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問答
──講於2009年5月佛沁居士宅
【佛沁居士開場白:】
南無阿彌陀佛!
師父為了我們而「無量瘦」,所以到南寧來休養身體。本來沒安排和大家見面開示,現在身體也不是好了,只是調養到一個階段;師父事情非常多,非常忙,已經沒有辦法繼續再這樣休養下去,又要去忙了,所以要離開南寧。在離開之前,師父說還是見見大家,因為想大家,所以今天就請大家來到這裏了。
今天晚上大家就不要太拘束,大家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樣,跟家長、兄弟怎麼聊天兒,跟師父就怎麼聊天兒。有什麼想法,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來。大家儘量坐在前面,因為師父講話不能太大聲。
【淨宗法師開示:】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寧法務
去年我來南寧的時候,和大家有的見過面,有的沒見面。去年是十一月來的,今年來就像老年比丘了,講話也比較小聲了。剛才雷居士介紹過,我在這裏住了三個月,三個月來也麻煩他們很多。能跟大家見面,也是我的願望,我比大家更感到榮幸。因為念佛,和大家都覺得很親切。
南寧,在這麼短的時間,我已經來了兩次。來到這裏,雖然和你們沒見面,但是能夠和你們的代表見面,吃在一起,談在一起,也比較近距離地看到他們的工作狀況。他們是很令我感動的。
南寧的法寶流通處,就好像是弘願寺的駐外機構一樣。以前沒有時間瞭解,這次住得比較久,有時間和他們在一起,看到他們的工作很具體、很瑣碎、很繁重。當然,他們做得很細緻,做得也很光榮、很自豪、很有功德。想想,我們念佛法門要普遍救度十方眾生,就要透過千千萬萬的手來推動。讓我們為他們鼓鼓掌!
廖居士很年輕,很有當年給孤獨長者修建祇園精舍的精神,貢獻地方出來讓大家流通法寶。還有梁居士、張居士,他們都很年輕,真的是後繼有人。當然還不只他們幾位,我在旁邊看,有的時候書送來了,七十件、八十件、一百多件的,佛楷馬上忙著打電話,一下子就來了一群小夥子。搬書功德很大——同樣是搬東西,費一點體力,你看看,搬一箱軍火,可能會殺人無數;搬一些社會上色情暴力的書,也會毒害無邊;而搬一箱佛教的書,這福報太大了!這樣的機會,你們是有智慧、有眼光的,這很難得!這是修福積德。
不光是這個點(我是有感而發),全國其他點的蓮友也是這樣辛苦在做,我們感到非常安慰。
在這個地方,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師,就是李老師。我覺得大家跟著這樣一位善知識是非常有福報的。李老師確實非常有智慧,他看問題很準,眼光非常獨到,對法義的理解、對形勢的分析、對法務的處理都很到位。因為我們弘願寺是面向全國的,像李老師這樣的人才是不可多得的。大家平常有這個機緣來上課,好像是每週兩次,是嗎?現在三次了。他的因緣也很好,不用上班,這個要感謝國家的好政策,身體不好,不用上班,剛好把他奉獻出來教大家。也感謝李老師的家人。
心超三界外
有關淨土宗的教理,還有我們念佛法門,如果系統地講解、學習,那要靠平常,今天晚上也不能那麼系統地講。
我想,佛法要和我們的生活結合起來。往往有些人(我也一樣,不是做得很好,這也是一個磨練過程),佛法的道理跟現實生活好像結合不起來。
再來就是我們佛法的根本目標、目的和責任——這個李老師應該講得很多,我們的光碟也講了很多——主要就是了生脫死、往生淨土這件大事。這是一件大事情,尤其現在特別感覺到時間很快、生命很短。你們在座的,大都比較年輕,首先希望大家世間的事業蒸蒸日上,希望大家做的是正命、正業、正精進。如果靠的是邪命、邪業、邪精進,這就麻煩了。當然,人在世間畢竟很短暫,眼光要長遠,胸懷要廣大。如果是念佛人,那就不一樣了,雖然個子只有一米七,但是我們的心已經超出三界外了,已經超越出去了,這樣才自在,才有空間感,才有空靈感,不然社會生活的壓力可能把我們壓得透不過氣來。
一個念佛的人、學佛的人,如果還被經濟危機、社會壓力壓得透不過氣來,那是學佛沒學好,應該去向李老師請益。
今天晚上我想也沒有什麼固定的話題要談,主要是跟大家見見面,希望多聽你們談談,或者你們有什麼問題可以提一提。
出家的因緣
問:可不可以請師父談一談出家的因緣?
答:每個人的因緣各不相同,總之今生一個人能出家,證明有宿世的善根。我跟你們各位比,應該是善根比較薄的、腦筋不開悟的。人家佛楷二十幾歲文章就寫得很漂亮了,出離心很強。我在他這個年紀的時候,還不行。你們真的很不錯。我想主要是人生有了一些經歷,讀書、畢業、工作,為世俗的理想而奮鬥,以為經歷之後對人生會有感悟。可是經歷之後才發現,這些不是我所要追求的,這些不能讓我的心得到真正的安慰和安樂。但到底是什麼?什麼會讓我安樂?我也找不到。後來遇到了佛法,才發現:喔!這就是我要找的。
佛法揭示人生有輪迴這件事情,這樣一下子就把我的心打開了,我的視野廣闊了:以時間來講,有無量的輪迴;以空間來講,有無邊的世界。這樣就有一個理想了。
可是當時我發現,要完成這個理想特別困難,若不出家好像不足以達成此事——當時出家主要是這麼一個因緣。
元音老人及其《淨土指歸》
問:我看過元音老人的《淨土指歸》,他的淨土是從要門來講的,追求一心不亂,還有功夫成片。像他們的智慧這麼大,為什麼他們不弘揚彌陀本願?肉身菩薩和法身菩薩的智慧是不是有差別?
答:你問的這個問題可能要佛來回答了。不過我儘量用我知道的,略微來提出我的看法。
佛法在這個世間恒長流布,有它的規則。至於說某個人是誰應現,我們沒有他心道眼,不敢肯定,也不敢否定。即使是,他也未必要講,因為這是一個傳承。沒有傳承的話,也未必能說出來。經典說:「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可得」……
問:他是十地菩薩嗎?
