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淨宗法師2006年9月24日講於長春「般若寺」

 

一、若論大乘,未曾措心

       大眾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

 

       道綽大師很慈悲,先是就時代來說明,只有淨土法門可以通行,再就我們的根機來說,只有淨土法門適合我們的根機,勸我們修行淨土念佛:

又復一切眾生,
都不自量。

 

       「量」有比量、稱量、衡量這幾種含義,是以一定的尺度──下面道綽大師就拿佛法的尺度來給我們做一個比較,也就是幫助我們來比量自己。分成四段:首先是從大乘佛法的角度,其次從小乘佛法的角度,再其次是從人天修持的角度,最後再來看我們的本性和起惡造罪。所以,大家知道:大乘、小乘、人天,再到起惡造罪,從這四個方面來說明。

若據大乘,真如實相,
第一義空,曾未措心。

 

       先講第一段,為什麼說現在的眾生不自量呢?我們講修持佛法,首先講大乘佛法了──成佛。如果依據大乘佛法的教理,「若據大乘」,大乘就盛談什麼呢?所謂:

 

       「真如實相,第一義空」:「真如實相」是經常通談的,佛法當中談真如、談實相,談法性、談佛性,談如來藏性、談第一義空,都是講的一件事。「第一義空」就是「真空妙有」了,不是我們淺識淺見所理解的,所以叫做「第一義空」,是當下體性皆空;體性雖然空,可是,能即一切相,這個叫「第一義空」。一般就講「真空妙有」,真空不礙妙有,妙有還是中空。比如說,我們用手在這裏圍一個圓圈,這個圓圈你可以說是有,因為大家看得到,有一個圓圈;但是,它並沒有一個圓圈,拿也拿不出來,只有我四個指頭,只要兩手一合,就成了一個圓圈,你說有還是沒有呢?你說沒有,它有;你說有呢,只有四個指頭合了這麼一個形象,然後「這個叫一個圓圈」。一切事情是因緣和合,它當下體性是空的;可是,現象上是有的,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桌子、板凳,一切萬法都是如此。那麼,我們的心法也是這樣,比如說用我們的耳朵聽到聲塵,然後內心起反應,產生一種觀念、一種思想認識,這個都是因緣和合而有,當下屬於空的。

 

       那這些,有的人很喜歡講啦,有的人也很喜歡聽,愛講、愛聽都可以,要能夠落實才好。比如講煩惱,煩惱也是空性的。人家講我不好聽的啊,罵我一句了,我一聽:「嗯,煩惱了!」知道是空性的,還沒有空,還在那裏煩惱。人啊,面皮很薄。什麼最薄?臉皮最薄,一捅就破;什麼最重呢?面子最重,重於泰山。「你不能破我面子,什麼都可以破,錢給你都行」,這個都是煩惱了。甚至也知道:「哎呀,俗話說啊,死要面子活受罪。就是一張臉皮,累啊!但是,還是為它累」,這不就是空不了嗎?你空得了,就沒有什麼了。這些都是我們內心不能如實地觀照。這叫「真如實相,第一義空」。

 

       「曾未措心」:「措」是放置的意思。我們的心起心動念都有所緣,都有所執著,那《金剛經》講的「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好了,可是我們的心都有住著:哎,是粉筆就是粉筆,男女、老幼、生滅……都住在相上面。所以講,起心動念哪,舉念即錯了,「起心即錯,動念即乖」,心念一起一動,當下就錯了,就已經違背了真如實相。再怎樣高談闊論,再怎樣妙解妙思,這個都已經離得遠了。所以,這些事很難。前面講的「理深解微」就是指這個道理,諦理非常深妙,聖道門的道理很深妙,深奧玄妙,我們的心不理解,更談不上證悟。即使講經的法師,他所講的,也都是一種理路上所講的,並不代表實際上做得到。這樣,在修持上就沒有力量。

 

       所以,道綽大師,他是過來人,他原來是學《涅槃經》的,並且講過幾十遍,他就自己用自己的心境來說明,說「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真如實相就像虛空一樣,你根本就沒有辦法去把捉。對於虛空,你要怎麼抓它?你抓得住嗎?抓一個蘋果、抓一片樹葉都可以;叫你抓虛空,沒法抓。所以,我們心不安住,老是要抓它,「空是什麼樣子?我悟了……」悟無可得,悟了,什麼叫悟了?悟了,什麼也沒得到。這些東西我們聽起來、做起來、理解起來玄妙高深。所以,這個心啊,我們起心動念,執著、攀緣的心,對大乘的深妙道理難以契入。

 

       這是大乘。不要談修行了,修行從心開始,心都放不住、沒地方、找不到落腳點,這樣,後面就談不上了。

 

二、若論小乘,未有其分

       好了,大乘不能修了,我們就看小乘。道綽大師下面說小乘:

若論小乘,
修入見諦修道,
乃至那含、羅漢,
斷五下,除五上,
無問道俗,未有其分。

 

       前面幾句可能不太好明白,術語比較多;後面八個字很清楚:

 

       「無問道俗」: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道」是出家;「俗」就是在家。

 

