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淨宗法師2006年9月24日講於長春「般若寺」
第三講:自力與他力
大眾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
接下來我們學習曇鸞大師有關於自力和他力的解釋,這是我們淨土宗一個重要的概念。
「自力」,就是靠自己的力量解決自己的生死輪迴。
「他力」,相對「自」而言「他」,這裏的「他」不是其他人,是專指阿彌陀佛。「他力」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就是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救度。
這是我們中國的祖師曇鸞大師對於龍樹菩薩「難易二道判」的一種解釋。上午我們學習了龍樹菩薩的「難易二道判」。
曇鸞大師與《往生論註》
先向大家介紹曇鸞大師,他是什麼樣的一位有高德行誼的大師?可以講,曇鸞大師也是深有來歷的人。
曇鸞大師是南北朝時期北魏人,出生在山西代縣,五臺山附近,仰慕文殊菩薩的靈異神感,十四五歲就出家了。曇鸞大師世學也很精通,對於老莊學的研究、對於醫術都有很深的造詣。
出家之後,主要研學的是龍樹菩薩的《中論》、《百論》、《大智度論》,所以,成為當時有名的龍樹的學者、「四論」的學者。
後來,他注解《大集經》,在注解的過程當中得了病,四大不調,就出去尋找治病的方法,走到秦嶺一帶,駐足往天上一看,結果就看見很不可思議的景象,「六欲階位歷然齊睹」,六欲天層層相疊,看得很清楚,哪一層、哪一層……。看到這個景象之後,他身上的病當下就豁然痊癒,「我回去再繼續注解經典」,又一想:「不行!人命無常,壽命短促,最好是能夠強身健體,身體強壯可以長久住世、大弘法化,這樣很好!那我暫時放一放,出去尋找仙方,尋找長生不老之術。」
找到哪一位呢?當時有名的山中宰相、道教的一位隱士──陶弘景。陶隱士看到他非常高興,就給他十卷仙經,「好!我這兒有長生術,仙經,給你」。
回頭在洛陽,遇到了「印度三藏」──印度來的菩提留支三藏,就談論起來了。談論的時候,菩提留支三藏就對他講的仙經、長生不老術很鄙夷,「外道哪有長生術啊?如果真講長生術,唯有我佛教大覺金仙氏才有,外道所修那一點,縱然少時不死,幾百年,或成個神仙,最終還要三界輪迴。」所以就說:「你放棄這些,我有長生術給你。」就給他經文。
給的經文到底是什麼呢?傳說不一樣,唐朝的道宣律師說是《觀無量壽經》,明朝的蓮池大師說是《阿彌陀經》,也有人說是《往生論》,到底是哪一部經?我們不清楚,總之一定是淨土的經教,因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便和阿彌陀佛一樣,證得無量光明、無量壽命,證得圓滿覺行的佛果,這當然是越三祇而不能改變,超越時劫的觀念。所以,這個叫「佛門長生」。
曇鸞大師得到菩提留支三藏的傳授,回來就專修淨土,他遺留在世間最有名的著作就是《往生論註》。
我們淨土宗說「三經一論」,「三經」就是指:《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這是三部經典──正依三經;「一論」就是指天親菩薩的《往生論》。
為天親菩薩這部《往生論》做註的,就是曇鸞大師。
天親菩薩也是了不起的菩薩,有「千部論主」之稱,比龍樹菩薩大概要晚兩百年左右,他著作了《往生論》。可是,《往生論》不好懂,曇鸞大師就撰寫《往生論註》來解釋《往生論》。據我所瞭解的資料,歷史上為這部《往生論》撰註的,比較有影響的,只有曇鸞大師這部《往生論註》。
《往生論註》,也很遺憾,在我們中國也沒有流傳下來,大約也是在唐末「會昌法難」之後,與很多經典一起失傳了。也是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才從日本回流到中國。
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看到《往生論註》之後,曾刊行流通,對於曇鸞大師非常的崇仰,說曇鸞大師解釋的這部《往生論註》:
直將彌陀誓願、天親衷懷,
徹底圓彰,和盤托出。
天親菩薩寫《往生論》的本心、他的真實願望,阿彌陀佛誓願的功德,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裏邊完全開顯。
若非深得佛心,具無礙辯,
何克臻此!
