歲就出家了。曇鸞大師世學也很精通,對於老莊學的研究、對於醫術都有很深的造詣。

 

       出家之後,主要研學的是龍樹菩薩的《中論》、《百論》、《大智度論》,所以,成為當時有名的龍樹的學者、「四論」的學者。

 

       後來,他注解《大集經》,在注解的過程當中得了病,四大不調,就出去尋找治病的方法,走到秦嶺一帶,駐足往天上一看,結果就看見很不可思議的景象,「六欲階位歷然齊睹」,六欲天層層相疊,看得很清楚,哪一層、哪一層……。看到這個景象之後,他身上的病當下就豁然痊癒,「我回去再繼續注解經典」,又一想:「不行!人命無常,壽命短促,最好是能夠強身健體,身體強壯可以長久住世、大弘法化,這樣很好!那我暫時放一放,出去尋找仙方,尋找長生不老之術。」

 

       找到哪一位呢?當時有名的山中宰相、道教的一位隱士──陶弘景。陶隱士看到他非常高興,就給他十卷仙經,「好!我這兒有長生術,仙經,給你」。

 

       回頭在洛陽,遇到了「印度三藏」──印度來的菩提留支三藏,就談論起來了。談論的時候,菩提留支三藏就對他講的仙經、長生不老術很鄙夷,「外道哪有長生術啊?如果真講長生術,唯有我佛教大覺金仙氏才有,外道所修那一點,縱然少時不死,幾百年,或成個神仙,最終還要三界輪迴。」所以就說:「你放棄這些,我有長生術給你。」就給他經文。

 

       給的經文到底是什麼呢?傳說不一樣,唐朝的道宣律師說是《觀無量壽經》,明朝的蓮池大師說是《阿彌陀經》,也有人說是《往生論》,到底是哪一部經?我們不清楚,總之一定是淨土的經教,因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便和阿彌陀佛一樣,證得無量光明、無量壽命,證得圓滿覺行的佛果,這當然是越三祇而不能改變,超越時劫的觀念。所以,這個叫「佛門長生」。

 

       曇鸞大師得到菩提留支三藏的傳授,回來就專修淨土,他遺留在世間最有名的著作就是《往生論註》。

 

       我們淨土宗說「三經一論」,「三經」就是指:《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這是三部經典──正依三經;「一論」就是指天親菩薩的《往生論》。

 

       為天親菩薩這部《往生論》做註的,就是曇鸞大師。

 

       天親菩薩也是了不起的菩薩,有「千部論主」之稱,比龍樹菩薩大概要晚兩百年左右,他著作了《往生論》。可是,《往生論》不好懂,曇鸞大師就撰寫《往生論註》來解釋《往生論》。據我所瞭解的資料,歷史上為這部《往生論》撰註的,比較有影響的,只有曇鸞大師這部《往生論註》。

 

       《往生論註》,也很遺憾,在我們中國也沒有流傳下來,大約也是在唐末「會昌法難」之後,與很多經典一起失傳了。也是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才從日本回流到中國。

 

       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看到《往生論註》之後,曾刊行流通,對於曇鸞大師非常的崇仰,說曇鸞大師解釋的這部《往生論註》:

直將彌陀誓願、天親衷懷,
徹底圓彰,和盤托出。

 

       天親菩薩寫《往生論》的本心、他的真實願望,阿彌陀佛誓願的功德,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裏邊完全開顯。

若非深得佛心,具無礙辯,
何克臻此!

 

       曇鸞大師如果不是深悟佛心、具無礙的辯才,那是寫不出這部《往生論註》的。

 

       曇鸞大師跟龍樹菩薩特有因緣,臨終之前就由龍樹菩薩現身來給他講一首偈子,說:

已落之葉不可更附枝,
未束之粟不可倉中求,
白駒過隙不可暫駐。
已去者不可返,
未來者不可追。
現在今何在,
白駒難可回。

 

       鸞祖一聽,「這是告訴我往生的時間到了,樹葉從枝上落下來了,不可能再長上去了;你這個壽報快要盡了」。他就召集弟子大眾,說:「我要回歸淨土了。」出家、在家來了三百多位弟子,為他念佛。

 

       大家在一起念佛,鸞祖就講了:

地獄諸苦,不可不懼;
西方淨土,不可不欣。

 

       「地獄之苦,不可不厭離;極樂之淨,不可不欣求。這是我為你們最後的囑咐。」說完之後,端身正坐,手執香爐,高聲念佛。這時候,大眾就看見佛光陣陣,就聽到空中的音樂,見到佛菩薩來迎接。

 

       這麼一位了不起的大德。

 

