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四、複習思考題
本節有六個複習思考題。這六個題目放在第二節《善導開宗》裡面,目的也是要突出善導大師的貢獻。善導大師的貢獻、功德以及對我們的恩德,我們怎麼學習、瞭解、讚歎都不過分。這會讓我們對祖師產生無上的崇仰和皈依,這樣來學法,以人重法,就會很踏實。
7.諸師皆弘淨土,善導大師有何必要開立淨土宗?
這不僅僅是就善導大師來講,我們這個時代也一樣有類似的疑問:很多人也在講淨土法門,也有依據,為什麼弘願寺、悟真寺專提善導大師?
這不是我們偏激。要說偏激,那善導大師就偏激:諸師也都在弘揚淨土法門,也寫了觀經疏、無量壽經疏,他怎麼還要開立淨土宗,那不是自己找事嗎?不是那樣。原因在哪裡?是因為諸師錯解淨土法門,釋迦本懷不暢,彌陀本願不顯,眾生往生路塞。
什麼叫本懷不暢?釋迦牟尼佛來到世間,雖然講了八萬四千法門,但他有一個根本目的、根本心願。這個根本的目的在哪裡?就在阿彌陀佛的本願,就在淨土念佛往生。但諸師對釋迦牟尼佛的本懷不能透達瞭解,釋迦牟尼佛的本懷不能痛快淋漓地順暢表達,被遮住了;阿彌陀佛的本願也不能完全彰顯,眾生往生的道路變得狹窄,塞住了。因此,善導大師才有必要楷定古今,開創淨土宗。善導大師是在這種背景下應化世間,出現在娑婆,楷定古今。大師創宗的目的,就是為了暢佛本懷,釋迦牟尼佛法身就舒暢起來,通暢無礙;也是為了徹顯彌陀本願,廣度群萌。這是說明開立淨土宗的必要性。
說一個比喻。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就像一種產品,諸師解釋等於給它寫說明書,但這些說明書不是廠家自備自帶的,而是別人按自己的理解補充上去的。這樣就不相應,所以要有一個原版的、正式的說明書。善導大師作為彌陀化身,他來解釋淨土法門,來寫說明書,等於廠家直接把工作人員派來告訴我們應該怎麼使用這種產品,這樣就很清晰了。
8.善導大師與諸師有何不同而立宗?
不同之處有很多,總結為兩點、八個字:「本願稱名,凡夫入報」。這八個字很重要,很清晰。
夏天大家都會在外邊乘涼。我小時候在農村,一般是搭個木板做涼床,躺在涼床上,臉朝天,一看,天上有很多星星,很亮。那時候經常看星空,也會找一點樂趣:「看,有顆星在走!」那是衛星。看到衛星就著急,覺得害怕:「這顆星要跟那顆星撞上了!」為什麼要講這一段呢?其實小孩子躺在地上看,覺得衛星和天上的星是一樣高,生怕它們碰著,那是因為小孩子眼光淺、智慧低。
淨土宗十三位祖師,善導大師如同天上的恆星,其他祖師如同衛星。我們認為他們高度都差不多,其實差得很遠。如果在衛星上就知道了,衛星和恆星的高度相差太遠了,但是人在地上看起來覺得差不多。因為我們自己不清楚,就覺得這都是祖師大德,都是大法師,都差不多。甚至現在還有人因為比較信仰當代某位法師,就認為他超過善導大師,「你看,這是某某法師講的」,不知道深淺,分不清楚。我就聽人講過,說某某對禪宗的理解,超過《六祖壇經》。這是他評定的,因為他不瞭解。
小時候到水邊玩,拿根三尺長的竹竿,水塘深度六尺,拿竹竿一探——很深,深不見底;再拿竹竿到湖裡試試,也是深不見底,「差不多深,反正都不見底」;再到海裡試試,也是深不見底。他都只能用「深不見底」幾個字來形容,因為竹竿只有三尺長。我們只有三尺長的小智慧,看哪位大師都是深不見底,善導大師也同樣是深不見底「大家都差不多吧?」這是不知深淺。善導大師像大海一樣,那是不可相比的。
