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淨宗法師2006年9月24日講於長春「般若寺」
難信之法、難說之法
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淨土法門,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當中說是「難信之法」,同時,也說這個法門是「難說之法」:六方諸佛都讚歎釋迦牟尼佛「於五濁惡世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釋迦牟尼佛自己也很感歎,說:「我釋迦佛的智慧,來說這麼一個法門,都感覺很難說。」怎麼難說呢?佛當然辯才無礙,不會難說,主要是眾生的根機萬有不等,你這麼說,他那麼理解;你那麼說,他這麼理解。所以,有時候會產生誤解。
我們這兩天以來引用有關的佛經祖語,跟大家介紹淨土法門的特色,大部份蓮友都能順著法義來如理思維,也不排除有少數蓮友心中有一些固有的觀念,聽到淨土法門的這種解釋,還站在原來通途教法的立場來思考,就會產生矛盾和衝突。如果這一關突破不了,就可能在他心中引起一些紛爭,所以,也有一些提問,我覺得是因為還沒有深入了解法義。當然,這都是正常現象,我們繼續來聽聞、繼續來深入思考,總能突破這一關。
經常有人問:「師父,你講專修念佛,我們能不能誦《地藏經》啊?要不要誦這個經、那個經?用不用持戒啊?」
這些話問多了之後,確實我能夠深刻地感到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很難說」。讓我怎麼說呢?你問我說「這部經典能不能誦?」佛的經典,誰說不能誦?對不對?
就是說,看你是為了什麼目標。我們問問題,就要盯住一個原則,如果你說:「師父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一定要誦這部《地藏經》?不誦就不能往生嗎?」
我就明確地告訴你:「你不誦、專念佛,肯定能往生!」
那麼,你問:「師父,我還想誦幾遍,能不能誦?」
「可以誦!想誦幾遍就誦幾遍。」
如果你說:「我心裏有固定的願望,每天誦一遍,以此作為往生正業……」
那我就告訴你:「這個不能作為正業,這個是雜行。」叫你明確。
如果含糊籠統地說:「我能不能誦啊?我要不要持戒啊?」大家說念佛人要不要持戒?
(「要!」)
回答得好!持戒、不持戒,是相對於受戒、沒有受戒而談,受了戒的人就要持戒,它跟你念佛往生不往生有什麼關係呢?你受了戒,就應該持戒!這是我們一個最基本的本份要求。比如我們出家人,我們剃了頭、穿了出家衣服,就有我們出家人的規矩來遵守;你是人道的眾生,即使釋迦牟尼佛沒有給你說五戒,你也應當遵守仁義禮智信,不然你就是畜生了,畜生沒有仁義禮智信(它是畜生道,它披毛戴角,它就這樣,按照它的習性亂來)。你既然是人道,這就是人道的規矩,你身為一個自然的人,就有人道的規範;你身為一個國家的公民,你就有國家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就要遵紀守法,你不遵紀守法,就有國法拿你是問;我們作為一個佛弟子,就應該斷惡修善,這是我們基本的要求。
只是,我們在強調阿彌陀佛本願他力救度的時候,是要說明什麼呢?是要說明:排除心中固定的見解,說「我如果達不到清淨持戒,我念佛也是白念,不能往生」,這個觀點就是錯誤的。
反過來講,「念佛都可以往生,無所謂,受了戒也破戒,不用持戒」,這樣的講法,歷代祖師沒有哪個這樣講,當然我也不可能這樣講,佛的經典也沒有這樣講。
所以,不要偏於兩邊,兩邊都是錯誤的。
一邊說:「如果持戒不清淨,不能往生。」對不對?對呀?「如果持戒不清淨,念佛不能往生」,對不對?不對!即使持戒沒有清淨,你專修念佛也能往生。如果持戒不清淨就不能往生的話,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只有欲哭無淚。持戒清淨談何容易?你真正去持戒,就知道不容易。以戒法來要求我們,像我們老法師,他對戒律很有研究,行持上要求很嚴格,才知道:多有毀犯,很不容易的。所以,在這個末法時代,只有淨土法門來救度我們。
好啦,如果反過來,「反正也不要求,所以,只要念佛,無所謂,隨便亂來,受了五戒也不持戒,受了菩薩戒也不持戒」,對不對?肯定就不對了!
