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人生之目的

——2008年11月9日於廣西南寧與大學生座談

 

年輕學佛

【淨宗法師開示:】

       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因為聽到佛楷居士說,有很多年輕人學佛,學淨土法門,我聽起來非常高興。可以說,很多事情成就在年輕人,年輕人代表佛法的未來、佛法的希望。同時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就能夠跟佛法結上殊勝緣份,而且能夠以佛法指導我們的人生,我想大家是很有福報的。我在你們這個年紀,學校並沒有佛學社,還沒有形成這樣的氣氛。所以首先恭喜大家。

 

       我們平常接觸的人,多數都是年紀大了,有一點人生閱歷之後,思考人生而接受佛法的。像在場各位,這麼年輕,在學校讀書就能夠接觸佛教,還不多見。所以想聽聽大家對佛教的認識,或者想對佛法有哪方面的瞭解,這個也是想要和大家溝通的。

 

人生之目的

       佛教的法門很多,淨土宗的法門在佛教裏被認為是最方便、最究竟的法門,是一種很成熟的信仰。往往年輕人學佛,學淨土的比較少,學禪的比較多。大家的基礎不知道怎麼樣?會不會想說「念佛很單調,佛那麼遠,不知道到底有沒有?」

 

       大家知道人生之目的嗎?我們是人,我們活著,我們人生的目的是什麼?

       

       我就從「人生的目的」和大家聊聊。

 

       在我年輕的時候,像你們這個年齡,幾乎也談不到人生有什麼目的。因為那時候也沒有接觸到宗教,人也比較年輕,身體也比較靈光,有力量,大致像一般人一樣,想在學校爭取一個比較好的成績,在社會上有一番好的作為,所以沒有考慮過什麼人生的目的。人活著就要做事情,做一番事業,對人生目的這件事的看法也比較淡,也沒有去思考,也沒有人提起。

 

       後來經過人生的歷練,就會去思考:「人活著到底為什麼?」所以,人生的目的,就是我們來這個世間必須要完成的一件事情。

 

       比如說,你做了教師,這是一個職業;他做局長,這是一個職位;他發了財,他很富有……,但是這些都不能構成我們人生的目的。為什麼?所謂目的,就是一旦達成,你就滿足,死而無憾,這叫做目的。

 

       比如說我們到飯店吃飯,我們去飯店的目的就是吃飯,吃飽了,不會留在那個地方,錢付完就走了,因為目的達到了;到市場買東西,買到了自己滿意的東西,目的達到了,我們就會走了,也不會在那裏徘徊,到處去找,好像沒達到目的。

 

       但是觀察我們的人生,絕大多數人活到七十、八十歲要走的時候,有誰可以拍拍胸脯說「我人生的目的達到了,我可以滿足、安樂、平靜地離開人世」呢?大家有沒有見過臨終的人?有沒有這樣的經驗?(蓮友答:「沒有。」)你們確實比較年輕。那你們也可以想像,比如我們的家人,祖父母、親屬,或者醫院裏邊的老人離開的時候,能夠滿意、滿足地離開嗎?不管活到八十、九十,甚至一百二十歲,在人生最後,無常到來了,他就想再活下去,是不是?把所有的錢都交給醫院,哪怕十天也好,再給他活十天;再給醫院錢,再讓他活三天也好。他之所以不願意離開,是因為他人生的目的沒達成;到底是什麼目的,他也不知道,好像活下去就是目的,永遠要活下去,不願意離開。這就是因為不知道人生的目的,所以就過著沒有目標的生活。

 

       就好像坐火車,我們一旦買了票、上了車,比如從南寧出發要到北京,我們的目的地很明確,一路上雖然談笑風生,或者觀看兩邊的風景,但是我們心中只想到北京。到天津的時候,心想:快了,快接近目的地了。等車進北京站的時候,我們就要準備行李了,列車員一播報,我們馬上打點好行李準備下車了。會不會說北京到了、我們還不願意下車?不會。因為火車不是我們的目的地,對不對?不會說「我永遠不下車,最恐懼的就是下車;我在車上坐就可以,車跑到什麼地方我不管」。

 

       從人生的列車上,我們看到兩邊很多的風景。臨終的時候,很多人都想賴在車上。閻羅王請他下車,他說:「不行!我不願下車,我寧願賴在上面,哪怕再多幾個月也很好。」這就好像一個坐車的人,他以坐車為目的,沒有真正的目的地。

 

       我們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好像就是以活下去為目的。如果是這樣子,痛苦不痛苦?痛苦!因為這個目的是永遠達不成的。人有生必有死,如果把不死當做自己的目的地,要永遠地活下去,這不是一定會失望嗎?最後他會活在絕望當中,會在目的根本不可能達成、也不知目的地究竟在哪裡的狀況下,很失落、很悲傷地離開這個好像花花綠綠、陽光燦爛、親朋滿座的人生,一個人孤獨地離去。

 

       人的死亡,臨終都是很痛苦、很孤獨、很恐懼地走向茫茫的黑暗,前途如何?全然不知。

 

       對人生未來這樣的大事情,大多數人因為沒有宗教信仰,或者因為忙於事業,沒有做嚴肅的思考,或者說都在回避這個問題。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如果可以接觸到佛法,佛法就會解決這個問題。

 

       大家多是中醫大學的學生,中醫是治病的;佛法不是給我們治病的,也不講經脈、穴位,那佛法究竟講什麼呢?佛法講的就是要達成人生的目的。

 

人身難得

       以佛教來講,我們人類生活在這個世間是很尊貴難得的,佛說「人身難得」,經典用比喻來說明人生難得。人的這種生命形態非常尊貴,非常稀有難得。難得到什麼程度呢?佛陀打了比喻,一個叫「高山垂線」,一個叫「盲龜浮木」。

 

       「盲龜浮木」這個比喻一聽起來就知道人身非常稀有難得。這個比喻是說:大海中有一隻盲龜,牠平時深藏於千丈深海,百年才出水一次。又有一塊浮木,中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才出水一次,想要遇到浮木,已經是機會渺茫,更何況要值遇浮木的孔洞?盲龜和木孔相遇,尚有千萬分之一的機會,但是凡夫輪迴六道,想要再得人身,比這個難上萬倍!我們用數學的機率來衡量也無法衡量——人身太難得了!

 

       「高山垂線」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從山頂往下放一個大線團,然後把線往上抽,抽得越快,線團越往下跑,什麼時候能將線團抽上去呢?即便這個有可能,可是下次得到人身比這個還難。或者山底下有一根繡花針,從山頂上放下一條線來,要穿過這個針孔——大家穿過針嗎?從山頂上垂下一條線,線要穿過針孔,風一吹,線就跑掉了,穿也穿不進去。佛陀說,即使這個能達到,我們下次得到人身的機率比這個還小。所以,人身是非常難得的。

 

人身是道器

       佛經上說,我們這樣難得的人身是一個道器。比如這個水杯,它也是一個器具,什麼器具呢?裝水的器具,我們拿它可以裝水來喝。佛教說人身是道器,就是成道的器具,是我們修道成道、脫離生死輪迴的一個機會、工具(器,就是工具)。所以,我們的人身如果不拿來為道服務,而是拿來賺錢,把我們的生命為錢服務,或者為其他世俗的事情服務,這樣的人生,最寶貴的生命價值就失掉了。因為我們的生命何其尊貴,即使整個地球的資源給你,說:「某某人,現在整個地球的石油、礦產、森林、土壤都給你,但是你把命拿出來。」我們幹不幹?我們的生命是整個地球的資源換不來的!可是很多人不這樣想,一輩子賺一百萬就滿足了,一百萬就把他換掉了;或者命高一點,一千萬就把他換掉了。

 

       所謂道器,就是以道做為我們的正業。在佛法當中遇到契合自己的修行方法,在我們這短暫的生命當中,七十年、八十年,哪怕三十年、五十年,就可以達成我們的目的。

 

       以佛教來說,生命的流轉無始劫來就像虛空一樣,沒有邊際,沒有盡頭。而今生我們得到人身了——如果我們今生是只螞蟻,對螞蟻談佛法,就如對牛彈琴,牠很難聽得懂,很難溝通;如果我們投胎做了豬馬牛羊,也不行;如果我們投胎做地獄眾生,那更痛苦,在那裏受刑罰,也聞不到佛法——不要說地獄,就說在監牢裏邊,也進不去和他談佛法;如果我們投胎做天人,他想到哪裡就到哪裡,在那邊享樂,他也沒有興趣來修學佛法。所以,就成佛來講,六道的這幾種生命狀態不是最尊貴的。恰恰是我們做為人,思辯力比較強,本身也比較有閒暇,既不像地獄那麼苦,也不像豬那麼愚癡,也不像天人那麼享樂(一享樂,人就容易迷失意志,所以說「富貴難學道」。享樂就迷失在樂當中,受苦就局限在苦當中),而人是苦樂交半,又有思辯能力,所以人身這樣的形態最容易修學佛法,最容易聽聞、修習,通過修習佛法,以我們短暫的生命超越過去無量劫以來的生死輪迴,以這樣幾十年的生命完成過去無量劫以來無法完成的事業。

 

人生最終的目的

       解脫生死輪迴是一件大事,這個目的達成了,可以讓我們對這一期人生感到圓滿而無所遺憾。如果這個目的我們不知道,或者知道卻不能達成,那都是很痛苦的。即使做了億萬富翁,離開人世的時候也不會說「哈!哈!我這一輩子來做了億萬富翁,我多麼的顯赫,人家多麼的羡慕,現在我要死了,我很滿意了」,不會這樣,因為那個時候他覺得億萬家產對他毫無價值。即使你在這個世界上名氣很大,你是世界冠軍,你是明星,你是國際的知名人物,死的時候也是會一片黑暗,也會茫然,不會因為這樣而說「我人生滿足了,我目的達到了」,不會。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完成人生最重要的目的。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有很多的追求,但是最重要的,應該是先明瞭人生最終的目的和方向。

 

       大家都還年輕,在這裏談人生的目的、方向,大家都還在思考。也許到了三十、四十歲的時候,連這樣的話題都談不出來了,因為天天和老婆吵嘴,小孩要上學,領導批評你,工作壓力大,「怎麼辦?過得很沒意思,但是有什麼辦法呢?我又能怎麼樣呢?」回家只能喝喝酒、抽抽煙,每天就這樣糊裏糊塗過了,連思考人生的動力都沒有了。大家現在年輕有活力,能夠思維,在這個時候找到人生的目的,特別有福報。

 

       比如開車,作為駕駛員,當然希望有一部好車,特別現在有很多名牌車,寶馬、賓士,安全係數很高。好了,現在車況好,油也足,路也好,風景也好,駕駛員身體也好,這是不是很好啊?開車上路了。但是他不知道要往哪裡開,不知道開車去哪兒,他會不會茫然?雖然車非常好,他能滿意嗎?「我的車比你的漂亮」,但是人家開車都很滿意,人家都有目標、方向,到哪裡停、什麼時候到,目標很明確。他這部車是身價百萬、千萬的好車,可是開車的這個人,他不知道要往哪裡開,前面是懸崖還是大河,他都不知道。他從上了路就不停地往前開,但是這樣開下去,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前面是一座斷橋,開到那個地方必定要栽到大河裏去。

 

       我們踏上了人生的路,開了人生的車,開呀、開呀……,大家都希望有好的房子、好的身體、好的家庭、好的工作、好的收入,這就像有了好車一樣,即便這些都滿足了,如果你不知道人生的目的地,或者說人生的目的地就是殯儀館、火葬場,這樣車勇猛地往前開,裝滿了油,掛到了最高檔位——我們來觀看世俗的人,幾乎大家都是這樣的,希望有一部好車,可是沒有先把目的地搞清楚。

 

       我想即便我們開的是一般的車,普通的車,甚至是破爛的車,只要它能往前走,如果能到一個很安樂的地方,這樣他開起車來,也會很安心;即便我們開了一部非常好的車,可是目的地不明確,甚至前面是懸崖絕壁,大家能安心嗎?不能安心對不對?