答:他是不是十地菩薩我們不知道。即使是九地菩薩,也不能印證十地菩薩,無上覺才能印證。如果是的話,就是他應現的任務不是為了弘揚這個法門,他有他的任務。他是怎麼樣的根機和因緣,我們不知道,總之都有他應現的目的。菩薩應現,他是應以何身得度,則現何身而為說法。菩薩可能會應現為一頭豬呢。有緣的眾生哪一個法門比較契機,他可能就會講這個法門。同時,如果他知道自己是這樣一個菩薩,他也避而不說,等待機緣,為度未來眾生,他在前面做一個鋪墊,這個也有可能。像慧遠大師,他是淨土宗初祖,他怎麼不弘揚阿彌陀佛本願呢(他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說:「我以本願力故,來接引你往生西方。」他見阿彌陀佛遍滿虛空)?因為他那個時代因緣還不成熟,他比較早,經典翻譯還不齊備,眾生的根性還沒成熟,他就先來做一個鋪墊。
五祖弘忍大師,六祖惠能大師,也都很有名,為什麼他們不弘揚淨土宗?智者大師據傳是釋迦牟尼佛的後身,他怎麼不來弘揚阿彌陀佛的本願?他們各有使命,應機攝化,傳承一代佛法。我的理解就是這樣。
這件事情究竟來講,凡夫的心不宜做過多的考慮。我們所要知道的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是不是有經典的證據?如果有,是不是有祖師的傳承?如果有,那就認定了。
倫理、法制與因果
問:時代不同,倫理觀是不是也會有改變?還是應該按古人的倫理來講?
答:時代在變,倫理不會變。任何時代都要仁義禮智信,這個如果變了,不就成了殺盜淫妄酒了?再怎麼變,這個是常規,不管是世間法、出世間法,我們佛家講五戒,儒家講五常,這是基本的規則。
問:敦倫盡份簡要來講是不是可以說是安守本份?
答:比那個高。
問:對國家的法制、法令是不是就是無條件地執行、遵守?還是看條件?或者對政府的行為是不是可以提出建議?如果說「安守本份」,是不是就是無條件服從?
答:這個問題可以用一句話來回答——念佛人相信因果。既然相信因果,一切都在因果的法令中。我們最大的法就是因果,因果的法沒有任何錯失。世間的法令或許有不完善的地方,或許需要修改,今天這樣,明天那樣,但我們學佛、念佛的人如果信因果的話,自然合乎世間法。對於公民,有國家對於公民的要求;如果你是人大代表,你是立法委員,你有你提出建議的許可權。
問:那老百姓只能安份守己了?
答:民主社會有民主社會的要求,但基本上來講有一個社會的規則和法令。我們佛教徒要做遵紀守法的表率。怎樣做表率呢?我們不說這個法令合理不合理,因為之所以有這個法令的存在,是眾生的共業所感,或者是有看不見的因果。我們做為一個念佛人,我們就去執行它;你要是違背它,你就要付出代價。比如永明延壽大師,他就用官錢放生,違背了法律。永明延壽大師他不懂得佛法嗎?他懂,那他為什麼這樣做呢……
問:順因果,是不是因果比法律大?
答:不是大不大的問題。我們也可以想像的到,永明延壽大師他放生,從形式來看,他是拿國家的錢在放生;從本質來看,他不是拿國庫的錢在放生,他是在拿他自己的生命在放生。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他這個事情被發現之後,他當時犯的這個罪是要殺頭的。當時的國王就跟執刑的人說:「你到刑場觀察他的動靜,如果砍頭的時候他嚇得磕頭求饒,那就不管他。」——因為這個國王不是一般的國王,他也是信佛的,也是擁護佛教的。可是國王總要維持國家的常規,不能說「你是國王,你是信佛的,我也是信佛的,我用國庫的錢放生算什麼呢?」所以國王就說:「如果是這樣,你就執刑;如果他面不改色,你就來回報。」執刑官就去了,結果永明延壽大師一點都不慌張,一點都不後悔,而且很從容。執刑官就趕緊報告國王,國王說:「那好,他就不用受刑罰。」所以,永明大師放生,他懂得因果,也懂得法律,他是拿自己的生命在放生,他也做好準備了,「一旦發現要宰我,我很高興」。如果你也搞這一套,逮住你了,你嚇得要命,「對不起、對不起、我錯了」,那就不行了。
世間的法令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完備的,肯定是要修改的。如果你說「既然這樣,我來推動」,那肯定是要付出代價的。
問:是非是沒有標準的,因人而定。但是人的行為應該有個標準吧?
答:你問了好幾個問題,都跟你的了生死沒接上關係。但我還是回答,這個還是要結合我們自己的情況。世間的對錯也有標準,如果是非沒有標準,這個世間就亂了。什麼是標準?就是剛剛講的倫常,五戒、十善。利人利他的,我們就去做;害人害他的,我們就不去做。所以,利人利他就是一個標準。這是站在我們人道的標準,如果拿更高的、行菩薩道的標準來衡量,又另當別論了。
所以當然有標準,沒標準憑什麼立法啊?
怎麼讓父母親近佛法
問:我想介紹念佛法門給我的母親,我母親就說:「我又不做壞事,我一輩子老老實實、本本份份的……。」我的第一個問題是怎麼讓父母來親近這麼好的法門?第二個是念佛的時候如果迴向說「希望我父母百年之後能蒙彌陀接引」可以嗎?
