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2008年11月7日上午講於貴陽
【目錄】
劉老師
貴陽
淨土宗宗旨
宗旨一:信受彌陀救度
彌陀救度的特點:主動、平等、無條件
第十八願——主動、平等、無條件
設我得佛——主動
十方眾生——平等
至心信樂——無條件
宗旨二:專稱彌陀佛名
宗旨三:願生彌陀淨土
宗旨四:廣度十方眾生
淨土宗特色
特色一:本願稱名
特色二:凡夫入報
特色三:平生業成
特色四:現生不退
【內文】
劉老師
這次很難得的機緣,我們尊敬的上人還有幾位居士來到貴陽。貴陽是我們最早在這裏弘揚善導大師念佛思想的地方。
在這之前,十一月二日,我們到四川去看了劉老師。劉老師,我們在座很多老蓮友都認識,大家都從劉老師那裏得到法益。劉老師身體很好,精神很好。他說大約等一年半後會出來。等他出來後,他就是飛天之龍;現在他沉潛在一個修行的道場。他說那裏條件很好,什麼都不用操勞,早晚三餐都有人照應,生活很有規律,時間很充裕。每天三分之二的時間念佛,三分之一的時間讀經典。他把上人編的《善導大師全集》、《法然上人全集》不知翻了多少遍,我們去年也把《善導大師語錄》、《淨土宗的特色》、《淨土宗經論釋要文》托他夫人帶給他。所以等劉老師出來後,更是弘法的大將。這幾年他在特殊的場所深入這個法門,也度化了很多眾生。
這是我把劉老師的近況跟大家彙報一下。
貴陽
上人也來過貴陽。「貴」就是「尊貴」的貴,「陽」就是「陽光」的陽,尊貴的陽光就是阿彌陀佛的光。阿彌陀佛的光明是貴中之貴,是「諸佛中之王,光中之極尊」。我們在這裏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心中感受到彌陀光明的加持、光明的力量。
有關法義的部分,平時大家都看書,或看碟片,以平時修習為主。這次上人來,主要是看看大家,跟大家見個面,好幾年沒來。貴陽是一個淨土信仰成熟的地區,大家也都期盼上人能來。大家一定更加感到歡喜,是不是?(蓮友答:「是。」鼓掌)
還有,難得的是,上次來並沒有迴龍寺,幾年之後淨華師出家回到家鄉,這裏有了迴龍寺道場,非常難得。
淨土宗宗旨
今天上午簡略地跟大家講講「淨土宗宗旨」及「淨土宗特色」。
宗旨、特色,文字大家可能知道,再簡單說明一下可能會更清楚明瞭。
請問蓮友們,大家知道淨土宗的宗旨嗎?我們淨土宗宗旨就印在淨土宗的每本書的封底。現在大家合掌,跟我念一遍。請合掌。淨土宗宗旨: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好!請放掌。這就是淨土宗宗旨。這是上人提出來的,非常顯明、直接。下面我把這幾句話的意義簡略說明一下。
宗旨一:信受彌陀救度
第一句:
信受彌陀救度。
我們這個法門是彌陀願力救度的法門。除了這個法門之外,其他法門都是眾生自力修行的法門。
什麼叫救度的法門?生了重病的人,願不願意被救啊?在大海中受風浪襲擊、即將沉沒的人,需不需被救?房間著了火、困在裏面的人,需不需要救?這樣的人就是我們!我們有沒有得病?我們有煩惱的病,有貪瞋癡三毒的病,這三種病毒侵害我們,很深,很猛烈,善導大師用「水火二河深廣無邊」來形容我們的三毒。我們這些在六道苦海當中被業障所侵襲的人,需要大醫王阿彌陀佛的救度。
除了這個法門之外,其餘的法門都是強調自力修行的,可是我們修行沒有力量。修行都需要息滅貪瞋癡、圓滿戒定慧,解脫自己的生死輪迴。
而我們是信靠阿彌陀佛的救度。如果大家對自己的根機深信——有兩種深信,第一種深信:知道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這樣的人需不需要救度?我們就是這樣的人。我們是「罪惡生死凡夫」,在生死輪迴當中,「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常沒常流轉」就是在生死輪迴大海中,一會兒沉下去,一會兒探出頭來,這樣的人需要被救度;「無有出離之緣」,自己沒有辦法出離生死苦海,這樣的人需要救度。所以善導大師說:
如來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需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
淹沒在水裏的人,才需要有人趕快來救度他;岸上的人平安,是不需要救的。那我們是在水裏還是在岸上啊?在岸上的是阿羅漢,沒有生死輪迴之憂苦了,而我們不是這樣的人。
所以大家要瞭解,我們若是感覺自己業障比較重,煩惱比較重,妄想比較多,心地不清淨,持戒也持不好,行善修行也沒力量,我們這樣的根機就符合這個法門。不會因為這樣而感到「我完了,我煩惱多、妄想多,不能往生……」。大家念佛會不會打妄想?還是念佛時腦子乾乾淨淨,晴空萬里,一片烏雲都沒有,沒有一點雜念?我們不是這樣的根機,我們不是這樣的根性,我們煩惱重、業障重、罪過重,我們的生死大病重。這樣的人,剛好修這個法門是對的,因為這是彌陀救度的法門。
彌陀救度的法門需要我們怎樣呢?需要我們兩個字(不需要其他的),只要「信受」。「信」就是相信,「受」就是接受、受持、領受。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如果我們不相信,那麼他能救度我們嗎?不能!所以第一點就是要相信,相信阿彌陀佛的救度。
彌陀救度的特點:主動、平等、無條件
彌陀的救度有三個很鮮明特點,概括為七個字:主動、平等、無條件。
「主動」就是阿彌陀佛救度我們不是經過我們祈求、拜託,不是我們天天繞佛、懇求阿彌陀佛來救我們,不是的。在我們還沒懇求之前,阿彌陀佛已經發願要救度我們了,主動而來,不經祈求。
「平等」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中國人、外國人,不分六道的眾生,不分聖人、凡夫、能修行、不能修行、有智慧、沒智慧、廣學多聞或不認識字,都沒關係,阿彌陀佛都平等救度。
「無條件」就是對我們不提任何條件、要求。
