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四、複習思考題

       本節有六個複習思考題。這六個題目放在第二節《善導開宗》裡面,目的也是要突出善導大師的貢獻。善導大師的貢獻、功德以及對我們的恩德,我們怎麼學習、瞭解、讚歎都不過分。這會讓我們對祖師產生無上的崇仰和皈依,這樣來學法,以人重法,就會很踏實。

 

       7.諸師皆弘淨土,善導大師有何必要開立淨土宗?

 

       這不僅僅是就善導大師來講,我們這個時代也一樣有類似的疑問:很多人也在講淨土法門,也有依據,為什麼弘願寺、悟真寺專提善導大師?

 

       這不是我們偏激。要說偏激,那善導大師就偏激:諸師也都在弘揚淨土法門,也寫了觀經疏、無量壽經疏,他怎麼還要開立淨土宗,那不是自己找事嗎?不是那樣。原因在哪裡?是因為諸師錯解淨土法門,釋迦本懷不暢,彌陀本願不顯,眾生往生路塞。

 

       什麼叫本懷不暢?釋迦牟尼佛來到世間,雖然講了八萬四千法門,但他有一個根本目的、根本心願。這個根本的目的在哪裡?就在阿彌陀佛的本願,就在淨土念佛往生。但諸師對釋迦牟尼佛的本懷不能透達瞭解,釋迦牟尼佛的本懷不能痛快淋漓地順暢表達,被遮住了;阿彌陀佛的本願也不能完全彰顯,眾生往生的道路變得狹窄,塞住了。因此,善導大師才有必要楷定古今,開創淨土宗。善導大師是在這種背景下應化世間,出現在娑婆,楷定古今。大師創宗的目的,就是為了暢佛本懷,釋迦牟尼佛法身就舒暢起來,通暢無礙;也是為了徹顯彌陀本願,廣度群萌。這是說明開立淨土宗的必要性。

 

       說一個比喻。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就像一種產品,諸師解釋等於給它寫說明書,但這些說明書不是廠家自備自帶的,而是別人按自己的理解補充上去的。這樣就不相應,所以要有一個原版的、正式的說明書。善導大師作為彌陀化身,他來解釋淨土法門,來寫說明書,等於廠家直接把工作人員派來告訴我們應該怎麼使用這種產品,這樣就很清晰了。

 

       8.善導大師與諸師有何不同而立宗?

 

       不同之處有很多,總結為兩點、八個字:「本願稱名,凡夫入報」。這八個字很重要,很清晰。

 

       夏天大家都會在外邊乘涼。我小時候在農村,一般是搭個木板做涼床,躺在涼床上,臉朝天,一看,天上有很多星星,很亮。那時候經常看星空,也會找一點樂趣:「看,有顆星在走!」那是衛星。看到衛星就著急,覺得害怕:「這顆星要跟那顆星撞上了!」為什麼要講這一段呢?其實小孩子躺在地上看,覺得衛星和天上的星是一樣高,生怕它們碰著,那是因為小孩子眼光淺、智慧低。

 

       淨土宗十三位祖師,善導大師如同天上的恆星,其他祖師如同衛星。我們認為他們高度都差不多,其實差得很遠。如果在衛星上就知道了,衛星和恆星的高度相差太遠了,但是人在地上看起來覺得差不多。因為我們自己不清楚,就覺得這都是祖師大德,都是大法師,都差不多。甚至現在還有人因為比較信仰當代某位法師,就認為他超過善導大師,「你看,這是某某法師講的」,不知道深淺,分不清楚。我就聽人講過,說某某對禪宗的理解,超過《六祖壇經》。這是他評定的,因為他不瞭解。

 

       小時候到水邊玩,拿根三尺長的竹竿,水塘深度六尺,拿竹竿一探——很深,深不見底;再拿竹竿到湖裡試試,也是深不見底,「差不多深,反正都不見底」;再到海裡試試,也是深不見底。他都只能用「深不見底」幾個字來形容,因為竹竿只有三尺長。我們只有三尺長的小智慧,看哪位大師都是深不見底,善導大師也同樣是深不見底「大家都差不多吧?」這是不知深淺。善導大師像大海一樣,那是不可相比的。

