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七、四重一體
(一)整然分明
四重判屬,清清楚楚,前後一貫,彼此互含,因果分明,結構整然,得一自知其餘,昧一全體皆暗。
這四重判屬有一個非常整齊的結構。這都是一系列等量的詞,要弘二門和念觀二宗、正雜二行、國佛二益都是類同的。也就是說,要門是以觀佛三昧為宗,也就是定散二善的雜行,利益在光台見佛。這是一條線,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也就代表釋迦牟尼此岸發遣之聲。另外一條線——弘願,弘願是以念佛三昧為宗;也就是專稱彌陀名號的正定之業、五種正行;所得到的利益是「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得生,就在韋提希夫人座觀見佛,「豁然大悟,逮無生忍」,證得往生。
這兩條線是非常清楚的。從教法,到宗旨,到行持,到得益,兩兩分明,對應清楚,前後一貫,毫不紊亂,結構整然。我們讀書,如果這本書有一個很好的結構,結構是很美的,讀起來就會感到很舒服。如果你對整部《觀經疏》的結構很茫然,搞不清楚哪兒是哪兒,心裡面亂糟糟的一團,那讀起來還有什麼美感?這樣你只會把人講得更亂。就像改造房子一樣,你又不是設計師,圖紙都看不懂,不知道房子的結構,你就叫人家在那裡打一個洞,結果把柱子打斷了,把房子打倒了。如果你心裡對圖紙、房子結構都清楚明白,就能告訴人家怎麼改造。要門、弘願是清清楚楚的,怎麼可以把兩個柱子挪到一起呢?一合併房子就倒了。
「得一自知其餘,昧一全體皆暗」,對於這四重判屬,只要有一重真正明白,其他三重自然清楚,因為它們是在不同的階段、不同層面上來說的同一件事情。如果有一個暗昧了,比如說要門、弘願不清楚,或者念觀兩宗不清楚,或者見國、見佛利益不清楚,那就是全體皆暗,這四重肯定都不清楚了。不清楚不是指不瞭解,而是把不清楚當作理解,混在一起談。比如正行、雜行本來分判得很清楚,但那如果不和要弘分判結合,不和念觀兩宗結合,不和見國、見佛利益結合,那麼對正雜二行的分判就還不夠透徹。
(二)皆大歡喜
下面這段是一些感歎的話。
諸有智者,為菩提道,求真求實;愍眾生苦,歸佛歸法,必能拋成見如吐喉鯁,揭障葉如去眼翳,親見泰山,何其暢快。若只任胸臆,漫隨病眼,短綆不及深泉,便謂井中無水;盲目不見陽光,便說天上無日,可乎?但有大心菩薩,為物示現,知示不知,故作反說,正由眾生病深,不惜痛下狠手,非敢評議。
就是說,如果我們真心求法,為菩提道,愍眾生苦,就應該來真實的,應該以佛為皈依;這樣就很容易把我們內心的成見像吐掉卡在喉嚨管裡魚骨頭一樣去除。如果我們心中有了私見、成見,就不能見到善導大師的《觀經疏》所要講解的泰山全貌,就被一片葉子擋住了。葉子擋在前面你覺得無所謂;可是如果眼睛裡面長了東西蒙住了你,那你就會覺得很難過。其實外面的葉子也要把它拿掉,它就像眼睛裡長了一個東西,叫「翳」,把眼睛蒙住了,把它拿掉,這樣你就可以親見泰山,就能看到泰山全貌,心中何其暢快!就像喉嚨裡的刺拔出去不就舒服了嗎?
