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淨宗法師2006年9月24日講於長春「般若寺」
第十四講: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
本講將向大家說明「不問罪福,稱名必生」,就是說:不管是罪業眾生還是福業眾生,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願生西方淨土,則必得往生。標題意義也很明顯。
「罪」就是指造罪,種種罪:毀犯戒律、造作十惡罪……,種種罪業,最深的罪業,所謂「五逆謗法」,這是罪中之極罪,稱為「逆罪」,這是最重的罪了。
那麼「福」呢?「福」就是指三福業,有世間的福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等等;有出世的福業,持戒,戒律修持;還有大乘行福,發菩提心等等。
「福」,福德、福業,有有相和無相之分。就凡夫來講,都是有相福業,都沒有契悟真實本體,這樣,都屬有漏、有為的造作,因為凡夫就落在相上。
關於不論罪和福,我們來學幾段善導大師的法語。
第一段出在〈散善義〉,《觀經疏》的二百五十頁,上午我們也讀過一遍。
一切凡夫,
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
但能上盡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是說一切凡夫,不論是罪業還是福業,或者罪多福少,或者罪少福多──我們多數人都是罪福交摻,你說全罪,他也修一些福;說全福,也不可能,這樣的。
在《法事讚》裏講:
無問罪福時多少,
心心念佛莫生疑。
是說:你不要管、不要問「我是罪業多還是福業多?我這樣能往生不能往生啊?」這個不用問;也不要問「我念佛時間久還是時間短?」這叫「無問罪福時多少」。
我們往往都會去問:「像我這樣罪業深重,怎麼去往生?」或者說:「我修行福善,這樣能往生吧?」──我們所修的,頂多只是些有相的福業,不是在性地上用功,可是我們往往會把彌陀的誓願放在旁邊,來論我們凡夫的罪和福。
善導和尚告訴我們說:不論這些,也不問這些。
三界皆為惡趣
罪福都是相對來說的。比如說五戒十善,屬於我們佛教的人天乘,人天乘是佛教的基礎,相對於毀犯五戒來說,守持五戒就稱為善;相對於十惡來說,十善就稱為善。印光大師也講:五戒十善,是相對於三惡道來講的(因為這是比較而言嘛),相對於三惡道的惡業,五戒十善稱為善業;那如果相對於往生極樂淨土、阿彌陀佛的清淨大願業力,我們的五戒十善還稱為惡,不稱為善,稱為惡業、染業。
所以,《無量壽經》裏邊有這一首偈語,說:
橫截五惡趣,
惡趣自然閉。
升道無窮極,
易往而無人。
「橫截五惡趣」:「五惡趣」就是六道,又稱「五趣」,把阿修羅或者升為天道,或者算為鬼道,這樣只有五道。這五道當中,人道和天道在《無量壽經》裏稱為是惡道──「惡趣」。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所以,人天都算是惡道。
這樣,以出離三界為目標的話,人天道算是惡道。
與菩薩清淨業力相比,我們凡夫雖修戒善,仍然是染業、惡業。
所以,這個要有正確的認識。
六字名號超越善惡
我們的真心、本性其實是超越善惡的,不在我們所講的善惡之內。所以,六祖大師也講:「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我們的心往往就在善惡之間,有善、有惡就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就會顛倒輪迴。
不思善、不思惡我們又做不到。我們不思善、不思惡就成了「無記」。
但是,六字名號本身是超越善惡,超越我們世間所說的善法、惡法。
善惡皆生,不問罪福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一開始也說了: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這一句也是「不問罪福」的意思。既然「一切善惡凡夫」都可以往生,那「善」就是福了(「福善眾生」),在彌陀的誓願當中,就不拈擇、不挑選,因為都是乘托了阿彌陀佛的願力。
在《法事讚》裏,善導和尚又來說明: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
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這也是不論善惡。只要念佛,必然往生淨土。
在《觀念法門》裏邊(這段文也學過):
若佛在世,若佛滅後,
一切造罪凡夫,
但回心念阿彌陀佛,
願生淨土,
上盡百年,
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
命欲終時,
佛與聖眾自來迎接,
即得往生。
分明說一切造罪凡夫回心念佛都必得往生。這也是指「不問罪福」。
同樣,在《法事讚》裏還有這兩句,說:
以佛願力,
五逆之與十惡,罪滅得生,
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因為阿彌陀佛大誓願力,即使是造作五逆重罪的人,造作十惡重罪的人,這樣的人也可以罪滅得生極樂世界。即使是謗法闡提(誹謗佛法、一闡提眾生──斷諸善根的人),他只要願意回心念佛,也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總之,以善導大師的思想解釋阿彌陀佛的誓願,不論凡夫這一邊是罪還是福,通通可以往生西方淨土。
《觀經》下品上生
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觀經》的下三品。講到《觀經》,很多人喜歡上上品。上上品當然好啦!為什麼喜歡上上品?他要求上品上生。
關於《觀經》的品位,有各種的解釋法。我們先看下品,下品的往生有三段:下品上生、下品中生和下品下生。我讀經文,邊讀邊根據善導大師的解釋來說明。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下品上生者,
什麼樣的人叫下品上生呢?