曇鸞大師如果不是深悟佛心、具無礙的辯才,那是寫不出這部《往生論註》的。
曇鸞大師跟龍樹菩薩特有因緣,臨終之前就由龍樹菩薩現身來給他講一首偈子,說:
已落之葉不可更附枝,
未束之粟不可倉中求,
白駒過隙不可暫駐。
已去者不可返,
未來者不可追。
現在今何在,
白駒難可回。
鸞祖一聽,「這是告訴我往生的時間到了,樹葉從枝上落下來了,不可能再長上去了;你這個壽報快要盡了」。他就召集弟子大眾,說:「我要回歸淨土了。」出家、在家來了三百多位弟子,為他念佛。
大家在一起念佛,鸞祖就講了:
地獄諸苦,不可不懼;
西方淨土,不可不欣。
「地獄之苦,不可不厭離;極樂之淨,不可不欣求。這是我為你們最後的囑咐。」說完之後,端身正坐,手執香爐,高聲念佛。這時候,大眾就看見佛光陣陣,就聽到空中的音樂,見到佛菩薩來迎接。
這麼一位了不起的大德。
自力修行之難
曇鸞大師作的《往生論註》,開宗明義,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引用龍樹菩薩《易行品》所講的「難易二道」來做解釋,說:為什麼難呢?在「無佛時代」──末法時代沒有佛,沒遇到佛,要修行達至不退轉,很難。
他列舉了五個難點:
第一點就是:
外道相善,亂菩薩法。
什麼叫「外道相善」?就是外道表現出一種很善的相貌,我們沒有智慧鑒別,認為「這就是佛教」,其實它是外道法。
現在這個時代,也有很多這樣的現象,我們缺乏鑒別的能力,認為這個就是佛法了,其實落在外道法當中。
第二點,他說:
聲聞自利,障大慈悲。
「聲聞」就是阿羅漢,「我自己了生死就算了,我哪能發大心呢?那個太困難了!」──「障大慈悲」。這也是在我們講「難易二道」的時候龍樹菩薩說的「或墮聲聞、辟支佛地」,墮落了。發大心怎麼會墮落呢?因為修行太困難了,困難到什麼程度呢?上午我們用經文說明了,「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
這裏也給大家講一個例子,就是舍利弗尊者,世尊十大弟子當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的乞眼因緣──人家跟他要眼睛,他就退了菩提心了。
事情是怎樣一個原委呢?那個時候,舍利弗尊者已經修持到六住菩薩的程度了,我們佛教講的三賢十聖,三賢位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住,就是在住的位子上有十個階位,他已經修到第六,六住菩薩,已經是非常了不得了,我們根本就不可想像──到了六住菩薩的位子。
有一次,有人向他來乞討,乞討什麼呢?「你行菩薩道,我現在需要一隻眼睛,你能不能給我?」(如果有人這樣問我們的話,我們敢給嗎?「我的眼好好的,摳下來給你呀?」)但是六住菩薩行菩薩道,內捨、外捨、一切捨,內而身心器官,外而國土家財,要什麼給什麼,要樓房給樓房,你要做國主,國家就給你,要妻子給妻子,要兒子給兒子,要眼睛給眼睛,要內臟給內臟,這就叫行菩薩道,佈施啊。
「好,沒問題。」「啪」,不用打麻醉藥,伸手摳了一隻眼睛給他。
「哎!搞錯了!我要的是右眼,你挖的是左眼,這哪裡行啊?不配套!」
好不容易摳了一隻眼睛下來,你看,摳錯了!
