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淨宗法師2006年9月24日講於長春「般若寺」
曇鸞大師釋六字名義:實相身、為物身
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請放掌。
好,我們繼續來學習。
善導大師解釋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本來所具足的含義,就是:「願行具足」、「信行一體」,「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裏也有相應的說明,這一段文也很好,我們也來學習一下。
他是說阿彌陀佛的光明可以破眾生一切無明、滿眾生一切志願,這是阿彌陀如來光明智相。然後問到說:為什麼有的人稱名,可是不能破無明、滿願呢?那麼就說:這是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
他就解釋什麼樣是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謂:
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
又有三種不相應:
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
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
三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
曇鸞大師分為兩種情況來說明,這兩種情況就是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就是與六字名號本身的意思不相應)。第一個說是不知「二身」,哪兩身呢?一身就是叫做「實相身」、一個叫「為物身」。
「實相身」:「實」就是真實的實;「相」就是相狀的相,「身」就是身體的身。「實相身」是指證悟究竟、圓滿實相這個佛。
「為物身」:「為」是為你、為我這個為;「物」是物質的物,「物」在佛教當中是指眾生的意思。「為物身」就是指「為眾生而成的佛」。
所以,他說六字名號有這兩種含義:
一個就是指它是圓滿的實相,這叫「實相身」。
第二是指六字名號是為我們眾生而成就的,這叫「為物身」。
這兩個名詞是曇鸞大師所描述的。他也是在解釋《無量壽經》的第十八願的後面兩句話──「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正覺」就是指「實相身」,阿彌陀佛的無上正等正覺,圓證實相,所以稱為「實相身」;阿彌陀佛成正覺,不僅僅是為了他自己成正覺,他是為了十方眾生的往生而成正覺,所謂「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那麼,這個正覺就是「為物身」。
講「為物身」和「實相身」,是指六字名號具有這兩方面:一方面是佛自己圓證的圓滿實相;另一方面是為了眾生而成的佛。
像我們眾生,我們自己也具足佛性功德,但是,我們性地裏雖然具足這樣的功德,不能自己開發出來,不能自己顯現出來。如果以念佛法門來說,一定要有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為了眾生這樣的往生利益來引導我們。
這兩個詞說起來要費一點周折。
曇鸞大師在這裏說:如果不知道如來是實相身、為物身,這樣雖然念佛,與名義不相應。就說:我們很多人念佛,比如說我們雖然稱念六字名號,心中覺得「這樣往生有把握嗎?」或者說「我應該清淨心念佛更有把握往生,如果有妄想雜念,可能不能往生」,像這樣種種的想法,都不知道六字名號是實相身、是為物身。
實相身,《心經》裏有三句話來解釋說明,說:「不生不滅」,就是實相理體的本身,即不生也不滅;「不垢不淨」,還有「不增不減」,是吧?《心經》大家都很熟悉。
「不垢不淨」: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不能染污它,「垢」就是染污;「不淨」,也不能讓它更加的清淨。像一個物品,我們能染污它,就能讓它更清淨;能夠令它更清淨,就能夠染 污它,這是世間的東西。可是,真如實相的本身,我們不能令它更加的染污,也不能讓它更加的清淨。這個就是說:我們來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本身,不論我們念的心怎樣的清淨(就說我們的心妄想雜念比較少),但是也不能使得這六字名號更加的清淨,不能夠讓它更加清淨;我們自己有妄想雜念、有染 污,但是也不能染污六字名號本身。所以,它不受我們的限制,就是不論你凡夫的心是清淨還是垢染,對六字名號本身救度眾生的功能沒有影響。
「不增不減」:既不能增加──六字名號好像「我念得清淨了,我就更能往生,增加了一份把握性」,不是的;也不是說「我心沒有清淨,還是凡夫,所以就減少了六字名號的功德,往生不確定,減少了一份把握」,也不是這樣。它既然是實相的話,本來就是「絕諸對待」,不是相對性的,那無論你是怎樣的一個眾生,只要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都會得到圓滿的、究竟的救度。所以,這個就是「實相身」。
