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 「楷定」是什麼意思?「古今」是指哪些人?
關於「古今」,大師說得比較籠統。所謂「諸師」,最主要的是三位:慧遠大師,不是東晉廬山東林寺的慧遠大師,而是隋朝淨影寺的慧遠大師;智者大師,天台宗開宗祖師;吉藏大師,嘉祥寺三論宗開宗祖師。
這三位大師比善導大師都早一些,是隋朝的。這三位大師都對淨土法門的《觀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有疏釋著作。我們要知道,這都不是一般人,這三位大師被稱為「隋朝三大師」,在整個隋朝,這三位就是一等一的大師,是鼎鼎有名的,這是何等人物啊!在中國佛教歷史上,這三位大師都非常有名,都不是等閒人物。
慧遠大師被稱為「釋義高祖」,解釋佛經義理,他被稱為「高祖」。當時他的教化也非常廣泛,常隨他學習的有七百人,他培養的高僧大德非常多。他最有名的著作是《大乘義章》。這是一部綜合性的著作,非常有名。智者大師是天台宗開宗祖師。吉藏大師是三論宗開宗祖師。這些大師的智慧辯才都不可思議。
善導大師是對這等人物作「楷定」,那其他人、今天這個時代的人,就更不用談了。「古今」包含善導大師那個時代,也包含善導大師之前的時代,還包含我們當今這個時代,現今對淨土法門的種種誤解都沒有越出這個範圍。所以,「楷定古今」是從善導大師之前的時代,到善導大師那個時代,一直到當今,乃至未來,古往今來的標準都有了,都定下來了。
4.楷定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對我們有什麼恩德?對佛法存亡的貢獻是什麼?
請看如下圖表:
這就是楷定的內容,綜合起來就是「本願」,是能楷定的;「心性」是聖道門的,是所楷定的。
楷定的內容分成三項:機、行、益,是對根機、行法、利益的楷定。對根機來說,善導大師依據阿彌陀佛本願,楷定淨土宗正受的根機是凡夫。這在《觀經疏‧玄義分》有很長一段論證,引用了《觀經》的十條證文。
所楷定的就是當時諸師的解釋。諸師認為,往生極樂世界須是聖者根機,尤其淨影寺慧遠大師判得特別高:「言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以來菩薩」,四地以上到七地菩薩,就很高了。《觀經疏》對諸師的解釋列得很詳細,諸師認為能往生的至少也是上根利智的人。
如果像諸師解釋的那樣,那我們今天就不要學淨土法門了,我們欲哭無淚,沒辦法了。所以,「楷定」對我們的恩德,就是給我們開闢了往生淨土的捷徑,使我們往生有份,因為淨土法門是凡夫為本——「但此《觀經》,佛為凡說,不干聖也」。說話懇切有力,乾脆徹底,毫不含糊!這樣我們才覺得往生有份。
「凡夫」就是罪惡生死凡夫。凡夫沒有清淨的,都是染污的,是煩惱、罪惡、生死的,是流轉、輪回、墮落的。我們都會自慚形穢,會覺得「像我這樣的人,往生沒有份」,再遇到一些大法師說「那要聖者、上根利智的」,那我們肯定沒份了。
可善導大師不一樣,他說「佛為凡說」,就是說,淨土法門是佛為凡夫說的。這對我們恩德非常深厚。對凡夫能要求有多高的行法嗎?要能夠明心見性,證無生法忍?還是要破無明,證實相,行六度萬行?那都不可能。
善導大師是依據淨土經典來判定的。《阿彌陀經》說:「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觀經》裡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乃至九品都是凡夫。對行法的楷定,善導大師就說「稱名」。這也是依據阿彌陀佛本願。阿彌陀佛本願說:「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在行法上,《無量壽經》中第十八願說「乃至十念」;《觀經》下品三生——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指聞佛名號,稱佛名號,一聲十聲;《阿彌陀經》也說「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是依據淨土三部經而建立淨土宗的根本行法,就是稱念彌陀名號。
諸師的解釋不一樣,他們是站在聖道門的立場,覺得稱名很簡單;這麼簡單,那功德也不殊勝。所以他們認為是「定散萬行」,以定善、散善、六度萬行作為往生的行法。如果是這樣,那我們仍然欲哭無淚,沒辦法,做不到。
在當今這個時代,那更不要提了,人們都忙著賺錢,忙著去做種種事情,要怎樣去修定善、散善、六度萬行,都修不來。眾生根機非常卑劣,對世間利益看得很重,放不下,讓他們修行是根本不可能的。
根機是這樣的卑劣,行法是這樣的簡單,而利益卻是這樣的殊勝,是往生報土:這是善導大師所楷定的。
在當時佛教界,對凡夫往生有三種觀點:
第一,凡夫不能往生到優越的報土,只能到低檔次的淨土。
第二,認為凡夫只能往生到化土,要到極樂世界報土,凡夫沒有份。