或有眾生,
作眾惡業,
「眾」就是多種、各種各樣,「眾惡業」。
雖不誹謗方等經典,
如此愚人,
多造惡法,無有慚愧。
有一點,就是他不誹謗大乘佛法。除了這個之外,他種種惡業都造作,叫做「雖不誹謗方等經典」。「方等」就是大乘佛法。
「如此愚人」:釋迦佛憐憫他,稱他是愚癡的人。因為不明了佛法因果的道理,所以愚而造罪。
「多造惡法,無有慚愧」:雖然造作眾罪,他不生慚愧之心,這個人一輩子造罪造業,如同道綽大師所說的「縱令一生造惡」。
命欲終時,
直到他快要臨命終了。
遇善知識。
遇到了善知識。
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
為他解說大乘十二部經。十二部經,不是指《金剛經》、《法華經》……這樣數十二部。這個「十二部」是分類,大乘佛法有十二個類別,因此分為十二部;小乘分為九部,就是九個類別。比如說我們講「三藏教典」,是分成三個類型。十二部經代表一切大乘經典。總之,為他講說種種的經典;「首題名字」是指這一部經的經名,這一部經的內容,經題就把它包含了。所以,是簡略地介紹大乘十二部經的內容。
以聞如是諸經名故,
除卻千劫極重惡業。
因為有善知識跟他講大乘經典──大乘經典都有功德,他聽到了就滅罪。所以,我們讀誦大乘經典不會白讀;聽到諸經、這些大乘經典,「除卻」就是除滅,除滅了一千劫極重惡業。但是,還不夠,還不足以出離生死輪迴。因為我們每個人罪業非常深重。
所謂助念,就是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下面經文接著講:
智者復教……
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大家有沒有參加助念的經驗?
(「有。」)
多數蓮友參加過助念。《觀經》的下輩三品就跟助念有關係。所以,在這裏好好學,一個,自己獲得往生決定,另外,給別人助念,你就知道正確的方法了。我所看的是《觀經疏》,在《善導大師全集》的二百九十五頁。
我們助念的時候,往往這邊比較時興《地藏經》,還有的地區時興《普門品》,還有的地區時興《三時繫念》。哪一個地方時興什麼,就去用這個來助念。這樣其實效果不好、不明顯。《三時繫念》大家知道嗎?《三時繫念》,民國時代的印光大師就批評說:這個《三時繫念》根本就不是助念的方法。《三時繫念》是別人假託中峰禪師所寫的,主要是做什麼呢?它有唱誦,法師講解,然後有一些文,文寫得也不錯,本來不是用於臨終助念的。所以,有人用《三時繫念》來助念,印光大師就呵斥說:這個根本就不懂助念。所謂「助念」,就是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除此之外都不是!
