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慧淨法師、淨宗法師10月19日於福聖寺開示

 

(緣起:19日傍晚,西安童居士帶領20餘位居士來福聖寺,淨宗法師及慧淨法師即興開示)

 

淨宗法師:

       法寶流通工作,它的責任、意義非常重大。從總的趨向來講,我們弘願寺的法寶相對於信眾的需求面,還是滄海一滴,還是太少了。法寶流通出去誰看?流通到哪個地方?蓮友領會到什麼程度?這些方面倒不是我們顧慮的。西安有四十萬三寶皈依弟子,我們流通的還是很少,弘願寺那邊會大力支持,這也是我們的重要工作。佛海居士講過一句話很好,「國家再窮,不能窮教育;弘願寺再窮,不能窮法寶流通」,這項工作我們會長年堅持不懈。其他的可以沒有,法寶一定要有!建寺院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弘法利生。那麼其他方面需要做什麼,只是階段性的互補互助。

 

       我們從最初開始,不是說先有寺院後流通法寶,我們是先流通法寶,然後有弘願寺。沒有弘願寺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在做弘法的事業。弘願寺在2004年才開始建,2007年有了一期規模。在這之前,從九幾年開始,我們就在流通法寶了。

 

       上人也一樣(我們這個家風是從上人那裏傳來的),上人的父親留下一筆遺產,上人沒有拿來建寺院,而是全部印經書,各個地方免費贈送。

 

       我也是在大陸的某個寺院看到了上人編的這些書。那時候我在福建,後來到九華山,跟淨安法師,我們就在一間小房子裏印啊印啊,然後自己打包。後來又到宣城我老家那邊,也是租的房子,自己印佛卡,然後覆膜,然後用手推車推到郵局打包。我們成了打包、找包的技術能手,我告訴他們怎麼疊紙比較平滑,怎麼打包速度比較快——就是一點一點做。我們幾個人,土工做法,跟現在你們這個團體比,那沒法比。這樣做完之後,也會有信眾來,也講法,同步並行。後來地方不夠了(光有住的地方也不行啊),就蓋了一座小精舍,在雙塔新村。然後還不行啊,就規劃建寺院,考察各個地方,最後才建。

 

       一開始建寺院的時候,其實只有一百來萬。這一百來萬,完全是法寶流通的錢,我們就以這個為基礎。有一段時間風聲比較緊,那是在2000年左右,要趕緊決策。因為這個錢是信眾拿來流通法寶的,最壞的打算要有,對不對?因果方面、信眾得利方面要考慮。後來我就說,在最短的時間把這些錢全部印成經書法寶,然後就一錘子買賣,把它們發佈出去,無論怎樣,最起碼法寶流通出去了。結果我們這樣把法寶流通出去之後,不僅風聲過了,而且發現這個錢還用不完。後來我們因為有建寺的需要,就開始建寺院。弘願寺是從2004年,大概一百多萬開始(也是欠的法寶流通的錢)啟建,等到三年一期工程建完之後(這個過程也在流通法寶),還有一百多萬留在那個帳號裏,所以這個也是不可思議的。

 

       目前法寶流通方面,佛海居士的決策我非常讚賞:法寶流通跟財務方面分成兩條線,禁止比對哪個地方法寶流通多少、錢來多少。「我給你這麼多法寶,你來的錢這麼少」,財務人員有這職業習慣。如果一溝通的話,他就對流通人員說:「你看,那個地方老出不進,錢來得少,你們給他少給一點。」

 

       我們不是的。我們法寶流通人員不管錢,財務人員不許打探流通情況——兩條線,這就讓他們做事的時候沒有障礙,法寶流通沒有障礙。

 

       我們每年都有法寶流通方面的預算,目前這項工作還要加強一點。其他工作,比如寺院建設,是階段性的,而長期、規範性的工作,還是要大量地投入到法寶流通方面。

 

       西安是我們重點扶持的地區,正好也在建寺院,這樣的決策方案可以參考。先做法寶流通,做鋪墊,培養信眾基礎。信眾就像有源之水,將來必有好的效果。

 

童居士:

       大家都比較支持。因為我在這邊一直都在做,西安的佛教界對我還是非常認可,宗教局也好,佛協也好,都很支持。我經常護持寺院,他們經常打電話。很多法師的房裏就放著上人的書,還有師父的書,也不知道誰送的。他們有些可能會比較排斥,但是偶爾也會看。我們在流通的過程當中就發現,有的寺院雖然他們的老和尚(他修禪)比較排斥,但是他們的房裏也放著我們的法寶。

 

淨宗法師:

