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2008年11月7日上午講於貴陽

 

【目錄】

劉老師

貴陽

淨土宗宗旨

宗旨一:信受彌陀救度

彌陀救度的特點:主動、平等、無條件
第十八願——主動、平等、無條件
設我得佛——主動
十方眾生——平等
至心信樂——無條件

宗旨二:專稱彌陀佛名

宗旨三:願生彌陀淨土

宗旨四:廣度十方眾生

淨土宗特色

特色一:本願稱名

特色二:凡夫入報

特色三:平生業成

特色四:現生不退

 

 

【內文】

劉老師

       這次很難得的機緣,我們尊敬的上人還有幾位居士來到貴陽。貴陽是我們最早在這裏弘揚善導大師念佛思想的地方。

 

       在這之前,十一月二日,我們到四川去看了劉老師。劉老師,我們在座很多老蓮友都認識,大家都從劉老師那裏得到法益。劉老師身體很好,精神很好。他說大約等一年半後會出來。等他出來後,他就是飛天之龍;現在他沉潛在一個修行的道場。他說那裏條件很好,什麼都不用操勞,早晚三餐都有人照應,生活很有規律,時間很充裕。每天三分之二的時間念佛,三分之一的時間讀經典。他把上人編的《善導大師全集》、《法然上人全集》不知翻了多少遍,我們去年也把《善導大師語錄》、《淨土宗的特色》、《淨土宗經論釋要文》托他夫人帶給他。所以等劉老師出來後,更是弘法的大將。這幾年他在特殊的場所深入這個法門,也度化了很多眾生。

 

       這是我把劉老師的近況跟大家彙報一下。

 

貴陽

       上人也來過貴陽。「貴」就是「尊貴」的貴,「陽」就是「陽光」的陽,尊貴的陽光就是阿彌陀佛的光。阿彌陀佛的光明是貴中之貴,是「諸佛中之王,光中之極尊」。我們在這裏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心中感受到彌陀光明的加持、光明的力量。

 

       有關法義的部分,平時大家都看書,或看碟片,以平時修習為主。這次上人來,主要是看看大家,跟大家見個面,好幾年沒來。貴陽是一個淨土信仰成熟的地區,大家也都期盼上人能來。大家一定更加感到歡喜,是不是?(蓮友答:「是。」鼓掌)

 

       還有,難得的是,上次來並沒有迴龍寺,幾年之後淨華師出家回到家鄉,這裏有了迴龍寺道場,非常難得。

 

淨土宗宗旨

       今天上午簡略地跟大家講講「淨土宗宗旨」及「淨土宗特色」。

 

       宗旨、特色,文字大家可能知道,再簡單說明一下可能會更清楚明瞭。

 

       請問蓮友們,大家知道淨土宗的宗旨嗎?我們淨土宗宗旨就印在淨土宗的每本書的封底。現在大家合掌,跟我念一遍。請合掌。淨土宗宗旨: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好!請放掌。這就是淨土宗宗旨。這是上人提出來的,非常顯明、直接。下面我把這幾句話的意義簡略說明一下。



宗旨一:信受彌陀救度

       第一句:

信受彌陀救度。

 

       我們這個法門是彌陀願力救度的法門。除了這個法門之外,其他法門都是眾生自力修行的法門。

 

       什麼叫救度的法門?生了重病的人,願不願意被救啊?在大海中受風浪襲擊、即將沉沒的人,需不需被救?房間著了火、困在裏面的人,需不需要救?這樣的人就是我們!我們有沒有得病?我們有煩惱的病,有貪瞋癡三毒的病,這三種病毒侵害我們,很深,很猛烈,善導大師用「水火二河深廣無邊」來形容我們的三毒。我們這些在六道苦海當中被業障所侵襲的人,需要大醫王阿彌陀佛的救度。

 

       除了這個法門之外,其餘的法門都是強調自力修行的,可是我們修行沒有力量。修行都需要息滅貪瞋癡、圓滿戒定慧,解脫自己的生死輪迴。

 

       而我們是信靠阿彌陀佛的救度。如果大家對自己的根機深信——有兩種深信,第一種深信:知道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這樣的人需不需要救度?我們就是這樣的人。我們是「罪惡生死凡夫」,在生死輪迴當中,「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常沒常流轉」就是在生死輪迴大海中,一會兒沉下去,一會兒探出頭來,這樣的人需要被救度;「無有出離之緣」,自己沒有辦法出離生死苦海,這樣的人需要救度。所以善導大師說:

如來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需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

 

       淹沒在水裏的人,才需要有人趕快來救度他;岸上的人平安,是不需要救的。那我們是在水裏還是在岸上啊?在岸上的是阿羅漢,沒有生死輪迴之憂苦了,而我們不是這樣的人。

 

       所以大家要瞭解,我們若是感覺自己業障比較重,煩惱比較重,妄想比較多,心地不清淨,持戒也持不好,行善修行也沒力量,我們這樣的根機就符合這個法門。不會因為這樣而感到「我完了,我煩惱多、妄想多,不能往生……」。大家念佛會不會打妄想?還是念佛時腦子乾乾淨淨,晴空萬里,一片烏雲都沒有,沒有一點雜念?我們不是這樣的根機,我們不是這樣的根性,我們煩惱重、業障重、罪過重,我們的生死大病重。這樣的人,剛好修這個法門是對的,因為這是彌陀救度的法門。

 

       彌陀救度的法門需要我們怎樣呢?需要我們兩個字(不需要其他的),只要「信受」。「信」就是相信,「受」就是接受、受持、領受。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如果我們不相信,那麼他能救度我們嗎?不能!所以第一點就是要相信,相信阿彌陀佛的救度。

 

彌陀救度的特點:主動、平等、無條件

       彌陀的救度有三個很鮮明特點,概括為七個字:主動、平等、無條件。

 

       「主動」就是阿彌陀佛救度我們不是經過我們祈求、拜託,不是我們天天繞佛、懇求阿彌陀佛來救我們,不是的。在我們還沒懇求之前,阿彌陀佛已經發願要救度我們了,主動而來,不經祈求。