好,要右眼,「啪」,馬上沒二話,再給他一隻右眼。
這樣的一種佈施,精進修持,誰敢想像?兩隻眼,寧願自己瞎了也要給他。
給他之後,對方應該感恩戴德啦,應該頂禮啦,不!對方很驕慢,拿過去用鼻子聞一聞,「哎呀!你這個眼睛很臭,不好用!」一下把它仍到地上,用腳就踩,像踩一隻魚泡一樣,「啪嚓」踩碎了。
當時那一聲啊,舍利弗就起了退墮心了(他沒有產生瞋恨心),心想:「哎呀!發菩提心度眾生、成佛道實在太難!眾生實在難度!實在實在太難!我還是自己先成阿羅漢,我先了生脫死再說。」
下面第三個難點:
無顧惡人,破他勝德。
就是說,人家來障礙,你想修行,他故意設置障礙。
第四個難點,叫做:
顛倒善果,能壞梵行。
你修行,也沒人障礙你,你在那兒修善修德,結果,沒有證悟真如實相──我們所修持的,都是有為有漏的善法,這樣叫「顛倒善果」,什麼叫「善果」呢?有善因,得善果;什麼叫「顛倒」呢?求升反墮,叫做「第三世冤」:有修持,來生做大富貴人,有權勢、有財力,可是佛法因緣忘記了,趁著福業而更加造業墮落。他有權勢和威德,如果沒有佛法的修持,那就很難想像了。或者升天,然後再墮落下來。所以,這個叫「顛倒善果」,顛倒的,並不是順法性的,是一種染汙、不清淨的、不能讓我們解脫的、繫縛的,這個能障礙我們清淨修持,能壞我們的梵行。
第五點,曇鸞大師就講:
唯是自力,無他力持。
這是總結性的,前面幾點之所以不行,說明你只有一點不行──根機差。
這是個根本。即使有種種障礙,如果你真是難行能行,那也不成障礙。主要是因為我們完全靠自力的修持,沒有阿彌陀佛佛力的加持。所以,「譬如陸路,步行則苦」,就好像在陸地上走路,這是個苦惱的法門。
這是曇鸞大師的解釋。
易行道乘佛願力
大師解釋易行道說:
謂但以信佛因緣。
「但」:就是僅僅,很容易,很簡單,「你只要這樣就可以」。
「信佛因緣」:我們佛教講「因緣果報」,有因、有緣就有果;有因、無緣,那也不能成果。「但以信佛因緣」。
願生淨土,乘佛願力,
便得往生彼清淨土。
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信佛因緣」,什麼叫「信佛因緣」呢?底下就解釋,下面三句話,一句說因,一句說緣,一句說果:
所謂「因」,就是「願生淨土」,這個作為內心的因。你不願往生,那也沒有辦法。內因要具足。
那麼,雖願往生,沒有強緣,沒有一個決定讓我們往生的強大的力量,我們仍然不能往生。比如說你很想過河,這條河有數丈寬,河水洶湧,可是你沒有工具。你想過,有因;沒有緣,不能過河。所以:
「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乘佛的願力,以能夠使我們往生淨土的阿彌陀佛的本願為增上強緣,這樣,因緣合和──你有願生心,佛有接引志,稱念名號,乘佛願力。
還是我們老和尚總結得好:
念佛即是乘佛願。
你念彌陀名號,就乘上佛的願力,那麼,因緣具足,必然往生,所謂「便得往生彼佛淨土」。這個就好像水上乘船,這個很快樂。
所以,我們曇鸞祖師對易行道和難行道做了簡單的說明:易行道之所以易,是因為乘佛願力;難行道之所以難,是因為只有自力、沒有佛力的加持。這就很明瞭了。
他力的時代
我覺得在我們這個時代,比曇鸞大師那個時代,講這段話,我們應該更容易理解,因為我們都生活在一個他力的世界當中,可以講,我們每天的所做所為都離不開他力。
比如說,我們在這裏講法,這麼大一個講堂,如果要我一個人聲音從這裏傳到後面去,累死我也不行。哎,可是我有麥克風,後面再遠的信眾也能聽得到,這也是他力;我們到般若寺來聞法,還有外地的、外省的蓮友來,他們都是坐火車來的,這也是他力;我們家裏很多的器用工具都離不開他力:我們找人辦事,電話拿起來,這也是他力;我們早晨起來做飯,燃氣灶一打開,液化氣就送來了──本來我們也沒有啊;甚至我們飯都不用做,下樓到小店裏吃一點,這也是靠他力。所以,現在社會分工細膩,科技發達,我們都生活在他力的世界。尤其是通訊、電信、交通工具,都讓我們很能明瞭他力,打電話、坐火車、坐飛機……無一不是仰仗他力的作用。
那麼,以這樣的例子來看我們佛法的修持:有難行道,有易行道;有自力門,有他力門。
所以,我們要辨別自力和他力,要體會到我們沒有力量。
當乘他力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開頭的地方分析自力、他力,到最後結尾,首尾呼應,曇鸞大師就說了這麼一句話:
愚哉!
大師講話都不含糊,該呵斥就呵斥,說:「愚癡啊!」
後之學者,
後來學佛的人。
怎麼愚癡呢?
聞他力可乘,
聽說有阿彌陀佛大願業力可以乘托:
當生信心,
你應當相信啊,你應當乘托啊!
