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的淨土宗(二)
──淨宗法師佛門網(香港)專訪
目錄:
一、知識分子也適合修淨土法門嗎?
二、如何看待「人間佛教」?
三、如何理解阿彌陀佛的「攝生三願」?
四、彌陀救度和上帝救贖有何不同?
一、知識分子也適合修淨土法門嗎?
【記者】
很感恩弘願寺的住持淨宗法師,現在我們進行第二部分的採訪。
剛才提到,淨土宗善導大師的思想現在又慢慢地弘揚起來。大陸有法師您在弘揚,在臺灣則有慧淨法師,但香港人對於這方面可能還是比較陌生的。香港人對淨土宗還是有認識,但可能就不是這種純粹法脈的理解。
很多人對淨土宗有一種概念,比如說,「這種一味念佛、老實念佛,好像太簡單了吧?淨土宗是不是對老人家,或者教育程度不高的這種根機的人,給他們的一個方便?或是特別感性、重感情、不願思考的人才願意修這個法門?那是不是對年輕人,或者知識分子就不太適合呢?」撇開是不是善導大師的思想這一點,反正就是一個淨土宗,對當代人來說,什麼人適合修?請法師開示一下。
【淨宗法師】
首先,這種認識是蠻普遍的。當然,站在他們的立場上,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淨土法門本是三根普被的,就是說,它是普遍適合一切人修行的,沒有說哪種人適宜修行,哪種人不適宜修行。不過具體講到幾種根性,我們也可以來探討一下。
在《無量壽經》裏有兩句經文: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
如果以《無量壽經》來講,這三種人可能就比較難以修學淨土法門:一種就是慢心比較重的人,自視比較高;一種就是弊惡的人;一種就是懈怠的人。
如果對照剛才那些看法,還是很貼切的。
比如說老年人。現在有些道場,尤其是念佛道場,老年人多,所以有人就得出結論說,老年人適合修淨土。其實也未必說年輕人就不適合。
那為什麼老年人念佛的多呢?有幾個原因:
第一,他們經歷了一輩子的人生,已經有了相當多的人生閱歷,嘗夠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懂得人生是苦,這些佛法的預備課程他們都已經有了。淨土法門是很高的法門,不是低的法門,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很難夠得上。體會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體會了人生是苦,他們成了過來人,他們的心就沉穩了,就不會像年輕人那麼張揚,那麼自負。這是第一。
第二,他們比較現實。已至暮年,垂垂老矣,這個時候無常感特別強。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急中生智:「我都七老八十了,什麼對我是最有利的,什麼能夠真的解決我的生死問題?」他們不會來虛的,單刀直入:「怎樣能解決我的生死大事?」他們一看別無選擇,就選擇了淨土。
所以,這是老年人修淨土的優勢和長處。我們雖然年輕,如果也抱有這麼強烈的無常感的話,就無所謂老人與年輕人了。古德講:「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所以,如果年輕人也有這樣成熟的心智、老成的人生閱歷、緊迫的無常感,那麼他也就是當機念佛的根性,所以不在於年輕、年老。
再說知識分子。人都以自己的知識為驕傲,比如說,太空梭可以上天,潛水艇可以入海,高樓大廈能建起來,這不都是知識所累積的嗎?所以人類都以知識為驕傲。但是要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是非常有限的。人類的知識,在人類的範圍之內有特別的作用,可是現在我們探討淨土的領域,是科學知識所達不到的。你說有什麼知識能解決你的生死問題,能解決你往生淨土的問題?面對生死,面對未來的世界,面對諸佛菩薩淨土的境界,所有的知識都派不上用場,我們等於沒有知識,等於白癡。
所以說,有知識、有文化,和沒知識、沒文化,在佛的面前是平等的。就像螞蟻一樣,在螞蟻中,可能也有有智慧的老螞蟻,它一輩子會搬運東西,會跋山涉水,但是面對太空梭,面對人類的這個層面,它的知識完全用不上。而人類的知識,因為有邏輯、重分別,對於解脫這方面,它不僅沒有增上力,甚至還可能有障礙力。所以古人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問是知識的積累,它會越來越增加;但在道業的修持方面,反而是要削減我們的分別念,讓它越來越減少,減少到最後,「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個時候真心才能顯現出來。
