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下生之安心
(2012年4月11日講於弘願寺)
南無阿彌陀佛(十稱)
我們念佛人,目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娑婆世界不是永久的安居之所,極樂世界才是我們的本鄉。
今天和大家談的題目是:《觀經》「下品下生」之安心。
安心念佛的好處
往生極樂世界,如果能夠百分之百絕對達成,沒有任何不確定性,現在雖然還沒到極樂世界,但是已經拿到契約,把它裝在口袋裏,這樣就有保證了,就安心了。
一個念佛人如果能這樣的話,他在這個世界上就是最幸福、最自在的人。他雖然還有些苦惱,但他是一個很快樂的人,如同佛經裏所說的,「已滅之苦,如大海之水;所剩之苦,如點滴之水」。因為,想到生死大事都可以了辦了,眼睛一閉就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了,那世間還有什麼苦惱值得計較呢?再大的苦惱不過是身體上的一點病痛、心情上一點煩惱、還有一些習性而已。所以,根本上來講,他安樂自在:這是安心念佛的好處。
這樣的人,才被稱為「殊勝稀有的人」,也被稱為「人中芬陀利華」。
不能安心的苦惱
如果對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心有不安,就會非常苦惱。這種苦惱,比一般人為家庭生計、為兒為女、為身體病痛的苦惱,那要超過百千萬倍!
這就是求道人的苦惱。
因為他知道六道輪迴的存在,也知道因果報應的不虛,期盼著往生極樂世界,能不能往生?不能確定,萬一再度輪迴的話,那就不敢想像,所謂「三惡火坑,臨臨欲入」。
那樣的心情,非常不安,所謂「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整天在恐懼不安當中,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唯恐無常不期而至。
所以,淨土宗的教法——「安心、起行、作業」,安心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
不依善導極難安心
作為淨土行人,除非依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來行持,不然的話,即使專修念佛,心中也是不安的。
這種不安,平時可以回避它。自己的忙碌操勞,別人的讚歎之語,都會讓我們淡忘它。但是,它還是堅固地存在著。隨著病苦的加深,隨著臨終的來臨,這種不安就會放大,如同一個巨大的黑團籠罩著我們。
有的人一生在修行,一生在念佛,一生在求往生,但總是不如其願,原本不安的心越來越不安,最終被擔心、恐懼的情緒所吞噬。
各種擔心
一般人的擔心,大致有這幾方面:
第一,擔心功德少。
第二,擔心罪業重。
第三,擔心念佛少,不清淨,無功夫,妄想多。
第四,擔心沒有智慧,不會修行。
第五,擔心臨終無正念。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在修行的道路上沒有找到正確的安心方法。
一般人認為,「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總需要很多功德,可是我沒有很多功德,那怎麼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呢?」內心就感到不安,不安就要去修行,修到什麼程度功德才夠呢?越是修行越發現自己沒有功德、只有罪過,於是就更加不安;如果覺得自己功德夠了,其實是驕慢心,他心中也知道不夠資格的。
不但功德談不上,而且越修行越覺得罪業很重,看得見、看不見的傷身害命,貪瞋癡慢疑很深,很堅固,罪業總是圍繞著自己。