我覺得這一點非要理論,是有一點纏繞,所以,釋迦佛都感歎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難說之法。
善導大師說:「一向專念。」這個「一向專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一向」就沒有兩向,不紛爭,因為如果你一定要這樣分解,就容易起矛盾,持戒啦、不持戒,這個都是分成兩向了,你持戒也好、不持戒也好,你是男人也好、女人也好,你出家也好、在家也好,無論你是什麼身份,你念佛是必不可少的,這叫「一向專念」。
我知道在座有很多受在家菩薩戒的,已經受了在家菩薩戒,我們就有了規範和約束,我們在念佛的道路上就會做得更好,上午也說過,只能做一個更好的在家菩薩,嚴以律己,原來都已經受在家菩薩戒了,為什麼念了佛之後反而障礙你持菩薩戒呢?念佛能障礙我們持守菩薩戒嗎?不可能有障礙啊!那是我們本心在放逸當中。所以,上午我也舉這個例子,說明你的心不在佛法當中,就像我們兩隻腳,重心不在念佛,在五欲六塵,然後找種種理由,為自己放逸做惡、為自己種種的過非尋找掩飾,這些是不對的。
我覺得,還是彌陀化身的善導和尚有智慧,他說「一向專念」,那麼,「一向專念」就堵絕了種種的議論,無論你拿什麼來提問,給你回答「念佛」,這就好了!你談的是是非話,和生死解脫不相關。
一個佛弟子,剛才說過了,我們首先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自然人,我們有人道的標準、人道的規範、人道的倫理道德,這是我們應當持守的,這個不用佛來講,我們都應當這樣做;作為國家公民,我們有持守法律、遵紀守法的義務;作為佛弟子,我們有依教奉行、棄惡揚善的責任,所謂「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這樣一個心態和這樣一個行持。如果我們已經受了在家五戒、在家菩薩戒,我們就以我們受戒的身份來念佛。同時,不要障礙人家,「哎!你沒有受五戒,你念佛也白念!」這個,經典沒有這樣講。我們自己自律可以嚴格,對人家呢,我們要按照佛法的規矩來談。
這是一點,稍微有點感想。因為有些蓮友會問到,我想現在還不急於系統地回答,我們再繼續聽聞。我所講解的,都是有依據、有來歷的,聽到這個程度,我們心中的疑團會起來,會堵到這個地方,到一定的程度之後,再總結性地做一個系統的解釋,然後把它打通,讓我們大家覺得:沒有妨礙。念佛尚且不妨礙你士農工商的工作,怎麼妨礙你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呢?這個反而是應當鼓勵的,也是應當要求的。只是我剛才說過了,如果認為說「我如果不這樣做,就不能往生,念再多的佛也是白念」,這樣就會障礙很多人。而且我們本人也並不是清淨持戒的──你不是驕慢嗎?我們本人真正達到「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了嗎?如果以這個為標準,誰達到了呢?但是,我們雖然沒達到,像孔子所說的,「高瞻仰止」,「我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我雖然沒有達到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但是我嚮往這一點」。佛法講:「寧可破戒,不可破見。」清淨持戒當然更好了,如果說戒破了,但是見解不能破!佛法的正知見特別重要。「我雖然沒有達到這一點,但是我心中嚮往這一點,我希望能夠斷除貪瞋癡煩惱;我雖然沒有達到,我不是任它亂起貪瞋癡煩惱。」
另一方面,我們心中更加覺得慚愧:「哎呀,以我這樣內心的惡性、惡習、惡煩惱、惡眾生,以我本身的因果報應,決定是六道輪迴的;如此的眾生,彌陀要救度我……」反過來慚愧懺悔,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善導大師就說:
念念稱名常懺悔。
每一念每一念體悟到:「我是一個罪業深重的眾生,還談什麼呢?在這裏談是談非?『我想把大家的口封起來』,有這些時間來談論是非,不如拿來念南無阿彌陀佛」。
瞭解自己的根機
讓我們繼續來學習前一堂課的講義。
我們每一個人對自身要有自知之明,要知道我們本身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況,不講過份的話。往往我們對自己並不能有明確的瞭解,因此,我們要依據經文來對照自己。
學習淨土法門,首先第一點,要知道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機,《無量壽經》裏有「三毒五惡」這一段,這一段的意趣我們後面會解釋,簡略講,有兩種意趣:第一是希望我們能夠防非,就是:貪瞋癡三毒五惡是世間的惡業煩惱所造成的,應當戒防。第二點,說明我們眾生就是這種容易放逸造惡的眾生,我們除了念佛法門,別無它法可以得救,所以,在《無量壽經》裏有三句話來形容我們眾生的狀況。哪三句話呢?