       「未有其分」:都沒有分,不是只說在家沒有分。在佛的時代,證四果阿羅漢以上,往往都是出家人,在家人最高果位可以證到三果。可是,來到道綽大師的時代,他說:不管出家、在家,四果──阿羅漢有四個果位,叫四果,最高叫阿羅漢。從低的第一個階位叫見諦,見諦就是「見道位」,他是心中明瞭、見道了,看得明明了了,真理明瞭在心中,叫「見到位」;二果阿羅漢叫「修道位」,由「見道」再去「修道」,二果阿羅漢的位子;三果叫做「不還」,他在天上(初果阿羅漢要七次來到人間,最遲要從天到人間七次往返,可以證果,證到四果;那麼三果呢),就一次在天上,所以叫做「阿那含」,三果梵語叫「阿那含」;四果叫阿羅漢,阿羅漢就是不生,他不生不滅了,沒有再來人間這件事兒。所以,得到四果阿羅漢就是最高的果位了。所謂「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

 

       「斷五下,除五上」:什麼叫「斷五下,除五上」呢?「斷」就是斷除;「除」也是除滅。斷除五種下界的煩惱、除滅五種上界的煩惱。

 

       咱們佛教講「三界」,「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叫「三界」。三界,欲界是最低的,叫做「下界」;色界和無色界在欲界之上,叫「上界」。

 

       欲界有五種根本煩惱,一般略稱叫做:貪、瞋、癡、慢、疑。這是我們的五種根本煩惱。這五種根本煩惱不斷除,欲界不能出,所以叫「斷五下」。

 

       色界和無色界也有他們的五種煩惱,有色貪、無色貪,貪他這種禪定之樂,貪樂,掉舉啦……,這種種煩惱。那麼,這個如果不斷除,不能出三界。所以,出三界是很不容易的。

 

       欲界,它的特色就是有欲愛,有性別的差距,這個都叫欲界。人界的眾生都在欲界裏;天界也有,叫「六欲天」,有六層天是欲界的,比如說所講的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也在欲界,因為他還有王母娘娘,他也有欲,但是他比較輕微,比較淡薄,不必身體接觸,簡單地過個眼神,不像人間,需要男女交合才可以生孩子。再一個,像我們人界眾生,所謂肉體凡胎,血腥所成的肉體,粗劣四大,地水火風,所以,我們身上沒有光明,都很粗劣。天人就比較微細了,跟人不一樣,而且都有光明。

 

       天,也分多少層天,最低的,剛才講過,就是欲界天,欲界天還沒有斷除欲愛。如果禪定成就,就可以斷除欲愛了,禪定有不同層次,所以,禪定生天又分成色界天和無色界天。

 

       什麼叫色界呢?色界就超過了欲界,他已經沒有欲愛了,也沒有男女之相了,達到這個程度了。但是,他還有身體的存在,「色」就是色身,色身的存在。不過,他的色身是很微細光明的,跟我們是不一樣的。

 

       如果禪定更深入,他要進一步往上升,達到什麼程度呢?叫無色界天。無色界天完全是一種意識、精神領域的存在,連身體都不存在了,都沒有色身的存在了。所以,外道修持最高的境界就是無色界天,一到無色界天,他是一種很深的禪定,禪定能打八萬大劫,八萬大劫不出定,那麼,有人就誤解這就是阿羅漢的境界,其實還早得很。八萬大劫這個定一出來之後,還是要現出色身,還是要到三界六道去輪轉。

 

       所以大家知道:即使修阿羅漢,也不是那麼容易。出三界,你達到這種水準了,你還早得很。何況我們根本就達不到,我們都在欲界裏邊,這三界牢籠難以出離。

 

      所以 ,道綽大師就講:「無問道俗,未有其分」。

 

       現在如果有人說「我證到阿羅漢了」,我們不要隨便相信他,可能沒有這回事兒。在唐朝的時代,根機比我們現在猛利多了,佛法比現在興盛多了,道綽大師都這樣說了,那何況現在呢?

 

三、若論戒善,持得者稀

       好了,「大乘修行,曾未措心」;「小乘證果,無有其分」;只好退下來了,再看看人天果報:

縱有人天果報,

 

       這個畢竟在修持啊,人天果報本來不是解脫的,由於大乘、小乘修不了,只好降下一等,以人天善法、人天果報來比量比量看,看看修持如何。

縱有人天果報,
皆為五戒十善,
能招此報。

 

       那也是你要如實修持五戒法、十善法,這樣才可以得人、天這樣的果報。

然持得者甚希。

 

       能夠如實修持五戒十善的也非常少,稀有難得,所以做人不容易。你想來生做人,不容易的。佛陀說:「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一旦失去人身,不再得到人身如大地土;那麼,能夠再得人身者,「如爪上之塵」,這麼少!難得的人身。所以講「持得者甚希」。

 

       印光大師也講了,他說:往生西方,比你得人身還容易;得人身,比你往生西方還困難。

 

       我們往往有的人在做大夢,說:「我這樣修行,我用功,如果我不能往生西方,我最少保證下一世可以得人身。」他的意思就是往生西方比較難,得人身比較容易,「萬一不能往生,我可以得人身」,這個就是錯誤了。

 

       印光大師說得很清楚:得人身比往生西方還難,往生西方比得人身容易多了。為什麼呢?一個靠自力,一個靠佛力。自己修持得人身,五戒十善你要能做到,不然是沒有份的。

 