答:你這個發心一定能給他們帶來好處,而且今生一定能見到效果。至於說怎樣能讓母親早一點親近佛法,我想有兩點:第一,你本人進一步孝順,讓他們沒話說。不要把宗教的道理灌輸給她,而是用行動來影響她。第二,在佛法方面,可能也要加強,就是你能夠辯才無礙,比如你母親說「我又不是壞人」,好像她感覺壞人才念佛。母子的關係,還是有機會影響她的,只是她的善根和因緣還沒有成熟。兒子已念佛,母親已離念佛不遠矣。你這樣的發心很好。
見未真,勿輕言
問:我在學習《弟子規》,書中有一句「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可是我往往是對一件事或一句話,我感覺它對,在還不是非常清楚的時候,我就堅定了我應該去相信它,這樣子好像跟書上說的有一點點矛盾。就像今天晚上,我接到通知說六點半在校門口集合,要去幹什麼我不知道,可是我知道我應該來,我一定會來。就是這樣一個問題。
答:年輕人學《弟子規》,讓我感到很慚愧,我自己都沒好好學。剛才說的兩句話「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非常好。「見未真」說的是我們對一件事情的見解,或者對一個道理的把握。比如剛才十地菩薩的問題,我對這個問題就是「見未真」。如果我硬說他是或不是,那就不妥當了。所以這件事情我就不能輕易下結論。我們是學淨土宗的,我們對別的宗派,比如說禪宗,我們不瞭解,別人問到,如果隨便講「哎呀,那個不行」,這樣就顯得我們很膚淺,顯得我們太草率。其實很多事情我們都是孤陋寡聞,這些事情我們不能輕率地表態。
我們現在講念佛,當然,念佛一定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不用謙虛,這個是「見真,非輕言;知的,非妄傳」。經證、祖師的教言都非常明顯地擺在這個地方。
如果我們對這個法門不瞭解,聽別人說「念佛就往生」,你說:「哎呀!就那麼幾個字,念了就往生,這怎麼可能?」如果你這樣說,從淨土宗來講,很明顯你就是破壞了規矩,就不像弟子了,因為你見未真,怎麼可以隨便亂講?有人可能覺得他見真了,這個需要閱歷、智慧。
有所懷疑,無礙往生
問:「信得著人,才信得著天。」可是現在朋友之間有時候一些小事都信不著。談到錢,就更是信不著了。
答:你是說人跟人之間相互會有不信任、懷疑的念頭。「疑」是我們眾生的一個煩惱。眾生為什麼叫凡夫?他就是多疑。他為什麼多疑?因為見未真啊!「是還是不是?對還是不對?好還是不好?」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多疑,而且一個受過騙的人更容易多疑。
我們在這個世間經常被騙。怎麼經常被騙呢?就是客觀現實跟我們的主觀願望相反。比如說我們希望幸福,可是現實經常讓我們感到很不幸。我們希望活到一百歲,可是活到七十歲就要到醫院,就快不行了。我們希望青春常在,可是也不可能。所有的希望都落空了。在輪迴的生生世世當中,我們希望永遠健康,可是天天演變著無常的事實,這是因為我們沒有智慧。我們說:「哎呀,為什麼你騙了我?」其實沒有人騙你,騙你的是你自己的心。這種累積會讓你遠離真理,所以修行第一是見道位——親眼看到了真理。真正說起來,這是不容易的。按大乘菩薩來講,大概是要十信位,那也是不容易的,十信位就不是我們這樣的根性所能達到的。
所以,多疑是我們凡夫的本性。雖然如此,可是我們如果能念阿彌陀佛的話,那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阿彌陀佛值得信靠。甚至說,念阿彌陀佛也有懷疑心,因為我們畢竟是凡夫,「我念阿彌陀佛到底能不能到極樂世界?誰看見了?法師這麼講,我又沒死過,又不能死第二遍……」,難免有懷疑。「到底有沒有極樂世界?」有人學佛很久了,還在問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也很正常,我有一個同學就問:「我想信佛,信不來,怎麼辦?」我說:「信不來表示佛是真的;信得來,我們這種凡夫、這種心計,信得來的,那就很簡單了,就信人民幣嘛!」佛法,信不來,才要信。信得來的,人民幣,誰信不來?通通信得來。
我們念著佛,即使心中還有所懷疑,也百分之百往生!就像我們第一次坐船一樣,茫茫的大海,沉沉的夜空,洶湧的波濤;我們可能是心甘情願上的船,也可能是稀裏糊塗上的船。船長安慰說:「哎呀!小夥子,我跑這條航線已經是老船長了,一年都多少個來回,肯定可以把你從黑暗帶到光明的彼岸!」但是我們心裏還是不免擔心:萬一撞到暗礁怎麼辦?對不對?所以欄杆抓緊一點。
坐過飛機的人就知道,第一次坐飛機的時候,肯定都是擔心的。我家姐就跟我說:「我第一次坐飛機,一上飛機就念佛,一口氣都沒有停。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坐上了好害怕。」旁邊的人問她:「你在做什麼?」她說:「我在念佛。」旁邊的人都感到很安慰,因為她念佛也保佑了他。
這句佛號的力量體現在哪裡?就體現在半空中。在雲空裏面,雷電一來,「哢!」飛機的翅膀打掉一邊,這時候你靠誰呀?靠你的權利、地位或智慧?靠你身體好?什麼都靠不上。這時候你想起來,還有一句阿彌陀佛,你就會抓著這句佛號,感覺他特別實在。在陸地上,一般人會覺得錢很實在、佛號不實在;到了半空中,就會覺得他平時最看不起的、感覺最輕飄飄的佛號,這個時候最實在。
我經常看到很多人在念佛,你們心中是有主見的,恭喜大家。
人是不容易生信的,但我們念佛就好——好不好?(蓮友答:「好!」)南無阿彌陀佛!
信不來,念得來
問:師父的意思就是說,一定要自己先提起正念,自己先信得著就好?
答:一個客觀的事實,領納在我們心中,這就是所謂的信。並不是說我們幻想出一個目標,然後來相信它,那是信不來的。比如說我今天晚上不在這個地方,你們怎麼能相信有一個法師在?想信也信不來,因為明明不在啊!可是我在,你就信了。
阿彌陀佛有一個極樂世界,那是一個事實,這一個事實領納在心中,這樣很簡單。有人說:「我沒有看見,我沒有抓著,所以信不來。」看不見、抓不著不代表沒有,說不定那就是真理。因為我們在黑暗當中,在無明當中。「我現在還沒信到那個程度,怎樣信也信不來」。信不來,你可以念得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管你信得來信不來,只要念佛就可以了。就像剛才講的比喻,我們信不來,說:「船長!你千萬不要出差錯。」船長說:「你信不來沒關係,像你這樣的乘客我看得多了,你只要坐得來就行了。」所以我們只要做得來就可以了。
所以佛不要求我們信得來,他要求我們做得來就行,說:「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你一向專稱,如果我不救你,我就不成佛!你一向專稱就好了。」
像孩子很小的時候,你叫他信媽媽,他怎麼信得來?他只要吃奶吃得來,他就長得大。
所以,就多念佛。
學佛最大的感受
問:師父學佛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答:謝謝你提這個問題,這也是我最想說的。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句佛號太好了!希望所有的人都來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不花錢,又不費心,又不費力;你可以出家,也可以在家;你可以經商,也可以務農;你可以勤快,也可以懶惰;你可以在道場穿得很整齊地念佛,也可以在家裏很放鬆地念佛。不管怎麼樣,只要靠著這一句佛號,一定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所以希望所有的人,不論人種、信仰、年齡,不論他是什麼身份——包括死刑犯,他們如果念這句佛號,他們也可以去成佛啊!站在佛法的立場,犯罪就是業力啊!就是苦啊!我也希望他們念佛,到西方成佛,那多好!這就是我的感受。