心常念惡。
口常言惡。
身常行惡。
身口意三業都不清淨。心裏念念所起,念的是惡業;口中所說的,是惡的語言;身業所行的,是惡的行為。
《地藏經》裏說我們閻浮提眾生:
南閻浮提眾生,惡性驕慢,
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
這是《地藏經》教示我們的。
《阿彌陀經》說我們淨土法門是大覺世尊「為五濁惡世的眾生說此難信之法」,「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抑止門、攝取門
《觀經》下品下生是一個造作五逆重罪的人,他造了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合和僧,造了這樣的重罪了,臨終的時候,念了十句佛往生極樂世界去了。這些話說出來,大家覺得不敢相信,「啊?這樣能往生啊?這怎麼回事?這是佛說的嗎?」哎,佛在經中有明文說明。
《無量壽經》說:「十方眾生我都要救度,你只要不造五逆罪就行、不造謗法罪就行。」所謂「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兩部經看起來就有矛盾了,第十八願說:「你造作五逆謗法罪我不救。」《觀經》裏邊造作五逆罪的人念了十句佛往生了,這個怎麼解釋?
善導大師就從兩種角度來說明,叫「抑止門」和「攝取門」。
什麼叫「抑止門」呢?就是佛以大悲本心,觀察眾生惡業很深重,這兩種罪過是一切罪惡當中最重的,如果造了五逆罪、謗法罪,你可能來不及懺悔──這叫定業,這是決定要墮落無間地獄的罪業,可能直接就墮落了。所以,在我們眾生還沒造之前,事先就抑止你:「哎,這兩個罪很重,你造這兩個罪我就不救你哦。」給我們打一個預防針,使我們產生警惕心,讓我們不要造。
那為什麼不拿十惡罪來抑止呢?「哎,不要造十惡罪!你造十惡罪我不救你!」或者說標準提得更高,「你不要起貪瞋癡的妄念,你起貪瞋癡的妄念我不救你!」為什麼不拿更高的標準要求我們呢?因為阿彌陀佛的慈悲,他知道如果要求得太高了,就等於這種抑止沒有效果,因為我們實在做不到。
但是,這兩種罪惡你還要犯,你基本的人倫都失去了,這是最低、不能再低的標準了,按世間來講,殺父殺母,你說還能有比這個罪惡更低的標準嗎?按佛法來說,你謗佛謗法謗僧,還能比這個標準更低嗎?「只要這兩個最低的標準你不犯,我都能救你!」
話講回來,並不是鼓勵我們說「其他的罪惡你就可以犯」,大家也不要這樣錯誤理解,「你看,佛講的嘛,『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嘛,所以我犯十惡罪有什麼關係?」
這個是顯示佛的一種慈悲心,五逆謗法最重的惡業舉出來,一方面顯示佛的深重無底的慈悲,另一方面顯示:即使你十惡罪,佛也不希望你犯這種過錯,即使你小小的罪業,也是不希望你犯。不管大罪小罪,在我們沒有犯之前,從佛的本心,都不希望我們犯,這個叫「抑止門」。就是在沒有犯之前,抑止你說:「哎!你不能做!」