勿自局分。
你不要自己局限自己,認為說:「我哪裡夠資格,像我這樣的人,怎麼夠資格乘托佛力呢?我應該達到什麼程度……」可是又達不到!你這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所以,大師老婆心切,分析自力和他力的目的,是要勸導我們仰仗阿彌陀佛大願業力,所以,很懇切地說:「這樣就太愚癡了!」
我們在座很多人,大家不要做愚者。我們在世間辦事都很精明強幹,為了達到自己的私心目的,想盡了方法,托盡了後門,找盡了關係,所謂「關係網」;阿彌陀佛有廣大的關係網,你幹嘛不用啊?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光明,像網路一樣,遍佈整個宇宙空間,你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下就入阿彌陀佛的光明之網。
我們在世間辦事總要找很多關係,「哎呀,這個事我辦不了,你看,我兒子大學剛畢業,某某局長!他工作沒找到,是不是給他安排個工作?」我們沒有力量,托很多人安排工作,還要送禮,還要求爺爺、告奶奶,結果我們都很有的夢做。
佛法裏邊是阿彌陀佛倒過來了,求我們,說:「十方眾生,你要來往生啊,欲生我國、欲生我國啊!」十方的諸佛都說:「對啊!釋迦牟尼佛講得沒錯,念佛一定到極樂,我們來證明,去啊,去啊!」為我們鼓掌加油。
可是,我們往往就往後退,「這樣能行嗎?這樣真的可以嗎?」不乘他力,不乘佛力。這個很愚癡。
勿自局分
這個不是阿彌陀佛不慈悲攝受我們,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畫了個圈圈,怎麼畫圈呢?自己腦袋就想了:「我如果沒有達到這個程度,我是肯定不能往生的!」他每天念佛,就想到「我不能往生」。為什麼?「你看,我沒有心地清淨,怎麼能往生呢?」自己設了一個圈限。
大家翻開淨土三部經,沒有一句話說到「你要達到心清淨才可以往生」。
當然,也有人說了:「有啊!《阿彌陀經》就講到了,《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這『一心不亂』,比清淨心還要困難!」
所以,這裏就談到一個傳承的問題,對《阿彌陀經》這四個字的解釋,可以講,歷史上有兩種不同的解釋。如果要依據我們所學的善導大師的解釋,很簡單、很容易,大家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可以達到「一心不亂」;如果按照禪定的工夫來解釋──禪定,執心不起,妄念不生,一心不亂,那就難了。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用難行道來解釋,這是不合理的。
第二點,果然如此解釋的話,那違背阿彌陀佛的誓願,阿彌陀佛說:「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以我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結果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唱反調,說:「不行不行!在我娑婆世界範圍之內,你『乃至十念』不行!你要達到清淨心、禪定、一心不亂才可以往生!」這豈不是佛和佛之間有矛盾了?佛和佛之間怎麼會有矛盾呢?佛都是徹證真理實相,佛佛道同,言無二意,不可能有第二個聲音的。所以,往生極樂世界,善導大師的解釋,都以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為標準,說:這裏的「一心不亂」就是《無量壽經》所講的「一向專念」。
解釋不一樣。
第一個解釋,我們可以稱之為望文生義的解釋,看到文字了,「因為我本來是修禪的,一看到『一心不亂』,我自然按照禪的觀點,熄滅妄念,凝定心神」,這樣來解釋。這樣,就沒有站在淨土宗的立場。
這就是傳承不同、解釋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一樣。
那麼,你要聽信哪一個呢?我們之所以要學習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是因為善導大師解釋得容易,上契彌陀之本願,下契眾生之根機,萬修萬人去;別的解釋呢,上不契彌陀本願,下不契我等根機,萬修難得一二個往生。結果你把那個抱著當作金旨玉言,拿這點來防礙,就是自己局限了。
善導大師在《法事讚》裏用四句話來解釋《阿彌陀經》的「一心不亂」,他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
這個地方很重要哦!這個地方不能打閑叉,這個地方打閑叉,回去就恐懼不安了。把這個問題解決!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上午我們說過了,解釋前面極樂世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這樣的世界不是一般的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是報土!「隨緣雜善」很難往生的。像我們自己所修的,「聽說朝山好,我來朝山;聽說拜願好,我來拜願……隨我的緣份,遇到什麼就修什麼」,這都是善法,都是佛教裏的修行,但叫做「隨緣雜善」,繁雜,沒有主張。隨誰的緣呢?隨我們自己的這些雜緣,不是隨著阿彌陀佛的誓願,那麼,這樣難以往生。因為我們修的是有為法、有漏法,不能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就是解釋《阿彌陀經》的那句經文: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這句話一聽,也容易產生分歧,「光念佛不行,光念佛是少善根福德因緣,除了念佛之外,修這個、修那個,這才是多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往生啊!」這樣的解釋,也是離開了善導大師的解釋,也是錯誤的,反而變成雜行雜修了。
善導大師怎麼解釋呢?說:我們不管怎麼修行,任你修行到什麼樣的程度,你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緣,跟六字名號來比,通通算是「少善根福德因緣」!
大家承認嗎?這點還有含糊?
