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2007年11月24日在大連講於新浪UC大廳「淨土家園」房間
【目錄】
網絡弘法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和使命感
把淨土宗獨立起來
佛教發展的三個時期
一、佛教諸宗形成時期
籌建樓房喻——各宗的不同判教
淨土宗的判教立場
聖淨分判
難易二道、自他二力、聖淨二門
善導大師的教判:要弘二門
善導大師的行判:專雜二行
二、諸宗匯歸淨土時期
諸宗匯歸壯大了淨土法門
諸宗匯歸混淆了淨土宗旨
往生之事,不是根據個人的喜好
站在淨土宗的立場選擇念佛
諸宗釋淨土
眾生根機難契要門
祖典回歸
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的努力方向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時代意義
三、淨土宗的復興時期
總結三個時期,感念佛祖慈悲
向陽花木早逢春
信心百倍,責任重大
嫩芽報春喻——淨土的春天,眾生的希望
【內文】
網絡弘法
今天到這裏跟大家見面很高興!也感到很新奇!用網絡視頻這種方式,我在大連這個房間裏沒動一步,你們各位在各個地方也沒動一步,大家就可以聚在一起,所謂「不來不去」。這裏的蓮友很多,有些是認識的,有些還不太認識,各地蓮友都聚在這裏。大家能看到我嗎?哦,好!好!
這種方式在古代可以講是沒法想像的。我想,如果善導大師的時代有計算機網絡的話,善導大師一定會是網絡高手,也一定會把網絡弘法做得非常到位。
我們要辦一個講堂,往往需要很多的資金投入,要費很多心。可是在網上的房間,確實很省事。從成本來講,應該是最低的。大家不用買票搭車,也不用奔波勞累。如果是臺灣的蓮友——我看見淨坤好像在這裏,他也不用買飛機票,也不用去辦手續,大家在各個地方都可以聽到聲音、看到畫面。所以,現代的這種科技手段非常地便利。
這種科技資源,社會上的人士都拿來用在他們的事業當中。我們作為佛弟子,也應該用在我們的弘法當中。所以我覺得這種方式肯定是值得推廣的!
今天晚上來到這個房間,主要是想嘗試一下這種網絡交流方式。我本人可以講是比較老古董了,平常用電腦就是打打字,頂多收發一下電子郵件。後來由於「淨土家園」幾位管理員——佛蓮、妙蓮,她們很用心地在維護這個家園,然後請示說:「師父來看一看。」我一看,網絡確實有它的一些長處。
稍微瀏覽一下,就發現我們「淨土家園」可以講非常難得,大家都專注於念佛。
網上也有其它一些佛教空間,但往往沒有一定的規則,也沒有一個主題,也沒有一個宗旨,有時候大家互相在那裏爭論,比較雜亂。而我們「淨土家園」有一個固定的門風,以慧淨法師所寫的四句話宗旨為標貼。一走進來,就是在念佛、播放佛號,也播放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印光大師念佛法語的講解視頻,所以非常值得讚歎!