所以,知識分子在求道這方面,尤其是學淨土法門,要知道淨土法門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而知識本來就是可思議的,所以知識用不上。如果知識分子不以自己的知識而驕慢,能夠謙虛地低下心來,面對真理,面對佛陀,能夠把自己當作一個愚人一樣,那他就是大智慧的人。
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在世間的學問範圍之內,我們承認知識分子、科學家們,但在解脫這一方面,大家都是平等的。如果有這樣一種平等的心,那麼知識分子在學淨土法門方面,反而會有大成就,他也能引導更多的人。所以,我們盼望知識分子揚長避短,把短處避掉,發揚長處。
通常看來,在沒有文化的人當中,學淨土反而容易相應,因為他沒有什麼可倚靠的,也沒有什麼可高慢的,沒有什麼分別,這樣就更容易和不可思議的淨土境界相應。所以,很多成就往生的人都是那些文化不高,甚至連幾加幾都算不太清楚的人,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容易成就。從古到今各種《往生傳》裏記載了很多這樣的人,往往成就特別高,因為他們的心很單純。
剛剛所說「這句名號是不是太簡單啊?」這個簡單的法你能夠相信,就說明你不是簡單的人物,就說明你的心很純。我們中國人說「大道至簡」,真正的真理是很簡明的,不會那麼複雜,真理只有一,所謂「一以貫之」。這句名號如果能夠一直貫到底念下去,這種人是不可思議的。
二、如何看待「人間佛教」?
【記者】
另外一個問題,近代很多人提到「人間佛教」。近代人間佛教可以追溯到太虛大師,先是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然後當代的一些大德再把它改良,提倡「人間佛教」,特別著重把佛教的實用性與生活化的一面帶到社會上來。這也是針對當前社會的需要,所以很多人覺得很容易接受,包括不是佛教徒的人也覺得這種思想挺好的。
那剛才談到的,比如說老人家考慮到生死大事,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會特別願意修淨土,而且修得特別精進。那麼在往生之前,對於當前的社會的需要,淨土宗行人,包括不同年紀的人,要怎麼去回應呢?
【淨宗法師】
這個涉及面很廣泛。人間佛教,就是你剛才所說的,先是太虛大師在民國時代提出了人生佛教。因為那個時候佛教很衰微,社會對整個佛教的觀感也比較差,佛教好像都是作經懺,為人死後作超度的,就變成了只和死人有關的東西,和人生好像沒有關係,所以太虛大師就針對這一點提出人生佛教。後來又有一些大德提出人間佛教。
應該說這種出發點是非常好的,這也是佛教在衰微的狀態下,一個奮然振作的行為,同時也是在佛教當前這個危機的狀況下,希望走出一條新的路子。從這個立場來講,我們都很讚歎。
但是我個人對人間佛教有些自己的思考,我覺得這也是現在不少大德在考慮的它的爭議性的方面。就是說,佛教有兩個方面的特點:第一是「化世俗」,第二是「世俗化」。
佛教本身是要教化世俗,讓世間的眾生達到解脫成佛的目的,這是佛教的本質,如果這個丟掉,就全盤皆輸,就不叫佛教了。但是為了化世俗,就必須世俗化,因為如果沒有世俗化,人家都不能接受你,不瞭解你,你跟他都打不成一片,你怎麼能化導人家呢?就像有人掉到水裏去了,你要拉他上來,那你也要跳到水裏去。但是,你跳到水裏去不是要跟他一道淹死,而是要有本事把他拉上來。
現在的人間佛教,可能在佛教世俗化這一方面走得比較靠前,但是如果不能完成佛教化世俗,那麼它的前景是堪憂的。比如講佛教的實用性,講它跟人生的結合,我覺得佛教最大的實用,就是解決人的死亡問題,生死輪迴的問題,這是佛教的實用性,這是我們本來的題目。至於其他方面,比如說你要看病,看病找醫生,醫院治病是它的實用性;說到賺錢,經濟學很實用;世間很多事情,科技就很實用。佛教之所以在世間有不共的長處,不在於慈善或者其他方面。這些方面是共通的世間善法,儒家、道家等等都在鼓勵這些,這個不是佛教的特質。佛教不可替代的實用性,它的特殊價值的體現,就在於它能解決我們的生死問題。如果我們放棄了這一點,那等於是放棄了佛教。
社會上很多人認同「人間佛教」,他是認同佛教嗎?他是在認同「人間」兩個字,因為你這樣做很好,這是人間的。我們應該是通過這個,善巧過渡,等到他認同、讚賞,然後把佛教正確的理念和利益給予眾生。這樣,人間佛教的前景就開闊了。