 

       3.試舉《觀經疏》大師自說開宗之語,即開宗宣言。

 

       就是下面這句話:

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

 

       為什麼說「廣開淨土門」呢?不僅是「開淨土門」,而且是「廣開」。「廣開」反義詞就是「狹閉」,狹窄、關閉。淨土門本來是無限廣大的,但諸師對淨土門的解釋非常狹窄,把淨土門給封閉了。所以有必要把障礙通通掃除。

 

       善導大師自己來掃除嗎?不用。「今乘二尊教」,開了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兩大推土機來了,把障礙全部都掃除掉。

 

       障礙有三種:第一,路上的障礙;第二,門口的障礙;第三,進了門之後還有障礙。

 

       什麼是路上的障礙呢?就像現在的收費站,過這個站要交錢,沒有錢就不能過。在往生阿彌陀佛淨土門的路上,諸師以聖道門觀點,設了很多收費站、障礙口子。有哪些呢?比如說,來了一個人,是凡人是聖人?凡夫往生沒有分,靠邊!聖人才讓過,這樣能去幾個?就算凡夫也可以,是善人是惡人?惡人沒分,又擋掉;是善人,有沒有智慧?沒有智慧、不能誦大乘經典,沒有分;會誦大乘經典,有沒有發菩提心?沒有也不行。

 

       非要這樣經過多少關卡,過了一關又一關,還剩下幾個好不容易到了淨土門旁邊,一看,哎呀!門檻幾丈高——修行如果沒達到功夫成片,如果沒有清淨心,門跳不過去。這不又擋上了!本來是廣大的門,結果變成一條小縫,到門口又加個很高的門檻。

 

       好不容易翻過門檻,有了清淨心,功夫成片了,終於跳進門了,但不是「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而是給你一個小院子——「凡聖同居土」這麼一個小小的地方。

 

       這種種障礙很多,甚至說極樂淨土是化土等等。這些障礙都需要排除,依釋迦牟尼佛的教導、阿彌陀佛的本願來「廣開淨土門」。善導大師的「本願稱名,凡夫入報」,把這些障礙都打開了——「廣開淨土門」。

 

       為什麼不說「廣開淨土宗」呢?善導大師說「廣開淨土門」,沒有說開淨土宗,怎麼說這是開宗呢?那是因為,開宗的目的就是要「廣開淨土門」,而不是為了開立宗派。是因為淨土門給閉住了,所以要通過這一系統的理論,使淨土法門恢復本來面貌。這也顯示出善導大師教法的純正性,沒有自我的東西,只是恢復阿彌陀佛淨土法門的本來面貌;就是淨土門被不正確知見堵塞住了,所以來「廣開淨土門」。

 

       真正說起來,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是不可以宗派來局限的。按宗派的理論、規範來說,淨土宗算是八大宗派當中一宗派;其實,阿彌陀佛名號不是僅僅屬於淨土宗的,也不是僅僅屬於佛教徒的,而是屬於十方眾生的。不過是以一個形式開顯出來,就說是立宗了。按淨土宗教義,真正說起來,阿彌陀佛名號是全人類的,是一切眾生共通的教法:「廣開淨土門」能顯示這樣的意思。

 

       下面這幾句話也是說明善導大師開宗的氣量和效果:

楷定古今。
諸佛證定。
一如經法。
一句一字不可加減。

 

       4.有人不認可善導大師開創淨土宗,如何說明之?

 

       善導大師開創淨土宗已成了定論,是大家公認的,但是就有人不認可。不認可只是他個人的認識、看法。

 

       列三點來說明:理證,事證,反證。

 

       理證,從道理上來證明,善導大師是站在阿彌陀佛本願立場上確立宗旨的,這是毫無疑問的。其他祖師是這樣嗎?離開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還有淨土宗嗎?沒有了,離開四十八願,連西方極樂淨土都沒有了。是因為有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修行成就,才有了西方極樂淨土,才有了眾生念佛往生。

 