使用計算機網絡,我感到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比如剛才所講的「不去不來」就能相聚,網絡世界可以把所有的地點都連接在一起。剛才我們可能還在瀏覽各地的網站,這會兒就一起來到「淨土家園」。同時也想到:將來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如果再想去東方淨土、南方淨土、北方淨土,剎那就過去了,可以分身無數,那更是不可思議。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和使命感
今天想談談我們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和使命感。之所以講這一點,是因為我個人對此是比較有感觸的。尤其近來這段時間,經常思維有關淨土法門與淨土宗,並且和一些法師、蓮友也討論過。
我覺得來到網上學佛的人,有這麼兩個特點:第一就是比較年輕。七八十歲的老太太,她們對網絡比較陌生。再一個就是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術,能夠利用網絡。有年輕人就有現代的活力,就有時代的氣息,這就是佛教的未來。所以也很想和大家在一起交流一下淨土宗行人的時代使命這個話題。
把淨土宗獨立起來
上人最近寫了兩篇很重要的文章,一篇是《淨土宗教章》,另一篇是《淨土宗特色》。我們的網站也從「淨土宗善導流」成為「淨土宗」。這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
《淨土宗教章》,可以說把我們淨土宗發展一千多年來的根本框架、根本基礎、根本原理做了全面的總結歸納。這是非常綱領性的,可以說像一部憲法一樣,所以說非常重要——《淨土宗教章》。
《淨土宗特色》,上人又把整個淨土宗表達為四句話,每句話四個字,所謂: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
當然,詳細的法義需要另有機緣再跟大家共同探討。
上人做這樣簡潔、明瞭的歸納,然後又把淨土宗教章寫出來,目的很明確,就是把淨土宗的教法、淨土宗的規矩獨立起來。這也是順應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根機和我們佛教的發展趨勢。
佛教發展的三個時期
為什麼這麼講呢?如果從我們淨土宗的角度看來,佛教傳入中國之後,這兩千多年的歷史,大約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佛教諸宗形成時期。
第二個時期:佛教諸宗匯歸淨土時期。
第三個時期:淨土宗復興時期。
一、佛教諸宗形成時期
第一,佛教諸宗形成時期,從佛教傳入中國,一直到隋唐時期各宗各派形成,大約是六百年的時間。
宗派,是佛教傳到中國之後才有的,印度並沒有禪宗、天臺宗、淨土宗。佛教的分宗分派,也有人對這點提出異議。其實他是不瞭解,這是佛教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可以叫做佛教來到中國之後的一大進步。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佛教在印度產生的初期,釋迦牟尼佛應機說法,隨應不同的根機而開說一切經典,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就好像一個老中醫,他是個大醫王,隨便來什麼病人,只要一把脈,心中一切明瞭,馬上就把藥方開出來。病人依方抓藥,就能把病治好。後來這個大醫王去世了,留下了八萬四千藥方——釋迦牟尼佛就是大醫王,他留下來的經典就是藥方。有這麼多的藥方,大醫王卻不在了。後來的人得病的時候,只好自己撿取這些藥方。因為對大醫王很尊敬、很崇信,就有可能認為:「這些藥方是大醫王留下來的,都可以治我的病。」只要是大醫王開出來的,都視為至寶。這個心情很好,可是如果隨便拿一個方子自己服用,就可能會吃錯藥。
所以我們現在的人,如果不懂得立宗判教的話,往往就有這麼個觀點(他還生活在唐朝以前),他覺得說:「佛教幹嗎還要分宗判教啊?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典都是好的啊!都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都可以拿來啊!」這就好像說:「這些都是大醫王開的藥方,都是可以治病的,都拿來吃吧!」這樣就產生了紊亂。
所以,佛法來到中國以後,祖師、大善知識就發現這麼一個情況:小乘、大乘,講空、講有,不同的經典、不同的法門對應不同的根機。如果不說明這些經典是對哪一類根機,是對什麼樣的眾生,是什麼樣的修法,如果不把它們做一個分類、歸納、整理、判別的話,後來的學者就抓不住頭緒。
打個簡單比喻,我們進百貨公司買東西,商品都擺在貨架上。如果沒有分類的話,就很難找到要買的東西。
我們要找到修學的法門,打開佛的經典,無量無邊,八萬四千法門。這麼多經典,到底哪一部適合我們的根機呢?如果沒有祖師的判教,我們就難以抉擇。
所謂祖師的判教,就是把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法,按照他本身對修學的理解,按照他的路子,把它們分類、歸納、整理,然後加以判別,目的是幫助後學的人抉擇法門。
就好像剛才說的到百貨公司,人家分類了:電器在四樓,衣服在三樓,食品在二樓。這樣你才知道:「哦,我要買食品,我就到二樓去。」這樣很明瞭!