越是修行的人,越是感覺到這些;不修行的人反而沒有這種自覺,以為自己是一個善人,是一個好人。就好像一個人,如果真的發心要做孝子,他就發現自己不是一個孝子;他如果沒有這個概念,就覺得「我很孝順呢,你看,過年過節我都提東西回去看父母」,其實,這是不夠的。
所以,只要有存心修行,就知道自己的反差在哪裡。
第三點擔心,「功德少、罪業重可以念佛啊,可是我念佛念得也很少,念得也不清淨,也沒有功夫,妄想也很多。嘴中念著佛,心中打著妄念,這樣念佛也能往生嗎?」
第四點擔心,就是沒有智慧,不會修行,「誦經我也不會,經文也不能理解,也不能打坐,戒律也守不了……這樣念佛可能也不行吧?」
第五點就是擔心臨終正念,「我一生的修行,就是為了保證臨終能把握正念。但是,現在活得好好的都把握不了,臨終四大分離、眾苦來逼我怎麼能把握得了呢?」
這些擔心聽起來合情合理,不過,這個合情合理是合了凡夫自以為是的道理,並不合阿彌陀佛慈悲救度的道理,這是我們自己多餘的擔心。如果能瞭解阿彌陀佛的誓願,知道善導大師的教導,以上這些擔心通通沒有必要。
今天就來跟大家共同學習《觀經》「下品下生」這段經文,用這段經文對照自己,得到安心。
淨土法門的核心經文
淨土宗的教理,是依據淨土三部經:
《無量壽經》——主要在說四十八願,四十八願的核心是第十八願。
《觀經》——主要在說十三定觀和九品往生。十三定觀、九品往生的結歸點,在「下品下生」這一段。有人認為是在第九觀「真身觀」,或者是在九品往生的「上品上生」,但是善導大師不這樣解釋。
阿彌陀經》——重點在「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一段。
淨土三部經這三段經文,是淨土法門的核心點。
其中,第十八願是根本的原理,根本的大綱,任何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不可能脫離阿彌陀佛的根本誓願。
根本的原理還是比較籠統,比如說「十方眾生」,到底是怎樣的「十方眾生」呢?太開闊了;「至心信樂」,到什麼程度是「至心信樂」呢?「乃至十念」,「乃至十念」怎樣解釋呢?比較籠統。
所以,釋迦牟尼佛講《觀經》,講到「下品下生」就舉出一個特殊的例子,來為第十八願做一個鮮明的解釋。
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的解釋,就是依據《觀經》下品下生;對六字名號的解釋,也是依據《觀經》的「下品下生」。
所以,《觀經》的「下品下生」讓第十八願鮮活起來,具體起來。
我們理解經文,遵循祖師的教導才沒有偏差,才能得到安心。
《阿彌陀經》是將「第十八願」、《觀經》「下品下生」作一個普遍的鋪展,並不是說只適合這個特定的人,而是適合一切人。
這是三段文的關係。
《觀經》下品下生
我們來看「下品下生」這個特例,我邊讀經文邊和大家共同學習。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下品下生者,
或有眾生,作不善業。
「下品下生」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樣的人啊,他作種種不善的事。
五逆十惡,
「逆」就是違逆,「五逆」是五種極端違逆天理的罪過。
哪五種呢?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五種罪過。因為父、母、阿羅漢、佛、僧這五種人,對我們都有大的恩德,如同天地一樣。犯這五種罪,是不可原諒的,所以稱為「五逆」。
「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癡,都是非常惡劣的行為。
具諸不善。
壞事做絕,好事不作,無惡不作,無作不惡,這叫「具諸不善」。
這樣的人,還有救嗎?這樣的人擺在面前,佛菩薩慈悲,慈悲不慈悲他呢?佛菩薩大願大力,有沒有辦法救度他呢?
「下品下生」,就是針對這樣的人,阿彌陀佛展開救度。
這個人一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現在怎麼樣呢?