       我們就回歸到淨土本源,回歸到阿彌陀佛因地四十八願、果上成就。以此來建立宗旨,顯然是抓住了要點,抓住了核心、根本;是以淨土來解釋淨土,是以本願來確立宗旨。所以它是純粹的,不夾雜聖道法門的理念。如果這不是淨土宗,那誰是淨土宗?難道夾雜聖道諸宗理念的反而是?離開了彌陀本願來建立宗派,那不可能是淨土宗。所以,一對比就清楚了,善導大師這一系列才是淨土宗。

 

       事證,從事實來講,善導大師有五部九卷的著作。這五部九卷就是有五部著作,一共九卷:第一部《觀經疏》四卷,第二部《法事贊》兩卷,第三部《觀念法門》一卷,第四部《往生禮讚》一卷,第五部《般舟贊》一卷,總共九卷,叫「五部九卷」。善導大師專門講淨土,不講其他的,歷代弘揚淨土的大德,能夠這樣純粹、專一的不多。而且,這幾部著作之間是一個穩定的架構,非常系統:《觀經疏》是教門,是教理上開宗立教的本典;《觀念法門》《法事贊》《往生禮讚》《般舟贊》是配合其他四種正行、導入「一向專念」正定業的,維護著「一向專念」。在歷代弘揚淨土的祖師裡,就是曇鸞大師、道綽大師這樣的祖師都沒有這種規模的著作。淨土法門到善導大師這裡,教、行都非常完備,事實就是這樣。一般的著作和這五部九卷是不能相比的。

 

       打個比喻。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就像航空母艦的戰鬥群,和小米加步槍,或者一艘軍艦,那個戰鬥力不能相比。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是一個大航母群,主要航母——《觀經疏》;旁邊有配合的戰鬥機群、護衛艦等等——《觀念法門》《法事贊》《往生禮讚》《般舟贊》。那是大的航母戰鬥群出來了,這樣來摧服不同知見,度化眾生。一般人就是小機關鎗而已,那個戰鬥力是不能相比的。

 

       事實上,如果不是開宗祖師,誰能有這樣大的貢獻、功德,誰能自唱楷定、廣開淨土?善導大師自己說他來「楷定古今」,古今諸師對淨土法門解釋不正確,要糾正過來,作為一個標準定下來,這就是開宗的宣言、宣誓。

 

       又說「廣開淨土門」。《無量壽經》裡也有「廣」和「開」兩個字:「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法藏比丘當初就是要「廣開」的,後來被錯解、封住了,所以善導大師要說「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

 

       從古到今,善導大師的教法、行法被繼承下來,善導大師是舉世公認的淨土宗開宗祖師。這是事證。

 

       反證,就是用排除法:你說善導大師不是淨土宗開宗祖師,那麼哪一位是?你能舉出來嗎?

 

       善導大師之前有初祖慧遠大師。慧遠大師連一部淨土宗著作都沒有,怎麼開淨土宗?慧遠大師沒有系統的淨土著作,所以不是開宗祖師。淨土三經一論在慧遠大師的時代還沒有全部翻譯出來,《往生論》是公元529年才翻譯的;《阿彌陀經》也是慧遠大師往生前幾年才翻譯的,大概是公元413年;《觀經》那時還沒有翻譯,他怎麼能建立淨土宗的宗派呢?不僅沒有框架理論,時代因緣和他的任務也不是這樣的。若論開宗,曇鸞大師、道綽大師當然有分;但是,在善導大師這一脈思想中,大家都公認善導大師是集大成者,這也是不可以混為一談的。

 

       善導大師之後還有誰開淨土宗?有幾位很有名的大法師,其中有被稱為「後善導」的少康大師,還有法照大師,他們都是證悟甚深的,也都很崇仰善導大師。再後來的就更不用說了。

 

       善導大師同時代的淨土異說是善導大師所楷定對象。善導大師所楷定的規則、標準,也是貫穿到我們這個時代,直至未來的時代。

 

       5.說明善導大師為淨土宗集大成者。

 

       先說明「集大成」的意思。集小成最大,叫「集大成」。如同江流,「江」集「流」之大成,「海」集「江」之大成。

 