所以,各宗判教,有它的必然性。
籌建樓房喻——各宗的不同判教
為什麼有各種不同的判教呢?這是各宗祖師善知識根據他們本身的修學,以有緣的經典攝受有緣的根機,從不同的角度對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代佛法做一種分判。這裏不能說誰對誰不對,都對!只是他們的角度不同,契入點不一樣。
打一個比喻,就好像籌建一棟樓房,可能就有人做不同的說明了。有的人從它的樓層結構來說明:「這棟房子有三層樓,第一層樓有幾個房間,樓道在哪裡,二層樓、三層樓如何如何……。」他這麼解釋;也有人不從這個角度說明,他是從建築材料說明,他說建造這棟房子需要什麼型號的鋼筋、水泥、木材、裝飾材料等等,這也是對的;還有人從另外的角度,分析這棟房子怎樣設計、怎樣施工,這也是一種說明。這種種的說明,互相之間有溝通的地方,但是側重點各不一樣。
淨土宗的判教立場
我們淨土宗判教,是站在什麼立場呢?淨土宗是這樣說的:你們分析得都很對,不管是從樓層結構、房間佈局來分析,還是從建築材料、施工方案來分析,都是正確的。但是前提是你要有錢。如果沒有錢,就買不到這些材料,也談不上建築佈局,更談不上工期早晚。你說得再對,對一個窮人來講,都沒有意義。怎樣才有意義呢?一個沒有錢的窮人,他有沒有辦法住進這棟樓房呢?如果有的話,這就是他所需要的,這樣才有意義。
淨土宗之外的聖道諸宗都屬於自力修行法門,就是說要靠自己的力量尋求解脫。就好像剛才講的建樓房,要靠自己掙到錢來建設。這些,淨土宗都不判其高低優劣。淨土宗是站在哪個立場呢?就是說:我本人不懂得樓層結構、建築材料,什麼都不懂;有人能夠建好這棟房子,讓我進來住——這就是淨土宗!
淨土宗就是阿彌陀佛把佛果、修行、解脫生死,現成地完成好了,讓我們來接受。這是淨土宗的立場。
這樣我們就能看出來,淨土宗的判教和各宗判教之間是有差別的。
聖淨分判
剛才說過了,佛教來到中國之後,經過六百年,形成了中國佛教的一大特色——宗派佛教。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質,在印度是沒有的。
當然,還要說明一點:各宗各派之所以不一樣,之所以形成各宗各派,這說明他們本身都有各自的特質和特色,不然就混淆了。
如果從淨土宗的角度來看,禪、天臺、華嚴,並不詳細分辨他們各宗的特色,而是把它們一道劃為聖道法門——自力修行的法門。那麼,我們從哪方面簡別淨土法門與其它法門呢?主要在於淨土法門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其它法門是靠自己的修持力。有這樣的分類之後,我們後來的學人就很明白了。「你講修定、觀空,我們都沒法做,最好能有適合我們的法門。有這樣一個分判,我們內心就有了希望。靠阿彌陀佛的願力,這就是適合我們的法門。」所以,判教對我們抉擇法門非常有幫助。
難易二道、自他二力、聖淨二門
為淨土宗建立完整判教體系的,就是善導大師。最初提出淨土宗判教思想的,是曇鸞大師。他是以難行道和易行道、自力和他力來分判一代佛法,說明我們淨土宗是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他力、易行道。
接下來就是道綽大師,他把一代佛法分判為淨土法門與聖道法門。
道綽大師的分判應該說比較系統化。曇鸞大師的分判是站在根本立場上說明為什麼其它法門是難行道,因為是靠自力。
道綽大師說到淨土法門的時候,就舉出了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說明所謂的他力,就是仰仗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力量。
善導大師的教判:要弘二門
以上的分判還是一個大框架。所以,為什麼說善導大師的判教體系比較嚴密?那是因為善導大師又把淨土宗的判教做了進一步完善。一方面繼承了道綽大師的聖道、淨土二門判,另一方面在淨土門之內,又分判為要門和弘願。把仰靠彌陀願力、專稱彌陀佛名這種往生之法稱為弘願;把累積定散諸善、迴向求願往生的方法稱為要門。