如此愚人,
以惡業故,
佛陀很憐憫他,以無限慈愛憐憫他說「他無明煩惱,他是個愚癡的人」。他愚癡,他不懂,他不瞭解因果報應。可是,由於愚癡,就造了種種惡業,這些惡業將來的結果——
應墮惡道。
他應該墮落在三惡道當中。那麼,墮落在三惡道中的哪一道呢?就是地獄道;地獄道出來之後,轉到餓鬼道,餓鬼道出來之後,又轉畜生道,就在這三惡道裏邊循回。
「下品中生」的罪業比他小,就說「地獄眾火,一時俱至」,臨死的時候地獄的火都來燒他了,罪該直接墮入地獄。所以,若論罪業,「下品下生」不僅墮落地獄,而且是地獄裏的無間地獄——最苦、時間最長、受刑罰最重的地獄。
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要經過無量大劫的時間,受無盡的苦惱。
《觀經》「下品下生」所說的就是這麼一個人,按照他本身的因果報應,他應該墮入地獄,在三惡道永久地輪迴,受苦無窮。
現在,他是什麼情形呢?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
他一生造惡,現在臨命終了。這個時候,如果沒有機會遇到佛法,那就會直接墮入無間地獄。
所以,阿彌陀佛的救度、阿彌陀佛的慈悲,就在這個時候,由善知識的出現而展現出來。經文說:
遇善知識,
他臨命終了,就遇到了一個善知識。「善知識」,就是教他解脫生死輪迴的。
種種安慰,
用千言萬語,種種善巧方便來安慰他。這個罪業的人,現在果報就要現前,地獄的眾火就要來吞噬他了,他有無量的恐怖、痛苦、苦惱、慌亂,最需要的就是安慰,所以善知識就來安慰他。善知識就是這樣,沒有嫌棄的心,沒有瞋恨的心,而是來安慰他,來搭救他,說:「某某人哪,雖然你罪過很重,但是你還有救,你還有靠,你還有希望,還有光明,還有前途。即使地獄的火來燒你,仍然有辦法。」什麼辦法?
為說妙法,
「有一個非常妙的辦法,這個辦法能救你!」
教令念佛。
教他念佛。
這個人怎麼樣呢,他受教嗎?他現在很苦惱。所以告訴他念佛能救他,他心中還是願意的,但是他有他的客觀條件。經文說: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如果是善人,善人有善報,也許一生看不見好報,但是他走的時候會身心輕利,沒有罪苦,甚至可以上生天道。
造惡之人,臨終都是捫摸虛空,口吐白沫,看見種種恐怖、惡劣的景象,看見地獄的鬼卒來抓他,這是他的惡業景象。
臨終種種的罪惡境界現前,四大分離疼痛的苦惱,冤家債主逼迫的苦惱,地獄鬼卒勾牽的苦惱,齊來逼迫他。他不是不想念佛,眾苦逼迫著,他沒有辦法念佛,念不了佛了,所以叫「不遑念佛」。
這裏「念佛」的「念」,就是意念、想念。善知識先教他意念、想念。他現在心中一片混亂,環境景象非常恐怖,他沒辦法意念,也沒辦法想念。
那種混亂,怎麼形容呢?有位師父告訴我他的經歷,我覺得可以有所啟發。
這位師父不小心煤氣中毒,中毒之後腦子就不靈了,心裏面還知道,但是整個人就不行了。拿了一部手機(他還知道拿手機),要撥電話號碼,但是指頭只是在上面亂搗。他只有一個概念,「我要打這個電話,要有人來救我」,可是要撥哪個號碼、撥給誰,腦子都想不起來,因為中毒了嘛。還好,旁邊有人聽到動靜,感覺不對勁,破門而入。這個時候,新鮮空氣進來了,他就喘過氣來,保住了性命,不然的話就悶過去了。
你想,五逆十惡的罪人,他臨終苦惱的狀況,那是不可形容的,心中一片慌亂。所以,教他怎麼念佛,他就不曉得怎麼念佛了,也不曉得什麼叫念佛。這樣的一個人,有沒辦法救他呢?
意念念不了,想念念不了,還有辦法能救他。阿彌陀佛這個誓願救度不可思議,就體現在下面——
善友告言:
善知識一看,「哦,他太苦惱了,念不了佛」,善友就跟他怎麼說呢?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
「某某人,我體諒你現在很亂,很苦,心中肯定是念不了佛,也不知道怎麼念佛。那我來教你吧,你不用意念,也不用想念;要心裏邊清淨心,要息慮凝心,你通通做不到。這些都沒有關係,都不用你做到。現在,請你跟著我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依葫蘆畫瓢,「我喊阿彌陀佛,你也喊阿彌陀佛就可以」,所以教他——
應稱無量壽佛。
心中亂,沒法念佛,沒關係!心中不清淨,只要嘴巴喊出來就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能哭爹喊娘,不如就喊這幾個字——「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可以。
所以,從「不能念佛」到「應稱無量壽佛」,「念」和「稱」之間就有了差別。前面那個「念」是需要我們一定的心力,要以心為主,意念,想念,凝心,他在那種情況下是不可能做到的。那該怎麼辦?只要隨口喊出來,「有口無心」(當然他還是有心求救,這個「無心」是指他意念上集中不了),這樣「稱」出來就可以。
這個人一聽,哇!這簡直是大安慰、大光明、大救度!