所以,有人覺得說:「是不是要先誦《地藏經》消業障,先念地藏菩薩名號,或者先念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業障消掉之後再來助念往生?」
我還遇到一位蓮友,他講得很不錯,他怎麼講啊?「師父,這個人現在快臨終了,我們來為他念《地藏經》、念地藏王菩薩,我們在旁邊看好,怎麼念啊?『南無地藏王菩薩』,只要他一斷氣,馬上改過來,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
我說:「誰教你的?」
「沒人教,我們自己發明的。」
一直念《地藏經》、地藏王菩薩,一斷氣,馬上改為念佛。在他來講,好像鐵路員警,各管一段。沒斷氣之前,歸地藏菩薩管;斷氣之後,馬上改阿彌陀佛──這個,都不是這樣。
佛講經典,都是給我們一個啟發。我們看這段經文所描述的場景。善知識先給他講種種經典、大乘教法,講了許多,也滅了一千劫重罪了。然後說:
智者復教,合掌叉手。
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前面聽說大乘十二部經,種種經典聽聞了(這個時間肯定也不短,對不對?因為聽了不止一部經),那麼,滅了多少罪呢?滅了一千劫,經上說滅一千劫的「極重惡業」;下面教他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只有六個字,念了一句,那麼,滅了多少罪呢(時間很短,一秒鐘、兩秒鐘就過了)?滅了「五十億劫生死之罪」。若論數量,是五十億劫;若論罪的體性,前面說「極重惡業」,這裏說「生死之罪」。意思就是說,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讓他頓超生死輪迴,而往生淨土,所以叫「滅生死之罪」。
善導和尚在這裏專門來分析說明,先說:
命欲終時,
此人命延不久。
壽命快到了。
忽遇往生善知識。
善知識:教人求往生
所以,什麼叫「善知識」?善導大師在這裏說:教人家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叫善知識,叫「往生善知識」。
講到這裏,也有必要多說幾句。很多人不能辨明什麼叫善知識,往往被外相、被他的言語所迷惑,猶如曇鸞祖師所講的「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不管出家在家,如果說佛法,不教你了生死,這個人肯定不是善知識。但是我們往往很難分辨清楚。我覺得在家居士學佛也挺困難,他很難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於是就剽學。剽學就是:這裏聽一句、那裏聽一句,這個非常麻煩。遇到的人都是出家人,如果穿著出家的衣服,咱們就不敢輕視啊,應該恭敬三寶,所以,講一句話,就當作真理。如果他不告訴你了生死,總是談一些神神怪怪、奇奇妙妙的事情,你就應當遠離,這個不是善知識。如果他關心我們的生死大事,直截我們的生死根源,這個才是善知識。
雖然是善知識,所講教法也契理──只要是讓我們了生死,都契理;契理,還要契機,法義要有傳承,總是要有經典的依據、要有祖師的依據。
契機,尤其在這個時代,印光大師說:「就是古佛再來,除了告訴我們因果和念佛之外,再也不會說其他的了」。因為在這個時代,我們的業障確實深重,給你講那些高妙玄遠的,很難做到。不要說我們聽法的人做不到,講經的人也做不到。如果要講那些,學一學、背一背、查查字典、找找資料都會講,我們在座的許多法師都會講。但是,「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說來說去,我們如果做不到,利益就弱了。
當然,瞭解大乘佛法的道理,對我們建立信心、對我們認識自己的根機來說,還是很有幫助的。發現這個做不到,怎麼辦?就要求得一個適合我們根機的法門。
所以,善導大師在這裏就說明:「忽遇往生善知識。」這個人已經到了臨命終的時候了,這個時候,你再叫他去參禪開悟,算不算善知識?那就法不對機了嘛!他已經臨命終了,就應該勸他求生西方。
無常觀
另外,以佛教的觀點來看,我們任何人都是生命在無常之間,也可以講:我們每天都是臨終,對不對?我們每天都是臨命終時,應該這樣想。
所以,善導大師就教導我們說:你時時要當作臨命終時。
因為我們的生命是無常的,就好比我們所住的房子裏有一顆炸彈,這顆炸彈一爆炸,整個房子都摧毀了,人也就炸死了。如果說這顆炸彈是定時炸彈,我們還可以有準備。比如說現在是早晨九點,它十二點爆炸,我們心裏還會有安慰,「還有三個小時,我可以從容離開」。那如果這顆炸彈是不定時炸彈──你房間裏有一顆炸彈,隨時要爆炸,誰都不敢安心自在地住在這裏,是不是?要麼儘早跑出去,要麼把炸彈排除。
