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第二章 淨土宗教相判釋
前面一章對淨土宗總體作了介紹;從這一章開始到第九章,總共八章的內容,是作具體的論證;最後一章是總結。論證的九章內容分為三部分:教、行、證。教門有三章,即第二、三、四章。行門三章,是第五、六、七章。第八章是承上啟下。第九章是證。
教、行、證是佛學裡的術語,如果用現代語言講,教是理論,行就是實踐,證就是成果。依教起行就是理論指導實踐,依行證教就是實踐帶來成果。學習的次第肯定先講教。
看下面一個小圖表,列出了教、行、證和理論、實踐、成果的對應關係,很清晰。
要建立一個宗派,主要內容就是教、行、證這三方面。第二個圖表就是「立宗」,分能立、所立。能立後面一個線條是教;所立是一個宗因、一個宗果,就是行和證。
其中,教就是理論。在理論上能建立這個宗派的,叫「能立」。「所立」就是它所立的宗的內容。打個比喻,比如我們拿個碗裝水,這個碗是能裝的,水是所裝的。教就像碗一樣,後面的內容——宗因、宗果就是所要裝的水。這樣來理解的話,它們兩個就是一體的,這碗水就端起來了。行就是立宗。立宗的因是什麼呢?就是行門。立宗的果就是證。
能立的教也有三方面,有三章:教判、經典、相承。這三方面是由第二章「教相判釋」的內容來確定的,由教相判釋,確定了一宗的正依經典以及相承論釋。所以我們先講教相判釋。
這是什麼意思呢?比如淨土三部經是淨土宗的正依經典,釋迦牟尼佛講的時候,或者它們到了中國被翻譯出來的時候,每一部就是一本經典,和所有其他經典一樣,無所謂正依經典不正依經典;是因為作了教相判釋的分判以後,它們才成了淨土宗的正依經典。比如《法華經》,對修學淨土宗的人來講,它無所謂正依不正依,它就是佛講的一部經典,和《金剛經》一樣。但是,根據天台宗的判教理論,《法華經》就成了天台宗的正依經典。
淨土宗也一樣,當把一代佛法分判為難行道和易行道、聖道門和淨土門、自力和他力的時候,根據這種教相分判的理論,淨土三經就屬於淨土的經典,就成為正依經典。它們能不能成為正依經典,是由教判來決定的,不然它們每一部就是一種經典,都是佛說的經典之一,也就是所謂法法平等。一部經能成為一個宗派的正依經典,佔有權威的地位,是教判理論賦予它的,所以這樣來判教。
相承論釋也一樣。比如說,為什麼以龍樹菩薩的《易行品》、天親菩薩的《往生論》以及曇鸞大師、道綽大師的這些著作來作為法脈傳承的論和釋,其他的我們都不作為相承的論釋,這也是建立在教判的基礎之上的。這一點大家要思考。所以我們就先講教相判釋。
教相判釋、正依經典、相承論釋是立宗的三要素。本來立宗有四要素:宗名就是它的名稱,這三方面構成它的內容。
我們看下面的圖表:
「正依經典」就是建立宗派的經典依據。「教相判釋」後面是「道理」。什麼叫「道理」呢?就是說,立宗是根據什麼道理來建立宗派的,是理則,任何事都要合理。
「相承論釋」是祖師的依據。不論是經典的依據,還是祖師的依據,它們都直接是法,就是立宗在佛法上的依據。
教相判釋其實是給一個理則,一個大的原則。比如自力和他力的分判,很顯然,要麼自力,要麼他力;或者要麼難行道,要麼易行道;要麼聖道門,要麼淨土門。這個道理是很明確的,所以這樣立宗是合理合法的。
這一章總共有兩節。我們先通說什麼是教相判釋,然後特別解釋淨土宗教相判釋。第一節仍然是鋪墊性質的,第二節才是主體。
第一節 教相判釋之意義
一、何為判教
對於「教相判釋」這四個字,一般人可能比較陌生,也比較模糊。第一節「教相判釋之意義」,就是解釋「教相判釋」四個字的,也就是解題。
判別、解釋佛陀一生所說教法之相狀差別,稱為教相判釋,略稱教相、判教、教判、教釋。
「判教」「教判」「教釋」都很簡略。「判」就是判別,「釋」就是解釋。
「教相」就是佛說的教法有一個相狀。這比較難以理解,教法有什麼相狀?其實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相,比如說人,面有面相,心有心相,這個人心相很浮躁,心很急,他是善還是惡。對於任何一個物體,我們一般講的相,是可見的形象上的判斷。但是,講到釋迦牟尼佛的教,這個相就比較抽像,我們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它一定有相,萬法都有它的相,有相然後有體。比如大乘、小乘,頓教、漸教,這些就是教的相。寫文章或者著作也有相,比如是小說還是詩歌。相,反映出它的內容。