如果這個感受成為我們真實的感受,你會覺得很安樂、很喜悅,你會覺得人生不虛。大家想一想,生而為人,才這一點點高,活在世間幾十年,這麼短的時間,如果真的可以去成佛,你發多大財可以跟這個比啊!沒有任何事比這個更有價值。
在這個世間做事,多麼的不容易!為了活在這個世間,做點生意、做點買賣,那麼辛苦地賺一點點錢,還信不著別人,別人也信不著我們。
你念這句佛號,阿彌陀佛把無量的功德免費送給你,就看你識不識貨,就看你要不要。
而且念佛又不影響你的生活,你願意在家盡孝也可以,你願意出家為法門做事那當然更好。如果你要孝順你的父母,就把這句名號告訴他們,這就是最大的孝心,千方百計、善巧方便地讓他們接受;如果你愛你的妻子,就把這句佛號給她,這是給她最好的禮物,十方諸佛也只能給出這麼好的禮物了!你說:「這禮物不是一枚戒指、也不是幾克拉的鑽石所能比擬的,我這個禮物,十方諸佛也只能拿出這麼好的禮物,我拿來送給你!」如果你愛你的孩子,也是把這句佛號送給他,他在上學的路上就有阿彌陀佛的光明保護著,一生平安,前途光明無量。
如果將來你自己到西方了,結果你兒子下地獄了,你做何感想啊?真的知道這個法門的好處,我們就會不希望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眾生在世間受苦,尤其是和我們關係親密的這些人。
多瞭解阿彌陀佛,多瞭解這句名號的涵義,這是學習淨土法門努力的方向。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會照開我們心中的雲霧。
善巧方便
問:我曾跟母親說六道輪迴的事,她說她不懂。她還在買彩票,為了讓她也念佛,我就告訴她念佛容易中彩……
答:善巧方便度眾生,主要是各種因緣不一樣。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最近因為住在南寧的關係,我也看看報紙(在寺院是不看報紙的),我看到報紙的彩頁特別多,我想:誰看這個呀!原來有人看,我以為人家都跟和尚一樣不看。彩頁多是標出特別有吸引力的,譬如裏面標出一個中了「方彩球」的,結果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個傻瓜也認為「我可能是那個萬分之一」,然後掏錢去買。你的媽媽可能想掙下一些錢給你,碰碰運氣,如果賺了錢,就給你買棟房,也可能她是抱著這樣一個好的想法。如果是你的福報,你住在家裏,福報也會跟著你來;不是你的福報,也不容易得到。你看有多少中了彩票去領獎的時候都戴著面罩,不能給人家看到啊。我跟你說,這個人如果得到四百萬,他最好捐出三百八十萬,他沒有這個福報。領彩券的錢還戴著面罩,何苦呢?為了錢,光明正大的人都不做了。不是你的得不來,該你得的就是你的。
當你媽媽念出這句佛號的時候,她已經中了阿彌陀佛的彩券了,只是她不知道而已。所以你這句話是真實語,阿彌陀佛的彩券是百分之百中獎。
貪心不足
問:在念佛的過程中已經知道必定往生,但是我又很貪心,想要怎麼樣才能達到上品上生?
答:你的貪心還不夠,貪心太小。我也貪心,我希望往生到極樂世界能夠達到一個最圓滿的境界,而且希望所有的人都不用上品、中品、下品,這樣不是更好嗎?如果你在上品上生,別人在上品下生,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很高貴啊?
其實以我們這個法門來講,到了極樂世界是沒有所謂的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的。關於品位,《無量壽經》有「三輩」,《觀經》有「九品」,這個都是一種方便誘導。真的到了極樂世界,那是涅槃的境界,非心智語言可以表達的。雖然說有佛、有菩薩、有聲聞、有天人的這些名相差別,但是經中說他們的內證功德、神通智慧、相好光明——外相、內證都是一樣的,都是完全平等、沒有差別的。沒有差別,為什麼有的是聲聞,有的是初地,有的是二地?佛法的微妙就在差別當中。我們凡夫把「一般高」叫做無差別;佛菩薩不是這樣,是差別中而沒有差別。他們是絕諸對待的境界,因為各自本願的不同,因為種種因緣不同,會顯現有差別,但是他們的內證是完全一樣的。這個如果要做專題講解就要講得細一點。總之要知道:只要到了極樂世界,就成為一種如曇鸞大師講的:「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就是說本來在娑婆世界是有三輩九品的上下差別,到了極樂世界如「淄澠一味,焉可思議」。淄水和澠水是山東的兩條河,兩條河的水是不一樣的。但一流到大海裏邊,就不能分出彼此了,味道都一樣了。我們在娑婆世界有男有女、有智有愚、有富有貧,到了極樂世界就進了阿彌陀佛的涅槃大海,所謂「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一滴水進了大海就像大海一模一樣,不允許、也不可能搞一個特區;到了極樂世界,都是平等無差別的境界。
所以貪心要大一點——所有的眾生去都成佛。
國土淨與心淨
問:有人說往生有兩個層面:一個是這輩子的生命結束了到極樂世界,另一個是這裏就是極樂世界了。
答:對,有兩方面。但是以前面那個為主。「心淨國土淨」是《維摩詰經》所說的。真正說起來,這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事實。雖然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穢土,可是果真是大菩薩來這個世界,他心很清淨,這個世界就是淨土,這叫「心淨國土淨」。我們學淨土法門,對於我們這樣的凡夫,這話要倒過來說,叫做「國土淨心淨」,因為這是我們的根機。比如說假日裏為什麼大家要去公園呢?因為公園比較安靜嘛,鬧市裏不安靜嘛。我們來到公園,就感到心靜了,難到這不是「國土淨心淨」?另一句話說「環境塑造人」,如果是「人塑造環境」,那是要菩薩才行。法藏菩薩他塑造了環境,他創造了極樂世界;那我們創造的環境,就是三毒、三惡道的環境。我們心不淨,所以國土也不淨。如果要達到解脫,就要依託一個外在的依報莊嚴清淨的國土。縱使我們是三毒五惡的眾生,一到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淨了。這裏所謂的「淨」,不是說感覺到比較清涼一點,而是徹底地了悟宇宙實相,是跟佛一樣的那種「常樂我淨」的淨。這種念佛的利益,在我們今天,極樂淨土的光明投射過來,反應到我們身上,也有那麼少分「心淨國土淨」的意思。什麼意思呢?比如說我們原先很煩躁,茫茫然然的,可是念佛之後對這個世間就很淡然,上大街也不感覺那麼嘈雜了;以前對老公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現在老公看他也蠻可愛的——我們的心比較安寧了,這就是托佛法的恩德而稍微有所改變。我想,念佛人如果真正體會到名號利益的話,都會有這樣的改變。你是不是也是這樣?