「為物身」,是為了我們眾生而成佛。善導大師的解釋和這個也是一致的:「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這個就是「實相身」,顯示阿彌陀佛圓滿實相,是究竟圓滿;底下說:「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個就是「為物身」,他的光明是為了攝取我們念佛的人往生極樂世界。祖師解釋都是一致的。
善導大師解釋的這六個字:「南無即是歸命,阿彌陀佛即是其行」,六字名號本來是阿彌陀佛圓滿成就的正覺,那是「實相身」;同時,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擁有阿彌陀佛因地的願和因地的行,願行具足,這個就是「為物」──為了我們這樣的眾生。
曇鸞大師釋三種不相應:信心不淳、不一、不相續
曇鸞大師下面又說三種不相應。前面是「二身」:實相身、為物身。下面說「三信」,三種信心:
又有三種不相應:
一者,信心不淳,
若存若亡故。
信心不淳厚,「若存若亡」,「存」就是存在;「亡」就是沒有。似有似無的,叫「若存若亡」。你說不信,似乎信;你說信,又似乎不信。
二者,信心不一,
「不一」就是不一致,就是前後不一致。
無決定故。
或信或不信,不決定。
三者,信心不相續,
餘念間故。
信心不能相續、貫徹。
這三種狀況就是「不如實修行」。
那反過來講:如果信心淳厚、信心決定、信心相續、信心是一而不二,那這樣就叫「如實修行相應」。
總之,我們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信順不疑,就叫「如實修行相應」;如果懷有疑惑心,先信後不信,這個都叫「不如實修行相應」。
法然上人釋「上本願」:彌陀第一、自身第二
法然上人在解釋「若存若亡」的時候,舉了幾個比喻。他說:「存」就是上本願,「亡」就是下本願。我們說「乘阿彌陀佛本願去往生」,上了本願就能往生,下了本願就不能往生了。
他舉了幾個例子,什麼樣叫下本願呢?說:「哎呀,我修持好,我的心清淨,我在行善積德,像我這樣子念佛應該可以往生。」「作如此想者,是名下本願」,如果這樣的想啊,就沒有上本願,就下來了。你看我們很多人都這樣想,「我修持好,我行善積德,我有發道心,所以這樣子念佛才能往生」。
另一種下本願,說:「哎呀,我修持不好,我道心不堅、不勇猛,像我這樣子的人,再怎樣念佛,恐怕也不能往生。」如果抱這樣的想法,就下了本願。有沒有聽明白?
反過來講,應該怎麼樣思維呢?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狀況,應該怎麼想呢?「我雖然有道心,但是,這樣的道心不能救我,雖道心勇猛,但能救我的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像這樣的道心,生生世世都發過,因為我們生生世世都遇過佛法,都有這樣的因緣,總有過去世、生生世世超過今生的道心的,用功啊,勇猛啊,如果道心能救我們,早就得救了,不會輪迴到今天了。所以,不以道心為貴(不以我們自己這個心啊,好像很清淨、很善,不以這一點為第一,不以這個為貴),唯以阿彌陀佛名號為尊貴」。所以,「知道心不能救我,唯念彌陀名號」。這就是把阿彌陀佛擺在第一,其他東西都擺在第二。
我們往往都倒過來了,認為說:「我雖然念佛,如果說沒有道心,道心不堅固,或者說我沒有誦經、沒有智慧、沒有精進勇猛,我凡夫沒有做到某種程度,即使念佛也不能往生。」這樣的話,就是阿彌陀佛擺第二了,自己的修持擺第一了,以自己為第一、彌陀為第二,就下了本願了。
所以,法然上人反過來說:「雖然我修持差,雖然我煩惱重,雖然我有妄想,以我本人的罪業,本來就三界輪轉、念念妄想,是肯定要墮落的。不過,阿彌陀佛有超世悲願,有不可思議的大願力。即使如此,以我這樣的根機,念佛必定往生。」這樣的想法就上了本願。
所以,如果我們不瞭解本願救度的道理,沒有祖師詳細為我們開解,大家幾乎都會錯誤地把阿彌陀佛擺在第二位、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這個叫做驕慢,「雖然阿彌陀佛救我,但是如果不這樣這樣,我還是不能往生的;雖然阿彌陀佛救度我,可是我煩惱重、妄想多等等等等,還是不能往生」,那這些想法都是不正確的。
第十一講: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好,下面這一講我們來說明:「諸佛作證,稱名必生」。是要說明這一個題目。就是十方恒沙諸佛,來為我們作證明,說:「造罪凡夫,稱念彌陀名號,必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往往遇到一些蓮友,互相之間也在打聽,或者也想在師父那邊得到一句肯定的話。其實,印光大師早就說過了,說什麼呢?說:自己內心對阿彌陀佛信願不夠,所以在人家的下巴下面找活計、找生路。這是沒有信心的表現。
「哎?你看,我這樣能往生嗎?」他內心裏邊希望某一個具體的人來肯定他。
當然,不是說大家討論法義不好。
其實,這一點應該建立在阿彌陀佛的誓願基礎之上,應該建立在諸佛的誠實言之上。不是在凡夫的語言當中,你去問,蒙人家的點頭。我們不需要人家來為我們證明,我們有諸佛在為我們證明,說:以我們這樣的身份,念佛肯定可以往生。
這一段文出自善導大師的《觀念法門》。《觀念法門》說:念佛的人得到五種增上緣的利益。其中第四是「證生增上緣」。證明的證;往生的生;「增上緣」這三個字大家明白。
「證生增上緣」,善導大師先提出問題:
說:阿彌陀佛救度一切眾生,不知道到底誰保證,何人保證一定往生?