       需要一個過程。像老和尚,他往往比較忙,未必能夠系統地全部瞭解,系統瞭解之後才會改變。我所知道的,他們都忙得很。

 

       還有就是跟他講的人。跟他比較貼近的居士,如果不夠瞭解,講得也不夠圓滿,他也就不能如實瞭解;反映情況的人也不是童居士他們,都是對童居士有意見的人去反映,就像照哈哈鏡,都已經變形了,去告訴老和尚,老和尚一聽,「這哪裡行啊?」他就說不行。教理比較細微,瞭解之後就不會這樣。有些時候需要時間。

 

童居士:

       今天給咸陽送法寶,他們就非常歡迎,「你們趕緊拿過來,我到各個寺院再去送」,他們從沒讀過這樣的法寶。有些法師也沒讀過,有位法師有點吃驚:「這從哪來的?」我說安徽弘願寺。「還有沒有?」我說多得很。「你趕緊拿過來。」所以呢,厚厚的一本《善導大師全集》,我都送給各位法師去看,居士一般不太結緣。那天我們去終南山供奉的時候,住茅蓬的師父每人都送了,我們一共帶了十七本。我們送法寶的時候,會根據對方的根機區別對待。

 

慧淨法師:

       有個概念。印書的人反而要感謝、感恩送書的人。為什麼呢?人家花錢來助印,我們也把書印出來了,可是印了好幾千冊,倉庫堆不下,還要去租倉庫來堆,所以感恩這些及時把法寶流通出去的人。(蓮友答:南無阿彌陀佛。)流通法寶的人,等於是阿彌陀佛的腳、阿彌陀佛的手、阿彌陀佛的嘴一樣。阿彌陀佛無形無相,看不到,聽不到,也摸不到。要想看得到、聽得到、感受得到,在哪裡?就在文字上,在法上。阿彌陀佛發願說:

設我得佛,
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
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又說:

我若成佛道,名聲超十方,
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好了,他發的這個願,他怎麼去運作?怎麼去使諸佛來咨嗟讚歎他的名號,使他的名號能夠普聞於十方?要靠什麼?靠大家。所以大家是在推廣阿彌陀佛的名聲,是在使十方諸佛咨嗟,使十方眾生普聞佛的名號。所以大家要覺得「我所做的工作,是為彌陀做手足的工作」,這個不平凡,這個是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

 

       我看大家所佩帶的這個標誌是一個佛塔,上面缺了一個角,這是善導大師的崇靈塔。崇靈塔原來是幾層,你們知道嗎?不知道。你們數數現在的是幾層?(蓮友答:十一層。)十一層。原來的是十三層,現在十一層,頂端缺了兩層,等於缺了一個角。當然,經過一千三四百年的時光,還是巍然矗立在那裏,這個也很不容易。很多塔都倒塌了,漸漸殘破了,但善導大師的崇靈塔還是很莊嚴,除了缺了一個頂。

 

       2003年,甘肅有一位法師在麥積山上打坐,寂靜當中,忽然發現前面的空中出現一座巍巍壯觀的佛塔,可是這座佛塔卻沒有頂。佛塔上方出現一尊彌陀古佛(他說是彌陀古佛)。事後有人問他:「你怎麼能認定那是彌陀古佛呢?」他說:「這尊佛就是很早以前畫像中常見的那尊阿彌陀佛,現在這種畫像不常見了。」他也不曉得他見到的這座佛塔是不是存在,跟這尊阿彌陀佛又有什麼關係,只是心裏覺得奇怪。

 

       從山上下來後,他想到外面去參學,就乘車到了西安。可是人生地不熟,不曉得到哪裡去。正在茫茫四顧的時候,有一位居士過來了,問他:「師父,你要到哪裡呀?」他說:「我從甘肅來,也不曉得要到哪裡去。」「這樣啊,你咋不去香積寺啊?」就帶他到香積寺。他本來也不曉得有沒有香積寺,有人帶他去,就不妨到那裏掛單,到那裏參學看看。一到香積寺,一見這座佛塔,他就眼前一亮,「這座塔跟我在麥積山打坐看到的一模一樣,都沒有頂」。剛好守塔的師父有事外出,就請他幫忙守塔,所以他就守了十天。

 

       過了幾年,2009年6月份的時候,他回到了甘肅。一天,一位修學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居士外出辦事,經過這位法師臨時掛單的寺院,就想到這位師父,「如果這位師父能夠信受善導大師淨土思想,進而能夠傳播的話,那多好。但是書送給人家,人家不曉得收不收啊?」就先打電話:「師父!我這裏有幾本善導大師淨土教理的書,想送給您,不曉得您想不想要?」沒想到法師很歡喜地說:「我要,我要,我和善導大師有緣。」這位居士好奇地問他怎麼和善導大師有緣,他才把「跟善導大師有緣」的故事講出來。