問:對,有時候聽到樹葉沙沙的聲音,都覺得它們在念佛。現在同學、朋友見到我也都覺得我笑咪咪的。
答:笑咪咪有很多種,有的人是見到錢笑咪咪,有的人是見到心愛的人笑咪咪,有的人見到領導要提拔他就笑咪咪。你是念佛笑咪咪,這是尊貴的笑咪咪。希望大家都成為這樣的笑咪咪,好不好?這個蓮花開得很大。我們在這裏笑咪咪,極樂世界彌陀在那裏咪咪笑。大家都念佛,一個跑不掉。
極樂西天
問:我家附近有一個奶奶,做了很多好事,她也經常過來幫我母親,有人說她是天婆,或以前在天上犯錯而下來的人。很多人說她過世之後一定會生天。但是我覺得她去阿彌陀佛那裏更好。我清明節回家送了她一串佛珠,也告訴她下次回來的時候我會送她佛像。但是我有一個問題,就是對於往生這件事情,我自己都還有疑惑,所以我不知道如何去跟奶奶說。而且很多人都告訴她:「你是天上的人,你過世之後一定會生天。」勸她念佛往生,只說「你念佛就可以到了」就可以了嗎?
答:你就告訴她:「你是佛的人,你念佛,走的時候會到極樂天。」對她來講,她年紀大了,不一定要讓她分別天和極樂世界哪個好。天也好,佛也好,她只要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她真能專心,只要念佛就好,一定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人家跟她說「你一定會生天」嗎,她只要念佛,如果講天,就是到「極樂西天」,到阿彌陀佛那裏,沒有任何問題的。
根據你所講,她一定是過去很有善根的。你跟她說:「奶奶!你這麼好,這樣行善,你是佛的人,你要回到佛那裏!」然後陪她念佛。
你自己也一樣,如果你勸了她,她到了西方成了佛,你憑這個功德也可以成佛了。你勸她不會白勸的。
所以不是一定要我們信得怎麼樣才能介紹給人家,而是我們所信仰的物件是不是真實,是不是有這個功能?比如說這裏有一個水果,我以前也沒見過、吃過,但是它如果真有營養的話,我雖然不瞭解它,講不出它怎麼樣,我介紹給別人吃,誰吃了誰就得營養,對不對?
貪生怕死
問:因為是凡夫,所以怕死……
答:對,我也怕死,所以念佛。
問:平常也念佛,也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是臨終的時候,可能看見孫子,見了又捨不得。另外,我又看到印光大師的開示裏說不得貪生怕死,覺得這個有矛盾。
答:基本來講,這有祖師的激勵,還有我們自己對自己本身的要求。我們念佛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對於往生這件事情,我們就不能貪生怕死,不是說平常,平常誰都貪生怕死,手被燙到就要縮回來,這是本能。
對於往生,你現在重病了,你死了要往生到極樂世界,你說:「我不願意死,死了要去西方,我不願意去。」這是一個根本知見的問題;如果說生理的本能,就是我們求生的本能,這個凡夫每個人都存在的,我們這個法門的可貴之處就在這裏。
至於臨終家眷的問題,那是看你的心。你的心究竟是不是以往生為主要目的?如果以這個為主要目的,雖然有少許的掛礙,也是不會有影響的。
臨終掛礙
問:會不會現在沒掛礙、到時候有掛礙?
答:不是看那個時候,是看現在。如果我們現在就念佛求生西方,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這樣的心一定會不斷增強,而不會減少。如果你念了二十年的佛,最後捨不得娑婆,不去極樂了,可能這二十年的願心就不是真的了。按道理來講,不大會這樣,任何人的本能都是會走向自己認為最美好的地方,這個是毫無疑問的。
比如說一個足球迷,今晚有一場世界盃比賽,而他老婆說:「今天你要陪我聊天,不能看!」打死他他都要看,絕對不會陪她聊天的,因為對他來說世界盃最重要。
那你心裏面是不是往生最重要?如果這個最重要,沒有什麼能擋住你。如果能擋住你,表示你心中另外一個更重要,這個很顯然。
比如說我明天就要離開南寧了,今天晚上我見了你們會凡情難捨,但是明天我絕對不會難分難捨得從飛機上跳下來。雖然我也很難過,大家有感情,擺擺手,心裏也挺心酸的,但是我最重要的事情還是要坐飛機走啊,這道理是一樣的。我們都曾送人到火車站,或者和親人、朋友、戰友分開,心裏酸酸的捨不得;雖然捨不得,但不也分開了嗎?
所以凡情就是如此,更何況還有阿彌陀佛的加持!
我們現在可能會有兩種心態:一個是擔心「以後萬一執著怎麼辦?」「所以我現在一定要斷掉這種情愛的關係」。這種走下去也會有兩種效果:一個走向好,一個走向不好。走向好就不用說了,就是走向正法,如法地修持,然後以佛法來淨化自己,慢慢看淡。走向不好呢,畢竟這個不是你的真實心,你只是說在嘴上,到時候境界來了,你擋不過;同時你對阿彌陀佛也不瞭解,不瞭解他是怎樣的一尊佛,沒有依靠他,這就壞了。
那我們現在是另外一種目標方向,知道阿彌陀佛無盡的慈悲,也知道我們凡夫本來就是這樣的根器,然後把整個心思完全放下來,徹底放下,通身靠倒來念佛。現在我們的身體已經坐在阿彌陀佛的船上(我說的這個「身體」是指我們這個心)。
我們看世間的事情,《核心講記》裏面講過一個比喻,就好像我們上船一樣。我們上船(船還沒開動),一隻腳在岸上,一隻腳在船上。船一開動的時候,就看你的重心在哪條腿。你的重心如果在岸邊那條腿,對不起,你就在岸上。你的重心如果在船上那條腿,你肯定會跟著船。我們也一樣,我們一邊嚮往淨土,一邊還有兒孫,那請問你的重心到底在哪里呢?如果你的重心在娑婆世界,你念佛會怎樣呢?「阿彌陀佛,我念佛保佑我身體要好。阿彌陀佛,我念佛保佑我發財。阿彌陀佛,我念佛保佑我房子大……」你不是把你的生活歸於佛法。如果重心在佛那邊會怎麼樣呢?你的一切,整個的重心會傾向佛那邊,世間的事情,該盡義務的還是盡義務,該照顧孫子的還是照顧孫子,該照顧店鋪還是照顧店鋪,這是在嘈雜中做佛事,人家看不出你的境界高低。可是你的心在佛法那裏,只有你知道,佛也知道,這個很微妙。
方便引導
問:我有一個朋友在醫院,身體不好,發現的時候已經是晚期,他一直有求生的欲望……
答:具體人就具體對待。我剛才所說的是對佛法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對往生有了基本的傾向。你的朋友對極樂世界都還不瞭解,乾巴巴地想活下來,兩條腿都還在岸上,要他往生怎麼可能?所以還要善巧引導,告訴他:「你想活下來,我們也都想活下來。開空頭支票說我們都能活到一百二十歲,但是我們能嗎?這是一個很嚴肅的事實。你要活下來,一旦活不下來,有沒有後路?有一個極樂世界,你願不願去?」方便善巧地引導他,讓他瞭解這個事實。
即身成就
問:我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事莫過於了脫生死,念佛法門是即身成就……
答:你理解的「即身成就」是什麼意思?