3.試舉《觀經疏》大師自說開宗之語,即開宗宣言。
就是下面這句話:
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
為什麼說「廣開淨土門」呢?不僅是「開淨土門」,而且是「廣開」。「廣開」反義詞就是「狹閉」,狹窄、關閉。淨土門本來是無限廣大的,但諸師對淨土門的解釋非常狹窄,把淨土門給封閉了。所以有必要把障礙通通掃除。
善導大師自己來掃除嗎?不用。「今乘二尊教」,開了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兩大推土機來了,把障礙全部都掃除掉。
障礙有三種:第一,路上的障礙;第二,門口的障礙;第三,進了門之後還有障礙。
什麼是路上的障礙呢?就像現在的收費站,過這個站要交錢,沒有錢就不能過。在往生阿彌陀佛淨土門的路上,諸師以聖道門觀點,設了很多收費站、障礙口子。有哪些呢?比如說,來了一個人,是凡人是聖人?凡夫往生沒有分,靠邊!聖人才讓過,這樣能去幾個?就算凡夫也可以,是善人是惡人?惡人沒分,又擋掉;是善人,有沒有智慧?沒有智慧、不能誦大乘經典,沒有分;會誦大乘經典,有沒有發菩提心?沒有也不行。
非要這樣經過多少關卡,過了一關又一關,還剩下幾個好不容易到了淨土門旁邊,一看,哎呀!門檻幾丈高——修行如果沒達到功夫成片,如果沒有清淨心,門跳不過去。這不又擋上了!本來是廣大的門,結果變成一條小縫,到門口又加個很高的門檻。
好不容易翻過門檻,有了清淨心,功夫成片了,終於跳進門了,但不是「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而是給你一個小院子——「凡聖同居土」這麼一個小小的地方。
這種種障礙很多,甚至說極樂淨土是化土等等。這些障礙都需要排除,依釋迦牟尼佛的教導、阿彌陀佛的本願來「廣開淨土門」。善導大師的「本願稱名,凡夫入報」,把這些障礙都打開了——「廣開淨土門」。
為什麼不說「廣開淨土宗」呢?善導大師說「廣開淨土門」,沒有說開淨土宗,怎麼說這是開宗呢?那是因為,開宗的目的就是要「廣開淨土門」,而不是為了開立宗派。是因為淨土門給閉住了,所以要通過這一系統的理論,使淨土法門恢復本來面貌。這也顯示出善導大師教法的純正性,沒有自我的東西,只是恢復阿彌陀佛淨土法門的本來面貌;就是淨土門被不正確知見堵塞住了,所以來「廣開淨土門」。
真正說起來,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是不可以宗派來局限的。按宗派的理論、規範來說,淨土宗算是八大宗派當中一宗派;其實,阿彌陀佛名號不是僅僅屬於淨土宗的,也不是僅僅屬於佛教徒的,而是屬於十方眾生的。不過是以一個形式開顯出來,就說是立宗了。按淨土宗教義,真正說起來,阿彌陀佛名號是全人類的,是一切眾生共通的教法:「廣開淨土門」能顯示這樣的意思。
下面這幾句話也是說明善導大師開宗的氣量和效果:
楷定古今。
諸佛證定。
一如經法。
一句一字不可加減。
4.有人不認可善導大師開創淨土宗,如何說明之?