 

       你看,這個真的是有緣!人還沒有來的時候,就預先有那個預兆,就預先讓他看到崇靈塔。崇靈塔是供奉善導大師舍利的,善導大師又是彌陀示現,又是唐朝的,是古老的,所以這是古的阿彌陀佛:這些都是有因緣的。

 

       善導大師雖然往生至今已經一千三四百年了,可是他還在觀機逗教,還在隨緣說法,以此聖境接引這位出家眾。

 

       我看到你們佩帶的這個標誌是這座塔,就聯想到這個典故。

 

       我曾經很膚淺地寫了一本《善導大師略傳》(隨身書),但歷史傳記所載其實是不完整的,善導大師一生的事蹟,就像他的部分著作一樣,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我在臺灣,發現當初所寫的善導大師略傳有所欠缺,現在就加進幾段補遺,把它印出來。將來再版的時候,會把它補充進去。剛剛所講的那一段現代故事,我也把它印在上面。

 

       其實有關善導大師的奇人奇事倒是蠻多的。譬如說2008年,我跟淨宗法師到重慶,就有一位蓮友很踴躍歡喜地跟我們彙報。他說,當地有一位老居士,雖然學佛也念佛,可是對於往生沒有把握,沒有安心感,好多年就是這樣過來的。這位蓮友覺得如果不把善導大師專修念佛的法門介紹給老居士的話,就非常可惜。有一天,就跟老居士約好,帶著有關這方面的法寶到他家,交談修學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相關問題。談話當中,這位蓮友就跟老居士談到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說時右手自然向前一揮,只見客廳的電視螢幕自動出現了一個彩色的畫面,上面有九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是什麼大字呢?就是「善導大師係彌陀化身」。這一情景突然出現,讓他們很驚訝。為什麼呢?電視是剛關上的,沒再打開,怎麼會出現佛教的畫面呢?光碟機也沒有放光碟,怎麼會自動打開?這九個大字是怎麼來的?所以他們當下就很感動。類似這種,是現代的有關善導大師靈異的事蹟。

 

       大家身上都佩帶著崇靈塔,善導大師的精神,他的舍利,他的法,都跟大家怎麼樣呢?與你們同在,同出同入,同在贈送阿彌陀佛救度的法寶。這個意義啊,非常微妙不可思議,非常好!大家說對不對呀?(蓮友答:對!南無阿彌陀佛。)大家贈送的,都是彌陀救度的法寶。彌陀示現在我們娑婆世界的,在我們中國的,就是佛教的黃金時代——隋唐時代的善導大師。善導大師專修專弘阿彌陀佛的法,所以你們跟善導大師合體,跟阿彌陀佛合體,在贈送阿彌陀佛的法,來救度所有的眾生,這個實在是意義不同尋常。

 

       淨宗法師要我報告善導大師的一首偈語。其實,要我來解釋這首偈語,恐怕不能把善導大師寫這首偈的那種心、那種精神解釋出來,百分之一都解釋不出來。可是我覺得,這一首偈語,如果能夠把它背下來,偶爾來吟詠它,這樣不但增長我們的智慧,也能夠增長我們的信心和法喜;同時,也會跟善導大師心心相印,互相振動;也能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為什麼呢?這四句二十八個字,可以說是《阿彌陀經》的精華,也是淨土三部經的精華,也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一代教法的精華,也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人世間講經說法的目的。可以說,這首偈語把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正報莊嚴都顯現出來,把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也顯示出來,因為這首偈語是在解釋《阿彌陀經》的核心經文。

 

       一部經,核心在哪裡呢?如果把它歸納起來的話,只有兩個。不管經有多長,都在講這兩件事情。第一件就是目標,第二件就是達到這個目標的方法——目標跟方法。

 

       《阿彌陀經》講什麼?講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極樂聖眾是正報,環境是依報──「黃金鋪地,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還有七寶樓閣,還有七寶池、八功德水、眾寶蓮花」,還有到那裏六根接觸六塵,就能夠「不退轉」,就能夠「一生補處」。就是在講這一些,讓我們來嚮往極樂世界。

 

       「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沒有六道輪迴的苦,沒有變易生死的苦;有阿羅漢的樂,有菩薩的樂,有佛的樂,而且所有的願望都能夠滿足。所以天親菩薩在《往生論》中就說:

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我們學佛的人,不管出家在家,都是安貧樂道,過簡單樸實的生活。對我們來講,我們所要所求的並不多,只要一個就好了——成佛。我們只求成佛,其他可有可無。到了極樂世界,我們所願樂的,所盼望的,所喜好的,通通能夠滿足,包括成佛。

 

       極樂世界是這樣高妙的境界,讓我們來欣慕嚮往!好了,如何去呢?有什麼條件嗎?