 

       「平等」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中國人、外國人,不分六道的眾生,不分聖人、凡夫、能修行、不能修行、有智慧、沒智慧、廣學多聞或不認識字,都沒關係,阿彌陀佛都平等救度。

 

       「無條件」就是對我們不提任何條件、要求。

 

       這講起來比較概念化。舉例來說,前一陣子汶川發生大地震,大家應該還記憶猶新,汶川大地震發生時天翻地覆,多少人被埋藏在砂石瓦礫底下,在黑暗的地底下內心充滿恐懼,對不對?當時軍隊、志願者都來救援。難道是埋在底下的人喊他們來的嗎?不是!你看部隊很快就趕到災區,這是不是主動而來、沒有請求、沒有拜託?他們的救度是不是平等的?挖土機不會分別挖出來的人是較窮還是較富,或是「這個人年紀比較大,救出來也沒什麼貢獻,在世上也沒有幾年,再把他送下去……」,會不會這樣?不會!年老的也要救,年輕的也要救,不會因為挖出來是個老人,就把他再放回去,會不會這樣?不會!老的、年輕的都要救,醫生、科學家、有名望的人,或是農人、打柴的、一般職業者,也一樣救,只要探測到有生命的訊息,就一定要救他,即使是一條狗,也要把牠救起來,因為是平等救度。不會因為你的年齡狀況、健康、智慧、學識如何,對國家貢獻如何而有所揀擇,救的人不會設置條件。

 

       我們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阿彌陀佛就收到我們的生命訊息。阿彌陀佛探測到我們,會不會因為我們沒吃素就不來救度我們?會不會因為我們不會讀《金剛經》就不救?不會。

 

       政府軍隊來救我們,會不會因為我們不會背《黨章》就不來救我們?不會。因為他們來就是要救人的。

 

       我們生生世世被業障的磚礫瓦塊埋在三界的黑夜當中。這樣的眾生,阿彌陀佛要怎樣才能找到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這才是我們的生命訊息——佛性的開發靠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說:

不為餘緣光普照,
唯覓念佛往生人。

 

       我們稱念彌陀名號,阿彌陀佛就聽到了,所以善導大師說:

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我們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的光明就照耀我們,阿彌陀佛的耳朵就聽到我們,阿彌陀佛的眼睛就看到我們,就會來救度我們。不會分別我們是有智無智、能修行不能修行、對佛教貢獻大小,也不會要求一定要背《阿彌陀經》、《金剛經》,或會誦這個經那個咒。這樣講大家聽明白了嗎?

 

       世間發生地震,國家政府愛護人民、派軍隊來援救尚且是主動的,不經過我們祈求的;是平等的,不分男女老幼;也是無條件的。我們來救人的時候,把一個人挖出來了,會不會提出條件說:「我來救你,你要給我五百塊!」如果這樣,就叫打家劫舍、乘人之危了。

 

       阿彌陀佛來救度我們,更不可能提條件,不可能說:我們念佛,阿彌陀佛聽到我們、看見我們,但是提個條件說:「某某人,你雖然念我的名號,但是你沒有達到精進心,功德還不圓滿,你還沒做出大事業,所以我不救你!」會不會這樣?不會的。

 

       通過這個事例我們知道,世間有災難尚且都主動無條件來救,何況阿彌陀佛來救度我們!

 

       請大家合掌再跟我念一遍:

彌陀救度,主動、平等、無條件。

 

       希望大家把這七個字牢牢記住,如果這個能記住,內心就會有安慰,就會有喜悅,就不會擔心、懷疑「我年紀這麼大,我雖然念佛,可是還有妄想,雜念不清淨,吃素也不完全,經也不會,咒也不會,像我這樣的人,阿彌陀佛會救我嗎?」這樣想就是不瞭解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主動、平等、無條件。

 

       既然主動,就不會講條件;既然平等,就是沒有差別,不會出家人救、在家人不救,這個大家要記住。

 

第十八願——主動、平等、無條件

       這個從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來講,也是一致的,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最後兩句話「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意思是百分之百救度我們到西方成佛。

 

       第十八願大家知道嗎?請大家跟我念一遍: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最後「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有特別的含義,善導大師說「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所以五逆謗法也可以往生。大家可以看《第十八願淺釋》或《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碟片,都有說明。

 

       第十八願共九句、三十六個字,前面七句的最後兩句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就是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誓言,第十八願這七句就是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契約。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不能救度我們往生西方,他就不能成佛,如果不能救度我們,他發誓「不為救世之法王」。

 

       前面的五句就是主動、平等、無條件。

 

設我得佛——主動

       什麼是主動?「設我得佛」就是「假設我成了佛」,這是法藏比丘在不可思議兆載永劫之前主動為我們所發的願,還是我們拜託法藏比丘發願的?法藏比丘發願時我們還在六道輪迴,根本沒有請他為我們發願,是他主動為我們發了四十八大願,是他主動發願建立西方淨土,這個淨土沒有三惡道、不更三惡道、身皆金色、無好醜、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漏盡通,智慧無量,神通無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令如佛,「往生到我國土,都是不退轉,必定成佛」等等,這種種的願都是法藏比丘主動發的,對不對?

