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四、《略談中國佛教的「宗」》

       我們看補充資料:《略談中國佛教的「宗」》。這是我寫的一篇文章,登載於淨土宗網站和《淨土宗》簡報2013年3月期,和大家共同學習一下,因為它和第一節的內容很有相關性。

 

       《略談中國佛教的「宗」》的內容分成五點:

第一,中國佛教宗派的成立;
第二,中國佛教宗派的演變;
第三,宗的定義;
第四,宗的特性;
第五,成熟、完整意義的宗。


       我們邊讀邊作說明。



       中國佛教宗派的成立

       普通人說話、做事、寫文章都要有宗,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佛教修行當然更要有宗——有所宗才有主心骨,才能左右逢源、貫徹始終,不會自亂陣腳、進退失據。

 

       這是宗的重要性。

 

       有宗就是有主旨、目的。任何事都要有宗,比如寫一篇文章,也一定要有宗。修行,有了宗就有了主心骨,就像人有脊樑一樣,遇到任何的言語、評論,你就會左右逢源,不管是左是右,都會在源頭的地方契合,都會歸到源頭。

 

       修學淨土宗,我們以阿彌陀佛本願為主心骨,不管人家怎樣說,我們都不會動亂;同時,不管怎樣千變萬化,都會匯合到阿彌陀佛本願這個源頭上,我們就不會動搖,也會貫徹始終——從初發心修學這個法門,到人生的終點,都貫徹在宗的立場上。這樣就不會自亂陣腳、進退失據。所謂進退失據是指什麼呢?就是沒有宗,沒有宗就會被別人的言語所左右,說東好往東偏,說西好往西偏,沒有方向感。

 

       這是說明宗的重要。這還不是宗派意義的宗,只是一般性地講宗的意思。

 

       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最初是經典翻譯,往往譯場同時也是教學的地方,譯出一本便講學一本、流通一本。這時候還很單純,沒有什麼宗不宗的問題。

 

       翻譯一本經,譯師翻譯的時候有講解,有證義。有很多人在一起合作,邊翻譯邊講解,講學譯本就會在市面上流通了。比如,翻譯《阿彌陀經》,在翻譯的時候,鳩摩羅什大師肯定有所解釋,這本經典翻譯出來之後,就會流通到市面上去。那個時候還比較單純,一本一本地翻譯,數量很少,就是翻譯、流通、講學而已,還沒有宗派這個問題。

 

       但隨著經典翻譯的累積,情況變得複雜起來:

 

       一是佛教經典法門很多,號稱八萬四千,浩若煙海,一般人不可能都學,要如何選擇。

 

       這麼多經典都是佛講的,那怎麼選擇呢?就要說明自己怎樣選學某部經,選修某個法門。

       二是諸經典法門之間存在很大差異,要如何分判抉擇,理出頭緒。

 

       雖然經典都是佛說的,但裡面差別很大,因為佛是對機說法,要如何分判、抉擇,理出頭緒,也是實際的問題。

 

       三是人師教學的不同,同一部經典往往有不同甚至矛盾的解釋,學人又要依何為準。

 

       經典傳出來之後,流通在外,很多人在解釋、演繹、教學,而且各不相同。同樣一部經典,互相之間往往有不同甚至矛盾的解釋,有人這樣解釋,有人那樣解釋,後學的人要以何為準,要怎樣學習呢?比如,這麼多經典,選學哪一部?為什麼學這一部?要怎麼學這一部?《法華經》要怎麼學?《阿彌陀經》要怎麼學?問題很自然地就出現了。

 

       面對這種情況,作為一個修行人,必然會在心中反覆地詢問:我要修行哪一個法門?為什麼要修這個法門?怎麼樣修這個法門?又如何看待其他法門?