 

       在《阿彌陀經》裏面,沒有說其他任何法門,只說了一個,就是「執持名號」。也就是說,執持名號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除了執持名號以外的,都不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靠那些要往生極樂世界的話,恐怕不可能,所以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因緣得生彼國」,只可以「執持名號」得生彼國。

 

       執持名號,你只要這一輩子都專一念這句彌陀名號就可以了,既簡單,又超越。所以說,若一日……若七日,若八日……若八年……若八十年……盡一輩子。那麼「一心不亂」,「一」者不二,不二就是專;「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亂也是專。你只要專又專,專到只要這一句名號,那就百分之百必定往生。

 

       就好像臺灣的高速公路,因為臺灣比較小,從北到南、從南到北就是高速公路最快。一旦上了高速公路,只有前進,不可能倒退,只要上了高速公路,從高雄上了高速公路,不到臺北你到哪裡?你能到哪裡?所以你只要專復專的話,你不到極樂世界成佛,你能到哪裡?除非你不專,在半途就從匝道下去,到別的地方了。

 

       所以,善導大師就用這首偈語把《阿彌陀經》的核心,也就是目標跟方法,把它扼要地顯露出來。懂得善導大師思想的人,就會注重這首偈語。今天淨宗法師拿從弘願寺帶來的一幅字,我一看,哦,就是這首偈語。

 

       我們合掌,我念一遍,大家跟著念一遍。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這首偈語總共二十八個字,把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都融合在一起。

 

       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是什麼境界呢?是「無為涅槃」的境界。「極樂」,在《無量壽經》也說「安樂」或者「安養」,在《觀經》《小經》是說「極樂」;天親菩薩《往生論》是說「蓮華藏世界」,蓮華藏世界是佛的世界,到了那裏,只能成佛,而不是成為菩薩、甚至倒退為阿羅漢,所以說為蓮華藏世界。

 

       「極樂無為涅槃界」:「無為」跟「涅槃」一樣,無為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無為。怎麼說涅槃就是無為呢?因為無為就是不經過人工造作,經過人工造作都是有為。無為,就是天然的,自自然然的,不加工用的,不加工用就是不加人工造作。人工造作,經過某種過程,到達某種境界,循序漸進,有時間性,有階位性,有自己的努力。如果那樣的話,就是有為。可是極樂世界是佛的境界,所以說是「無為」,到了成佛,就進入無為境界,所以無為叫涅槃。「涅槃」是印度話,翻譯成漢語就是「滅度」,也就是說他是不生不死,非空非有,而且也是不變不失的,叫做涅槃。我們世間所看到的,不管有形無形,不管存在於我們地球的,還是存在於外太空的,都是有生,所以有滅,時刻在變動,終有一天會消失。

 

       極樂世界是涅槃的境界,也就是真如的境界。「真」,就是不假,「如」就是不動。我們真嗎?我們不真,我們都是貪瞋癡在起作用。可是貪瞋癡是賊,不是主人,而一般人都是認賊為主;我們曉得是賊,但是與賊為伴,不能回歸真正的家鄉。

 

       只有極樂世界才是真正的家鄉,因為一旦到了極樂世界,就能夠不假功用而成佛。《無量壽經》說我們到了極樂世界都是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就是等覺,等覺就是候補佛位。為什麼不是佛呢?因為一個世界只能有一尊佛,極樂世界已經有阿彌陀佛了,你怎麼可能又稱佛呢?你要稱佛,可以到別的國土去稱佛,在極樂世界通通稱為一生補處。好像國王還沒有退位,國王的兒子只能在東宮,稱為東宮太子;一旦國王退位,隨時登基為王。

 

       《阿彌陀經》說:

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這是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現在發現的梵文《阿彌陀經》裏是怎麼說的?它是說:「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清淨的、不退轉的、一生補處的菩薩。」

 

       清淨,就已經代表一切了。為什麼呢?極樂世界又叫安樂世界、安樂國,「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安樂」這兩個字從哪裡來?從《無量壽經》來。《無量壽經》說極樂世界是怎麼樣的世界呢?