 

       四十八願每一條願前面都有「設我得佛」,這就是法藏比丘主動來的,不是我們祈求拜託的。如果是我們請求的,那麼對不起,對方不一定能滿我們的願。現在是法藏比丘主動發願救我們,我們只要答應就可以了。

 

       這就是「設我得佛」——主動的解釋。

 

十方眾生——平等

       「十方眾生」是解釋平等,包括出家在家、聖人凡夫、念佛有精進心沒精進心……,總之包括十方一切眾生,這是平等。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無條件

       「無條件」是什麼?就是「至心信樂」。「你要信受我!」信什麼?信阿彌陀佛的救度沒有條件,就是至心,就是信樂。如果我們相信阿彌陀佛要救我們,可是救我們並不是沒有條件的,而是有條件,比如說「阿彌陀佛說要救我,但是念他的名號至少要達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如果我們這樣相信,我們心中會快樂嗎?會感到歡喜嗎?我們會不會皺眉頭?會。我們做不到啊!這樣就不叫「信樂」,這叫「信苦」——信了,苦了,信得我們心裏發愁。

 

       「至心信樂」是相信什麼?相信往生沒有條件,這樣的信才是信而有樂,這樣的信才叫真心,真心是至心,這才是真的信阿彌陀佛。如果信阿彌陀佛有條件,這不叫真信。

 

       阿彌陀佛這尊真實的佛,他救度我們是沒有條件的,他是無條件救度我們,這是他真實的本來面貌。

 

       那我們信阿彌陀佛,結果信得不真實,我們認為他有條件,要達到某種條件,修行到某種功夫,這就不是至心,也不是信樂。所謂「至心信樂」,就是真實信順阿彌陀佛無條件的救度而心中有歡喜。

 

       「無條件」體現在哪裡?體現在後面兩句話:「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欲生我國」就是呼喚我們:「你要往生我的淨土!」我們願往生極樂世界不是我們的覺悟,是阿彌陀佛的心來到我們的心中,是阿彌陀佛主動、事先在久遠劫前就在呼喚:「某某人哪!十方眾生啊!造罪造惡的凡夫啊!沒有出離之緣的人啊!我要成就西方淨土,讓你到我的淨土來,你要來!你要來!你要來啊!你要欲生我國!欲生我國!欲生我國啊!」大家有沒有聽到?大家願不願生彼國啊?(蓮友答:「願意。」)我們願生彼國就是答應了阿彌陀佛。我們答應阿彌陀佛了,會不會阿彌陀佛卻臉一變,說:「我當初發願的時候雖然沒條件,現在你答應我了,可是我現在有條件了。」會不會這樣?不會。他當初發願的時候,主動呼喚我們要往生極樂淨土。如果我們願生彼國,阿彌陀佛心中歡喜不歡喜?歡喜!阿彌陀佛的心就開朗了。釋迦牟尼佛是不是也喜悅?釋迦牟尼在《阿彌陀經》中再三說:「願生彼國!願生彼國!願生彼國!」我們願生西方極樂淨土,釋迦牟尼佛心中就高興,因為我們聽懂他的話了。他說:「我到娑婆世界來成佛,沒白成佛。」告訴我們要願生彼國,我們就願生彼國。所以,「欲生我國」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呼喚。

 

       大家不要擔心說:「我願生極樂世界,但不知阿彌陀佛高不高興?」大家說阿彌陀佛高不高興?(蓮友答:「高興!」)歡喜不歡喜?(蓮友答:「歡喜!」)「欲生我國」是我們的目標、目的。

 

       但是,我們心中往往還有這樣的擔心,以為「我這樣的造罪凡夫,功德沒有,罪過深重,極樂世界的境界是那樣的高遠,是沒有三惡道的淨土,不更三惡道的淨土,是身皆金色的淨土,是無有好醜的淨土,是六種神通具足的淨土,是畢竟得到無量光、無量壽的淨土,是必定成佛的淨土,像這樣高超的涅槃境界,我這樣的凡夫怎麼能夠去呢?」難免心中有懷疑,對不對?所以在「欲生我國」的下面,阿彌陀佛就直接說了四個字:「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就是方法。「欲生我國」就是目標。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目標與方法都是阿彌陀佛給我們成就的,「阿彌陀佛,我想要往生,可是我怎麼去呢?」阿彌陀佛說:「好!只要你答應來往生,我用六字名號來接你,用六字名號來讓你稱念,讓你具足功德大寶海!」

 

       怎麼念呢?如果很困難、很複雜,我們仍然得不到名號功德,可是這個不困難,也不複雜,只要「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善導大師解釋為「口稱彌陀名號」。從現在聽到這個法門開始,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根據我們時間的忙閑,根據我們的精進程度(其實凡夫也沒有多大的精進),以我們這樣的發心,力所能及做得到的,一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夠了,這就是「乃至十念」。你「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中間想看一下報紙,「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會兒要出門,「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些都無妨。只要有心,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心靠倒這尊佛,有念就念阿彌陀佛,打定主意往生極樂世界。打定主意靠倒這尊佛,來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叫做「乃至十念」。

 

       至於臨終的人,怎麼「乃至十念」呢?善導大師解釋為「下至十聲」。

 

       一輩子有時間念佛的人當然運氣更好、福報更大。他一輩子活得平安,有佛的光明照耀,消災免難,事業吉順,一路上過來,人生都充滿光明。

 

       但是有的人福報沒這麼大,運氣沒這麼好,他在臨終快死了,在急救病房遇到善知識告訴他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念了十聲、九聲、八聲,甚至只念五聲、三聲、兩聲、一聲,甚至連一聲都念不出口,聽到有人教他念佛,他生起願意往生的想法,他就往生極樂世界!這樣通通叫做「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充分顯示:我們只要念佛、願生,就可以往生西方。顯示彌陀的救度是沒有條件,他把名號主動送給我們,沒有條件,對不對?大家念佛要繳稅嗎?要不要花錢買這句名號?這句名號若要花錢買,我們是花不起的,整個地球要送給阿彌陀佛,他也不要。

 

       昨天在重慶也講到,大家都要出錢供養阿彌陀佛,其實這些,阿彌陀佛都用不著。比如一則感應故事中講到,有一個人拉車搭載幾個人,這幾個人下車時拿了一百塊錢給他,他回家一看,這一百塊變成陰票,原來他載到鬼魂,這個錢在陽間能不能用?不能用。同樣的,我們給阿彌陀佛錢,阿彌陀佛也用不著,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不是靠人民幣,是靠功德,到十方諸佛世界,靠的還是功德,不是靠錢。我們這個錢,佛都用不著。我們做任何事,佛都用不著。佛的功德已圓滿,而我們的功德是有漏、有為、虛假的功德,我們所做的一切要迴向極樂世界給阿彌陀佛,也是沒有意義的,他也用不著。我們到極樂世界後,要到十方世界去拜見諸佛,靠的還是阿彌陀佛的功德神力、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依他的光明、他的功德、他的神力剎那之間到十方淨土去拜見諸佛;我們回到娑婆世界度眾生,還是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功德、神力加持。