       那我們以五戒為標準看一看:五戒,第一戒不殺生,有的人,哎喲,魚啊、鵝啊、鴨啦……都出來了。特別是家庭婦女,要保持環境衛生,蟑螂啊……很多人問師父:「不殺生──蟑螂能不能殺?蟑螂不算吧?」就問我。

 

       我說:「你說蟑螂算不算?」

 

       「那蚊子算不算?蚊子不算吧?那蒼蠅應該不算啊?」還以為「不殺生,這些都不能算,這樣我可以使勁殺」。

 

       還有的人呢,沒辦法,「阿彌陀佛!你往生!阿彌陀佛!你去往生!」然後「阿彌陀佛!你去往生!」這個都犯有殺業,這都是殺生──不殺生是比較難做到的,可以講我們做不到。

 

       殺生有多種:有直接殺(自己親自去殺的)、有間接殺、有教人家殺、有隨喜殺(看見人家殺生,很高興,「好好好!讓我來就好了」,也有這樣的,惡性很重,這叫隨喜。小的時候啊,看人家打蛇,自己沒有打的,在旁邊鼓掌,「應該打!」這個也有殺生罪)、還有意殺(意念,比如現在的素食飯店裏,賣什麼素雞、素鵝、素鴨,這個都不能吃的,你吃了就叫意殺,你吃素了,幹嗎要吃素雞呀?還要吃雞啊?還想幹什麼?這個叫意殺,有意念的殺業)。

 

       所以,這個很微細,我們很難做到。尤其是現在,現在更不比往常了,現在農民種植,可以講眾生的共業所感,不打農藥你幾乎沒有收成;要打農藥,你就是殺生。有很多人就以殺生為業,不殺生沒辦法。比如說打魚的、務農的,肯定都要殺生。問我怎麼辦。我說:「我有什麼辦法呢?我只能告訴你:念佛。」我說:「你能做到不打農藥,你有那個本事說『我寧願餓死!寧可餓死,不毀犯戒』,那就好了,就都好做。」就說「我寧願餓死,我種田不打農藥」,能做到嗎?做不到,他還是買農藥。那怎麼辦呢?只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知道自己罪業深重,「哎呀,將來要往生淨土」。所以,這個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一定要求生極樂世界,不然在這個世界啊,我們不知道要和多少眾生結下怨仇。

 

       那我們在城裏,說:「反正我不種田。」你不種田,你要吃糧,你吃糧,人家農民糧賣給你,你也有唆使罪,你是拿錢買人家的,對不對?比如說,那個人不是你親自所謀殺,但是你花錢買人家殺他,那你還是主犯。我們花錢買糧,這個糧是殺生得來的,我們哪能脫得了干係呢?菜也一樣,不打農藥沒菜吃啊。

 

       所以,現代社會殺業很兇猛,我們老法師編印《戒殺放生文》,可以講是很慈悲的。我們只能盡力而為,儘量地減少殺生。
再一個就是要多多懺悔,專修念佛,內心思維:我罪業深重,我念佛求生西方。

 

       所以,可以講,在這個世界,沒有一個乾淨的人了,我這樣講話,有人聽了不太好聽,但是可能是這樣,因為我們是「五濁惡世」。我們來到五濁惡世裏邊,就是五濁惡人。「濁」就是渾濁、濁亂、不清淨,所謂:劫濁、見濁(很多污穢見解,邪見)、煩惱濁(種種煩惱逼迫身心)、眾生濁、命濁(生命短促,體質不強健),這個都叫「濁」。俗話說「跳進黃河你就洗不清了」,大家跳到黃河裏面去想洗啊,能洗清嗎?跳黃河裏洗澡,想洗得乾乾淨淨,越洗黃泥越多,是不是?我們現在不是跳到一條黃河裏邊,我們跳到五濁惡世裏邊,洗得清嗎?你怎麼洗,說:「我想清淨一點。」你所帶來的念頭都是不清淨的,都是染 污的。比如說,惡念,起惡念是染污法,那麼,起善念是一個對治法,善念是不是就是一種清淨的念呢?只有達到當體即空(當然這是高標準了),這個才可以談得上是清淨,不然的話,善念也是染 污,它還是有執著。所以,不管我們是善、惡、染、淨,我們通通已經是不清淨了。

 

       但是,六字名號就不一樣,它不是五濁惡世裏的,它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清淨功德所成就的,所以,我們就念這句六字名號,五濁惡人稱念六字洪名,掉到黃河裏的人要洗得清,只有把他拉起來,放到清水盆裏洗一洗。我們來到五濁惡世的眾生想要清淨,就要把我們(念六字名號)吊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池裏抖一抖,在那裏才能洗乾淨,在這個世界不容易洗乾淨啊。

 

       所以,我們佛教有兩句話,宗旨不同,含義不一樣:一句叫做「隨其心淨,則國土淨」,這叫「心淨國土淨」;還有一句話,叫「國土淨心淨」。

 

              「心淨國土淨」就是一種大修行人、菩薩,他們有這個誓願力。這個五濁惡世很染污,但是如果一念心淨,「我可以轉五濁為清淨世界,所謂莊嚴國土」,叫「心淨則國土淨」,這個談何容易呢?這個不容易做到的。我們就不要講「心淨國土淨」了,如果你心淨一淨,你把長春市的空氣污染能解決一下也可以,我「隨之心淨,則長春市淨」,好了,長春市環保第一了。但是,我們看這個環境,非常的染 污──我們沒有這個力量。