那麼,《觀經》為什麼又說他能往生呢?這就是佛慈悲到頂點了。說這個人已經造了五逆罪了,你這個時候再把他抑止,說:「造五逆罪,我不救你。」他就永遠被拋棄在佛法的救度之外,他就要去流轉了。所以,佛不忍心他再去流轉,大悲不捨,還要攝取。已經造了這個罪過了,你回心念佛──要回心啊!你說:「我啊,反正佛要救我,我無所謂,我就這麼胡來。」那仍然不在佛的本願攝取之內,你回心念佛,懺悔了,知道「我邪見,錯誤了,我來念佛了,南無阿彌陀佛,要求生極樂世界」,這樣,佛還要攝取。
我們以這樣的心來體諒佛的慈悲,我們就知道:任何小的過失沒犯之前,佛都不希望我們犯,佛都希望我們不要犯,因為犯了以後,對我們身心的健康也好、對我們現世的安樂也好、對我們未來的解脫也好,都有障礙。一方面這樣,另一方面呢,即使我們已經犯了很大的過失,也不要擔心說:「完了!我犯罪了,不能往生了,徹底被拋棄了……」
佛決不會徹底拋棄你,抑止是暫時的,攝取是永遠的。
所以,這樣來體驗佛的慈悲,我們心中就會感動。
我想還是打一個世間的比喻,像父母對兒女,也是有兩個手段,叫做「恩威並施」,「恩」就是給你好處,怎樣愛護你、關心你、慈悲你;「威」就是對你有所要求,「告訴你,好好上學啊!你上學不能遲到、不能調皮,上學遲到、調皮,回來你看我不把你屁股揍爛!」我們會這麼講,對不對?為什麼父母這樣講?知道孩子就喜歡調皮,知道他調皮,就要抑止他。為什麼抑止他?正是因為知道孩子調皮,所以事先給他講。
如果你這個兒子很孝順,從來都守規矩,你就不用跟他說:「上學不要遲到,遲到我揍爛你……」
「哎,媽媽,我從來不遲到,你怎麼說我要遲到?好像鼓勵我遲到……」
就知道:他老調皮。「哎!遲到回來揍爛你的屁股!」
好了,講完之後,孩子還是調皮,他今天又遲到了,你果然把他屁股揍爛嗎?你還不是說:「哎!怎麼回事?又遲到了!」打下去,還不捨得打,「我告訴你啊,明天再不可以遲到了!」
所以,沒有犯過失之前,父母都希望他好;但是犯了之後呢,還要有方法能夠關愛到他。
如果這個小孩子,他誤解了──兩種誤解:一種誤解,「完了!我今天上學遲到了,我不敢回去了,我回去之後,我爸爸要把我屁股打爛了」,晚上不回來,躲在外面。你說他爸爸傷心不傷心?就要到處去找他,還要到公安局去報案,「我的兒啊,你在哪裡?我不該說打爛你的屁股啊,嚇得你不敢回來啊,被人家搶走啦」,爸爸是不是會難過?結果他自己在外面躲著,越想越覺得:「對啊!我不能回去啊,一回去我爸打爛我」,這樣,父子的心就背離了。
爸爸講這個話,不是真的把你打爛,你要能夠理解,「爸爸,我錯了!我今天上學遲到了,我保證明天不遲到了,求你原諒!」這樣不是父子就團圓了嗎?不是一團和氣嗎?改正了,父親就原諒你,你還照樣回到你的小臥室,睡在你那個溫暖的小床上。這是第一個誤解的孩子。
第二個誤解的孩子,「反正我爸爸很慈愛我,所以,他的話,我聽到當沒有聽到,叫我不遲到,我偏偏遲到,叫我不調皮,我偏偏調皮」,這樣爸爸能高興嗎?可能真的有一天揍爛你了,因為你確實太不聽話了,你太不瞭解父母的慈悲心了。
所以,我覺得我們佛弟子啊,對於阿彌陀佛無有條件、徹底的慈悲,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既不可以放逸懈怠,也不可以自局其分,擔心、恐懼、害怕,離開……脫離了父子關係,成為兩家人一樣,分為兩片。
這兩種人都是不能體會父母的心腸,不是那麼很孝順。
真正孝順的人,就是說,「我雖然有過惡,但是父子關係不改變,我儘量改,我改不了的,請父親原諒,我盡力做」。