第三,經中雖然說凡夫可以去,那只是「別時意」——怕說不能去你又退心,就說可以去,實際上你要經過生生世世累劫的修行,到時候才可以去的。
總之,不允許凡夫到報土。現代比較流行的是天台宗的判法——凡夫往生到凡聖同居土。這也是最低檔次的。天台宗判淨土有四土,四個級別: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凡夫往生的是最低的凡聖同居土。
上面圖表中,「本願」二字下面括號裡有一行小字:「彌陀修德,他力救度」。「心性」後面是「聖者上根」「定散萬行」「凡聖同居」,這是站在眾生心性立場來判斷的;下面有一行小字:「眾生性德,自力修行之教」。聖道法門為什麼作這樣的判斷呢?它是在哪個立場上呢?它是站在眾生性德立場上來判斷的。
「性德」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本性裡有這個功德。如《壇經》所講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凡夫的自性就是佛性、法性。佛性具含諸佛如來的智慧德相,一切智慧功德都包含。這是指凡夫本性中存在的,性上有,但修行上還沒有顯示出來。打個比喻,就像金礦,礦石裡面含有黃金,但它是石頭,黃金還沒有被提煉出來。眾生五蘊的身心,就像金礦石一樣,裡面包含佛性,但並不能像佛那樣展現出佛性。金礦石能拿來做金戒指、金佛像嗎?它沒有這樣的用途,但裡面有黃金。凡夫的五蘊身心裡有佛性,但是沒有顯示出來。
阿彌陀佛本願的作用是什麼呢?阿彌陀佛代替我們修行,他的佛性完全顯示出來了,從礦石裡提煉出純的金子了;提煉之後,給我們用。這是修德圓滿所顯示出來的功用。
聖道門的修行之所以是難行道,是因為它站在眾生性德的立場上自力修行,自己提煉佛性,「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佛性展現出來了,證悟了空性的本質。這是難行道,是自力修行之教。它站在這樣的立場來判斷,根機選擇是聖者、上根。它對往生極樂也認為要這樣,修行不是靠那麼簡單容易的方法,應該定散萬善、萬行同修。
善導大師所判的阿彌陀佛本願,是彌陀修德。阿彌陀佛通過五劫思惟、兆載修行,《無量壽經》說「惠以真實之利」「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令諸眾生功德成就」。法藏比丘成就的佛法功德,「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他所修行的圓滿功德成為名號,功德大寶廣泛布施給一切眾生。
彌陀修德是他力救度之法,對我們的恩德特別大。如果沒有善導大師依據阿彌陀佛本願,展現阿彌陀佛他力救度的法門,我們通通永遠地沉淪於六道中,所謂「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我們今天能夠念佛,尤其是弘願寺、悟真寺的住眾,我們在座各位,我們的蓮友,說話底氣都很足,腰板都很直,談起來就是「往生成佛」。在世間誰敢講這個話?佛法到這個時代,大家都不敢講,誰成阿羅漢了?誰明心見性了?誰斷煩惱了?不能講!沒有辦法,佛法怎麼辦?逼得沒路走,只能講「人間佛教」。
因為有善導大師來開顯淨土法門,真正「萬修萬人去」,佛法光芒萬丈就在這個法門展現出來,信心十足就在這個法門展現出來,平等大悲就在這個法門展現出來!念佛人走出去就是「芬陀利華」,胸脯挺得直直的,佛法就有希望,眾生就有解脫的光明。這對佛法存亡的貢獻是巨大的!
佛法存亡是兩個方面:第一,教法;第二,證法。教法是經文、經本留存在世間。從根本來講,教法雖然存在,但如果證法不存在,那麼教法似乎存在,但其實不存在。比如《心經》《金剛經》《華嚴經》等等經典還存在,但眾生不能按照這些經典修行,解脫生死,那等於不存在。只是從教理、文句、經文上我們還能夠拜讀,能消災、祈福,有這樣的功效;但從證法上講,就沒有解脫生死這種功能了。
當今這個時代,大家結合自己的根機來講,如果沒有遇到善導大師的教法,在我們身上有佛法嗎?只是嘴上講一講而已。也許你會背,會寫,但都不是你的。說食不能當飽,畫餅不能充饑。餅是畫出來的,顏色很好,但吃不到肚子裡;食品、營養講在嘴上,肚子還是空的、餓的。佛法講得很好,天花亂墜,妙語連珠,但是如果在修行中不能落實的話,通通是空談,也是談空,這樣佛法也等於滅亡了!即使有淨土法門在,如果沒有善導大師來開顯,我們仍然覺得非常困難——「我往生有份嗎?實在太難了,大概做不到。」這樣等於佛法在世間不存在了。
所以,各位要深深地知道,我們傳承善導大師這一法脈,不僅是個人了生脫死的保障,也是整個佛法在世間存活的關鍵,更是一切眾生希望之所在。如果能夠有這樣的認識,就會有使命感,覺得肩頭的責任非常重大。(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