 

       如果大家踏踏實實修行過,這些問題都曾經存在,我本人學習淨土法門也是這樣。

 

       現在資訊很發達,電腦一打開什麼都有,南傳的、北傳的,藏傳的、漢傳的,小乘的、大乘的,這個宗、那個宗,有這麼多,要選哪一個?怎麼選擇?你會反覆地詢問:「我要修行哪個法門?我為什麼要學這個法門,理由何在?我怎樣去學這個法門?跟著誰學?以什麼為標準?又如何看待其他法門?我學這個法門能放心嗎?能安心嗎?」每個修行人心裡肯定會反覆思考這些問題。還有人會跟你說:「我這個法門比你的更好,你怎麼那麼執著,你也可以學我這個法門嘛。」今人、古人都一樣,像這些問題都存在。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化解,你走不過去。

 

       起初這只是個人的事,帶有隨機性;但當這些問題成為普遍性、而普遍覺醒了這種意識時,整個佛教界便萌生了「創宗運動」。終於,經過數百年的努力,到隋唐時期形成中國佛教大乘八宗。這八大宗派,其實是為大眾提供了八套指導修行的理論系統。

 

       每個修行人都在考慮這些問題,這個時候就必須要有「宗」來解決這些問題,不然問題解決不了,就是一團粥。

 

       創宗不是短時間的事情,也不是少數人的事情,是經過了幾百年的時間、很多人的努力。因為大家修行都存在這些問題,慢慢地,師資的培養、教義的研修累積到一定程度了,到隋唐時代才順勢開出大乘八宗。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八大宗派為大眾提供了八套指導修行的理論系統。因為每個人都存在這些問題,有智慧的大德祖師就建立一套系統,用這套系統來指導人們修行,不然人會被絆住。

 

       系統是什麼意思呢?就好像導航系統,有美國的GPS、中國的北斗,還有俄羅斯的、歐洲的,好幾套,每一套都有它的長處和特點。八大宗派就是八大系統,指導每個人怎麼去修行,都有規範。如果你不瞭解,會覺得宗派是多此一舉;你瞭解了,就會覺得這是必不可少的。導航系統有幾種,你可以選擇。如果你一家都不選,就在地上跑,用肉眼看,那頂多看五百米。你如果和導航系統銜接上了,整個地球都清晰可見了。有了宗派,八萬四千法門都在系統之內,修行之路該怎麼走就很清晰,所以創宗非常有必要。

 

       佛教宗派,為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所形成的特有現象,亦是中國佛教之根本特色。

 

       佛教宗派在印度是沒有的。中國佛教的根本特色,就是宗派佛教,這是在中國環境、因緣的情況下必然有的現象。

 

       說到中國佛教宗派的創立,人們往往關注的是那些開宗立教的大祖師的作用與貢獻,這本無可厚非;但更本質地來看,中國佛教宗派的創立,絕不止是幾個屈指可數的祖師用其短暫的一生所能完成的,而是綜合了自佛教初入中國直到隋唐,總共六七百年間,所有佛教徒共同探索追求、共同參與其中的成果。它是一項持久而廣泛的群眾運動,借由諸宗開宗祖師們的智慧,而有了畫龍點睛、臨門一腳的功效。

 

       講到開宗立教,肯定要講天台宗,智者大師是開宗祖師;而淨土宗,善導大師就是開宗祖師。八大宗派開宗的不僅僅是八位祖師,宗派創立是一個浩繁的工程,歷時六七百年,涉及到所有佛教徒。在開宗之前,雖然有很多人在做,但是並沒有把宗派完整地顯現出來。時機因緣一到,祖師出來畫龍點睛,一點——活了,臨門一腳——進了,宗派就創立出來了。佛教宗派的創立是這麼一個過程。

 

       正是由於有了這樣深厚的群眾土壤,中國佛教宗派的創立,才成為佛教在中國真正扎根繁榮的標誌,從此影響久遠,並昂首闊步地走向世界。

 