 

       所以,極樂世界一切的一切,全部都是功德的顯現,全部都是功德的力用。

 

       但是,這個世界就不是了,這裏的土木、瓦塊、石牆,都是無常法、變滅法,不堅固,不永久,顛倒的,虛偽的。房子蓋了幾十年、上百年,就塌掉了。

 

       極樂世界不是這樣,那裏是涅槃境界,不會有生滅的現象,寂滅常然,不生不滅。

 

       阿彌陀佛將整個極樂世界的功德都濃縮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裏面,送給我們。阿彌陀佛有條件嗎?沒有。他把這麼大的功德主動、平等、無條件送給我們,還會要求我們念名號要念到某種程度才救度我們嗎?這個道理講不通。他把這麼大的功德都給我們了,結果說我們念他的名號要某種條件,這是沒有道理的。既然給我們了,就是沒有條件。所以說「乃至十念」就顯示了阿彌陀佛主動、平等、無條件惠賜名號功德。《無量壽經》中說:

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成佛,要讓我們功德成就。我們本來是煩惱成就、罪業成就的眾生,但是阿彌陀佛要讓我們功德成就。又說: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他要把佛法的寶藏打開,普遍地、廣泛地佈施給我們。天親菩薩用四句話來說明這種主動、平等、無條件,而且是快速的、圓滿的救度: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阿彌陀佛本願救度的力量是怎樣的狀況呢?

 

       「遇無空過者」:你只要遇到了,就沒有一個空過的。這是不是主動、平等?沒有空過就是平等;而且是圓滿的,而且:

 

       「能令速滿足」:讓我們能夠快速地圓滿具足——

 

       「功德大寶海」: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功德就像大海一樣,大寶海一般的功德都圓滿具足了。

 

       「能令速滿足」,快到什麼程度呢?如果讓我們現在開始念佛、念一輩子,念到臨終才得到,那就不叫快速;要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念到清淨心才能得到,也不叫快速。就是:以我們當下這樣的身份,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信順彌陀救度,就立刻得到功德大寶海,這才叫「速滿足」。

 

       所以,宗旨第一句「信受彌陀救度」就是我們這個法門的特點。這個法門是救度的法門,是信受的法門,不是靠我們修行的法門。

 

不要拒絕

       信受,就不要拒絕。什麼樣叫拒絕呢?大家有沒有拒絕彌陀的救度啊?很多人是拒絕阿彌陀佛救度的。什麼叫拒絕呢?阿彌陀佛說:「我救度你們,沒有條件。」但是很多人心裏認為有條件,這就是拒絕。

 

       就像父母對子女的愛沒有條件,父母一定會沒有條件地幫子女的忙。當有一個人給我們無條件的愛心,可是我們認為他是有條件的而不敢接受,心中認為「我沒有達到某種標準,我怎麼敢接受呢?」這樣是不是在拒絕?

 

       就像今天早晨,師父把一串念珠送給某一個徒弟。這個人就誠惶誠恐地說:「哎呀!我不夠資格吧?」如果他堅持這個觀點,不敢接受,這樣是不是在拒絕?

 

       阿彌陀佛主動、無條件要救度我們,結果我們說「我不夠資格吧?因為我的心不夠清淨……」你頑固地堅持這個觀點,就是在拒絕彌陀的救度。「哎呀!阿彌陀佛要救度我,我不夠資格吧?因為我持戒還不夠清淨,我念佛還有雜念。阿彌陀佛,您等一等,等到我念佛達到清淨心的時候您再救度我,我再讓你救……」,這樣是不是在拒絕呀?阿彌陀佛說:「我等不及了,因為你永遠都達不到清淨心啊!」我們都在讓阿彌陀佛等一等,這樣就是拒絕彌陀的愛心,拒絕彌陀的慈悲。

 

       其實,大家如果不瞭解善導大師所開解的這個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沒有依據善導大師的教理修持這個法門,可以說都是在拒絕彌陀的救度。因為我們不瞭解,所以我們擔心,擔心就是拒絕。

 

       希望我們今天在座的每一位,都能瞭解彌陀的救度是主動、平等、無條件的,不要拒絕,要信受!要瞭解這個法門是救度的法門,不是靠我們自力修行的法門。

 

       就好像落在大海中的人,如果沒有船來救他,他就死路一條,他唯一得生的希望就是看有沒有船來救他。如果有船來救他,他就有得救的希望,對不對?

 

       我們這些埋沒在煩惱苦海中的人,唯一昐望的,就是阿彌陀佛來救度我們。阿彌陀佛駕著他的六字名號大願船來呼喚我們、來救度我們,我們不要拒絕,要信順,通身放下,徹底靠倒,任憑救度。

 

宗旨二:專稱彌陀佛名

       「信受彌陀救度」這句話大家要去體會。信受彌陀救度,怎樣才是信受呢?怎樣代表我們被彌陀救到了呢?我們被彌陀救到有什麼標準呢?就是看下面,第二句:

專稱彌陀佛名。

 

       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方法,救度我們的工具,就是這句名號。方法就是要眾生專稱、口稱他的名號。

 

       為什麼要專?不專代表我們心中有懷疑、有雜。為什麼有雜?因為有懷疑,所以才有雜。很多人都不願意做一個不願生極樂世界的人,都不願意戴一個雜修雜行的帽子。大家願意戴這個帽子嗎?(蓮友答:「不願意。」)即使他是在雜行雜修,他也不願戴這個帽子。既然不願意被人家戴帽子,為什麼還搞雜行雜修呢?是因為不明白彌陀救度的原理,不瞭解淨土宗的教理,心中對阿彌陀佛的救度有懷疑,認為「如果我不這樣的話,阿彌陀佛怎麼能救我呢?怎麼願意救我呢?怎麼救得了我呢?」可能有這樣的疑惑心,所以他才去雜修雜行。