自力修行之難

       曇鸞大師作的《往生論註》,開宗明義,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引用龍樹菩薩《易行品》所講的「難易二道」來做解釋,說:為什麼難呢?在「無佛時代」──末法時代沒有佛,沒遇到佛,要修行達至不退轉,很難。

 

       他列舉了五個難點:

       第一點就是:

外道相善,亂菩薩法。

 

       什麼叫「外道相善」?就是外道表現出一種很善的相貌,我們沒有智慧鑒別,認為「這就是佛教」,其實它是外道法。

 

       現在這個時代,也有很多這樣的現象,我們缺乏鑒別的能力,認為這個就是佛法了,其實落在外道法當中。

 

       第二點,他說:

聲聞自利,障大慈悲。

 

       「聲聞」就是阿羅漢,「我自己了生死就算了,我哪能發大心呢?那個太困難了!」──「障大慈悲」。這也是在我們講「難易二道」的時候龍樹菩薩說的「或墮聲聞、辟支佛地」,墮落了。發大心怎麼會墮落呢?因為修行太困難了,困難到什麼程度呢?上午我們用經文說明了,「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

 

       這裏也給大家講一個例子,就是舍利弗尊者,世尊十大弟子當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的乞眼因緣──人家跟他要眼睛,他就退了菩提心了。

 

       事情是怎樣一個原委呢?那個時候,舍利弗尊者已經修持到六住菩薩的程度了,我們佛教講的三賢十聖,三賢位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住,就是在住的位子上有十個階位,他已經修到第六,六住菩薩,已經是非常了不得了,我們根本就不可想像──到了六住菩薩的位子。

 

       有一次,有人向他來乞討,乞討什麼呢?「你行菩薩道,我現在需要一隻眼睛,你能不能給我?」(如果有人這樣問我們的話,我們敢給嗎?「我的眼好好的,摳下來給你呀?」)但是六住菩薩行菩薩道,內捨、外捨、一切捨,內而身心器官,外而國土家財,要什麼給什麼,要樓房給樓房,你要做國主,國家就給你,要妻子給妻子,要兒子給兒子,要眼睛給眼睛,要內臟給內臟,這就叫行菩薩道,佈施啊。

 

       「好,沒問題。」「啪」,不用打麻醉藥,伸手摳了一隻眼睛給他。

 

       「哎!搞錯了!我要的是右眼,你挖的是左眼,這哪裡行啊?不配套!」

 

       好不容易摳了一隻眼睛下來,你看,摳錯了!

 

       好,要右眼,「啪」,馬上沒二話,再給他一隻右眼。

 

       這樣的一種佈施,精進修持,誰敢想像?兩隻眼,寧願自己瞎了也要給他。

 

       給他之後,對方應該感恩戴德啦,應該頂禮啦,不!對方很驕慢,拿過去用鼻子聞一聞,「哎呀!你這個眼睛很臭,不好用!」一下把它仍到地上,用腳就踩,像踩一隻魚泡一樣,「啪嚓」踩碎了。

 

       當時那一聲啊,舍利弗就起了退墮心了(他沒有產生瞋恨心),心想:「哎呀!發菩提心度眾生、成佛道實在太難!眾生實在難度!實在實在太難!我還是自己先成阿羅漢,我先了生脫死再說。」

 

       下面第三個難點:

無顧惡人,破他勝德。

 

       就是說,人家來障礙,你想修行,他故意設置障礙。

 

       第四個難點,叫做:

顛倒善果,能壞梵行。

 

       你修行,也沒人障礙你,你在那兒修善修德,結果,沒有證悟真如實相──我們所修持的,都是有為有漏的善法,這樣叫「顛倒善果」,什麼叫「善果」呢?有善因,得善果;什麼叫「顛倒」呢?求升反墮,叫做「第三世冤」:有修持,來生做大富貴人,有權勢、有財力,可是佛法因緣忘記了,趁著福業而更加造業墮落。他有權勢和威德,如果沒有佛法的修持,那就很難想像了。或者升天,然後再墮落下來。所以,這個叫「顛倒善果」,顛倒的,並不是順法性的,是一種染汙、不清淨的、不能讓我們解脫的、繫縛的,這個能障礙我們清淨修持,能壞我們的梵行。

 

       第五點,曇鸞大師就講:

唯是自力,無他力持。

 

       這是總結性的,前面幾點之所以不行,說明你只有一點不行──根機差。

 

       這是個根本。即使有種種障礙,如果你真是難行能行,那也不成障礙。主要是因為我們完全靠自力的修持,沒有阿彌陀佛佛力的加持。所以,「譬如陸路,步行則苦」,就好像在陸地上走路,這是個苦惱的法門。

