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2008年11月13日上午講於廣州

 

【目錄】

隨順善知識

淨土宗宗旨

宗旨一,信受彌陀救度

宗旨二,專稱彌陀佛名

宗旨三,願生彌陀淨土

宗旨四,廣度十方眾生

總結

淨土宗特色

特色一,本願稱名

特色二,凡夫入報

特色三,平生業成

特色四,現生不退

複習

 

 

【內文】

隨順善知識

       上人慈悲,各位蓮友: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各位蓮友,我們大家今天很幸運,能夠拜會我們的導師上慧下淨上人。

 

       我們這個時代,繁忙、熱鬧,大家內心都有不安,飽受生活當中種種苦迫的煎熬,大家嚮往清淨樂土,大家嚮往自在解脫,大家來追求佛法,從各個地方來到這裏。

 

       佛法當中有種種的法門,大家能夠選擇淨土法門,可以講很有福報;在淨土法門之內,又能遇到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遇到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又能拜見系統展開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慧淨上人,大家可以講是非常非常有福報。

 

       修學佛法,別無訣竅,隨順善知識就是一個訣竅。淨土法門從古到今都是很興盛的,自從唐朝善導大師建立淨土宗之後,一直到我們現代,這一千多年的時間當中,有多少人念過阿彌陀佛,能夠計算嗎?計算不出來。也有很多的大法師、很多的大德在弘揚淨土法門。但是,比較起來,他們都沒有我們幸運,這一點大家能夠想像嗎?我們比他們更有福報。這樣說起來難免有一點讓我們心中不敢承擔,但是事實上確實如此,為什麼呢?這就要講一段歷史公案。

 

       我們淨土宗,是以佛教的三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為主要依據。依這三部經來開顯我們淨土宗教理和修持方法的,就是唐朝的善導大師。可是善導大師的著作,自唐朝末年之後,這一千多年來,在我們中國失傳了。失傳之後的這一千多年來的人,雖然修持淨土法門,方向都不是很明確,道路都不是很明確,修行的方法也都很混雜,都混雜了各宗各派的思想、見解、理論和方法,往往都是以禪宗、天臺宗、華嚴宗、唯識宗等等各宗各派的觀點來解釋淨土法門,這樣的淨土法門就不夠純粹,不夠純正,純正度不夠。今天我們能夠遇到善導大師的思想,大約是在一百年前,《觀經四帖疏》、《往生論註》等這一個法脈的著作再傳到我們中國來——在中國失傳了一千多年,傳到日本,在一百年前才從日本回傳到中國來。

 

       雖然回傳到中國來,可是這一百年來,研究弘揚仍乏其人,一是因為歷史的大環境、大因緣沒有成熟,一是能夠弘揚這個法門的導師還沒有出現,另一方面也是眾生的善根福德還沒有培足。

 

       但是到了今天——經過了一千多年,又經過了一百多年,來到今天,這三方面都成熟了。為什麼呢?這一百多年,我們中華民族可說是多災多難,先有軍閥混戰,然後有抗日戰爭,然後有解放戰爭,然後又是文化大革命,沒有安寧過。而現在進入了改革開放、持續發展、民族振興的歷史時期,大家都能夠安居樂業。在信仰方面,人們可以靜下心來探求法義,這是歷史因緣的成熟。

 

       另一方面,要弘揚這個法門,一定要等待弘揚這個法門的人物出現。剛剛說到,我們遇到這個法門、遇到上人很幸運,第一點就是說我們這個時代的因緣成熟了,第二點是弘揚這個法門的人物出現了。上人出家幾十年,研究淨土宗也幾十年了,專門研究善導大師的著作,把它做系統的疏理、分類、整理、編譯、講解、印行流通。目前善導大師的著作已經傳遍大陸,也流布到海外華人地區。我想這是因為有上人的出現。

 

       如果沒有上人的出現,大家學習淨土法門,每一個人都會怎麼樣呢?都會垂頭喪氣,不能揚眉吐氣。雖然修學佛法,但是不能用佛法照破我們內心的黑暗。因為佛法根本的任務,是要了生脫死、成就佛道,對不對?(蓮友答:「對。」)要超越生死輪迴。超越生死輪迴談何容易?我們遇到了那麼多的法門、那麼多的經典、那麼多的法師、那麼多的宗派,每一個法門對照自己的心來修持,都感覺很困難。即使大家都說「念佛是容易的法門」,即使我們來修學念佛法門,也感到不容易。如果沒有聽到善導大師的思想,沒有經過上人把它開顯出來,譬如說我自己,我自己每天都生活在恐懼當中。為什麼生活在恐懼當中呢?因為佛法明確地教示我們,我們人的生命是無常的,今天晚上死了,明天就出殯;今晚上睡下去,明天不一定能穿上這雙鞋,對不對?今天出門去,不一定能夠再進家門,這就是無常。可是,無常什麼時候到來?我們也不知道,它隨時都會到來。如果今天晚上我們就閉了眼,不再起來,我們會到哪裡去呀?以我們這樣的狀況,只有向三惡道而去,對不對?這是多麼恐懼、多麼痛苦!

 

       我們出家的時候,每天晚課都要唱「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意思是說:今天又過去了,我們的壽命又減了一天,就像一條魚在魚缸裏,魚缸的下面有一個破洞在漏水,水不斷地往下滴,在它沒有滴乾之前,這條魚在裏面還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動。但是,水是越滴越少,不能再加進來。我們的壽命就是這樣,過了一天就滴了一些,再過一天又滴了一些,這有什麼快樂呢?到最後水必定會滴乾,我們就會像這條魚一樣死在裏面。而且,一旦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就會向三惡道而去。大家稍微有佛法的觀念,稍微有因果信仰的話,以因果為鏡子來對照自己,就知道自己是必定墮落三惡道的,下輩子生而為人、生而為天,那想都不要想。

 

       明朝的蓮池大師就講:大街上那麼多的人,那麼多的佛教徒在修行,只要有一個人能守五戒,他就算是大修行人了。守五戒才能得人身,大家可以仔細思維一下。

 

       即使我們在念佛,但是對往生西方仍然沒有把握,因為我們聽到太多的不可能:「你雖然念佛,如果沒有開悟,不能往生」——我們開悟了嗎?我們沒有開悟,開悟是什麼樣的境界?有人說他開悟了,我們也不知道,因為你也沒開悟,你怎麼知道我有沒有開悟?又有人說「念佛,如果你持戒不清淨,就不能往生」——我們持戒能清淨嗎?(蓮友答:「不能。」)又有說「念佛如果不能修三福,你也不能往生」——我們三福能夠修得圓滿嗎?(蓮友答:「不能。」)我們第一福都修不好。第一福是最基本的,三福當中的第一福是「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真正要求自己孝養父母的時候,就發現我們孝養不來。譬如說我們要孝養父母了,平常如果沒有這個觀念,你覺得自己很孝養父母,八月十五提個月餅看父母,就說孝養了;到了年底,回去跟父母吃個年夜飯,就說孝養父母了。其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們能夠做得到的是微乎其微。如果我們真正孝養父母,那早要請示、晚要問安,所謂「晨昏定省」;然後父母有什麼病痛、有什麼煩惱,要給他們安慰,這還是人世上的小孝養。其實我們會發現,一個月都沒有打幾次電話回去問候,也沒看幾天,父母有什麼事情也都不能解決。

 

       我們真正越想要做一件事情,就越發現我們做不到。比如說我們想不打妄語,如果我們不對自己提這個要求,「哎呀,我這個人很誠實,從來不講假話」,這句話就是假的,誰從來不講假話?好了,如果你真的要求自己不講假話,你真的要這樣做,你就會發現自己一開口講話,假話就講出來了,這時候就會發現不容易。所以我們的三福也很難修持。

 

       有人說「如果念佛達不到心清淨,你也不能往生」,我們的念佛心清淨了嗎?(蓮友答:「沒有。」)有人說「念佛如果有妄想雜念,也不能往生」,那我們念佛沒有妄想雜念嗎?(蓮友答:「有。」)今天早上我坐在那邊念佛,一方面念佛,一方面雜念也起來。雜念是沒有來處的,它就像野草一樣就起來了。甚至我們一般人對於妄想雜念都觀察不到它,也把握不住它,我們整天都埋在亂草堆裏,就感覺不出來了。

 

       像這樣種種條件的限制,在阿彌陀佛的本願當中是沒有的。

 

       能夠把阿彌陀佛的誓願徹底開顯出來的,就是唐朝的善導大師。善導大師的思想才是我們淨土宗的正脈,是純正的淨土法門,這是依據阿彌陀佛的本願所開顯的。

 

       在這個時代,把純正的淨土法門展開出來的,就是我們的上人。大家遇到了,幸運不幸運啊?(蓮友答:「幸運。」)上人住在臺灣,來到大陸是很不容易的。想想看,這要多少的因緣才能促成這個見面的機會,對不對?上人弘揚善導大師的思想,這些書編譯出來了,還著作了一些介紹性的文章,大家接觸到了,然後還信仰,然後還有時間,然後搭車過來,才能夠見一面,多麼不容易!我們見一面,不是見在面上叫見面,要以法相見,以心相見,這才是真正的見面。

 

淨土宗宗旨

       下面我就把上人所總結的淨土宗的宗旨和淨土宗的特色,跟大家共同學習。我講的如果不周到,再請上人來補充完善。

 

       作為一個宗派,一定有它的宗旨,所謂「萬變不離其宗」。我們淨土宗的經典、教言、法語,祖師的開示、著作有很多很多,但是縱有千言萬語,它有一個不變的宗旨。這個宗旨你抓住了,那淨土宗你就掌握到了。如果你讀了很多的經典、法語,可是宗旨把握不住,那就是霧中觀花、依文解義,就不能得到它真實的利益。

 

       能夠把淨土宗的宗旨很鮮明、簡潔、扼要地,而且讓我們一聽就懂、非常明白地總結出來的,在這之前還沒有人,在這之後,大概就要以今天上人的總結為標準。

 