這講起來比較概念化。舉例來說,前一陣子汶川發生大地震,大家應該還記憶猶新,汶川大地震發生時天翻地覆,多少人被埋藏在砂石瓦礫底下,在黑暗的地底下內心充滿恐懼,對不對?當時軍隊、志願者都來救援。難道是埋在底下的人喊他們來的嗎?不是!你看部隊很快就趕到災區,這是不是主動而來、沒有請求、沒有拜託?他們的救度是不是平等的?挖土機不會分別挖出來的人是較窮還是較富,或是「這個人年紀比較大,救出來也沒什麼貢獻,在世上也沒有幾年,再把他送下去……」,會不會這樣?不會!年老的也要救,年輕的也要救,不會因為挖出來是個老人,就把他再放回去,會不會這樣?不會!老的、年輕的都要救,醫生、科學家、有名望的人,或是農人、打柴的、一般職業者,也一樣救,只要探測到有生命的訊息,就一定要救他,即使是一條狗,也要把牠救起來,因為是平等救度。不會因為你的年齡狀況、健康、智慧、學識如何,對國家貢獻如何而有所揀擇,救的人不會設置條件。
我們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阿彌陀佛就收到我們的生命訊息。阿彌陀佛探測到我們,會不會因為我們沒吃素就不來救度我們?會不會因為我們不會讀《金剛經》就不救?不會。
政府軍隊來救我們,會不會因為我們不會背《黨章》就不來救我們?不會。因為他們來就是要救人的。
我們生生世世被業障的磚礫瓦塊埋在三界的黑夜當中。這樣的眾生,阿彌陀佛要怎樣才能找到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這才是我們的生命訊息——佛性的開發靠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說:
不為餘緣光普照,
唯覓念佛往生人。
我們稱念彌陀名號,阿彌陀佛就聽到了,所以善導大師說:
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我們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的光明就照耀我們,阿彌陀佛的耳朵就聽到我們,阿彌陀佛的眼睛就看到我們,就會來救度我們。不會分別我們是有智無智、能修行不能修行、對佛教貢獻大小,也不會要求一定要背《阿彌陀經》、《金剛經》,或會誦這個經那個咒。這樣講大家聽明白了嗎?
世間發生地震,國家政府愛護人民、派軍隊來援救尚且是主動的,不經過我們祈求的;是平等的,不分男女老幼;也是無條件的。我們來救人的時候,把一個人挖出來了,會不會提出條件說:「我來救你,你要給我五百塊!」如果這樣,就叫打家劫舍、乘人之危了。
阿彌陀佛來救度我們,更不可能提條件,不可能說:我們念佛,阿彌陀佛聽到我們、看見我們,但是提個條件說:「某某人,你雖然念我的名號,但是你沒有達到精進心,功德還不圓滿,你還沒做出大事業,所以我不救你!」會不會這樣?不會的。
通過這個事例我們知道,世間有災難尚且都主動無條件來救,何況阿彌陀佛來救度我們!
請大家合掌再跟我念一遍:
彌陀救度,主動、平等、無條件。
希望大家把這七個字牢牢記住,如果這個能記住,內心就會有安慰,就會有喜悅,就不會擔心、懷疑「我年紀這麼大,我雖然念佛,可是還有妄想,雜念不清淨,吃素也不完全,經也不會,咒也不會,像我這樣的人,阿彌陀佛會救我嗎?」這樣想就是不瞭解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主動、平等、無條件。
既然主動,就不會講條件;既然平等,就是沒有差別,不會出家人救、在家人不救,這個大家要記住。
第十八願——主動、平等、無條件
這個從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來講,也是一致的,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最後兩句話「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意思是百分之百救度我們到西方成佛。
第十八願大家知道嗎?請大家跟我念一遍: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最後「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有特別的含義,善導大師說「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所以五逆謗法也可以往生。大家可以看《第十八願淺釋》或《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碟片,都有說明。
第十八願共九句、三十六個字,前面七句的最後兩句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就是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誓言,第十八願這七句就是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契約。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不能救度我們往生西方,他就不能成佛,如果不能救度我們,他發誓「不為救世之法王」。
前面的五句就是主動、平等、無條件。
設我得佛——主動
什麼是主動?「設我得佛」就是「假設我成了佛」,這是法藏比丘在不可思議兆載永劫之前主動為我們所發的願,還是我們拜託法藏比丘發願的?法藏比丘發願時我們還在六道輪迴,根本沒有請他為我們發願,是他主動為我們發了四十八大願,是他主動發願建立西方淨土,這個淨土沒有三惡道、不更三惡道、身皆金色、無好醜、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漏盡通,智慧無量,神通無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令如佛,「往生到我國土,都是不退轉,必定成佛」等等,這種種的願都是法藏比丘主動發的,對不對?