我們的人生等於是一個不定時的炸彈,我們的生命隨時都會熄滅,什麼時候死?不知道。所以,大家要有警惕心、要有無常感。
學習淨土法門,無常觀要強、罪惡感要深,這才是淨土法門對應的根機。
無常觀是什麼意思?不要等待說「這一生不行,下一輩子再來」,如果抱有這種觀點的人,那就是很懈怠的。這一輩子不行,誰能保證下一輩子再來?下一輩子再來是再來,不知道你是以什麼面目再來?可能不是人,可能是一頭老牛,或者是一頭老豬,就像《地獄變相圖》裏畫的,到了三惡道。所以,這個是懈怠,沒有道心。
也不能說「我現在不行,現在我還年輕,過了十年再念佛求往生」,這個也是懈怠、無道心。誰能保證你再活十年呢?到哪裡能保證?我們都不敢保證一定能活到明天早晨。只是說:「昨天我活過來了,可能明天差不多,無病無災的。」但是,很多人都在無病無災的時候突然命赴黃泉。現在自然災害也很多,有的人突然腦溢血、心肌梗塞,自己也沒有到醫院檢查過,哎!來了!它來了,你就走了。所以這叫無常觀。
無常觀深,就要在今生、甚至在今天,就要解決這件事件。那這樣,就是道心很強的人。
罪惡感要深!就是我們體會到:我們是一個罪業生死凡夫。這樣我們才會跟淨土法門相應,才願意投靠阿彌陀佛。所以,如果罪惡感不深,那跟這個法門有一線隔礙。
念佛滅罪勝於聞經滅罪
善導大師在這裏比較說:
以聞經功力,
除罪千劫。
因為聞經的功德力量,除掉了千劫之罪。然後說:
智者轉教,
稱念彌陀之號。
為什麼稱為「智者」啊?他能夠善觀眾生的根機,「哎呀?」發現跟他講種種大乘經典是不契合的,就轉過來說:「哎,你念南無阿彌陀佛。」
以稱彌陀名號之故,
除罪五百萬劫。
經文是「五十億劫」,這個「億」在古代有好幾種計量方法,一個是十萬,十萬稱為一億。我們現在稱為萬萬,一萬的一萬稱為億。善導大師下面有一個問答,這個問答非常妙!
問曰:
何故聞經十二部,但除罪千劫;
稱佛一聲,即除罪五百萬劫者,
何意也?
為什麼聽到那麼多大乘經典只滅了一千劫的罪,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一聲,就除滅了五十億劫生死之罪?這個相差太多了,對不對?
比如說,《地藏經》也是大乘經典,《金剛經》也是大乘經典,《法華經》都是大乘經典。好,我們讀誦一部《地藏經》,一個小時,或者慢一點兩個小時,那滅了多少罪呢?滅了一千劫。如果把這個時間拿來念佛,你看,能念多少佛?一個小時算念四千聲佛吧,「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大概不到一秒鐘念一句,那麼,一個小時念四千聲佛,一聲佛滅掉五十億劫生死重罪,四千聲佛就滅掉二十萬億劫生死重罪。你誦那麼長時間,只滅一千劫。這個如果乘起來,按數量來說,二十萬億劫生死重罪。這個不能相比嘛!
所以,大家如果要滅罪,誦經和念佛相比,根據這一段經文,是誦經滅罪多,還是念佛滅罪多呢?
(「念佛。」)
是誦經滅罪徹底,還是念佛滅罪徹底呢?
(「念佛。」)
誦經雖然滅「極重惡業」,但是念佛是滅除「生死之罪」,就徹底了,解脫生死輪迴了。
這麼說,有人心裏不服氣啊:「我誦這麼多經,才滅那一點兒罪;你念一句佛,就滅那麼多罪,而且直超西方,解脫生死!」
好,我們看善導大師的解釋:
造罪之人障重,
加以死苦來逼。
這個人造作罪業,他既然造作十惡罪,叫十惡罪人,他的障礙很重,所以,他是一個罪障的根機。就說明:讀誦大乘經典的法門,對他不適合,他罪障太重了,法不入心。第一點,是他造作了罪障,第二個,他現在快死了,「死苦來逼」,臨死的時候,種種的苦惱來逼迫他。所以:
善人雖說多經,
善人就是那個善知識,雖然跟他講說多部的經典。
餐受之心浮散,
就是說:你雖然講得這麼好、這麼妙,好像講營養品、講美妙的飲食,但是,他吃不下去。他被死苦所逼迫,他被罪業所障礙,法水不能入心,叫「餐受之心浮散」,心很浮躁、很散漫。
由心散故,
除罪稍輕。
因為他的心浮散,不能接受大乘微妙的法義。你跟他講:「罪業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你現在用一念反觀覺照,悟得諸法實相,罪業當下消除。」對他根本不管用了,他現在沒辦法體悟這些。所以,心不能受法。就是說:大乘十二部經典,這些法門跟他的根機、跟他目前的這種死苦來逼的環境狀況不相吻合,他不能接受。這樣呢──
「除罪稍輕」:除滅的罪業就稍輕了。能夠滅罪,不是靠他那個時候有什麼修行,還是靠大乘經典的力量。但是除罪就輕了。
大乘十二部經其實是代表一切法門。因為一切法門都在大乘經典當中。這也就是說:除了稱念六字名號之外,其他的種種修行,對於這個造作眾罪、臨命終的人,都來不及了。下面:
又,佛名是一,
即能攝散以助心。