       這四句話大家跟我一道來念一念。請合掌:

淨土宗宗旨: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請放掌。

 

       這四句話在我們印的每一本書的封底都有。這四句話如果聽起來,覺得也沒有什麼,很平常,但是如果能夠仔細地體會它,就會發現它非常簡潔扼要,抓住了核心和綱領。

 

宗旨一,信受彌陀救度

       第一句:

信受彌陀救度。

 

       這六個字叫開宗明義,顯示我們這個法門是淨土宗的法門,是純正的淨土法門,是信受彌陀救度的法門。

 

       這句話有什麼特別呢?就是這句話我們一旦聽懂了,就能夠把我們心中對淨土法門的誤解導正,把我們的迷霧都能夠撥開。這一句話,就像一道明亮的閃電,照破我們內心的黑暗。

 

       所謂「救度」兩個字,顯示我們這個法門是靠著佛力救度的法門,不是自力修行的法門。幾乎我們所有的人,譬如剛剛我提到的問題,「你雖然念佛,如果沒有清淨心、沒有菩提心、沒有清淨持戒,沒有戒定慧、沒有開智慧、不會讀誦經典……,如果這些你都做不到,即使你念佛,那也不能往生」;如果大家瞭解淨土法門是救度的法門,這些問題通通都不存在,我們心中所有的疑問通通都會一掃而淨,對不對?(蓮友答:「對。」)

 

       救度的法門是要來救人的,還會提條件嗎?就像汶川大地震,人都埋下去了,只要你有生命訊息,就無條件地救度你,對不對?(蓮友答:「對。」)假若國家動用了那麼多的軍隊,那麼多的財力,那麼多的物力,即使只有一個人,都要來救你,哪裡會提條件?即使是一條狗,也要救出來,救度是沒有條件的。

 

       有條件就是做買賣。「我要救你,你要給多少錢……」,那就不叫救度,那個叫做生意,那個叫打家劫舍,趁你困難的時候,向你勒索一筆。

 

       阿彌陀佛來救度我們,怎麼會提條件呢?「你念我的名號,如果沒有達到清淨心,我不救你……」。

 

       要知道,我們這個法門是救度的法門,那就知道,沒有這些條件!

 

       救度,一定是「主動、平等、無條件」,不然談不上救度。

 

救度是主動的

       還是拿汶川大地震來作比喻,因為前一段時間發生這件事。地震一發生,情報一旦報告上去了,國家領導人需要災區人民三請四邀嗎?「哎呀!溫總理啊,現在拜託拜託,請你來救度我們……」,需要這樣講嗎?「這麼重大的災難,你還要我們三請四邀,才來救我們」,那怎麼可能呢?

 

       我們娑婆世界是不是重災區呀?(蓮友答:「是。」)我們是在重災區,我們是災民,我們在三界火宅,我們被貪瞋癡煩惱的業習打得遍體麟傷,我們埋沒在無量劫罪業的山石土塊之下,壓得喘不過氣來,然後說:「哎呀,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一天念三萬遍,念一輩子,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才搖搖晃晃地來。」——會這樣嗎?(蓮友答:「不會。」)

 

       不是我們求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主動要救我們!

 

       在無量劫之前,他還是法藏比丘的時候,他用法眼遍觀一切世界,尤其觀看娑婆世界的眾生是在重災區,他說:「我要救他們!我怎麼救他們?我要為他們發願,成為一尊光中極尊的佛,成為諸佛中之王的佛,光明第一,願力第一,慈悲第一,神通道力都是最尊第一,這樣我才能夠救得了他們。」

 

       法藏比丘為了救我們,早在不可思議久遠劫之前,就發了四十八大願,對不對?(蓮友答:「對。」)是我們求阿彌陀佛來救我們呢,還是阿彌陀佛求我們要讓他救?(蓮友答:「阿彌陀佛要我們讓他救。」)

 

       一般人念佛,不瞭解這個道理。大家能夠聽得懂這些,確實是有智慧。為什麼?因為一千多年來,大家都有一個觀念,認為說「是我在這裏念佛,求阿彌陀佛救我。阿彌陀佛您一定要救救我!阿彌陀佛您一定要救救我!」這樣是不正確的。

 

       是阿彌陀佛在沒有成佛之前,就發願說:「十方眾生,我要救你!十方眾生,求你要讓我來救!十方眾生,你要欲生我國,你要欲生我國!你要來到我的淨土,來到我的淨土,來到我的淨土啊!」所以,是他主動地呼喚我們,主動要救度我們。「主動」!救度是主動的。

 

       比如說一個人掉到河裏,就要被淹死了。我們要救他,我們會不會在岸上袖手旁觀說:「他還沒有喊我哪,所以不著急救他。」這算救度嗎?我們看到他掉到水裏去了,我們馬上就會跳下去救他,這樣才叫救度,對不對?(蓮友答:「對。」)如果是自己的兒子掉到水裏去了,你會抄著手,然後告訴他說:「喊我老爸,你如果不喊我,我就不救你。」你會這樣嗎?不會。

 

       救度是大慈悲心裏所生發出來的,是不忍對方苦惱,所以阿彌陀佛就說:「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又說:「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又說:「同體大悲,無緣大慈。」阿彌陀佛怕我們再輪迴,怕我們再墮落,怕我們再受苦,他心有不忍,根本不能忍受,所以他就主動地要來救我們。

 

       所以,救度是主動的。如果救度是被動的,那就談不上救度了。

 

救度是平等的

       同時,救度也是平等的。就像汶川大地震,人埋在地底下;軍隊派來了。如果你是軍隊的司令員,你會宣佈說:「我告訴你們,共產黨員先救,不是共產黨員的不救,因為我們是共產黨的部隊。」你會發出這個命令嗎?會不會因為他不是共產黨員你就不救他,會不會這樣?(蓮友答:「不會。」)那個時候是來救人的,是不分黨派的,對不對?

 

       會不會因為你是佛教徒,所以佛教徒先救;不是佛教徒就不救?「你不是信佛教的,就在下面再壓一會兒」,你會這樣嗎?如果這樣的話,你就要被革職。救人的時候,你以宗教信仰作為救人的選擇條件,你會不會這樣?這樣是不稱職的。

 

       那會不會找到人,說:「你要會背『三個代表』,會背就把你救出來,不會背就不救你。」會不會這樣?(蓮友答:「不會。」)

 

       都不會!只要探測到生命的跡象,馬上就把他救出來。

 

       阿彌陀佛來救度我們,他會提條件嗎?「我來娑婆世界救你,但是我發的四十八願,最起碼你要會背,你要是不會背我的四十八願,那我就不能救你的」,他會這樣講嗎?(蓮友答:「不會。」)釋迦牟尼佛會不會說「淨土三部經是我講的,我就介紹你給阿彌陀佛救,但最起碼你淨土三部經要會背。不會背的話,阿彌陀佛不救你」,他會這樣講嗎?(蓮友答:「不會。」)

 

       所以救度沒有任何條件,是主動的、平等的。不論你會不會背經,也不論你是什麼身份,男女老少,這一切都不論,救度都是平等的。

 

救度是無條件的

       同時,主動、平等就是無條件。因為你是主動來救人,你就不能提條件,你一提條件,人就救不了,人家就不讓你救了。

 

       我們主動辦一件事情,我們會向對方提條件嗎?譬如說年輕的小夥子想要追求他心中的靚女,他追求她,他主動地要追求她,他會跟對方提條件嗎?只要對方答應他,他就心滿意足了,因為他是主動的嘛。主動就不能提條件,人家本來就不理你,你還提條件,那就不對了。「我雖然主動追求你,但是如果你要嫁給我,對不起,你得給我五十萬,你給我買一棟房子」,那人家馬上掉頭就走了,你的願望就達不成了,對不對?你主動要去辦某件事情,是不能向對方提條件的。

 

       阿彌陀佛主動地要救我們,如果他對我們提條件,這就矛盾了。所以他所發的四十八願裏面,對我們毫無條件,他主動地說:「十方眾生,我要來救你!」我們看似提條件的,就是講這三句話,說:「你要相信我,請你相信我——至心信樂」,這個叫條件嗎?「相信我救你」,這不叫條件,因為如果不相信,就沒法救;第二點,「我要救你到哪裡去呢?請你到我的淨土——欲生我國」;第三點,「我用什麼救你呢?我用六字名號,請你念我救你的名號,你只要念我來救你的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乃至十念」,這是條件嗎?也不是。阿彌陀佛把他的名號給我們,把他要救我們的心展示給我們,說:「請你相信我,我是真的要救你,請你相信我,我為你建的極樂國土,請你到我的淨土來。怎麼來?請你念我給你的名號——乃至十念」。

 

       所以「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這個就是毫無條件。

 

念佛往生願

       「如果這樣你還不能到我的淨土、我還救不了你的話」——法藏比丘發四十八大願來救我們,不僅不對我們提條件,而且對他自己提了一個最苛刻的條件。什麼條件?「十方眾生,他只要相信我的救度、願生我的淨土、稱念我為他成佛的名號,如果他還不能往生,那我就不成佛!」這個條件大家知道嗎?好,請合掌。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請放掌。這就是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叫做「念佛往生願」。其他的願文我們今天沒有時間在這裏講,我們抓住最主要的,好不好?這一條願是和我們往生淨土最相關的,我們瞭解了這條願,我們就可以拍著胸脯說:「我的往生有份,我是極樂世界的人。我是阿彌陀佛所管的,不歸閻羅王管。」那你在這個世間就不一樣了。所以,今天走出去,你就揚眉吐氣了,走在大街上特別自豪。為什麼呢?「芸芸眾生放眼看去,都是閻羅王所管的,我是阿彌陀佛所管的。」那絕對是不一樣的。雖然自己很窮,身上沒有半分錢,但是看見大富翁也會為他們歎氣。「你有那麼多錢,但是走的時候一分也帶不走,閻羅王還要審判你,多可憐喲;我雖然沒有錢,但是我可以到淨土去成佛。」你的心裏就產生榮譽感、自豪感,而且你也會生起慈悲心,想到說:「我這麼窮,他也看不起我,怎樣才能讓他相信阿彌陀佛的救度?」就會這樣。