四十八願每一條願前面都有「設我得佛」,這就是法藏比丘主動來的,不是我們祈求拜託的。如果是我們請求的,那麼對不起,對方不一定能滿我們的願。現在是法藏比丘主動發願救我們,我們只要答應就可以了。
這就是「設我得佛」——主動的解釋。
十方眾生——平等
「十方眾生」是解釋平等,包括出家在家、聖人凡夫、念佛有精進心沒精進心……,總之包括十方一切眾生,這是平等。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無條件
「無條件」是什麼?就是「至心信樂」。「你要信受我!」信什麼?信阿彌陀佛的救度沒有條件,就是至心,就是信樂。如果我們相信阿彌陀佛要救我們,可是救我們並不是沒有條件的,而是有條件,比如說「阿彌陀佛說要救我,但是念他的名號至少要達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如果我們這樣相信,我們心中會快樂嗎?會感到歡喜嗎?我們會不會皺眉頭?會。我們做不到啊!這樣就不叫「信樂」,這叫「信苦」——信了,苦了,信得我們心裏發愁。
「至心信樂」是相信什麼?相信往生沒有條件,這樣的信才是信而有樂,這樣的信才叫真心,真心是至心,這才是真的信阿彌陀佛。如果信阿彌陀佛有條件,這不叫真信。
阿彌陀佛這尊真實的佛,他救度我們是沒有條件的,他是無條件救度我們,這是他真實的本來面貌。
那我們信阿彌陀佛,結果信得不真實,我們認為他有條件,要達到某種條件,修行到某種功夫,這就不是至心,也不是信樂。所謂「至心信樂」,就是真實信順阿彌陀佛無條件的救度而心中有歡喜。
「無條件」體現在哪裡?體現在後面兩句話:「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欲生我國」就是呼喚我們:「你要往生我的淨土!」我們願往生極樂世界不是我們的覺悟,是阿彌陀佛的心來到我們的心中,是阿彌陀佛主動、事先在久遠劫前就在呼喚:「某某人哪!十方眾生啊!造罪造惡的凡夫啊!沒有出離之緣的人啊!我要成就西方淨土,讓你到我的淨土來,你要來!你要來!你要來啊!你要欲生我國!欲生我國!欲生我國啊!」大家有沒有聽到?大家願不願生彼國啊?(蓮友答:「願意。」)我們願生彼國就是答應了阿彌陀佛。我們答應阿彌陀佛了,會不會阿彌陀佛卻臉一變,說:「我當初發願的時候雖然沒條件,現在你答應我了,可是我現在有條件了。」會不會這樣?不會。他當初發願的時候,主動呼喚我們要往生極樂淨土。如果我們願生彼國,阿彌陀佛心中歡喜不歡喜?歡喜!阿彌陀佛的心就開朗了。釋迦牟尼佛是不是也喜悅?釋迦牟尼在《阿彌陀經》中再三說:「願生彼國!願生彼國!願生彼國!」我們願生西方極樂淨土,釋迦牟尼佛心中就高興,因為我們聽懂他的話了。他說:「我到娑婆世界來成佛,沒白成佛。」告訴我們要願生彼國,我們就願生彼國。所以,「欲生我國」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呼喚。
大家不要擔心說:「我願生極樂世界,但不知阿彌陀佛高不高興?」大家說阿彌陀佛高不高興?(蓮友答:「高興!」)歡喜不歡喜?(蓮友答:「歡喜!」)「欲生我國」是我們的目標、目的。
但是,我們心中往往還有這樣的擔心,以為「我這樣的造罪凡夫,功德沒有,罪過深重,極樂世界的境界是那樣的高遠,是沒有三惡道的淨土,不更三惡道的淨土,是身皆金色的淨土,是無有好醜的淨土,是六種神通具足的淨土,是畢竟得到無量光、無量壽的淨土,是必定成佛的淨土,像這樣高超的涅槃境界,我這樣的凡夫怎麼能夠去呢?」難免心中有懷疑,對不對?所以在「欲生我國」的下面,阿彌陀佛就直接說了四個字:「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就是方法。「欲生我國」就是目標。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目標與方法都是阿彌陀佛給我們成就的,「阿彌陀佛,我想要往生,可是我怎麼去呢?」阿彌陀佛說:「好!只要你答應來往生,我用六字名號來接你,用六字名號來讓你稱念,讓你具足功德大寶海!」
怎麼念呢?如果很困難、很複雜,我們仍然得不到名號功德,可是這個不困難,也不複雜,只要「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善導大師解釋為「口稱彌陀名號」。從現在聽到這個法門開始,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根據我們時間的忙閑,根據我們的精進程度(其實凡夫也沒有多大的精進),以我們這樣的發心,力所能及做得到的,一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夠了,這就是「乃至十念」。你「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中間想看一下報紙,「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會兒要出門,「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些都無妨。只要有心,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心靠倒這尊佛,有念就念阿彌陀佛,打定主意往生極樂世界。打定主意靠倒這尊佛,來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叫做「乃至十念」。
至於臨終的人,怎麼「乃至十念」呢?善導大師解釋為「下至十聲」。
一輩子有時間念佛的人當然運氣更好、福報更大。他一輩子活得平安,有佛的光明照耀,消災免難,事業吉順,一路上過來,人生都充滿光明。
但是有的人福報沒這麼大,運氣沒這麼好,他在臨終快死了,在急救病房遇到善知識告訴他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念了十聲、九聲、八聲,甚至只念五聲、三聲、兩聲、一聲,甚至連一聲都念不出口,聽到有人教他念佛,他生起願意往生的想法,他就往生極樂世界!這樣通通叫做「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充分顯示:我們只要念佛、願生,就可以往生西方。顯示彌陀的救度是沒有條件,他把名號主動送給我們,沒有條件,對不對?大家念佛要繳稅嗎?要不要花錢買這句名號?這句名號若要花錢買,我們是花不起的,整個地球要送給阿彌陀佛,他也不要。
昨天在重慶也講到,大家都要出錢供養阿彌陀佛,其實這些,阿彌陀佛都用不著。比如一則感應故事中講到,有一個人拉車搭載幾個人,這幾個人下車時拿了一百塊錢給他,他回家一看,這一百塊變成陰票,原來他載到鬼魂,這個錢在陽間能不能用?不能用。同樣的,我們給阿彌陀佛錢,阿彌陀佛也用不著,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不是靠人民幣,是靠功德,到十方諸佛世界,靠的還是功德,不是靠錢。我們這個錢,佛都用不著。我們做任何事,佛都用不著。佛的功德已圓滿,而我們的功德是有漏、有為、虛假的功德,我們所做的一切要迴向極樂世界給阿彌陀佛,也是沒有意義的,他也用不著。我們到極樂世界後,要到十方世界去拜見諸佛,靠的還是阿彌陀佛的功德神力、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依他的光明、他的功德、他的神力剎那之間到十方淨土去拜見諸佛;我們回到娑婆世界度眾生,還是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功德、神力加持。
所以,極樂世界一切的一切,全部都是功德的顯現,全部都是功德的力用。
但是,這個世界就不是了,這裏的土木、瓦塊、石牆,都是無常法、變滅法,不堅固,不永久,顛倒的,虛偽的。房子蓋了幾十年、上百年,就塌掉了。
極樂世界不是這樣,那裏是涅槃境界,不會有生滅的現象,寂滅常然,不生不滅。
阿彌陀佛將整個極樂世界的功德都濃縮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裏面,送給我們。阿彌陀佛有條件嗎?沒有。他把這麼大的功德主動、平等、無條件送給我們,還會要求我們念名號要念到某種程度才救度我們嗎?這個道理講不通。他把這麼大的功德都給我們了,結果說我們念他的名號要某種條件,這是沒有道理的。既然給我們了,就是沒有條件。所以說「乃至十念」就顯示了阿彌陀佛主動、平等、無條件惠賜名號功德。《無量壽經》中說:
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成佛,要讓我們功德成就。我們本來是煩惱成就、罪業成就的眾生,但是阿彌陀佛要讓我們功德成就。又說: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他要把佛法的寶藏打開,普遍地、廣泛地佈施給我們。天親菩薩用四句話來說明這種主動、平等、無條件,而且是快速的、圓滿的救度: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阿彌陀佛本願救度的力量是怎樣的狀況呢?