善導大師開創淨土宗已成了定論,是大家公認的,但是就有人不認可。不認可只是他個人的認識、看法。
列三點來說明:理證,事證,反證。
理證,從道理上來證明,善導大師是站在阿彌陀佛本願立場上確立宗旨的,這是毫無疑問的。其他祖師是這樣嗎?離開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還有淨土宗嗎?沒有了,離開四十八願,連西方極樂淨土都沒有了。是因為有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修行成就,才有了西方極樂淨土,才有了眾生念佛往生。
我們就回歸到淨土本源,回歸到阿彌陀佛因地四十八願、果上成就。以此來建立宗旨,顯然是抓住了要點,抓住了核心、根本;是以淨土來解釋淨土,是以本願來確立宗旨。所以它是純粹的,不夾雜聖道法門的理念。如果這不是淨土宗,那誰是淨土宗?難道夾雜聖道諸宗理念的反而是?離開了彌陀本願來建立宗派,那不可能是淨土宗。所以,一對比就清楚了,善導大師這一系列才是淨土宗。
事證,從事實來講,善導大師有五部九卷的著作。這五部九卷就是有五部著作,一共九卷:第一部《觀經疏》四卷,第二部《法事贊》兩卷,第三部《觀念法門》一卷,第四部《往生禮讚》一卷,第五部《般舟贊》一卷,總共九卷,叫「五部九卷」。善導大師專門講淨土,不講其他的,歷代弘揚淨土的大德,能夠這樣純粹、專一的不多。而且,這幾部著作之間是一個穩定的架構,非常系統:《觀經疏》是教門,是教理上開宗立教的本典;《觀念法門》《法事贊》《往生禮讚》《般舟贊》是配合其他四種正行、導入「一向專念」正定業的,維護著「一向專念」。在歷代弘揚淨土的祖師裡,就是曇鸞大師、道綽大師這樣的祖師都沒有這種規模的著作。淨土法門到善導大師這裡,教、行都非常完備,事實就是這樣。一般的著作和這五部九卷是不能相比的。
打個比喻。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就像航空母艦的戰鬥群,和小米加步槍,或者一艘軍艦,那個戰鬥力不能相比。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是一個大航母群,主要航母——《觀經疏》;旁邊有配合的戰鬥機群、護衛艦等等——《觀念法門》《法事贊》《往生禮讚》《般舟贊》。那是大的航母戰鬥群出來了,這樣來摧服不同知見,度化眾生。一般人就是小機關鎗而已,那個戰鬥力是不能相比的。
事實上,如果不是開宗祖師,誰能有這樣大的貢獻、功德,誰能自唱楷定、廣開淨土?善導大師自己說他來「楷定古今」,古今諸師對淨土法門解釋不正確,要糾正過來,作為一個標準定下來,這就是開宗的宣言、宣誓。
又說「廣開淨土門」。《無量壽經》裡也有「廣」和「開」兩個字:「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法藏比丘當初就是要「廣開」的,後來被錯解、封住了,所以善導大師要說「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
從古到今,善導大師的教法、行法被繼承下來,善導大師是舉世公認的淨土宗開宗祖師。這是事證。
反證,就是用排除法:你說善導大師不是淨土宗開宗祖師,那麼哪一位是?你能舉出來嗎?
善導大師之前有初祖慧遠大師。慧遠大師連一部淨土宗著作都沒有,怎麼開淨土宗?慧遠大師沒有系統的淨土著作,所以不是開宗祖師。淨土三經一論在慧遠大師的時代還沒有全部翻譯出來,《往生論》是公元529年才翻譯的;《阿彌陀經》也是慧遠大師往生前幾年才翻譯的,大概是公元413年;《觀經》那時還沒有翻譯,他怎麼能建立淨土宗的宗派呢?不僅沒有框架理論,時代因緣和他的任務也不是這樣的。若論開宗,曇鸞大師、道綽大師當然有分;但是,在善導大師這一脈思想中,大家都公認善導大師是集大成者,這也是不可以混為一談的。