善導大師在道綽大師聖淨二門判的基礎上,在淨土門之內又細判方便要門和真實弘願,這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如果僅僅大判聖道門與淨土門的話,對於聖道門的根機,要他一下子進入到專修念佛,還是有困難的。善導大師的這種細判,為聖道門的行者設立了一個階梯,未必一下子進入到專修念佛,但可以當下不捨本修、歸入淨土。譬如說原本是參禪的,你可以繼續參禪,把你參禪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止觀、誦經等種種法門也都可以這樣迴向求生。這樣,就很方便地進入淨土法門了。這就是要門的作用。
當然,要門還是方便,不是阿彌陀佛的真實本懷。進入要門之後,進一步由方便導入真實,引導他從要門進入弘願。
就好像一個人上高臺,一步跨不上去,就在中間墊一個臺階,這樣就比較容易上去。
從自力承擔的聖道門,到專仰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的弘願,中間善導大師墊了要門這樣一個臺階——當然,這本身也不是善導大師墊的,也是釋迦牟尼佛在《觀經》裏開設的,所謂十三定觀、三福九品。不過前人並沒做系統的教理上的分判,善導大師把它們歸納為要門。所謂「善導獨明佛正意」,善導大師的高妙就在這個地方。
有了要門,對聖道門的根機,就有一個攝受的方便;對導入弘願來講,又有一個升進的臺階,這樣就能把廣大眾生的根機攝受在淨土法門之內。
善導大師的行判:專雜二行
淨土信仰到了善導大師的時代,有了完整的體系,形成了淨土宗。善導大師不僅有這種要門、弘願的教判,還有關於行持方面的行判:正行與雜行。弘願的行法,就是專修念佛正定之業;要門的行法,就是積功累德迴向求生,就是所謂雜行雜修。兩種行法相應地有兩種利益:雜行之人難以往生,百中難得一二,千中難得三五;專修念佛易得往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善導大師建立了完備的教理體系,被公認為淨土宗的集大成者。
二、諸宗匯歸淨土時期
接下來從唐末以後,一直到清朝末年、民國初年,一千多年的時間,中國佛教進入諸宗融合匯歸淨土這麼一個歷史時期。
一開始,因為有了判教,各宗各派的特色比較分明。接下來在互相之間闡釋教義的時候,彼此就有交叉的地方。就像剛才打的比喻,樓房要講樓層結構,也不否定別人講建築材料;講建築材料,也不否定別人講施工方案。各宗教義之間就有融通的地方;雖然融通,站在各宗的立場上,還是依本宗的解釋方法。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眾生根機逐漸暗鈍,各宗各派的祖師善知識都一致地導向淨土法門,紛紛引導本宗的有緣信眾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像天臺宗的智者大師,著《觀經疏》、《阿彌陀經義疏》、《淨土十疑論》,以天臺教理闡釋淨土,最後吉祥臥往生西方淨土;華嚴宗四祖澄觀,著《觀經疏》宣揚淨土信仰;禪宗的許多祖師大德也都提倡淨土法門,宋代的永明延壽大師被尊為蓮宗六祖,同時也是禪門法眼宗三祖。
諸宗匯歸壯大了淨土法門
這樣一來,形成一種什麼趨勢呢?就是諸宗匯歸淨土。這種匯歸有兩個特點:第一就是使淨土法門迅速壯大,蓬勃發展。就像很多支流彙聚到長江,江面變得非常寬闊。禪宗的祖師也講念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天臺宗也說要念佛,「教宗天臺,行歸淨土」;《般若經》的講師也說「教宗般若,行歸淨土」;《華嚴經》的講師也說「教宗華嚴,行歸淨土」;南山宗宏揚戒律,嚴格要求自己,但是也「行持在淨土」。這樣,各宗各派的善知識都引導有緣眾生回歸西方極樂世界,就使得淨土法門非常普及、非常廣大。
現在大家共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幾乎是沒有二話可說的,大家都形成共同的認識和知見。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諸宗的匯歸使得淨土法門深入人心。