 

       所以很多人問:「你們和尚算不算命?」以為和尚是算命的,他就關心算命。其實我們佛教,正確的信仰是不關心算命的。算命沒有意義。算命先生能告訴你說:「某某人,你人生三十歲如何,四十歲如何,五十歲如何,六十、七十歲如何,然後八十歲就要壽終正寢了,到時候閻羅王就請你去作客。」(不過,到閻羅王那裏作客沒那麼好的招待,然後你就六道輪迴去了。)告訴你的人生是這樣,就好像告訴你:「你開車上路,旁邊有一個加油站,再往前走有一個叉道口,再往前走有一個小山坡……」再往前走算命先生就不能講了,為什麼?因為車開到最後那個地方就是一個斷橋,「砰!」就掉到大河裏去了。即使他把這條路講得很明白,對於我們開車的人有什麼幫助呢?沒有對不對?佛教告訴我們說,你順這條道路往前走,半路上你知道得再清楚也沒有意義,你最終一定要從斷橋掉到河裏去的。

 

       佛法說:「你現在往這邊走,拐一個方向過來,將來就可以到達一個美妙的家園。」這才是提醒我們一條新的道路,這是佛法所要完成的任務。所以佛教不講算命,而是要改善我們的人生軌跡,把我們本來趨向三惡道的生命,扭轉方向,走向解脫,走向淨土,佛法要給我們人生這樣完整的轉向。

 

       至於說我們在世間是不是一定要出家呢?是不是什麼事都不幹?不是的。我們仍然有照常的學業、工作、職業、朋友、社會交際等等。做這些都是人生的表相,本身不構成人生的目的,我們只是扮演這樣一個角色而已,我們是以這樣的身份達成人生的目的。比如說我們雖在不同的崗位工作當中,我們仍然可以念佛,求生西方極樂淨土。所以佛法說我們得到人身是很難得的,我們的生命無比尊貴,不要把它浪費在毫無意義的世間的瑣碎事情上面。我說的不要浪費,是不要把我們的人生捆綁在世俗上面,把人生的全部和希望捆在上面,浪費了我們的生命,這樣就太可惜了。

 

       我不知道大家學佛是想在佛法裏面得到什麼?或者依靠佛法是怎樣的感受?大家可以談談。

 

念佛一樣悶悶的……

       問:我現在念佛,每天還是有很多煩惱,在沒有往生淨土之前,還不夠快樂,念佛一樣悶悶的,也覺得單調,如果去學禪或學密還感覺有一點味道。

 

       慧淨法師:根本上來說,一個人會希望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是因為瞭解這個世間的不究竟,對這個世間有厭離心,以及對極樂世界的欣喜嚮往,也就是所謂的「厭穢欣淨」、「離苦得樂」。一個念佛人,他固然還沒有到極樂世界,但是那一種安穩跟法喜是勝過一切的。

 

       如果沒有這樣的法喜與安心,表示他對於世間的苦,對人生根本上的罪業、煩惱還沒有很深的認知;對於彌陀救度的可貴性,將來能往生極樂世界的難得、殊勝也未徹底瞭解,因此,固然知道念佛可以往生,可是那種歡喜心非常地小,抵不過人間種種的苦惱。

 

       如果真正瞭解世間的苦惱、六道輪迴的巨苦,瞭解自身力量的薄弱、世間的無常的話,而他又受到彌陀的呼喚,必定是有法樂的。

 

       當然,只要還活著,就難免有生活上的苦惱,但是這些苦惱卻是浮面的,內心深層的那種法樂,就好像長江底下的水,是持續而且強韌、不間斷的。

 

       所以,如果真的覺得自己已經信受彌陀的救度,可以說是有安慰、有法喜在內心之中的,不管壽命是長還是短,他不會因為這樣而苦惱的。尤其瞭解,在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當中,人本來就是各有各的業報,想長壽未必能長壽,希望現在馬上往生也不可能。所以信受彌陀救度的人,長命也可以,短命也可以,他不貪生,也不怕死。因為他有因果的信仰,所以即使他希望長壽可是卻不能長壽,他也比較不會那麼怨天尤人,或者想早一點往生卻不能如願,他也不會像一般人那樣苦惱。

 

       總之,信受彌陀救度的人,今生會有彌陀的安排,壽命的長短、命運的窮通、遇事的禍福,他是任憑彌陀的。

 

       每一個人的命運是我們自己造來的,是抱怨不得的。而且,既然背後有彌陀的安排,一個信佛、念佛的人,他一生當中就會安於彌陀的救度、安於專稱彌陀佛名這一個法上的。他不會認為說,「離往生還有好幾十年,這幾十年要我念佛,安於淨土教理,好像有所缺失,所以我想去學禪宗、密宗,或者研究其他玄妙的教理」,他不會這樣的。

 

       或者他會想去瞭解禪宗是什麼、密宗是什麼,甚至喜好玄妙的境界,可是在他的內心當中,始終是仰信淨土法門,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始終以這個為他最高、最可貴的享受,所以他不會去轉修其他的法門,也不可能退轉於淨土的道理之外。縱然有好奇心,可是對他來講,密宗、禪宗或者一些殊勝不可想像的境界都不比淨土好,也不比念佛來得簡單、殊勝。真的信受淨土法門,就會有這個觀念和心態。

 

       你說雖然念佛,但在還沒有往生的這幾年會覺得孤單、寂寞,不如再去學其他的法門,甚至現在不學淨土沒關係,先學其他的調劑調劑人生,一旦差不多七老八十了,再專心念佛也來得及,是嗎?會有這一種觀念,一方面是不瞭解人生無常,一方面是不瞭解淨土法門的殊勝。淨土法門的殊勝是超勝學禪、坐禪的喜悅,也超勝密宗的感應及任何超心理現象的如意境界的。

 

       剛剛淨宗法師和大家談「人生的目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年輕人對人生目的這種事情是比較有敏銳度的,因為人一旦步入中年、老年,思維就遲鈍了。一方面是心思都放在事業、家庭、交際、應酬了,一方面是腦筋比較鈍了。反而是在就學這個階段,心思比較靈敏,也沒有事業、家庭、社會交際應酬這一些壓力,所以往往會對於未來——「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這個問題比較有敏銳思維。釋迦牟尼佛在年輕的時候,甚至年幼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

 

       一旦畢業了,接下來就是忙著就業、找物件,孩子生下後責任就更重了。對於「人生的目的」這樣的命題,大家有沒有曾經在心中浮現,甚至好好地去思維呢?

 

       問:對於人生的目的也曾想過,有時候也想不出來,甚至感到恐慌、害怕。以前聽到淨宗法師的光碟開示也曾感覺法喜,可是過了之後,煩惱又來了。

 

       慧淨法師:佛法貴在「多聞熏習」。我們的腦筋是很容易淡忘的,所以對法義要多聞熏習,這樣法樂、法味就能反復地在我們心中浮現。

 

       還有,念佛會覺得枯燥乏味,是因為對這句名號的內涵不瞭解,如果瞭解名號內涵的話,他念佛永遠都不會覺得枯燥無味,內心永遠都有法味,都有安慰。所以,可以進一步去瞭解這句名號的內涵,去瞭解這句名號的功德利用,也可以多看《念佛感應錄》這一類的書,因為「理論不如根據,事實勝過雄辯」,道理講得那麼多,可是如果沒有應驗、根據的話,總覺得隔了一層,《念佛感應錄》當中就有很多這一類的真人真事。

 

       「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體」,所謂「名體不二」。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呢?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的佛。這尊佛為了眾生,經過了五劫的思惟,思惟四十八大願,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把十方眾生看成是他離散的獨子,悲切地呼喚獨子回來,長久以來都為獨子的回來而準備美好的家園,準備充分的旅費。

 

       法藏菩薩成佛之後,就成就了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句名號不只是白紙黑字而已,不只是一個聲音而已,而是有阿彌陀佛的悲心在裏面。就好像「媽媽」兩個字,有親生母親的悲心在裏面一樣。這句名號就是有這種彌陀的悲心,有彌陀的眼睛、耳朵。我們稱念他、禮拜他、想念他,阿彌陀佛時時刻刻都看到了、聽到了、知道了。這句名號充滿了彌陀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大願大力、大神通,這句彌陀名號是活靈活現的。念他,阿彌陀佛應聲而現,大放光明。如果有不吉祥,當下會帶來吉祥;如果有不清淨,會帶來清淨;這一生當中如果是短命的,虔誠念佛就會消災延壽;如果是苦厄的人生,就會轉為平順的人生,所謂「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所以,這句名號給我們的感受是非常溫暖的,念起這句名號,會讓我們非常感動。固然我們是貪瞋癡妄想雜念的凡夫,一面念佛、一面有雜想妄念,一面雜想妄念、一面又是在念佛,妄念與念佛交雜,但始終心底是有法味、有安慰的。曉得彌陀不因為我們有妄想雜念而厭棄我們、拒絕我們,他還是始終攝取不捨。像慈愛的父母有兩個兒女,對那個比較軟弱、甚至是智障的兒女較為疼惜,給予更多的關懷一般。所以,想到我們的煩惱特別重,妄想雜念特別多,就回思阿彌陀佛反而對我們是加倍地關愛,關愛的眼神都不離開我們。能做如此的思維,瞭解這句彌陀名號的功能,自然念佛就不會覺得枯燥無味了。

 

       人往往是很好奇的,固然學這個法門,在這個法門當中也得到法喜,也瞭解這個法門殊勝的道理,可是密宗、禪宗畢竟沒有接觸過,所以會想去瞭解。如果有這種好奇心,無妨去認識看看,可是始終要把握:只有淨土法門才能解決我們的生死輪迴,只有這句名號真正是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秘密的無上功德。

 

       所以,應先深入我們這個法門、通達我們這個法門之後,有什麼好奇心再去探究。像我本人也是這個樣子。我在沒有出家之前,就早晚打坐,所看的、所思維的,也是明心見性這方面的道理。出家之後,一開始也是鑽研這方面的道理,可是經過幾年,我就曉得我不是那種根機。而且,自古以來,許多高僧大德,即使大徹大悟了,他最後還是歸入淨土法門,迴向往生極樂世界,何況我們呢?所以我就放棄禪的修習了。