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
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國土是清淨安穩的。什麼是清淨呢?只有佛才是清淨,其他沒有清淨,即使是菩薩。你在第一個階位,就還有四十個階位沒清淨。所以一層一層一層一層,到了究竟位才是真正清淨。《無量壽經》這裏說極樂世界是「清淨安穩」,「安穩」就是不變動,所以極樂世界是清淨無染、不變動,所以叫做「安」。

 

       《無量壽經》又說「微妙快樂」。樂有層次,我們凡夫的樂就是五欲之樂;天人的樂,四禪天最樂;到達羅漢的話,羅漢最樂。可是跟佛比起來的話,這些都不是究竟的,尤其是娑婆世界的樂,其實是苦的因,不是真正的樂。真正的樂就是涅槃大樂,就是佛的樂。所以佛進入了涅槃,不生不滅,那種清淨安穩的樂不會變動。既然不會變動,就是永恆存在,不會消失。我們身體有新陳代謝、生老病死,都會變動,死了,身體就消失了。這個宇宙有成住壞空,空了,也就消失了。極樂世界清淨安穩,不會變動,不會消失。而且那種樂是微妙的樂,「微」就是很細微,「妙」就是不可想像,凡夫也好,小聖也好,菩薩也好,難以想像,沒法形容。所以,極樂世界也叫做安樂世界,鳩摩羅什翻譯成極樂。


       這個極樂,也就是無為,也就是涅槃的境界。不到那裏則已,一旦到那裏,是要成佛的,是不假功用的。如果說到那裏還要經過多少時間的學習,經過某一個階位,一階一階上去,到最後才能成佛的話,那就不是極樂世界了,那阿彌陀佛為我們眾生以五劫的時間思惟發下的四十八大願,兆載永劫的時間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來完成的極樂世界,卻完成了一個有為的極樂世界,那豈不是很沒有價值嗎?所以善導大師就說,到了極樂世界,大家都成佛。善導大師怎麼講呢?他講:

既見花台心踴躍,隨佛逍遙歸自然。
自然即是彌陀國,無為無漏還即真。
行來進止常隨佛,證得無為法性身。

 

       這首偈語就顯示我們隨阿彌陀佛很逍遙自在地歸入自然的境界。歸入自然的境界就是「行來進止」常常跟阿彌陀佛在一起,當下就能夠證得「無為法性身」。法性就是我們的佛性,就是成佛的意思。善導大師又說:

四種威儀常見佛,行來進止駕神通。
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也就是說,我們到極樂世界是自然有神通,而且六根對極樂世界的六塵,當下都能夠開悟成佛,不假思量一念功。不是說「哎呀,我要這樣修,要那樣修,經過什麼什麼的階位……」曠劫以來我們所造的罪業,是真的還是假的?大家說是真的還是假的?是假的。永嘉大師《證道歌》有一句話:

夢裏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我們在做夢的時候,一切都是真的,是不是?苦樂禍福所作所為都是真的。夢如果不醒的話,永遠不醒永遠是真的;但是醒過來的話,千年的古夢怎麼一下子就沒了——「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人睡覺做夢,是小小的夢;那麼這一輩子呢,是短短的夢;六道輪迴是長夢。那你說是真的還是假的?假的。所以曇鸞大師就說了:

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
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
是故名不實功德。

 

       你看,生而為人容易嗎?不容易,要五戒圓滿;生天更不容易,要十善成就。可是,這是真的嗎?是假的。釋迦牟尼佛就說了:

從天生地獄,
從地獄生天。

 

       也就是說,天的壽命盡了,那你生到哪裡去呀?一定墮落嘛!剛好地獄的業果顯現,來生就往地獄轉;那地獄的果報盡了,他過去世生天的果報成熟了,就從地獄生天了。

 

       釋迦牟尼佛又說:

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
命終之後還墮三惡道中。

 

       非非想天,難不難呀?那非常難,禪定的功夫要達到最高的。世間人,不管出家在家,只要他有禪定,就有神通。只要有這麼一個人的話,即使天涯海角,大家都會包飛機一窩蜂地去向他頂禮,請他摸頂授記。但是,以佛的眼光來看,那個還是不究竟,而且跟地獄沒有兩樣,跟三惡道沒有兩樣。所以,你說真的還是假的?

 

       有一句話:

世間虛假,唯佛是真。

 

       世間就是三界六道。釋迦牟尼佛就說: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可是一到極樂世界的話,這一切等於立刻夢醒。

 

       曇鸞大師又有一段話來形容,他說:

千年暗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
暗豈得言,在室千歲,而不去耶?