 

       世間的人都是以錢財、權勢、地位來看人。我們學了佛,就以佛法來衡量,只要有佛法的利益就好。

 

       所以我們來瞭解這條願特別重要,我們的生命會因此展現出光芒和色彩,我們走在大街上,有錢有勢的人可能對我們不屑一顧,但是我們頭頂上有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像衛星導航一樣引導我們,我們的腳下踏著蓮花——我們念佛人腳下,步步踏著淨土的蓮花。我們雖然是走在廣州市、深圳市,好像是踏在泥土上,其實我們腳下踏的是蓮花,真的是如此。

 

       這條願對我們非常重要。剛才我們把這條願簡單地讀誦了一遍。下面我們來把願文解釋一下。

 

       「設我得佛」:這是阿彌陀佛在沒有成佛之前,在很久很久以前,不可思議兆載永劫之前,有一尊菩薩叫法藏菩薩,他發願說「設我得佛」——「假如我要成佛的話」。「設」就是沒有成佛之前,一種願景,一種設定,一種預想,發願說「我要成佛」。法藏比丘發願,是我們拜託他的嗎?大家那個時候有沒有打招呼、拍拍法藏比丘的肩膀,「請你幫我發個願」,我們有沒有這樣講?(蓮友答:「沒有。」)是他主動為我們發願的,對不對?所以四十八大願的每一條願的前面,都有這四個字——「設我得佛」,這就是主動。他主動發願要成佛,那麼成佛要幹什麼呢?是他自己要做老大嗎?他「設我得佛」的目的是要「上求佛道」。下面第二句是:

 

       「十方眾生」:是為了「下化眾生」。他不是為自己而成佛的,那時候他就是大菩薩,是古佛再來,他已經解脫生死,毫無局限,自由自在。那麼他成佛的目的是為什麼呢?是為了十方眾生而成佛,不是為他自己而成佛的。他為十方眾生成佛,要達到什麼目的呢?底下第三句話,是讓我們往生極樂——「欲生我國」。對我們這樣的十方眾生,他主動來救度我們,而且對十方眾生是平等地救度。他沒有挑三揀四,他用「十方眾生」這四個字,一句話就全部包括了,十方眾生都有了。法藏比丘發了大菩提心願,他成佛是要救度十方眾生。「十方」是指東方、西方、南方、北方、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方、下方,我們整個的空間分為十個方位。整個宇宙法界當中、無量無邊的世界當中、所有的世界當中、廣大宇宙任何世界的任何一個眾生,法藏比丘都要平等地救度,這叫「十方眾生」。那十方眾生怎樣才能被救呢?只要三句話,剛才講的:

 

       「至心信樂」:沒有對我們提要求,「請你相信我!」這是一句。第二句:

 

       「欲生我國」:「請你一定要發願來到我的淨土!」因為我們都不願意往生,我們都願意在這個世界造罪造業,願意在這個世間生兒育女,願意在這個世間享受五欲,願意在這個世間跟別人爭個高低。法藏比丘說:「那個太沒有意思了!那個會讓你六道輪迴。你不要在那裏,那裏是一個染汙的地方,輪迴的地方,痛苦的地方,顛倒的地方,生生世世受苦無窮無盡的地方。所以你不要在那個地方,你應該怎樣?你要『欲生我國』。你要來往生!你要來往生!你要來往生我為你建的淨土!」對我們提條件?沒有的事!而是關愛我們說:「你要回來,你要回來!」第三句說:

 

       「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剛才簡單解釋了。善導大師解釋說:「你只要稱念我的六字名號。」「乃至」是沒有條件,可多可少。「你清淨心就乃至清淨心,你心不清淨就乃至心不清淨,你乃至出家、乃至在家」,總之這個「乃至」是不限制稱念彌陀名號遍數的多少,也不限制稱念彌陀名號的功夫深淺,也不限制你的罪業大小、功德大小,也不限制你出家或在家的身份,也不限制你念佛是在佛堂或者是在大路上,還是在菜市場,時間、處所、身份、心地一切不論,這叫「乃至」。「乃至」是彈性詞,無論你是什麼身份,十方眾生都包括在內了,這叫「乃至」。乃至出家、乃至在家,乃至清淨、乃至不清淨,乃至有智、乃至無智,乃至持戒、乃至無戒,乃至念多、乃至念少,乃至功德大、乃至功德小,乃至罪業深、乃至罪業淺,這些通通不論;乃至你平生遇到佛法、乃至臨終遇到佛法,這些通通不論。只要你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叫「乃至十念」。所以法藏比丘要救度我們這樣的眾生,主動救度我們,對我們沒有提條件。他只用這三句話來呼喚我們、感動我們,然後把他的名號給我們,說:「你相信我!願生我的淨土!稱念我救度你的名號吧!請你接受,請你相信!」別的沒有。接下來,法藏比丘給自己提了一個最高的——以我們看起來,那是不可逾越的目標,他說:「如果能夠這樣的十方眾生,我就讓你往生我的淨土,決定往生我的淨土。」為了不讓我們擔心,他就用否定詞來表達,否定的否定就是肯定,比肯定更肯定。我們還擔心「這樣子就能往生嗎?那萬一這樣子不能往生呢?」所以法藏比丘說:「萬一,沒有萬一!你能夠這樣,如果還不能往生的的話──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那不要你負責!只要你發心,不用你負責,由我法藏比丘來負責!我怎麼負責?我以『不取正覺』、以我『誓不成佛』來為你負責,我繼續修行,永遠地永遠地修下去,一直修到我法藏比丘成為阿彌陀佛,我的名號裏面就具足這樣的功能,你只要口稱名號、願生淨土,就能夠往生,那個時候我才宣佈成佛!」

 

兆載修行圓滿眾生往生功德

       這個願發了之後,他又經過了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的時間來圓滿誓願。一般的佛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不可思議的長時間,但是法藏比丘成為這樣子的阿彌陀佛,他的修行時間比一般佛的時間長得太多太多了,所以叫「不可思議兆載永劫」。「兆」、「載」都是漢語裏極大的數字,個、十、百、千、萬、億,百億、千億……,再經過二十幾位才到「兆」,再經過六十幾位才到「載」,就是後面再加上很多的零;然後再加上一個「永」,永遠的永,那就是不可限量那麼長的時間。他為什麼經過這麼長的時間才成佛呢?是法藏比丘比別的菩薩笨嗎?不是。是因為他要救度的眾生太廣大了,而且又太愚癡、太卑劣,而且他是毫無條件地要把十方眾生所有的罪業、所有的苦難全部承擔,所有的功德全部修行圓滿,他才能成佛。而且只要眾生動動嘴巴念念佛,霎時間就能把他們救到極樂世界——達到這樣子的水準他才成佛。所以他的誓願是超越十方諸佛的大願,十方諸佛沒有發這樣的大願,所以他修行成佛的道路特別地漫長。

 

       《阿彌陀經》講:「彼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在十個大劫之前,法藏比丘終於成為阿彌陀佛了。

 

       我們可以想像,他經過了一半的時間,本來就要成佛了,可是他看東莞有幾個居士,這幾個居士心裏還很懷疑,認為他們的功德還沒有圓滿,法藏比丘說:「不行!那我繼續修行!」……再修了一段時間,還有廣州的幾個居士,「那我還要繼續修!」

 

       不過,我這樣的解說,是我凡夫的知見,讓大家容易聽懂。其實,阿彌陀佛不是按個數來修的,這樣說是為了表達我們每一個人阿彌陀佛都沒有遺漏。任何眾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像大家在《念佛感應錄》裡也都能看到的,古時候也有,現代也有,像鸚鵡、八哥鳥,八哥鳥是一隻鳥,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牠也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宋朝記載,有一隻八哥鳥,偶然聽到一個僧人念「阿彌陀佛」,就隨口稱念。牠的主人就把他給了僧人。牠就跟著僧人念阿彌陀佛,早也念,晚也念。因為和尚是念佛的和尚,所以牠就跟著和尚、跟著牠的師父念佛。牠沒有皈依,牠也有師父了,牠就念佛了。過了幾年,這只八哥死掉了。僧人就把牠當作一個念佛人(因為牠也是念佛的),做了一個小棺材,把牠很小心地安葬了。過了一段時間,人們發現葬牠的地方長出了一朵蓮花(蓮花是長在水裏的,蓮花是淨土的標誌)!僧人感到很奇特,就小心翼翼地順著蓮花的根挖下去,發現這朵蓮花是從八哥的嘴裏長出來的。

 

       這怎麼可以思議呀?所以十方眾生,連八哥、連螞蟻、連小飛蟲、連廚房裏的蟑螂,法藏比丘都把牠們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修行圓滿了,他才成為阿彌陀佛。這樣的一尊佛,偉大不偉大?(蓮友答:「偉大。」)慈悲不慈悲?(蓮友答:「慈悲。」)

 

       所謂「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他是第一的佛,無量的佛,所以法藏比丘為我們發願說:只要我們稱念他的名號,那麼我們就決定往生!

 

       「那萬一不往生呢?」

 

       「萬一你不能往生的話,我就不成佛,我就繼續為你修行,直到你的往生功德圓滿,我才成佛。」

 

       所以,現在就沒有「萬一不往生」的問題了。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沒有萬一的,這件事情已經實現了。

 

       像我們考大學,「萬一考不上呢?」大學的通知書都發來了,還說「萬一考不上」,這個人肯定是腦筋有問題。在我們考試之前,通知書還沒有發下來的時候,我們可以講「萬一」,「萬一考不上怎麼辦?」考完了,通知書都發來了,還說「萬一考不上」?