我這樣講,大家能聽明白嗎?我深怕大家聽不明白。聽不明白之後,我個人被誤解倒沒有關係,我是一個罪業凡夫,如果阿彌陀佛這樣慈悲救度的法門被世間人所誤解,這個是我心中最難過的事情。
正確地聞法
所以,希望大家要正確地聞法,從我們所見到的狀況來看,也確實有誤解,一個地方念佛法門能不能迅速普及,往往不在於法師講得好不好,倒是在於:法師講法之後,聽法的人做得怎麼樣。人家看到你聽法之後,原來念佛,現在更精進;原來沒有吃全素,現在吃了全素,人家說:「哎!這個法師講得肯定對,講得很好,既能夠安心念佛往生,世間善法、佛的戒律又能儘量去做」,這樣就會引導大眾來學習。
「你看,他本來是持五戒的,現在他一戒也不持了」,人家不說你錯,「肯定是他師父告訴他錯了!」結果就給我們背了黑鍋了。然後說:「這個法門不能學,這個法門是錯誤的!」你看!引起人家謗法的因緣。
所以,作為佛弟子,每一個人都要深刻地警惕和覺悟,我們的身心行為,我們的言行舉止,要能體現阿彌陀佛慈悲救度落實在我們身上的形象。
祖師對自己的評價
不要說我們這麼一個通身業力、滿是罪業的凡夫,我們歷代的祖師對自己都有一個評價,我現在來宣讀幾段,作為比照。或許有人覺得:「你是你,我是我,我的根機不錯……」我當然沒法比。我們看看祖師。一個引證的是善導大師,我們前兩天也提到過,就簡略地讀一遍,善導大師說他自己:
「我決定深信我善導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未來無有出離之緣。我只有乘靠彌陀大願業力,往生西方淨土」:善導大師說他沒有出離之緣,要乘托彌陀大願業力。
道綽大師說自己怎麼樣呢?他審量自己的根機,和當時時代的人(下面我們會學習),他說:如果講大乘佛法,真如實相、第一義空,講真如、講實相、講佛性、講空性、講法性……(這些都是名詞,講的是一個道理),這一點呢:
「大乘曾未措心」:「措心」,「措」就是放,我們的心根本就放不上去,起心動念都是錯的,遠離實相法,都是在執著當中,這叫「大乘曾未措心」。
那麼,小乘怎麼樣呢?
「無論道俗,未有其份」:以道綽大師說唐朝時代的人,不管出家、在家,要得小乘四果阿羅漢,出家、在家沒有一個有份的。
小乘法門不行,那麼人天法呢?
「縱有人天善果,皆因五戒十善,能招此報」:是因為我們修行五戒十善,招得人天的善果。
「然持得者甚稀」:這個有,但是也很稀少,能夠如法如理地行持五戒十善的,稀少又稀少。佛在經典裏講,我們一失人身之後──大家在座的有幾百位,如果按照我們自力修行,下輩子投胎再做人的,如果有一個的話,就算是不錯了。
佛有一次跟阿難在一起,就用指甲在地上刮一點土起來,說:「阿難,你看看,是我指甲蓋上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
阿難說:「世尊哪,指甲蓋上的土一點點,大地的土無量無邊,怎麼能比啊?」
世尊講:「阿難哪,眾生苦惱,罪業深重,一失人身之後,再得人身的人,如同爪上之塵這麼少;一失人身之後,到三惡道去的人,猶如大地之土那麼多啊!」
你看看!得人身、再得人身,多麼的困難!非常不容易!
所以,道綽大師就說:「持得者甚稀。」
好啦,大乘佛法,沒有措心;小乘佛法,沒有其份;人天善法,持得者甚稀;講造惡呢?