 

       黑暗怎麼能夠說:「我已經在這裏黑暗了千年萬年,怎麼一下子就讓我消失掉呢?」本來黑暗是假的嘛。我們曠劫以來的罪業,你說到了極樂世界怎麼消?那就要問這個罪業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是真的話,恐怕不能消;如果是假的話,光明一到,黑暗就沒了。所以善導大師有一首偈語說:

微塵故業隨智滅,不覺轉入真如門。
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彈指須臾間。

 

       這個跟曇鸞大師的「千年暗室,光若暫至,即得明朗」是同樣的意思。所以,極樂是無為涅槃的境界,你到了那裏,自然夢就醒了。不可能說「哎呀,我貪瞋癡很重,我業障很重,我已經輪迴千劫萬劫無量劫了,哪有可能說就要立刻成佛呢?」如果是那樣的話,就不是極樂世界了,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界。

 

       自古以來,判極樂世界是怎麼判的呢?不是判報土,就是判化土,不然就是四土。判報土的認為凡夫不能往生,因為報土是菩薩的境界。如果認為凡夫能夠往生的,就認為極樂世界是化土,不是報土。另一種判法是,凡夫可以到極樂世界,但你是在凡聖同居土;你如果是阿羅漢回小向大往生極樂世界的話,就在方便有餘土;你如果是菩薩往生的話,那就在實報莊嚴土。這樣的劃分,也是以其他的經論來解釋淨土的教理,是錯誤的。

 

       善導大師說,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極樂世界是報土。既然是報佛報土,阿羅漢乃至小聖三賢菩薩都不能進入,煩惱業障的凡夫怎麼能夠進去呢?善導大師就回答了:

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
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是的是的,沒有錯,煩惱的凡夫是不能進入報土的境界;可是啊,我們都是托阿彌陀佛的功德,托阿彌陀佛的力量——佛力,所以也能夠進入報土。極樂世界本來就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凡夫所建立的啊。

 

       所以,善導大師這些法語,這些教理思想,都很純粹地傳承於淨土的經論,而不是以其他的經論來解釋淨土法門。研究、比較之下,才曉得善導大師的教理思想是最純粹、最精純、最純正的。

 

       善導大師就說,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對我們凡夫來講,如果是依我們的緣所修的,那不能往生——

 

       「隨緣雜善恐難生」:如果是隨我們自己的緣,那最多是雜善;同理,如果是雜善的話,那肯定是隨自己的緣。

 

       除非你隨彌陀的緣,隨彌陀的緣的話,那一定是念阿彌陀佛一佛,靠阿彌陀佛一佛的力量,不可能靠我們修這個修那個,然後來迴向,不可能的。所以說「隨緣雜善」,隨緣就是雜善,雜善就是隨緣,這個呢,很難生到涅槃的境界。

 

       隨我們的緣,我們還有貪瞋癡,我們所修的還是雜毒之善、有為之善、有漏之善,靠這個即使生到天界,到最後還是會墮下來的,哪能夠到涅槃的極樂世界呢?所以接下來就說——

 

       「故使如來選要法」:因此使得釋迦牟尼佛「選要法」。釋迦牟尼佛是隨順阿彌陀佛的願來選的,選什麼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教我們要想往生極樂世界的話,就要專念這句彌陀名號,越專越好。「某某人哪,你如果要下輩子當人,那麼你五戒成就就可以了;你如果要生天的話,五戒還不夠,是少善根福德,那要十善才夠;你要到色界天、無色界天的話,五戒十善還是少了,還不夠,必須要禪定,加上四無量心才夠;你如果要到極樂世界的話,以你所修的五戒,還有十善,還有禪定、四無量心,那不夠。那什麼才夠啊?這句名號才夠。」

 

       不要認為這句名號只有六個字,這不是就字數來講的,這是就功能來講的。這六個字具足真如的功能,具足讓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功能,具足讓我們到極樂世界快速成佛的功能,所以這六字叫做萬德洪名,它是圓滿的,它是具足的,它是超越的,到了極樂世界就橫超四十一個階位,到達等覺,到達成佛,所以你不要把它看成六個字。

 

       這個道理,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你只要專,你只要開上了這條高速公路的話,就保證到達目的地。開車從臺灣高雄上了高速公路,往北一直去的話,就能到達臺北。我們只要上了這六字洪名的高速公路、大願船,保證安穩地到達極樂世界,不會有風險。

 