       下面這張表從兩個方面說明善導大師集大成:一、善導大師自德集大成;二、善導大師化他之德也是集大成。

 

 

       自德當中列了三點:教理上集大成,行法上集大成,證悟上集大成。

 

       在教理上,他是集龍樹、天親、曇鸞、道綽諸祖教義而大成之,以五部九卷確定教門和行門,楷定古今,開宗立教。

 

       在行法上也是集大成,集諸經行法而大成之。是怎樣集大成的呢?就是把行法系統化、組織化,把最骨幹、最重要的行法突出來,使之成為一個有攝受功能的、能把所有行法含攝進來的組織體系。經典中並沒有那樣明確的組織體系;善導大師大成之,以正定業來攝助業,以五種正行來攝雜行,以雜行攝一切行,在行法上集大成。

 

       在證悟上也是集大成。善導大師有觀佛三昧、念佛三昧、念佛出光等等,證悟上有能超過善導大師的嗎?沒有。這就是集大成。

 

       化他方面也列了三點集大成:

 

       儀規就是儀式和規則。在儀規方面,化度眾生要確立儀規,尤其是根本性的儀規不是隨便創立的,通過儀式、規則可以達到佛凡交感、契理契機。阿彌陀佛和念佛的凡夫有交互感應,儀規的創立能夠使得佛和凡夫感應道交,這樣阿彌陀佛才能攝化眾生往生淨土。儀規的確立一定要上而契理、下而契機,從佛陀的本願到眾生的根機,互相之間非常貼切、吻合,這樣儀規才有生命力。儀規不是自己想怎麼定就怎麼定,它是一種規矩、規則,是善導大師從佛法的教理和眾生的根機這兩面綜合考慮、制定的,非常妥貼、完善。

 

       儀規也是造一個境界,借境轉心,通過儀式、規則模擬一個境界,到這個境界中,心自然就跟著轉:它有這樣的作用和效果。如果不善定儀規,修行就容易退心。比如說,以聖道法門的修行來確定淨土門的儀規,那你可能就退心了:「我做不到,沒辦法!」不僅沒有法喜,反而會退墮了;心不僅不能夠通過這個境而轉過來嚮往彌陀,反而關閉了。

 

       善導大師所定的儀規讀起來都非常法喜,大家可以好好讀一讀,比如《法事贊》《般舟贊》都是「願往生」「無量樂」。在大眾法會那種環境、境界中,在法師的引導、熏染下,本來不想往生的都想往生了,而且是無量樂。比如《般舟贊》,善導大師不厭其煩地重複說「願往生」「無量樂」:「如此逍遙快樂地,願往生;更貪何事不求生,無量樂。」極樂世界這樣逍遙快樂的地方,願往生,無量樂。後面講觀音菩薩:「救苦分身平等化,願往生;化得即送彌陀國,無量樂。」上句「願往生」,下句「無量樂」,總共一千多句,「願往生」有五百多句,「無量樂」也有五百多句。為什麼要這麼多呢?這種儀規、安排,配合經文,《法事贊》《般舟贊》的贊文會給我們極大的信心和鼓舞,而且願往生的心就不斷地發出來了,不斷地「願往生」「無量樂」。

 

       很遺憾,我們沒有生在善導大師那個時代,當初《般舟贊》是怎麼行的,《法事贊》是怎麼繞佛、怎樣唱的,我們就不知道了。但就文句很整齊的排列組合陣勢,就看得出這種儀規有一種感染力量。在儀規裡,《法事贊》《般舟贊》一定有梵唄、唱贊,上下唱和——法師坐在高座上,下面是大眾,上面法師唱,底下大眾和。這是一種很好的互動,主客互動——法師為主,居士為客。對散花、燒香、旋繞、禮拜、懺悔、發願、念佛、迴向等這些環節,都有詳細的規定。如果善導大師在世,我們能參加一次《法事贊》的法會,那簡直不可想像,一定是法喜充滿!