 

       對於密宗,在二十四、五年前,臺灣正逢密宗興起,很多人都在好奇密宗,那時候我就想:密宗到底講什麼?有什麼殊勝?務必也要瞭解一下,而與其在臺灣接觸第二手資料的密宗,不如直接就到西藏、尼泊爾,所以我也到尼泊爾的喇嘛廟住了一個月。之後我就感受到,密宗困難、複雜,又不比念佛簡易、殊勝。

 

       禪密我都是這樣摸索過來的,在瞭解之後,我就不再好奇其他任何的法門,一點點好奇的起心動念都沒有。

 

       所以,如果對其他法門有好奇的話,那也沒關係,但是要先對淨土法門正確地瞭解、掌握之後,再去好奇其他的,這樣才能真正瞭解淨土宗的殊勝。

 

       以佛法的角度來說,大家年紀輕就能遇到這個法門,並且肯定這個法門,是有宿世的善根與智慧的,而且這種智慧是大智大慧。我們還沒有深入經藏,智慧、行持都不如以前的高僧大德,怎麼能說是大智大慧呢?是的,因為我們逢遇的是彌陀這個不可稱、不可說、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名號的法門,所以等同有那種智慧。如果沒有那種智慧,可能我們就遇不到,甚至不相信。

 

       然而,這種智慧是來自於佛的恩賜,不是我們自己所產生的,我們相信、接受,就能讓我們脫離三界六道的輪迴,讓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快速成佛。如果我們不相信、不接受,即使我們有再高深的學問、智慧去理解高深的道理,可是還是生死輪迴。因為以我們凡夫而言,惡業多,善業少,如果不是仰靠彌陀的救度,人一死,就要受到閻羅王的審判、刑罰,到時候那種學問、智慧能派上什麼用場呢?

 

       所以,即使毫無文化的人,他能遇到這個法門,就表示他有大福報,而且福報是很深厚的;他能相信這個法門,就是有大智慧。《阿彌陀經》就講「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所以我說能夠受持念佛法門,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學密宗、學禪宗,即使大徹大悟了,他如果沒有歸向淨土,仍是輪迴凡夫。「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當下隨業流轉。因為他還沒有達到業盡情空,煩惱業障還在。

 

       弘揚我們這個法門,我們再怎樣地沒有慈悲,小慈小悲都談不上,可是因為我們弘揚這個法門,那個功德是大慈大悲的功德,是大願大力的功德。

 

       大家雖然年紀輕輕,可是能夠肯定我們這個法門,所以希望大家先深入、貫通我們這個法門,之後如果對其他法門或現象好奇,將來也可以去好奇,經過瞭解之後就不會再好奇了。

 

       淨宗法師:你們兩人問的問題有一點共通性。剛剛上人開示的,一是對「人生是苦」的認識。如果我們對「人生是苦」沒有本質的認識,可能我們對信仰的追求就不會那麼深入,而是表面的,膚淺的,觀念性的,會覺得「哎呀!念佛好像也沒什麼味道,還不如學點別的東西」。可是念佛是要解決我們人生根本的問題。根本問題解決了,枝末問題自然會解決。可是我們現在是枝末上不太快樂,所以這根本上是我們對「人生是苦」不清楚。佛陀告訴我們「人生是苦」,我們到底體會多少?假如我們學禪、學密,這個苦是不能解決的。時機因緣所限,這個人生根本的大苦惱靠其他任何法門是解決不了的。

 

       就比如一個死刑犯,這個死刑犯隨時會被抓起來坐牢,然後砍頭。這樣一個人,他偏偏得到國王一張免死牌,他是不是會感到這張免死牌很珍貴?他的生命都在這張牌上面,他會不會去哪裡就帶到哪裡?他會不會覺得帶著這張牌很枯燥,說:「一天到晚帶著有什麼意思?我已經帶了好幾年了……」他帶著免死牌,還可以喝豆漿、吃油條,可以感到肚子吃飽的快樂。如果沒有這張免死牌,油條也吃不好,豆漿也喝不好。這是免死牌對他的重要性。

 

       要瞭解,我們是隨時會被煩惱的怨敵、被無常的閻羅大鬼抓去三惡道輪迴的,偏偏我們得到一張南無阿彌陀佛的免死牌,他對我們是多麼的珍貴,怎麼會說「念佛也是沒什麼味道,我先放下來,我才三十六歲,我還可以活三十年,這三十年中還可以搞搞別的……」,這是不瞭解我們的人生狀況,不瞭解這句名號的重要意義。

 

       對我來講,恰恰相反,一旦接觸到佛法的書,世間的書就像糟糠一樣,沒有味道了,真是這樣,確實如此。那麼佛法這麼多法門、經典、宗派,祖師大德、阿羅漢聖者,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心地,但依我們的根機,一旦遇到了淨土法門,可以說其他法門的書看了都沒有味道了,都不會再好奇了,因為那些不能解決我們的根本問題。

 

       所以這個法門尊貴,要我們對自己生命的現狀有痛切的認識。我們離開了這句名號,還有心思去講那些所謂的快樂、法喜嗎?只不過是清涼油般的,清涼油在身上抹一下,涼快一點,但是大命都快沒有了,生命都保不住了,塗一下清涼油又能如何?如果生命的根本問題能夠解決,自然會覺得有安慰、有法喜。希望大家從這方面好好體會,不要抱有那種觀念:「我才三十六歲。」也可能三十六歲就是最後的句號,誰知道呢?誰也不知道。每天地球上都爆發很多事情,像汶川大地震,二十六歲、十六歲都有,他們怎麼知道一夜之間就走了?閻羅王不管你才十六歲、甚至才六歲,他都不管,該歸他收的,網羅無遺。

 

       剛才上人開示說,年輕的時候,對人生的目的可能更敏感、更敏銳。大家正當年輕,正在讀書,但是我們都會從年輕走向年老,對不對?我們現在讀書,將來也要步入社會工作,那我們要以什麼樣的心態、心胸來步入社會?我覺得大家入到佛門,瞭解佛法,真的是很有福報,因為這個社會可謂暗礁重重。到社會上,就業的壓力,人事的糾紛,現在的人心也不像以前那麼純樸了,在這樣的社會裏邊,大家都覺得老實人難作,其實是因為沒有信仰佛法,如果信仰佛法,信仰能夠紮根,懂得因果報應的原則原理,懂得念佛,佛光就會保護我們、加持我們,那你們到社會上去,可以說起跑線就跟別人不一樣。以找工作來說,找工作就是憑知識、技術、能力,但是念佛的人就不一樣,我們背後還憑阿彌陀佛的加持、阿彌陀佛佛光的保護;還有,念佛能夠增加我們的福報;還有,我們本身信因果,從我們內心、臉上所放出來的那種光明,會讓來招工的老闆一看,「唉呀,這個年輕人有一種吸引力。」他自然會錄用你。我們很多蓮友的孩子有信仰,去找工作的時候,一看表面,他不精明,講話表達也不是超人一等,學習成績也不是第一等好,只是平常差不多,但他往往就能找到好工作,因為他給人的感覺好像有點不同,雖然也說不上哪裡與眾不同。

 

       我們念佛人就是如此,不管什麼時候去找工作,這句佛號綿綿相續,面試的時候即使你答得文不對題,他也會請你。別人是東望西望、祈求渴盼的眼光,你往那兒一站,氣定神閑,那就不一樣了,鶴立雞群一般。

 

       如果信仰沒有紮根,可能氣質就不明顯,尤其是面對未來的人生。在我們年輕的時候能將人生的目的建立起來,人生的目的就是:願生彌陀淨土。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裏已規定了我們人生的目的,說:「十方眾生,你欲生我國,你不往生我的淨土,你就死路一條,你就去六道輪迴。」他不是嚇唬我們,而是希望我們人生快樂,但是我們人生是苦的,佛講人生是苦不是嚇唬我們,這是一個事實。

 

       佛教既不是積極的,也不是消極的,而是如實觀,不是故意講漂亮話,「哎呀!人生如花朵一樣地美麗芳香,如陽光一般地燦爛」,不會這麼講;也不會故意說得很恐怖、很灰色、很低調。而是以佛的智慧,好像一面鏡子照到我們的面孔一樣,不會增加什麼、減少什麼,醜就是醜,美就是美。佛法照耀我們的人生,是苦就是苦,是樂就是樂。

 

       可是我們用佛法的鏡子一照,人生是苦的,像剛才那位同學講的。為什麼是苦?生老病死免不了,愛別離、怨憎會都免不了,相愛的偏偏要分離,想求的偏偏得不到——人生是苦,只要有閱歷的人就知道,相信現在大家也能感受到,大三就要考慮找工作了,最後一年根本沒心思讀書了,升學的壓力等等,都來了,這不是苦嗎?何況我們身體的疾病、生活的壓力呀……。還有,誰都要衰老,可是誰願意衰老呢?衰老很苦啊!耳朵也耳鳴,眼睛也眼花,頭腦也不靈光,吃飯還有流口水,人家還嫌棄你,走路又不靈便,上樓還要喘氣,頭髮也白了,臉孔也打皺了,被社會遺棄,內心也孤獨……老是苦的。我們願意老嗎?年輕人誰都不願意老,還想:「人怎麼會老呢?怪了……」但是講著講著人就老了。

 

       老苦很苦,我們不想老,但是偏偏要老,這不是苦嗎?我們不想病,但是一定會生病,這不是苦嗎?我們更不想死,但是,你不想死,死很想你,它一直把你想到手,誰能離開它呢?