       這首偈語涵蓋得很廣,剛剛為什麼講它也可以說是三部經的精華呢?因為三部經都是在講「稱名必定往生極樂世界」,三部經結論性的經典就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的核心就是這首偈語,豈不是這首偈語就是三部經的結論!《阿彌陀經》不但是三部經結論性的經典,也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教法結論性的經典,因為釋迦牟尼佛說這個淨土法門是在晚年的時候,而且《阿彌陀經》是無問自說的,來不及等待你問,釋迦牟尼佛把握機緣就趕快說出來了。如果要等待問的話,等不到,不可能了,因為沒有弟子有智慧來問這個法門,所以《阿彌陀經》的一個特色就是無問自說。為什麼無問?太高深了,沒有人能夠問,問不出來,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抓緊機會——不久就要涅槃了,趕快說出來。別的法門說得再多,如果沒有說《阿彌陀經》,那也有缺憾。別的法門可以不說,但《阿彌陀經》不能不說,所以無問自說。

 

       《阿彌陀經》是難信之法,也是難說之法。什麼是難說之法呢?因為它太容易了,又太殊勝了,所以講得讓人家不起疑情不容易。「哎呀,既然這麼容易,那我何必要行善積德?我何必要修行?我儘量地來縱容我的欲望……」是很難說得圓滿的;「真的那麼容易嗎?又那麼殊勝?」又信不來。所以為什麼難說呢?因為它太容易又殊勝了。那為什麼難信呢?因為它是太殊勝又容易了。所以《阿彌陀經》就說: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是為甚難。

 

       信難,說也難。雖然難,又不得不說,即使沒有人問,可是不說不行,因為這是諸佛出世的本懷、是普救眾生的法門啊!

 

       諸佛出世本懷是什麼?救度眾生。除了這個法,哪一個法能夠普遍救度眾生?沒有啊。禪宗、密宗、天臺、華嚴都非常好,可是我們學不起啊,所以這些法固然可敬,但是未必可學。如果要學的話,畫虎不成反類犬,反而墮落了。所以,既可敬又可學的,就是淨土法門。只要念佛,專念彌陀,就必定當生成就,脫離六道輪迴;當生成就往生極樂世界,就必定成佛。所以這個法門是橫超的,殊勝的,又是容易的。這個法門,十方諸佛出世不得不說。所以你看,正當釋迦牟尼佛在講這個法門的時候,十方諸佛都自動現身,異口同聲地歡喜讚歎釋迦牟尼佛能夠說這個法,而且來鼓勵我們一定要信受這個法。同時證明:你依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必定往生,必定成佛!

 

       所以,《阿彌陀經》是救度十方眾生的經典,是十方諸佛讚歎的經典,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最後不得不說的經典,是淨土三經的結論,是要中之要。

 

       那麼這首偈語——「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更是要中要又要!

 

       我們身上所佩帶的,是善導大師的舍利,因為崇靈塔代表他的舍利,善導大師又是自古以來公認的彌陀化身,我們所送的法寶又是彌陀救度的法寶,那我們務必把這首偈語牢牢地記在心中。我剛剛講了,這能夠增長我們的智慧,增長我們的法喜,增長我們的信心,能夠讓我們念佛越念越喜歡念,越念越法喜。

 

淨宗法師:

       感恩上人!大家是不是法喜充滿啊?(蓮友答:是。)今天檔次一下提高了,回去洗手的時候,「我要做彌陀的手耶」;晚上洗腳的時候,「我要做彌陀的腳耶」;刷牙的時候一看,「我要做彌陀的口耶」。

 

       上人剛剛講的很令人感動。第一,對大家法寶流通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阿彌陀佛通過我們來運作,我們是阿彌陀佛體內的細胞,把阿彌陀佛的營養輸送到各個地方。彌陀如來是法界身,他的營養——六字名號的營養要靠我們來輸送,各個地方都送到。

 

       第二,上人講的善導大師這首偈語,非常深遠廣大。善導大師,他跟其他祖師是不一樣的。一般的觀念,「十三祖啊,大家都差不多嘛,都是祖師級別的,只不過是有先有後而已」。其實在這些祖師當中,善導大師那是不一樣的。

 

       前一段時間我們在學習《阿彌陀經》,我也經常發現,善導大師對《阿彌陀經》也好,對《觀經》也好,對《無量壽經》也好,他的解釋可以講是石破天驚,文字非常簡短,容量非常廣大。你看他就是四句話二十八個字,把整個《阿彌陀經》說得就像中醫把脈一樣,說得非常穩,非常準:

 

       「極樂無為涅槃界」,這一句話七個字,把《阿彌陀經》所講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七寶池」「八功德水」「不退轉」「一生補處」……善導大師用這七個字就說完了,而且說得特別高超微妙——「無為涅槃界」。我們看蕅益大師《彌陀要解》都已經好得不得了了,裏面寫了很多詞,「圓證三不退」「圓受諸樂」「圓淨四土」「教網所不能收,剎網所不能例」……很多形容詞,說明極樂世界的微妙,但無過善導大師這七個字——「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文辭簡約,準確無誤,打動人心,比導彈那要準得多了。彌陀化身所講的話,那是千古不易、鐵板釘釘的,而且好懂,好讀。

