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二十一、身似露珠,心如花瓣
身似露珠四處散,
心如花瓣萼上蓮。
這個要給大家解釋,這也是個比喻。大家早起的時候,可以散步到荷花池邊。我們看見在早晨,似乎在荷池上面,浮起一層淡淡的薄霧。我們就看見蓮花在似隱似現的薄霧當中,在荷葉上面、蓮花的花瓣上面,都有璀燦的、晶瑩透亮的水珠,特別的清亮。風一吹過來,水珠就在蓮葉上蕩來蕩去。好!等一會兒,太陽升起了,水珠就分散了,沒有了;但是蓮花的花瓣呢,還是緊緊地連在蓮花台上面。
這代表什麼呢?就是說我們的身體,就像水珠一樣;我們的心,就像一片蓮花瓣,蓮花瓣連在哪裡?連在花萼上,萼就是蓮台了。
在這個世間,我們的身體,四大假合的身體,是虛假的,就像露珠;我們的心,已經連上了六字名號,通過六名號,也就連上了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到我們此生命終的時候,不過是四大分離,就像露珠一樣四處飄散。但是,我們的心,緊緊地連著阿彌陀佛,就像水珠飄散之後,只有花葉連著花萼。我們當然就和佛成一體了。現在就如此。
大家不要把它看重了,「哎!我的身體怎麼怎麼樣,我死了怎麼樣怎麼樣,現在怎麼怎麼樣……」現在是一個水珠子,這個不是蓮花本身。
我們念佛,三心具足,稱念彌陀名號,就跟阿彌陀佛成為一體。所以,「心如花瓣萼上蓮」,很優美啊!大家讀了這樣的詩句以後,回去看蓮花,就別有眼光:「哎呀!原來如此!就是我啊,我就是花瓣。」
二十二、白雲日夜擁紫扉,何時成為紫色光
白雲日夜擁柴扉,
何時成為紫色光。
多麼的優美!是說一個人,是個什麼人呢?是一個孤獨的人,是一個閒靜的人,他不願意在城市當中湊熱鬧,他在高高的山頂搭了一個念佛的草庵,用幾根柴棍子做了一扇門,在那裏過著獨自念佛的生活,沒有閒人與他來往,連打柴的樵夫也不來攀談,因為覺得這個人好像不是人間的人一樣。來來往往看他的,只有隨風而來、隨風而去的朵朵白雲,偶爾有雲彩來光顧他,到門口來看一看:「哎,某某人,你還在念佛嗎?……還在念,好!」它又走了。所以,無有閑客,唯有白雲相伴,「白雲日夜擁柴扉」,「白天晚上只有它來光顧我,只有它跟我倆個相依為伴」。在這高山深處,人跡罕至,這麼閒靜寂寥的地方,一個專修念佛的人,他心中完全歸向彌陀的淨土,他天天所思盼的是:「哎呀,什麼時候,到我門前的白雲,轉化為阿彌陀佛的紫色光雲來迎接我啊?」他天天期盼這一點。所以,他到那裏去是閉門念佛,要去往生的。
我們可能在塵世當中,沒有這麼恬靜,「師父啊!我也想到山上蓋一個小草庵,我也想招幾朵白雲來做做伴。」我們塵世間的事情很多。我們可以這樣想:「車馬日夜過宅前,何時變為大蓮花?」「車馬每天都在鬧市當中川流不息,什麼時候變為阿彌陀佛來接我的大蓮花就好啦!」你也可以這樣想,也可以啊;「俗人日夜門前過,何時顯現聖賢眾?不知道哪一天,不要俗人來了,聖賢之眾來迎接我,那才好!」
二十三、稱念彌陀佛,日日無間斷
我心望彌陀,如葵花向陽,
稱念彌陀佛,日日無間斷。
這四句,我曾經也想託人家把它譜成歌曲,我覺得這四句很美,唱起來也非常好,意義很好。
「我心望彌陀」:我的心啊,懸望著阿彌陀佛,時刻望著阿彌陀佛。
「如葵花向陽」:就好像那向日葵,它總是向著太陽一樣。向日葵,它之所以叫向日葵,這個葵花,早晨太陽出來的時候在東邊,它就臉朝著東;中午太陽轉在中間,它就臉朝著南;太陽下山,它就跟著向西,它時刻跟著太陽轉。
我們的心念佛就這樣的。我們二十歲時候開始知道這個法門,念阿彌陀佛;到五十歲,還是看著阿彌陀佛,到六十歲、八十歲還看阿彌陀佛。一直到我們八十歲,日落西山,回歸到彌陀的故鄉,所以是「稱念彌陀佛,日日無間斷」。今天如此,明天也如此,今天望彌陀佛,明天還望著;今年如此,明年如此。這個就是一向專修念佛者。
世間的人不是這樣,世間的人,「我心望財寶,日日無間斷」,想發財啦,想出名啦,整天都搞這些,累不累?他也不累,他很勇猛。
總 結
第二部分法語,跟大家共同分享到這裏。
簡單地把它們回顧一下,其中也是有一點次第的關係的。
把書翻到302頁,從第一條到第五條。這五條法語是直接說《觀經》、《彌陀經》和《無量壽經》,就我們淨土三部經的經文當中,阿彌陀佛的誓願,可能會有疑惑之處,拿出來我們所正依的經典,來破除我們的疑惑。
第六、第七條,是講我們淨土宗所依經典和其他各宗經典的關係。
第八、第九這兩條,就像前面說的,淨土宗的教理也有了,聖淨法門的關係也說明了。八、九就勸我們捨聖道、歸淨土,捨聖歸淨,是這個次第。
從第十條下來以後,是歸入淨土之後,如何安心起行。所以,第十、十一是我們對淨土的根機,善惡的根機,如何攝機?「見勸善人之文,則見善人之分;見勸惡人之文,則見自己之分」。「見勸上機之文,不卑下」;「見勸下機之文,不放逸」。這要有正確的見解。
第十二,是我們入淨土門之後,觀佛與念佛當中,應該捨觀佛、入念佛。
第十三,入念佛之後,不可忌憚不淨,「常途念佛之人,不可忌憚不淨」,應當以相續為要,專修念佛。
第十四,雖然相續念佛,心中應該乘他力本願,不可以因為造罪或者發道心時候,有不正確的領解,結果漏於阿彌陀佛本願,不乘佛的本願。
第十五、十六是講「三心」,是講我們念佛之人容易具足「三心」,不必擔心,專修念佛包含了「三心」。
十七、十八條,是指念佛和餘行的關係,讓我們專修念佛。
十九條開始到二十三條,這五條文,可以說是法然上人自己的感恩心情,表達他的心懷,對我們都有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