 

       我們在這裏說「念佛萬一不能往生」,豈不是像那個人一樣?如果大家都是「念佛萬一不往生」這樣的想法,就好比那個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的人還說「萬一考不上」的人。那個人有沒有智慧?(蓮友答:「沒有。」)為什麼呢?因為法藏比丘他已經成佛了,所以沒有萬一的事情。「萬一」是在他還沒有成佛之前,發願的時候就已經想好了。「如果有萬一,億萬分之一,有一個若不生者,那我不取正覺,我要繼續修行,我誓不成佛,繼續為他修行,直到任何一個眾生稱念名號都必得往生,我才成了佛」。

 

法藏比丘成佛的意義

       現在法藏比丘有沒有成佛啊?(蓮友答:「成佛了。」)他叫什麼佛?(蓮友答:「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成佛沒有?(蓮友答:「成佛了。」)

 

       大家要知道,法藏比丘成了佛,標示著什麼呢?有這麼幾個意義:

 

       第一,標示著極樂世界已經圓滿現成了。

 

       第二,標示他本人的功德已經圓滿了,他已經不是菩薩,他已經成為萬德莊嚴的阿彌陀佛了。

 

       第三,標示著他的四十八大願已經圓滿達成了。

 

       第四,標示著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已經圓滿。只要信順救度,只要願意往生,只要老實念佛,就一定能夠往生。因為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都已經圓滿完成了,那第十八願就完成了,如果眾生信願念佛不能往生,他就不成佛了。現在既然成佛了,就標示著我們往生的功德通通都圓滿了。

 

       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不要功德?(蓮友答:「要功德。」)如果沒有功德,就往生不了,對不對?(蓮友答:「對。」)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要不要工具呀?(蓮友答:「要。」)要到月亮上去,如果沒有登月飛船,你怎麼上去呀?我們要到月球去,就一定要登月飛船。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就一定要有到極樂世界的飛船。極樂的飛船,靠我們自己造得出來嗎?造不出來,夢都夢不到。

 

       我們很多人在那裏不知天高地厚,還認為自己修了五戒十善,就造了到極樂世界的飛船——怎麼可能的事情?

 

       修三福、修十善都很好,但是如果想要靠這些到西方極樂世界,簡直是想疊一個小船要到月亮上去——像兒童一樣,用紙疊一個小船,說:「我這是飛船,東翹翹,西翹翹,飛到月亮上去。」想疊一個紙船飛到月亮去,那可能嗎?(蓮友答:「不可能。」)登月飛船需要頂尖科學家才能造出來。那我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靠五戒頂多能飛到人道,修十善頂多能讓我們生天;你如果禪定功深,這個小船也只能讓我們飛到天界。飛到天界還在三界之內,還沒出離三界,你還想要到十萬億佛土之外的極樂淨土,那你是想都想不到。不要說沒有五戒十善,即使有五戒十善,你也不能到極樂世界。大家有沒有聽懂?(蓮友答:「有。」)你有禪定也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是阿羅漢也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極樂世界是大菩薩的處所,要靠我們的五戒十善,要靠我們的禪定,根本就不能去。

 

       那我們要靠什麼去呢?我們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的飛船,是誰建造的呢?(蓮友答:「阿彌陀佛。」)是什麼樣的飛船?是六字名號的飛船,是六字名號功德的大寶船。對不對?(蓮友答:「對。」)

 

       只要念六字名號。這六字名號的船,我們的腳要怎麼上呀?這麼跨?不要。我們根本就不用抬腿,只要動動嘴巴念佛,六字名號的寶船一下就坐上了。

 

       只要我們念佛,就乘上了阿彌陀佛正覺化成的六字名號寶蓮花,周圍就有八萬四千的光明攝取我們,怎麼會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個個都往生!阿彌陀佛放出八萬四千光明,從上到下,團團圍繞。

 

       《觀無量壽經》講: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佛的相是很莊嚴的,非常清晰,非常細膩。大致講是八萬四千相,其實是無量相),每一相裏有八萬四千好(我們人也有相,可是我們長相粗糙。經中讚歎佛的相好莊嚴,你讀了就法喜。長得這麼莊嚴的人,那絕對是值得我們頂禮膜拜的。佛的眼睛是怎麼形容的?佛眼清淨,猶如淨蓮花,像清淨的蓮花一樣,光輝四射,描寫得簡直是找不到這樣的人,這就是佛。這還只是佛在世間的應身,何況是阿彌陀佛的報身,有八萬四千的相,每一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那有多少光?無量無邊的光。這樣的光明要幹什麼呢?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只要我們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他就救度我們,攝取我們而不捨,不離開我們,把我們緊緊地包圍起來,捆綁起來——佛光捆綁,我們是不累的,不會像繩子捆起來感覺到很累,它是很輕鬆,而且很舒服。佛光在我們周圍旋繞,會讓我們消除業障,給我們安樂,給我們清淨,給我們法喜,給我們自在解脫。把我們洗得乾乾淨淨的,業障消除,這就是佛光的作用。

 

諸佛證誠

       剛才我們大致把第十八願給大家簡略地說明了一下。

 

       這條誓願說明了我們淨土法門是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對不對?(蓮友答:「對。」)為什麼說是彌陀的救度呢?因為只有阿彌陀佛為我們發了四十八大願,別的佛沒有發這樣的願。不是說別的佛不好,別的佛的好處,對我們來講,就是為我們介紹阿彌陀佛、讚歎阿彌陀佛。像《阿彌陀經》裏說的:東方恒河沙,西方恒河沙,南方、北方、上上下下,無量無邊恒河沙數諸佛都說:「汝等眾生,一定要相信阿彌陀佛功德的不可思議,稱念彌陀名號,我們都來護念你、保護你,一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不要擔心,我來為你證明,你不要擔心害怕。」誰給我們證明呢?十方諸佛拍胸脯為我們證明,「你專稱名號,就決定往生西方!」

 

宗旨二,專稱彌陀佛名

       所以,我們信受彌陀救度,就很自然地要專稱彌陀佛名。我們只要專稱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被阿彌陀佛救到了。剛才所介紹的阿彌陀佛的誓願裏面,講得很清楚了,「你乃至十念,就被我救到。被我救到了,你當然就百分之百、肯定地往生!你如果不往生,我就不成佛!」所以我們只要念佛,就被阿彌陀佛救到。這就是淨土宗宗旨的第二句:

專稱彌陀佛名。

 

       講到這個地方,大家願不願意專呢?(蓮友答:「願意。」)以前學了那麼多,放下了那豈不是太可惜了嗎?(蓮友答:「無所謂。」)

 

       有人說:「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就只念一句佛號,那其他法門怎麼辦?佛法不能弘揚又怎麼辦?」

 

       其實,我們專念彌陀名號,所有的功德不是放下,反而是全部得到了。

 

       譬如說你做一個小公司的總經理,如果你這個位置都捨不得放下,那就做不成大的董事長。你要放下小的、得到大的,得到大的就全部得到了,對不對?(蓮友答:「對。」)

 

       又像讀書一樣,高中你捨不得放下,就升不了大學。

 

       同樣的,其他的功德都是局部的功德,誦《金剛經》有《金剛經》的功德,除非誦《金剛經》開悟,不然誦了一千遍,《金剛經》還是《金剛經》,你還是你,有的時候不過只是種了一些善根而已。

 

       我們念的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叫做萬德洪名。「萬德」是一切德的意思。「萬」不代表一萬,代表所有的一切。譬如我們講全國人民「萬眾一心」,中國有十四億人口,一萬個人是極少數的。所以它不代表一萬,它代表一切。「萬德」是一切功德全部都包括了。所有佛菩薩的名號都在這「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裏面;所有千經萬行的功德,修持的方法,法門的意義,都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裏邊;所有的咒語,所有陀羅尼的功德,都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之內。所以我們念的六字名號,就是「大總持」的法門。「總」就是沒有一個漏掉的,全部都貫穿在一起,叫「大總持」法門。

 

       就好像我們登上了泰山之頂,雖然我們站的地方只是一個立足之地,但是整個泰山我們都站上了,對不對?(蓮友答:「對。」)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也一樣,阿彌陀佛就好像泰山之頂一樣,所有的八萬四千法門,所有的經典,都是泰山下面的土壤。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我們站在南無阿彌陀佛這個位置上,豈不是所有法門、所有經典的利益通通都有了!你念《普門品》,念《金剛經》,念所有的經典都很有功德,但是漏掉的太多了。如果我們念佛呢?所有經典的功德通通都有了。所以,我們專心念佛吃虧不吃虧?(蓮友答:「不吃虧。」)不僅不吃虧,簡直還占了大便宜。

 

       我們凡夫很執著、很顛倒,把小的當大的,把大的當小的,把少的當多的,把多的當少的。什麼叫小的當大的、大的當小的呢?自己是凡夫,是小的,卻說「我修的功德才是大功德;只念一句名號,只念南無阿彌陀佛幾個字,那有什麼功德呢?」這是我們的顛倒。什麼是少的當多的、多的當少的呢?認為說「我念那個咒,這個才叫做功德,多善根多福德;念一句名號,就一句,很少嘛」,錯了!這就錯了,一句名號才是多,其他的反而是「少善根福德因緣」。因為那些都不是總體的、全部的功德,不能稱為「萬德洪名」。除了六字名號之外,還有什麼可以稱為「萬德洪名」呢?