 

       作為博地凡夫,我們修行淨土法門,淨土法門是「隨其國土淨則心淨」,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萬德莊嚴、不生不滅清淨寶國,一旦到達極樂世界,我們的心當下一塵不染,當下萬念皆除,當下真心發露,清淨本體朗然獨耀──國土一淨,心就淨了。這個是我們找的方法。

 

       比如說現在的人,過幾天就是十一國慶了,他們都會找到一些風景優美、環境清淨的地點去旅遊。為什麼呢?可以消除紛雜的塵勞煩惱啊,「我到黃果樹瀑布,往瀑布底下一坐,周圍是霧雨濛濛,瀑布是濤聲陣陣,我就好像置身世外桃園,感到心裏邊什麼亂糟糟的事兒都沒有了」,你看!不能遠足的人呢,也可以利用這個假期到附近的公園,早晨起來,陽光明媚,鳥語花香,空氣清新,青枝綠葉,心裏感到:哎呀,挺好,挺清淨!

 

       平常一出門就是車,嘀嘎嘀嘎;到處都是樓,一出門就是樓,很高的樓,有壓抑感;然後打電話,「喂喂,快點快點,什麼事?」;領導又要來找你麻煩,同事也要有什麼事情;做生意有什麼討債的……很多事!在這個環境下,怎麼能心清淨呢?

 

       所以,我們凡夫啊,旅遊業也在給我們作證明,說:「你應該求生淨土,你真的想到清淨的地方去旅遊,不如到西方極樂世界。」

 

四、若論造罪,暴風駛雨

       這個就是我們力量達不到。道綽大師就說了三點,以這三點來比量我們的心: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沒有措心;小乘,「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沒有份;人天果報,「皆為五戒十善,持得者 甚希」。

 

       那麼,往哪裡退呢?沒有地方退了。大乘佛法修不來,那就說:「不得已求其次,修小乘吧」;小乘又修不來,不得已再求其次,就談人天吧,人天也是「持得者甚希」。退到沒有退路了,人天下來,就是三惡道了。

若論起惡造罪,

 

       哎,這方面就有勁了、就勇猛了,說凡夫的心啊:

何異暴風駛雨。

 

       如果講造罪、造惡,這個力量很勇猛,像刮大風、下大雨一樣。

 

       大家在家裏有沒有刮過這個風啊?我們佛教講:外在的環境都是我們內心的一種影像。世界災禍連年、污染嚴重,其實都是人心毀壞掉了。我們往往心中也會起這樣的風暴,風暴從內心而起──看天氣預報,就說:「在太平洋北緯多少度,東經多少度,產生風暴中心,以每小時多少的速度向哪個方向移動……」,其實,以佛法來看,風暴的中心就在我們這個地方,從我們心中產生的風暴中心,以每小時多少的速度往外走,如果你是一個婦女,首先受傷害的就是你老公了,生氣了,生氣了,盤旋,有一股氣,有一股風暴,然後口中就出來,就罵人,罵人然後就吵嘴,吵嘴然後就打,家庭不和諧。

 

       所以,今年的「世界佛教論壇」講「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心要不和諧,整個不談。我們心裏不和諧,這個小家庭就不和諧;住在一個道場裏邊,大家眾住,如果心不和諧,道場就不和諧;如果在社會上,大家心不和平安寧,這個社會就有種種的紛爭、衝突。

 

       小到家庭、社會團體,大到民族,族和族之間、國家之間,為了爭奪能源,爭王爭霸,爭本國利益、本族利益,引發種種的戰爭,這都是從我們心裏邊所起來的。

 

       所以,一切的過惡,來自於心源。可是,我們這個心又沒有辦法控制,「起惡造罪,無異暴風駛雨」。如果說能夠讓這個心安寧了,世界自然太平了。所以,在這個世界啊,真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我們願生西方淨土,有這個心,這個世界也太平很多了。因為我們願生西方啊,我們不願在這個世界跟你爭名爭利,你要石油,就給你,到極樂世界用不著石油,那不好了嗎?就不吵嘴了、不打架了;你要名譽也給你;你要權勢也給你,我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樣,我們最起碼保證我們個人內心比較安靜,熄滅種種過份的欲望和要求,只要衣能夠蔽體,吃飯能夠填飽肚子。

 

       所以,我們經常說:「有飯吃,有佛念,千足萬足。」在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多大的期望,有一口飯吃,有一句佛念,我們就打一百分了,人生圓滿了。「謝謝!感謝眾生!感謝阿彌陀佛的慈悲!」千足萬足。

 

       沒飯吃、有佛念──飯沒得吃了,有佛念,還是千足萬足,也一百分。有飯吃也不能保證你吃兩百年,對不對?世間那麼多飯,放到你嘴邊,有一天你也吃不了;就是沒飯吃、沒衣穿,但是有佛念,我也一百分,人生毫無遺憾。

 

       所以,這個世間的事情啊,隨緣,精粗隨緣得,是好、是壞、是貧、是富,一任前緣,就隨我們過去世的業力,該如何就如何,這個就不管它了,過去的事,業力如此,是男是女,是貧是富,是健康還是多病……