我們修的善根福德因緣,跟六字名號相比,是多還是少啊?
(「少。」)
不能相比嘛,還含糊!說:「我想想看,是阿彌陀佛多還是我多?」──腦門兒不用抓了,這個是「少善根福德因緣」!
比如修五戒十善,你不要跟阿彌陀佛比,五戒十善的功行力量能讓我們下生投胎為人,或者生為天,它有這樣的一個善根。但是,它絕對沒有力量叫我們到三界以外的地方去,對不對?
那麼,要到三界以外,你要修四諦法門,成為四果阿羅漢,「苦集滅道」修成就了,就可以出離三界。
修行人天法,我們跟那些不修五戒十善的人來比,我們比他善根福德多;但是比阿羅漢(不要說比阿彌陀佛,比阿羅漢),我們就少太多了!我們還在六道裏面輪迴。
阿羅漢的善根福德雖然多,解脫生死輪迴了,比我們凡夫那就多了;但是要比菩薩呢?那就太少了!因為他是自了漢,菩薩是發了大菩提心的人。
大家想不想聽故事?想聽故事不要聽外面的故事,聽佛法的故事,我這裏有。
有一位老和尚,帶了一位小和尚──老和尚後面跟一個小沙彌,兩人在走路。當然,小和尚是徒弟了,年齡又小,應該挑擔子,所以,給老和尚挑了經文、用具,跟在後面走。
走了一會兒,老和尚說:「哎哎!等一下等一下,我來挑我來挑!」
徒弟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師父這樣講,只好依教奉行。師父自己挑,小和尚就在後面甩手。
一老一小,老和尚這麼大年紀,小和尚這麼年輕,不挑擔子,叫老和尚挑!大家覺得奇怪。
走走走走走,過了一會兒,老和尚說:「哎!等一下,你挑你挑!」(前面講得很恭敬、很客氣,「我來挑我來挑,不能讓你挑」;後面講得很嚴厲,「哎!你挑你挑!」呵斥他。)小和尚就挑。
後來他就問師父:「師父,怎麼回事?在路上,一會兒我挑、一會兒你挑的?」
老和尚不是一般人,老和尚是個阿羅漢,他有他心通。開始這個小和尚在後面挑擔子,一邊挑一邊憶誦經文,突然發了一念菩提心:哎!我應該為眾生的疾苦修行無上佛道,我要自利利他!
他心裏起心動念,老和尚無不知、無不見,「我這個徒弟現在發大菩提心了,超過我啦,這一念心就超過我了!趕緊這個擔子不能讓他挑,我來挑!」所以他說「哎哎,我來挑我來挑!」
小和尚走走走,「哎呀,不行!發菩提心很難,這太難了!我還是先自己解決問題」──噢!那就退了,「對不起,你退了菩提心,你又是凡夫,你又是我徒弟,又是年輕人,當然你挑了!」
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呢?就是凡夫的位子,你起一念的心(還不是真實的菩提心,可進可退的,進進退退的),連阿羅漢都對你恭敬三分,師父都要給徒弟挑擔子,所以,發菩提心的善根福德因緣是阿羅漢不能比的,那當然很大了。
可是,就是發了菩提心,你還是菩薩,你還在修行的路上,和阿彌陀佛發的超世悲願、十方諸佛所不能及的誓願相比,你怎麼能比呢?
何況,阿彌陀佛已經修行成佛了,把他所有的善根福德因緣就放在六字名號裏面,所以,無論我們怎麼樣地修行,也不可能超過六字名號,對不對?
(「對!」)
我們自己的修持,相對於六字名號,這個是「少善根福德因緣」;而極樂世界是涅槃界,所謂「涅槃界」,就是佛本身的境界。那麼,佛本身的境界,就需要與佛本身相齊等的功德才可以往生,是不是?
(「是!」)
我們東北,滿清的時候有一朝皇上出在東北,清朝皇上。到皇宮裏邊去,老百姓可以隨便去嗎?老百姓不可以隨便去;縣長、縣太爺可以隨便去嗎?也不可以隨便去;巡撫大人可以隨便去嗎?也不可以隨便去;中堂大人可以隨便去嗎?皇上如果沒有召見、沒有允許,你跑來了,說不定說你想謀反!你不能隨便來啊。如果進皇宮內室的話,只有皇上的召見才有這個力量可以去,對不對?以皇上本身的威德,老百姓才能夠進皇宮。不是我們有這個力量,是因為皇上的威德加持、皇上的聖旨召見。
世間的道理如此,何況到「極樂無為涅槃」的境界?靠我們修這麼一點點五戒十善,你想到極樂無為的涅槃界,怎麼可能的事情?