 

       這是曇鸞大師的解釋。

 

易行道乘佛願力

       大師解釋易行道說:

謂但以信佛因緣。

 

       「但」:就是僅僅,很容易,很簡單,「你只要這樣就可以」。

 

       「信佛因緣」:我們佛教講「因緣果報」,有因、有緣就有果;有因、無緣,那也不能成果。「但以信佛因緣」。

 

願生淨土,乘佛願力,
便得往生彼清淨土。
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信佛因緣」,什麼叫「信佛因緣」呢?底下就解釋,下面三句話,一句說因,一句說緣,一句說果:

 

       所謂「因」,就是「願生淨土」,這個作為內心的因。你不願往生,那也沒有辦法。內因要具足。

 

       那麼,雖願往生,沒有強緣,沒有一個決定讓我們往生的強大的力量,我們仍然不能往生。比如說你很想過河,這條河有數丈寬,河水洶湧,可是你沒有工具。你想過,有因;沒有緣,不能過河。所以:

 

       「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乘佛的願力,以能夠使我們往生淨土的阿彌陀佛的本願為增上強緣,這樣,因緣合和──你有願生心,佛有接引志,稱念名號,乘佛願力。

 

       還是我們老和尚總結得好:

念佛即是乘佛願。

 

       你念彌陀名號,就乘上佛的願力,那麼,因緣具足,必然往生,所謂「便得往生彼佛淨土」。這個就好像水上乘船,這個很快樂。

 

       所以,我們曇鸞祖師對易行道和難行道做了簡單的說明:易行道之所以易,是因為乘佛願力;難行道之所以難,是因為只有自力、沒有佛力的加持。這就很明瞭了。

 

他力的時代

       我覺得在我們這個時代,比曇鸞大師那個時代,講這段話,我們應該更容易理解,因為我們都生活在一個他力的世界當中,可以講,我們每天的所做所為都離不開他力。

 

       比如說,我們在這裏講法,這麼大一個講堂,如果要我一個人聲音從這裏傳到後面去,累死我也不行。哎,可是我有麥克風,後面再遠的信眾也能聽得到,這也是他力;我們到般若寺來聞法,還有外地的、外省的蓮友來,他們都是坐火車來的,這也是他力;我們家裏很多的器用工具都離不開他力:我們找人辦事,電話拿起來,這也是他力;我們早晨起來做飯,燃氣灶一打開,液化氣就送來了──本來我們也沒有啊;甚至我們飯都不用做,下樓到小店裏吃一點,這也是靠他力。所以,現在社會分工細膩,科技發達,我們都生活在他力的世界。尤其是通訊、電信、交通工具,都讓我們很能明瞭他力,打電話、坐火車、坐飛機……無一不是仰仗他力的作用。

 

       那麼,以這樣的例子來看我們佛法的修持:有難行道,有易行道;有自力門,有他力門。

 

       所以,我們要辨別自力和他力,要體會到我們沒有力量。

 

當乘他力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開頭的地方分析自力、他力,到最後結尾,首尾呼應,曇鸞大師就說了這麼一句話:

愚哉!

 

       大師講話都不含糊,該呵斥就呵斥,說:「愚癡啊!」

後之學者,

 

       後來學佛的人。

 

       怎麼愚癡呢?

聞他力可乘,

 

       聽說有阿彌陀佛大願業力可以乘托:

當生信心,

 

       你應當相信啊,你應當乘托啊!

勿自局分。

 

       你不要自己局限自己,認為說:「我哪裡夠資格,像我這樣的人,怎麼夠資格乘托佛力呢?我應該達到什麼程度……」可是又達不到!你這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所以,大師老婆心切,分析自力和他力的目的,是要勸導我們仰仗阿彌陀佛大願業力,所以,很懇切地說:「這樣就太愚癡了!」

 

       我們在座很多人,大家不要做愚者。我們在世間辦事都很精明強幹,為了達到自己的私心目的,想盡了方法,托盡了後門,找盡了關係,所謂「關係網」;阿彌陀佛有廣大的關係網,你幹嘛不用啊?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光明,像網路一樣,遍佈整個宇宙空間,你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下就入阿彌陀佛的光明之網。

 

       我們在世間辦事總要找很多關係,「哎呀,這個事我辦不了,你看,我兒子大學剛畢業,某某局長!他工作沒找到,是不是給他安排個工作?」我們沒有力量,托很多人安排工作,還要送禮,還要求爺爺、告奶奶,結果我們都很有的夢做。

 