 

       道綽大師分析完之後,就用這四個尺度給我們一衡量,我們就發現:前面說「都不自量」,幫我們比量比量,我原來是「起惡造罪,暴風駛雨」這樣的根機。那麼,對於這樣的根機怎麼辦呢?那豈不是要墮落嗎?所以底下說:

是以諸佛大慈,
勸歸淨土。

 

       「是以」就是所以,所以,諸佛菩薩就大慈大悲,勸我們要回歸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是從前面來的,說:「大乘你沒有措心,我不能勸你修大乘,勸你修大乘法門,你曾未措心,起心動念都是錯;那麼小乘呢,不管出家在家,都得不到四果阿羅漢的果位,所以也不能勸你修小乘;那麼人天呢,人天只是暫時不墮落,而且得到的人很少,所以,也不是勸你修人天。那怎麼辦?只勸一條道路。」如果再不勸,他就起惡造罪,只有墮落了,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不允許我們墮落,所以,只勸我們一條:「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

 

       所以,分析聖道門和淨土門,是顯示佛的慈悲,勸我們要歸心淨土,這個要捨得。

 

       我們修法要有智慧,能夠幫助我們往生的,我們就要抓住;對我們往生利益不大,甚至障礙的,我們就要把它放在一邊──能捨。

 

       「諸佛大慈,勸歸淨土」,歷代祖師亦如是。

 

       下邊怎麼勸呢?

縱使一形造惡,
但能繫意專精,常能念佛
一切諸障自然消除,
定得往生。

 

       這一段話與前面那一段差不多,也是用一種激勵的方法、反顯的方法。

 

       「縱使」:前面說「縱令一生造惡」,這裏說「縱使一形造惡」,即使你一輩子都是造作惡業的(我們在座的還不至於這樣,我們還多少修善,奉持佛的戒律,雖然不能說那麼全面、那麼嚴格,但多少我們還是有這個觀念,有這個行為),即使是這樣的人:

 

       「但能」:只要能夠。

 

       「繫意專精」:「繫」是繫念,我們的思想、意念像繩子一樣;繫在哪個地方呢?專一在阿彌陀佛這一佛、念佛往生這一法,叫「專精」。「精」就是不雜,精度很高,很精純;「專精」就是不雜的意思。「 繫意專精」。

 

       「常能念佛」:經常念阿彌陀佛,有事無事,這句佛常掛口邊。

 

隨忙隨閑常念佛

       所謂:

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
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這是一幅對聯。

 

       「隨忙隨閑」:這句名號,忙了,當然我就暫時擱下來;稍微閑一點,「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得一刻工夫就念一刻佛。

 

       當然,這個都需要訓練,不是一下就能達到的。比如說,現在每個家庭裏幾乎都有電視機,有的人說:「師父啊,我沒有時間念佛。」

 

       我說:「你那麼忙啊?」

 

       他說:「我很忙啊。」

 

       「噢,那麼忙。」我說:「你有時間看電視嗎?」

 

       「電視我要看一看。」

 

       我說:「你有時間看報紙嗎?」

 

       「報紙也要看一看。」

 

       我說:「你有時間跟朋友請客吃飯嗎?」

 

       「請客吃飯總是也要吃一吃。」

 

       這麼多事都有時間,何故念佛沒有時間呢?老兄啊,不是沒時間念佛啊,時間有的是,只怕沒有心啊。你沒有心,什麼時間都沒有;你有心,什麼時間都有。所以,你可以把看電視的時間拿來念佛。

 

       「我每天要看四個小時電視。」

 

       「哎喲!太浪費了!」我說:「能不能省兩個小時,拿一半時間來念佛呢?」

 

       「我努力努力吧。師父啊,我邊看電視邊念佛行不行?」

 

       我說:「行。」

 

       「師父啊,我邊念佛邊看電視行不行?」

 

       我說:「不行。」

 

       「師父,你怎麼又說行又說不行?」

 

       我說:「邊看電視邊念佛,是因為你要看電視,然後又不能把看電視的時間浪費掉,你多少念幾句佛,這個是向念佛的方向進步,這個是可以的,應該的;邊念佛邊看電視,是本來念佛,你不好好念,你看電視,這個是把念佛往下降,這個不行。」

 

       重心不一樣。你原來一天看四個小時的電視,現在省兩個小時念佛,另外兩個小時看電視。那個時候,邊看邊念佛,也不要全看。看到什麼程度呢?看到電視機一關,問你:「老王啊,剛才電視看的什麼?」

 

       「哎,不知道!我剛才在念佛啊!不知道電視看的什麼。」那就差不多了。

 

       看完電視機一關,問你:「老王啊,剛才電視看的什麼?」

 

       「哎呀,那個電視演得可好了!怎麼怎麼樣,怎麼怎麼樣……」(你這個念佛就假了!)還能說出個子丑寅卯,說得生動得不得了,還說「昨天的連續劇,今天還有,等到明天再看!」這個心完全埋沒在世俗裏邊,還等到明天再看!看電視念念相續,今天依著昨天,還掛著明天。如果念佛也能如此,何愁不能往生啊!