善導大師之後還有誰開淨土宗?有幾位很有名的大法師,其中有被稱為「後善導」的少康大師,還有法照大師,他們都是證悟甚深的,也都很崇仰善導大師。再後來的就更不用說了。
善導大師同時代的淨土異說是善導大師所楷定對象。善導大師所楷定的規則、標準,也是貫穿到我們這個時代,直至未來的時代。
5.說明善導大師為淨土宗集大成者。
先說明「集大成」的意思。集小成最大,叫「集大成」。如同江流,「江」集「流」之大成,「海」集「江」之大成。
下面這張表從兩個方面說明善導大師集大成:一、善導大師自德集大成;二、善導大師化他之德也是集大成。
自德當中列了三點:教理上集大成,行法上集大成,證悟上集大成。
在教理上,他是集龍樹、天親、曇鸞、道綽諸祖教義而大成之,以五部九卷確定教門和行門,楷定古今,開宗立教。
在行法上也是集大成,集諸經行法而大成之。是怎樣集大成的呢?就是把行法系統化、組織化,把最骨幹、最重要的行法突出來,使之成為一個有攝受功能的、能把所有行法含攝進來的組織體系。經典中並沒有那樣明確的組織體系;善導大師大成之,以正定業來攝助業,以五種正行來攝雜行,以雜行攝一切行,在行法上集大成。
在證悟上也是集大成。善導大師有觀佛三昧、念佛三昧、念佛出光等等,證悟上有能超過善導大師的嗎?沒有。這就是集大成。
化他方面也列了三點集大成:
儀規就是儀式和規則。在儀規方面,化度眾生要確立儀規,尤其是根本性的儀規不是隨便創立的,通過儀式、規則可以達到佛凡交感、契理契機。阿彌陀佛和念佛的凡夫有交互感應,儀規的創立能夠使得佛和凡夫感應道交,這樣阿彌陀佛才能攝化眾生往生淨土。儀規的確立一定要上而契理、下而契機,從佛陀的本願到眾生的根機,互相之間非常貼切、吻合,這樣儀規才有生命力。儀規不是自己想怎麼定就怎麼定,它是一種規矩、規則,是善導大師從佛法的教理和眾生的根機這兩面綜合考慮、制定的,非常妥貼、完善。
儀規也是造一個境界,借境轉心,通過儀式、規則模擬一個境界,到這個境界中,心自然就跟著轉:它有這樣的作用和效果。如果不善定儀規,修行就容易退心。比如說,以聖道法門的修行來確定淨土門的儀規,那你可能就退心了:「我做不到,沒辦法!」不僅沒有法喜,反而會退墮了;心不僅不能夠通過這個境而轉過來嚮往彌陀,反而關閉了。
善導大師所定的儀規讀起來都非常法喜,大家可以好好讀一讀,比如《法事贊》《般舟贊》都是「願往生」「無量樂」。在大眾法會那種環境、境界中,在法師的引導、熏染下,本來不想往生的都想往生了,而且是無量樂。比如《般舟贊》,善導大師不厭其煩地重複說「願往生」「無量樂」:「如此逍遙快樂地,願往生;更貪何事不求生,無量樂。」極樂世界這樣逍遙快樂的地方,願往生,無量樂。後面講觀音菩薩:「救苦分身平等化,願往生;化得即送彌陀國,無量樂。」上句「願往生」,下句「無量樂」,總共一千多句,「願往生」有五百多句,「無量樂」也有五百多句。為什麼要這麼多呢?這種儀規、安排,配合經文,《法事贊》《般舟贊》的贊文會給我們極大的信心和鼓舞,而且願往生的心就不斷地發出來了,不斷地「願往生」「無量樂」。
很遺憾,我們沒有生在善導大師那個時代,當初《般舟贊》是怎麼行的,《法事贊》是怎麼繞佛、怎樣唱的,我們就不知道了。但就文句很整齊的排列組合陣勢,就看得出這種儀規有一種感染力量。在儀規裡,《法事贊》《般舟贊》一定有梵唄、唱贊,上下唱和——法師坐在高座上,下面是大眾,上面法師唱,底下大眾和。這是一種很好的互動,主客互動——法師為主,居士為客。對散花、燒香、旋繞、禮拜、懺悔、發願、念佛、迴向等這些環節,都有詳細的規定。如果善導大師在世,我們能參加一次《法事贊》的法會,那簡直不可想像,一定是法喜充滿!