 

       這些苦怎麼解決呢?靠世間沒有任何東西能解決,財富、健康、名利、地位、學識,什麼都不能解決。

 

       佛法就是要解決我們人生是苦的根本命題,要讓我們離苦得樂,解決我們生死輪迴這件大事。

 

       所以說,如果沒有佛法的話,人生再怎樣風光,最後的結局都是不圓滿的,都會有巨大的缺憾,而且會向茫茫的業海而去。

       

       如果有佛法的光明照耀,即使生活當中有小小的不滿足,但是我們會安樂。為什麼?因為我們可以往生西方成佛啊!目前這樣的狀況,我們也不會怨天尤人,知道這是自己的福報不如人家。雖然不能大富大貴,能夠有一碗飯吃也可以。很多痛苦是因為不瞭解人生的狀況。佛海居士曾說:「再沒有錢的人,我都發現他家還有二千元的存款。」那他為什麼感覺到沒有錢、很痛苦呢?因為他跟人家比。人家一百萬,他只有五十萬,所以他就好像欠了五十萬;雖然他有五十萬,可是他還是一個欠五十萬的窮漢,為什麼?他定的調是一百萬。人家有二百平方的房子,他住六十平方,他就感覺自己是一個差一百四十平方的窮漢,其實他還是有地方住

 

       有一位楊老闆,他就很好,他賺了很多錢,他賺錢做什麼呢?不是留給子孫,也不自己買好房子住。有一個地方,老百姓有一萬多人,這個地方一千多年來,都是肩挑臂扛,交通很不方便,搭車出來要八十塊,楊老闆就把他的錢拿出來,開一條路。還有一個地方,幾年來水都進不去,他用他的錢開了一條水渠。他說:「家裏再豪華,上衛生間洗澡也就一米見方的地方,睡覺的地方也就一米寬、兩米長。」

 

       我們對物質的東西所求越少,我們的生活就越單純、越樸素,也就越快樂。如果把我們的幸福指數、快樂指數建立在外在的物質上,那是永遠不能滿足的。有了六十平方,想要一百六十平方,有了一百六十平方,還想要別墅,這樣就很苦惱。如果懂得因緣果報的道理,就會少欲知足,就會自求多福。

 

       現在經濟不景氣,房價跌落,學佛念佛的人,他內心是比較平穩的,幾乎不受影響——他內心可能多少也會受影響,但不會太大。如果沒有信佛念佛,就不一樣了,如同在熱鍋上煎熬一樣。所以,大家如果能將佛法融貫在我們生活當中,我們這一生就會平安的。

 

       同時,也祝願我們每位同學,從今天開始,把阿彌陀佛的免死牌帶在身上,要多多念佛。人說「貴人相助」,貴中之貴就是阿彌陀佛。我們多念佛的話,阿彌陀佛不可能不照顧我們。我們皈依三寶,依靠阿彌陀佛,多多念佛,人生就會平順。

 

       可能有人會說:「我怎麼不如他?」這是因為個人過去的業力不一樣。都是平等念佛,可是各有各的業,阿彌陀佛會根據我們各個的情況,讓我們生命的品質比原來不念佛不知好多少倍。阿彌陀佛一直都在加持我們,讓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

 

       我的侄子也在上大學,在北京。我勸導他的,也只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和他作伴,希望任何時候,心中都有佛為他作主,他能過得喜樂平安。

 

       人一旦來到世間,是一人與萬人敵,在社會上打拼真的不容易。可是我們念佛人不一樣,恰恰可以抽身而退。抽身而退反而跟社會上不一樣,能吃虧就是占了大便宜。

 

打生死七可不可以

       問:煩惱來的時候就很想早一點去西方極樂世界,當時就很想去打生死七,可不可以?

 

       淨宗法師:最好不要去,那個不好。上人剛說了,我們念佛的人,既不貪生,也不怕死,隨順自然。煩惱是我們生活的本來面貌、本來現象,這個剛好是我們認識自己的一個狀況。我們越是煩惱,越要念佛。至於說打生死七,那是一時的勇猛,而且容易出故障,搞得不好會精神自虐也不一定。

 

       我們念佛,就把我們的心靠倒阿彌陀佛,「我就是這樣一個罪業凡夫」。如果我們體會到自己內心煩惱的本質,反而認定它了,它自然也會消滅很多。有什麼大煩惱呢?人生不過是一場戲嘛!扮演好這個角色,安守本份而已。煩惱當然還是會有的,不過也不會讓我們覺得活不下去。因為想到因果報應,沒有什麼活不下去的,就擺平了。人家對你不好,因果報應嘛;人家冤枉你、污蔑你,也是因果報應嘛,在這個世間也沒有什麼真的,何必那麼認真呢?有人說你不好,他說完就完了,你要去跟他煩惱,人家說完早就上街玩了,你還在那邊煩惱,何必呢?

 

       問:因為這樣,所以就想早一點去。

 

       淨宗法師:可是煩惱沒有了,又想晚一點去,那還打什麼生死七啊(眾笑)?我們一旦打定主意、下定決心來專修念佛,以淨土為我們人生的目標,我們就是被阿彌陀佛救到了。在這個世間,我們所做的,真正說起來,我們的價值是要把我們得到的佛法利益告訴更多的人。我們哪有時間煩惱?忙都忙不過來,有很多人還沒告訴他們啊!不要以為自己的煩惱有多大,我們有一個這麼好的法門,得到這麼大的利益,我們的父母、兄弟、同學、朋友,還沒告訴他們——要煩惱就為這個事情煩惱,其他的事情沒有價值、沒有意義。

 

預感能力

       問:因為我從小就有事先的預感能力,比如說朋友會有車禍什麼的,但是不知道告訴他好還是不好?還有就是有一些不是學習佛法的人,很迷信,很多人來找我,有時候也覺得有點煩惱。對於這樣的預感能力,有時候會不自覺把它給用了,比如先提醒,但不知是對是錯。

 

       淨宗法師:你可以告訴他念佛。這像天機一樣,你就隱密地告訴他說:「某某人我們是好朋友……」暗示他最近要多念佛,為什麼?念佛對他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人生總是有很多不測,就告訴他要多念佛。

 

       問:自己初學佛,也不懂,不敢隨便用;懂了佛法後,好了很多,以前身體會很不舒服,一個月會去地府好幾次,聽到他們哭嚎,要這要那,他們哭我也哭,醒來就很累。要我救命,我也沒辦法。學佛之後,有一次感覺到他們瘋狂喊叫,歇斯底里似的,要我作仙,要我什麼的,我都沒有答應。這樣的能力不想用,可是有時候也控制不了自己,不過學佛後控制得好一些了。

 

       慧淨法師:這種情形,虔誠念佛一段時間就會化解——就是虔誠念佛。

 

       有的人會想求超能力、特異功能,或者想預測未來,為人家化解災難,滿足人家一些祈求,這一類往往是一種民間信仰,最後他會走入民間信仰。這種在臺灣很普遍。臺灣因為是宗教自由,所以神壇很多,而神壇的主人大部分都是這種人物,也能預測未來,也能為人家解難,甚至也能到地獄去,可是因為他沒有佛法的正信,所以演變成鬼神的信仰。

 

       一個人如果有佛法的正信,他會曉得這個並不重要,這還是在於鬼神之間,跟鬼神打交道的,不是學佛的目的。這樣的情形,他如果虔誠念佛的話,這一些都會轉化的。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不管在就學期間,或者將來投身社會,都要堅持這樣。能夠這樣,這一天當中都有彌陀的護持,都有佛光的攝取保護。

 

       當我們早上醒來的時候,先刷牙洗臉也好,或者直接在床上靜坐,或找某一個地方也好,早晨起來就先靜坐念佛——晨坐念佛。我常說早晨有三靜:一、心靈寧靜;二、環境安靜;三、空氣清淨。這個時候靜坐念佛會覺得神清氣爽,心情愉悅,因為昨天的煩惱雜事經過一夜的沉睡之後已沉澱下去,同時這個時候的心靈比較接近我們的本性,也就是佛性。

 

       佛性就是空性,空性就是寂靜的心,所謂「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是那個清淨的心,這個時候念佛最能體會到寂靜的法喜。有這樣的體會,人的性情就會轉變,相貌就會轉變,命運就會轉變。天天保持這樣,早晨念佛,養成一種習慣,這樣今天有彌陀的護持,明天有彌陀的護持,天天都有彌陀的護持。

 

       當然,這樣說的意思不是說早晨念佛就好、其他時間不用念。一天當中,只要有時間就念佛,靜坐念佛也好,經行念佛也好,不是專心念,就是散心念。

 

       早晨念佛,有多少時間就念多少時間,即使十分鐘、五分鐘也可以。早上念佛的時候不必拿念珠,只要身體坐端正就好,眼睛斂目,心中就默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不用著力的,就是很輕鬆、很清爽的、很自然的,一句接一句,念頭來了不管它,念頭去了也不管它,只要這句佛號清楚就好,有什麼念頭都不要去理會它。

 

       也可以用印光大師講的「十念計數」,就是從第一句到第十句都念得清楚,心中默記得清楚。如果一次十句記不清楚,就用三、三、四(三句、三句、又四句),毫無著力的,很輕鬆、很自在地念。

 

       我示範一次,我念、大家記,看看我念了幾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念了幾句?(同學答:「十句。」)是我念的時候你們在心中數「一、二、三」嗎?還是用手指頭在算呢?都不是,是全憑「心念心計」,這叫「十念計數」。

 

       淨宗法師:自己念的清楚自己記。口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很簡單。

 

       慧淨法師:這叫「口念耳聽」,或者「心念心聽」,因為不管出不出聲,都有聲相(有聲的聲相或無聲的聲相),十句完了,又從第一句開始。若能這樣念,就會漸入佳境,尤其早晨念佛最能充滿法喜,其他時間也是這樣子。

 

       像我到南寧來,飛機航程約四、五十分鐘,在飛機上我就撥著念珠,十句撥一顆,不知不覺兩串多,也就到南寧了。

 

瞭解彌陀名號的內涵

       如果瞭解彌陀名號的內涵,對這句佛號就會很有感情,念起來會感到很溫暖,不會覺得枯燥無味。否則,如果只知道念佛可以消災免難,念佛可以庇佑子孫,可是對佛號的內涵還沒有充分正確的瞭解,念起佛來始終都會覺得枯燥無味,往往不念佛還好,一念佛就妄想雜念紛飛,念得好不耐煩。

 

       不過沒關係,只要大家慢慢地瞭解這句名號的內涵,瞭解念佛的好處,體會到念佛寂靜的法喜,以後就會更想念佛了。

 

       一般來說,人無所事事的時候就會心思混亂,東想西想的,這都是一種業習,也就是習慣性。我們常念佛,就可以把這樣的業習轉過來。

 

熟處轉生,生處轉熟

       學佛,從另一方面來講,無非是「熟處轉生,生處轉熟」。我們自出生以來,最熟悉、最不用加功用行學習的,就是妄想雜念、三毒五欲;最陌生的,就是念佛。對於念佛,如果不培養的話,就會愈念愈枯澀。所以我們就下決心把熟悉的妄想雜念轉為陌生,把陌生的念佛轉為熟悉。一旦沒事,不需動腦筋,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自然就會念得愉悅有法喜。

 

       以前我們覺得阿彌陀佛是外人,跟我們沒有什麼關係,所以就沒有什麼感情。如果瞭解阿彌陀佛跟我們非常有關係,而且是親密的關係,那一層關係比父母還親切,那時我們對阿彌陀佛就會深生感情,而且充滿感恩。

 

       淨宗法師:念佛有時候也像呼吸一樣,呼吸空氣有什麼快樂的?但是你不呼吸就不行。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一件很大、很大的事情,可是你就是找不到味道。空氣很大,你也找不到味道;水源充滿一切處,很淡,沒什麼味道,就是很自然的。我們內心的生命需要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就念,即使枯燥,也是念佛的好處。這句名號,我們在念,念得感到枯燥,那是我們的心性。佛號是一種真理,是阿彌陀佛的一種體現。可是我們身心這樣的卑劣,不能感受佛到底是什麼,這反而能說明這一點:我們對世間的事情就感到很有味道,打麻將一晚上不睡,精神百倍,看球賽眼睛睜得很大;念佛修行就覺得沒味道、沒精力。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心期盼這個。就像廁所裏的蛆,牠在糞坑裏歡喜充滿,你把牠洗一洗放到清水裏,牠就感覺沒味道,牠就不習慣了,牠習慣糞坑裏的環境。

 