 

       我們念佛是正業──念佛人,修行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是正業。

 

       所以講要「繫意專精,常能念佛」,隨忙隨閑,一句佛號。

 

       初期念佛的人,他有個誤解,他總覺得說:「我要有個完整的時間,一大塊兒,我有一個小時就好了。」

 

       可是,又沒有一個小時,那怎麼辦呢?你就根據你的時間忙閑。所以,有兩句話:「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這是一副對聯,說:竹子再密,流水還是過得了。大家有沒有看過?竹子很密的,一根接一根,但是不可能擋住流水;山雖然高,但是白雲照樣飛渡。就說我們事情再忙(這個竹子密代表我們事情多,一件事情接一件事情,但是這中間還是有縫),你肯定還有時間來念佛,哪裡沒有時間念呢?「竹密不妨流水過」,「事多豈礙念佛名」嘛,對不對?事情多,照樣念佛!那就說把零碎的時間──時間就像沙子,會從我們的手指縫裏不知不覺地漏掉,那我們把這些零碎時間都用起來。

 

       比如說我早晨起來,確實忙,那麼一起來,一睜開眼我就提起佛號;我洗臉也在念佛;我刷牙,「南無阿彌陀佛……」,你要覺得出聲不方便,就默念;刮鬍子也念,刮鬍子最好不要動嘴唇,這個有一點危險,就默念;吃飯的時候,也可以默念佛;走路、搭車也不要東看西看,「哎呀,這個廣告真好!」外面的世界你不用看,坐公車上,眼睛閉著,念我的佛號;出門辦事、出差,在火車上、在飛機上、在輪船上都可以念佛,念佛的時間很多;上個衛生間,也可以念佛。如果用心很細的話,你就會發現,每天有很多時間念。我覺得再忙的人,一天念個五千聲、六千聲是沒有問題的。五六千聲才一兩個小時,你哪能忙得這麼忙?都能念出來!

 

       如果這樣,常能念佛──這就是一個心哪,就是說:我念念在佛號上面。印光大師也善於打比喻,他說:念佛,主要是你要有這一點心,像孝子思念父母。孝子思念父母,你說他一定要花一段時間、找一個房間,坐在那裏打坐慢慢想嗎?會不會這樣?不會呀。現在比如說,有很多人在外地打工,現在快到春節了,都想回家,他會向老闆請個假,「老闆,今天我要想家了,老闆,放一個小時假,我坐那裏慢慢想」──他不會,他上班也是想,他下班了還是想,也不打擾他的工作。

 

       我們也一樣啊,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總是想到要回歸西方淨土,所以,隨忙隨閑多念佛,這個是不障礙的,有這份心,自然而然佛號能提得起來。就怕你沒這份心,那樣,再多的時間也沒有。所以,念佛時間有的是。

 

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

       果然能如此,「常能念佛」──

 

       「一切諸障自然消除」:種種障礙自自然然就消除掉了,這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所以底下說:

 

       「定得往生」:果能專心念佛,決定往生淨土,沒有任何障礙。

何不思量,
都無去心也!

 

       道綽大師懇切地勸導我們說:「一切眾生啊,你為什麼不考慮考慮?為什麼不仔細地掂量掂量?」

 

       「何不」:「你為什麼不這樣想呢!」

 

       結果大家都沒有往生的心,「我要搞這個,我要搞那個……」都這樣雜行(雜行雜修還談不上,雜行雜修的人,還是有願往生心的人,雜行雜修就不錯了,他只是在行法方面、抉擇行法的時候沒有專修念佛,但是他還是願生淨土的),就是說,「我願意在此世開悟成佛」,或者「我願意下一輩子再來,做出家人,建大廟子、度眾生」,像這樣的想法,都是不切實際的。

 

總結

       道綽大師這一篇文叫做「聖淨二門判之文」,判斷聖道門和淨土門。

 

       聖道門就是聖人或者說具有聖人根器的人才可以行持的道路,所以叫聖道。

 

       我們是凡夫,一講聖道門,我們凡夫修不來;那凡夫雖然修不來聖道門,還有一條:往生淨土門。往生淨土就不嫌是凡還是聖。道綽大師不是說了嘛,你「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何況我們不至於如此呢?我們念佛都可以去往生的。所以,整個這段文,我們再來把它讀一遍,再把它的次序總結一下,稍微地來 複習一遍。

問曰: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遠劫以來應值多佛,
何因至今,仍自輪迴生死,不出火宅?

 

       我們都有佛性,過去世都遇到很多佛了,我們也都修行過了,人家都成佛了、都成菩薩了、都成阿羅漢了,怎麼我們還在輪迴生死呢?一道發心修行,結果同班同學都成佛了,我們還在這裏做凡夫。底下就回答:

答曰:
依大乘聖教,

 

       不是依凡夫自己的想法,是依佛法的道理。

良由不得二種勝法,

 

       正是因為我們沒有得到這二種殊勝的教法。

以排生死,
是以不出火宅。

 

       所以我們還在火宅之內。「火宅」就是已經著了火的房子,佛在經中把我們整個娑婆世界形容為「三界火宅」,我們還在這裏覺得很好玩兒,所以,佛很憐憫我們,說:「要燒到你了,你要出來!到哪裡去?到淨土去!」這個叫「火宅」。

何者為二?

 

       哪兩種呢?