 

       下面說「方便」,即度化眾生的方便善巧。當然,儀規也是方便之一,所以列為第一條。不僅有念佛方面的儀規,根據史料的記載,當時長安城的唐朝朝廷在悟真寺的水陸殿舉辦水陸大法會,善導大師就是總策劃,可見他對水陸大法會這些儀規也是非常通達的。

 

       在偈頌方面,善導大師的偈頌在淨土宗祖師中是最多、最長的。《般舟贊》一共一千多句。《般舟贊》是偈頌的,《法事贊》也是偈頌的,《往生禮讚》也是偈頌的,《觀經疏》裡面也有些偈頌;只有《觀念法門》裡沒有偈頌。善導大師的偈頌非常多,且雅俗共賞、質樸明瞭,不是很強調文句的雕飾,非常自然,也不俗。善導大師的偈頌感人至深,只要讀一讀,就會感受到非常大的感染力。其他的學者或者法師,他們的偈頌也很好,但讀善導大師的偈頌是不一樣的,他的偈頌就像說話一樣,很簡單,很質樸,直接打入人的內心。像「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回生雜善恐力弱,無過一日七日念」「萬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為尊」等等,這些話說起來很簡單,很好懂,很有力量。

 

       如果雕飾太多,文句上覺得很美,就需要是讀書人動腦筋才能聽得懂,那個力量就弱了。善導大師的話不用動腦筋,直接聽到心裡去,這個力量非常大。相比之下,善導大師的著作、偈頌、文句就像原始森林一樣,其他法師的著作、文句就好像盆景。盆景會被雕飾——枝子搞彎一點,那地方剪一點,這地方搞平一點,看起來很好看,但氣勢和規模就不足。原始森林沒有雕飾,籐子該怎麼長就怎麼長,不會把彎的拉直、直的拉彎,樹長斜就斜、長彎就彎,長高就高、長低就低。走到原始森林裡,你就會感到大自然那種非常博大的氣息,和走進公園、經過人工雕飾的那種感覺不一樣。

 

       善導大師文句、偈頌的美感,有很大的力量,希望大家去體會。這也是一種方便,偈頌是詩歌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淨土的文學。

 

       在音樂方面,法事儀規中有很多唱贊、佛教音樂,維那唱的梵唄都要唱和,如果善導大師不懂音樂,怎麼能定出這種儀規?就是寫出來人家也唱不下去,怎麼能實行呢?所以大師對音樂一定是非常通達的,只是史料沒有記載,也不知道善導大師當年是怎麼唱的。

 

       在雕塑方面,著名的龍門大佛,善導大師是總建築師、藝術總監。如果善導大師沒有甚深的藝術造詣,怎麼會被皇帝倚重來建龍門大佛?龍門大佛是世界第一造像,它的藝術感染的深度、力量,慈悲、智慧的深度,對眾生的攝受力,每個人,只要來到佛像邊就會被震撼。

 

       在建築方面,龍門最大的寺院奉先寺是善導大師奉旨建造的。歷史記載,善導大師只要遇到塔或寺院被毀壞了,他都會來修,可見他也是建築大師。他建的寺院不止一座,只是我們不知道有哪些。

 

       在繪畫方面,前面說到,善導大師接觸淨土法門最初的因緣,就是看到淨土變相,所以,對於藝術的感染力,善導大師是非常清楚的。變相圖有淨土變和地獄變。史載,他創作了三百幅淨土變相圖,這是很不容易的。我原來以為很簡單,覺得畫家畫出淨土變相不就行了。弘願寺需要一幅能夠展示十方諸佛證誠或諸佛來迎的畫,找到美院,他們好多年都拿不出一幅滿意圖案,一幅都拿不出。而善導大師淨土變相有三百幅!據說傳到日本的圖看起來都惟妙惟肖。這是在繪畫方面善導大師有甚深的造詣。這也是度化眾生的方便善巧。

 

       在書法方面,善導大師寫經十萬卷。

 

       善導大師的神跡感應非常多,在《善導大師略傳》中有詳細記載,大師教化眾生的方便手段太多、太深了。

 