問:就是今生證得果位。
答:這個要看根機了。善導大師可以,他是得到念佛三昧。我們這個法門是救度凡夫的法門,如果我們今生可以即身成就的話,就不用學這個法門了。我們這個法門是「不斷煩惱得涅槃」,煩惱沒有斷,你還是凡夫,但是涅槃有份,往生已定。只要此界一口氣不來,這裏凡夫肉體一脫,到西方蓮花一開,法身即已顯現,比一般的即身成就高得太多!
即身成就不過幾種:一、得阿羅漢道,我們到西方何止是阿羅漢?二、以禪宗來講是開大悟,我們到西方何止是開大悟?那絕對不會是一個境界。
往生的利益,可以讓我們每一個凡夫都能夠得到的,這是沒法比較的。
我們了生脫死,未必說一定今生要比人家高一籌。只要能了生脫死,就千福萬福了。在這個世間,就是盡我們的能力、做我們的根機所能做得到的,不然很可能就會形成一種障礙。
其實講即身成就,在末法時代真正講即身成就的只有我們淨土宗。其他的宗派,從教理上來講,也都有即身成就的法門,密宗也這樣講,天臺宗也這樣講,但是你要真正修到那個位置。智者大師說他自己是「但登五品」,尚在凡夫位。他都那樣子了,我們還談什麼?
所以,要瞭解這個法門的好處,要瞭解我們的根機,你就會很歡喜,不會覺得不滿足。
我們的根機實際上是非常差的。按聖道門的來講——我們如果修行過就知道,我們的心緒是很混亂的。按淨土門來講,念佛可以到西方成佛,白白給我們佛果,高興都來不及了。所以會覺得說:其他的對我來講,既不可能,也不需要。「不可能」是說不是我們根機所能達到的。「不需要」,像印光大師講的:「有這一句名號念,成佛足矣,不學它法又有何憾?」不學其他法,不會有遺憾,往生成佛就圓滿了。其他任何法門都要斷煩惱才能得涅槃,可是淨土法門是「不斷煩惱得涅槃份」,這就是淨土法門尊貴的地方。
如果要斷煩惱才能得涅槃,基本上是要出家的,而我們在座的各位都是在家人,都還沒有斷煩惱。不管什麼職業,不管什麼身份,都可以得解脫成佛的,只有淨土這個法門。
問:我如果先去學禪宗、密宗,最後即身成就不了了再來念佛,可以嗎?
答:不可以。為什麼不可以?因為你的眼光太短淺了,你現在就是最後,沒有什麼最後了,你已經無量劫流轉,今生就是最後,你試過無量次,已經都是失敗的了,不要再試了。道綽大師講:「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在無量無窮的流轉當中,你肯定遇到過佛,禪、密都學過了,你怎麼又跑來了?這都已經到最後了,你還要到最後。
問:等老了再來念佛。
答:都已經老得不得了了,老眾生了,那個想法是錯的。我們無量劫流轉已經試過很多次了,天上也待過,玉皇大帝你也做過,地獄也下過,禪也學過,什麼都搞過了,就是沒到西方去過,沒有成佛過。如果說過去都沒有試過,你說你再試一次,那還差不多。按照佛法來講,都試過了,那你何必再試?再一個,你想得那麼簡單,你想到老再學,誰知道你一定能活到老啊!無常比明天來得更早,我們怎麼知道一定到老?誰規定五十歲就是老、八十歲就是老?還有那個閒心思啊!那個閒心思就是生死心不切啊!而且你要看人家,在這個時代,即身成就的,你能超得過智者大師嗎?智者大師那麼高的水準,是釋迦再來,在生的時候,一邊弘揚天臺的法華法門,一邊念佛求生西方。這樣的人都走在前面、為你以身示範了,你還要說「我也可以試一下」——不用試!即身成佛談何容易!不敢想像的事情,想都不敢想。
念其他的只要念到一心不亂……
問:我聽人家說,不光是念阿彌陀佛,念其他的只要念到一心不亂也可以成佛……
答:這是邪知邪見,佛經裏沒有這樣的說法。那豈不是這句名號跟「一二三四」是一樣了?那十方諸佛為什麼不讚歎「一二三四」、只讚歎阿彌陀佛的名號呢?
名號音聲
問:阿彌陀佛就是四個音,梵音的念法也不同,廣東人、四川人的念佛也不同,可是念了都往生。我的意思是不是可以不執著這四個音?
答:我們就以剛講的坐飛機的例子,你不念阿彌陀佛,你念「一二三四」,可以嗎?如果現在飛機就要爆炸了,你會念「一二三四」而不念阿彌陀佛嗎?如果說今天翻譯錯了,他念阿彌陀佛念得不準,只要他念的是佛就行了。佛在印度話本來是兩個字——「佛陀」,Buddham,但是這個沒關係,他心裏的指向是佛就可以。
問:如果心裏把「一二三四」想成阿彌陀佛呢?
答:那不行,你怎麼能把一二三四想成佛呢?如果說一開始譯經的人就翻譯成一二三四佛,你念的才是佛的名號。
問:念佛是嘴上的功夫或是心上的功夫?
答:既不是嘴上的功夫也不是心上的功夫。我們念佛是因為阿彌陀佛發了誓願,他說:「你念我的名號,我就救度你到西方極樂世界。」跟你有什麼功夫毫無關係。若說嘴上功夫,念得不溜,念得結巴,也能往生。這個像什麼呢?像電視頻道,你撥這個頻道,你就有感應,這跟你有沒有功夫沒關係。你不撥這個頻道,就沒有感應。阿彌陀佛是以名號度眾生,你念阿彌陀佛,就有這尊佛的光明和感應,你念「一二三四」跟他有什麼感應?