「遇無空過者」:你只要遇到了,就沒有一個空過的。這是不是主動、平等?沒有空過就是平等;而且是圓滿的,而且:
「能令速滿足」:讓我們能夠快速地圓滿具足——
「功德大寶海」: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功德就像大海一樣,大寶海一般的功德都圓滿具足了。
「能令速滿足」,快到什麼程度呢?如果讓我們現在開始念佛、念一輩子,念到臨終才得到,那就不叫快速;要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念到清淨心才能得到,也不叫快速。就是:以我們當下這樣的身份,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信順彌陀救度,就立刻得到功德大寶海,這才叫「速滿足」。
所以,宗旨第一句「信受彌陀救度」就是我們這個法門的特點。這個法門是救度的法門,是信受的法門,不是靠我們修行的法門。
不要拒絕
信受,就不要拒絕。什麼樣叫拒絕呢?大家有沒有拒絕彌陀的救度啊?很多人是拒絕阿彌陀佛救度的。什麼叫拒絕呢?阿彌陀佛說:「我救度你們,沒有條件。」但是很多人心裏認為有條件,這就是拒絕。
就像父母對子女的愛沒有條件,父母一定會沒有條件地幫子女的忙。當有一個人給我們無條件的愛心,可是我們認為他是有條件的而不敢接受,心中認為「我沒有達到某種標準,我怎麼敢接受呢?」這樣是不是在拒絕?
就像今天早晨,師父把一串念珠送給某一個徒弟。這個人就誠惶誠恐地說:「哎呀!我不夠資格吧?」如果他堅持這個觀點,不敢接受,這樣是不是在拒絕?
阿彌陀佛主動、無條件要救度我們,結果我們說「我不夠資格吧?因為我的心不夠清淨……」你頑固地堅持這個觀點,就是在拒絕彌陀的救度。「哎呀!阿彌陀佛要救度我,我不夠資格吧?因為我持戒還不夠清淨,我念佛還有雜念。阿彌陀佛,您等一等,等到我念佛達到清淨心的時候您再救度我,我再讓你救……」,這樣是不是在拒絕呀?阿彌陀佛說:「我等不及了,因為你永遠都達不到清淨心啊!」我們都在讓阿彌陀佛等一等,這樣就是拒絕彌陀的愛心,拒絕彌陀的慈悲。
其實,大家如果不瞭解善導大師所開解的這個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沒有依據善導大師的教理修持這個法門,可以說都是在拒絕彌陀的救度。因為我們不瞭解,所以我們擔心,擔心就是拒絕。
希望我們今天在座的每一位,都能瞭解彌陀的救度是主動、平等、無條件的,不要拒絕,要信受!要瞭解這個法門是救度的法門,不是靠我們自力修行的法門。
就好像落在大海中的人,如果沒有船來救他,他就死路一條,他唯一得生的希望就是看有沒有船來救他。如果有船來救他,他就有得救的希望,對不對?