一謂聖道,
一謂往生淨土。

 

       大乘佛教,這有兩種法門,你能修一種都可以。

其聖道一種,
今時難證。

 

       聖道這種法門,這個時代難以修證了。

一由去大聖遙遠,

 

       「大聖」就是指釋迦牟尼佛。離開他遙遠了。

二由理深解微。

 

       大乘佛法教理太深奧、幽玄,我們難以理解。

是故,《大集月藏經》云:
我末法時中,
億億眾生,起行修道,
未有一人得者。

 

       這就是說:末法時代,靠自力修行聖道法門(也就是除了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之外一切的法門,都叫聖道法門),成千上萬億、成千上萬億的人修行,沒有一個可以得道的。

 

       所以,奉勸我們不要走這個窄道,很狹窄,億億個人錄取不了一個,你幹嗎去……?可以講,在這個時代,聖道法門不契合我們的根機了。

 

       當今末法,

 

       現在正是末法時代。

 

       現是五濁惡世,

 

       就目前這個時代來看,五濁惡世更加的濁惡,思想混亂,知見林立。

 

       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唯一的通路就是淨土門了。淨土門指什麼呢?

是故《大經》云:
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
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號,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個就引用經文來證明。雖然大乘聖道法門難證,並不是佛法沒有希望了。所以,到了末法時代,我覺得也不要太悲歎。末法時代雖然說我們證不到阿羅漢、證不到無生法忍,聖道法門雖然衰微了,但是,淨土法門正是大興於天下的時候。因為在這個時代,大家更加感覺到自力的薄弱,沒有力量,煩惱洶湧、猛烈。

 

       我們也講到,這個世界「無言說法」,只要你抬眼一看,出門搭車,做任何事情,都在告所你說:「你要靠他力,不要靠自力。」搭車是靠車的力量,打電話是靠電話的力量,就是你看個電視,也是電視機的力量。所有這些科技產品,都是外在的力量給我們提供方便。所以,末法時代,淨土法門很相應,阿彌陀佛的慈悲在這個時候更加的明顯,因為比較而言,其他法門修不了了。所以底下說:

又復一切眾生,
都不自量。

 

       怎麼不自量?

若據大乘,
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
若論小乘,
修入見諦修道,那含、羅漢,
無問道俗,未有其分。
縱有人天果報,
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
然持得者甚希。
若論起惡造罪,
何異暴風駛雨?
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
縱使一形造惡,
但能繫意專精,常能念佛,
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

 

       這段文讀下來之後,感覺到很通暢,覺得道綽大師遣詞造句都很講究。你看他用了很多詞,「若據」,「若論」,「縱有」,然後講「若論起惡造罪」,「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縱使一形造惡」;然後「但能」,你看,就是很簡單,你只要這樣就可以,一切「自然消除」;「何不思量」,「你怎麼都不考慮考慮呢?」我們大家有沒有思量?願不願生淨土呢?

       (「願意。」)

 

       道綽大師在,就高興了,「對啦!」

 

聖淨三同

       下面把這段文我們再給它比較一下。這一段文是聖道門和淨土門比較,我在這裏給它列出來,在法門上來講,法上有「三同」;可是,從機上來講,有「三別」。

 

       法上有哪「三同」呢?

 

       不管聖道法門還是淨土法門,它們同是大乘佛法。

 

       有人講:「淨土法門,你老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這個是小乘。」

 

       錯了!這個是大乘,因為能到西方就能成佛。所以,印光大師講:「只怕不成佛,不怕成佛不會度眾生。」要度眾生,先到極樂世界,你只要能成佛了,不要怕你不會度眾生的。所以,度眾生不著急,你先去成佛,這是淨土法門講的。那麼,淨土、聖道都是大乘佛法。

 

       第二點,同是勝法,都是大乘佛法裏面殊勝的教法。

 

       不過比較起來,淨土法門更殊勝,對不對?聖道法門當然也很殊勝,可是我做不來呢?做不來就不殊勝。這個不是法不殊勝,是根機不堪。所以,同是勝法,第二點。

 

       第三點,如果能夠如法修行的話,同出生死,所謂「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嘛。聖道法門你能修持,決定了生死、證涅槃,但是我們做不來。

 

聖淨三別

       法上雖然有「三同」,在機這一邊,有三種差別。哪三種差別呢?

 

       一個是時代限制。聖道法門有時代的限制,淨土法門沒有時代的限制。

 

       聖道法門在正法時代、根機堪行就可以得證;到末法時代,「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

 

       而淨土法門,不要說正法時代、像法時代、末法時代,就是來到法滅的時候,《無量壽經》就說了: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

 