所以下面說: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
這個「如是至心,令聲不絕」是誰呢?主要是這個造罪臨終的人,當然善知識也是這樣。
善知識很誠懇地來引導他,「至心」就是誠懇的心,沒有二心;臨終的人被地獄眾火所逼迫,他在這個時候一心求救,聽說口稱阿彌陀佛就可以得救,這個時候,哪怕給他一根稻草他都要抓住(不過,你抓稻草,你念別的,念爹念媽都不能解決問題),那麼,這時候給他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他就一心抓住它。
就像剛才講的那位法師,他拿著手機,雖然打不出去,但是他知道「我要打電話,我要求救」,所以,他求救的心是有的,而且很懇切。
善知識引導他「如是至心,令聲不絕」,「令」就是使得,就是一聲接著一聲念佛。他自己本來沒有這個力量,善知識就帶著他,「那你跟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就跟著念,一聲接一聲,這叫「令聲不絕」。
靠善知識力量的扶持,怎麼樣呢?
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具足十念」,念了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句一句地念。
那麼,你說這個人,他有多少修行的功夫呢?
若論善惡,他是一生造五逆十惡;若論修行時間,他是臨命終時;若論心境,他是一片慌亂;若論功夫,他是不遑念佛;他所見到的景象,是恐怖的地獄鬼卒。在這種情況下,善友帶著他,他跟著善友,嘴巴就念了十聲佛號而已,就是如此。下面的情形如何呢?雲開霧散,雨過天晴!馬上,佛號念過之後,一片光明驅散了他內心的黑暗,地獄的鬼卒沒有了,地獄的眾火消失了。
稱佛名故,
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因為他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的緣故,每一聲每一聲的當下,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他一心求救,隨著善知識就這樣口稱名號,每一聲把這無量劫的生死罪都除滅了。「八十億劫」這個數字就代表滅了他的生死罪,他不必再生死輪迴了。
他念了十聲佛號,當下就斷氣了:
命終之時,
怎麼樣呢?地獄鬼卒沒有了,地獄眾火沒有了。
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
看見一朵金光燦燦的大寶蓮華,像一輪光輝的太陽,來到他的面前。黑暗消失了,恐怖消失了,地獄的火也消失了,清涼、光明的蓮花來到他的面前,讓他內心充滿喜悅,充滿安慰。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朵蓮花就是來接引他的,所以,他一剎那之間就乘上寶蓮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觀經》「下品下生」這段非常精彩,也非常具有戲劇性。在非常惡劣的環境當中,在非常危急的關頭,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他遇到了善知識,念了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讓很多人都不敢相信,但是卻明明確確地記載在《觀經》當中。
啟發
「下品下生」給我們非常大的安心,給我們非常大的啟發。如果有人擔心自己到底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應該把「下品下生」的經文多多讀誦,多多思惟。
我們對照剛才所列的幾點擔心,來比較這個「下品下生」的人,就知道這些擔心都是不必要的。
第一、不必擔心功德少