       賭博的人覺得賭博很有味道,吸毒的人覺得吸毒很有味道,跳舞的人覺得跳舞很有味道。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清淨的,所以我們稱念他覺得沒有味道,更加說明南無阿彌陀佛超越我們所有五官的感觸、感受,他才能夠救度我們。

 

       同時也不一定要追求如何,就是這樣子念佛就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形成習慣。如果我們不念佛,我們的腦筋想什麼呢?全是世間的五欲六塵,對不對?我們想的人也是世間的凡夫俗子,我們想的事也是世間三毒五欲,我們一起心動念就會跟整個世界交織成一個網路,這就是業力,把我們捆在這個世間。除了念南無阿彌陀佛,除了念這句「枯燥」、「沒有味道」的佛號之外,我們所想的有味道的事情,都是這個世間的,球賽啊、衣服啊、化妝品啊、哪個人對我好、哪個人對我不好……。且不說對你不好的、讓你心裏難過的,即使是你很歡喜、很高興的事情,也都是這個世間的事情,它怎麼能讓你解脫生死輪迴呢?不可能!你想得越多,它就把你捆得越緊。只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雖感覺到枯燥、沒味道,但只有這個,他是離開我們心的境界、範圍,他是西方極樂世界佛的名號。

 

       比如說剛才講很煩惱,那是你的業力景象,它是導致你生死輪迴、把你套進去的東西。我們之所以念佛覺得枯燥,是因為我們的心和阿彌陀佛還成為兩片,他是在我們煩惱的、輪迴的、業障的心之外。正因為如此,他才救度我們。等到我們念佛念熟了,念習慣了,我們就不會覺得枯燥了,我們反而很喜歡念佛。所以,他不是我們這個世間感受到的一種什麼味道,他是一種安慰。

 

不安的心境

       人生再有味道,你心裏不安,那就沒有味道。像坐飛機一樣,在飛機上,空中小姐的服務非常好,外面的風景特別好,藍天白雲特別美,但是就是有一件事情,就是這個飛機跟地面導航台失去聯繫。在茫茫的空中,沒有導航,你喝著飛機上的飲料有味道嗎?沒有味道。一旦導航系統恢復起來,全飛機的人都歡呼雀躍了,「哎呀!我們終於找到方向,終於跟地面聯繫上了!」你說那是什麼味道呢?就是心裏踏實了,安心了,安穩了,放下來了。

 

       所以,念佛,如果講味道,就是一種安慰、安穩,讓我們的人生有一個方向。不然我們都浮著,找不到一個落腳的地方,多累呀!

 

       慧淨法師:剛剛講的坐飛機的比喻是非常好的,可是一般人的體會很少。人生就好像坐在飛機上,從出生那一刻起,這架飛機就飛起來了。在飛機裏面,空中小姐服務親切,任何享受的東西應有盡有,可以說非常快樂、非常幸福。可是,當你知道這架飛機沒有著陸點,那個時候會怎樣?你會因為空中小姐服務親切、享受應有盡有而快樂、而幸福嗎?不會!那時候不但會淡然無味,而且極度地惶恐不安,那時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希望能趕快找到一個著陸點!」但是汽油即將用盡了,著陸點卻遲遲沒有找到,那個時候的心境會是怎麼樣?

 

       人生就像這樣。生命將盡了,過一天就減少一天,過一年就跟閻羅王接近一年,可是人生到底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死了會怎樣?有沒有死後的世界?都不瞭解,所以永遠都是痛苦的,一直痛苦到死。因此有些哲學家往往都是自殺而死的,因為他知道油料將盡,可是沒有著陸點,他比一般人敏銳,乾脆就自殘了。人生就是這樣,除非他是麻木不仁、醉生夢死,認為「人生不過是這樣嘛,幾十年嘛,死了一了百了」,所以就盡情享受。否則的話,他的心是不安的。

 

重生的人

       反之,人若心知有彌陀的救度的話,他現在當下就是一個重生的人,他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會不一樣了。就像從鶴州來的楊居士,他把他的錢財奉獻給眾生、奉獻給佛教,他不為自己儲藏,甚至連房子也不買。人生幾十年而已,睡就這麼寬,吃頂多三餐。人生從飯桌到廁所,從床鋪到單位,就這樣一直循環往復到老,有什麼好為自己儲藏的呢?所以他沒有自己的房子,反而是租便宜的房子,他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獻出來,這就是真正學佛的人,學佛的人就是這樣。

 

       一般人不是這樣,「我有錢財,我要買股票,我要投資……」,這是一般人。

 

       如果你能夠把自己的所有奉獻給大眾,那天地不會虧待你,會百倍、千倍、萬倍回饋給你,在該死的地方,人家會死,你不會死;在不能活的地方,你能活;在有災難的地方,你一定消災免難。

 

       所以真正學佛的人,瞭解因果報應,他就會這樣做。如果不瞭解因果報應,不信有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他就會非常捨不得。

 

       人生空手而來,到時候也是空手而去,所謂「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人生就是這樣。

 

       如何能夠不空?如何能夠相逢?有一首偈就是:「普願有情皆念佛,臨終往生極樂邦;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

 

       《地藏經》說:「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無量壽經》說:「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真的是這樣子。我生病,我的親人不能代替;我的生死輪迴,我的親人也不能代替,最後各自離開,各自隨業受報,互不相知,都是孤獨而來、孤獨而去。

 

       如何才能不孤獨呢?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你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我們都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有親人沒有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到極樂世界再倒駕慈航救度他們往生極樂世界,這樣就不空,就不孤獨,就「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我們身上都有光明,都有壽命,我們的光明就跟大願王阿彌陀佛一樣的無量光、無量壽,所以說「普願有情皆念佛,臨終往生極樂邦;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

 

鄰國國王喻

       釋迦牟尼佛就曾說了一則簡短的比喻,非常貼切。他說:有一個人得罪了國王,要被國王抓去砍頭,在這樣的情形下,這個人心情如何?一定是非常恐懼。他在這個國家當中是無親無故,無所依靠。因為國王最大,他得罪的居然是國王,有誰能保護他呢?你說他要怎麼辦?他就投靠鄰國。鄰國的國王很有愛心,就跟這個人說:「你只要不離開我的國家,不要違犯我的國法,你就一生平安,沒有被抓去殺頭的恐懼。」

 

       佛陀用這樣的比喻來比喻「南無」,來比喻「皈命」。這個比喻很簡要,意義很好。

 

       要知道,我們都得罪了六道的魔王,因為我們有貪瞋癡,有這三毒就得罪了;我們有五欲就得罪了;我們有業習就得罪了。我們生生世世以來曾經殺過人,曾經偷盜過、欠債不還過,曾經男女越軌過,曾經譭謗人家,所以我們得罪國王很深、很多,因此生生世世、世世生生都被綁在三界六道裏面,一再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中,被國王無量無邊、無數次地砍頭殺頭。現在鄰國極樂世界國王阿彌陀佛不等待我們去要求、拜託,主動地呼喚我們,告訴我們有這麼一件嚴重的人生大事,要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才能一生平安喜樂,他在呼喚我們,他是沒有條件地要救度我們,而且甚至把他國王的王位要讓我們繼承。只要投靠阿彌陀佛,我們就得到重生,我們就是一個重生的人、大難不死、起死回生的人。這樣的人,他會是怎樣的心境呢?他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會改變,以前自私自利,希望擁有得越多越好,爭取得越多越好,一點都不為別人著想,現在因為他的生命被救了,就反過來了,凡事為人著想,就會這樣。所以我們要去體會這種道理。

 

       當然,如果有人不相信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不覺得「我將來還會墮落三惡道」,以上的比喻對他來講,就會感覺不是很重要了。但是,事實上有生必有死,死了到哪裡?沒有六道輪迴便罷,沒有善惡報應便罷,如果有的話,豈不是人生就有這麼一件大事!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已得人身,已聞佛法,必須掌握這一輩子,依靠佛法來解決這件大事。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人生的目的

       所以,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就是學佛。那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能達到這個目的?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所以,人生的目的,約要來講,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就是專稱彌陀佛名,就是願生彌陀淨土,這就是我們人生的目的,也就是我們學佛的目的。

 

       不然我們問一問:我們人生的目的是什麼?當然,升學、求個好職位、建立一個好家庭,在人世間建立功名、富貴,這個看起來都是人生的大事、人生的目的,但其實這個都是枝末的,不是根本的。根本的目的、最高的目的就是解脫生死輪迴,就是快速成佛。而能夠解脫生死輪迴、快速成佛的,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只有淨土宗這一個法門能夠達到。所以,等於人生的目的,就是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能夠這樣的話,就是被彌陀救度到了,他的人生是重生的人生,所謂「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往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他人生觀、價值觀、宇宙觀就大為改變了。

 

儘量犧牲奉獻

       剛剛講的,不要為自己留什麼,儘量犧牲奉獻,把自己所有的,儘量分享出來給需要的人。

 

       有人也許會想:「一旦東西佈施出去,我們不就沒有了嗎?」其實我們是擁有更多,像《道德經》所講的:「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不會減少的,反而更多。「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心起善念,善雖未為,吉神已隨之;心起惡念,惡雖未為,凶神已隨之。」這些道理很平淺、很好。

 

       信受彌陀救度,做為我們學佛的目的,做為我們人生的目的,然後在一輩子的生活當中,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有緣人,就像早上所講的,能夠介紹這個法門,不知不覺當中就是大慈悲、大願力。

 

無心的念佛,極樂世界會不會有他們的蓮花

       問:我學佛一年多,有時同事打電話來,拿起電話我就說:「南無阿彌陀佛」,他們也會回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有時我請他們念十句,他們也會念。但是他們也沒有真的念佛,這樣極樂世界會有他們的蓮花嗎?會有他們的名字嗎?他們能不能往生?

 

       慧淨法師:有蓮花,有名字。至於能不能往生,那不一定。但是這一輩子如果沒有往生,下輩子、下下輩子……,在很短的投胎輪迴當中他就會往生。因為「一入耳根,永成道種」,如果沒有機緣的話,就沒有這個種子,有了這個種子,有一天因緣到了,他就會開花結果。

 

       《法華經》有一個典故說:世尊在世時,有一位老人要求跟佛出家。這位老人要出家,佛就讓大阿羅漢、菩薩弟子觀察老人的善根,看他能不能出家。阿羅漢有神通,能知五百世,他們都觀察老人在五百世當中都沒有種善因,不能出家。可是世尊同意他出家,並告訴弟子們:這位老人在無量劫之前,曾經是個樵夫,在山上砍柴,遇到一隻老虎要吃他,他非常驚恐害怕,爬到一棵大樹上,隨口叫了一聲「南無佛」!就憑無量劫前這一聲「南無佛」所種的因,在無量劫後遇到釋迦牟尼佛,緣成熟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他剃度出家,後來他也證了阿羅漢果。

 

       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有一個願是專門救度這樣的眾生,也就是第二十願。

 

       第二十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這就是「繫念定生願」,也稱作「三生果遂願」。也就是說,曾經聽到阿彌陀佛的名字,也曉得有極樂世界,知道極樂世界的美好,覺得「如果能往生的話,是多麼難得的一件事!」他植下了德本,種下了這種善根了,跟阿彌陀佛結了緣。可是畢竟對往生並不懇切,此後也不再念佛了,這種眾生阿彌陀佛還是不放棄他,也發願要救度他,總有一世要讓他達成往生的願望,這就是「不果遂者,不取正覺」,總有一天要讓他果遂。哪一天?哪一世呢?就在他「至心迴向,欲生我國」的時候。

 

       第二十願顯現出阿彌陀佛徹底的慈悲,即使只跟他結了緣,阿彌陀佛也緊抓不放,所以法然上人就有一個比喻說「上鉤之魚,在水不久」,這個願就好像水中的魚已經上鉤了,既然已經上鉤,總有一刻會被拉上來。阿彌陀佛的願就像一張大網一樣,無有遺漏地救度任何一個眾生。

 

       「植諸德本」,「植」是種下去,雖然種下去了,但往往不是現在就馬上收成的,有春天播種秋天收成的,有今年播種明年收成的,有今年播種好幾年才收成的,各不一定。但總之已經播種下去了,叫「植諸德本」。

 

       所以,任何人在這裏念佛,極樂世界都有他的蓮花、種子,他這一輩子如果能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的話,那他生死輪迴就解決了,就給彌陀救到了,這一輩子一定往生的。

 

念佛,走著、坐著哪個好

       問:我平常都是走著念佛多,這和坐著念佛哪個好?

