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 「楷定」是什麼意思?「古今」是指哪些人?

       關於「古今」,大師說得比較籠統。所謂「諸師」,最主要的是三位:慧遠大師,不是東晉廬山東林寺的慧遠大師,而是隋朝淨影寺的慧遠大師;智者大師,天台宗開宗祖師;吉藏大師,嘉祥寺三論宗開宗祖師。


 

       這三位大師比善導大師都早一些,是隋朝的。這三位大師都對淨土法門的《觀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有疏釋著作。我們要知道,這都不是一般人,這三位大師被稱為「隋朝三大師」,在整個隋朝,這三位就是一等一的大師,是鼎鼎有名的,這是何等人物啊!在中國佛教歷史上,這三位大師都非常有名,都不是等閒人物。

 

       慧遠大師被稱為「釋義高祖」,解釋佛經義理,他被稱為「高祖」。當時他的教化也非常廣泛,常隨他學習的有七百人,他培養的高僧大德非常多。他最有名的著作是《大乘義章》。這是一部綜合性的著作,非常有名。智者大師是天台宗開宗祖師。吉藏大師是三論宗開宗祖師。這些大師的智慧辯才都不可思議。

 

       善導大師是對這等人物作「楷定」,那其他人、今天這個時代的人,就更不用談了。「古今」包含善導大師那個時代,也包含善導大師之前的時代,還包含我們當今這個時代,現今對淨土法門的種種誤解都沒有越出這個範圍。所以,「楷定古今」是從善導大師之前的時代,到善導大師那個時代,一直到當今,乃至未來,古往今來的標準都有了,都定下來了。

 

 4.楷定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對我們有什麼恩德?對佛法存亡的貢獻是什麼?

       請看如下圖表:


 

       這就是楷定的內容,綜合起來就是「本願」,是能楷定的;「心性」是聖道門的,是所楷定的。

 

       楷定的內容分成三項:機、行、益,是對根機、行法、利益的楷定。對根機來說,善導大師依據阿彌陀佛本願,楷定淨土宗正受的根機是凡夫。這在《觀經疏‧玄義分》有很長一段論證,引用了《觀經》的十條證文。

 

       所楷定的就是當時諸師的解釋。諸師認為,往生極樂世界須是聖者根機,尤其淨影寺慧遠大師判得特別高:「言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以來菩薩」,四地以上到七地菩薩,就很高了。《觀經疏》對諸師的解釋列得很詳細,諸師認為能往生的至少也是上根利智的人。

 

       如果像諸師解釋的那樣,那我們今天就不要學淨土法門了,我們欲哭無淚,沒辦法了。所以,「楷定」對我們的恩德,就是給我們開闢了往生淨土的捷徑,使我們往生有份,因為淨土法門是凡夫為本——「但此《觀經》,佛為凡說,不干聖也」。說話懇切有力,乾脆徹底,毫不含糊!這樣我們才覺得往生有份。

 

       「凡夫」就是罪惡生死凡夫。凡夫沒有清淨的,都是染污的,是煩惱、罪惡、生死的,是流轉、輪回、墮落的。我們都會自慚形穢,會覺得「像我這樣的人,往生沒有份」,再遇到一些大法師說「那要聖者、上根利智的」,那我們肯定沒份了。

 

       可善導大師不一樣,他說「佛為凡說」,就是說,淨土法門是佛為凡夫說的。這對我們恩德非常深厚。對凡夫能要求有多高的行法嗎?要能夠明心見性,證無生法忍?還是要破無明,證實相,行六度萬行?那都不可能。

 

       善導大師是依據淨土經典來判定的。《阿彌陀經》說:「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觀經》裡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乃至九品都是凡夫。對行法的楷定,善導大師就說「稱名」。這也是依據阿彌陀佛本願。阿彌陀佛本願說:「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在行法上,《無量壽經》中第十八願說「乃至十念」;《觀經》下品三生——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指聞佛名號,稱佛名號,一聲十聲;《阿彌陀經》也說「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是依據淨土三部經而建立淨土宗的根本行法,就是稱念彌陀名號。

 

       諸師的解釋不一樣,他們是站在聖道門的立場,覺得稱名很簡單;這麼簡單,那功德也不殊勝。所以他們認為是「定散萬行」,以定善、散善、六度萬行作為往生的行法。如果是這樣,那我們仍然欲哭無淚,沒辦法,做不到。

 

       在當今這個時代,那更不要提了,人們都忙著賺錢,忙著去做種種事情,要怎樣去修定善、散善、六度萬行,都修不來。眾生根機非常卑劣,對世間利益看得很重,放不下,讓他們修行是根本不可能的。

 

       根機是這樣的卑劣,行法是這樣的簡單,而利益卻是這樣的殊勝,是往生報土:這是善導大師所楷定的。

 

       在當時佛教界,對凡夫往生有三種觀點:

第一,凡夫不能往生到優越的報土,只能到低檔次的淨土。
第二,認為凡夫只能往生到化土,要到極樂世界報土,凡夫沒有份。

第三,經中雖然說凡夫可以去,那只是「別時意」——怕說不能去你又退心,就說可以去,實際上你要經過生生世世累劫的修行,到時候才可以去的。

 