如果講到淨土法門,我個人認為,淨土法門是真正的人間佛教、完善的人間佛教、純粹的人間佛教。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淨土法門攝受的根機是凡夫為本。所謂「人間」,也就是凡間的意思,對不對?人間嘛,你總不是聖人,都是凡夫。所以人間就是凡間,就是我們普通的人世間。那淨土法門的物件就是凡夫為本。
所謂「佛教」,就是成佛之教。佛教有五乘教法:人乘、天乘、聲聞緣覺乘、菩薩乘和佛乘。淨土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決定成佛的。所謂人間佛教,是不脫離人的本位,不脫離人的凡俗生活,在與現實吻合的狀況下,還能達成解脫成佛的目的,這才是人間佛教的完整定義。偏於人間一邊,不能出世解脫,或者偏於出世解脫一邊,與人間分開,都不能叫人間佛教。在所有的佛法當中,淨土宗在這一方面的特質特別明顯。當然其他法門,比如天臺、禪,都是教我們成佛的,但是一般的根機難以達到。所以,我理解的人間佛教就是淨土法門。
三、如何理解阿彌陀佛的「攝生三願」?
【記者】
法師提到,修行淨土宗就肯定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無論哪種根機,什麼樣的凡夫都可以往生,這是很穩當、很有保證的。這主要是仰賴阿彌陀佛的願力。如果從經典上找根據的話,應該就是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願裏的第十八、十九和第二十願。我看到有些書是這樣講的。
請法師為我們開示一下,為什麼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十九、二十這三願,提出了關鍵的思想,能保證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淨宗法師】
這個問題在教理上比較專業一點。這三條願在整個四十八願裏,叫作「攝生三願」,就是攝受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三條願。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這三條願裏都有四個字:「欲生我國」。「你要往生我的淨土,你要願意往生的話,我怎麼保證你的利益」。其他願,比如四十八願中的第一條願,叫「國無三惡道願」:「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這條願沒有談到我們怎麼去往生,只是說往生之後兌現給我們一個好處——沒有三惡道。其他的願,也都是指往生之後的利益。而這三條願,是直接關係到我們如何從這個世界到極樂世界去的,是三條關鍵的路線,所以就稱為「攝生三願」。
這三條願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系統,讓你萬不漏一,一個都不漏。如果分析起來,這三條願有兩個類別:一個叫「當機願」,一個叫「結緣願」。
所謂「當機願」,就是說你今生聽到這個願,符合這個願的內容的話,你今生就可以解脫了。
所謂「結緣願」,就是說今生還沒有解脫的人,阿彌陀佛絕對不會放棄他。你只要聽到了阿彌陀佛的名字,比如為了發財念一句阿彌陀佛,或者到廟裏拜拜,求身體好,也沒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人,阿彌陀佛說:「你第二生、第三生、生生世世,我都會跟著你,一直把你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這輩子只要念過一聲佛,燒過一炷香,合過一次掌,磕過一次頭,通通算是跟阿彌陀佛結了個緣,這叫作結緣願,這條願就是第二十願。願文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聞我名號,繫念我國」,就是聽到南無阿彌陀佛,知道了有西方極樂世界。「植諸德本」也就是種諸善根的意思,修行種種的善事功德。「植」就像種樹一樣,「本」就像種子一樣,就是種植善根,根已經種下去了,但還沒有發展起來,因為他還沒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來生,阿彌陀佛會用願力加持他,遲早會讓他發願求往生——「至心迴向,欲生我國」。等到他這個心發起來了,不再是簡單的「聞我名號,植諸德本」,而是把心發到「至心迴向,欲生我國」,那時候就必然滿他的願——「不果遂者,不取正覺」。所以這條願叫作「繫念果遂願」。就是說,只要聞過阿彌陀佛名號,念過阿彌陀佛名號,想過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即使漏掉了,來生一定把你救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結緣願,是在後面作保障的。