       佛法裏邊是阿彌陀佛倒過來了,求我們,說:「十方眾生,你要來往生啊,欲生我國、欲生我國啊!」十方的諸佛都說:「對啊!釋迦牟尼佛講得沒錯,念佛一定到極樂,我們來證明,去啊,去啊!」為我們鼓掌加油。

 

       可是,我們往往就往後退,「這樣能行嗎?這樣真的可以嗎?」不乘他力,不乘佛力。這個很愚癡。

 

勿自局分

       這個不是阿彌陀佛不慈悲攝受我們,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畫了個圈圈,怎麼畫圈呢?自己腦袋就想了:「我如果沒有達到這個程度,我是肯定不能往生的!」他每天念佛,就想到「我不能往生」。為什麼?「你看,我沒有心地清淨,怎麼能往生呢?」自己設了一個圈限。

 

       大家翻開淨土三部經,沒有一句話說到「你要達到心清淨才可以往生」。

 

       當然,也有人說了:「有啊!《阿彌陀經》就講到了,《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這『一心不亂』,比清淨心還要困難!」

 

       所以,這裏就談到一個傳承的問題,對《阿彌陀經》這四個字的解釋,可以講,歷史上有兩種不同的解釋。如果要依據我們所學的善導大師的解釋,很簡單、很容易,大家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可以達到「一心不亂」;如果按照禪定的工夫來解釋──禪定,執心不起,妄念不生,一心不亂,那就難了。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用難行道來解釋,這是不合理的。

 

       第二點,果然如此解釋的話,那違背阿彌陀佛的誓願,阿彌陀佛說:「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以我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結果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唱反調,說:「不行不行!在我娑婆世界範圍之內,你『乃至十念』不行!你要達到清淨心、禪定、一心不亂才可以往生!」這豈不是佛和佛之間有矛盾了?佛和佛之間怎麼會有矛盾呢?佛都是徹證真理實相,佛佛道同,言無二意,不可能有第二個聲音的。所以,往生極樂世界,善導大師的解釋,都以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為標準,說:這裏的「一心不亂」就是《無量壽經》所講的「一向專念」。

 

       解釋不一樣。

 

       第一個解釋,我們可以稱之為望文生義的解釋,看到文字了,「因為我本來是修禪的,一看到『一心不亂』,我自然按照禪的觀點,熄滅妄念,凝定心神」,這樣來解釋。這樣,就沒有站在淨土宗的立場。

 

       這就是傳承不同、解釋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一樣。

 

       那麼,你要聽信哪一個呢?我們之所以要學習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是因為善導大師解釋得容易,上契彌陀之本願,下契眾生之根機,萬修萬人去;別的解釋呢,上不契彌陀本願,下不契我等根機,萬修難得一二個往生。結果你把那個抱著當作金旨玉言,拿這點來防礙,就是自己局限了。

 

       善導大師在《法事讚》裏用四句話來解釋《阿彌陀經》的「一心不亂」,他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

 

       這個地方很重要哦!這個地方不能打閑叉,這個地方打閑叉,回去就恐懼不安了。把這個問題解決!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上午我們說過了,解釋前面極樂世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這樣的世界不是一般的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是報土!「隨緣雜善」很難往生的。像我們自己所修的,「聽說朝山好,我來朝山;聽說拜願好,我來拜願……隨我的緣份,遇到什麼就修什麼」,這都是善法,都是佛教裏的修行,但叫做「隨緣雜善」,繁雜,沒有主張。隨誰的緣呢?隨我們自己的這些雜緣,不是隨著阿彌陀佛的誓願,那麼,這樣難以往生。因為我們修的是有為法、有漏法,不能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就是解釋《阿彌陀經》的那句經文: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這句話一聽,也容易產生分歧,「光念佛不行,光念佛是少善根福德因緣,除了念佛之外,修這個、修那個,這才是多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往生啊!」這樣的解釋,也是離開了善導大師的解釋,也是錯誤的,反而變成雜行雜修了。

 

       善導大師怎麼解釋呢?說:我們不管怎麼修行,任你修行到什麼樣的程度,你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緣,跟六字名號來比,通通算是「少善根福德因緣」!

 

       大家承認嗎?這點還有含糊?

 

       我們修的善根福德因緣,跟六字名號相比,是多還是少啊?

       (「少。」)

 

       不能相比嘛,還含糊!說:「我想想看,是阿彌陀佛多還是我多?」──腦門兒不用抓了,這個是「少善根福德因緣」!

 

       比如修五戒十善,你不要跟阿彌陀佛比,五戒十善的功行力量能讓我們下生投胎為人,或者生為天,它有這樣的一個善根。但是,它絕對沒有力量叫我們到三界以外的地方去,對不對?