下面說「方便」,即度化眾生的方便善巧。當然,儀規也是方便之一,所以列為第一條。不僅有念佛方面的儀規,根據史料的記載,當時長安城的唐朝朝廷在悟真寺的水陸殿舉辦水陸大法會,善導大師就是總策劃,可見他對水陸大法會這些儀規也是非常通達的。
在偈頌方面,善導大師的偈頌在淨土宗祖師中是最多、最長的。《般舟贊》一共一千多句。《般舟贊》是偈頌的,《法事贊》也是偈頌的,《往生禮讚》也是偈頌的,《觀經疏》裡面也有些偈頌;只有《觀念法門》裡沒有偈頌。善導大師的偈頌非常多,且雅俗共賞、質樸明瞭,不是很強調文句的雕飾,非常自然,也不俗。善導大師的偈頌感人至深,只要讀一讀,就會感受到非常大的感染力。其他的學者或者法師,他們的偈頌也很好,但讀善導大師的偈頌是不一樣的,他的偈頌就像說話一樣,很簡單,很質樸,直接打入人的內心。像「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回生雜善恐力弱,無過一日七日念」「萬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為尊」等等,這些話說起來很簡單,很好懂,很有力量。
如果雕飾太多,文句上覺得很美,就需要是讀書人動腦筋才能聽得懂,那個力量就弱了。善導大師的話不用動腦筋,直接聽到心裡去,這個力量非常大。相比之下,善導大師的著作、偈頌、文句就像原始森林一樣,其他法師的著作、文句就好像盆景。盆景會被雕飾——枝子搞彎一點,那地方剪一點,這地方搞平一點,看起來很好看,但氣勢和規模就不足。原始森林沒有雕飾,籐子該怎麼長就怎麼長,不會把彎的拉直、直的拉彎,樹長斜就斜、長彎就彎,長高就高、長低就低。走到原始森林裡,你就會感到大自然那種非常博大的氣息,和走進公園、經過人工雕飾的那種感覺不一樣。
善導大師文句、偈頌的美感,有很大的力量,希望大家去體會。這也是一種方便,偈頌是詩歌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淨土的文學。
在音樂方面,法事儀規中有很多唱贊、佛教音樂,維那唱的梵唄都要唱和,如果善導大師不懂音樂,怎麼能定出這種儀規?就是寫出來人家也唱不下去,怎麼能實行呢?所以大師對音樂一定是非常通達的,只是史料沒有記載,也不知道善導大師當年是怎麼唱的。
在雕塑方面,著名的龍門大佛,善導大師是總建築師、藝術總監。如果善導大師沒有甚深的藝術造詣,怎麼會被皇帝倚重來建龍門大佛?龍門大佛是世界第一造像,它的藝術感染的深度、力量,慈悲、智慧的深度,對眾生的攝受力,每個人,只要來到佛像邊就會被震撼。
在建築方面,龍門最大的寺院奉先寺是善導大師奉旨建造的。歷史記載,善導大師只要遇到塔或寺院被毀壞了,他都會來修,可見他也是建築大師。他建的寺院不止一座,只是我們不知道有哪些。
在繪畫方面,前面說到,善導大師接觸淨土法門最初的因緣,就是看到淨土變相,所以,對於藝術的感染力,善導大師是非常清楚的。變相圖有淨土變和地獄變。史載,他創作了三百幅淨土變相圖,這是很不容易的。我原來以為很簡單,覺得畫家畫出淨土變相不就行了。弘願寺需要一幅能夠展示十方諸佛證誠或諸佛來迎的畫,找到美院,他們好多年都拿不出一幅滿意圖案,一幅都拿不出。而善導大師淨土變相有三百幅!據說傳到日本的圖看起來都惟妙惟肖。這是在繪畫方面善導大師有甚深的造詣。這也是度化眾生的方便善巧。
在書法方面,善導大師寫經十萬卷。
善導大師的神跡感應非常多,在《善導大師略傳》中有詳細記載,大師教化眾生的方便手段太多、太深了。