我們這些埋沒在煩惱苦海中的人,唯一昐望的,就是阿彌陀佛來救度我們。阿彌陀佛駕著他的六字名號大願船來呼喚我們、來救度我們,我們不要拒絕,要信順,通身放下,徹底靠倒,任憑救度。
宗旨二:專稱彌陀佛名
「信受彌陀救度」這句話大家要去體會。信受彌陀救度,怎樣才是信受呢?怎樣代表我們被彌陀救到了呢?我們被彌陀救到有什麼標準呢?就是看下面,第二句:
專稱彌陀佛名。
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方法,救度我們的工具,就是這句名號。方法就是要眾生專稱、口稱他的名號。
為什麼要專?不專代表我們心中有懷疑、有雜。為什麼有雜?因為有懷疑,所以才有雜。很多人都不願意做一個不願生極樂世界的人,都不願意戴一個雜修雜行的帽子。大家願意戴這個帽子嗎?(蓮友答:「不願意。」)即使他是在雜行雜修,他也不願戴這個帽子。既然不願意被人家戴帽子,為什麼還搞雜行雜修呢?是因為不明白彌陀救度的原理,不瞭解淨土宗的教理,心中對阿彌陀佛的救度有懷疑,認為「如果我不這樣的話,阿彌陀佛怎麼能救我呢?怎麼願意救我呢?怎麼救得了我呢?」可能有這樣的疑惑心,所以他才去雜修雜行。
所以講要「專」。「專」就是「信」,「信」就是「專」。專稱彌陀佛名,「稱」就是口稱,不管你的心怎麼樣,只看你的嘴有沒有念佛,你有口稱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至於你的心清不清淨,都沒有任何問題。
就像軍隊晚上站崗放哨——古代打仗怕敵人偷襲,彼此要用個口令通關,這個號令喊出來就放行。專稱彌陀佛名也是一樣,阿彌陀佛給我們這句名號,也就是號令,我們口稱南無阿彌陀佛,累世的業障都不能遮擋。
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就給彌陀救到了。
各位蓮友!各位念佛人!各位芬陀利華!各位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勝友!我們念佛的人被讚歎得這麼高,大家到西方世界成佛好不好?(蓮友答:「好。」)
我們回家以後照鏡子,越照越歡喜,為什麼?因為雖然臉也皺、頭髮也白了,但搖身一變就要成佛了;現在雖然是醜八怪,但到了西方淨土,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樣好不好?(蓮友答:「好。」)現在腰酸背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好不好?變成金剛那羅延身,好不好?現在兩眼昏花,誰都看不清楚,到了西方樂世界,就是天眼通,好不好?現在耳朵不好,聽法聽不清楚,聽不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天耳通,中國話、外國話,地球的話、人講的話、鳥講的話……,所有的聲音都聽得懂,還可以到十方諸佛世界聞法,他們的法音清楚明瞭,通通進入我們的心,一旦進入我們的心,當下領悟,毫無遮障,這樣好不好?
我們在這個世界,出門要坐車,坐車要花錢,花錢不一定有好位子,坐著有時還會腰痛,半路上還會出車禍,路上可能會碰上泥石流,或坐飛機也會爆炸,很危險,對不對?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乘著七寶蓮花,不花錢,不勞累,剎那間可以遍游諸佛剎土,好不好?這麼多的好處,都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裏面!
如果這句名號的功德要你清淨心、一心不亂才給你,這樣好不好?就不好了。前面講了這麼多好處,但是阿彌陀佛說:「你念我的名號,可是沒有清淨心,沒有讀誦大乘經典,沒有達到功夫成片,這麼多的好處就不給你。」這樣好不好?就不好了。阿彌陀佛說無條件要救我們,但是旁邊有很多小嘴巴說:「不行不行!你念佛沒有清淨心佛不救,你念佛沒有讀誦《金剛經》佛不救,你念佛九華山沒有朝九次佛也不救……」這樣的聲音我們要不要聽?(蓮友答:「不聽。」)
我們凡夫對佛所說的真實的、清淨的、純粹的、慈悲的、正大光明的話往往不能接受。凡夫的心喜歡聽什麼?喜歡聽小道消息,喜歡聽人我是非,喜歡聽奇聞秘事,「某某人哪,我這次去朝山,聽到一個秘訣,就是九華山沒有朝九次是不能往生的」,這種話反而趕緊聽到肚子裏去。這樣好不好?(蓮友答:「不好。」)也有人講:「你念佛沒有達到某種程度、修行沒有達到某種程度,阿彌陀佛是不救你的。」像這樣種種的話,都不正確。但是很多人喜歡把這樣的話聽進去,因為我們是邪見、顛倒、無明的眾生,所以聽這樣的話覺得有道理,為什麼覺得有道理?是因為站在凡夫的立場上。
宗旨三:願生彌陀淨土
我們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不是希望在這個世間做大富翁,或者在這個世間活一百五十歲,也不是希望下輩子來做人有錢有勢。目的在第三句的:
願生彌陀淨土。
我們信受彌陀救度也好,專稱彌陀佛名也好,目的是願生彌陀淨土。
宗旨四:廣度十方眾生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的人,百分之百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夠成佛,成了佛就能夠徹底落實第四句話:
廣度十方眾生。
我們在這個世間,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是不容易的,要廣度十方眾生更是沒有這樣的能力,即使有這個心,也沒這個能力,有時候其實我們連這個心也沒有。我們凡夫修菩薩道,六度第一就是佈施度。真正要佈施的時候,我們心裏往往捨不得,自己最喜歡的東西通常捨不得拿出來,要佈施給別人金錢,也是拿出我們的零花錢,假如有一萬零九十九塊錢,一定是拿九十九塊佈施,一萬塊留下,不會把一萬塊佈施出去,留九十九塊,佈施不能影響我們的生存,因為我們是凡夫,這是難免的。
我們到西方成佛,就能倒駕慈航回到娑婆度眾生,這才是真正完成我們大乘菩薩道的精神,能夠廣度十方眾生。所以印光大師有一句話說:「只怕不能成佛,不怕成佛不會度眾生。」怎麼樣成佛呢?「只怕不往生,不怕往生不成佛」,因為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自然就要成佛的,所以說「只怕不往生」。那怎麼樣才能往生呢?「只怕不念佛,不怕念佛不往生」。只怕你不信受彌陀救度,不專稱彌陀佛名,不願生彌陀淨土。只要你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肯定就往生。所以,說來說去就怕你不念佛。大家聽明瞭嗎?好!我們再來複誦一遍。請合掌:
信受彌陀救度,不懷疑;
專稱彌陀名號,不夾雜;
願生彌陀淨土,不退轉;
廣度十方眾生,必定成。
淨土宗特色
下面我簡單把淨土宗的特色(四句話),簡單跟大家說明。請合掌:
淨土宗之特色: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請放掌。
淨土宗能成為一個宗派,是有它本宗系統的教理,有它本宗的特色,如果沒有特色,就不能構成這個宗。