就好比你在地裏挖了一個地瓜,說:「我靠這個地瓜就可以到金鑾寶殿裏去了。」──這個不可以的。
要到無為的涅槃界,就要完全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除此之外,靠菩薩的力量都有缺陷,當然,諸大菩薩也一定會把我們介紹到阿彌陀佛那裏,種種佛法因緣,讓我們乘托彌陀的誓願,往生到彌陀的報土。
所以,我這裏就講到說:佛法的修持、對經文的解釋,一定要有傳承。
善導大師說:
故使如來選要法,
這就是解釋《阿彌陀經》的「聞說阿彌陀佛」。
底下解釋什麼是「要法」呢?
教念彌陀專復專。
釋迦如來憐憫我們,我們連人天善法都很難修持的人,怎麼能到無為涅槃界呢?「所以啊,我就把無為的涅槃界的果報,成為六字名號,讓你來稱念」,教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專」,又再「專」。這「專復專」三個字,就是解釋「一心不亂」:「一心」就是專心,專心就是「一心」──「一心」就是「專」,沒有二,一而不二,就是「專」;那麼「不亂」呢,「不亂」就是不雜、不雜亂──不雜還是「專」。所以,善導大師解釋得很懇切: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要專、還要再專,一個「專」不足以形容他的老婆心切,「教念彌陀專復專」,這個就是「一心不亂」!容不容易做到?
(「容易!」)
真的是恭喜,給大家鼓掌!
昨天晚上還在那裏哭兮兮的,「師父,『一心不亂』怎麼辦?」今天就已經信心滿滿,說:「能做到!」
不是不能,只怕不願。「能做到是能做到,我就是不想做到!」為什麼?「如果我專修念佛,就跟老太婆一樣,面子往哪裡放?我這麼大的學問,這一肚子的水準,我就專修念佛?」那你是不願做,不是做不到,這是你沒有這份心,這也是善根不成熟,沒有擇法眼。
所以,曇鸞大師叫我們不要自己局限自己。
聞法三關:經典、祖釋、事實
我們蓮友之間互相討論佛法當然很好,我覺得大家討論佛法要有一個觀念,就是我們所講的話,還有我們聽進心裏的話,我們要把三關。哪三關呢?
第一點,「你講這句話,有沒有經典的依據?」(我所講的「經典」,特別指淨土三部經,不是講《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我們不講這些,因為我們學淨土宗、談論淨土法門,就拿正依三部經來做為依據。)如果沒有的話,你講的那個不是我要學的,對不對?講的是佛法,我頂禮,我五體投地地崇仰,但是那個不是淨土法門,不應我的機,所以,我就可以不參考;那麼,你講到淨土法門了,你有正依經典依據,《無量壽經》怎麼怎麼說,《阿彌陀經》怎麼怎麼說,那好,我就可以來考慮。
第一關過了之後,有第二關(經典呢,也不是大家依文解義,「我隨便解釋的」):你有沒有祖師的依據?比如我們剛才講的「一心不亂」,它引出來,也是經文的依據,還是我們淨土正依經典《阿彌陀經》裏講的,但是,不是祖師的解釋,是你自己的解釋,「對不起,我依善導大師的解釋」,所以,第二點,要看他是不是有祖師的依據。
這裏講的祖師,也不是禪宗的、天臺宗的、華嚴宗的,因為這些宗的祖師站在天臺、華嚴、禪的立場,就帶有他們的特色,帶有方便。那我們學淨土宗,就依據淨土宗祖師的開示。
淨土宗在中國有所謂「十三祖」,十三祖的教義傳承不完全一樣,有的是學天臺轉過來的,有的是學華嚴轉過來的,有的是學禪轉過來的。
純粹的、沒有它宗思想觀念的,那是善導大師。善導大師的著作「五部九卷」,通通講極樂世界,通通講念佛,通通講阿彌陀佛本願,純一無雜。他本人就是阿彌陀佛化身,就以彌陀誓願來解釋所有淨土的教義。所以,這是我們純粹的淨土宗的祖師。
那麼,其他的就帶有方便、引導性的。這一點,是因為各宗善知識的慈悲,各人使出各人的手段,引導不同的眾生根機進入淨土門,都對佛法有大的貢獻。
只是我們站在我們的立場來選擇。我們既然專修淨土,就以專修淨土的祖師的解釋為標準,所以,要過第二關。
第三關(這兩關過了,其實就沒有關了,第三關是一個輔證),有沒有事實的依據?有經典的證據,有祖師的證據,有事實的證據,你就安心了嘛!比如說人家講了,「你念佛,達不到一心不亂的功夫不能往生」,可是,我們看到很多往生傳記裏面記載,那些人都達到禪定「一心不亂」了嗎?我們身邊也有人去往生的,難道他們都達到禪定「一心不亂」了嗎?事實證明,就是平常的凡夫,你信願堅固,你專修念佛,你決定也可以往生!