 

       我們大家在佛法裏面多少也修習過一段時間了,一講到「萬德洪名」,大家就聯想到什麼呢?(蓮友答:「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你不會聯想到是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是大菩薩,雖然也有很多功德,但是這「萬德洪名」他擔當不起。其他的菩薩,其他的佛,也沒有說是「萬德洪名」。「萬德洪名」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請問,這萬德洪名當中,包含不包含《金剛經》的功德?(蓮友答:「包含。」)包括不包括《楞嚴咒》的功德?(蓮友答:「包括。」)包括不包括《藥師經》的功德?(蓮友答:「包括。」)通通都包含了,所以才叫萬德洪名。

 

       阿彌陀佛很慈悲,讓我們一向專念。有人說:「我有這麼大的本事、這麼大的智慧、這麼大的能力,可以修很多的法門,你幹嘛用一個法門把我限制住呢?」不是阿彌陀佛用一個法門把你限制住,而是讓你的心能夠時時刻刻都在這句最圓滿、最徹底、最究竟的萬德洪名上面,不讓你等而下之變成次一等的功德,阿彌陀佛不希望這樣,因為他是希望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幹什麼?去成佛。我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直接成佛。

 

       如果我們修持別的法門呢?那就很難往生。即使給你碰到,往生了,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胎裏面,還要待上五百歲,不見諸佛。蓮花開了之後,才搖搖擺擺地慢慢修行,慢慢進步,這就是雜行雜修的缺失。所以我們要不要專啊?(蓮友答:「要。」)

 

       專修念佛,有幾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它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我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能不能違背阿彌陀佛的本願?絕對不能!絕對不能違背阿彌陀佛的本願。阿彌陀的本願就說:「十方眾生,往生我的淨土!」他給我們規定的,只有四個字:「乃至十念」——「念我名號」。他讓我們稱他的名號。結果你不聽話,你偏要雜行雜修,這個可以嗎?(蓮友答:「不可以。」)第一個理由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無條件,「佛這麼說,我就這麼做,因為我想到西方極樂世界」。至於說理由,「佛的智慧,我沒辦法測度。佛既然這樣講,我就這樣信受,就這樣去執行就好了」。

 

       第二個理由,我們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的光明就照耀攝取。你不念他的名號,你雜行雜修,阿彌陀佛的光明就不攝取你。想到西方極樂世界,結果佛光不攝取,你怎麼能夠往生呢?阿彌陀佛的光明照在這地方,你把腦袋往旁邊一側,側到雜行雜修的陰影當中去,不在專修念佛的大光明當中,這樣怎麼能往生呢?

 

       這樣說有沒有經典的證據呢?經證就是剛才所說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念佛的眾生,佛光攝取我們而不捨。他不是說「念《楞嚴咒》的眾生,我攝取不捨」。念《楞嚴咒》,就跟《楞嚴咒》感應道交,沒有跟阿彌陀佛的心感應道交。所以善導大師就有一段法語說: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白天晚上都照耀這個人,救度他,保護他,不捨離他。後面還有一句說: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一切雜行雜修的人,阿彌陀佛的光不照耀他、不攝取他。

 

       所以,第二個理由,我們願生西方極樂世界,能夠跑到彌陀的光明之外嗎?絕對不能,是不是?你躲到彌陀的光明外面,那絕對不可能。我們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應該在彌陀的光明攝取當中,對不對?(蓮友答:「對。」)怎樣才能獲得彌陀的光明攝取?就是稱念他的名號。不稱念他的名號,佛的光明就不攝取。

 

       什麼道理呢?就好比我們這個房間的電燈,電路是早已設計好的,我們進門的時候,一按開關,燈就亮了,對不對?(蓮友答:「對。」)那你不按開關,只在牆上使勁地打,把你的手打紅了、把十個指頭都打斷了,燈還是不會亮,因為你沒有按在點上,對不對?電路的設計安排就是這樣的。

 

       阿彌陀佛的光明名號,光明就是名號,名號就是光明,所以叫無量光佛。「阿彌陀」三個字就是無量光的意思。我們念他的名號,就等於是打開電燈的開關,按到這個點上了。這個開關你碰著了,當下佛光就照到我們的身上。如果我們不念名號,我們念別的經咒,等於是我們在開關旁邊使勁地打、使勁地按,那佛光不可能照到我們身上。這個道理很簡單,它就是這麼設計的。

 

       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這麼設計的,所以善導大師就用兩句話來說明:

唯有念佛蒙光攝,
當知本願最為強。

 

       「唯」是唯有。只有念佛的人,才蒙受阿彌陀佛光明的照耀和攝取。為什麼呢?應當知道這是因為阿彌陀佛本願強緣的作用。你念佛,是順著他的本願,符合他當初設計的線路規定。你念他就亮,像電燈開關,一按燈就亮。我們一念——我們的嘴、我們的心就是開關。如果我們念別的,阿彌陀佛的心光跟它就不能感應道交。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心裏的開關就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這點大家能明白嗎?(蓮友答:「明白。」)你念別的,就跟別的感應道交。譬如說你誦《金剛經》,誦讀《金剛經》開悟,就是跟自己的心性感應道交,就豁然大悟;如果誦《普門品》,就跟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他的三十二應身感應道交;如果誦《地藏經》、地藏王菩薩的名號,就跟地藏王菩薩的心願感應道交,「我就保證你不下地獄」;如果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方法就是阿彌陀佛為我們設定好的——「乃至十念」,這個是第二個理由。

 

       第三個理由,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大家是願意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立刻花開見佛呢,還是願意到西方極樂世界先關在蓮花苞裏五百年?躲上一段時間,好像不敢見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大家願意再坐五百年蓮花的牢役嗎?(蓮友答:「不願意。」)《無量壽經》裏講:疑惑佛智的人,即使到了西方淨土,也在蓮華胎裏「五百歲不見諸佛」,不能出來,見不到佛,見不到菩薩,在裏面關禁閉,為什麼呢?以懺悔他當初懷疑佛智的罪過。那是不是佛要給他加罪?不是的,是他自己形成這麼一個五百歲的花胎,因為他疑惑佛智的緣故。

 

       這怎麼說呢?就像人跟人之間打交道,如果我們懷疑對方,譬如說一對母子,雖然母親對兒子很好,但是這兒子起了分別心,他認為媽媽是喜歡大兒子、不喜歡他,這樣,他的心和媽媽之間會不會有隔閡呀?一道無形的牆就把他們隔開了。

 

       那我們念佛的人,懷疑阿彌陀佛,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之間是不是隔開了?是雜行雜修的磚頭,把我們跟佛隔開了。佛對我們是沒有隔開的,但是我們自己隔開了。

 

       就像這個母親要跟他幾個兒子在一起,那個兒子如果覺得媽媽對他不好,他對媽媽有懷疑的話,他就不願意坐在媽媽的旁邊,他會離得遠一點。大家有沒有發現,關係很親近的人自然就會坐在一起。關係不怎樣的人,就會坐得遠遠的。為什麼呢?他們之間不溝通,不感應道交,所以會坐得比較遠。

 

       雜行雜修的人跟阿彌陀佛近,還是專修念佛的人跟阿彌陀佛近?(蓮友答:「專修的。」)雜行雜修的人,自然跟阿彌陀佛遠。專修念佛的人,自然跟阿彌陀佛近,他早也念、晚也念,晚也念、早也念,他行住坐臥都是念阿彌陀佛。所以善導大師說,念佛之人跟阿彌陀佛有三緣:親緣、近緣、增上緣。

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
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所以我們專念阿彌陀佛的人,跟阿彌陀佛的關係很親近。我們知道了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知道了彌陀這樣的本願,那我們念佛跟佛的關係親近不親近?(蓮友答:「親近。」)跟佛很親近。

 

       有的人念佛,跟佛的關係就很遙遠,他會問:「阿彌陀佛您真的要救我嗎?像我這樣的人,聽人講(他聽人講,不聽佛講),念佛如果有妄想雜念,這樣不能往生。」他把這句話放在心裏面,跟阿彌陀佛的關係遠不遠?遠。

 

       「念佛不能達到什麼樣的功夫境界,阿彌陀佛也不救。可是我又沒有達到……」,這樣的話,就跟阿彌陀佛越來越遠,越來越遠。雖然念佛,可是心中又盼望其他的修行法門,這就叫雜行雜修,跟阿彌陀佛的關係不親近,很疏遠。那我們要不要這樣?(蓮友答:「不要。」)我們要跟阿彌陀佛親近,要獲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花開就立即見佛的功德,那我們應該怎麼樣?應該要專修念佛對不對?(蓮友答:「對。」)

 

       專修的理由,講都講不完。有種種的理由,為了現生往生決定,為了我們現在往生就決定下來,也為了我們往生之後能夠立即花開見佛,都要專修念佛。

 

       如果我們懂得這一點,能夠把這一句話貫徹到我們身上,那每一個人往生都沒有問題。

 

       淨土法門如果講訣竅,只有一個字,就是這個「專」。淨土法門別無訣竅,訣竅就是一個「專」。你能「專」,你就入了門。

 

       但是要做到專,不太容易,因為我們的心都很雜,我們心中都有懷疑,要「專」的話,前提就是要「明信佛智」。你不能明信佛智,那就不太容易專,就喜歡東雜西雜的。現在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要專修念佛。

 

宗旨三,願生彌陀淨土

       第三句:

願生彌陀淨土。

 

       我們專稱彌陀佛名的目的,不是為了在這個世間發大財,也不是下一生來做大法師,一聞千悟,或者說「我生天」,或者是「我來生有錢用」,都不是,是為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不對?(蓮友答:「對。」)所以一開始就問大家願不願意往生西方。這第三句就是目標、目的。

 

       前面這三句就是我們自利,我們修持這個法門自己的利益。

 

宗旨四,廣度十方眾生

       第四句:

廣度十方眾生。

 

       這就是利他。只要我們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我們就百分之百往生。而且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會在蓮華胎裏面,立即就能花開見佛,立即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立即可以倒駕慈航,示現羅漢身、菩薩身、種種的法界之身,來廣度眾生,這叫「廣度十方眾生」。

 

       昨天我在佛山也講到,「廣度十方眾生」,那個不容易。像我們現在就做不到,心裏也希望廣度十方眾生,把這個法門告訴一切有緣的人,但是分身乏術。人在廣東,就不能在廣西。人在廣西,就不能在廣東。人在佛堂,就不能在堂外,沒有辦法!所以只能勞煩大家長途驅車往這裏集中。如果我能夠分身的話,何必要大家搭車來呢?你一想,我馬上就在你家的佛堂出現,那多好!分身十方,廣度十方眾生,不好嗎?可是現在做不到,只好大家辛苦一點。

 

總結

       這四句淨土宗宗旨,前面三句是自利,後面第四句是利他。

 

       第一句是顯示我們這個法門的根本特色,是救度的法門,不是修行的法門;是彌陀救度的法門,不是其他佛菩薩救度的法門。所以要專,不是念其他的佛菩薩。

 

       這樣的救度法門(不是靠我們自己),是要我們信受,不能懷疑,不能拒絕,要信受彌陀的救度。

 

       信受彌陀的救度,要落實在哪裡?阿彌陀佛怎麼救我們?我們怎樣被彌陀救?很簡單,「專稱彌陀佛名」。多簡單,多明瞭!