「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駛雨」:用這個名詞來形容我們內心起惡造罪。如果講起惡造罪啊,我們凡夫勇猛得很,像刮大風、下大雨,像「暴風駛雨」一樣,這是我們的本來面貌,所謂「行善乏力」。
所以,我們這樣的末法時代劣根的根機,更要仰投彌陀的誓願。
這是道綽大師。
我們看曇鸞大師,曇鸞大師,我們剛才說了,前面介紹過「自力與他力」,他有四句偈子:
我從無始循三界,
為虛妄輪所回轉。
一念一時所造業,
足繫六道滯三途。
他說:我曇鸞哪,從無始劫以來,「我從無始循三界」,都在三界裏邊迴圈打轉,從來沒有出去過,轉來轉去都在三界之內。
「為虛妄輪所回轉」:什麼叫「虛妄輪」?我們本來這個心,妄心用事,我們所造的業,都是虛妄,沒有一點真實,所以「為虛妄……」;「輪」,虛妄像輪子一樣;「所回轉」,老在這裏邊,六道輪迴,不能出離。
「一念一時所造業」:一天有八萬四千念。我這一個念頭之間,我這一剎那、一時之間所造的罪業能夠達到什麼結果?
「足繫六道滯三塗」:這一念一時所造的罪業,都足足地能把我捆綁在六道之內,把我陷礙在三界之中。那麼,何況我們念念所造之業,怎麼能夠出離?
所以,這些都是祖師推心置腹,尤其我們淨土門的祖師,挖肝剖心地說:「你是這樣的凡夫啊,你要認識到啊,你要仰靠佛力啊!」
我們近代的印光大師說的話也很乾脆明瞭,他說:「我印光是個粥飯僧,只會吃點閑飯,我是個業力凡夫,如果阿彌陀佛大願接引往生西方,下品下生我就千足萬足了。」
然後又說:自己修行──
「自有何種力?」:我們不是講自力嗎?他說:「自有何種力?」自己有哪種力量呢?
「但是無始以來的業力,所以萬劫千生,難得解脫」:你講自力修行,你自己有什麼力量?有!什麼力量?是無始劫以來的業力,無始劫造罪的力量。
所以,我們講有沒有力量,是針對我們的目標,如果針對往生淨土,我們沒有力量;如果針對墮落三途,我看我們都很有力量啊,是不是?對呀!如果針對我們墮落三惡道,我們力量很大,墮地獄如同箭射,像射箭一樣,「嚓」,掉下去了,非常快──造罪力量很大。
這是經文和祖師宣示我們本身的自然狀況。
淨土與聖道,出發點不同
這一點,我想,聽起來可能感覺在色彩上覺得說:「把我們講得這麼差,有點太差了!不是講『本來是佛』、『佛性光明』嗎……」
這個,都是對的。「本來是佛」是指我們本來的體性是佛;我們現實的狀況呢,「現是罪惡凡夫」。這就講到禪、天臺,他們修行的立足點、出發點和我們淨土門不一樣,他們是站在我們眾生本地覺性、本來是佛,然後你自己要悟到本地覺性,這樣你才可以由本覺經過始覺,始覺你覺悟之後,再達到究竟覺──是這麼一個路子,所以要鼓勵說「本來是佛」,鼓足我們的信心,說:「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如來能成佛,我也能成佛!」他要靠自力修行嘛,如果沒有這個雄心壯志,沒有這個膽氣,那怎麼可以呢?所以,如果修行聖道法門,就要這樣鼓勵自己,這也是如實的狀況,「本來就是佛」,這是指體性而言。
淨土門是站在我們凡夫的立場上──很現實的立場,說:我現在是凡夫,以阿彌陀佛的究竟覺,他已經成了阿彌陀佛了,成就六字名號究竟的果覺,然後做為因地之心,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這樣,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就是始覺,我們的始覺就跟阿彌陀佛的究竟覺念念相應,就達到我們自己本性的究竟覺,所以,這個法門叫「易行道」,很容易、很簡單,它是置換法,調換一下就行了。
如果從理上來講、究竟來說,別無二致,只是入手的角度不一樣。
我想我們在座各位,都還沒有開悟,我們現在都是罪惡凡夫,如果按照淨土門這個入手點,很容易契合,我們以我們罪惡凡夫的身份,來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始覺,就吻合阿彌陀佛的究竟覺,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能究竟開發、證悟我們本具的佛性。
所以,這是我們淨土門要強調的,對我們的根機要有一個如實的觀察、如實的瞭解。
好,大家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