 

       所以講要「專」。「專」就是「信」,「信」就是「專」。專稱彌陀佛名,「稱」就是口稱,不管你的心怎麼樣,只看你的嘴有沒有念佛,你有口稱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至於你的心清不清淨,都沒有任何問題。

 

       就像軍隊晚上站崗放哨——古代打仗怕敵人偷襲,彼此要用個口令通關,這個號令喊出來就放行。專稱彌陀佛名也是一樣,阿彌陀佛給我們這句名號,也就是號令,我們口稱南無阿彌陀佛,累世的業障都不能遮擋。

 

       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就給彌陀救到了。

 

       各位蓮友!各位念佛人!各位芬陀利華!各位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勝友!我們念佛的人被讚歎得這麼高,大家到西方世界成佛好不好?(蓮友答:「好。」)

 

       我們回家以後照鏡子,越照越歡喜,為什麼?因為雖然臉也皺、頭髮也白了,但搖身一變就要成佛了;現在雖然是醜八怪,但到了西方淨土,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樣好不好?(蓮友答:「好。」)現在腰酸背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好不好?變成金剛那羅延身,好不好?現在兩眼昏花,誰都看不清楚,到了西方樂世界,就是天眼通,好不好?現在耳朵不好,聽法聽不清楚,聽不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天耳通,中國話、外國話,地球的話、人講的話、鳥講的話……,所有的聲音都聽得懂,還可以到十方諸佛世界聞法,他們的法音清楚明瞭,通通進入我們的心,一旦進入我們的心,當下領悟,毫無遮障,這樣好不好?

 

       我們在這個世界,出門要坐車,坐車要花錢,花錢不一定有好位子,坐著有時還會腰痛,半路上還會出車禍,路上可能會碰上泥石流,或坐飛機也會爆炸,很危險,對不對?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乘著七寶蓮花,不花錢,不勞累,剎那間可以遍游諸佛剎土,好不好?這麼多的好處,都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裏面!

 

       如果這句名號的功德要你清淨心、一心不亂才給你,這樣好不好?就不好了。前面講了這麼多好處,但是阿彌陀佛說:「你念我的名號,可是沒有清淨心,沒有讀誦大乘經典,沒有達到功夫成片,這麼多的好處就不給你。」這樣好不好?就不好了。阿彌陀佛說無條件要救我們,但是旁邊有很多小嘴巴說:「不行不行!你念佛沒有清淨心佛不救,你念佛沒有讀誦《金剛經》佛不救,你念佛九華山沒有朝九次佛也不救……」這樣的聲音我們要不要聽?(蓮友答:「不聽。」)

 

       我們凡夫對佛所說的真實的、清淨的、純粹的、慈悲的、正大光明的話往往不能接受。凡夫的心喜歡聽什麼?喜歡聽小道消息,喜歡聽人我是非,喜歡聽奇聞秘事,「某某人哪,我這次去朝山,聽到一個秘訣,就是九華山沒有朝九次是不能往生的」,這種話反而趕緊聽到肚子裏去。這樣好不好?(蓮友答:「不好。」)也有人講:「你念佛沒有達到某種程度、修行沒有達到某種程度,阿彌陀佛是不救你的。」像這樣種種的話,都不正確。但是很多人喜歡把這樣的話聽進去,因為我們是邪見、顛倒、無明的眾生,所以聽這樣的話覺得有道理,為什麼覺得有道理?是因為站在凡夫的立場上。

 

宗旨三:願生彌陀淨土

       我們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不是希望在這個世間做大富翁,或者在這個世間活一百五十歲,也不是希望下輩子來做人有錢有勢。目的在第三句的:

願生彌陀淨土。

 

       我們信受彌陀救度也好,專稱彌陀佛名也好,目的是願生彌陀淨土。

 

宗旨四:廣度十方眾生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的人,百分之百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夠成佛,成了佛就能夠徹底落實第四句話:

廣度十方眾生。

 

       我們在這個世間,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是不容易的,要廣度十方眾生更是沒有這樣的能力,即使有這個心,也沒這個能力,有時候其實我們連這個心也沒有。我們凡夫修菩薩道,六度第一就是佈施度。真正要佈施的時候,我們心裏往往捨不得,自己最喜歡的東西通常捨不得拿出來,要佈施給別人金錢,也是拿出我們的零花錢,假如有一萬零九十九塊錢,一定是拿九十九塊佈施,一萬塊留下,不會把一萬塊佈施出去,留九十九塊,佈施不能影響我們的生存,因為我們是凡夫,這是難免的。

 

       我們到西方成佛,就能倒駕慈航回到娑婆度眾生,這才是真正完成我們大乘菩薩道的精神,能夠廣度十方眾生。所以印光大師有一句話說:「只怕不能成佛,不怕成佛不會度眾生。」怎麼樣成佛呢?「只怕不往生,不怕往生不成佛」,因為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自然就要成佛的,所以說「只怕不往生」。那怎麼樣才能往生呢?「只怕不念佛,不怕念佛不往生」。只怕你不信受彌陀救度,不專稱彌陀佛名,不願生彌陀淨土。只要你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肯定就往生。所以,說來說去就怕你不念佛。大家聽明瞭嗎?好!我們再來複誦一遍。請合掌:

信受彌陀救度,不懷疑;
專稱彌陀名號,不夾雜;
願生彌陀淨土,不退轉;
廣度十方眾生,必定成。

 

淨土宗特色

       下面我簡單把淨土宗的特色(四句話),簡單跟大家說明。請合掌:

 

       淨土宗之特色: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請放掌。

 

       淨土宗能成為一個宗派,是有它本宗系統的教理,有它本宗的特色,如果沒有特色,就不能構成這個宗。

 