可是佛的名號不一樣,佛名只有一個,這個「一」可能包括一切,把整個大乘十二部經典、所有種種修持法門、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的功德,全部收攝在名號之內,就叫「佛名是一」。這樣唯一殊勝的名號,它不複雜、又殊勝、又容易,所以能夠「攝散以助心」。即使是臨終的人,「死苦來逼,餐受之心浮散」,但是,名號能夠攝受他,再怎樣苦逼失念,只要他能夠「哎喲!」喊爹、喊娘,就能夠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不受根機的限制,所謂「即能攝散以助心」,這個法門能攝受臨終之機和造業之機,讓他心中住持這句名號。
復教令正念稱名。
雖然名號有這個功能,如果你不教他,也不能發揮作用。所以,善知識懂得名號有這樣的作用,然後就教他「正念稱名」,求生西方淨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由心重故,
即能除罪多劫也。
因為他這個心和六字名號能夠相應、能夠契合。雖然為他讀其他的經典,他的心卻不能接受,但是,這句名號當下就成為他唯一的救命的法船,他一心投靠,他的心殷切、殷重,這樣,就能除掉五十億劫的重罪。
所以,善導大師這段話是說明:為什麼聞經除罪少?因為這個人罪障重,死苦來逼,種種大乘教法不能入心,所以除罪少;為什麼念佛除罪多?因為名號是一,囊括了所有一切功德,很殊勝,而且簡單,臨終的人沒有障礙,一心投靠,心殷重的話,機法相應,剛好,這樣就可以除掉多劫的重罪。
助念不是念《地藏經》
我們瞭解這段經文,以後再去給別人助念,就不要打閑岔了。往往助念的時候啊,我覺得我們現在專修念佛的人,你就要專,你不要到時候引來雜緣。往往那個臨終的人在床上躺著也挺受罪的。這邊來了兩幫人,有一幫人堅持要念佛,另一幫人堅持念《地藏經》。兩幫人就你講我講、你講我講。臨終的人在旁邊說:「哎呀!我什麼都沒撈著!」經也沒有撈著,佛也沒有撈著,撈了半天──都等不及啦。
那麼,我們事先要預做準備:臨終之時,請一些念佛的蓮友來給我念佛,其他的就免了,這樣就比較好、比較穩妥。
助念助念,是通過種種的助緣,提醒臨終的人能念佛──念佛往生嘛!不是幫助他念《地藏經》。助念是我們為輔助,臨終的人、病重的人為主人,我們幫他、讓他來念,叫助念。如果你念《地藏經》,念得飛快,他根本念不過來。
念《地藏經》、念地藏菩薩名號,有沒有作用呢?也是有的,不是說就沒有。對臨終之人,你念任何經典,你念任何佛菩薩名號,對他都有幫助。只不過幫助的利益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緩有急。
念佛功德大、利益大。其他都比較小。
在《念佛感應錄》第三集有一個例子,發生在你們黑龍江省。一個人參加寺院打佛七。這個寺院先後舉辦兩個七:前面一個是地藏七,地藏七打完之後,接著打阿彌陀佛七。有一個附體的,大概是蛇什麼之類的。通過打地藏七,功德給它迴向,它脫離蛇身,可以投胎到人天了。但是,地藏七還沒打完,那邊要開啟彌陀七了,它就來附體講話說:「哎,你趕緊把我的牌掛到那邊打佛七的道場。」
他說:「為什麼?」
它說:「我要往生西方啊!」
他說:「你現在不是超度了嗎?」
「超度不行,我現在只是脫了蟒身,投胎人天。但是不行,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
你看,它都有智慧!念《地藏經》,多數來講,是讓一個人脫離三惡道,生在人天道中。要往生西方,還要再念南無阿彌陀佛。
如果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直接把它從三惡道裏超度出來,直接送往西方極樂世界,就不要再周轉了。
不要無事找事,讓它先這樣、再那樣,這個要有智慧。
念佛而成善男子
下面經文接著講。你看這個人,就念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大家聞經,要會想:這個人就是我,我現在快死了。我們快要死的時候,希望不希望人家給我們講那麼多經典?「晚啦!我現在哪來得及啊?不用講那麼多了,就念一句佛。」好,念了一句佛。
爾時彼佛,
即遣化佛。
「爾時」,就是正當他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的時候。彼阿彌陀佛就派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
至行者前。
來到這個原來造作十惡罪、後來聽到大乘經典、然後又轉來念一聲佛的這個人面前,跟他講。
讚言:
讚歎他。
善男子,
以汝稱佛名故,
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喊他喊什麼?喊「善男子」。所以,大家也在擔心:《阿彌陀經》裏講的「善男子」是什麼人?這個地方就把原來造作十惡罪的人稱為善男子!