佛的名號,不能把他當成一個簡單的聲音,他就是佛的本身的存在。佛的偉大,佛的不可思議,佛的功能、智慧、光明、功德,就在我們認為是幾個字的佛號聲音當中完全體現出來。
問:梵音的功德和漢音的功德一樣嗎?
答:不分漢音和梵語,只要是念佛就行,只要我們念的是阿彌陀佛就可以了。這個就是不可思議。這個名,我們講「名」和「實」。比如在清代,康熙皇帝也是一個名字。聖旨一到,一聽說是皇帝聖諭,臣子馬上就跪下了。憑什麼呢?也只不過是幾個字,就有這麼大的威德。「康熙皇帝」就寫在聖旨上,為什麼就這麼厲害呢?一個世間的人王就這樣,何況是佛中的佛王?他的名號怎麼可以跟「一二三四」相提並論呢!
念「掃帚」掃除心垢不是淨土法門的觀念
問:以前有一個佛弟子,釋迦牟尼佛就教他念「掃帚」……
答:這是周利槃陀伽尊者的故事,這不是淨土法門的觀念,這是通過念「掃帚」掃除心垢。佛觀機逗教,不會教每個人都念「掃帚」。佛陀觀察周利槃陀伽的根機,他念「掃帚」就可以達到阿羅漢道,這就是佛的不可思議。可是佛陀沒有教我們念「掃帚」,他教我們說:「十方眾生啊,你要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啊。」
周利槃陀伽的根機另當別論,他就是很鈍。「鈍」是什麼意思呢?他們兄弟兩人都出家了,哥哥很聰明,八萬法藏都會背,可是弟弟周利槃陀伽很笨,教了前面忘後面,教了後面忘前面。哥哥就要趕他回家,弟弟不願回家。後來佛陀就教他:「你就一邊掃地,一邊念『掃帚』。」他對佛很有信心,他是用聖道法門戒定慧的方法,一切萬緣放下,內心禪定,等到用功達到一定的程度,本性的智慧自然散發出來,就得到了阿羅漢道。
如果你有這兩下子也可以,你也可以這樣,念「掃帚」也行,念「一二三四」也行。可是看你問這麼多問題,顯然不是周利槃陀伽,你比較聰明啊。
兩種本事
問:一般用乘船來比喻靠他力法門,如果另外用一種比喻說要自己吃才飽,或者東西拿到嘴邊,要他自己品嘗,用這種自力來反駁他力,這兩種比喻哪一種比較靠得住?
答:兩種都靠得住,就看你的本事。你有本事兩種都靠得住,沒有本事一種都靠不住,這個也無所謂反駁不反駁。
自力他力
問:一般說「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答:對啊!師父告訴你念佛,念不念佛靠你,也是這樣啊。念佛也要你自己念啊,我也不能代你們念。其實這個世間的道理,世間的法則各有不同,世間既有自力的成就,也有他力的成就,我們不可能拿自力去反駁他力。你可以走路來,也可以搭車來,你有什麼好反駁的呢?這兩種都是事實,有什麼好反駁的?就看你自己怎麼選擇。佛法修行也是如此,自力、他力都有經典的依據,你要反駁就是拿釋迦牟尼佛反駁釋迦牟尼佛。
自力不是難一點,也不是難得多,而是難如登天啊!
我們這個時代,絕對是一個他力的時代。不要說跟古代比,就跟幾十年前比,你想想看,每天早上起來做早餐的人可能越來越少,出門靠走路的人也越來越少。大家都用手機,跑路叫人的應該也不多了。出門交通要靠飛機、靠火車,通訊要靠電話、電腦,吃飯要靠飯館,出去住要靠旅社(人家都蓋好了在那裏),出門靠搭車,穿衣服靠別人縫製,哪一件事情是靠自力啊?
所謂他力,也是一種緣起,跟佛法的根本道理不矛盾,不過有偏重於自己一方和假借外在的力量之分。如果究竟來講,講自講他都是站在我們這個立場上——凡夫的分別觀念上來講的,就佛性、就法性,無所謂自、無所謂他。佛性有什麼自他?法性有什麼自他?一真法界哪分自他?佛成了佛就是大家都成了佛了,就是你不敢承擔而已。
我們念佛,就有這句名號幫我們承擔,你接受就是你的。道理都很簡單,不矛盾。
信的內容
問:我以前是學聖道門的,現在開始學念佛。我是亂想凡夫,有時候信,可是過了一陣子又不怎麼信。我想問的是,是不是凡夫都這樣子?其他的蓮友是不是也都這樣子?怎麼來解釋這個信?信的內容是什麼?
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的心也是大家的心,也是古往今來所有念佛人的心,都是這樣。所以,沒有關係,他們都已經往生了,我們也決定往生。「邊疑邊念佛,即得往生」,這是法然上人講的,他難道不是講到我們心裏來了嗎?有念就是有信,沒念就是沒信。不問信不信,但問念不念。「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這是善導大師講的。
有些人會偏頗在自己的感受方面,這會誤導眾生,因為我們畢竟是依靠阿彌陀佛這個物件。你說:「我信得好,信得很扎實。」這是你信得好嗎?信得感動掉眼淚了。「如果我也像你信得這麼好就往生了」,這樣就危險了,這是靠他的感受往生,這個反而是因果顛倒。我們往生是阿彌陀佛發願不虛,說:「你念我的名號,你就往生。」「好,那我就念佛名號就往生。」不是你信到了就往生。
像坐船過海一樣,我是船長,你上了船,你就過海。你說:「哎呀!我信你我信你!」你信可是你還在岸上。
所以不是靠信好、信不好,信是念佛的前方便。是要跟那些認為「沒有阿彌陀佛,哪有這回事」的人才講信。
你在念佛了,所以你不是沒信。
問:原來我以為,要二十四小時、每一分每一秒都信,那樣的話我是不是世俗的事都要放下,就要出家了?接觸到善導大師的教法,才知道就以現在這個樣子來念佛。
答:初學時會這樣,到後來你會覺得這個問題很愚蠢。你跟你老婆在一起,你絕對不會問她「你信我是誰嗎?」然後你老婆回答:「我絕對相信你是誰。」所以瞭解事實之後就是念佛了。善導大師就說:「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他這是很有意義的,講信、講疑,這是繞彎的,後來你會覺得攪舌頭、沒意義,就是念這句佛號。講信、講不信,這個沒有意思。「我相信你是李老師,我絕對相信你是李老師,我二十四小時、每一分每一秒都相信」,講這句話的人是不是要請佛楷給他開副中藥了?一個相信的人,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一向專念,已經不再在我們心中盤算了。「我信得好,信得不好,有沒有二十四小時、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信啊」,沒有這些了。所以就是一向專念。你一向專念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不可說,說出來就是念佛。我們這些罪業凡夫,在這個世間,不念佛你還能幹什麼?對不對?這麼大的好處給我們了,還挑肥揀瘦的,還要搞什麼即身成就的。想法當然是挺好的,但是這個想法晚了一點,兩千年前在印度可能還可以,釋迦佛在的時候,念什麼都行;來到我們這個時代——時代很重要,以聖道門的修行來講,我們生不逢時;按淨土法門來講,生正逢時。現在這個時代,你想想看,現在我們找一個山洞,叫你在裏邊待三天,不讓你出來,行嗎?不行啊,兩天你就受不了了。或者你會認為「我進去可以,可是我的手機要帶進來」。現在的時代跟以前不一樣,以前有手機嗎?有電腦嗎?人家一進山裏邊,一坐很安靜。我們現在在山裏邊,即使沒有看到,也有很多亂七八糟的訊息一直堆積,這些訊息是什麼內容呢?詐騙、盜竊、殺、盜、淫、妄,都是這些訊息,即使住進山洞,也不得安寧。手機就像娑婆世界業障的焊接點,把你焊接在這個地方。