       很遺憾的,唐朝末年,善導大師這一系列的淨土寶典在中國失傳了。這一千多年來,凡是弘揚淨土法門的大德,都沒有看到,當然也沒有參考到,也就沒有依據善導大師的思想弘揚淨土宗,多半依據他宗他派,如用天臺宗、禪宗的教理教法來解釋淨土。這樣,淨土法門就夾雜了,混淆了,失去了淨土宗的特色。

 

       失去特色就會怎麼樣呢?就看不清淨土宗的面目,不知道該怎麼修持才是正確、明朗、沒有任何含糊的,就好像霧裏看花,看不清楚。

 

       慧淨上人把善導大師這一系列的著作清楚明白地展現出來,我們心中才明朗,我們對淨土宗教法的理解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再霧裏看花。

 

       比如我們剛才講的宗旨,第一句「信受彌陀救度」,這在以前,有人清楚地提出來嗎?沒有!只有善導大師思想裏說到:「如來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需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只有善導大師這一系列的思想才強調這個法門是彌陀救度的法門。

 

       而一般人所弘揚的淨土理念,大都夾雜某種修行的成分、自力的要求,所以是不夠純粹的。不夠純粹了,特色就會模糊,不鮮明。

 

       我們剛講的四句偈就很鮮明,怎樣信受彌陀救度?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給彌陀救到了,也沒說要達到什麼程度。

 

       為什麼說專稱彌陀佛名就給彌陀救到了?這是有經典依據的,《觀經》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善導大師解釋說: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只要有專念阿彌陀佛名號、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阿彌陀佛的心光就白天晚上都照著他,不離開他。

 

       「攝護不捨」:「攝護」就是救度和保護,不放棄我們,不捨離我們,這就是救到了。救到了才叫不捨,一旦救到我們,就不離開我們,不捨離我們。所以,我們只要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就被阿彌陀佛救到了。多麼簡單!多麼明朗!所以說眾生口常稱佛、身常禮佛、心常念佛,佛即聞之、見之、知之,就給佛救到了,光明就攝取了,就不捨離了。所以大家不要擔心臨終時怎麼辦,已經給救到了嘛!還要怎麼辦?佛來辦,不需要你來辦。我們現在只要專稱名號,就往生一定,我們就已經被彌陀救到了。阿彌陀佛把我們救到了,還會放棄嗎?不會的!這叫攝取而不捨。

 

       這樣的法門,這樣的特色,只有在善導大師的思想體系裏才有。但是,一千多年來,沒有人談,沒有人宣揚。雖然現在善導大師的著作已經在世界上流傳,但如果不經過上人系統地整理出來,也不會這樣明朗。

 

       特色這四句話、十六個字可說是斬釘截鐵、旗幟鮮明,非常清楚明朗,毫不含糊。

 

特色一:本願稱名

       「本願稱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專稱彌陀佛名。所謂: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我們為什麼強調「專」、強調「稱名」?不要求你的心到底如何,這是因為符合阿彌陀佛的本願。他沒有要求我們要達到什麼境界,只講「信受、願生」,「是不是信受我的救度?是不是願生我的淨土?你願意,你專稱,這樣就夠了。」不問你念名號有沒達到清淨心,第十八願根本沒有這個條件,這樣的稱名叫「本願稱名」。

 

       跟「本願稱名」相對的就是「功夫稱名」,「念佛要達到某種功夫」;「發菩提心稱名」,「念佛要先發菩提心,否則恐怕不能往生」;「清淨心稱名」,「你雖然稱念名號,可是如果沒有達到清淨心,功夫沒有成片,也不能往生」;「六度萬行稱名」,「你雖然稱念名號,可是你沒有行六度萬行,那也不能往生」;「戒定慧稱名」,「你雖然稱念名號,可是持戒不清淨,只怕你不能往生」。這些通通不對。雖然也講稱名,也在弘揚淨土,也講持名念佛,但要多戴個帽子,「要持戒、要禪定、要智慧、要開悟、要持咒、要誦經……」,加了很多。

 

       我們不一樣,我們說「本願稱名」,只要稱名,就符合阿彌陀佛的本願,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專稱彌陀佛名。稱名是彌陀本願所設定往生淨土的方法,我們只要念佛就順佛本願,善導大師解釋這就是「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其他宗派的解釋沒有這樣的教理、思想,因為他們不瞭解本願。所以「本願」兩個字,是我們淨土思想的核心。

 

       「本願」是什麼?廣泛講是四十八願,講淨土宗、講念佛往生,就是指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這是我們淨土宗的大根大本,是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根本保證。離開這條誓願,可說都在門口打轉,沒有登堂入室。稱念彌陀名號,如果不知道這條本願,可講是霧中觀花,很茫然。

 

       大家要明白,我們的念佛跟一般不一樣,雖然也是稱名號,但我們所依據的教理是彌陀本願,我們的心是安穩不動搖,因為彌陀本願保證我們:口稱名號,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所以,本願的稱名,就絕對往生極樂世界。

 

       如果不是本願稱名,他內心會忐忑不安,他不能百分之百往生。

 

       我們信順彌陀本願救度,我們往生一定!這是現生就可以安心,臨終百分之百都往生,平生是業成的;往生到極樂世界是直入報土的(因為今天時間有限,沒辦法細講)。

 

       大家要知道,雖然同樣是稱念彌陀名號,我們講「本願稱名」是依阿彌陀佛的本願來解釋稱名,這才是純粹的,不夾雜的。

 

       如果依禪宗的解釋,就是講心性,說:「阿彌陀佛在西方十萬億國土之外;雖然在十萬億國土之外,但不離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性,我們的心性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念佛可以往生到心性的國土。」大家聽起來複雜不複雜,玄妙不玄妙?頭暈不頭暈?「為什麼要念名號?因名號是無量光、無量壽,我們的心性也是無量光、無量壽,眾生心性與佛平等,以我們無量光、無量壽的心性,來稱念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的名號,往生到無量光、無量壽的淨土……」,很多天臺、禪宗的大德都是這麼解釋的;「如果你念名號,減少你的妄想,心性開發得更多,就跟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無量壽感應道交了,往生就可能了」,這就是天臺宗、禪宗的解釋,這是難行道。

 

       而我們淨土宗是說,不管有沒有開悟,只要你稱念名號,隨順彌陀的本願,絕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念佛往生是乘佛願力,是自然之所牽,自然往生安樂國。

 

特色二:凡夫入報

       接下來「凡夫入報」。

 

       在座各位是不是凡夫?(蓮友答:「是。」)是凡夫,不好意思。但我們就是這樣,怎麼辦?