「下品下生」的人,他是一點點功德也沒有,沒有到寺院裏燒一炷香,沒有磕過一次頭,他只會破壞佛教,毀佛,破僧,打罵出家人,連阿羅漢聖者他都起了殺害之意,這樣的人他怎麼能去信佛念佛呢?父母對他有恩,他都要殺,善事功德一件也沒有。那他往生憑的是什麼呢?他所有的善行,就是最後念了十聲佛號。所以,他往生是憑這十聲佛號,這十聲佛號能救他,就能救一切人。
在我們看來,以為「往生,出家人更容易,修行好更容易,功德大更容易,罪過淺更容易」,其實,阿彌陀佛救度我們是一樣容易。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彌陀名號就像光明一樣,眾生的罪業就像黑暗。念佛為什麼能夠滅罪?就像光明能夠消滅黑暗一樣。黑得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還是多多少少能看見一點的黑暗,對光明來說,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光明一到,都一樣亮,沒有什麼哪個容易,哪個困難。
所以,不管我們罪業深淺、功德大小,不管我們心境如何,只要念佛,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一樣的,沒有區別,不存在任何困難。
第二、不必擔心罪業重
罪業,我們都有,看得見、看不見的,想得起來、想不起來的;有表現在外的,還有內心貪瞋癡本性的。比較起來,這個五逆十惡的人,他的罪業是最重最重的,遠遠超過一般人。這樣罪業深重的人,阿彌陀佛都不嫌他罪根深,沒有說「你罪業很重,我不救你」,沒有這樣的嫌惡,他都可以得救,我們當然也可以得救。所以,他念佛都能往生,那還有誰念佛不能往生呢?五逆十惡的人,殺父、殺母、毀佛、破合和僧、破壞寺院,這樣的人佛都不嫌棄,他還能嫌棄其他人嗎?所以,佛的慈悲叫「冤親平等」。給佛裝金、建寺院的人,佛很慈祥、很和藹地看著他,救度他;即使是破壞佛教、打罵出家人的人,佛也一樣憐憫他,救度他。這才是佛,這才叫「冤親平等」。有怨恨的也好,很親近的也好,佛都平等救度。佛沒有我執,佛的慈悲是無我的、絕對的。
第三、不必擔心念佛少 心不淨
如果念佛少不能往生的話,下品下生的人只念了十聲佛號就往生了,我們念得再少總不只十聲。
其實,念佛之所以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不在於數量多少,也未必要念十聲佛號。《觀經》的「下品上生」就說到念一聲佛號也往生極樂世界。念一聲也往生,那憑什麼呢?是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本身是我們往生的一切,是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圓滿功德。所以,不是說一定要念夠多少聲佛號才往生,而是當下這一聲就夠了,「南無阿彌陀佛」功德就全部是你的了。
就好比一個大富長者,開張支票給一個很窮的人,上面寫著十個億,給他了。他拿到了,當下就全部拿到了,就發財了,沒有說要拿一百次;如果一塊一塊錢地給他,那他一百塊錢就要拿一百次。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當下稱念,當下具足往生功德,當下往生決定。就像大富長者的支票,是一下子全部給你的。所以,所有的往生功德不在我們修行多少,而是在六字名號裏邊完全具足了。
我們心再怎樣不淨,跟下品下生的人比,那我們簡直就是阿羅漢了。
下品下生的人念佛能夠往生,是靠他自己的力量嗎?是靠他的修行嗎?是靠他的功夫嗎?是靠他沒有妄想、沒有妄念嗎?不是。善導大師說此人「知苦失念」,他的意識已經失去了作用和功能,只會跟著善知識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臨終的時候雖然念佛,他也不知道念的是什麼,也不知道念這句佛號有什麼功德和作用,他通通不知道,只是地獄鬼卒、猛火來現,他恐怖苦惱,只想求救而已。
雖然他不知道念的是什麼,也不瞭解這句名號的功德,但名號自然而然就能救他。
就好像手電筒一樣,無論知不知道是手電筒,只要一按開關,它就會亮。
這個臨終的人也一樣,他雖然不瞭解「南無阿彌陀佛」,只是有口無心跟著念「阿彌陀佛」,當下阿彌陀佛就放光現前,當下就消除了他無量劫生死重罪。就這樣殊勝!