       就是末法一萬年已經過了(再過八九千年),到了法滅時代,那個時候,經典都沒有了,出家人也沒有了,佛經、佛像都沒有了,三寶滅盡了。那個時候的眾生,遇到淨土法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法滅時代的眾生,那個時候,眾生非常的惡劣,體性惡劣,煩惱深重,最大的壽命只能活十歲,身高啊,我們現在隨便找一個矮子,到那個時候都是籃球隊裏面的高個子(不過,那個時候可能也沒有心思打籃球了),那個時候,身高只有一尺高,一尺高,十歲就完了,三四歲就開始結婚生孩子了。你看,不敢想嘛!這就是法滅時代。惡業深重,壽命短促,人的殺心很重,見人就拔刀相向,在路邊隨便抓一根草起來就可以當劍,就可以把人殺掉。你不殺他,他要殺你,所以,人和人見到之後,都很警惕,很戒備,「先把他幹掉,免得他殺我」。你殺我、我殺你。所以,這個時候,眾生哪還有修持?三寶滅盡,連因果報應……一切佛法道理根本都不懂。但是,有諸佛的慈悲,特留《無量壽經》,特留念佛法門,大家念南無阿彌陀佛。那個時候,你叫他打坐,「得了你!叫我打坐!」「哢」,刀拿出來了。你叫他怎樣參禪、叫他持戒,不可能的事了!那麼,只有這句名號能度他,說:「你念一句佛。」他念:「南無阿彌陀佛。」哎!當下佛現在空中。他感到苦啊,他並不懂很多道理,覺得很苦,被追、被逼迫,所有的人,後來沒有地方呆,家裏不敢呆,都往深山老林裏面躲起來,一抬頭,看見前面一個人──最怕的動物不是老虎了,也不是豹子了,就是人。一看,「啊!一個人!哎喲」,嚇死了。後來時間長了之後,世界上沒什麼人了,你殺我、我殺你都殺乾淨了,只剩下極少數的人。這少數人有一點天良發動,「這樣打下去也不是辦法啊」,慢慢地柔軟了,就開始慢慢慢慢和好,這個時候,才又慢慢慢慢行善法,慢慢慢慢地緩和起來。

 

       所以,法滅時代非常的濁惡。這個時候的眾生,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在《無量壽經》裏講:

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都可以往生。那何況這個時代?所以是沒有時代的限制。

 

       這是淨土法門的第一重殊勝。

 

       這個都是從根機來考慮的,不是從法上──法上大家都好。但是從根機來講,淨土法門更勝一籌。

 

       第二點,就是根機限制。

 

       聖道法門要求你有聖人根機,大乘佛法能夠明悟自心,小乘佛法你能「斷五下、除五上」,這樣,你修聖道才有可能性,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你就沒有可能性。就是說,對於我們的根機有所選擇:上根利智、精進勇猛、善根深厚之輩,這個才可能。

 

       淨土法門沒有根機限制,一切眾生,縱使你一生造惡,臨終十念相續都得往生,還有誰不往生呢?所以,每一個念佛的人,通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十方眾生一網打盡,沒有一個遺漏。所以,根機沒有選擇,這是第二點見得淨土法門的殊勝。

 

       第三點,就是利益差別。

 

       聖道法門,「末法時代,億億人修行,罕一得者」,沒有一個得道的,利益很微薄,頂多得一點點人天福報,而且很少人得到。所以說,「縱使能得人天果報,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希」。

 

       可是淨土法門的利益呢,「定得往生」,「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你能往生,就決定成佛。這是第三點,利益差別。

 

       從這幾點,也顯得我們淨土法門契合時代、契合眾生、利益殊勝。這是淨土法門的超勝之處。

 

捨聖道、歸淨土

       通過這樣的比較、分析,道綽大師的用心,在於勸導我們捨聖道、歸淨土。就是捨棄聖道修行這個難行道,勸我們歸心淨土。

 

       「捨聖道」裏面有幾個詞,比如說:「聖道今時難證」,難以修證,當然要捨掉;又說:「未有一人得者」,沒有一個人得到的,那當然要捨掉了;又說:「都不自量」,當然我們做不到了,你沒有自知之明了。這個都是勸我們:聖道修行太難,應當把它暫時擱捨,放在旁邊。

 

       那麼,淨土法門呢,說:「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淨土正可以通行,這個當然就要選擇了,淨土是我們的唯一道路,當然就要選擇這個唯一的道路;又說:「一切眾生,縱使一形造惡」,一輩子造惡,回心念佛也定得往生;然後說:「何不思量,都無去心!」再勸我們;又說:「諸佛大慈,勸歸淨土」。所以,道綽大師作「聖淨二門」的分判,很明顯的,是要勸我們擱捨聖道門、歸入淨土門。他本人也這樣,捨了《涅槃經》的講解,然後專修念佛。

 

       這裏要說明一下,「我捨了聖道門是不是罪過呢?」沒有罪過。我們這個捨……捨有好幾種捨:

 

       一個叫「誹謗捨」,「誹謗捨」,他誹謗,捨掉,這個當然有罪過。

 

       可是我們不誹謗,我們讚歎。

 

       第二個叫做「永遠捨」,「我捨掉,全部捨掉了」,這個當然也不好。

 

       我們也不是永遠捨,我們是暫時把聖道法門,比如《金剛經》、《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都好,好得不得了,因為我想得到它,所以,我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旦到達極樂世界,這些經典我通通都得到了,所以是暫時的擱捨,不是永遠的放棄。不管原來學了什麼法門,我們並沒有捨掉。這是一個名詞,說你暫時要能放得下,先求生淨土再說。不要感到害怕,說:「這個麻煩了,我有罪過了,我要墮落了……」不是的!捨掉我們做不來的,選擇我們做得來的;捨掉那個要走彎路的、要怎樣修難行苦行、要繞一大堆彎子、要繞很長時間的,選一個易行、安樂、快速成佛的道路。這個,諸佛歡喜,不會有罪過,只會有功德,大家儘管放心。

 

       好,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