所以,經典和祖師、理證和事證,這個作為我們的一個標準。
如果要跟別人講,我們不能隨便講,「哎呀,我今天朝山了,在哪裡聽到一句話,來!我告訴你;你這樣不能往生啊!」他認為這是一個好的法門,告訴人家。
我是按照我們淨土宗的傳承來講述,所以,我們學法有我們的規矩,不亂。
如果跟別人講,我們要慎重:我所說的這句話,有沒有經典依據?有沒有祖師依據,有沒有事實依據?
那麼,如果別人告訴我的,我們也要這樣來理性地思維:他這樣說,有沒有經典依據?有沒有祖師依據?有沒有事實依據?
我們往往缺乏這樣冷靜的思維和審慎的態度。所以,我覺得聞法要有一個正確的聞法心態,要如理思維,要冷靜。比如說,我在這裏當然是宣傳善導大師的念佛思想,我的心意呢,因為我接受這一點,也希望大家能接受,可是我也不能勉強,我也是介紹,供你們自己冷靜、如理地思維,「法師這樣講,有沒有經典依據啊?是不是佛祖講的?合不合理呀?」
當然,我們說要冷靜、不要盲從,不要隨便肯定,同時也不要隨便否定,必須理性地來思維。
念佛即是乘佛願
所以,曇鸞大師告訴我們要乘佛力。
下面我們要提一個問題:大家願不願意乘靠佛力?願意靠佛力嗎?
(「願意!」)
願意!怎麼靠上佛的力量?
(「念佛!」)
一百分!正確!就是念佛!因為這個答案我們老法師早就寫在書上了:
念佛即是乘佛願,
乘佛願者得往生。
這兩句話大家扎扎實實記住,依教奉行,我可以講,你不用聽經了,你就夠了!這兩句話你聽到後,依教奉行,決定往生!
我們要乘上佛願,有三個方面
這裏我們分成三個方面來說明,我們要乘上佛願,有三個方面(前兩方面是心裏建設,你心裏要調,調自己的心,第三點才是行持上的落實):
第一點,要信知自身無力。
「信」是相信的信;「知」是知道的知。你相信了,才叫知道;你知道了,才叫相信──「信知」。信知自身沒有力量。
第二點,要信知彌陀有力。
如果這兩點沒有,你肯定靠不上佛力!
因為如果你覺得自己有力量──我們凡夫都是這樣子的:覺得自己有力量的時候,肯定不願意放下臉來求人的,是不是?大家求過人嗎?自己覺得自己能辦到,能夠放下臉面求人嗎?這就是凡夫的驕慢心,所以,這個慢心很重。我們認識不到自己是一個罪業凡夫、沒有力量,我們就有一個傲慢心堵在這個地方。像一個瓶子,它裏邊空空蕩蕩,它不認識,它把它封起來,「哎!我的瓶很滿哪!」怎麼滿?裏面是空的,它說是滿的。我們內心裏邊什麼都沒有,空空蕩蕩(不是說開悟的那個「空空蕩蕩」,是沒有功德,貧瘠得很),結果我們自認為有修行、有功德,這樣是靠不上佛的力量的。
第二點,信知彌陀有力。相信彌陀有決定性的力量,「信知彌陀有力」,大家都會覺得:「是啊,阿彌陀佛當然有力量了。」但是,如果第一點──自己沒有力量你不相信,第二點就是一個口頭語,是一個觀念,跟我們自己不發生關係。
就好像病人看病,他相信這個人是神醫,但是,他不相信自己是病人,他會找這個醫生嗎?會不會?「你是醫生,醫術很高,跟我有什麼關係?我也不是病人!」他如果知道自己是個病人,非得這個醫生治不可,他決定能靠得上,對不對?不然靠不上。
所以,信知自己無力,這使我們發起願意乘托佛的願力這麼一個願望,發起這個心;那麼,信知彌陀有力呢,就有靠。
「阿彌陀佛到底能不能救得了我?我煩惱這麼重,妄想這麼多!阿彌陀佛有力量救得了我嗎?」你這就懷疑了,靠不上了,這一攪,就不敢上去了。
相信彌陀決定有力量救得了自己,你就有靠;自己願意靠,你就有靠。怎麼靠上呢?