所以,我們走路、做事,坐車的時候隨口念佛,每一聲每一聲都不會空過,都有殊勝的功德和利益,不管你知道還是不知道。
這才叫殊勝,這才叫自然。
就像水,自然往低處淌,就像火,自然往上升,「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只要嘴上念,自然就有救度的功能,就有佛,就有光。
你舌頭上念著佛,佛就在你舌頭上放光動地;你心裏在默念,不出聲,佛就在你心中放光動地。
蓮池大師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個老婦人,死了之後附在家人身上,說自己生前的事情,說陰間的種種報應,所以,很多人來問,也有很多人圍著聽。
一天,聽眾當中有一個人在攝心念佛,被附體的人就對他講話了:「你常能這樣,不愁不成佛啊!」那個人覺得很奇怪,就問:「為什麼呢?」被附體的人說:「你在念佛啊。」「是,我在念佛。你怎麼知道我在念佛?」(因為他只是在默念)「你一念佛,身上就放出光明,所以你不用講話,我也知道。」
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就是口稱佛名,依據就在《觀經》下品下生的「稱南無阿彌陀佛」。
口稱佛名,並沒要求怎樣的意念、怎樣的功夫。當然,你有意念集中的能力,那另當別論,但是,阿彌陀佛沒有這個要求「你一定要心力怎樣集中,要清淨,要有定力,你才可以往生」,沒有。《觀經》「下品下生」這樣的人,他這樣都可以,那我們在座各位可不可以呀?夠不夠?當然夠!
所以,我們每個人,念佛的時候就想「我這樣子就可以了」。很多人一邊念佛一邊擔心,「哎呀,我這樣還不行」,為什麼?「因為我心還不清淨,因為我功德還不夠,因為我還沒有吃全素,所以我這樣不行」——不是這樣的!阿彌陀佛說:「嗯,你這樣子就可以了。你雖然還沒有吃全素(當然,吃素很好),也是可以的;你雖然念佛心中還不安定(當然,安定很好),不安定念佛,也是可以的。」在阿彌陀佛那裏,沒有不可以,就這樣子就可以了。所以,每一個人念佛都要想到說「我念佛,我這樣子就可以了」,為什麼?阿彌陀佛就是這樣發的願。善導大師說,「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我們每一個人就是這樣子,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讓我們變成什麼樣子念佛才可以,那也挺困難的。當然,隨順佛法的善事功德,我們仍然去做,因為那是佛弟子的本分,只是阿彌陀佛不以此為條件。
《觀經》「下品下生」這樣的人往生,可以講,他一個人救活了所有的人(當然,是阿彌陀佛救的,可是以他為例子),這樣的人都可以往生,那誰不可以往生?
這就叫做「非定非散,超定超散;名號獨運,唯稱獨達」。
什麼叫「非定非散」?「下品下生」這樣的念佛,你說他有禪定觀想的定善嗎?談不上。那你有廢惡修善的散善嗎?也談不上。他就是嘴巴念而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所謂「超定超散」,超越了十三觀的定善,也超越了三福散善。
以名號本身的功能,就叫「名號獨運」。阿彌陀佛名號本身,就有這樣的運作功能,你知道不知道都沒有關係,你只要稱念,這叫「名號獨運」。「獨」,就是唯一的;「運」,就是運載、運輸,把我們運到西方淨土。
又可以稱作「唯稱獨達」,「唯」,唯一;「稱」,口稱,有口有心、有口無心,一切不論。把我們的心念,善、惡,淨、染,有妄想、無妄想,這一切通通不論,只要口稱,就能達成往生淨土的目的,這叫「唯稱獨達」。
所以,這樣的念佛,心裏非常開闊,沒有任何掛礙;心非常廣大,什麼樣的心念都是可以的,沒有任何人不可以,這就完全仰靠在這句名號上。不是說「我念佛還要靠我自己這一點點,還要靠我的心力如何」,那樣還是跟阿彌陀佛有隔閡。或者用定,或者用散,或者用其他善事功德加在當中,好像是中間有張紙隔著。哪怕你念得再怎樣好,如果執著自己的功夫,就被這張紙隔住了。反而這個「下品下生」的人,他沒有任何能力,也沒有任何修行,他只有求救的心,「南無阿彌陀佛」——他就往生了。
我們也一樣,我們的往生,是完全憑靠「南無阿彌陀佛」。
我今天在這裏只是簡略地講解,若要詳細瞭解,大家還要去看上人《下品下生之深義》的開示和錄音。
這裏有幾點疑問。