 

       慧淨法師:就攝心的功能而言,走著念佛和靜坐念佛是不能相比的,所以剛才才鼓勵大家培養晨起念佛的習慣,五分鐘也好,半個鐘頭、一個鐘頭,愈多愈好。大家曾經晨坐念佛嗎?(同學答:「偶爾有。」)要把它培養成習慣。靜坐比經行念佛好,也比拜佛念佛好。因為靜坐的時候是身心不動的,只有動這句佛號。走著念的時候,眼睛還要看。當然我們不能坐那麼久,所以腿酸麻的時候就起來經行念佛或拜佛,但能坐就坐。

 

       不過就往生來講,功德是一樣的。阿彌陀佛沒有要求我們要靜坐念佛或經行念佛,阿彌陀佛只說要專稱他的名號。剛才講的,是就技術上的說明,如何讓我們愈念愈有法喜,是從這方面來講的。

 

       還有,我們多念佛的話,許多事情都會很平順,不平順的事也會化解於無形,能夠消災免難。所以,雖然在往生大業上同樣是往生了,可是多念佛的人這一生會比較平順,一些老太公、老太婆,不論懂不懂得教理,常常是一句佛號掛在口中,他們往往都能預知時至,往生的時候都是順利安然。

 

       有人雖然願生極樂世界,可是不大念佛,而且脾氣不好,動不動就跟人家計較,容易起情緒,往往臨終時比較痛苦,所以奉勸大家儘量多念佛。

 

       我們不念佛還是有念頭,不念佛就是念業。我們就把「念業」轉成「念佛」,我們走路的時候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平靜地一步一佛號,這樣也就不知不覺輕飄飄地走著。坐車也是這樣,比如從鶴州到這裏就有九個鐘頭的車程,在車上能念多少佛啊?好幾萬句了。如果不太能專心時,就閉起眼睛,刻意地拿起念珠,十句撥一顆,不然眼睛就會不自覺地東瞟西看的。所以,坐車時可以斂目,什麼都不看,專心在這句佛號上。因為看來看去都是這一些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的,不是房子就是山,沒有什麼好好奇的。

 

其他法門的經典能不能看

       問:我知道念佛一定能往生,我對此事不疑。有的法師說其他法門的經典不能看,請問法師,我們到底能不能看?

 

       慧淨法師:能看。因為你還年輕,在年輕的時候,旁邊的景色誘惑很多,看了其他的法門才瞭解這個法門的可貴、殊勝,念佛就會愈加有法喜、愈加堅固。

       

       時間可以視自己的情況分配,是念佛多一點,還是看書多一點。目前我們除了已出版的這一套書之外,沒有成書的內容還有很多,如果打開「弘願寺網站」或「淨土宗網站」就可以看到很多還沒有出書的內容,教理方面的,或者念佛感應、念佛往生的都有。

 

有關日常規範的書籍

       問:我覺得弘願寺有關居士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依循,這方面內容的書較少,像《阿含經》裏面也有這部分,可是我們的書都沒有。我們在社會上畢竟面對的是很複雜的環境,還必須開一些智慧,看一些經典或什麼的,如果弘願寺能集結一些這樣的書籍,我們就不用走那麼多冤枉路了。

 

       淨宗法師:這方面的書籍目前還是欠缺的,因為時間和精力還沒顧及到,就像農民收稻子的時候,首先稻子成熟落地的趕緊要收拾,有關居士在家日常生活的一些規範要求,可能一般的道場有流通,這樣就是互相補助。不過上人的講話,從念佛當中所生發出來的話語,對我們很有啟發,有的有成書,有的沒有成書,比如說上人的《書信集》裏邊就有兩篇對病者的開示,我個人覺得這兩篇雖然很簡短,但是非常懇切,對我們很有實際意義。

 

如何在生活中靈活地運用佛法

       問:因為凡夫比較執著,如何能讓居士既能夠盡情地去念佛,追求往生的終極目標,在生活中更能靈活地運用這些佛法,又能方便去引導別人來學佛?

 

       慧淨法師:淨土宗的「宗風」分為兩部分,一是「真諦」,一是「俗諦」,俗諦就是針對這方面的。當然這不是方方面面都有標出,主要是就提升人格與品性。因為世間的煩惱,大根大本是要人格與品性提升,一個人的人格與品性提升了,不管是夫妻的相處、家庭的相處,或是親戚、朋友、社會的相處交際,就有一個著落點。

 

       因為我們這個法門主要是針對人生的根本大事上著手的,至於在世俗幾十年生活上的,目前還沒有時間與精力顧及到那一方面,所以那一方面的書就比較少。有關世俗生活方面的教材大都是不強調脫離生死輪迴的,所以「人間淨土」的道場比較有這方面的書。

 

關於人間佛教

       問:太虛大師曾提過人間佛教,也就是回到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不分宗不分派,各種方便皆為我用,請問這種思想我們年輕人怎麼去運用?

 

       慧淨法師:佛陀那個時代有那個時代眾生的根機。佛法很多,能夠達成佛陀出世本懷的,就目前眾生根機來講,只有我們這個法門。

 

       佛陀最根本的教法,在家居士就是持五戒十善,出家眾最基本的就是先守戒,然後常修定,接著觀察四諦、十二因緣;如果發大乘心的話,就是進入六度的內涵,總歸就是三十七道品。那一些我們幾乎都做不到,所以我們就強調我們可以做到的。那些教理都很好,都是佛所說的,也很有研究學問的內容。如果有哲學思維,喜歡學理的,那些都能滿足他。但如果是生死心很迫切、無常觀很深的話,那些就不能滿足了。甚至擺在面前會覺得完全沒有味道,反而是覺得彌陀救度的這句名號味道很醇厚。

 

       問:但是那些佛理對於去勸別人念佛是有幫助的。

 

       慧淨法師:對,有方便的地方。因為眾生學佛,不可能一下子就能體會到無常觀,不可能一下子就會有生死輪迴的恐懼,所以也就無法當下接受淨土法門。所以若有更多方法,就能吸引更廣泛的人,然後再一步一步地引導。

 

是否必須信願行具足

       問:念佛是否信願行三者都要具足才可以達到往生的目的?有的人念是念,但不一定相信或瞭解名號的意義,這樣的人是否可以往生?

 

       慧淨法師:因人而異,但基本上是信願行要具足。我們的宗旨信願行都在裏面了:信是信什麼?「信受彌陀救度」,彌陀的救度在哪裡?早上淨宗法師也講得很清楚,「專念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這個就是信,就是在獲得彌陀的救度、接受彌陀的功德。所以淨土法門是信什麼?信「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如果能夠這樣信的話,信願行就通通具足了。因為這樣的人他必定會念佛,也必定有願生之心,所以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的總結論就是「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對整個佛教,甚至淨土法門的總結論就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以基本上都要具足信願行。

 

忌諱說往生

       問:我的父母年紀已大,我要他們念佛,他們也會念,但老人家很忌諱說往生的事情,所以我無法讓他們相信極樂世界,如何是好?

 

       慧淨法師:就是剛剛講的,基本上都要有信願行,但因人而異。像你的父母,要他們深信是不可能,但至少要他們念佛他們肯念,所以到他們世緣盡的時候,要他們願生極樂世界,他們沒有第二條路選擇,只有願生極樂世界。以這樣的情形來說,他們對於極樂世界的莊嚴、彌陀的救度,還有娑婆的輪迴是苦,未必是信的,但到最後也能引導他們往生,所以說因人而異。當然如果他們能信有善惡報應、六道輪迴,信有極樂的莊嚴、彌陀的救度,此後願生之心懇切,專念彌陀之心不變,那就是極樂世界中的人了。

 

       淨宗法師:可以找機會和他們善巧溝通。

 

       慧淨法師:對,可以講一些念佛的感應事蹟,還有一些因果報應的悲慘事蹟,講講六道輪迴,不一定一直鼓勵他們要往生,無形中他們自己就會去思維:「既然這樣,那我將來會怎樣?」

 

往生是名號本身的功能

       問:一遍上人好像有說,不管眾生願不願意往生,名號本身就有這個功能?

 

       慧淨法師:對,所以一遍上人思想的歸結就是在「專稱彌陀佛名」。瞭解善惡報應和感應事蹟是前方便,因為如果沒有這些前方便的話,他不一定會專稱;如果他能專稱的話,往生的功能就在裏面了。像鸚鵡,牠也無所謂信啊,願啊!牠什麼都不瞭解,只是依樣畫葫蘆,可是就會隨著那個功能而到極樂世界,因為那是自然法則。

 

       所謂「自然」,就是不必學習,不必加功用行,不必經過人為操作。宇宙當中有三種自然:

 

       一是「虛空自然」,譬如春夏秋冬,今天過了又明天,不必加以操作。

 

       二是「因果自然」,什麼因自然會導致什麼果,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要控制它是不可能的,你有善的業,自然那個善的無形業力就會導致你接受善的果報,惡也一樣。

 

       三是阿彌陀佛的「願力自然」,他的願力在這句名號當中,你只要專稱彌陀佛名,他就有一種自然性,不必加功用行地帶你到極樂世界,而且極樂世界也自然地蓮花化生,當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完全具足,是自然形成的,不必經過十月懷胎,然後喂母奶,才慢慢長大,不用這樣,這個叫作彌陀的願力自然。

 

       不過,因為人有自以為是的執著與分別心,而鳥類(如鸚鵡)根本都沒有這些問題,所以一個人如果念佛但不願生極樂世界的話,那就當生不可能往生,這是自我阻礙。不然的話,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往生的機率可以說是百分之百的。

 

極樂世界是「四土」還是「報土」

       問:有人問我:在《印光大師文鈔》說善導大師是彌陀再來,蕅益大師所說亦如同佛說,縱使古佛再來也不能出其右,那到底是有「四土」還是只有「報土」?