       總之,不允許凡夫到報土。現代比較流行的是天台宗的判法——凡夫往生到凡聖同居土。這也是最低檔次的。天台宗判淨土有四土,四個級別: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凡夫往生的是最低的凡聖同居土。

 

       上面圖表中,「本願」二字下面括號裡有一行小字:「彌陀修德,他力救度」。「心性」後面是「聖者上根」「定散萬行」「凡聖同居」,這是站在眾生心性立場來判斷的;下面有一行小字:「眾生性德,自力修行之教」。聖道法門為什麼作這樣的判斷呢?它是在哪個立場上呢?它是站在眾生性德立場上來判斷的。

 

       「性德」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本性裡有這個功德。如《壇經》所講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凡夫的自性就是佛性、法性。佛性具含諸佛如來的智慧德相,一切智慧功德都包含。這是指凡夫本性中存在的,性上有,但修行上還沒有顯示出來。打個比喻,就像金礦,礦石裡面含有黃金,但它是石頭,黃金還沒有被提煉出來。眾生五蘊的身心,就像金礦石一樣,裡面包含佛性,但並不能像佛那樣展現出佛性。金礦石能拿來做金戒指、金佛像嗎?它沒有這樣的用途,但裡面有黃金。凡夫的五蘊身心裡有佛性,但是沒有顯示出來。

 

       阿彌陀佛本願的作用是什麼呢?阿彌陀佛代替我們修行,他的佛性完全顯示出來了,從礦石裡提煉出純的金子了;提煉之後,給我們用。這是修德圓滿所顯示出來的功用。

 

       聖道門的修行之所以是難行道,是因為它站在眾生性德的立場上自力修行,自己提煉佛性,「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佛性展現出來了,證悟了空性的本質。這是難行道,是自力修行之教。它站在這樣的立場來判斷,根機選擇是聖者、上根。它對往生極樂也認為要這樣,修行不是靠那麼簡單容易的方法,應該定散萬善、萬行同修。

 

       善導大師所判的阿彌陀佛本願,是彌陀修德。阿彌陀佛通過五劫思惟、兆載修行,《無量壽經》說「惠以真實之利」「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令諸眾生功德成就」。法藏比丘成就的佛法功德,「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他所修行的圓滿功德成為名號,功德大寶廣泛布施給一切眾生。

 

       彌陀修德是他力救度之法,對我們的恩德特別大。如果沒有善導大師依據阿彌陀佛本願,展現阿彌陀佛他力救度的法門,我們通通永遠地沉淪於六道中,所謂「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我們今天能夠念佛,尤其是弘願寺、悟真寺的住眾,我們在座各位,我們的蓮友,說話底氣都很足,腰板都很直,談起來就是「往生成佛」。在世間誰敢講這個話?佛法到這個時代,大家都不敢講,誰成阿羅漢了?誰明心見性了?誰斷煩惱了?不能講!沒有辦法,佛法怎麼辦?逼得沒路走,只能講「人間佛教」。

 

       因為有善導大師來開顯淨土法門,真正「萬修萬人去」,佛法光芒萬丈就在這個法門展現出來,信心十足就在這個法門展現出來,平等大悲就在這個法門展現出來!念佛人走出去就是「芬陀利華」,胸脯挺得直直的,佛法就有希望,眾生就有解脫的光明。這對佛法存亡的貢獻是巨大的!

 

       佛法存亡是兩個方面:第一,教法;第二,證法。教法是經文、經本留存在世間。從根本來講,教法雖然存在,但如果證法不存在,那麼教法似乎存在,但其實不存在。比如《心經》《金剛經》《華嚴經》等等經典還存在,但眾生不能按照這些經典修行,解脫生死,那等於不存在。只是從教理、文句、經文上我們還能夠拜讀,能消災、祈福,有這樣的功效;但從證法上講,就沒有解脫生死這種功能了。

 

       當今這個時代,大家結合自己的根機來講,如果沒有遇到善導大師的教法,在我們身上有佛法嗎?只是嘴上講一講而已。也許你會背,會寫,但都不是你的。說食不能當飽,畫餅不能充饑。餅是畫出來的,顏色很好,但吃不到肚子裡;食品、營養講在嘴上,肚子還是空的、餓的。佛法講得很好,天花亂墜,妙語連珠,但是如果在修行中不能落實的話,通通是空談,也是談空,這樣佛法也等於滅亡了!即使有淨土法門在,如果沒有善導大師來開顯,我們仍然覺得非常困難——「我往生有份嗎?實在太難了,大概做不到。」這樣等於佛法在世間不存在了。

 

       所以,各位要深深地知道,我們傳承善導大師這一法脈,不僅是個人了生脫死的保障,也是整個佛法在世間存活的關鍵,更是一切眾生希望之所在。如果能夠有這樣的認識,就會有使命感,覺得肩頭的責任非常重大。(待續)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