諸宗匯歸混淆了淨土宗旨
但是現在說起來,諸宗匯歸在發展過程中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喪失了淨土宗。
這裏就涉及到「淨土宗」的概念問題。大家可能感到奇怪,「淨土法門這麼發達,怎麼說喪失了淨土宗呢?」
「淨土法門」和「淨土宗」這兩個名詞所代表的含義,一般信眾是不加區別的,甚至很多法師也不加區別,總覺得淨土法門就是淨土宗,淨土宗就是淨土法門。其實,從教理的分判來講,是有嚴格區分的,法門不等於宗。
剛才講過了,「宗」是佛教來到中國的一大特色,只有中國才有,印度沒有。但是「法門」不一樣,印度早就有了,釋迦牟尼佛講八萬四千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有沒有聽說過「宗有無量」?沒有。中國有八大宗,或者十大宗,宗就很少。
宗,是祖師所創立;法門,是釋迦牟尼佛所開顯,來源不一樣。
當然,祖師創宗,也是依據佛所講的經典,但是它是祖師所創立的。法門很多,所謂八萬四千,宗就沒有那麼多。
同時,宗要對一切法門做分判。而法門本身,比如說「我修淨土法門」,或者「我拜懺」,或者「我坐禪」,或者「我持戒」,這都是我們修持的法門。就法門而言,所謂「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學你的,我學我的,彼此不做分判。但是,形成宗以後就不一樣了,宗師要對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法門加以分判。就像神醫留下的藥方,要對這些藥方做分類,「這些藥方是治傳染病的,這些藥方是治骨科病的,這些藥方是治什麼病的……」。所以,宗是對一切法門做系統的、有條理的分判,以突出本宗宗旨。而法門本身是零散的、隨機性的。
一般人如果沒有淨土宗的觀念,他學淨土法門,心裏就沒有底。同樣的狀況,有的說能往生,有的說不能往生,到底哪個對?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要那樣做?實相念佛也是念佛,觀想念佛也是念佛,觀像念佛也是念佛,持名念佛也是念佛,包括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三福迴向求生,這些也都是淨土法門,不能說這些不是淨土法門。只要願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成為彌陀信仰、淨土法門。
諸宗匯歸淨土,自然以各自的教理解釋淨土,這就使得淨土法門色彩紛呈。我喜歡參禪,你喜歡誦經,他喜歡持咒,都迴向求往生;也不知道為什麼喜歡,更不知道哪種方法才是往生正因。這就是沒有淨土宗的觀念。
往生之事,不是根據個人的喜好
往生之事,不是根據個人的喜好。就好像病人吃藥,他不是根據醫生的診斷,而是自作主張,「我生病了,我來拿這個藥,因為我喜歡這個藥!因為它包裝好看,因為它很甜。」這樣怎能對治你的病呢?講到佛法修持,「我喜歡這個法門,所以用它迴向往生」,這不是嚴肅認真的態度,也沒有如理如法。
有了宗的觀念之後,我們就有了嚴格的分判,而不是憑自己喜歡不喜歡。就好比醫生給你開什麼藥就吃什麼藥,不由自己喜歡不喜歡。
各宗祖師就履行著醫生的職責,把釋迦牟尼佛這些藥方加以分判,辨別哪一類藥方對應哪一類眾生。這個分判的理論原則,就形成了宗。
站在淨土宗的立場選擇念佛
講到四種念佛,往往有人會說:「我為什麼念佛?因為我想開悟開不了,所以我只好來念佛;我想觀想觀不了,所以只好來念佛。如果我能開悟,我就開悟去了。」好像無可奈何才選擇了稱名念佛。