我們再複習一遍,這個人是什麼人呢?「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他是「作眾惡業,多造惡法」的人、「沒有慚愧」的人,這個地方就念了一聲佛,阿彌陀佛化現來到面前,讚歎他說:「你是善男子!」──這一句彌陀名號,轉惡為善。
為什麼稱為「善男子」呢?
「以汝稱佛名故」:「因為你念了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叫做善男子」。
「諸罪消滅」: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切生死諸罪消滅了。
「我來迎汝」:「我來迎接你」。你看,念一聲佛,被佛讚為善男子,諸罪都消滅,阿彌陀佛親自現前來迎接。
歡喜往生
作是語已,
阿彌陀佛話音剛落。
行者即見,
臨命終的人就看見什麼呢?
化佛光明,
遍滿其室。
化身阿彌陀佛就放出大光明,把他整個的房間照得徹亮,半夜裏照得像白天一樣,叫「化佛光明,遍滿其室」。
見已歡喜,
即便命終。
看見佛放光了,心裏邊大喜悅,在喜悅心當中命終了。
所以,我們每個念佛的人,死的時候是歡歡喜喜死的,不是苦苦惱惱死的。你看這裏說了嘛:「見已歡喜,即便命終」。歡喜命終,很歡喜的,「哎呀!好啊!佛來了。」
好不好?
(「好。」)
罪也滅了,好不好?
(「好。」)
佛來迎接,好不好?
(「好。」)
佛來讚歎,好不好?
(「好。」)
佛來放光,好不好?
(「好。」)
這樣叫「諸罪消滅,心大歡喜」。
到時候看見佛一來,寶手來迎接我們,當下命終。
剎那之間,
乘寶蓮華。
這一剎那之間,就坐上佛的寶蓮華,隨化佛之後,往生在七寶池中。非常的殊勝!
所以,善導大師在這裏又來解釋,分成六段。他先說:
行者正稱名時,
正當行者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還沒有落音,正當念佛的時候。
彼彌陀即遣化眾,
彼阿彌陀佛就化身觀世音、大勢至,「遣」就是派遣,派遣化阿彌陀佛,還有化觀世音、化大勢至,「化佛聖眾」。
應聲來現。
非常妙啊!「應」是答應,應他念佛的聲音,正在念「南無阿-」,還沒有念完,聲音還沒停止,阿彌陀佛來了──就這麼快!「應聲來現」,特別快!剎那之間,一點都不會等到第二句佛,不會等到第二秒鐘。
就像我們開電燈一樣,電燈的開關「啪嚓」,應聲,馬上那邊光就亮了──就這麼快。
所以,阿彌陀佛救度我們,那是非常殊勝的。
我們現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同樣的道理,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當我們聲聲念佛的時候,聲聲都有佛來現。只是我們現在看不到,如此而已。
所以,大家想要佛經常來圍繞我們、讚歎我們,那我們就念南無阿彌陀佛。
唯勸正念稱名
化眾既已身現,
化佛菩薩聖眾既然現身來迎接他了、顯現出來了。
即同讚行人,
他們就共同讚歎這個要往生的人。
第三,名所聞化讚。
這一段也特別重要。這個臨終的人聽到化阿彌陀佛,還有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讚歎他,讚歎什麼呢?