 

       那麼,要到三界以外,你要修四諦法門,成為四果阿羅漢,「苦集滅道」修成就了,就可以出離三界。

 

       修行人天法,我們跟那些不修五戒十善的人來比,我們比他善根福德多;但是比阿羅漢(不要說比阿彌陀佛,比阿羅漢),我們就少太多了!我們還在六道裏面輪迴。

 

       阿羅漢的善根福德雖然多,解脫生死輪迴了,比我們凡夫那就多了;但是要比菩薩呢?那就太少了!因為他是自了漢,菩薩是發了大菩提心的人。

 

       大家想不想聽故事?想聽故事不要聽外面的故事,聽佛法的故事,我這裏有。

 

       有一位老和尚,帶了一位小和尚──老和尚後面跟一個小沙彌,兩人在走路。當然,小和尚是徒弟了,年齡又小,應該挑擔子,所以,給老和尚挑了經文、用具,跟在後面走。

 

       走了一會兒,老和尚說:「哎哎!等一下等一下,我來挑我來挑!」

 

       徒弟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師父這樣講,只好依教奉行。師父自己挑,小和尚就在後面甩手。

 

       一老一小,老和尚這麼大年紀,小和尚這麼年輕,不挑擔子,叫老和尚挑!大家覺得奇怪。

 

       走走走走走,過了一會兒,老和尚說:「哎!等一下,你挑你挑!」(前面講得很恭敬、很客氣,「我來挑我來挑,不能讓你挑」;後面講得很嚴厲,「哎!你挑你挑!」呵斥他。)小和尚就挑。

 

       後來他就問師父:「師父,怎麼回事?在路上,一會兒我挑、一會兒你挑的?」

 

       老和尚不是一般人,老和尚是個阿羅漢,他有他心通。開始這個小和尚在後面挑擔子,一邊挑一邊憶誦經文,突然發了一念菩提心:哎!我應該為眾生的疾苦修行無上佛道,我要自利利他!

 

       他心裏起心動念,老和尚無不知、無不見,「我這個徒弟現在發大菩提心了,超過我啦,這一念心就超過我了!趕緊這個擔子不能讓他挑,我來挑!」所以他說「哎哎,我來挑我來挑!」

 

       小和尚走走走,「哎呀,不行!發菩提心很難,這太難了!我還是先自己解決問題」──噢!那就退了,「對不起,你退了菩提心,你又是凡夫,你又是我徒弟,又是年輕人,當然你挑了!」

 

       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呢?就是凡夫的位子,你起一念的心(還不是真實的菩提心,可進可退的,進進退退的),連阿羅漢都對你恭敬三分,師父都要給徒弟挑擔子,所以,發菩提心的善根福德因緣是阿羅漢不能比的,那當然很大了。

 

       可是,就是發了菩提心,你還是菩薩,你還在修行的路上,和阿彌陀佛發的超世悲願、十方諸佛所不能及的誓願相比,你怎麼能比呢?

 

       何況,阿彌陀佛已經修行成佛了,把他所有的善根福德因緣就放在六字名號裏面,所以,無論我們怎麼樣地修行,也不可能超過六字名號,對不對?

 

       (「對!」)

 

       我們自己的修持,相對於六字名號,這個是「少善根福德因緣」;而極樂世界是涅槃界,所謂「涅槃界」,就是佛本身的境界。那麼,佛本身的境界,就需要與佛本身相齊等的功德才可以往生,是不是?

       (「是!」)

 

       我們東北,滿清的時候有一朝皇上出在東北,清朝皇上。到皇宮裏邊去,老百姓可以隨便去嗎?老百姓不可以隨便去;縣長、縣太爺可以隨便去嗎?也不可以隨便去;巡撫大人可以隨便去嗎?也不可以隨便去;中堂大人可以隨便去嗎?皇上如果沒有召見、沒有允許,你跑來了,說不定說你想謀反!你不能隨便來啊。如果進皇宮內室的話,只有皇上的召見才有這個力量可以去,對不對?以皇上本身的威德,老百姓才能夠進皇宮。不是我們有這個力量,是因為皇上的威德加持、皇上的聖旨召見。
世間的道理如此,何況到「極樂無為涅槃」的境界?靠我們修這麼一點點五戒十善,你想到極樂無為的涅槃界,怎麼可能的事情?