第二個問題說:不知道保證往生的這種人是哪種人?何種類型的人?
然後就引用經文來證明說:「十方諸佛為我等作保證,能往生。」
哪種人能往生呢?「是一切造罪凡夫,稱念彌陀名號,必定往生!」
因為在我們心裏邊,雖然說「一切眾生」、「十方眾生」,但是,大家都覺得說:是其中那個精進修持的、上根利智的,甚至是那個聖人。如果抱這樣的想法,就把自己遺漏在外邊了。所以,善導大師引用經文來說明。這個在《善導大師全集》的三百六十頁。我先把這段文來讀一遍:
又如《彌陀經》云:
六方各有恆河沙等諸佛,
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
說誠實言:
若佛在世,若佛滅後,
一切造罪凡夫,
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
上盡百年,
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
命欲終時,
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如上六方等佛舒舌,
定為凡夫作證:罪滅得生。
若不依此證得生者,
六方諸佛舒舌,
一出口以後,終不還入口,
自然壞爛。
善導大師「六方恒河沙諸佛舒舌」這一段文,瞭解《阿彌陀經》的、會背誦《阿彌陀經》的都知道,說:
如我今者,
稱讚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東方……」底下會背嗎?
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
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
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眾生,
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對。東方諸佛就這樣講了。這一段,我們每天上早晚殿就讀過了,這一段什麼意思呢?善導大師在這裏就略起來說:
「六方各有恆河沙數等諸佛」:東、西、南、北、上、下這六方,各各都有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恒河沙」已經解釋過了,大的數字,無量無邊),這些佛都舒舌遍覆三千世界。經上講了嘛:「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
證誠的內容:造罪凡夫稱名必生
說什麼呢?善導大師就加了這一段,說:
「若佛在世,若佛滅後」:這個經文裏是沒有的,經文裏說什麼呢?「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經文是這樣的,這一段是十方諸佛來出廣長舌相證明釋迦牟尼佛講的這一部《阿彌陀經》。「汝等眾生」就是我們,「五濁惡世的造罪眾生啊,你應當相信」,「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讚阿彌陀佛功德名號不可思議。什麼樣不可思議功德?就是「聞說阿彌陀佛,一日……七日稱念彌陀名號;臨命終時,自然往生,臨命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命終之時,心不顛倒」──是來證明這一段話。
所以,善導大師就把這兩段經文揉在一塊兒。十方諸佛說誠實言,「若佛在世,若佛滅後」:
「一切造罪凡夫」:證明什麼樣的人呢?不管是佛在世的時代(就是正法時代),還是佛滅度以後(像我們現在,大聖釋迦牟尼佛滅度了),說:「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通通包括在內──既然是凡夫,都是造罪凡夫了,「一切造罪凡夫」。
「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雖然以前造罪,不知道佛法,不害怕因果輪迴,不瞭解地獄的苦惱,不欣慕極樂淨土;現在知道了,回轉過來,「我不願意這麼糊裏糊塗地去六道輪迴了,我要求生淨土了」,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
「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這個時間的解釋,就是解釋《阿彌陀經》裏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五、六、七日」。這個「若一日」到「若七日」,善導大師的解釋就是一輩子的念佛,不限於一天、七天。因為古代的文法,包括翻譯啊,它不能夠全舉,在印度的梵文當中,經常是講到七就算了,如果以現在的標點符號來表示,後面有省略號,「若八日、若九日、若十日……」,一直點點點點點,到什麼時候呢?到臨命終時。這個「若」是或者的意思,是不確定的意思。如果說我們遇到這個念佛法門,我們當下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到了明天一口氣不來,我們往生了,這個叫「若一日」──你是遇到這個法門才一天;如果過了兩天我們壽命終了,往生了,這叫「若二日」;如果過了兩年我們才往生,那我們叫「若二年」;或者是「若七年」、「若七十年」,總之,這後面是指時間不確定,遇到念佛法門的人壽命各有長短。總之,是念佛到什麼時候呢?如同《阿彌陀經》所講的(在這一段時間都是「一心不亂」地念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一直到「其人臨命終時」,經文下面說得很清楚,直到臨命終時,貫徹下去。所以,善導大師解釋為「相續念佛」。