 

       「信受彌陀救度」,有人講得很複雜,說:「你念佛,念到你也能夠發大菩提心,也能夠發四十八願,這樣就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了。」

 

       這樣多困難啊!這樣哪裡能夠救得了我們?四十八大願我們一個願也發不出來,對不對?

 

       有人說:「你念佛,要念到不能有妄想雜念,要一塵不染,這個時候你的心就清淨了,你跟阿彌陀佛就相應了。」

 

       若要靠這個,要這麼難才能夠被救度的話,那就麻煩了。

 

       「信受」就是相信接受,這很簡單,信受彌陀救度。

 

       那怎麼落實?就落實在我們的行動上,很簡單。阿彌陀佛用這句名號來救我們,我們專稱彌陀佛名,就是在接受彌陀的救度。

 

       譬如說一個人餓得要死了,你來救他,給他一個蘋果,給他一塊麵包。如果你給他食物,卻讓他很難拿到——這個人餓得沒有力氣了,趴在地上爬不起來,結果你不把食物放在他的手邊,而是放在樓梯頂上,這是來救人的嗎?他都爬不起來了,你放得那麼高,他拿都拿不到,還不是會餓死?

 

       阿彌陀佛用六字名號來救度我們,他是會放在我們的嘴邊、讓我們一念馬上就可以獲救,還是會放在一個清淨心的樓梯頂上,或是放在一個菩提心高山頂上,或是放在一個戒定慧的山頂上?這樣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吃到這六字名號的佛果?什麼時候才能解除饑餓?對不對?阿彌陀佛用六字名號救度我們,就放在我們的口邊,就放在我們的手邊,就放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十方眾生,依我們的根機,只要能夠動嘴巴念佛,就把我們救到了。這才能夠主動、平等、無條件地普遍救度十方眾生,對不對?(蓮友答:「對。」)

 

       我們去救人會這樣嗎:「某某人,你餓得要死了,我給你一塊麵包。但是,如果你不跳起來五丈高,你是吃不到的!」

 

       阿彌陀佛用他的名號來救度我們,結果很多人的解釋都違背了彌陀的誓願。說:「你雖然念名號,如果不能達到清淨心,名號的麵包你吃不到;如果你沒有菩提心,那你念了名號也沒有效;如果你不能怎樣怎樣……」,需要很多的條件,這些都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

 

       所以,我們這個法門是無條件的,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就可以了。只要這樣信受、專稱、願生淨土,通通都往生;往生通通都成佛;成佛通通都有能力廣度十方眾生。

 

       這個四句話的宗旨,簡單不簡單?(蓮友答:「簡單。」)明瞭不明了?(蓮友答:「明瞭。」)殊勝不殊勝?(蓮友答:「殊勝。」)

 

       大家回去看書,從古到今,淨土宗的書打開來,能夠把淨土宗的宗旨這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表達出來,讓我們聽得懂、做得到的,在我們這個時代,只有弘願寺的書後面才有這四句話。當然,它的道理在淨土三部經裏都有。譬如說「信受彌陀救度」,就是「至心信樂」;「專稱彌陀佛名」,就是「乃至十念」;「願生彌陀淨土」,就是「欲生我國」;「廣度十方眾生」就是第二十二願——來源於四十八願,在祖師的教典裏面都有。

 

       所以說這四句話特別重要,特別有意義,向上可以接續到彌陀的誓願,貫通祖師的法脈,向下可以傳之於未來千秋萬載,利益無量的眾生。而我們今天學到了,恭喜大家!

 

       佛法不在於多,一句話就能點石成金,一句話就能轉凡成聖。不一定要讀遍千經萬論,能夠從浩渺無邊的佛法當中,把它的精華提煉出來,把它的根本掌握住,這樣的人就是有智慧。不是說你多會講、多會寫、多會背,然後漫無邊際地說一大篇,別人也聽不懂,你自己也做不到,那是沒有智慧。

 

       剛才講的這四句話,就是我們淨土宗的宗旨,也是我們淨土宗的摩尼寶珠,這是綱要、根本,我們把它背會,放在心中涵養它、思惟它,我們就會增長法喜,就會感到安心、快樂。當我們思惟「信受彌陀救度」,「對啊,這是個彌陀救度的法門,救度我哪裡會提條件呢?當然我是一個煩惱的凡夫,我是一個業障深重的人,我是一個有罪業煩惱的人,但是我們不會因為這一點感到垂頭喪氣的,我們反而法喜,為什麼呢?因為我是煩惱的人,因為我是貪瞋癡具足的人,因為我有罪業,所以我需要救度,這個法門剛好跟我相應。因為有阿彌陀佛救度我,所以我不會感到我是被拋棄的,反而覺得是被阿彌陀佛懷抱著、緊緊包圍著;因為有煩惱的人才需要救度,有罪業的人才需要救度,戒定慧修不成的人才需要救度,妄想雜念排不掉的人才需要救度。而我剛好是這樣的人,阿彌陀佛把我們抱得緊緊的。」如果你能夠圓滿戒定慧,那就不需要阿彌陀佛救度了,你跟這個法門是沒有緣的。所以我們不會因為自己煩惱多、妄想多,而自艾自怨。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句背在心中,就會覺得剛好相應,「彌陀救的就是我」。

 

       如果我們把第二句「專稱彌陀佛名」放在心中,理解它,而且變成一種意志力,變成我們內心的信仰,化成我們的血液,那這就樹立了一個標竿:有沒有專?有專,就符合淨土宗的宗旨;沒有專,就在淨土門的外面打轉,沒有進到門裏來。有的人很會講、很會說、很會寫,但是就是不會念佛,就是不會專,這樣的人叫什麼?這樣的人就是沒有智慧。往往都是那些大學問家,學了很多東西,但是掌握不到核心。我們不一樣,我們能夠瞭解淨土宗的宗旨,能夠專修念佛,那非常地恭喜各位!大家能夠相信,能夠去實踐,這樣去做,而且心裏是充滿喜悅地去做,所以實在是有大智慧,實在是有大善根、大福德,確實是這樣。

 

       看到大家學佛念佛,我都非常歡喜;能夠專修念佛,那就更加歡喜;能夠以善導大師的思想為指導來專修念佛,那是久遠劫以來就跟十方諸佛、跟阿彌陀佛結了深厚的善緣,釋迦牟尼佛說這樣的人是「人中芬陀利華」。這個讚歎不是沒有理由的。釋迦牟尼佛沒有讚歎雜修雜行的人是「人中芬陀利華」。大家回去看善導大師的解釋,在「念佛」這兩個字的前面,善導大師一定會加上「專」這個字,只贊專修念佛之人。專修念佛的人,釋迦牟尼佛就讚歎為「人中芬陀利華」。「人中芬陀利華」那是何等的讚歎!釋迦牟尼佛不隨便讚歎人的。佛讚歎我們這樣的人,把我們讚歎為人中芬陀利華,這樣的讚歎是多麼的崇高,多麼的光榮!

 

       如果沒有這樣的善根,可以講就是要他專修念佛,他也專不起來。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讚歎說:這樣的念佛人,非常稀有。

 

       「芬陀利華」有多種涵義,善導大師就用幾個詞來形容它:好、妙好、上上、稀有、殊勝。善導大師說:「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如果不專修念佛,就不是人中好人。

 

       當然,就算沒有專修念佛,修習其他法門,比起世間的人,還是好人。只是跟念佛相比,那就不是最好,那就不是最上。

 

       這是第二句,專稱彌陀佛名。

 

       第三句,我想我們在座的每個人都有這個願望——願生彌陀淨土。

 

       第四句是我們到了淨土之後的利益——廣度十方眾生。

 

       這是淨土宗的宗旨。

 

       這四句話我們再復習一遍,請合掌。

 

淨土宗宗旨: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請放掌。

 

淨土宗特色

       下面我們再來共同學習淨土宗特色,四句話、十六個字。請大家合掌。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請放掌。

 

       一個宗派,必然有它的特色。掌握它的特色,修行才能入門。沒有掌握它的特色,修行就沒有入門。

 

       認識一個人,也要掌握他的特色。他的面孔、身材等等,如果你不能分辨的話,就無從認識這個人。

 

       修持法門也要掌握它的特色。很多人的修行,他不能瞭解法門的特色,「這都是佛所講的,就這樣修行就好;都是戒定慧」,如果這樣,就沒有淨土宗了,談什麼淨土宗呢?因為沒有特色。

 

       淨土宗的特色,上人把它總結為四句話、十六個字,也希望大家會背誦。我簡略地把文面的意思講一講。其實這四句話跟剛才的四句話是互通的。

 

特色一,本願稱名

       「本願稱名」,我們淨土宗的修行方法,就是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是特色。

 

       那修持五戒是不是淨土宗的特色?不是。五戒,只要大家有這個發心,各宗各派的人都可以受持五戒。

 

       清淨心是不是淨土宗的特色呢?不是。這是他宗他派的修行目標,要有禪定,心要清淨,圓滿戒定慧,斷滅貪瞋癡,然後脫離生死輪迴,這不是淨土宗的特色。

 

       有的人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誦這部經、那部經,修這個法、那個法,這些都不是淨土宗的特色。

 

       淨土宗的特色就是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念藥師佛是不是淨土宗的特色呢?不是。那是藥師法門的特色。念地藏王菩薩呢?那是地藏法門的特色。念觀世音菩薩,那是觀音法門的特色。密宗有什麼特色呢?持咒,結印,觀想,三密相應,這是密宗的特色。

 

       我們淨土宗的特色,就是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我們的特色。

 