什麼是「只任胸臆」呢?就是心裡面是怎麼臆測、怎麼想的。他也不認真、仔細地去聽聞善知識、思維教言、依據傳承,也看不起人家,就自己想一套。「漫隨病眼」,「漫」就是漫然沒有目標的。「病眼」就是眼睛生病了,就是沒有智慧眼。他看到哪個地方,認為就是這個意思,其實是眼睛生病了,看花了;但他以為就是這樣,還告訴別人。
「短綆不及深泉,便謂井中無水;盲目不見陽光,便說天上無日,可乎?」這樣行嗎?我們說不行,但有人說行。「短綆不及深泉」就是說,有人到水井打水,這口水井十丈深,他提個桶,弄根繩才三丈五丈長,把桶往下一丟,然後拉上來——沒有水,他就說這口井裡沒有水。是井裡沒有水嗎?是因為繩短了,井有十丈深,繩子夠不著。
井就代表善導大師的《觀經疏》,繩就代表「只任胸臆,漫隨病眼」的人的智慧。他看不到要弘二門判這裡的利益,說沒有要弘二門判,這就像沒打到水。對他來講這是真的,因為他只看到這個地方;但事實不是這樣。你說有水,他說明明沒有水,這樣就講不清楚了。他說沒有水,那是他的繩不夠長。
「盲目不見陽光」,眼睛閉上了或者瞎了,看不見天上的陽光,說:「天上哪有太陽?你們在瞎說。」自己閉了眼,眼也瞎了,還說人家瞎說。那會怎麼樣?就不僅自己瞎,天下人都跟著瞎。這是說,善導大師的教法如日普照,但是有人看不見,這樣是不行的。
不過,還有另外一類大心菩薩,為物示現,知示不知,故作反說。就是說,他本來知道,但是他顯示不知道,反著說。這不是一般人,是大菩薩。有這樣的大菩薩嗎?我們不知道,大菩薩不會告訴我們說「我是大菩薩」。他為什麼要這麼反說呢?「正由眾生病深,不惜痛下狠手」,就是眾生執著的見解、分別病太深,在表面上治還不足以去除病痛,那就刺激他,要下狠手才行,要順著他的病根往下挖,一直挖到底,連根刨除。比如有人長了瘡,那在表面上把膿剔一剔是不行的;要順著根刺下去,這一定要很狠。這個「狠」是什麼意思呢?他要幫你就說反話,來激發,把眾生錯誤、執著的見解推向極致的地方;然後置之死地而後生,逼到南牆轉回頭。這都是大菩薩才有這樣的力量,像我們這樣的小凡夫就免了,對這個我們就不敢妄評妄議了。
當然,佛菩薩度眾生,神力方便不可思議。比如說,你明確來講正法,你這樣說,就聽到一個人在懷疑、誹謗你,你就要想到他可能就是大菩薩,或者就是菩薩讓他這樣說的。眾生得度,往往都有正反因緣,並不是說你一個人講的就是很好的。
所以,在弘法的過程當中,不要認為有不同的聲音就不好。有不同的聲音才好呢,要鼓掌!你自己不能講不同的聲音,就需要一個人來對講,這樣才可以使你講得更清楚。這個人如果不出現,你就講不出來,沒辦法講。有很多教理教義一定有個對立面,我這樣看,你那樣看,你來我往,就能夠把教理教義講得很清楚。所謂真金不怕火煉,越煉越亮;真理不怕言辯,越辯越明。真理是不怕質疑的,怎麼質疑、怎麼辯論都沒有問題,不用擔心。所以說「有理不在言高」,有道理的人不一定聲音講得很大,聲音講得很大的一定是沒道理的。有理不會言高,有道理的,他會咪咪笑著說,因為真理總是和寂靜的心相應的,總是和心平靜的狀態在一起的。
唯願逆順俱獲解脫,贊謗齊蒙救恩,同結淨土緣,同種念佛因,同生極樂國,利益諸眾生。
我們來講法,弘揚淨土法門,有的人善順,有的人做違逆因緣,那我們是希望,只要是和阿彌陀佛結了緣的,都獲解脫;不管是讚歎的,還是誹謗的,最終都可以蒙受彌陀救度的恩典。如果是不管不問的,那反而是沒有緣分。所以佛法奇妙,有人批評你,有人質疑你,有人誹謗你,他是和彌陀結了很深的緣。因為大家都是共同演一場戲,把眾生度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了。
「同結淨土緣,同種念佛因,同生極樂國,利益諸眾生」,這樣就皆大歡喜了。所以,淨土法門真正是皆大歡喜的法門:讚歎的、誹謗的,到最後通通往生到淨土;善順的、違逆的,到最後也是和阿彌陀佛結了緣,這樣就皆大歡喜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