《阿彌陀經》只講「若一日」到「若七日」,善導大師解釋為:
「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七日」、「一日」出來了。然後說:
「十聲」:一天不足,只念十聲,或者:
「三聲」:或者:
「一聲等」:那麼,「若一日……若七日」,就和《無量壽經》裏的「乃至十念」是一個意思。《無量壽經》裏的「乃至十念」也是從一聲、十聲,然後到一輩子的念佛。所以,這兩部經都是一致的。
其他人解釋《阿彌陀經》,我看好像還沒有這麼解釋的。有的時候就把這「一天」、「七天」當作一個固定的時段,像《彌陀要解》裏就說:如果一天達到一心不亂;下等根機的人,七天達到一心不亂;或者七天達不到,就三個七天、七個七天……當作一種修持的功夫來修持的話,有這麼解釋的。
善導大師解釋的:這個是一輩子都一心不亂。從現在開始,一切造罪凡夫都做得到的,「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
關於「一心不亂」四個字,這裏沒有解釋。為什麼呢?你只要是這樣一輩子念佛不改變,這個就是「一心」了,沒有二心,心裏不動搖、不懷疑、不動亂。
「命欲終時」:現在大命將終,還沒有終,經文講「臨命終時」。
「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快臨終的時候,「佛」,阿彌陀佛;「聖眾」就是觀音、勢至諸大菩薩;不請自來,「自」是自然而然,自然地就來接引我們,也是自動地來接引我們,也是阿彌陀佛親自來迎接我們,所以說:「佛與聖眾,自來迎接。」你不用害怕,擔心說:「哎呀,萬一不來怎麼辦?」自然就會來,因為這個是感應道交的道理嘛,阿彌陀佛本來就發了這個「臨終接引願」,所以,我們「臨命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這是善導大師解釋《阿彌陀經》「往生正因」這一段文,就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一段經文就是十方諸佛所稱讚的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
《阿彌陀經》裏所講的不可思議功德體現在哪裡呢?就體現在: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你只要這樣相續念佛,上盡一百年,下到七天、一天、十聲、三聲、一聲等,通通往生!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這個就是「不可思議功德」。
所以,我們讀經文,如果光是這樣讀的話,跟我們自己不打交道,「哦,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就過去了。
這裏,善導大師跟我們講得很清楚:
「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為凡夫作證,罪滅得生」:我們既然是凡夫,就通身都是業力、滿身都是罪業。所以,這六方佛舒出廣長舌相,決定地為我們凡夫來作證明:只要念佛,一切罪障自然消滅,自然消除,得生淨土。
廣長舌相:代表不會欺騙人
這個「諸佛舒舌」,佛有廣長舌相,是代表什麼呢?代表佛是誠實語,不會欺騙人。
如果看一個人是不是講話騙人,從我們的相也能反映出來,據講:如果一個人三輩子不講妄語欺騙人的話,他的舌頭伸出來就可以勾到自己的鼻尖。回去大家拿鏡子照一照,使勁勾勾看,「我上輩子有沒有騙過人?」
那麼佛呢,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印度的時候,他就降服外道,外道認為說「佛講的道理真實不真實啊?」就來問難。佛不用多講話,就把他的廣長舌伸出來,蓋住了整個面部──縮回去,在口腔裏面放著,軟軟薄薄的,那麼伸出來把眉際、發際、面孔都蓋住了。這就代表這個人是決定真實語,不會講假話的。
當然,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的佛。這裏講的「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不光是蓋住面門,「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這個還能有假呀?決定不假。所以,這個叫「廣長舌相」,是來證明不會虛假的。
若不得生,諸佛之舌自然壞爛
「若不以此證得生者」:十方諸佛既然出了廣長舌相,說:一切造罪凡夫,這樣念佛,上盡百年,下到七日、一日、十聲、一聲,一定往生。結果我們呢?造罪凡夫稱念彌陀名號不能往生的話(這是一個反顯),如果說我們不能夠依據十方諸佛的證誠得以往生淨土,那這樣十方諸佛的舌頭就靠不住了,說:
「六方佛舒舌,一出口之後,終不還入口」:這個舌頭伸出來就縮不回去了。為什麼呢?「六方諸佛你講了欺騙的話,欺騙了十方眾生,那麼,你這個廣長舌相就不應該存在,你欺騙眾生,那這個舌頭伸出來就回不去」。
「自然壞爛」:就壞了,就爛了。
大家說有這回事兒嗎?