如果以淨土宗的觀念來看,即使能開得了悟,也不以開悟做為資本,也不覺得開悟比持名殊勝,反而覺得持名最殊勝。為什麼呢?他就是站在淨土宗判教的立場。為什麼即使開了悟也來持名念佛呢?因為開悟不是阿彌陀佛本願所選擇的往生方法,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才是阿彌陀佛本願所選擇的往生西方的方法,《無量壽經》法藏比丘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有了淨土宗這種分判之後,選擇法門的理路就非常清晰。勸導別人念佛,證據就非常確鑿,而不會說「你對」,「我對」。法門無有高下,你也對,我也對。比如說你通過修行三福迴向往生,這也是淨土法門,大家都承認。如果按照善導大師的淨土宗觀點一判,你這個屬於要門。為什麼?不順阿彌陀佛「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本願。不隨順佛語,不隨順佛教,屬於要門,屬於雜行,往生不定。這樣說出來,有經證,有祖釋,讓人不得不服。
我們自己修學淨土法門,這個時候就要放下自己的知見,不能說「我就是喜歡雜行雜修」,我們還應更喜歡往生。「雜行雜修我很喜歡,如果不能往生,也不能喜歡」。目的是為了達成往生啊!所以,懂得了淨土宗一向專念的道理,我們就把自己的知見放下。
總之,淨土宗的建立,對我們擇法非常有幫助。
諸宗釋淨土
淨土法門在中國經過一千多年,各宗各派的觀點滲入之後,雖然使得彌陀信仰普及於各宗,但由於善導大師的判教思想在中國本土失傳——這段歷史應該做一個交待。善導大師的《觀經疏》、《觀念法門》、《法事讚》、《般舟讚》、《往生禮讚》,還有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道綽大師的《安樂集》等等,從唐末以後,都在中國失傳了,直到民國初年,才從日本回傳到中國。所以,在這一千多年的時間裏,可以講有淨土法門,但是沒有淨土宗。淨土宗的特點埋沒了,喪失了。所以,淨土法門的行者往往都用禪宗、天臺宗、華嚴宗的觀點解釋淨土。這樣一來,同一個問題就有不同的解釋,而且各有依據,「這裏有經典依據啊!是哪位大德講的……」。具體修學的人往往感到無所適從。
眾生根機難契要門
這種狀況持續了千年的歷史。應該說在過去,古代人的根器比較猛利,如果靠這種要門的修持方法,即使沒有明確的教門分判,也有人能夠突出重圍。但是大多數人可能就遺漏了。
特別是到了現代,現代人的根機更加拙劣,煩惱也更加深重。如果還是靠這種模糊的淨土法門觀念——「法門沒有高下,怎樣修都可以迴向求生」,這樣,我們就很難抉擇,也很難找到貼近時代、貼近眾生根機的解脫法門。所以,完整的淨土宗觀念的恢復,是大勢所趨。
祖典回歸
我覺得阿彌陀佛非常慈悲,確實佛眼無礙,觀察眾生的根機到了,在一百多年前,善導大師的著作就從日本回到中國——這不是一件小事,這是一件大事!這件大事標誌著佛教從第二個時期向第三個時期轉變。第二個時期,諸宗匯歸淨土,使淨土宗特色埋沒,多數人理路不明。善導大師著作的回歸,意味著在教理方面明確地把淨土宗獨立出來。
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的努力方向
明代末期,像蓮池大師、蕅益大師,然後再到印光大師,這三位祖師大德,他們的努力方向都是希望淨土法門擺脫融混諸宗、以至於喪失本來面目的這種狀況,都想把淨土宗獨立出來,在與各宗的比較的時候,顯示出淨土法門的超勝。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就是這個出發點。但是我們後來的人看,也不容易看得明白。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也有這樣明顯的傾向,他雖然用了天臺的教判,但是也突破了天臺教理的框架。比如說天臺講四土分判,但是蕅益大師就說這個四土有橫四土,有豎四土。豎四土就是隨著你修持的境界、功行的深淺,如果沒斷惑業的話,就生凡聖同居土;如果成了阿羅漢,就可以到方便有餘土;破了無明了,就到實報莊嚴土;佛就是常寂光土——這是豎四土。同時大師又說橫四土:凡夫沒有斷煩惱,到了凡聖同居土,同時證得三不退,所謂行不退、位不退、念不退。然後在凡聖同居土就可以當下不用改變而融入四土,同佛受用。這個觀念其實已經突破了天臺靠自力修行達成豎四土的這種觀念。雖然有所突破,但總是讓我們感覺有點拉扯,不那麼清楚,不那麼痛快,不像善導大師所講的:「凡夫入報」!為什麼?「乘佛願力」!