第一,有人講,「下品下生」的人之所以能往生,是因為「臨終一念勝百念」。說這個人到臨終的時候,孤軍奮戰,他很勇猛,一定要突破重圍,這個時候他力量很強,所以呢,他就往生了。
這種解釋當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不過,就這個「下品下生」的人來說,就要一分為二。
因為他並沒有那麼強的力量,他是「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心中很亂,連念佛都不曉得念了,連念的是什麼也不知道,還談什麼很強的力量?所以,他的心力是很弱的,意業的功能都失去了,所以,談不上。不過,他也有一個好處,就是他有求救的心,這個心是不會泯滅的。
那麼,求救的心是不是一定要通過意業、意念來表達?不是這樣。就像我剛才舉的例子,這位師父,他知道要拿手機來打,他只是說要求救,至於說按什麼號碼、要打給誰,不知道。事後我問他說「你當時準備打給誰呀?」「我不曉得。」「你怎麼撥號?」「我也不曉得。」「那你在幹什麼?」「我就在……就這麼弄。」「那你幹什麼呢?」「我覺得須要有人救我呀!」所以,他這個時候是要求救的。
「下品下生」的人念「南無阿彌陀佛」,他這個時候是完全要靠佛來救他,他沒有靠自己的心,他哪有靠自己的心呢?
我們現在之所以不如他,不如在哪裡?我們有靠自己的心,「靠我的功德,靠我的功夫,靠我的修行,靠我的智慧」,這樣的話,就沒有完全靠倒阿彌陀佛。他沒有這些,他造罪受苦,地獄小鬼來抓他,火來燒他,他是完全求救。
我們現在要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完全靠倒阿彌陀佛。
第二,有人以為「因為他臨終念出佛來了,所以他往生。我現在這樣念,到臨終不知道能不能念出來呀!萬一念不出來,不就不能往生了嗎?」
這也是誤解。「下品下生」這個人,他是臨終才遇到念佛法門,不是說只有臨終念佛的人才可以往生。《阿彌陀經》就不這樣講,就把它普遍化,「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說的就是我們這樣的人,平生念佛的人。他臨終遇到阿彌陀佛名號,臨終念佛,臨終往生;我們現在遇到,現在念佛,往生決定。如果,現在當下斷了氣,當下到極樂世界;如果沒有斷氣,那就繼續往下念。
所以,臨終一念跟我們平時念念,是一個概念。
什麼意思呢?就像船,正要起航的時候,八點汽笛一響,要起航了。這時候來了一個冒失鬼,「哎呀,我要趕船」,一個箭步跳上去,剛好就啟動了,他當然也可以到彼岸。還有的人是七點半就已經上船了,他在船上坐著。那八點汽笛拉響的時候,他心也是定的。那麼,他能不能到彼岸呢?他也自然到彼岸。
臨終遇到念佛法門的人,是那個八點鐘才來的冒失鬼,他一步跳上去,往生了,很懸的。我們現在念佛的人,是七點半就上船了,這樣怎麼不能往生呢?現在念佛,就安安穩穩坐在阿彌陀佛的船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至於說臨終的時候有沒有念出來,沒關係的,因為我們已經坐在阿彌陀佛的願船上了,念得出來,念不出來,都不受影響。
第三,有人講「一念十念就能往生,我何必多念呢?早上還要上殿,晚上還要上殿,一天還念那麼多,我這不虧了!」如果這樣想,就不能往生了。
不是說念得少不能往生,而是說我們這個信佛的心不純。如果真的相信阿彌陀佛這樣的救度,一旦發起念佛,自然念念相續,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念佛人。不然的話,就不叫念佛了,那就叫投機取巧了。
就像一個蠟燭,用打火機一點,一剎那就點亮了。一旦點亮,就會怎麼樣?就會念念相續地亮下去,這才叫蠟燭啊,這才能照破黑暗。
我們的心就是這個蠟燭,通過善知識引導,通過經文學習,對佛的信心一旦發起,啪!一點,點亮了,「南無阿彌陀佛」,自此之後就成了念佛人。「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他就自然地念佛了。做事情忙,忙那就放下來,沒有念;事情做完了,做完了又繼續再念,這叫念念相續。晚上睡覺睡著了,睡著了就沒有念;醒了,眼睛一睜,一睜就開始念,自然就這樣了,這樣就念念相續。不是說點了一個蠟燭,啪!點亮了。點亮了,好,黑暗照破了,已經照破了對不對?照破了何必再點呢?噗!吹滅了。吹滅了不就又黑了嗎?
