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二河白道喻」文(《淨土宗聖教集》第656頁):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
忽然中路,見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
二河各闊百步,各深無底,南北無邊。
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
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
其水波浪交過濕道,其火焰亦來燒道,水火相交,常無休息。
此人既至空曠迥處,更無人物,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
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見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小。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
正欲到迴,群賊惡獸漸漸來逼。
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
正欲向西尋道而去,復恐墮此水火二河。
當時惶怖,不復可言,即自思念:「我今迴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免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
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
或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言:「仁者迴來!此道險惡不得過,必死不疑;我等眾無惡心相向。」
此人雖聞喚聲,亦不迴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
須臾即到西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
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
言「東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
言「西岸」者,即喻極樂寶國也。
言「群賊、惡獸詐親」者,即喻眾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
言「無人空迥澤」者,即喻常隨惡友,不值真善知識也。
言「水火二河」者,即喻眾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也。
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乃由貪瞋強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
又,「水波常濕道」者,即喻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
又,「火焰常燒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迴諸行業,直向西方也。
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即喻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教法可尋,即喻之如聲也。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迴」者,即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迭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也。
言「西岸上有人喚」者,即喻彌陀願意也。
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即喻眾生久沉生死,曠劫輪迴,迷倒自纏,無由解脫;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以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善導大師的「二河白道喻」對我們有很多啟發,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阿彌陀佛為我們放了一條願力的白道
這個人孤孤單單,代表我們孤獨地來到世間,獨生獨死。我們生下來抱有邪見,沒有善知識隨身,結交惡友,被群賊──六塵、六識、五陰、四大所逼迫,這個時候,我們想解脫,所以往西邊走。
發心修行之後,才覺得「我怎麼這麼多煩惱!我貪心怎麼這麼重!我瞋心怎麼這麼重!」所以說「忽然中路見有二河」。
我們要到對岸,到西方,靠我們自己飛過去嗎?飛不過去。所以,阿彌陀佛用他的願力,放了一條願力的白道,從西岸直接鋪到東岸。水火二河有多寬,白道就有多長,這說明我們的貪瞋煩惱有多長久,阿彌陀佛的救度就有多長久。只要有貪瞋存在,就有彌陀的救度存在。阿彌陀佛就在我們貪瞋具足的心中,架設願力的白道:阿彌陀佛就是要救度這樣的眾生!
當時這個人情況危急,他也沒有時間去顧及水火二河。我們往往說:「求生西方,要先息滅貪瞋癡煩惱。」我們無始劫來都在貪瞋造業,「其深無底」。阿彌陀佛憐憫我們說:「你如果想把水火二河的水抽乾、火撲滅,那就來不及了,也根本不可能!所以,我就為你建了一條願力的白道,你就順著這條願力的白道走過來就好,我來保護你!」
阿彌陀佛瞭解我們這樣的眾生,讓我們在貪瞋煩惱的心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叫「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不管貪心、瞋心,我還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這樣一心正念,一路走下去,直接走到西方。