 

       慧淨法師:極樂世界是報土,沒有所謂四土。印光大師這樣說,是在表達他對《要解》的推崇,所以所講的不是絕對的。我們看書要前後去理解貫通,才不會彼此矛盾。《無量壽經》沒有講四土,《阿彌陀經》也沒有講,有講的是《觀經》的九品,將《觀經》的九品和《無量壽經》對照來看的話,那是屬於「胎宮」裏面的境界。

 

       所以,會看《觀無量壽經》的話,《觀無量壽經》是很好的,因為由《觀經》讓我們知道這句名號的功德殊勝。造五逆十惡的下下品凡夫,以世福是救不了的,戒福、行福也不夠功德來救他,只有這句彌陀名號,不但能救他,而且還能讓他永遠脫離六道輪迴,這表示彌陀名號的功德勝過三福,也顯示專念彌陀名號就不在九品當中。為什麼?因為九品的因是三福,九品是三福的果,但是「念佛」這個因不在三福當中,這個因的功德是超越三福的,當然果也不在九品當中。所以說,會看《觀經》就會覺得《觀經》很好。那誰會看?善導大師會看。因此善導大師於《觀經疏》結論就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雖」就表示後面還有更殊勝的,定與散這兩種並不是主要的,「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個才是主要的。

 

《法然上人全集》與《善導大師全集》

       問:《法然上人全集》能夠等同《善導大師全集》嗎?

 

       慧淨法師:是以《法然上人全集》入《善導大師全集》。

 

       問:所以思想上基本是等同?

 

       慧淨法師:也可以說是等同,不過《法然上人全集》是引導性的。《法然上人全集》很豐富,有的是應機所說的,可是當中有一部《選擇本願念佛集》就不是應機而說,是直入本懷的。《選擇本願念佛集》是引用善導大師的教理,將《善導大師全集》有組織、有條理、有系統地整理,而寫下的一部書。所以,法然上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是瞭解善導大師思想很重要、很方便的一本書。

 

一遍上人另有發揮

       問:一遍上人的思想又另有發揮?

 

       慧淨法師:對,又另有發揮。

 

       問:那我們應該以何為重心?

 

       慧淨法師:以善導大師為重心。就好像從臺灣南部的高雄要到北部的臺北(因我來自臺灣,對臺灣比較熟),最平順、最快速的就是高速公路,在還沒有上高速公路之前的那些道路,都叫「引道」。「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是往生「正定業」。所謂「正定業」,就是「正因」。所謂「正因」,就是「使因成果、百分之百」的。其他四種正行是助緣、助因,助成我們來專稱彌陀佛名。如果已經專稱彌陀佛名了,就不需要那些了。

 

       「助緣」這個「助」不是「輔助」的意思,而是「助成」。不是說念佛不夠,還需要那些來輔助、幫助。我們一旦專稱彌陀佛名就可以捨棄那些了,所以歸結上就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一遍上人有他的體會,簡要說就是一旦舉起名號,就沒有我,也沒有佛。那有什麼呢?有什麼也談不上,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要往生也好,祈求現世的福報也好,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感應現象必須以經典祖釋來印證

       問:一般人也會有一些感應現象,一遍上人的書中也有提到。對於這些現象,我們是不是把它當成教育或是某種方便?

 

       慧淨法師:學佛的人往往會有一些靈異現象或感應現象,看到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或者看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可能會有,那要看他裏面所展現的是什麼。

 

       淨宗法師:一遍上人本身也是經過幾十年教育的熏習,他是不太會走偏的,他是有見地的。一般人看到玉皇大帝、觀音菩薩、彌勒菩薩都來了,但還是要以佛法的基本原則來看,要以經典的教理為基礎。一遍上人感應的那一段話,可以說沒人可挑剔的,可以作為彌陀的親說,因為他跟整個淨土三經的宗旨完全一致。

 

       慧淨法師:感應事蹟必須以經典來印證,而經典的解釋必須以善導大師思想為依據,不然那麼多祖師大德解釋經典,我們要依據哪一位?就依據善導大師。

 

       比如淨土三經,古來也有許多大德注釋,譬如稱為釋迦第二、東土釋迦的天臺宗智者大師有作《觀無量壽佛經疏》,隋代慧遠大師、三論宗的吉藏大師對《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都有解釋,我們就不依據他們,我們完全依據善導大師。

       

       又像《阿彌陀經》,除了蓮池大師的解釋之外,蕅益大師也有解釋,那我們依據誰?也是依據善導大師。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雖然沒有直接對《阿彌陀經》作解釋,但是善導大師的解釋都是把淨土三經貫通在一起的,所以基本上是三經一致的解釋。

 

       以《阿彌陀經》來說,往生正因是最重要的了,可是自古以來對於正因這樁大事眾說紛紜。善導大師解說得很清楚、很明確:極樂世界是怎樣的境界呢?「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複專」。這四句、二十八個字把整部《阿彌陀經》的精華都顯露出來了。像蕅益大師、蓮池大師,或其他的大師,他們解釋《阿彌陀經》有這樣明確嗎?沒有。

 

       尤其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的解釋,非常明朗,非常穩妥,字字都扣住第十八願。自古以來的高僧大德都沒有那樣的解釋。在我們出版的《善導大師語錄》前面就有「本願篇」,沒有模棱兩可,而且字句簡明扼要,毫不累贅,大家回去可以看一下。

 

日本的資料

       問:弘願寺還有很多書沒看。尤其日本《大正藏》裏有很多書都是沒聽過的。

 

       淨宗法師:弘願寺的書,目前我們是剛出。日本方面的書,基本上是以上人編譯的這些為主,有一些像對善導大師《觀經疏》的解釋,日本是很發達的,他們的解釋比較細化,也有他們個人的一些條理性,也很龐大。如果不是研究學習,還是不大容易進入。比如《觀經疏》,從古至今,上人就說有一百多種解釋,有的很厚,比如有一本《楷定記》,就有三十幾萬字,也是有專門的發揮,解釋得很廣泛,這些一般在中國教界比較少見。你們年輕,可以上網瞭解,像「淨土宗網站」上有新的文章,有關法義方面的,有興趣的都可以來瞭解、來學習。

 

       慧淨法師:我們出的書分為兩部分:一種是淨土教理,一種是因果報應。淨土教理方面牽涉到日本的,就是《法然上人全集》和一遍上人的《念佛金言錄》。雖然是日本方面的著作,但都緊扣善導大師的思想,如果不是善導大師的思想,我們就不出不印。

 

       淨宗法師:像你們年輕人學佛,最好平時也有聯絡的管道,大家可以相互增上。雖然沒有什麼規範性的組織,最起碼在學習方面可以聯絡方便。

 

禪宗道場

       問:有的道場目前標榜禪宗,他們最後會從禪走入淨土嗎?

 

       慧淨法師:應該是會的。因為生死是一件根本的、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大事,有一天當他學禪感覺無力時,就會轉入淨土。古來很多高僧大德,尤其是禪宗開悟的高僧,最後都轉入淨土。如智者大師,最後也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也因此天臺宗的的中興祖師知禮大師寫了《妙宗鈔》,歸向淨土。另外,最典型的就是元照大師,他本來不想往生極樂世界,發心要在娑婆世界度眾生的,但最後還是轉向淨土。

 

關於出家

       問:出家念佛可以往生,在家念佛也可以往生。如果父母反對的話,您是贊成寧願出家嗎?

 

       慧淨法師:以我來講,我非常贊成出家。但有一個原則,就是要調整好和父母之間的關係。

 

       以我來說,當初出家的時候,雖然母親是不捨,流著眼淚,而父親是生氣在心中,但是我還是出家了。可是,最後我的父母還是歸向淨土,念佛往生。為什麼?想想看,我們最美好、最有精力、頭腦最好、體力最好是什麼時候?就是年輕的時候,如果把這個寶貴時期全用在社會上上班,一個月只是賺那麼一點點錢,然後為家裏幾個人服務,太可惜了!不如把這個最有體力、最有腦力、最有精神的時期來為阿彌陀佛上班,賺的是無形廣大的功德財富,所服務的是廣大眾生,而且是能夠解脫生死輪迴的。所以,儘管淨土法門是不論在家出家,可是如果能夠奉獻出來,那就很可貴了。

 

       問:像我們智慧這麼淺,又不能講經說法,我們出家能做什麼呢?

 

       慧淨法師:我如果能講經說法,你們更能講經說法。

 

       問:那我們出家做什麼呢?

 

       慧淨法師:所謂「弘法是家務,利生是事業」──弘淨土之法,利益眾生到極樂世界。如果你出家的話,你的父母不管現在反對不反對,將來一定會靠上佛教,為什麼?「我的兒子是佛教中人,我不對佛教好感,我對什麼好感?」

 

       問:出家是不是要先觀察一年?

 

       慧淨法師:最好是在寺院住一段期間,彼此觀察。

 

       問:如果說觀察一年他要剃度出家了,出家以後因為父母反對不能更換身分證……

 

       慧淨法師:那都是枝節的問題,可以先不用管。大家可以想想,如果結婚,生下孩子了,除非這個法界沒有善惡報應、六道輪迴,否則你的孩子會怎麼樣?你生下他不是讓他解脫、讓他往生,而是讓他在世間造罪、造業,一代又一代這樣造罪造業下去、受苦受難下去,我們於心何忍?除非生下來是佛門龍象,是淨宗棟樑,那就可以,愈多愈好。如果不是的話,怎麼辦?除非你否定有善惡報應、六道輪迴,不然你生下他,他難道沒有這件「生死大事」嗎?那他有福報來學佛解決嗎?不一定。還有,他的孩子、他的子子孫孫呢?我們解脫到極樂世界去了,可是我們的子子孫孫居然在六道輪迴。與其如此沒完沒了,不如生死輪迴到我們這一代就劃下休止符。

 

       問:在家居士度的人多,還是出家師父度的人多?

       

       慧淨法師:當然出家。你看淨宗法師一來,就這麼多人。

       

       問:淨宗法師是法門龍象,我們又不是。

 

       慧淨法師:有心就有力,有願就有緣。

 

       淨宗法師:出家人做什麼事,和他的信念有關,而且是一個團體運作,不是一個人,所以我們就是共同推遞。我們個人能做什麼事?也未必做預先的規劃,我也不知道我會在廣西南寧和大家見面啊!我出家的時候哪知道這一點?當時出家只是想到自己生死大事可以解決。接觸到這個法門,想說要把這個法門告訴一切有緣的人,所以,將來會到美國都不一定,那不在我們的規劃之內。但是這樣的信念一定要推廣出去,阿彌陀佛會加持。我們雖然沒有力量,但是背後有力量。我常說,我們人像個燈泡,我們只要跟阿彌陀佛的電源一接上,這個燈泡就會發亮,不是我們自己會發光的。我們念佛和阿彌陀佛的悲心願力結合起來,自然就會呼應廣大的眾生。這個事業非常廣大,前途非常光明,誰加入誰有福報。

 

       慧淨法師:我常常提及,不論是創造事業或做任何事,都要有智慧和果斷,既然知道這個很有價值,就要立即行動,不要等待未來,否則就永遠在等待明天、等待未來中虛耗光陰了。釋迦牟尼佛是王子,他如果不果斷的話,就繼承王位了。如果他繼承王位,就很悲慘了,因為鄰國都是強國,一定是被併吞的。他沒有繼承王位,而是去出家,反而他的教法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一直到現在。世間的榮華富貴,釋迦牟尼佛都能享受、擁有,但他全都放棄了,何況是我們呢?