 

       就好比你在地裏挖了一個地瓜,說:「我靠這個地瓜就可以到金鑾寶殿裏去了。」──這個不可以的。

 

       要到無為的涅槃界,就要完全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除此之外,靠菩薩的力量都有缺陷,當然,諸大菩薩也一定會把我們介紹到阿彌陀佛那裏,種種佛法因緣,讓我們乘托彌陀的誓願,往生到彌陀的報土。

 

       所以,我這裏就講到說:佛法的修持、對經文的解釋,一定要有傳承。

 

       善導大師說:

故使如來選要法,

 

       這就是解釋《阿彌陀經》的「聞說阿彌陀佛」。

 

       底下解釋什麼是「要法」呢?

教念彌陀專復專。

 

       釋迦如來憐憫我們,我們連人天善法都很難修持的人,怎麼能到無為涅槃界呢?「所以啊,我就把無為的涅槃界的果報,成為六字名號,讓你來稱念」,教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專」,又再「專」。這「專復專」三個字,就是解釋「一心不亂」:「一心」就是專心,專心就是「一心」──「一心」就是「專」,沒有二,一而不二,就是「專」;那麼「不亂」呢,「不亂」就是不雜、不雜亂──不雜還是「專」。所以,善導大師解釋得很懇切: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要專、還要再專,一個「專」不足以形容他的老婆心切,「教念彌陀專復專」,這個就是「一心不亂」!容不容易做到?

       (「容易!」)

 

       真的是恭喜,給大家鼓掌!

 

       昨天晚上還在那裏哭兮兮的,「師父,『一心不亂』怎麼辦?」今天就已經信心滿滿,說:「能做到!」

 

       不是不能,只怕不願。「能做到是能做到,我就是不想做到!」為什麼?「如果我專修念佛,就跟老太婆一樣,面子往哪裡放?我這麼大的學問,這一肚子的水準,我就專修念佛?」那你是不願做,不是做不到,這是你沒有這份心,這也是善根不成熟,沒有擇法眼。

 

       所以,曇鸞大師叫我們不要自己局限自己。

 

聞法三關:經典、祖釋、事實

       我們蓮友之間互相討論佛法當然很好,我覺得大家討論佛法要有一個觀念,就是我們所講的話,還有我們聽進心裏的話,我們要把三關。哪三關呢?

 

       第一點,「你講這句話,有沒有經典的依據?」(我所講的「經典」,特別指淨土三部經,不是講《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我們不講這些,因為我們學淨土宗、談論淨土法門,就拿正依三部經來做為依據。)如果沒有的話,你講的那個不是我要學的,對不對?講的是佛法,我頂禮,我五體投地地崇仰,但是那個不是淨土法門,不應我的機,所以,我就可以不參考;那麼,你講到淨土法門了,你有正依經典依據,《無量壽經》怎麼怎麼說,《阿彌陀經》怎麼怎麼說,那好,我就可以來考慮。

 

       第一關過了之後,有第二關(經典呢,也不是大家依文解義,「我隨便解釋的」):你有沒有祖師的依據?比如我們剛才講的「一心不亂」,它引出來,也是經文的依據,還是我們淨土正依經典《阿彌陀經》裏講的,但是,不是祖師的解釋,是你自己的解釋,「對不起,我依善導大師的解釋」,所以,第二點,要看他是不是有祖師的依據。

 

       這裏講的祖師,也不是禪宗的、天臺宗的、華嚴宗的,因為這些宗的祖師站在天臺、華嚴、禪的立場,就帶有他們的特色,帶有方便。那我們學淨土宗,就依據淨土宗祖師的開示。

 

       淨土宗在中國有所謂「十三祖」,十三祖的教義傳承不完全一樣,有的是學天臺轉過來的,有的是學華嚴轉過來的,有的是學禪轉過來的。

 

       純粹的、沒有它宗思想觀念的,那是善導大師。善導大師的著作「五部九卷」,通通講極樂世界,通通講念佛,通通講阿彌陀佛本願,純一無雜。他本人就是阿彌陀佛化身,就以彌陀誓願來解釋所有淨土的教義。所以,這是我們純粹的淨土宗的祖師。

 

       那麼,其他的就帶有方便、引導性的。這一點,是因為各宗善知識的慈悲,各人使出各人的手段,引導不同的眾生根機進入淨土門,都對佛法有大的貢獻。

 

       只是我們站在我們的立場來選擇。我們既然專修淨土,就以專修淨土的祖師的解釋為標準,所以,要過第二關。

 

       第三關(這兩關過了,其實就沒有關了,第三關是一個輔證),有沒有事實的依據?有經典的證據,有祖師的證據,有事實的證據,你就安心了嘛!比如說人家講了,「你念佛,達不到一心不亂的功夫不能往生」,可是,我們看到很多往生傳記裏面記載,那些人都達到禪定「一心不亂」了嗎?我們身邊也有人去往生的,難道他們都達到禪定「一心不亂」了嗎?事實證明,就是平常的凡夫,你信願堅固,你專修念佛,你決定也可以往生!