善導大師的神跡感應有很多方面,在世有感應,滅後也有感應。《善導大師略傳》記載的滅後感應,比如少康大師,他在白馬寺看到善導大師的《西方化導文》放光,就想:「如果我和淨土有緣,希望此文再放光明。」一祈禱,此書馬上又放光明。他很感動,就親自到長安光明寺善導大師影堂,向善導大師塑像禮拜。他一禮拜,像裡就升出一尊佛,在半空對他說:「你依照我的教導廣修念佛,決定往生西方,廣化無量眾生。」這是滅後的神跡感應。
不僅在中國,在日本也有感應,那就是「二祖對面」,法然上人拜見善導大師。
不僅在古代,在當代也有感應,《善導大師略傳》裡記載了好幾則。如果去搜集,還會有。
不僅是少康大師虔誠、有感應,普通大眾也有很多神跡感應,在《善導大師略傳》裡有很多記載,善導大師念一聲佛放一道光,大家都看得到。
不僅是善人,惡人也有感應。惡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面對惡人,大師手指西方,西方淨土馬上就顯現出來。
不僅是相信的人,懷疑的人也有感應。有人說,懷疑的人感應就不靈了。金剛法師懷疑念佛不能往生,善導大師說:「念佛能往生,十方諸佛給我證明。如果念佛不能往生,我就墮下去。」如意杖一指,馬上全堂佛像放光。
這種種感應太多了,包括信者、疑者,善人、惡人,在中國、在外國,古代、近代,祖師、大眾,在世、滅後。有這麼多方便善巧,大師度化眾生、感化的力量就特別大。傳記記載,在善導大師時代,他的弟子證悟三昧者數不過來。現代可能一個證悟念佛三昧的都找不到,這一百年、兩百年可能有一兩個。而在善導大師的時代,證三昧者不可計數,念佛一天念一萬聲到十萬聲的很多,念《阿彌陀經》一輩子念十萬卷到五十萬卷也很多。「滿城斷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家家彌陀佛」等等,都是善導大師教化的感通。
這幾方面都顯示,不管是自行還是化他,善導大師都是淨土宗的集大成者。《瑞應刪傳》裡有這樣一句話:「佛法東行,未有禪師之盛德矣!」佛法傳到中國以來,還沒有像善導大師這樣的盛德。這句話雖然很短,但很有深度,看了讓人很感動。有人問:「他怎麼叫禪師呢?」這不是指禪宗的「禪」。在古代,只要有禪定造詣和功夫,都稱「禪師」,像道綽大師也稱「道綽禪師」,善導大師證得兩種三昧,毫無疑問也可被稱為禪師。
6.試從教、證、方便三方面,說明善導大師度化之偉大力量無與倫比。
這和第五題一樣,不過又歸納了一下。善導大師度化眾生總結有三方面:教、證、方便。這三方面綜合起來,度眾力量非常強大。
教,就是以五部九卷開宗立教,著疏傳至萬代,遍及世界。如果沒有教典,淨土宗就不存在了,所以教的力量特別大。如果只有教的力量,度化眾生未必能達到這樣的程度,善導大師還有證德——念一聲佛就放一道光。如果誰也能念一句佛放一道光,底下聽的人看見放光通通都信了,教理都不用講了。證德有這樣的教化功效。
大師還有種種方便,就是方便善巧地度化眾生,無可為比。如龍門大佛,哪有人到洛陽旅遊不去觀看龍門大佛的?瞻仰龍門大佛的人都懷著崇仰的心照張相,馬上種下善根種子。它有這樣攝化的力量、力度。如果我們也有這樣造像的能力,還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善巧,那度化眾生就方便了。
學習有關善導大師的方方面面,使我們如同浸在善導大師恩德的法水裡面,我們為有這樣偉大的祖師而感到自豪!我們能夠崇仰這樣的祖師,踏著祖師的腳步,前途一片光明!同時,也為我們,作為善導大師千年以後的裔孫,而感到很充實。不管學哪個法門,對自己祖師的恩德自然要瞭解、讚歎。密宗修行功課經常有讚歎門,把歷代祖師都讚歎一遍,這很有必要,也很善巧。《淨土宗概論》之所以專依善導大師,就有這樣的理由、事實。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