 

       問:出家是否也是要有某些特別的因緣,比如說要菩薩根性?

 

       慧淨法師:我們大部分都不是乘願再來的人,都是凡夫。但是,凡事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願,就會達成。最怕的是心願搖擺,心願如果堅定的話,一定會達成。為什麼?因為這是善願,而且這種善願是超越世間的,所以背後一定有龍天護法的護持。有願就有力,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願力能夠勝過業力。

 

       問:如果心還會搖擺,那發心做居士這樣好嗎?

 

       慧淨法師:總比沒有好(眾笑),但總不如發心出家的好。所以不要搖擺,認定出家好就下定決心。

 

       問:在家弘法還是無法和出家比?

 

       慧淨法師:除非是維摩詰居士,或是李炳南老居士,那就可以。在臺灣居士界,影響最大的就是李炳南老居士,其他的沒有。假設李炳南居士當初現身出家的話,那就更不得了。

 

       學佛的人都不願自己的眷屬再度落入紅塵的,可是如剛才講的,結婚之後,子孫一定是落入紅塵、一定是造罪造業的。

 

       問:可以教他們念佛。

 

       慧淨法師:你沒辦法叫你未來無數的子子孫孫都念佛啊!所以叫他們出家。你看,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都是想方設法把他的兒子羅 睺羅帶去出家,還想方設法把他同父異母的弟弟阿難陀引去出家。怎麼引的,大家聽過嗎?

 

       佛陀為了巧妙引導難陀出家,就到難陀所住的宮殿去托缽。難陀看到自己的親哥哥佛陀來,當然非常高興,極盡美好的供養放在缽中,然後要遞給佛陀,這時佛陀轉身就走向精舍,難陀只好捧著缽跟隨在佛陀背後,一直走到精舍。那個時候,他的王妃孫陀利覺得大事不妙,遠遠地大聲地喊難陀說:「你要快去快回!」哪知難陀卻一去不回了。

 

       回到精舍之後,佛陀立刻命令負責理髮的居士幫難陀剃發,難陀當下表示不願意,但在佛陀威嚴的指令之下,他不得不暫時接受。可是雖然身在精舍佛門,心卻在王宮,時刻懷念著他的嬌妻美眷孫陀利,根本無心修行,住在精舍也只是形式上地隨大眾共修而已,日夜都在計量要怎樣偷偷地回皇宮去。有幾次想偷偷回家,每次都在半途遇到佛陀,又被佛陀帶回精舍。又有一次,趁佛陀不在時,他又想偷偷回宮,哪想到走到半山的時候,突然間看到對面有微微的金光,出現一位安詳穩重的出家人,一看,佛陀又在面前。

 

       佛陀微笑著問難陀:「你是不是想念你的妻子,現在正準備回宮?」難陀就猛點頭,而且臉上流露出壓抑不住的苦惱。佛陀又問:「難陀啊!你的妻子生得莊嚴美麗嗎?」難陀再度拼命點頭,可說在他腦海中全部都是他這位元嬌妻美眷的倩影。這時,佛陀就帶著難陀往山中走去。看到路邊有一隻瞎眼的老獼猴,佛陀就故意問難陀:「你的妻子跟這只老獼猴相比,怎麼樣呢?」難陀一聽,內心很不舒服,皺著眉頭不想回答,心裏想:「佛陀啊!你真是開玩笑,我妻子是全國第一美女,其他的女人再美麗,都不能跟她比,何況是這一隻老獼猴,瞎眼又沒有腦。」

 

       當難陀這樣想的時候,佛陀已運用神通,把難陀帶到忉利天宮。忉利天宮處處充滿宮殿樓閣,還有美麗的花園,可說是笙歌處處,仙樂飄飄。很多的天子和天女互相圍繞,奢華美好,遠勝人間。這時,難陀注意到有一群天女守著一個宮殿,而宮殿之中並沒有主人。難陀就請教旁邊一位可愛靈巧的天女,這位天女就用嬌柔的聲音回答:「因為佛陀有一位弟弟叫難陀,被佛逼迫出家,由於出家的福報,命終之後就會升天,到我們這裏來當主人,這個宮殿是他的,我們是他的侍者,正準備將來迎接他。」

 

       難陀一聽,心中非常興奮,就想:孫陀利跟天女一比,簡直就像那只老獼猴了。回到精舍之後,難陀對孫陀利的眷戀就完全沒有了,所眷戀的就是天上的天女,所以他就精進修行,巴不得趕快生到天上去享受那個天福。

 

       過了一段時間,佛陀又來探視難陀,把難陀帶到地獄。哪個地獄呢?沸湯地獄。難陀到沸湯地獄一看,非常悲慘、恐怖,一鍋鍋的沸湯烹煮著一個又一個哀嚎呼吼的罪人。突然間,難陀注意到有一鍋沸湯,鍋特別大,油特別沸,獄卒看起來特別兇惡,但鍋裏卻沒有人。難陀就問旁邊的獄卒,為什麼這一鍋沸湯裏沒有人?旁邊的獄卒就說:「這鍋是要留給佛陀的弟弟難陀,因為他出家發心不正,當天福享盡,就會墮落到沸湯地獄,進入鍋中來受果報,我們已經做好準備了。」難陀一聽,汗毛直豎,冷汗直流,趕快央請佛陀帶他回到人間,不要再多停留。

 

       回到精舍之後,難陀想到六道輪迴,尤其地獄沸湯之苦,知道天福也是有限的,天福享盡後,就要受地獄之苦,因此難陀的心念完全改變,真心的精進修行,不是為了升天修行,而是為了要離開地獄、離開六道輪迴而修行。不久之後,他終於證到羅漢的果位。

 

       你看,佛陀成佛了,想盡辦法帶他的兒子來出家,帶他的弟弟來出家,所以釋迦族除了佛陀本身,總共有七位王子出家。

 

       佛陀都這樣了,何況我們!在這個世間,為股票煩惱的人很多,要求好的職位不一定求得到……,所以人世間真的是求不得苦。而且,夫妻能夠美滿嗎?家庭能夠和樂嗎?那麼,生死輪迴就到我們這一代就好了,像佛陀那樣,不但自己立志出家,也將兄弟、獨子帶出來出家,並且度父母進入佛門。所謂「一子出家,九族生天」,真的是這樣。

 

       像我出家之後,我家族大部分的親戚都學佛念佛。我有兩個姑媽,一個九十歲,一個九十二歲。九十歲的住在臺北,身體很健康,早上一大早,有的時候一點多,有的時候三點鐘就起來,一起來就開始念佛做早課。早課做完了,她就拖地板、洗衛生間、整理家事,然後吃早餐。她的早餐很簡單,二片土司,一杯咖啡。早餐之後就念佛一萬二千聲。她念佛很緩慢,一句撥一顆念佛珠,所以一萬二千聲的佛號要念到下午。佛號念完了,才有時間做其他事情。當然其他的時間也是念佛,只是不是專心念,而是散心念。九十歲了,身體還很健康,耳聰目明,頭腦清醒。

 

       另一位住在台南的姑媽九十二歲,也是這樣。因為住的是四層樓,一天當中上上下下好幾回,耳聰目明,頭腦清醒,有時間就是念佛。當然老人家也會看看電視,談談一些雜事,但基本上,因為沒什麼事情,家事也有請外傭幫忙,所以有的就是念佛時間。

 

       一般來說,常常念佛的人比較能夠長壽、健康,臨終的時候也比較能夠平安、順利、安穩自在地往生;沒有念佛的人,往往都是老病纏身。所以我們要鼓勵親人多念佛、常念佛,能夠出家的話,就一起入佛門、過佛門的生活。但最主要的是自己先出來出家、奉獻給佛門。

 

       現出家相就不一樣了,他們見到我們,第一句話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我們跟他講佛理,送他佛書,他也比較會接受。所以,一子出家,不論是家人、親人或朋友,我們都可以引導他們,所謂「一人有福,牽帶全屋」。

 

       我是二十八歲出家的。在還沒出家的時候,我也是在想:應該建立一個佛化家庭吧?可是最後一想:我有這種福報嗎?能夠我結婚,太太也學佛、兒女也學佛?孫子也學佛嗎?有這個福報嗎?想一想,沒有。如果他們不學佛,那我就苦惱了。又想到:創業都要專心一意了,修行當然更要專,學佛要了脫生死的話,與其在家,不如出家。所以我就出家去了。

 

       淨宗法師:我也是二十八歲出家的。二十四歲學到佛法,一接觸就立定了發心出家的主意。但是因為父親還在(母親已往生),所以又耽擱了幾年。如果以當初來講,當初的職位,完全可以在社會上打拼,可是一接觸了佛法,那一切通通覺得沒價值、沒意義了。我到現在最不後悔的就是出家,人生沒有什麼事做對,這件事做對了。

 

       因為我是出生在農家,家人想到說:「供你讀書,好不容易望子成龍了,你卻要出家了!」心裏很難過。我們父子每天都在打冷戰。當時只有我們父子在一起,他看見我也不講話,我見他也不講話。他想他的心事,我想我的心事。我心想:等老父親你歸西,我就要出家了。

       

       這樣過了四年,我父親去世不到二十天,我就到九華山去了。父親的喪事完全是辦素食,想來的就來,不想來的就拉倒,無所謂。

 

       當時出家,家人都很不理解,心想:你各方面都很好,我們都要仰靠你,你怎麼就出家了呢?可是出了家之後,現在哥哥、嫂嫂、侄子、侄女、弟弟、弟媳婦、小侄子都學佛念佛;妹妹出家了,妹妹的兒子也出家了;一個姐夫也出家了,全部都在學佛念佛,這個多好呢?即使還沒出家的,也都在念佛,將來要往生極樂世界,像我的姑媽、表姐……她們也都在念佛。如果我沒出家,可以這樣嗎?如果沒有出家,或許還會造成彼此種種的障礙,對他們也沒有真實的意義。

 

       我後悔的就是出家比較晚,但是也沒有辦法,一是遇到佛法比較晚,二是我父親年紀比較大,七十多歲了,實在是踏不出去,這句話講不出來。一旦他走了,我就出家了。我出家對父親有好處嗎?一定有好處,這個功德一定有助於他,如果他還沒有往生的話,我到西方極樂世界還可以乘願再來救度他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這個意義多大!如果在家,也許是十年、二十年的甘飴相奉,還有什麼?結果還是輪迴去了。所以,希望大家把形勢、價值看清楚。

 

       當然,也可以先去社會闖蕩幾年,才不會像阿難陀想孫陀利一樣。可是如果善根福報夠的話,倒不必如此。

 

       就講到這裏了。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