第三點,專稱彌陀佛名──靠上了!
你專稱彌陀的名號,就靠上了彌陀的願力。
所以,前面兩點是一個介紹性質。
努力不等於有力量
我們有力量、沒有力量,往往會產生很多錯覺。也有人說了:「師父啊,我多少也有一點點力量,沒有那麼多,但是有一點。有一點算不算有?比如說,我修行雖然依《金剛經》沒有開悟,但是我還能讀誦《金剛經》,讀得很溜、很熟的,這也算一點點力量吧;我看《金剛經》的解釋,多少有一點領悟,這個也不算一點點力量吧?」
那這些是談不上力量的,所謂「力量」,就是說你能夠達到你的目標;達不到你的目標,你就沒有力量。
比如說,這裏是個懸崖絕壁,懸崖絕壁有多寬呢?有一丈寬;那麼,你能跳多寬呢?你能跳九尺寬,你敢不敢跳?這一丈的壕溝,底下就是懸崖絕壁,你有力量,「我跳遠」,「啪」跳九尺,你敢跳嗎?說:「我還有點力量,我有百分之九十的力量。」這個存不存在百分之九十?說:「你這個壕溝一丈寬,是十尺,我能跳九尺,這樣不代表我有百分之九十的力量嗎?」你百分之九十等於百分之零,不相信你跳跳看!「通」,掉下去了,你跟那個能跳一尺遠的是一樣的,因為你不能究竟達到自己的目標,這樣還是無力的。
何況,以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來說,我們根本不是說一丈跟九尺的關係,我們實在是相反,在墮落。所以,經典講了:我們都是造罪造業勇猛。
就像射箭,五十米外有一個靶子,你的力量能射多遠?能射四十九米、四十九點九米,對不起,你射不到目標,不能算你有力量;你能超過五十米了,張弓「哢」放出去,射中了,說明你有力量。
所以,在修行道路上,我們往生淨土,不是說「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不存在!要麼是百分之百,要麼就是百分之零,只有兩個答案。你要能往生,就是一百分;你不能往生,就墮落。
所以,只有兩條道路可以選擇:要麼往生極樂,要麼六道輪迴,不存在第三個方案,說:「我差不多修行修行、努力努力……」努力不等於有力量,是不是?
我們很多人錯誤地理解了,以為「我努力,就代表有力量」,「哎,我使勁在修,所以這代表自力……」這個不算。
大家觀念要清楚:就是達成我們的目標才叫有力量。
比如說,我們現在用的電燈,是哪一位發明的,你們知道嗎?
(「愛迪生。」)
愛迪生發明的。愛迪生很會幻想,他小的時候看見鳥會飛,他就做這個事:老是爬到高坡上,把膀子一抖一抖,往上飛,老是摔得個鼻青臉腫,老是飛不起來。兒童嘛,是很天真的。
我想舉這個例子說明什麼呢?他很努力,想飛起來,但是,努力不等於有力量,你還是飛不起來。
我們努力地修行,可是我們不能夠飛躍三界輪迴這麼一個障礙,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無論我們怎樣地努力,也達不到我們所要達成的目標,我們都是軟弱無力的。
所以,在《無量壽經》裏邊有這麼四句話,也是說到對淨土法門的一個正確的心態:
謙敬聞奉行,
踴躍大歡喜。
憍慢弊懈怠,
難以信此法。
「謙」:是謙卑,就是知道「我不行,我的力量不足,不足以達到極樂無為涅槃界」,認識到自己是沒有力量的。
「敬」:敬奉佛,「阿彌陀佛能救度我」。「謙」、「敬」。
「聞奉行」:「聽說念彌陀名號能到淨土,我就依教奉行」,這樣決定往生,所以,「踴躍大歡喜」。
「憍慢弊懈怠」什麼意思呢?「我能修持,我有力量,我雖然現在還沒有開悟,我明天差不多能開悟;明天不行,我後天可能差不多……」結果過了無數個明天和後天,越來越不行了,這樣就要反觀覺照啦:「我這輩子不行,我下一輩子差不多可以……」
這個都是顛倒啦!我們不要等待下一輩子,下一輩子是越來越差,整個時代的風潮越來越差,我們眾生的根機,你下輩子再出來,能不能做人還不知道;做人還能不能遇到佛法還不知道,一代不如一代。所以,不要抱有這種心,這種心叫「驕慢」;「弊」是弊惡。懷抱這樣的心,就是懈怠、不精進,那這樣呢,難以相信阿彌陀佛的救度。
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