 

       善導大師的解釋,往往跟別人不一樣。你看《無量壽經》說那麼多,他只用一句話就解釋完了: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誰敢這樣講?這個核心的地方,這樣的解釋,從古到今,其他祖師誰講過?沒人講過,不會這樣講,也講不出來。如果講的話,也繞了很多彎子,說很多;善導大師講話,如入無人之境。善導大師我們都很佩服,他直接講:

此義已請證定竟,
一句一字,不可加減,
欲寫者一如經法。

 

       這話誰敢講?「我所述要義,諸佛已經證定完了,你們就不要懷疑了。要寫的話,一字一句不要加減」。不用引證誰,他直接就說了,阿彌陀佛代表阿彌陀佛講話。阿彌陀佛講話還用問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我這樣講行嗎?」不可能的事情。

 

       善導大師這種解釋特別有力量,特別肯定,他是藝高人膽大——是智高,智慧慈悲在那裏,就特別懇切地說出來: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
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一般人會說:「講錯話!四十八願講那麼多話,怎麼說只說一件事?」

《觀經》定散文中,
唯標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可是《觀經》講十三定觀,散善三觀,十六觀那麼多……」一般人會這麼想。

 

       像這樣的話,都是楷定古今的,作為路標、宗旨的。以後我們對善導大師法語的理解,要別具隻眼,不要隨便理解。

 

       善導大師講的話,比如:

念佛即是涅槃門。

 

       你看這七個字多大的容量!涅槃就是成佛。成佛的境界,你得要有門進去啊。善導大師解釋得很簡單,七個字——「念佛即是涅槃門」,所以我們弘願寺山門走進去:「涅槃門」。這個「涅槃門」我就想到,一般的像禪宗的道場來說,「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還要選,多麻煩!選幾個,心空才能及第。但是淨土法門不要選了,「涅槃門」,這個門一進來,「念佛即是涅槃門」,進來個個都會念佛,個個都成佛,這兩個怎麼能比呢?不能比啊。禪宗道場,心空才能進去。我們的心不空,那就不是門,而是一堵牆,一撞,鼻子撞得流血。但是淨土「涅槃門」,一念佛,「南無阿彌陀佛」,涅槃城門就打開了。進了涅槃門,就入了涅槃城;入了涅槃城,你就得涅槃果,你就成佛啊。你看,這七個字,很簡單。

 

       這樣的話,沒有善導大師這樣的智慧,你說不出來。

 

       上人剛剛講了,解釋這首偈語,就覺得特別有容量,而且特別乾脆,不含糊。「隨緣雜善恐難生」,上人講的時候我也仔細聽了,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只可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彼國。」這兩句,一個對聯,「不可以」和「只可以」。那我聽起來,感覺非常有力量。當然,經文裏面沒有這些字,但是意思是一樣的。既然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導大師說了專復專,那只可以專持彌陀名號得生彼國。「專復專」三個字,也有無量的含義在當中,很懇切,很慈悲,「你專啊,還要再專啊!」今天專,明天專;外面專,裏面專;信也專,行也專;少也專,老也專;一直專專專專專……上人講,你這樣專,你不到極樂世界,你到哪裡去啊?你只有到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對這首偈語要深刻領會,要融化在血液裏面,落實在行動之上。

 

       這首偈語非常好,非常有意義。

 

慧淨法師:

       不過要補充說明一點,剛才所說的是就往生的正因來講的,不是說其他的善或者功德不用做,不是這樣的。我們學佛的人,應該站在他的崗位盡他的職責,要孝順父母,要友愛兄弟,要和睦親鄰,要恭敬師長,要慈心不殺,要修十善業,這些都應該做好的。但是這些不是用來迴向往生極樂世界的。如果用來迴向的話,那就是隨緣雜善。同樣,出家人就要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但這是他的本份,不是說「我往生必須要加上這個,非有這個不可」,不是這樣的。就往生來講,只有專復專地專稱彌陀佛名才是往生正因,其他都不是往生正因,其他是我們的本份,是我們的崗位應該執守的。這樣理解的話,就不會誤解。不然的話,這個法門,釋迦牟尼佛本來就說過了嘛,難說之法,如果說不圓滿,就會讓人誤解。所以剛剛我那樣講,如果不補充的話,就說不圓滿,就誤解了。

 

淨宗法師:

       感恩上人,感恩大家!上人也說了,印書的人要感恩送書的人,所以弘願寺感恩你們,各位,辛苦了!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