即依教說之形式、方法、順序、內容、意義等,而分類教說之體系,以明佛陀之真意。
教相判釋是依據佛說的佛教形式、方法、順序、內容、意義等分類的,還有很多不同的分類方法,它主要是一種分類教說的體系。佛講了這麼多經典,把它們歸納、分類,這屬於哪一部分,屬於什麼次第,屬於一個什麼時間段講的,是對於哪一種根機的,佛說法的意趣是什麼,在什麼地位上,判什麼價值:這樣有很多不同的分類。
為什麼產生這麼多的分類呢?這是因為判教的人根據需要作不同的分類。比如,我們對一個人就有很多分類,分成男女,這是一種分類。如果他要相親,首先要搞清楚是男人還是女人,在這個目的上,是以男女來分類的。相親的人說他是高是矮,但如果男女沒講清楚,說高矮有什麼用?打籃球就以身高來分,要一米八以上。高矮是一種相,男女也是一種相。去找工作,要看有沒有文化,這也是一種相。去參加選美小姐比賽,就看是美是醜,美醜也是一種相。
對於一個人,是根據不同的目的、需要,採取不同的分類方法。
對於佛所講的一切經典,也是根據選擇教法修行的需要,而有它的一種分類方法。這樣就產生了很多不同的教判。中國佛教的教判思想非常豐富,也非常複雜,專門去研究它,是一門學問,是挺多的,我們大致知道它是一種分類教說的體系。有種種的分類方法,這是由分類的目的、要達到的目標來決定的。比如,淨土宗就很簡單,很簡潔,聖淨二門很清楚。
分類教說的目的是什麼呢?總的來講,都是要判明佛陀的真意。佛陀講了這麼多教法,他真實的意趣在哪裡,這是判教的目的。
上面這一段是說明什麼是判教。
二、為何判教
下面這一段說明為什麼要判教。
因世尊一代所說之教為數甚多,時、處、因緣各異,針對不同根機,義理亦互有出入,欲知其意旨、因緣、次第,必須借助整理諸經典及判定其價值,否則無法明瞭佛陀之真實意旨,於是產生教相判釋。
我們經常講「佛陀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一大藏教,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因緣情況下,對哪種人講的,這都不一樣,所謂針對不同根機。對不同的人講,義理的深淺肯定有差距、有差別。比如,對人天根機,佛陀講的都是五戒十善、人天善法。為什麼叫根機呢?他有這個根,他的根就是想求人天福樂,跟他講人天福報,他的根就相應,就能發出芽來。什麼叫機呢?機就是心,就是能觸動他的。
打個比喻來說,比如弓弩有開關,一發動,「啪」打出去了。人的心也像有開關一樣,如果是人天的根機,你和他講往生淨土沒有用,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和他不相應,跟他對不上,就扣不動他;如果講怎麼修福報、人天福樂,就能打動他,他的機就相應了,就好像扳機扣動了,「啪」地發出去了,他的心就發起來了:這就叫根機。
佛陀對不同的人講不同的法:對人天的根機,就講人天福樂善法,他聽起來很相應;對小乘的根機,講修行要涅槃寂滅,他聽起來很高興,講大乘他就不感興趣了,好像沒聽著一樣。釋迦牟尼佛要開講《法華經》時,有五千比丘離座退席,不對他的根機啊,覺得索然無味,就走了。如果對大乘菩薩講小乘的法門,他也不感興趣;講大乘的法門,他就對上根機了。
這就是義理有出入。小乘、大乘,人天、淨土,在教理教義方面是有差距的。比如,好樂空法的人,對他講般若空觀、真空妙有,他聽起來就很相應。對淨土法門來講,一般的眾生分別心重,當然就講「有」的法門,他就有出路。
「欲知其意旨、因緣、次第」,就是要懂得佛講的所有經典是什麼意思、什麼宗旨、什麼旨趣,是在什麼背景下講的,有什麼法義上的次第相接關係,或者在時間上先講什麼。
佛陀講法的次第,一般有兩種:一是時間上的次第,二是法義上的次第,兩者是關聯的。時間的次第,比如先講《華嚴經》。講《華嚴經》大菩薩得利益,可是根機小的人得不到利益,那麼講完《華嚴經》以後,要講小乘法,這樣一步一步地講。
要瞭解這些,「必須借助整理諸經典及判定其價值」,就是要把經典歸納整理,然後逐一梳理,判定它們的價值、時間、因緣等等。「否則無法明瞭佛陀之真實意旨,於是產生了教相判釋」,這是教相判釋存在的理由。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