       你在修學淨土宗,結果這個特色沒有掌握住,那不叫淨土宗。

 

       為什麼「稱名」前面要加「本願」兩個字呢?因為對於稱名,各宗各派有不同的解釋。

 

       譬如說禪宗的人,愛好禪定的人,認為達到禪定才有功效的人,他是以禪定的觀點來解釋稱名,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就不叫「本願稱名」,這叫「禪定稱名」,他用「禪定」兩個字來限定稱名,來解釋稱名,這樣的解釋不符合淨土宗,這是禪定的特色。雖然是講稱名,但是還是定散的修行方法,不是淨土宗的特色。

 

       也有人講,「你雖然念佛,如果三福修不圓滿,也不能往生」,這也不是我們淨土宗的特色,這還是一般性的散善的特色。

 

       這裏講「本願稱名」,我們為什麼稱念名號啊?因為稱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所設定的往生方法,阿彌陀佛只是說「乃至十念」,十方眾生能做到「乃至十念」,就可以往生,哪個不能往生呢?所以是沒有限制、沒有條件,沒有說「戒要如何、定要如何、慧要如何……」,沒有說「你這個經那個咒如何……」,都不談這些,也沒有說「你要達到某種功夫,某種水準……」,都沒有。所以這樣的稱名才叫「本願稱名」。

 

       阿彌陀佛的本願,是要我們一向稱念他的名號;我們一向稱念他的名號,不論功夫深淺,不論罪業大小,不論身份高低,通通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就順著佛的本願,所以叫做「本願稱名」。

 

       本願稱名是怎麼樣的稱名呢?就是「專稱彌陀佛名」,也就是淨土宗宗旨裏面所講的第二句。善導大師說: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本願稱名就是「一向專稱」,不管是為自己的往生,還是超度祖先。自己的往生也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超度祖先還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叫「一向」。早課晚課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平常還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叫「一向」。沒有說早上在念楞嚴咒,晚上才念彌陀佛,那就不叫一向。是求往生念阿彌陀佛,求世間的福報還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叫做「一向」。沒有說「我求往生念阿彌陀佛,求開智慧就念文殊菩薩,求病好就念藥師佛,求其他的就念觀世音菩薩」等等,那就不叫「一向」。「一向」就是不管什麼時間,不管什麼處所,不管什麼身分,不管有什麼所求,通通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一向就是專,「一向專念」,這就是「本願稱名」。

 

       也不論你的心清淨不清淨,清淨也南無阿彌陀佛,不清淨也南無阿彌陀佛;有妄念也南無阿彌陀佛,無妄念也南無阿彌陀佛;有菩提心也南無阿彌陀佛,沒有菩提心也南無阿彌陀佛;有道行也南無阿彌陀佛,沒有道行也南無阿彌陀佛;是善人也南無阿彌陀佛,是罪人也南無阿彌陀佛;吃葷也南無阿彌陀佛,吃素還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叫做一向專念。有沒有聽懂?(蓮友答:「聽懂了。」)不管什麼時間、什麼場所、什麼因緣,不管什麼狀況之下,通通都是念這句佛號,又簡單,又容易,又超越,又殊勝。

 

       這句名號有無量的功德利益,如果聽聞到了,還不能專修專念,曇鸞祖師悲歎「愚哉」,印光大師用四個字來形容他——「非愚即狂」,不是愚癡就是狂妄。怎麼愚癡呢?他就是不瞭解,他就是雜七雜八地搞,覺得那樣很殊勝;什麼叫狂妄呢?「我有這麼大的本事,我是能參禪開悟的人,我是發菩提心倒駕慈航的人。要我念佛?把我看得太低了,跟老太婆一樣,多麼貶低我」,這叫狂妄。

 

       我們要不要做一個非愚即狂的人?(蓮友答:「不要。」)那我們就專念彌陀名號。

 

       我們念佛是靠佛的本願,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跟「本願稱名」相比較的就有種種的說法。比如說「功夫稱名」,什麼叫「功夫稱名」呢?念佛是以功夫為標準,不是以彌陀本願為標準,功夫要達到清淨心,達到禪定了,那叫做「功夫稱名」。還有叫做「菩提心稱名」,什麼叫做「菩提心稱名」呢?他以菩提心為標準,「你雖然念佛,但是沒有發廣大的菩提心,不能往生西方」,他不是以彌陀本願為標準。還有叫「戒定慧稱名」,雖然念佛,念佛是當作持戒,念佛是在修禪定,念佛念久了,開智慧了——是以戒定慧為標準,以念佛來服務於戒定慧。

 

       這些都不叫淨土宗的特色,都是以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給淨土宗的稱名套了一個緊箍咒。這句六字名號,往往大家來念,都用一個緊箍咒來套住他,用他宗他派的緊箍咒來套住他。其實六字名號是套不住的,套的是我們自己的心,捆住了。「我這樣能往生?我做不到啊……」       

 

       我們現在不要這樣,我們是本願稱名,大家要牢牢的記住這四個字——「本願稱名」。以彌陀的本願為標準,我們稱名是順著本願,本願就是稱名,我們是一向專念,就符合本願,決定往生。請大家牢牢記住,這是第一句。

 

特色二,凡夫入報

       第二句叫「凡夫入報」。

 

       阿彌陀佛本願救度的對象,不是聖人,而是凡夫。凡夫都有妄想對不對?都有雜念。我們有妄想雜念不會障礙阿彌陀佛的救度,因為阿彌陀佛早就知道我們是凡夫,他是為凡夫發的本願,我們有妄想雜念又有什麼障礙呢?

 

       就像醫生開了個診所,有一天突然進來一個人,滿臉都是血,身上還流著膿,醫生嚇壞了,「哎呀,怎麼來了這麼一個怪物啊」——會這樣嗎?不會。因為醫生開了診所,他早就知道會有滿臉流血、渾身流膿的人進來找他,對不對?他早就有心理準備的。

 

       法藏比丘發四十八大願,他就是為我們凡夫發的,他早就知道我們有妄想雜念,怎麼會因為我們念佛有妄想雜念,「哎呀,怎麼來了一個有妄想雜念的凡夫,來念我的名號?」不會呀!他心情安然,他要救度的就是這樣的凡夫。

 

       「沒關係,」這個醫生很慈悲,他說:「沒關係,你臉上流血,我幫你清洗;身上有膿,我幫你祛除,我來為你治病。」

 

       阿彌陀佛說:「沒關係!你有妄想雜念,我來幫你打掃;你有煩惱不淨,我來幫你消毒。沒關係!請進我的念佛門,請進來,請進來,沒關係!」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是廣開的。

 

       結果我們自己把腦袋往裏面一探,就退出來了,「哎呀,阿彌陀佛,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見佛。為什麼呢?因為我還沒有達到清淨心,不好意思見佛;因為我還沒有達到菩提心,不好意思見佛;因為我還有罪業……」。完了,那就完了!

 

       我們很多人是這樣的,不好意思念佛,為什麼不好意思念佛?「因為我嘴巴吃了肉,我剛才吃了肉,現在念佛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念佛,因為我剛才抽了煙;不好意思念佛,因為我剛才喝了酒……」,總是不好意思念佛,就是好意思抽煙、喝酒、吃肉。這些都是錯誤的。阿彌陀佛沒有這些條件限制,沒有這樣的要求。

 

       一個病人去看醫生,說:「不好意思,我身上有癌細胞,不好意思看醫生。」——正因為有癌細胞,有這樣的病患,所以才要看醫生。

 

       我們煩惱妄想很多,阿彌陀佛不嫌棄我們,我們才要投入阿彌陀佛的懷抱,我們才要念佛,才要依靠佛,對不對?(蓮友答:「對。」)佛都不嫌棄我們,把我們擁到懷裏,我們就不要自己再往後退了,就不要掙脫彌陀的懷抱了。

 

       我們不要自己局限自己,畫一個條件,說:「這樣不行!」那都是凡夫講的,那不是佛講的。

 

       阿彌陀佛救度的,就是我們這樣的凡夫。所以「凡夫」這兩個字,我們聽起來親切不親切呀?(蓮友答:「親切。」)講的是不是我們自己呀?(蓮友答:「是。」)以後我們大家念到「凡夫入報」這四個字,可以把「凡夫」兩個字換成自己的名字:「本願稱名,我老吳入報;本願稱名,我廖成入報!」

 

       「入報」是什麼意思呢?「入」就是進入,就是往生的意思。進入到什麼境界呢?進入到阿彌陀佛的報土。這個講起來又是一大篇,總之我們不會在蓮花胎裏五百歲不見諸佛,我們也不是往生到所謂的四土(「凡夫往生,只能到凡聖同居土」),這不是淨土宗的特色,這是天臺宗的說法:「凡夫往生到極樂世界,雖然到了極樂世界,卻是最低的檔次,只能到凡聖同居土」。以《無量壽經》來講,不是這樣的。善導大師的解釋,也不是這樣的。極樂世界沒有所謂的四土,極樂世界就是報土。我們凡夫一旦往生,就到彌陀的報土。釋迦牟尼佛就說:我們在這個世界,就跟觀世音、大勢至菩薩肩並肩了,怎麼可能會到極樂世界反而變成了凡聖同居土,變得那麼低檔次?不會的。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就是「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快速成佛。不必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也不要經過小學到中學、中學到大學。有人說「到極樂世界再乘願上學,慢慢地再學習」,不是那樣的。到極樂世界我們就自然成佛,自然成正覺,這個經文當中都有說明的。我們是自自然然成佛,很快速。

 