(「沒有。」)
如果我們心中認為說:「造罪凡夫,只是這樣念佛,不能往生。」你如果抱有這樣的見解,等於我們讓十方諸佛的舌頭都爛了,不是嗎?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說:「哎!造罪凡夫,稱念名號,決定往生!」你說:「我罪業重啊,我念佛不能往生。」這不是反面顯示說十方諸佛講話欺騙我們嗎?如果我們講的是真的,那十方諸佛的廣長舌相就是假的,那麼,十方諸佛的廣長舌相就不能成立,十方諸佛的舌頭就要壞、就要爛。
所以,我們自己在這裏隨便講一句話,覺得好像「我是在謙虛」,其實這句話如果上綱上線的話,你等於是在破壞十方諸佛的廣長舌,你等於是拿一把刀把十方諸佛的舌頭割破了、割爛了,是不是這個道理?
大家不敢講,說:「哎呀,我以前都這麼講過啊!」
這是以佛語為證。佛是真語者、實語者,是徹底了悟諸法實相,所以,決定不會欺騙我們。
粉身碎骨,報謝佛恩
底下善導大師又講:
敬白一切往生人等:
善導大師對我們很恭敬,對我們講話,前面加一個敬語,敬白一切願往生的人。
若聞此語,
即應悲聲雨淚,
連劫累劫,
粉身碎骨,報謝佛恩。
聽說這樣的話,聽說十方諸佛如此懇切地出廣長舌相來勸導我們決定往生,如果我們不能往生的話,十方諸佛寧願自己的舌頭爛掉、壞掉。聽到這樣的話,我們應該很感動、很感激,說:
「悲聲雨淚」:感到哽咽,「哎呀,如此啊!」眼淚像下雨一樣流下來。應該:
「連劫累劫」:不是一生、兩生,也不是一劫,是多劫都應該粉身碎骨、報謝佛恩。
十方諸佛對我們的恩德實在重大!因為我們凡夫疑心特別的深重,十方諸佛、六方諸佛都出廣長舌相,來勸導我們。一佛勸化,諸佛都來護持,讓我們起決定的信心。
所以,我們今天能夠來到般若寺講堂,來聽善導大師這樣殊勝的教法,來聽聞十方諸佛證誠護念的金口誠言,是經過了十方諸佛非常大的恩德,護持、加護、憶念,我們的善根才慢慢地覺醒,慢慢地成熟,才有今天這一天。所以,遇到淨土法門不相信、懷疑,甚至誹謗,可以講很自然。非常自然,凡夫嘛!
那我們居然能夠信順,不管信得深還是信得淺,能夠到這裏來聽聞,這個不是一二三四五佛種諸善根,不是蒙一二三四五佛的加持護念,是蒙受六方恒河沙數諸佛來勸導我們。所以,我們聽到,說:「哎呀,是啊!真的能往生啊!」
十方諸佛對我們的恩德大不大?
(「大!」)
真的非常大的恩德。所以,祖師在這裏講:「若聞此語,即應悲聲雨淚,連劫累劫」:
「粉身碎骨,報謝佛恩」:我們累劫以來,我們的身體都是造罪造業去流轉,都作無價值、無意義、墮落的事情,如果能為佛法粉身碎骨──這個是說我們有這樣的心願,其實我們自己也做不到這一點,誰能粉身碎骨?稍微辛苦一點、稍微受一點委屈、稍微受一點打擊,心裏就受不了啦,甚至就要放棄了。
諸佛稱心,豈敢疑憚
由來稱本心,
豈敢更有毛髮憚之心。
這一段要說明一下,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我們想的就是往生,我們怕的就是不能往生。那問了很多人,人家都說「你這樣不能往生」──你問錯物件了,你問到十方諸佛,就問對了。如果問十方諸佛,他們馬上為你出廣長舌相,說:「哎,造罪凡夫,釋迦牟尼佛雖然滅度兩千五百年,但是,你念佛決定往生!」這樣就滿了我們的心願了。獨有十方諸佛來為我們證明,稱我們的本心,所以:
「豈敢」:哪敢有一絲一毫、有一根頭髮絲那麼大的一點點疑惑呢?「我就不敢懷疑了,十方諸佛講的話,正稱我的心懷本願」。所以,感恩於十方諸佛為我等證明。
不然的話,我們就被那些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的人,不學淨土法門的、按照通途法門的教理來給我們講的,越講我們越害怕,越講我們越覺得往生渺茫,沒有希望。
現在,十方諸佛老婆心切,出廣長舌相為我們證明。
以凡攝聖
這一段的下面,善導大師還有幾句話,說:
又白諸行人等:
一切罪惡凡夫,
尚蒙罪滅,證攝得生。
何況聖人願生,
而不得去也?