 

       凡夫是什麼相?凡夫的相是畫不出來的,可是拿六字名號一照,就照出來了:只有貪瞋癡,貪名、貪利、愛妻、愛子,這就是凡夫。我們大家都是凡夫。依據各宗各派的解釋,凡夫根本不可能到彌陀的報土。報土是何等的境界?按照天臺的教理,只有地上的大菩薩,連阿羅漢都沒有份,我們凡夫怎麼能往生?

 

       我們說「凡夫入報」,凡夫能往生是靠什麼?我們進入的淨土——報土,不是一般講的凡聖同居士、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那是天臺宗講的。站在善導大師純粹淨土宗的立場,這樣的解釋是不正確的。可是中國一千多年來,我們所接受到的觀念都是這樣。為什麼會有這種解釋呢?因為他們是依據你的修行功夫,你是凡夫就到凡聖同居土,你是阿羅漢就能到方便有餘土,大菩薩才能往生到實報莊嚴土,這就夾雜了自力,不純淨。

 

       善導大師解釋淨土的思想是「凡夫入報」,這在《觀經疏》〈玄義分〉就有解釋,大家回去可以看一看,大約在五十幾頁的地方,關於「凡夫入報」有個問答,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不多解釋了。

 

       總之,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是直入報土,不必在蓮花胎內過五百歲。大家到極樂世界,不用找個蓮花蹲在裏面五百年都不見佛。《無量壽經》說「疑惑佛智」的人在蓮花胎中「五百歲不見諸佛」。什麼是「疑惑佛智」?以善導大師的判斷,雜行雜修就是疑惑佛智,專修專念就是明信佛智。疑惑佛智的人,不可能專修專念。專修專念的人,他能明信佛智,他才能安心地專修專念。他明白,「哎呀!原來六字名號就是佛的智慧!」他滿足了、明白了、信順了,才會很滿足地、很歡喜地從早到晚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別的千法門、萬法門,他都不需要,有這句名號就足夠了,別的法門他既修不起也不需要修。

 

       什麼叫修不起?六度萬行我們修得起嗎?修不起的,我們往生西方需要靠這些嗎?也不需要,我們有六字名號就夠了。

 

       但是,話講回來,「三福」等等,是我們念佛人應該做的,只是我們不把它拿來認為說「好像僅僅念佛不足往生,一定要加這些才能往生」,如果有這個觀念,就是雜行雜修。如果沒有這個觀念,你做再大的善事、修再大的功德,都是專修念佛人,我們念佛人也都提倡這樣做,能這樣最好。只是不要有那種「單念名號不夠」的觀念;「要靠這些來補助」,那就是雜行雜修、疑惑佛智,到了極樂世界五百歲不見諸佛。

 

       專修念佛並不是排斥戒善,好像一切善事都不能做,不是那樣,是我們不要有疑雜的心,不要以為名號功德不夠、還要靠這些來湊。

 

       既然彌陀名號這樣廣大無礙地救度我們,我們也要行菩薩道,學佛大悲心,力所能及地弘揚這個法門;我們念佛,也要和諧社會,也要行善積德,「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這個是第二個層次,在彌陀名號必定救度的大前提下再談第二個層次,不要混在一起。這樣就比較圓滿,就沒有雜行雜修的缺失,同時也能夠做到佛弟子應該做的、應該行的,讓大家現世得平安,臨終也能得利益。

 

       這就是「凡夫入報」。

 

特色三:平生業成

       「平生業成」,剛剛約略提到一點,就是不等到臨終,我們現在念佛就被阿彌陀佛救到了,這叫「平生業成」。

 

       往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平生業成」。「業」是往生西方的淨業。「業」就是事業,往生西方的事業達成了,什麼時候達成的?是我們現在專稱彌陀名號、願生彌陀淨土就達成了,就給彌陀救到了,這叫「平生業成」,平常的生命當中——他沒到臨終,平生的時候就被彌陀救到了——往生就達成了,不可能再改變;怎麼死跟往生是沒有關係的,大街上死大街上往生,家裏死家裏往生,山上死山上往生,船上死船上往生,半空中飛機爆炸半空中往生,好不好?(蓮友答:「好。」)

 

       另一種是「臨終業成」。什麼叫「臨終業成」呢?就是一輩子沒念佛,臨終時才開始念佛,當下念佛,當下往生,這叫「臨終業成」。

 

       一輩子沒有念佛,一輩子沒有修行,臨終才信順救度、開始念佛,或平時雜行雜修、心中不定,等到臨終見到阿彌陀佛現前,他才確定能往生的,也叫「臨終業成」。

 

       我們專修念佛的人不屬於這類,我們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我們的往生就達成了,這個叫「平生業成」。

 

       「臨終業成」的人就好比火車十點要開時,他臨了才來,一步剛好跨上車,也能上車。而「平生業成」的人是火車十點要開,他在九點就已先坐上去了。我們就像八十歲要開的火車,五十歲就已上車,就已經坐上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了。這樣好不好?(蓮友答:「好。」)專稱彌陀佛名就是坐上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了,阿彌陀佛會不會半路上把你扔下去?不會呀!只要你自己不下去,誰會把你綁下去?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光明攝護著你,十方諸佛也保護你,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也會看著,不讓你下船,你怎麼會離開本願船呢!

 

       這就是「平生業成」,十點的車,九點五十九分上車尚且可以到達目的地,何況我們九點就安穩地坐上車,豈不是更有把握,對不對?