就好像「念佛一聲就往生定了,那何必再念?」——熄了。這怎麼能定呢?是一念就往生,念念自然相續。所以,我們念佛是自自然然念念相續。
有人疑問說,「這是個惡人哪!惡人都可以到極樂世界,那將來大家都去造惡怎麼辦?」
這是誤會。佛是憐憫造惡的人,不是鼓勵我們去造惡。惡人已經造了惡,現在要墮落地獄了,所以,佛來救他。
「那不行!這樣的話,惡人造惡反正也可以得救,那他就不做善人了。」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我想醫院都不要開了。因為,醫院一開以後,有病的人可以治好,那他就使勁放心生病——那是兩個概念,還是要做一個健康的人。
所以,這是佛慈悲我們、憐憫我們已經造惡,沒有辦法,來救度我們,不是鼓勵我們放任我們的惡習。
說那樣的話,說明他不瞭解佛的慈悲。佛對任何眾生都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視任何眾生猶如他的獨子,願所有眾生都去往生,不願一人再輪迴。如果你成了佛,這個造罪造惡的人是你的兒子,你救不救他呢?你肯定要救他的。
現在很多人家裏的孩子犯了法,判了罪,法院判他十年,他的母親願意判他十年嗎?「哎呀,他活該!」因為不是自己的孩子,你的心不慈悲,有這種不平的心,所以才會這樣講。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你就不會這樣講了。「哎呀,最好是判一年」;如果判他一年呢,「哎,最好是不要判」,是不是?「放回家裏我看著就好」,這是母親自然的心態。
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眾生造罪造業,他是被因果律判的,閻羅王要抓他了;但是,阿彌陀佛有這個威神、功德、慈悲,可以救度他,救度他到西方去成佛。
第五個疑點就是「哎呀,太容易了,那我現在不用念佛,等到死的時候你們來給我念,我跟著你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我也可以到淨土,不好嗎?」
這樣好不好?果然能這樣當然很好,這叫「臨事抱佛腳」,只要抱得住,你肯定也能往生成佛。就怕你到臨死的時候,想喊人來念佛卻找不到人,阿彌陀佛你也不念了,你念兒念女,或者念錢,念金銀財寶……什麼事情都放不下,到時候你就念不了了。
所以,不要有僥倖心理,不要冒險,現在就念佛,不要等人家來給你念,還是自己來念比較好。
關於念佛機助念
念佛機的助念功效跟人助念是不是一樣呢?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一樣的,一種情況念佛機助念不如人助念。
什麼情況下是一樣的呢?就說這個人,聽到念佛機的聲音,他就知道跟著念,那就一樣,因為往生是靠佛號。
像「下品下生」這個人,他懂什麼?他什麼都不懂,他什麼都不知道,他「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善知識助念是這樣,開著念佛機也是一樣的。他只要跟著念,一樣往生,就這麼殊勝!
哪種情況不一樣呢?人去助念,有一個互動,就是有開示,有心的傳感,念佛機沒有心,人有心。特別是跟自己親近的人、對自己有恩的人,這個時候來引導他,就會很順。這就是法師去開示、蓮友助念、親人助念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