這說明什麼呢?這個造罪凡夫尚且稱念彌陀名號、罪滅得生阿彌陀佛淨土,那何況聖人呢?聖人當然更可以往生了。
所以,善導大師用這段話顯明:阿彌陀佛的救度,首先是指造罪的凡夫。造罪的凡夫能夠得救,聖人更不在話下。是顯示所救度的一切眾生,以「若佛在世,若佛滅後」的一切造罪凡夫為首先要救度的物件,「以凡攝聖」:凡夫得生,那聖人決定可以往生。
《法事讚》東方諸佛證誠讚偈
還有一些時間,我想把《法事讚》中的這幾段文跟大家共同來學習一遍。也是善導大師以讚偈的方式來解釋六方諸佛的證誠。這一段非常好。《法事讚》分成〈前行分〉、〈轉經分〉和後面的〈後行分〉,〈轉經分〉就把《阿彌陀經》分成十七段,每一段引用經文之後,善導大師再寫一首或多首偈子,來解釋這段經文。六方諸佛的證誠,善導大師都有偈語。在解釋東方諸佛證誠的時候,有這麼一段偈語說:
釋迦如來常讚歎,東方恒沙等覺尊,
大悲同化心無二,一佛施功多亦然。
為斷凡夫疑見執,皆舒舌相覆三千。
共證七日稱名號,又表釋迦言說真。
終時正意念彌陀,見佛慈光來照身。
乘此彌陀本願力,一念之間入寶堂。
寶堂莊嚴無限極,化佛聖眾坐思量。
心性明於百千日,悲智雙行法爾常。
我今既到無為處,普願含靈歸此方。
這樣讀大家聽起來喜悅不喜悅?
(「喜悅。」)
如果大家看到文字,明白了就更高興。
善導大師的用詞很好懂,下面我再一句一句地說明。
「釋迦如來常讚歎」:「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是表達這個含義。常讚歎誰呢?
「東方恒沙等覺尊」:東方有恆河沙數無上正等正覺的世尊。
「大悲同化心無二」:釋迦佛也好、東方恒河沙的諸佛也好,都是同樣的大悲心。什麼樣的大悲心呢?都是來講說阿彌陀佛的本願救度的法門──念佛必然往生的法門,都是同樣的大悲願,叫「大悲同化」,以此法門來化度眾生,「大悲同化心無二」,沒有第二個心。
「一佛施功多亦然」:比如說在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為教化主。釋迦牟尼佛來教化,叫「一佛施功」;東方恒河沙數諸佛都來證明讚歎,說:「哎!釋迦牟尼佛講的,言說真實,決定不虛!造罪凡夫稱念名號必定往生。我等諸佛齊來證明。」所以,「一佛施功多亦然」;如果在他方淨土,釋迦佛也要出廣長舌相去證明。所以,佛佛都同一的「大悲同化心無二」,共同宣揚阿彌陀佛的救度法門。
「為斷凡夫疑見執,皆舒舌相覆三千」:為什麼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世界呢?是為了斷除我們凡夫的疑惑、邪見、不信順、執著、執礙,叫「為斷凡夫疑見執」。我們就是懷疑心特別重,本來世尊一尊佛講的,我們就應當信順不二了,結果我們疑心特別重。所以,東方恒河沙等諸佛都排著隊,一個一個來給我們重說一遍。所以,這一部《阿彌陀經》可以講是重重無盡,不光是釋迦牟尼佛講了一遍,這一部《阿彌陀經》裏面有東方恒河沙等諸佛,各個都講一遍,說:「你要相信啊!」須彌光佛剛說完,須彌相佛又出來說:「哎呀,張居士,你要相信啊!」須彌相佛說完之後,下面一尊佛又跟著出來了,說:「哎,你要相信啊!」都給我們說一遍。東方恒河沙等諸佛排隊,說完了,南方恒河沙等諸佛又出來說。那我們不要讓這些諸佛太勞累了,「哎,我聽懂了,明白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覺得各位啊,我們首先到阿彌陀佛那裏去頂個禮,對不對?「低頭一拜得無生」,往下一瞌頭,哎呀!獲得無生法忍了,「阿彌陀佛,感念您老人家的救度恩德!」這時候心中一念起來:十方諸佛對我都有這種證誠勸化的恩德。「阿彌陀佛,稍微請個假,我現在再到十方諸佛那裏去頂禮、感恩」。阿彌陀佛點頭微笑:「然也!」這個時候,我們乘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剎那之間分身百萬億,遍東、南、西、北、上、下恒河沙諸佛土,那個時候你去拜,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光佛、須彌相佛……,你再去給他好好禮拜,好好感恩。你去了之後,阿閦鞞佛寶手一舒過來,給你摩頂授記,說:「來啦!我當初證誠,果然來也,善男子!」佛手一摸我們頭頂,馬上開無邊之悟,得百千萬種陀羅尼,開無量無邊三昧門。哎呀!十方諸佛我們剎那之間都禮拜完了。又回頭向阿彌陀佛稟報:「阿彌陀佛,已拜見十方諸佛了。」真的不可思議啊!好啊!所以,不要在這個地方老是心不專一,要念佛!