 

       臨終念佛的人尚且能夠往生,平生念佛的人更是往生確定,這叫「平生業成」。臨終念佛能往生,《觀經》講下品下生的人,是臨終的時候念十聲佛就往生了,不是說只有臨終念佛才能往生,而是說連這樣一個下品下生的人,他臨終念十聲都能往生,何況平生專修念佛的人,就更能往生!這叫「平生業成」。

 

特色四:現生不退

       「現生不退」就是我們今生、不必等到往生極樂世界就能達到不退轉。

 

       「現生不退」是我們淨土宗的一大特色。各宗各派的說法,要達到不退轉至少要修行一大阿僧祇劫。我們各位有修行一大阿僧祇劫的嗎?沒有!我們都是修三界六道的輪迴。修行菩薩道要一大阿僧祇劫才能達到不退轉,那我們怎麼達得到?

 

       善導大師思想之外的淨土信仰,不是我們純粹淨土宗的思想,他會說往生極樂不退轉,可是善導大師的思想是說我們今生就不退轉。

 

       大家回去看《阿彌陀經》,經中說:「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接下來說:「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這裏就先說不退轉,然後才說往生極樂世界。

 

       關於現生不退轉有很多的經證。大家有沒有看過上人編的小書《淨土宗之特色》?還沒看到?還沒流通到這裏?大家看到之後要多讀多背,每個條目之下都有很多的經文及祖師的解釋,不是我們自己講的。如「本願稱名」下面有很多的經文,來證明淨土宗的稱名不是信心稱名、也不是功夫稱名,我們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也一樣,有很多經文證明凡夫可以往生到彌陀的報土,有經文、有祖釋來解釋的。「平生業成」更是這樣,證明我們的往生是在平生就達成了,臨終怎麼樣的死法沒有關係,已經「平生業成」了;「現生不退」仍然是這樣。所以這四句話是我們淨土宗的特色。

 

總結

       我們來複習一遍: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這四句話之所以成為特色,是因為其他的各宗各派沒有這樣的教理、解釋,只有淨土宗才有這樣的教理、解釋。

 

       比如說「本願稱名」,其他宗派本來不講稱名,他們講開悟、菩提心、戒定慧,「心性就是佛,還稱什麼名?」禪宗說:「念佛一聲要漱口三日。」各宗各派本來是不講稱名的。好,其他淨土理念講稱名,但是他們不講本願稱名,但講心性、實相、持戒,仍然是像各宗各派的觀點一樣,好像是合股公司,聖道門教理、淨土門教理合在一起講,這樣就不純粹了。只有我們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才講「本願稱名」,善導大師說: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這是我們淨土宗的特色。不瞭解這個特色的人,他沒有進入淨土宗的核心,還在門外打轉。

 

       「凡夫入報」,達到報土談何容易?剛才講到要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達到不退轉,才有資格進入報土,各宗各派的人都不認為凡夫能夠往生到彌陀的報土,即使天臺宗,認定凡夫雖然能夠往生,但凡夫往生的地方叫「凡聖同居土」。這些都不是淨土宗的特色,只有善導大師《觀經疏》解釋極樂是報土,生者是凡夫,這叫「凡夫入報」,這才構成我們淨土宗的特色。凡夫為什麼入報?不是靠我們自己的修行力,是靠彌陀的本願力,靠我們稱念彌陀名號——因為「本願稱名」,所以「凡夫入報」;凡夫能夠入報,因為本願稱名。凡夫稱名,仗佛本願,進入報土,這叫「本願稱名,凡夫入報」,這兩句話、八個字非常懇切,是我們淨土宗的大綱大要,我們的根機──凡夫,我們的方法──稱名,我們的利益──報土往生。殊勝不殊勝?厲害不厲害?所以這兩句話、八個字含義多麼豐富啊!淨土宗正機是凡夫,方法是稱名,利益是入報。所有這些的源頭在哪裡?就在「本願」。

 

       怎麼知道是凡夫?「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不就是凡夫嗎?當然是凡夫啦!阿彌陀說:「只要你不要造五逆謗法罪。」這當然是凡夫啊!哪個聖人會造五逆謗法?什麼是稱名?「乃至十念」就是稱名。什麼是報土?四十八願講的境界,「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所成就的國土就是報土。所以,我們講的「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在第十八願裏面都具足了。

 

       後面說「平生業成」,「平生業成」意思是這一生大事已經了辦。一般所謂「業成」,通常指阿羅漢,阿羅漢是「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已經得到四果,他就是出離三界、不受後有了,不再輪迴了。這個談何容易?講「業成」,在聖道法門裏面是不容易的,要得到無生法忍的菩薩,要戒定慧修行成為阿羅漢,都是不容易的。而我們這個法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在現生就能夠平生業成,這是各宗各派的教理所沒有的,天臺也好,或者其他教理所詮釋的淨土觀念,都認為要一輩子念佛,到臨終的時候,也還能念佛,「看你功夫好不好,保證心不顛倒了,看到阿彌陀佛來接你了,你才確定能往生」,這就是一般人普遍的觀念。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沒有這樣的觀念,是「平生業成」的,所以才叫「正定之業」。所謂「正定之業」,是百分之百的、絕對沒有失誤的、是萬修萬人去的,這才叫作「平生業成」。大家要明白,這才是淨土宗的特色。

 

       「現生不退」剛才已講過,不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也不要等到往生之後,我們現在雖然還是凡夫,可是現在就已經不退轉了,這叫「現生不退」,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稱兄道弟。《觀經》中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如果你還是退轉的凡夫,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怎麼跟你做勝友?不可能嘛!如果你還到三惡道輪迴去,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會跟三界六道輪迴的凡夫是兄弟關係嗎?不可能的。曇鸞大師說:「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法界皆兄弟。」十方法界諸大菩薩跟我們念佛人是兄弟,怎麼可能跟三界六道輪迴的凡夫是兄弟呢?因為我們念佛的人必然往生,往生必然成佛,他們也都是必然成佛,這樣才叫作不退轉。

 

       我們現在把這兩段法語再讀誦一遍,請合掌:

 

       淨土宗之宗旨: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淨土宗之特色: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大家。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