很遺憾的,唐朝末年,善導大師這一系列的淨土寶典在中國失傳了。這一千多年來,凡是弘揚淨土法門的大德,都沒有看到,當然也沒有參考到,也就沒有依據善導大師的思想弘揚淨土宗,多半依據他宗他派,如用天臺宗、禪宗的教理教法來解釋淨土。這樣,淨土法門就夾雜了,混淆了,失去了淨土宗的特色。
失去特色就會怎麼樣呢?就看不清淨土宗的面目,不知道該怎麼修持才是正確、明朗、沒有任何含糊的,就好像霧裏看花,看不清楚。
慧淨上人把善導大師這一系列的著作清楚明白地展現出來,我們心中才明朗,我們對淨土宗教法的理解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再霧裏看花。
比如我們剛才講的宗旨,第一句「信受彌陀救度」,這在以前,有人清楚地提出來嗎?沒有!只有善導大師思想裏說到:「如來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需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只有善導大師這一系列的思想才強調這個法門是彌陀救度的法門。
而一般人所弘揚的淨土理念,大都夾雜某種修行的成分、自力的要求,所以是不夠純粹的。不夠純粹了,特色就會模糊,不鮮明。
我們剛講的四句偈就很鮮明,怎樣信受彌陀救度?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給彌陀救到了,也沒說要達到什麼程度。
為什麼說專稱彌陀佛名就給彌陀救到了?這是有經典依據的,《觀經》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善導大師解釋說: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只要有專念阿彌陀佛名號、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阿彌陀佛的心光就白天晚上都照著他,不離開他。
「攝護不捨」:「攝護」就是救度和保護,不放棄我們,不捨離我們,這就是救到了。救到了才叫不捨,一旦救到我們,就不離開我們,不捨離我們。所以,我們只要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就被阿彌陀佛救到了。多麼簡單!多麼明朗!所以說眾生口常稱佛、身常禮佛、心常念佛,佛即聞之、見之、知之,就給佛救到了,光明就攝取了,就不捨離了。所以大家不要擔心臨終時怎麼辦,已經給救到了嘛!還要怎麼辦?佛來辦,不需要你來辦。我們現在只要專稱名號,就往生一定,我們就已經被彌陀救到了。阿彌陀佛把我們救到了,還會放棄嗎?不會的!這叫攝取而不捨。
這樣的法門,這樣的特色,只有在善導大師的思想體系裏才有。但是,一千多年來,沒有人談,沒有人宣揚。雖然現在善導大師的著作已經在世界上流傳,但如果不經過上人系統地整理出來,也不會這樣明朗。
特色這四句話、十六個字可說是斬釘截鐵、旗幟鮮明,非常清楚明朗,毫不含糊。
特色一:本願稱名
「本願稱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專稱彌陀佛名。所謂: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我們為什麼強調「專」、強調「稱名」?不要求你的心到底如何,這是因為符合阿彌陀佛的本願。他沒有要求我們要達到什麼境界,只講「信受、願生」,「是不是信受我的救度?是不是願生我的淨土?你願意,你專稱,這樣就夠了。」不問你念名號有沒達到清淨心,第十八願根本沒有這個條件,這樣的稱名叫「本願稱名」。
跟「本願稱名」相對的就是「功夫稱名」,「念佛要達到某種功夫」;「發菩提心稱名」,「念佛要先發菩提心,否則恐怕不能往生」;「清淨心稱名」,「你雖然稱念名號,可是如果沒有達到清淨心,功夫沒有成片,也不能往生」;「六度萬行稱名」,「你雖然稱念名號,可是你沒有行六度萬行,那也不能往生」;「戒定慧稱名」,「你雖然稱念名號,可是持戒不清淨,只怕你不能往生」。這些通通不對。雖然也講稱名,也在弘揚淨土,也講持名念佛,但要多戴個帽子,「要持戒、要禪定、要智慧、要開悟、要持咒、要誦經……」,加了很多。
我們不一樣,我們說「本願稱名」,只要稱名,就符合阿彌陀佛的本願,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專稱彌陀佛名。稱名是彌陀本願所設定往生淨土的方法,我們只要念佛就順佛本願,善導大師解釋這就是「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其他宗派的解釋沒有這樣的教理、思想,因為他們不瞭解本願。所以「本願」兩個字,是我們淨土思想的核心。
「本願」是什麼?廣泛講是四十八願,講淨土宗、講念佛往生,就是指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這是我們淨土宗的大根大本,是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根本保證。離開這條誓願,可說都在門口打轉,沒有登堂入室。稱念彌陀名號,如果不知道這條本願,可講是霧中觀花,很茫然。
大家要明白,我們的念佛跟一般不一樣,雖然也是稱名號,但我們所依據的教理是彌陀本願,我們的心是安穩不動搖,因為彌陀本願保證我們:口稱名號,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所以,本願的稱名,就絕對往生極樂世界。
如果不是本願稱名,他內心會忐忑不安,他不能百分之百往生。
我們信順彌陀本願救度,我們往生一定!這是現生就可以安心,臨終百分之百都往生,平生是業成的;往生到極樂世界是直入報土的(因為今天時間有限,沒辦法細講)。
大家要知道,雖然同樣是稱念彌陀名號,我們講「本願稱名」是依阿彌陀佛的本願來解釋稱名,這才是純粹的,不夾雜的。
如果依禪宗的解釋,就是講心性,說:「阿彌陀佛在西方十萬億國土之外;雖然在十萬億國土之外,但不離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性,我們的心性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念佛可以往生到心性的國土。」大家聽起來複雜不複雜,玄妙不玄妙?頭暈不頭暈?「為什麼要念名號?因名號是無量光、無量壽,我們的心性也是無量光、無量壽,眾生心性與佛平等,以我們無量光、無量壽的心性,來稱念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的名號,往生到無量光、無量壽的淨土……」,很多天臺、禪宗的大德都是這麼解釋的;「如果你念名號,減少你的妄想,心性開發得更多,就跟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無量壽感應道交了,往生就可能了」,這就是天臺宗、禪宗的解釋,這是難行道。
而我們淨土宗是說,不管有沒有開悟,只要你稱念名號,隨順彌陀的本願,絕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念佛往生是乘佛願力,是自然之所牽,自然往生安樂國。
特色二:凡夫入報
接下來「凡夫入報」。
在座各位是不是凡夫?(蓮友答:「是。」)是凡夫,不好意思。但我們就是這樣,怎麼辦?