       在《無量壽經》裏法藏比丘所發的第二十二願,有這麼兩句話,說:「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常倫」是指平常的、普通的次第,從初地到二地、到三四五地,慢慢地升進,這樣修行。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不需要這樣。就像上樓梯,一般的是從一樓到二樓慢慢上,一個臺階、兩個臺階,再一階、再一階。那如果坐電梯呢?超出常人爬樓梯之行,剎那之間就到樓頂了,對不對?(蓮友答:「對。」)我們到極樂世界也不要慢慢修,不是那樣的,稱六字名號的電梯,直到佛國。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現前」就是不要等到下輩子,也不要等到明天,甚至也不用等到第二念,當下!現前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是什麼呢?就是十大願王裏所講的:「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修習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普賢菩薩到了極樂世界,十大願王究竟圓滿。我們到極樂世界也一樣,現前修習普賢之德,當下立即就跟普賢菩薩一樣,十大願王圓滿,那就成佛了。所以這個不用經過那麼長的時間,這叫做「凡夫入報」,非常殊勝。

 

       有一本小冊子,《淨土宗的特色》,「凡夫入報」總共有七十四則法語,都是來說明我們凡夫往生的境界是多麼高超、微妙、殊勝,我們看了會非常法喜。

 

特色三,平生業成

       第三個特色是「平生業成」。

 

       什麼叫「平生業成」呢?它是相對於「臨終業成」來講的。「臨終業成」是說我們一輩子修行,一直到臨死的時候,用功夫提起這句名號,終於看到阿彌陀佛來了,「佛終於來了!我盼了三十年,求了三十年,阿彌陀佛你終於來了!我往生定下來了」,心才放下來。很多人認為淨土宗是這樣的。這是錯的,不是這樣。而是現在我們念佛,我們當下就被阿彌陀佛救到了,現在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件事就定下來了。我們就跟阿彌陀佛掛上勾了,這叫「平生業成」。

 

       平生是相對於臨終。業成是相對於業不成。什麼業呢?往生淨土之業,這件事,事就是業,業就是事。這件事情就達成了,就定下來了,叫做「業成」。

 

       這樣好不好?(蓮友答:「好。」)有人說:「難道我們需要等待一輩子,把脖子伸得很長,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在那裏辛苦地念佛,辛苦地修行,然後還往生不定,直到臨終的時候才定下來?」那樣我們就會擔心害怕了,對不對?其實是我們現在念佛,現在就被阿彌陀佛救到了,阿彌陀佛的光明現在就照耀到我們的頭頂上。是不是這樣?(蓮友答:「是。」)

 

       我問大家一句,我們現在念佛,每天念一萬,或者五千,或者兩萬、三萬,念了三十年,阿彌陀佛都不放光照我們,直到臨終我們念了一句,阿彌陀佛突然像睡覺睡醒了,眼一睜放個光照我們一下,把我們照到西方極樂世界——會這樣嗎?(蓮友答:「不會。」)

 

       我們現在念佛,阿彌陀佛的光現在就照耀我們,所以說「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阿彌陀佛的佛光從來就沒有斷滅過,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他從來就在尋找念佛的人。我們一旦念佛,光明就照到我們,就攝取我們了,是從現在就攝取我們,這幾十年就一直陪伴我們。

 

       各位蓮友,有佛光陪伴,人生快樂不快樂?(蓮友答:「快樂。」)前途光明不光明?(蓮友答:「光明。」)心情喜悅不喜悅?(蓮友答:「喜悅。」)那我們就要念佛,對不對?(蓮友答:「對。」)

 

       當我們在黑夜裏走暗路,不要認為我們是在走暗路,因為我們有佛光相伴。

 

       當我們獨自一人在房間裏面,不要認為我們很孤獨,因為我們有佛光相伴。

 

       誰作伴也沒有佛光相伴這麼好!什麼我們都不稀罕,在這個世間,我們什麼都不稀罕,什麼我們都滿足了,因為我們有佛光相伴。

 

       所以我們現在念佛,佛的光明就陪伴我們,攝取我們,救度我們,保護我們,日日夜夜不離開我們。

 

       佛的光明代表什麼?佛的光明就是佛的眼睛(像我的眼睛看著你,就是眼光);佛的光明又代表佛的耳朵。佛的光明是不可思議的,能夠看見,能夠聽到;佛的光明又變成佛的手,那真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念佛,佛的光明就會摸著我們的心;佛的光是沒辦法形容的,也可以變成聲音,在極樂世界,光中會出聲音;佛的光明也可以變成蓮花。

 

       所以,我們念佛,佛的光明就在我們周圍保護我們,救度我們,是這樣一生常伴,不相捨離,直到臨終的時候。從這光明當中,就顯現阿彌陀佛的形象。

 

       其實,佛光和佛的身體、和佛的形象、和佛的蓮華、和佛的手都沒有差別,在佛來講,這一切都是自在的。不過是用無量光來攝取、救度、保護我們,讓我們能夠感覺到。像太陽的光,是遍滿整個空間,同時它是速度最快,沒有空間距離,它也是一種喜樂、溫暖、前景美好、前途遠大這種概念。所以是用佛光來救度我們。

 

       這樣的光明,使我們現在念佛,現在就找到我們,救到我們;救到我們就不離開我們。所以在臨終的時候,這種光中就會顯現出阿彌陀佛,顯現出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在哪裡?在佛光裏,在名號裏),顯現出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顯現出一切無量大眾,迎請我們回到西方極樂世界。

 

       不是說我們現在念佛都在黑暗中,佛光都不照耀我們;然後我們在孤獨裏,佛也不來陪伴我們;然後在失望當中,佛也沒有救到我們——不是的!是現在就救到我們了,就陪伴我們了,就攝取保護我們了,一直到臨終。我們到臨終的時候,就已經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叫「平生業成」,不是說臨終才業成。

 

       善導大師就說:「專念彌陀名號,是正定之業。」「正定之業」就是「平生業成」的意思。曇鸞大師叫「業事成辦」,善導大師叫「正定之業」,就是正確地、百分之百地、決定沒有任何差錯地往生淨土,十個十個往生,百個百個往生。所以只要專修念佛,個個都往生的,這叫「平生業成」。

 

       就好像趕火車一樣,大家有沒有趕過火車?譬如有的時候時間來不及了,十點鐘發車,家裏有事,路上又交通堵塞,急得不得了。終於趕到火車站,衝進剪票口,在車門正要關的時候——九點五十九分五十九秒趕上了火車,這樣可不可以到達目的地?(蓮友答:「可以。」)這樣很倉促,對不對?(蓮友答:「對。」)很危險,對不對?(蓮友答:「對。」)那麼應該九點半就坐在車上,好不好?(蓮友答:「好。」)

 

       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要不要坐阿彌陀佛的車啊?(蓮友答:「要。」)我們現在就念佛,現在就坐上車,好不好?(蓮友答:「好。」)我們現在就坐上車,九點半——我們五十歲的時候就坐上車,八十歲的時候我們死掉,等於我們九點半就坐上車了。我們坐上車了,阿彌陀佛會把我們推下來嗎?(蓮友答:「不會。」)除非你自己走下來。只要專稱彌陀名號,我們就牢牢地坐上了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大願船、大願車,坐上去了。阿彌陀佛不僅不把我們推下來,他還知道我們可能偷心不死,他另外用八萬四千光明把車門封閉,就像密封艙,不讓我們下來。我們只要專心念佛,阿彌陀佛就用八萬四千光明照護我們,我們往生西方就有了保證——這樣好不好?(蓮友答:「好。」)

 

       所以我們各位今天來到這個念佛堂,我們是九點半就坐上車的人,我們不要等到九點五十九分五十九秒。那麼臨終才念佛的人,他才是「臨終業成」。我們現在就念佛,我們是「平生業成」。

 

       至於說我們現在念佛,隨我們的時間忙閑,一萬、兩萬、三萬,一千、兩千、三千、五千、八千,只要我們信受彌陀救度,專念彌陀名號,願生彌陀淨土,通通都往生的。

 

       我們臨終的時候,臨終我們都不敢保證是什麼樣的狀況,至於說我們臨終的時候,如果萬一沒有念出佛來,或者是很痛苦,或者是病很重,或者有什麼交通事故,或者是腦溢血,這個時候沒有念出佛來,能夠往生嗎?(蓮友答:「能。」)有人說能,有人說不能。如果大家想想剛才的比喻,就知道沒有問題的。九點半就坐上車的人,十點鐘發車的時候他打了一個盹兒,會影響他嗎?沒有關係。他打一個瞌睡就打一個瞌睡,他在車上打瞌睡是安全的。我們專修念佛的人,臨終沒有念出佛來是安全的,沒有任何問題的,絕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才叫「業成」,「平生業成」。就是臨終沒有念出來佛,也沒有關係的,因為我們現在就被阿彌陀佛救到了,我們是被阿彌陀佛捧在手上,是被阿彌陀佛的光明包圍起來,那臨終沒有念出佛來有什麼關係呢?已經被救到了。就好像九點半坐車的人,已經坐在車上了,十點鐘發車的時候,他沒有做那個跨步上車的動作,那有什麼關係呢?他已經坐在車上了,既使是腦筋沒有想到車要發動,也沒有想到自己在車上,或者是在那裏東張西望的,也沒有關係。

 

       這個法門,這樣的救度,安心不安心哪?(蓮友答:「安心。」)這樣好不好啊?(蓮友答:「好。」)阿彌陀佛的願如果不好,我們也沒有辦法變得更好。

 

       有關「平生業成」,這個小冊子後面也有三十一條法語。我們這樣講都是有經文證據的,不是我個人這樣講的。大家回去看《淨土宗的特色》這本小冊子,有條件的可以經常翻閱、經常讀,沒有條件的就把前面目錄的四句標題背會,然後我今天這樣講的你能聽懂,你也就能具體掌握了。

 

特色四,現生不退

       第四句叫「現生不退」。

 

       「現生不退」是什麼意思呢?一般都認為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才達到不退轉,在這個世界是會退轉的,這是一般的觀點。當然往生極樂之後不退轉,這是大家共同的認識,誰都不會否定,可是我們淨土宗專稱彌陀佛名的人,現生在這個世界,還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前,我們就是不退轉了,這叫「現生不退」。經文和祖師的教證也在這本小冊子裏面。

 

複習

       好,我們上午就講到這裏,大家請再合掌,把剛才的法語再復習一遍,請合掌。

 

淨土宗宗旨: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好,恭喜大家。

 

       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