口誦、身誦
誦經跟念佛,總是有人要問:「師父啊,你看這個《阿彌陀經》要不要誦?」讓我半天說不出話來。
「師父,你看這個《阿彌陀經》能不能誦?」我就更說不出話來了。《阿彌陀經》,佛講的,淨土宗的正依經典,還不能誦啊?
「那師父你看我要不要誦?」
我說:「我看你,就不好看;我看我自己只要念佛就夠了。」
昨天也說過了,誦經有口誦、有身誦。口誦就是口上念這一部經;身誦就是我們身體力行,以我們身體的行為來落實這一部經典。這部經典,阿彌陀佛、十方諸佛都說:「你要老實念佛,一向專念。」我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看到這個人的樣子,就知道:你看!三部經全部誦完了。
廣欽老和尚「總誦」的故事
我又想起臺灣近代的一位大德,叫廣欽老和尚。廣欽老和尚大家知道嗎?挺有名的,禪定很深,有神通的。他不識字,往那兒一坐,來的人他都知道你什麼根機、什麼想法,三言兩語就打發你了。大學教授、博士都對他佩服得很。這樣,在他的寺院裏邊來往的人非常多。
弟子們就講:「老和尚啊,最近來的人太多了,道場不清淨,大家修學有妨礙。」
老和尚說:「我有辦法,讓他們就不來了。」
「那你怎麼有辦法,人家要來,你能讓不來嗎?」
老和尚說:「看我的。」
好了,又到了節假日了,學者、官員、社會名流都來拜見老和尚。老和尚就往那裏一坐,坐在一個籐椅上面,跟我們在座很多蓮友差不多,怎麼差不多呢?在那裏……(瞌睡狀)頭耷著,舌頭伸出來,口水掛下來。
人家慕名而來呀,聽說「廣欽老和尚乃得道高僧也」,人家這麼一看,「啊?就這樣叫得道高僧啊?」喊他,他好像眼睛半睜不睜的,講話前言不搭後語。這樣大家都傳開了,說:「哎呀,那個老和尚不是得道高僧。我們去看他,什麼禪定深厚?口水流多長。」這樣大家彼此一傳,都不來了。
老和尚就笑了,「嗯!我有辦法呀!凡夫眾生就看假的,我讓他不來就不來。」所以,老和尚確實不一樣。
講這一段,是觸景而發,底下還有一段。老和尚一生有很多,他的言語、行為往往出其不意。所以,弟子跟他多少年都摸不准。
他臨終之前,也來了一招:「我要往生了,要回歸淨土啦。」
弟子們著急了:「老和尚要回歸淨土啊,哎!怎麼辦?」
「怎麼辦?誦經!」
「誦哪一部經?」
「誦哪一部經啊……通通誦!」
弟子一看,又麻煩了,老和尚發話了,各盡其能,他的徒弟也多,有的就分工了:「你誦《心經》,你誦《金剛經》,我誦《法華經》……」都擺出來了,「總誦」嘛!老和尚原話說「總誦」,「你通通誦!」
《心經》、《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忙得一團糟,《大藏經》都搬出來。
結果,老和尚一個人坐在那個地方,「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他一個人在那裏念佛。念完說:「無來無去沒有事。」嗯,往生了。
老和尚一往生之後,弟子們恍然大悟:「哦!原來『總誦』就是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有老和尚一個人在總誦,他臨死的時候,還給大家來一個教育:「你們都不懂啊!總誦,這所有的經典一起誦,怎麼誦?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叫總誦。」
廣略門:廣,三藏十二部;略,南無阿彌陀佛
好,我們繼續來學習善導和尚的讚詞。
當然,佛法有「廣略門」,就是天親菩薩說的「廣略相入」。「略」,就機而言,比如說:以天臺的教觀來講,千講萬講不離實相,多少文字的詮釋,都不能離開實相;那麼,以禪宗來講,總不離自性。所以,廣起來可以講包含一切法、一切語言文字、一切大藏經典;那麼略起來呢?就是性,見性,見性成佛,或者說實相。
如果以我們淨土門來講,「廣」,展開的話,一切三藏十二部;「略」,收起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不矛盾的。
出廣長舌相的三個作用
「共證七日稱名號,又表釋迦言說真」: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有三個作用:第一個是為了斷我們凡夫的疑惑、邪見、執著;第二個,他們來為我們證明說:「你一日七日稱念彌陀名號,必定往生」,叫「共證七日稱名號」;然後又來說明「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真實不虛,我等諸佛都來證明」,所以,「又表釋迦言說真」。只要你「七日稱名號」。
身心踴躍去往生
效果如何呢?