凡夫是什麼相?凡夫的相是畫不出來的,可是拿六字名號一照,就照出來了:只有貪瞋癡,貪名、貪利、愛妻、愛子,這就是凡夫。我們大家都是凡夫。依據各宗各派的解釋,凡夫根本不可能到彌陀的報土。報土是何等的境界?按照天臺的教理,只有地上的大菩薩,連阿羅漢都沒有份,我們凡夫怎麼能往生?
我們說「凡夫入報」,凡夫能往生是靠什麼?我們進入的淨土——報土,不是一般講的凡聖同居士、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那是天臺宗講的。站在善導大師純粹淨土宗的立場,這樣的解釋是不正確的。可是中國一千多年來,我們所接受到的觀念都是這樣。為什麼會有這種解釋呢?因為他們是依據你的修行功夫,你是凡夫就到凡聖同居土,你是阿羅漢就能到方便有餘土,大菩薩才能往生到實報莊嚴土,這就夾雜了自力,不純淨。
善導大師解釋淨土的思想是「凡夫入報」,這在《觀經疏》〈玄義分〉就有解釋,大家回去可以看一看,大約在五十幾頁的地方,關於「凡夫入報」有個問答,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不多解釋了。
總之,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是直入報土,不必在蓮花胎內過五百歲。大家到極樂世界,不用找個蓮花蹲在裏面五百年都不見佛。《無量壽經》說「疑惑佛智」的人在蓮花胎中「五百歲不見諸佛」。什麼是「疑惑佛智」?以善導大師的判斷,雜行雜修就是疑惑佛智,專修專念就是明信佛智。疑惑佛智的人,不可能專修專念。專修專念的人,他能明信佛智,他才能安心地專修專念。他明白,「哎呀!原來六字名號就是佛的智慧!」他滿足了、明白了、信順了,才會很滿足地、很歡喜地從早到晚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別的千法門、萬法門,他都不需要,有這句名號就足夠了,別的法門他既修不起也不需要修。
什麼叫修不起?六度萬行我們修得起嗎?修不起的,我們往生西方需要靠這些嗎?也不需要,我們有六字名號就夠了。
但是,話講回來,「三福」等等,是我們念佛人應該做的,只是我們不把它拿來認為說「好像僅僅念佛不足往生,一定要加這些才能往生」,如果有這個觀念,就是雜行雜修。如果沒有這個觀念,你做再大的善事、修再大的功德,都是專修念佛人,我們念佛人也都提倡這樣做,能這樣最好。只是不要有那種「單念名號不夠」的觀念;「要靠這些來補助」,那就是雜行雜修、疑惑佛智,到了極樂世界五百歲不見諸佛。
專修念佛並不是排斥戒善,好像一切善事都不能做,不是那樣,是我們不要有疑雜的心,不要以為名號功德不夠、還要靠這些來湊。
既然彌陀名號這樣廣大無礙地救度我們,我們也要行菩薩道,學佛大悲心,力所能及地弘揚這個法門;我們念佛,也要和諧社會,也要行善積德,「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這個是第二個層次,在彌陀名號必定救度的大前提下再談第二個層次,不要混在一起。這樣就比較圓滿,就沒有雜行雜修的缺失,同時也能夠做到佛弟子應該做的、應該行的,讓大家現世得平安,臨終也能得利益。
這就是「凡夫入報」。
特色三:平生業成
「平生業成」,剛剛約略提到一點,就是不等到臨終,我們現在念佛就被阿彌陀佛救到了,這叫「平生業成」。
往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平生業成」。「業」是往生西方的淨業。「業」就是事業,往生西方的事業達成了,什麼時候達成的?是我們現在專稱彌陀名號、願生彌陀淨土就達成了,就給彌陀救到了,這叫「平生業成」,平常的生命當中——他沒到臨終,平生的時候就被彌陀救到了——往生就達成了,不可能再改變;怎麼死跟往生是沒有關係的,大街上死大街上往生,家裏死家裏往生,山上死山上往生,船上死船上往生,半空中飛機爆炸半空中往生,好不好?(蓮友答:「好。」)
另一種是「臨終業成」。什麼叫「臨終業成」呢?就是一輩子沒念佛,臨終時才開始念佛,當下念佛,當下往生,這叫「臨終業成」。
一輩子沒有念佛,一輩子沒有修行,臨終才信順救度、開始念佛,或平時雜行雜修、心中不定,等到臨終見到阿彌陀佛現前,他才確定能往生的,也叫「臨終業成」。
我們專修念佛的人不屬於這類,我們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我們的往生就達成了,這個叫「平生業成」。
「臨終業成」的人就好比火車十點要開時,他臨了才來,一步剛好跨上車,也能上車。而「平生業成」的人是火車十點要開,他在九點就已先坐上去了。我們就像八十歲要開的火車,五十歲就已上車,就已經坐上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了。這樣好不好?(蓮友答:「好。」)專稱彌陀佛名就是坐上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了,阿彌陀佛會不會半路上把你扔下去?不會呀!只要你自己不下去,誰會把你綁下去?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光明攝護著你,十方諸佛也保護你,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也會看著,不讓你下船,你怎麼會離開本願船呢!
這就是「平生業成」,十點的車,九點五十九分上車尚且可以到達目的地,何況我們九點就安穩地坐上車,豈不是更有把握,對不對?