 

       所以,經典和祖師、理證和事證,這個作為我們的一個標準。

 

       如果要跟別人講,我們不能隨便講,「哎呀,我今天朝山了,在哪裡聽到一句話,來!我告訴你;你這樣不能往生啊!」他認為這是一個好的法門,告訴人家。

 

       我是按照我們淨土宗的傳承來講述,所以,我們學法有我們的規矩,不亂。

 

       如果跟別人講,我們要慎重:我所說的這句話,有沒有經典依據?有沒有祖師依據,有沒有事實依據?

 

       那麼,如果別人告訴我的,我們也要這樣來理性地思維:他這樣說,有沒有經典依據?有沒有祖師依據?有沒有事實依據?

 

       我們往往缺乏這樣冷靜的思維和審慎的態度。所以,我覺得聞法要有一個正確的聞法心態,要如理思維,要冷靜。比如說,我在這裏當然是宣傳善導大師的念佛思想,我的心意呢,因為我接受這一點,也希望大家能接受,可是我也不能勉強,我也是介紹,供你們自己冷靜、如理地思維,「法師這樣講,有沒有經典依據啊?是不是佛祖講的?合不合理呀?」

 

       當然,我們說要冷靜、不要盲從,不要隨便肯定,同時也不要隨便否定,必須理性地來思維。

 

念佛即是乘佛願

       所以,曇鸞大師告訴我們要乘佛力。

 

       下面我們要提一個問題:大家願不願意乘靠佛力?願意靠佛力嗎?

       (「願意!」)

 

       願意!怎麼靠上佛的力量?

       (「念佛!」)

 

       一百分!正確!就是念佛!因為這個答案我們老法師早就寫在書上了:

念佛即是乘佛願,
乘佛願者得往生。

 

       這兩句話大家扎扎實實記住,依教奉行,我可以講,你不用聽經了,你就夠了!這兩句話你聽到後,依教奉行,決定往生!

 

我們要乘上佛願,有三個方面

       這裏我們分成三個方面來說明,我們要乘上佛願,有三個方面(前兩方面是心裏建設,你心裏要調,調自己的心,第三點才是行持上的落實):

 

       第一點,要信知自身無力。

       「信」是相信的信;「知」是知道的知。你相信了,才叫知道;你知道了,才叫相信──「信知」。信知自身沒有力量。


       第二點,要信知彌陀有力。

       如果這兩點沒有,你肯定靠不上佛力!

 

       因為如果你覺得自己有力量──我們凡夫都是這樣子的:覺得自己有力量的時候,肯定不願意放下臉來求人的,是不是?大家求過人嗎?自己覺得自己能辦到,能夠放下臉面求人嗎?這就是凡夫的驕慢心,所以,這個慢心很重。我們認識不到自己是一個罪業凡夫、沒有力量,我們就有一個傲慢心堵在這個地方。像一個瓶子,它裏邊空空蕩蕩,它不認識,它把它封起來,「哎!我的瓶很滿哪!」怎麼滿?裏面是空的,它說是滿的。我們內心裏邊什麼都沒有,空空蕩蕩(不是說開悟的那個「空空蕩蕩」,是沒有功德,貧瘠得很),結果我們自認為有修行、有功德,這樣是靠不上佛的力量的。

 

       第二點,信知彌陀有力。相信彌陀有決定性的力量,「信知彌陀有力」,大家都會覺得:「是啊,阿彌陀佛當然有力量了。」但是,如果第一點──自己沒有力量你不相信,第二點就是一個口頭語,是一個觀念,跟我們自己不發生關係。

 

       就好像病人看病,他相信這個人是神醫,但是,他不相信自己是病人,他會找這個醫生嗎?會不會?「你是醫生,醫術很高,跟我有什麼關係?我也不是病人!」他如果知道自己是個病人,非得這個醫生治不可,他決定能靠得上,對不對?不然靠不上。

 

       所以,信知自己無力,這使我們發起願意乘托佛的願力這麼一個願望,發起這個心;那麼,信知彌陀有力呢,就有靠。

 

       「阿彌陀佛到底能不能救得了我?我煩惱這麼重,妄想這麼多!阿彌陀佛有力量救得了我嗎?」你這就懷疑了,靠不上了,這一攪,就不敢上去了。

 

       相信彌陀決定有力量救得了自己,你就有靠;自己願意靠,你就有靠。怎麼靠上呢?

 

       第三點,專稱彌陀佛名──靠上了!