二、念佛不必顧慮貪瞋煩惱
阿彌陀佛願力的白道,六字名號的功德,會不會被我們的貪心之水染污?不會。會不會被我們的瞋心之火燒滅?不會。如果是我們自己所修的,就會被燒滅,被染污。因為我們自己所修的,都是無常生滅的,自己的心就能染污它。既然是阿彌陀佛所修的,就不被染污。就好像我們說的比喻,「流急月不去,心亂佛常住」,月影在水面上,水淌得再快,月影也沖不走。話講回來,如果不是天上的明月倒映在水面上,而是一根草在水面上,是不是很容易就被沖走?因為草和水是一體的,是一個境界、一個層次的。水一淌,就把它沖走了。但是,天上的月亮不會被水限制,它在天上,它投影下來,水淌得再快,也沖不走它;不僅沖不走,水到哪裡,月亮就映到哪裡。
水代表我們的妄心,月亮代表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功德,六字名號的明月從極樂的天空映到我們心中。我們雖然有貪瞋心,但是,再大的水沖不走它,再大的火燒不了它,如如不動,金剛不壞,不受染污。
所以,我們只管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不用顧及我們的貪瞋煩惱。
三、「願生心」即是「清淨心」
貪瞋煩惱,染污為性;願力白道,清淨為體。在佛一邊稱為「願力之道」,在眾生一邊稱為「清淨願往生心」,這是因為彼佛願力發起眾生願往生心。彼佛願力以清淨功德為體,故眾生願生心也稱「清淨」。
貪瞋煩惱與願生心相比,從現象看,一強一弱。貪瞋強,喻如水火二河;願心弱,喻為四五寸白道。從本質看,一染一淨,或說一虛一實。貪瞋染污,顛倒虛偽;願心清淨,真實不虛。一實勝多虛,所以「貪瞋煩惱中生清淨願往生心」的眾生,必得往生。
只要願生淨土,這個心就是清淨的,所以叫「清淨願往生心」。除了這個願生心是清淨心,我們其他的心都是染污心。我們經常說「清淨心」,什麼是清淨心呢?願生心就是清淨心。這個願生心不是我們自己本身所能生得起來的,它是佛的心來到我們心中,所以叫清淨心。
願生心就是清淨心,就是佛心。願生心即是大菩提心。
如果就我們凡夫來講,我們原本沒有願生心。凡夫願什麼呢?升官、發財、長壽、健康、平安──五欲六塵,這是凡夫的願望。
我們生活當中有種種的失意、苦惱,這是逆增上緣,讓我們厭離。但是,如果沒有阿彌陀佛在對面呼喚,我們也想不起來要求生西方淨土。有的人,家庭破裂了,內心痛苦,結果就上吊自殺了。他的厭離,是以自殺的方式表達。我們是感受到人世間的無常、苦惱,然後有佛的正法滋潤我們的心,有淨土,有阿彌陀佛的招喚,所以我們才會願生淨土。
我們願生淨土的心,不是我們自己能發得起來的,「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華不染污泥」,不是污泥自己能長出蓮花,必須有人去種。我們能發願生心,一定要有種子。在娑婆世界,在我們凡夫身上、貪瞋心中,原本沒有願生心,是阿彌陀佛呼喚我們說:「苦惱的眾生啊!你要往生我的淨土!」也就是第十八願當中的「欲生我國」四個字,法藏比丘發的誓願:「十方眾生,你要欲生我國!你要來生我的淨土!」這樣,我們聽懂了,我們答應了,我們就願生彼國了。這就是阿彌陀佛願我們眾生去往生的心在我們心中落實下來了,所以,願生心來自第十八願,這叫作佛心。既然是佛心,佛心無不清淨,所以叫作「清淨願往生心」。比如說有一個老農民,他在農村住習慣了,習慣於早晨到田裡除除草,看看莊稼,覺得日子過得不錯。雖然生活艱苦一點,家裡也沒有電話,出門也沒有汽車,但是他很樂意過這樣的生活。他的兒子在大城市裡工作,覺得「我爸爸在鄉下,出門交通也不方便,燒飯還要去砍柴,不如城裡生活舒適」,三番五次請他爸爸到城裡住。其實,他爸爸不願意去。但是,兒子一再邀請,爸爸就說:「那就答應你一次吧!其實我不想去,是你叫我去的。」所以,爸爸後來想到城裡去,是兒子的心,不是爸爸的心。兒子要爸爸去,爸爸也只好去。有個成語,叫「推心置腹」,就是說:「把我的心拿出來,放到你的肚子裡。」形容講話很懇切。阿彌陀佛也是一樣,把他的心塞到我們心裡,塞到我們這些整天追求五欲六塵、埋沒在三界六道當中的眾生心裡,呼喚我們說:「你要來生我的淨土!」釋迦牟尼佛也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懇切地勸導我們。慢慢地,我們就開始願生了。所以,我們的願生心──「清淨願往生心」,它的根本,是法藏比丘第十八願裡的「欲生我國」,就是佛心。即使有人開玩笑說他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也是佛的願力在他身上起的作用,也是佛心的顯現,只不過他沒有認識到這些罷了。所以,清淨心就是願生心,願生心就是清淨心。大家如果願生極樂世界,那麼大家都有清淨心了。
一般人往往會誤解,以為心中澄淨、沒什麼妄想雜念才是清淨心。這只是一種相對的清淨,事過境遷,貪瞋又起,就失去清淨了,所以是生滅法、虛偽法、顛倒法,跟剛才講的「清淨願往生心」不能相比。
「清淨願往生心」是絕對的清淨心,是佛的大願心,常住不滅;是佛力迴向所產生的願往生心,不被凡夫貪瞋煩惱所染,永住凡夫貪瞋煩惱之中;也是來自六字名號,善導大師解釋說:
「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
「南無」兩個字裡面,就有發願迴向,這是六字名號本身所具備的願往生心。只要我們不失願生心,就是不失清淨心。離開願生心,另求清淨心,大錯特錯。若不以願生心為貴,而以一時生滅的清淨覺受為貴,可說不識真寶,買櫝還珠。
願生心即是清淨心,一般人體認不到這一點,特別是雜行雜修的人不容易體認;反而一字不識的老太婆,專修念佛,能夠暗合道妙,自然相契。因為不識字的老太婆,你讓她如何修行求往生,她說「那我發不起這樣的願生心」。聽說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她會很高興地說「那好,我願意往生」。所以,她的願生心直接依六字名號而起,也就是「正念直來」。
雜行人願生,夾雜了許多個人的東西,以致蓋住了佛的真心;雜行人一旦體認到願生心即是佛心迴向,就立即轉入專修念佛。
四、念佛貫徹一生