臨終念佛的人尚且能夠往生,平生念佛的人更是往生確定,這叫「平生業成」。臨終念佛能往生,《觀經》講下品下生的人,是臨終的時候念十聲佛就往生了,不是說只有臨終念佛才能往生,而是說連這樣一個下品下生的人,他臨終念十聲都能往生,何況平生專修念佛的人,就更能往生!這叫「平生業成」。
特色四:現生不退
「現生不退」就是我們今生、不必等到往生極樂世界就能達到不退轉。
「現生不退」是我們淨土宗的一大特色。各宗各派的說法,要達到不退轉至少要修行一大阿僧祇劫。我們各位有修行一大阿僧祇劫的嗎?沒有!我們都是修三界六道的輪迴。修行菩薩道要一大阿僧祇劫才能達到不退轉,那我們怎麼達得到?
善導大師思想之外的淨土信仰,不是我們純粹淨土宗的思想,他會說往生極樂不退轉,可是善導大師的思想是說我們今生就不退轉。
大家回去看《阿彌陀經》,經中說:「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接下來說:「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這裏就先說不退轉,然後才說往生極樂世界。
關於現生不退轉有很多的經證。大家有沒有看過上人編的小書《淨土宗之特色》?還沒看到?還沒流通到這裏?大家看到之後要多讀多背,每個條目之下都有很多的經文及祖師的解釋,不是我們自己講的。如「本願稱名」下面有很多的經文,來證明淨土宗的稱名不是信心稱名、也不是功夫稱名,我們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也一樣,有很多經文證明凡夫可以往生到彌陀的報土,有經文、有祖釋來解釋的。「平生業成」更是這樣,證明我們的往生是在平生就達成了,臨終怎麼樣的死法沒有關係,已經「平生業成」了;「現生不退」仍然是這樣。所以這四句話是我們淨土宗的特色。
總結
我們來複習一遍: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這四句話之所以成為特色,是因為其他的各宗各派沒有這樣的教理、解釋,只有淨土宗才有這樣的教理、解釋。
比如說「本願稱名」,其他宗派本來不講稱名,他們講開悟、菩提心、戒定慧,「心性就是佛,還稱什麼名?」禪宗說:「念佛一聲要漱口三日。」各宗各派本來是不講稱名的。好,其他淨土理念講稱名,但是他們不講本願稱名,但講心性、實相、持戒,仍然是像各宗各派的觀點一樣,好像是合股公司,聖道門教理、淨土門教理合在一起講,這樣就不純粹了。只有我們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才講「本願稱名」,善導大師說: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這是我們淨土宗的特色。不瞭解這個特色的人,他沒有進入淨土宗的核心,還在門外打轉。
「凡夫入報」,達到報土談何容易?剛才講到要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達到不退轉,才有資格進入報土,各宗各派的人都不認為凡夫能夠往生到彌陀的報土,即使天臺宗,認定凡夫雖然能夠往生,但凡夫往生的地方叫「凡聖同居土」。這些都不是淨土宗的特色,只有善導大師《觀經疏》解釋極樂是報土,生者是凡夫,這叫「凡夫入報」,這才構成我們淨土宗的特色。凡夫為什麼入報?不是靠我們自己的修行力,是靠彌陀的本願力,靠我們稱念彌陀名號——因為「本願稱名」,所以「凡夫入報」;凡夫能夠入報,因為本願稱名。凡夫稱名,仗佛本願,進入報土,這叫「本願稱名,凡夫入報」,這兩句話、八個字非常懇切,是我們淨土宗的大綱大要,我們的根機──凡夫,我們的方法──稱名,我們的利益──報土往生。殊勝不殊勝?厲害不厲害?所以這兩句話、八個字含義多麼豐富啊!淨土宗正機是凡夫,方法是稱名,利益是入報。所有這些的源頭在哪裡?就在「本願」。
怎麼知道是凡夫?「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不就是凡夫嗎?當然是凡夫啦!阿彌陀說:「只要你不要造五逆謗法罪。」這當然是凡夫啊!哪個聖人會造五逆謗法?什麼是稱名?「乃至十念」就是稱名。什麼是報土?四十八願講的境界,「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所成就的國土就是報土。所以,我們講的「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在第十八願裏面都具足了。
後面說「平生業成」,「平生業成」意思是這一生大事已經了辦。一般所謂「業成」,通常指阿羅漢,阿羅漢是「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已經得到四果,他就是出離三界、不受後有了,不再輪迴了。這個談何容易?講「業成」,在聖道法門裏面是不容易的,要得到無生法忍的菩薩,要戒定慧修行成為阿羅漢,都是不容易的。而我們這個法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在現生就能夠平生業成,這是各宗各派的教理所沒有的,天臺也好,或者其他教理所詮釋的淨土觀念,都認為要一輩子念佛,到臨終的時候,也還能念佛,「看你功夫好不好,保證心不顛倒了,看到阿彌陀佛來接你了,你才確定能往生」,這就是一般人普遍的觀念。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沒有這樣的觀念,是「平生業成」的,所以才叫「正定之業」。所謂「正定之業」,是百分之百的、絕對沒有失誤的、是萬修萬人去的,這才叫作「平生業成」。大家要明白,這才是淨土宗的特色。
「現生不退」剛才已講過,不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也不要等到往生之後,我們現在雖然還是凡夫,可是現在就已經不退轉了,這叫「現生不退」,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稱兄道弟。《觀經》中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如果你還是退轉的凡夫,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怎麼跟你做勝友?不可能嘛!如果你還到三惡道輪迴去,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會跟三界六道輪迴的凡夫是兄弟關係嗎?不可能的。曇鸞大師說:「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法界皆兄弟。」十方法界諸大菩薩跟我們念佛人是兄弟,怎麼可能跟三界六道輪迴的凡夫是兄弟呢?因為我們念佛的人必然往生,往生必然成佛,他們也都是必然成佛,這樣才叫作不退轉。
我們現在把這兩段法語再讀誦一遍,請合掌:
淨土宗之宗旨: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淨土宗之特色: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大家。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