       善導大師的神跡感應有很多方面,在世有感應,滅後也有感應。《善導大師略傳》記載的滅後感應,比如少康大師,他在白馬寺看到善導大師的《西方化導文》放光,就想:「如果我和淨土有緣,希望此文再放光明。」一祈禱,此書馬上又放光明。他很感動,就親自到長安光明寺善導大師影堂,向善導大師塑像禮拜。他一禮拜,像裡就升出一尊佛,在半空對他說:「你依照我的教導廣修念佛,決定往生西方,廣化無量眾生。」這是滅後的神跡感應。

 

       不僅在中國,在日本也有感應,那就是「二祖對面」,法然上人拜見善導大師。

 

       不僅在古代,在當代也有感應,《善導大師略傳》裡記載了好幾則。如果去搜集,還會有。

 

       不僅是少康大師虔誠、有感應,普通大眾也有很多神跡感應,在《善導大師略傳》裡有很多記載,善導大師念一聲佛放一道光,大家都看得到。

 

       不僅是善人,惡人也有感應。惡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面對惡人,大師手指西方,西方淨土馬上就顯現出來。

 

       不僅是相信的人,懷疑的人也有感應。有人說,懷疑的人感應就不靈了。金剛法師懷疑念佛不能往生,善導大師說:「念佛能往生,十方諸佛給我證明。如果念佛不能往生,我就墮下去。」如意杖一指,馬上全堂佛像放光。

 

       這種種感應太多了,包括信者、疑者,善人、惡人,在中國、在外國,古代、近代,祖師、大眾,在世、滅後。有這麼多方便善巧,大師度化眾生、感化的力量就特別大。傳記記載,在善導大師時代,他的弟子證悟三昧者數不過來。現代可能一個證悟念佛三昧的都找不到,這一百年、兩百年可能有一兩個。而在善導大師的時代,證三昧者不可計數,念佛一天念一萬聲到十萬聲的很多,念《阿彌陀經》一輩子念十萬卷到五十萬卷也很多。「滿城斷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家家彌陀佛」等等,都是善導大師教化的感通。

 

       這幾方面都顯示,不管是自行還是化他,善導大師都是淨土宗的集大成者。《瑞應刪傳》裡有這樣一句話:「佛法東行,未有禪師之盛德矣!」佛法傳到中國以來,還沒有像善導大師這樣的盛德。這句話雖然很短,但很有深度,看了讓人很感動。有人問:「他怎麼叫禪師呢?」這不是指禪宗的「禪」。在古代,只要有禪定造詣和功夫,都稱「禪師」,像道綽大師也稱「道綽禪師」,善導大師證得兩種三昧,毫無疑問也可被稱為禪師。

 

       6.試從教、證、方便三方面,說明善導大師度化之偉大力量無與倫比。

       這和第五題一樣,不過又歸納了一下。善導大師度化眾生總結有三方面:教、證、方便。這三方面綜合起來,度眾力量非常強大。

 

       教,就是以五部九卷開宗立教,著疏傳至萬代,遍及世界。如果沒有教典,淨土宗就不存在了,所以教的力量特別大。如果只有教的力量,度化眾生未必能達到這樣的程度,善導大師還有證德——念一聲佛就放一道光。如果誰也能念一句佛放一道光,底下聽的人看見放光通通都信了,教理都不用講了。證德有這樣的教化功效。

 

       大師還有種種方便,就是方便善巧地度化眾生,無可為比。如龍門大佛,哪有人到洛陽旅遊不去觀看龍門大佛的?瞻仰龍門大佛的人都懷著崇仰的心照張相,馬上種下善根種子。它有這樣攝化的力量、力度。如果我們也有這樣造像的能力,還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善巧,那度化眾生就方便了。

 

       學習有關善導大師的方方面面,使我們如同浸在善導大師恩德的法水裡面,我們為有這樣偉大的祖師而感到自豪!我們能夠崇仰這樣的祖師,踏著祖師的腳步,前途一片光明!同時,也為我們,作為善導大師千年以後的裔孫,而感到很充實。不管學哪個法門,對自己祖師的恩德自然要瞭解、讚歎。密宗修行功課經常有讚歎門,把歷代祖師都讚歎一遍,這很有必要,也很善巧。《淨土宗概論》之所以專依善導大師,就有這樣的理由、事實。

 

(待續)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