「二河白道喻」中的東西兩岸百步之寬,代表我們的壽命短暫,一生之間,只有淨土法門能夠當生了脫。現在聞到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命終就往生淨土,所以善導大師說「須臾即到西岸」。
如果走在這條白道上,走了一半,你停止了,就不能到對岸;你回頭了,也不能到對岸。
你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三年、五年,然後不念了,就不能往生,更不用說念上一句、十句就不念了。所以,要「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念念無遺」就是念念不捨、念念相續,也就是「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五、「一心」即是「信心」
阿彌陀佛知道我們眾生的根性,因此沒教我們去把貪水舀乾,把瞋火撲滅。他知道我們做不來,也來不及,所以他只告訴我們:「汝一心正念直來。」
這裡的「一心」是說:不管有貪瞋、沒貪瞋,不管功夫深、功夫淺,這些統統不論,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心靠倒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個「一心」不是禪定一心,而是指一心向著佛、完全仰靠佛,也就是信心,所謂「信受彌陀救度」,信順不懷疑。對一個人有信心,叫「一心」,叫「不二」。比如說過去的忠臣對帝王,就是一心。如有不忠,就說「懷有二心,圖謀不軌」。可知:一心即是忠信不二,完全歸命。
我們願生極樂世界,心中只有南無阿彌陀佛,知道:只有這尊佛為我發了願,我完全仰靠這尊佛!一心向著這一目標,這叫一心,這也就是信心: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做得來的。
如果心中產生懷疑,就不叫一心了:「我念南無阿彌陀佛真的能往生嗎?阿彌陀佛真的要救度我嗎?」有這種疑惑心,就分岔了,然後左顧右盼,就雜了,亂了,就三心二意了,然後四心、五心、六心都出來了。
所以,「一心」就是指我們的信心,一心不疑。
六、「正念」即是「專念」
「正念」就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就是「乃至十念」。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裡解釋說: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
專修念佛就叫「得正念」。正念就是專修,專修就是正念。「正念」,內心很正,堅固、不動搖。
如果雜行雜修,懷疑阿彌陀佛,就是正念不堅固,失去正念了。善導大師說:
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
所以,正念就是指念佛。淨土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正直向西方,正直向彌陀,這叫正念;信受彌陀救度,專念彌陀名號,這叫正念。
七、直來不拐彎
「直來」,「直」有好幾種意思。
一是直接、不拐彎。有人說:「我先去學學其他法門,學幾年再來念佛。」阿彌陀佛說:「不,要直來!」
二是直下、不耽誤。有人說:「我退休後再念佛。」阿彌陀佛說:「不,直來!不要等到退休,不要等到明年,不要等到某個時間,現在就念佛。」
三是直面、不迴避。有人說:「我還沒有吃素,還在殺生造業,不好意思念佛;等我能吃素,不殺生再來念佛吧。」阿彌陀佛說:「不,直來!不要躲閃。已是罪人,罪人更要念佛。」
八、念佛起死回生
「二河白道喻」中這個人說:「我今迴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免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這是指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覺得自己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沒有辦法了,只有死路一條了,「我這個法門修不出去,那個法門也修不了,聽說有西方極樂世界,聽說念佛能往生,管他能不能往生,我念了再說!」是不是?大家有沒有這樣的心情?「反正有西方極樂世界,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肯定能往生,可是別的法門又修不了,沒辦法,念佛吧!」這個時候,他心裡還不是很肯定,他是沒有辦法、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來念佛的。但是,沒有關係!這個時候,他的因緣就來了,他就聽到釋迦牟尼佛在此岸發遣說:「你要過去!」阿彌陀佛在彼岸呼喚說:「我保護你!」
一個人沒有感受到「迴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他是很難老實念佛的。
兩處重點
這個比喻最重要的兩段話,第一段就是「西岸上有人喚言」: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
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這就是解釋《無量壽經》的第十八願。
第二段:
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
又藉彌陀悲心招喚,
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
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
捨命以後,得生彼國,
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勸我們應當信順二尊之意,不顧貪瞋水火,只管念念稱名,乘佛願力,必得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