為什麼蕅益大師沒有講到這個地步呢?因為他沒接觸到善導大師的思想,所以就沒點出「乘佛本願力,凡夫入報土」。在天臺宗的框架之內,沒有這樣的思想!就是說,我們這些祖師大德都想把淨土宗獨立出來、顯明出來,遺憾的是沒有遇到強有力的教理基礎。
印光大師在《文鈔》裏反覆強調的,就是淨土法門是特別法門。為什麼講特別法門?就是說它跟諸宗法門不一樣!印光大師講「特別法門」這個名詞的悲心,就是要把淨土宗獨立出來,擺脫諸宗混合的定慧色彩,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念佛如果沒有達到清淨心,不能往生」。一般淨土學人往往以這種聖道他宗觀點、通途法門教理來判斷淨土的殊勝利益。印光大師致力於撥正這種模糊的、誤人的淨土修行觀念,反覆強調淨土法門是特別法門,「不可以與通途法門並論」,「不可以通途教理而為論判」,就是要把淨土法門與諸宗法門剝離開來。印光大師所做的,可以講他老人家的出現,就是完成了這麼一段歷史因緣。所以他再三強調這一點。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時代意義
光是這一點,還是不夠的。為什麼還不夠呢?因為現代人的知見很繁雜,如果沒有一種系統的、條理分明的理論架構的話,可能只有少數人因為這樣的引導而進入,而多數人還在那裏搖擺。像我以前看《印光法師文鈔》,也看不大明白,有時候覺得很容易,有時候又覺得很難,還是找不到一個去處。直到接觸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那就不一樣了。因為善導大師有嚴格的判教體系。所以,這一步很重要。
我們的上人——慧淨法師的出現,就是把善導大師這種完整的淨土宗理論框架凸顯出來。
善導大師這種理論框架,為淨土一宗、其實也是為整個佛教建立了穩固的基礎。因為整個佛教,八宗也好,十宗也好,到了末法時代,如果靠自己斷惑證真了生脫死,都做不到了,所以大家都回歸淨土,說:「淨土宗,我們都來靠你了!」如果淨土宗說:「唉!我也搞不清!」就好像別人來問路:「我們不認識路,不知道走哪個方向,我們不能到達了!我們就靠你了!」如果你說:「哎呀,我也不行!」這樣大家都走不出去了。
各宗都來靠淨土宗,如果淨土宗本身在教理的分判方面再不明確的話,比如說:「你來靠我——我還要靠你的圓滿戒定慧呢!」這樣就法不應機,眾生就難以得解脫了。
所以,現在淨土宗必須完整地獨立起來,作為佛法的主幹。就好像一棟房子一樣,這棟房子有五根柱子,四邊各有一根,中間一根為主。好!現在那四根不行了,弱了,慢慢斜過來靠著中間這根主幹。中間這根主幹如果說:「我也撐不住了!」那這棟房子就倒了。中間這根主幹就是淨土宗——不是我們所講的淨土法門。為什麼呢?因為講法門,就沒有高下,「法門無有高下」,大家都差不多,各人根據自己的喜好、根據自己的根機選擇。講宗就不一樣了,它是對所有的法門做一個分判——當然,也不是說哪個高、哪個下。如果你是聖道法門的根機,能夠圓滿戒定慧,惑業淨盡,了生脫死,你可以這樣去修行。如果不是這樣的根機,你就來學淨土宗。為什麼?仰仗彌陀願力,「不斷煩惱得涅槃」——這就是我們的判教理論。有教理的根據,有經典的依據,這樣大家就很明白。
三、淨土宗的復興時期
佛教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過程,來到我們這個時代,站在淨土宗的立場來講,進入第三個時期——復興淨土宗時期。淨土宗如果不復興的話,求生淨土的行人就摸不清方向。如果沒有接觸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很多人求生西方,心裏都是很茫然的,沒有底氣的,這是擺在眼前的事實。如果說連這一點——求生西方的希望都沒落實的話,那佛教還有什麼希望呢?所以講,淨土宗能否復興,關係到整個佛教的興衰。