今天這個時代,實在是識時務者為俊傑。一定要知道這個時代的大趨勢,生活一定要仰靠他人力量的成就。
那佛法的修行,仰靠阿彌陀佛。
聖道門說我們的智慧是現成的,每個人的佛性是本來就有的。「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我們本來都有無量無邊的智慧,那為什麼又搞得沒有智慧了呢?就是被我們的小聰明害了,所以也不要什麼開悟,只要你把你的小聰明打死了就行了,小聰明不打死的人,不容易好好念佛。就像老實念佛要「通身放下」、「徹底靠倒」。「放下」、「靠倒」還不夠,還要「通身放下」、「徹底靠倒」。這是印光大師講的話,很有深意。念佛之人,要把你的智慧拋向大海之外。有什麼智慧,拋向大海之外。法然上人講得好:念佛之人要成為一文不識、黑白不辨之身,朝夕念佛也。念佛的人要黑的白的分不清,傻呼呼的,就這樣念佛。因為面對佛這麼高的境界,我們凡夫還在那裏談「怎麼樣可以往生、怎麼樣可以往生,我這樣信得好、信得不好……」,太不自量力了,太不知天高地厚了!你無可語言,無可表達,你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沒什麼好講的,十地菩薩都不敢開口講,你還在那裏講。不要講這些,一聽就知道你太不老實了。
淨土法門是很高的,有些人念佛了都會講一些道理了,「禪我不會講,念佛我會講幾句」。他不知道念佛才是不能講的,不按照經證,不按照祖師的傳承,他覺得他也能講幾句,不知道念佛是佛與佛才能究竟的境界。禪開了悟那還是基礎,還是在小學生裏。「千悟萬悟悟不到,就是一句佛名號」。因為禪開悟是悟到我們的自性,我們雖然有自性,可是畢竟我們是一個凡夫,自性也好,實相也好,我們畢竟還是在因地,不是在果地,不像佛已經圓滿的名號,那是沒有商量的餘地,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也沒有懷疑的餘地,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法然上人說:「妄念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善心生時亦南無阿彌陀佛,不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清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無常感深時亦南無阿彌陀佛,無常感少時亦南無阿彌陀佛……。」講一千、道一萬,都不如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如果修到理一心不亂
問:如果一個人已經修到理一心不亂的時候,是不是也要轉成一向專稱?
答:「如果」,沒有如果!蕅益大師講,達到理一心不亂,就是破了無明的登地菩薩,現在沒有一個達到的,所以這樣假設性的問題是不存在的。如果真有達到的話呢,一定會念南無阿彌陀佛。
念到很清淨,自然就會很想念
問:如果念得很定心,是不是還要努力地提起這句佛號?
答:這個問題就問得比較實在,但也要留意自己是不是真的這樣。如果念得比較清淨了,就不必用力地提起這句佛號,佛號自然就往下念。你靜靜地念佛,等你念到很清淨,自然就會很想念,而且你自然知道會怎麼樣。
學醫和學佛
我這次到這裏來,住了幾個月。佛楷在中醫方面也教了我一些,讓我對中醫有了一些基本的瞭解,當然不敢和在座的各位比。我覺得我跟各位很有緣,這個緣有多層次的緣。我想,首先,學醫和學佛可以講是相通的。就我來說,第一就鼓勵人家出家做法師,實在做不了法師,就在家做醫師。一個是救人家的法身慧命,一個是讓人家的色身解除苦惱,給眾生安樂。醫生的素質應該具有慈悲心,要做一個好醫生不容易,一定要有慈悲心,希望你們都有慈悲心。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所面對的對象都是病患,他們身體的病痛都會影響到心理的情緒。病患往往會對醫生表達,因為在家裏,兒子、媳婦都不願意聽了,所以他們往往會向醫生多講。我們做一個醫生,尤其學佛、有了佛法概念之後呢,要以慈悲心來對待病患。
在醫學當中,有中醫和中醫的系統。我以前是中醫的鐵桿粉絲,但是對中醫究竟不明所以,當然現在也不是說很瞭解,只是說瞭解一些框架。就好像我們對淨土宗一樣,知道念佛,但是如果不知道善導大師的傳承,你還是不純。像我來這裏這一段時間,也把劉老師的《思考中醫》很費勁地看完了。我看完之後,覺得中醫也有它的傳承關係,這和淨土宗的狀況很相似,有一種斷代的感覺,現在也正在走向復興。
你們各位是雙料博士,又得到中醫傳承,又得到佛法傳承,在這樣的世間,真的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法身慧命有阿彌陀佛救度,平常身體的調理又有老祖宗的醫學,所以如果講醫和佛有緣的話,那中醫和佛就更有緣,因為中醫是一個系統的東西,它的一些價值觀,一些哲學觀,和東方的哲學體系之間都有共通的地方,很自然,很親切,所以這是醫和佛之間的另一個層次的緣份。
如果講醫和佛有緣,那和淨土宗、和阿彌陀佛就更有緣,因為阿彌陀佛是無上醫王。我也期盼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念佛人,在中醫方面都做出我們應有的成績,廣大的眾生都渴盼著你們成為一名神醫。人病了以後,甚至會病急亂投醫。有時候醫生比佛還靈,因為立即可以解決身體的痛苦,所以也很感恩大家,也借此機會表達對所有中醫人的致敬。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