那另外兩條願就更快了,不能等到下一生了,叫當機願,就是第十八願和第十九願。為什麼有兩條願?因為一個叫真實願,一個叫方便願。
真實就是阿彌陀佛的本懷,是沒有隱瞞的,這是第十八願。願文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設我得佛」,我如果成佛的話。「十方眾生」接著直接講「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你相信我,你依靠我,你真實地,不要懷疑,「至心信樂」,願意往生我的淨土。念佛怎麼念?「乃至十念」。「乃至十念」的意思就是說,就你的根機、能力,能念多少念多少,一向專念,善導大師解釋為「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輩子一向專念,哪怕臨終只念十聲、三五聲,都算「乃至十念」,這樣都可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樣如果你不往生,我就不成佛。阿彌陀佛保證我們這輩子決定往生。「若不生者」四個字,特別乾脆,沒有任何含糊。這是當生得利益。這樣的人,是跟阿彌陀佛因緣非常成熟的,一聽到這句名號,就「至心信樂」,不懷疑,也沒有繞彎子,這種人還是不多的。這條願叫「念佛往生願」,是真實願。
還有一種人不是這樣,他是靠修行種種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專修念佛,這就是第十九願的根機,這種人就再給他發一條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這條願叫「臨終來迎願」。阿彌陀佛說他成佛的時候,這些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這是一般通途大乘法門的修行方法,但是要想成佛,談何容易?太難了;就把他的「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回轉過來——「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要想成佛的話,到極樂世界來,保證能成佛的,所以他也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但畢竟他還沒有完全專修念佛,不是完全仰靠佛的願力,而是靠自己的種種善事功德迴向,他心中不是很有把握。阿彌陀佛就說:「你不用擔心,即使這樣,你臨終的時候我一定現前來接引你。」既然講到臨終接引,當然也是這一生的事情,不會等到第二生。所以,如果發了菩提心,修諸功德,又至心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百分之百往生,沒有任何疑問。所以,這條也是當機願。
我們看這三條願,豈不是沒有一個遺漏嗎?你真實念佛,一向專念,根機成熟,今生保證你往生;即使沒有專修念佛,你諸行迴向,至心發願,欲生我國,也保證臨終來迎接你,肯定往生;即使求人間福報、不求往生的,念了一聲佛,下一生還要讓你來往生,「不果遂者,不取正覺」,不達到這個結果,不圓滿佛的本心、本懷、願望,他絕不成佛。
還有幾句話說:「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我成佛的時候,名字叫無量壽,只要有人聽到無量壽佛名號的,通通來往生,不在今生就在來生。有時候在大街上有紙條貼著「南無阿彌陀佛」,這就結了很多緣;從念佛機中聽到一句阿彌陀佛,就跟阿彌陀佛結了緣;我們出家人,小孩子看到之後,就合掌念一聲阿彌陀佛,這都結上緣了,將來必定成佛。這都是不可思議的。
所以,這三條願特別圓滿,也特別慈悲。
四、彌陀救度和上帝救贖有何不同?
【記者】
剛才法師提到了,人只要發願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就肯定能生淨土。這主要靠的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救度。但是這裏強調的他力,是不是像西方耶穌教說的,有一個造物主,有一位上帝,你什麼都不需要管,你就把生命交托給上帝就好了,他總會保證你能升天堂?這樣好像淨土宗跟耶穌教之間不是差不多嗎?