       如果沒有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怎麼能說宗派佛教是中國佛教的根本特色呢?又怎麼能說它是中國佛教繁榮的標誌呢?又怎麼能說它是佛教中國化的一個成果呢?宗派佛教就是在這六七百年間逐漸推演,逐漸成長,成為中國佛教真正扎根、繁榮的標誌,而且有這樣深厚的基礎,影響久遠;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深受影響。而且地域廣大,從中國昂首闊步地走向世界。印度是佛教的祖國,中國成為佛教的第二故鄉。

 

       中國佛教宗派的創立,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大事,也是世界佛教史上的大事,有著不可逆轉的必然性。宗派創立,是佛法修行實踐的現實需要,是選擇法門、修行法門、弘揚法門的必然。

 

       宗派佛教是祖師智慧的結晶。只要想修行,在中國這樣的環境中,一定會出現這樣的結局,這是選擇法門、修行法門、弘揚法門必然的結果。在這三個過程中,我們選擇法門要依靠宗派理論的指導,修行法門也要依靠宗派理論的指導,自信教人信、弘揚這個法門,也離不開宗派理論系統的指導,佛教宗派的創立有它的必然性。

 

       現在有人不瞭解這些,以為宗派理論很繁瑣,宗派建立沒必要,甚至以門戶之見鄙薄之,可說短視無知;沒有宗,甚至也沒有宗的意識,鬍子眉毛一把抓。

 

       這可以說是短視無知,目光非常短淺;也不瞭解歷史背景,不瞭解佛法生存的必然空間,不瞭解中國佛教一定要這樣走。他對這方面不瞭解,沒有宗的概念,說自己沒有依哪個宗,甚至沒有宗派的意識。他不知道一定要有宗,連這個意識都沒有,那他在修行上根本還沒有起步,就是很模糊的,「都是佛講的嘛」,這叫「鬍子眉毛一把抓」。

 

       猶如入大海而棄南針,行暗路而迷北斗,美其名曰「兼修兼弘」「圓融無礙」,恰是佛門自掘其根的衰象。

 

       駕船駛入大海,把指南針丟掉了,大海茫茫,你怎麼辦?這叫「入大海而棄南針」。佛法浩若煙海,你來修行,說不要宗派,八套宗派系統一套都不要,這就是把指南針丟掉了。「行暗路」比喻自己沒有智慧,如同在黑夜裡,修行的路是迷暗的。夜晚本可以靠北斗星指示方向,但是北斗星被遮住了,方向就迷失了。

 

       這是佛門自掘其根的衰象,還自己誇大其詞,看不起祖師,認為祖師「多此一舉,搞門戶之見,創立宗派,還搞得不圓融。應該兼修兼弘」。問他什麼叫「兼修兼弘」,他說:「我又想修聖道門在這個世界成佛,又想修淨土宗到淨土成佛。」這不是矛盾的話嗎?你想修淨土宗,到淨土成佛,就不在這個世界成佛;你想修聖道門,在這個世界成佛,那就不在淨土成佛。想修淨土往生,又不想往生,這怎麼兼修?當然,用意是好的,但方向不夠明確。這樣的「圓融無礙」恰恰有了障礙。

 

       各個宗派的創立反而是圓融無礙。因為宗派的創立是以整個佛法作為基盤的,每一個法門是有安立的,宗派本身是圓融的。宗派有一個為主的法門,並不是把佛教這個系統破壞了,還要比較高低——不是這樣的。

 

       佛教到了今天,佛法衰微的表象之一,就是沒有宗的意識。我們之所以學習善導大師的宗派理論,講學《淨土宗概論》這本著作,就是喚醒大家「宗」的意識。因為在這個時代,大家都很茫然,所以我們也有楷定古今的必要性,也有立「宗」的必要性。當然,這不是說我們現在要來創宗,善導大師已經創立了淨土宗這個宗派,我們也不是那種根機。這是說,對於宗,它全體的形象、特質,我們要正確地瞭解。這就像在大海上航行有指南針、晚上走路有北斗星。這樣,我們心中就明確,就有方向。特別是弘法布教的人,一定要有宗學理論的素養。



(待續)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