 

       你專稱彌陀的名號,就靠上了彌陀的願力。

 

       所以,前面兩點是一個介紹性質。

 

努力不等於有力量

       我們有力量、沒有力量,往往會產生很多錯覺。也有人說了:「師父啊,我多少也有一點點力量,沒有那麼多,但是有一點。有一點算不算有?比如說,我修行雖然依《金剛經》沒有開悟,但是我還能讀誦《金剛經》,讀得很溜、很熟的,這也算一點點力量吧;我看《金剛經》的解釋,多少有一點領悟,這個也不算一點點力量吧?」

 

       那這些是談不上力量的,所謂「力量」,就是說你能夠達到你的目標;達不到你的目標,你就沒有力量。

 

       比如說,這裏是個懸崖絕壁,懸崖絕壁有多寬呢?有一丈寬;那麼,你能跳多寬呢?你能跳九尺寬,你敢不敢跳?這一丈的壕溝,底下就是懸崖絕壁,你有力量,「我跳遠」,「啪」跳九尺,你敢跳嗎?說:「我還有點力量,我有百分之九十的力量。」這個存不存在百分之九十?說:「你這個壕溝一丈寬,是十尺,我能跳九尺,這樣不代表我有百分之九十的力量嗎?」你百分之九十等於百分之零,不相信你跳跳看!「通」,掉下去了,你跟那個能跳一尺遠的是一樣的,因為你不能究竟達到自己的目標,這樣還是無力的。

 

       何況,以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來說,我們根本不是說一丈跟九尺的關係,我們實在是相反,在墮落。所以,經典講了:我們都是造罪造業勇猛。

 

       就像射箭,五十米外有一個靶子,你的力量能射多遠?能射四十九米、四十九點九米,對不起,你射不到目標,不能算你有力量;你能超過五十米了,張弓「哢」放出去,射中了,說明你有力量。

 

       所以,在修行道路上,我們往生淨土,不是說「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不存在!要麼是百分之百,要麼就是百分之零,只有兩個答案。你要能往生,就是一百分;你不能往生,就墮落。

 

       所以,只有兩條道路可以選擇:要麼往生極樂,要麼六道輪迴,不存在第三個方案,說:「我差不多修行修行、努力努力……」努力不等於有力量,是不是?

 

       我們很多人錯誤地理解了,以為「我努力,就代表有力量」,「哎,我使勁在修,所以這代表自力……」這個不算。

 

       大家觀念要清楚:就是達成我們的目標才叫有力量。

 

       比如說,我們現在用的電燈,是哪一位發明的,你們知道嗎?

       (「愛迪生。」)

 

       愛迪生發明的。愛迪生很會幻想,他小的時候看見鳥會飛,他就做這個事:老是爬到高坡上,把膀子一抖一抖,往上飛,老是摔得個鼻青臉腫,老是飛不起來。兒童嘛,是很天真的。

 

       我想舉這個例子說明什麼呢?他很努力,想飛起來,但是,努力不等於有力量,你還是飛不起來。

 

       我們努力地修行,可是我們不能夠飛躍三界輪迴這麼一個障礙,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無論我們怎樣地努力,也達不到我們所要達成的目標,我們都是軟弱無力的。

 

       所以,在《無量壽經》裏邊有這麼四句話,也是說到對淨土法門的一個正確的心態:

謙敬聞奉行,
踴躍大歡喜。
憍慢弊懈怠,
難以信此法。

 

       「謙」:是謙卑,就是知道「我不行,我的力量不足,不足以達到極樂無為涅槃界」,認識到自己是沒有力量的。

 

       「敬」:敬奉佛,「阿彌陀佛能救度我」。「謙」、「敬」。

 

       「聞奉行」:「聽說念彌陀名號能到淨土,我就依教奉行」,這樣決定往生,所以,「踴躍大歡喜」。

 

       「憍慢弊懈怠」什麼意思呢?「我能修持,我有力量,我雖然現在還沒有開悟,我明天差不多能開悟;明天不行,我後天可能差不多……」結果過了無數個明天和後天,越來越不行了,這樣就要反觀覺照啦:「我這輩子不行,我下一輩子差不多可以……」

 

       這個都是顛倒啦!我們不要等待下一輩子,下一輩子是越來越差,整個時代的風潮越來越差,我們眾生的根機,你下輩子再出來,能不能做人還不知道;做人還能不能遇到佛法還不知道,一代不如一代。所以,不要抱有這種心,這種心叫「驕慢」;「弊」是弊惡。懷抱這樣的心,就是懈怠、不精進,那這樣呢,難以相信阿彌陀佛的救度。

 

       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謝謝大家。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