總結三個時期,感念佛祖慈悲
知道歷史,就能夠判斷未來。諸宗形成,這是佛教從印度來到中國之後必然要走的一步,沒有這一步是不可能的。不然的話,這麼多經典,何去何從?如何抉擇?所以必然要形成佛教諸宗,這是第一個時期。
隨著時代的推移,眾生根機越來越暗鈍,聖道諸宗越來越難證,佛法修行畢竟法要應機,於是就進入第二個時期,諸宗融合匯歸淨土——不是諸宗融合匯歸禪宗、匯歸天臺宗,而是匯歸到淨土。但是這種匯歸,只是匯歸到淨土法門,不是匯歸到淨土宗。因為各宗判教不同,很難匯歸到淨土宗。來到淨土法門之後,逐一收編;收編之後,再重新用淨土宗的框架結構歸納整理,把往生正因確立起來。
所以,我覺得用這樣一種歷史眼光來看,佛教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發展,確實體現了阿彌陀佛的悲願救度和歷代祖師的慈心調化:首先形成各宗,讓大家對一代佛法有所抉擇;接著匯歸淨土(這時候,善導大師的思想暫時隱沒),「淨土法門,大家都可以進來」;然後善導大師思想又顯現出來,承接諸宗回歸淨土這麼一個歷史發展趨勢,再進一步引導,把淨土宗獨立出來,把淨土宗的判教思想顯現出來,把阿彌陀佛的救度特質顯現出來。
向陽花木早逢春
所以,在這個時代遇到慧淨法師為我們開顯善導大師的教法,可以講我們是「向陽花木早逢春,近水樓臺先得月」。今天晚上是十五,外面明月朗照——當然,現在天氣比較冷了。如果是在春天的話,春風扶柳,我們可以搬上一個小凳子,來到湖心亭,仰望一輪明月——近水樓臺先得月。
因為時代的因緣,我們接觸到善導大師思想,接觸到上人為我們弘揚淨土宗,對於淨土宗——「宗」的觀念能夠進一步明確。
信心百倍,責任重大
希望我們的蓮友,尤其是有志於弘法的法師、蓮友,在這方面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有了明確的認識,在引導眾生的時候才胸有成竹。
同時,根據佛教歷史的演變來看,根據時代眾生的根機來看,對於淨土宗的復興,我們充滿了信心,由此對於佛教的未來,我們也充滿了信心。既然諸宗匯歸淨土,那麼淨土宗就要復興!我們也感覺到責任重大!我們就有一種使命感!所謂「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
我們先得到法門利益,所以就有這樣的責任!如果我們共同形成一種使命感,那麼對於淨土宗的興盛,對於眾生的解脫,那就是一個大事因緣。
嫩芽報春喻——淨土的春天,眾生的希望
所以,我也經常打這個比喻:就好像嚴冬過後,春天來臨,雖然是早春,山野間還有皚皚的白雪,但是撥開白雪就能看見嫩嫩的綠芽。即使是一棵嫩嫩的綠芽,它也代表著春天的來臨。
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實際上都是阿彌陀佛菩提樹上的一棵嫩芽。過去那種因模糊不清的觀念而在三途六道輪轉的苦迫寒冬就要一去不復返了,現在可以講彌陀的春天、極樂的春天已經來臨!淨土宗在未來的弘揚會有很大的空間,這是眾生的希望。
我記得有一次跟上人通電話(那還是十年以前),上人講的話讓我內心很感動,上人說:「我們這個法門——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是這個時代眾生的唯一希望!」確實如此!當時聽起來非常打動人心。除此之外,眾生確實是沒有希望的。我們想想看,佛教這個大勢,六百年的諸宗形成,一千三百年的諸宗匯歸淨土,未來末法萬年就是淨土宗的復興時期了。我們在座的每一位蓮友——法師就更不用說了,可以講任重而道遠啊!為了法門的住持,肩上的擔子還是很重的,但也是很光榮的!
今天就跟大家談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