【淨宗法師】
外表差不多,但本質不一樣。
雖然形式上都講救度、講救贖,但是兩者的「救」不一樣。比如說這個人生病了,醫生來救他也是救,那跟阿彌陀佛救度,就天差地別了,其中的境界、原理,還有利益,完全不一樣。
基督教和佛教淨土宗相比,在表現形式上應該說是有雷同的地方,但是本質不同。在哪裡呢?淨土宗是佛教的理論體系,它是以佛教的緣起學說作為根本的;基督教的學說呢,是建立在創世紀,就是上帝造物主的創世:這是它們根本的區別。淨土宗既不認為說阿彌陀佛就是造物主,也不像基督教說全靠上帝的大能大力,它是一種緣起法則所起的作用。阿彌陀佛因中發大願,清淨願力緣起,形成這樣的極樂世界,這跟佛法通途的原理是一致的。
基督教我不是很瞭解,不過我聽說基督教有所謂的選民,聽說是上帝的選民,選上的就可以到天國,如果選不上那可能就不能去了。如果以阿彌陀佛來講,個個都是選上的,沒有什麼人是選不上的,因為他主動發願要來救度我們,沒有說有選擇性,這方面也不一樣。
再一個從救度的方法來講,阿彌陀佛發願用名號來救度眾生,所以一旦你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無論你是佛教徒還是基督教徒、你信佛不信佛,這個願力都會自然、客觀地在你身上起作用,佛的光明就會照耀你。
《淨土宗》雙月刊第六期,就登載了一個事例:
在西方國家,有一個一百零六歲的老人,在養老院裏住著。剛好那一天他過壽辰,兒女們都回來了。養老院裏有個八十幾歲的老太太,晚上被鬼所纏,她是信基督教的,人家給她念《聖經》,但是不管用。她的護士是學佛的,就對她說:「那我給你念念佛經怎麼樣?」她沒辦法啊,睡不著覺啊,家裏人說:「那好吧。」哎,一念佛,好了!這個事情,這位一百零六歲的老人就知道了,所以她的兒女來了之後,她說:「你們幫我念佛吧。」結果就在當天,她壽辰的這一天,她說:「啊,好大一朵蓮花!我要走了,再見,再見!」然後就往生了。你說這可思議嗎?
所以說,阿彌陀佛的救度沒有宗教的選擇,也沒有眾生的差別,沒有差別,絕對平等,因為阿彌陀佛是兌現他因中的誓願。基督教的救度,有沒有這種特點我不知道。
再一個,從救度的利益來講,往生的地方和境界都不一樣。基督教是講升天堂,基督教好像沒有說升天堂後成為上帝的;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成佛的境界,平等成佛。
另外,阿彌陀佛的救度,任何人都有希望得到。即使你今生不信佛,甚至謗佛墮落到地獄,阿彌陀佛也不會嫌棄,他會說:「我將來還要把你從地獄裏救度出來!」基督教裏面,據我所瞭解有所謂「永劫的獄火」,你如果不如何就會墮入獄火,永劫不能翻身,地獄硫磺的火來燒你,這樣好像還有人遺棄在救度之外。那如果以阿彌陀佛救度來講,就沒有這回事情。經中說:「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這是阿彌陀佛的救度。他這種心是恒常的,是無量壽的,是永劫沒有終止的。「常運慈心」,要救拔有情眾生,「度盡阿鼻苦眾生」,阿鼻就是最深重的地獄,無間地獄,無間地獄的眾生還要下去救度他。
所以,雖然都講救度,但是從救度的徹底性、平等性、究竟性和圓滿性,還有方便性上講,我認為,沒有任何的教門、法門,能比得上阿彌陀佛的救度的。我們隨便念一聲阿彌陀佛,甚至不用祈禱——我就遇到過一位老太太,她說:「叫我信上帝,我怎麼信啊?」因為要講信嘛,她說「我要怎麼信」,她信不來。那我們這個法門,即使你信不來,你會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啦。她就覺得很簡單,也不用上教堂,甚至也不用到寺院來禮拜,在家裏念佛也可以。所以,從究竟性、方便性、徹底性,我們從這幾方面來比較,沒有超過阿彌陀佛救度的。
在這個世間,我們鼓勵救度,比如醫生來救病人,比如災難的時候有救護隊。這個「救」是很慈悲的,尤其當我們落難的時候,或者我們的親人遇難的時候,難道我們不需要救嗎?我們聽到「救」這個字,即使當我聽到基督教的救度,也是很感動的,我們希望有人來救。但如果論徹底、圓滿、究竟、平等,那沒有超過阿彌陀佛這個法門的。這不是我們在這裏「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大家可以平等地來比較一下的。
【記者】
感謝法師非常精彩的開示。現在第二部分就到這裏,稍後我們再進行第三部分的訪問。謝謝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