「終時正意念彌陀,見佛慈光來照身」:就是命終的時候,「正意」就是正念,正念不失,念阿彌陀佛。這一句是在解釋《阿彌陀經》裏講的「是人終時,心不顛倒」。我們只要平時專修念佛,「若一日……若七日」,上盡一百年,那麼,臨命終的時候,佛自然現前;佛現前加持,我們就見到佛的慈悲光明來攝受我們,「見佛慈光來照身」,心中就正意正念,念阿彌陀佛,這個在《觀經》的九品往生當中都有詳細的描寫。這個人念佛了,現在臨終了,暈暈忽忽之間,本來正要痛苦了,哎!阿彌陀佛來了!阿彌陀佛一來,精神大振,哎呀!馬上身心喜悅,所有的業障當下排除,過去、今生所有的業緣被佛光所消除,身心踴躍。佛就端了一朵蓮花來,或者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兩位菩薩捧了一朵蓮花。這個人就身心踴躍,登上蓮花台。這個時候,阿彌陀佛寶手往下一垂,手中就敷放出無量的光明,光明「嚓-」照在他的頭上(就照在我們的頭上,不是他),這個人見到佛的光明照耀,非常喜悅,阿彌陀佛微授寶手,手一招,蓮花「嚓-」就登上來,在佛的寶手之上,剎那之間回歸西方極樂世界,在蓮花池裏邊,「花誕寶池」。《觀經》九品裏邊都有很詳細的描寫。
所以,我們死的時候,不是什麼糊裏糊塗、迷迷糊糊,每一個往生的人,根據《觀經》九品來講,他都是很歡喜、很快樂到極樂世界去的,很踴躍,很歡喜。
「乘此彌陀本願力,一念之間入寶堂」:善導大師解釋《阿彌陀經》,也是站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救度的立場,我們之所以能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乘阿彌陀佛本願力,「七日稱名」,一念之間往生報土。
往生之後
到了極樂世界怎麼樣呢?就進了七寶堂了:
「寶堂莊嚴無限極」:昨天晚上還有師父講:「哎呀,我在這個世間沒有大廟子住,連一個小茅蓬都沒得住,只有一個小地方。」你現在這裏看到了,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有非常廣大莊嚴的寶堂在等待你。
「化佛聖眾坐思量」:極樂世界諸大菩薩眾端坐思量。
「心性明於百千日,悲智雙行法爾常」:我們一旦到達極樂世界,我們就當下開悟,叫「心性」。開悟,善導大師是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心性」叫「明心見性」嘛,明心見性到什麼程度呢?「心性明於百千日」,比一百個太陽、比一千個太陽還要明亮。這就說明我們悟得很徹底,明心見性徹底了。
「悲智雙行法爾常」:一旦到達極樂世界,就具有了諸佛菩薩的大悲大智,悲智雙運,法爾自然,常度眾生。不需要我們自己有為造作,「如何這樣用功……」等等,不需要──「悲智雙行法爾常」。
「我今既到無為處」: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我今天既然到了」,怎麼樣?
「普願含靈歸此方」:回想到娑婆世界眾生,還有他方國土眾生,都希望他們也來到這個世界。
好,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