但述稱佛之功,我來迎汝,
不論聞經之事。
你看,阿彌陀佛來的時候只是講一件事,「但」就是只是;「述」就是講述,只講述什麼呢?「稱佛之功,我來迎汝」,因為佛講的嘛:「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他臨終的時候,遇到兩個法門:先是遇到跟他講說大乘十二部經典,然後再教他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可是,佛來讚歎他的時候,聽經、聞經,這個佛都不說了,所謂「不論聞經之事」,好像沒有發生這件事一樣,只是讚歎他說:「你念了佛,我來接你。」他沒有說:「善男子,你聞到經的緣故,我來迎接你。」為什麼不這麼提呢?
所以,祖師的解釋都很微細。善導大師就給出解釋:
然望佛願意者,
唯勸正念稱名,
往生義疾,
不同雜散之業。
化佛來讚歎,不提聞經,只讚歎念佛。這是什麼道理呢?是因為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叫「望佛願意」,第十八願的意思,是念佛往生願,這個符合了阿彌陀佛的本願、本意、本懷,所以,是隨順阿彌陀佛的本願,「唯勸正念稱名」。化佛來讚歎他,是鼓勵他:「你這樣正念稱名,這就對了!所以讚歎你念佛。」
「往生義疾」:往生對他來講,是很迫切、很重要的事情,在他壽命只有三寸長,甚至一寸長,命延一寸這個時刻,再跟他講其他的不重要的事情,不必要了。在這個關鍵的時刻,要講關鍵的佛法。所以,讚歎,只讚歎他稱念彌陀名號,所以「往生義疾」。
「不同雜散之業」:這個時候,不能跟他講其他的雜散之業,像聽聞大乘十二部經,稱為雜業,也稱為散業,這個就雜散了。應當專修念佛。
所以,大家如果臨終給別人助念,還誦這個經、那個經,你就沒有懂得阿彌陀佛的意思,你就在搞「雜散之業」,這樣可能會耽誤那個人往生。
明不明白?
(「明白。」)
所以,你那個不叫助念,你叫破壞助念。人家專門助念,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說:「哎!不行不行不行!先念這個、先念那個……」,這跟阿彌陀佛的本願不相應,阿彌陀佛也不讚歎你。你就是念了很多經,後來念佛了,佛說:「哎,以汝稱佛名故,我來迎汝。」是這個道理。
善導大師底下接著說:
如此經及諸部中,
處處廣歎,勸令稱名,
將為要益也,應知。
就像這一部《觀經》,以及其他很多經典當中,處處都廣泛地讚歎,勸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這個呢:
「將為要益也」:這個是最重要的利益。最關鍵的、最重要的,不要失去了。
這個臨終的人,聽到化佛告訴他,就看見光明遍滿他的房間。既然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耀攝取,他就「報命尋終」,這一期的業報、壽命很快就完結了;壽命一終,就乘著佛的蓮花往生在七寶池裏邊。
下品上生是個十惡的罪人。如果不講下品上生,關於臨終助念,是誦經還是念佛?可能在那裏都要爭執不下。如果學了這一段經文,應該沒有爭執了,對不對?大家都會專修念佛了。
「把你的佛給我」
印光大師也講過一個公案,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個年輕人,大概才二十歲左右,就得了重病,就要死了。但是,因為業障的關係,半天死不掉,死也死不去、活也活不來,痛苦得要命,就跟他爸爸講:「爸爸,你把你的佛給我,我就好走了。」
他爸爸說:「我沒有學佛啊!我沒有佛給你啊!我沒有出家、沒有修行,哪有佛給你啊?」
「爸,你只要答應一聲就可以。你不管有沒有,你答應一聲就行!」
他爸一看,自己的兒子到這個時候,在病床上這麼痛苦來求他,說「只要答應就可以」(如果是我們在座各位,是不是也要點個頭,對不對?也不可能再去調查調查),「好啊!」就答應了。當下一答應,他的兒子就安然落氣。
他後來就感到很奇怪:「這是怎麼回事呢?」就問寺院裏的師父。
師父就問他說:「那你是做什麼的?」
他說:「我是做廚師的,我做素食。」
「哦!」師父就明白了,他說:「那你有沒有到寺院做過素食啊?」
他說:「寺院裏打佛七,我經常去做素食。」
師父說:「好!有答案了。」
為什麼呢?他在廚房裏切菜、做飯,就聽到人家念佛七的聲聲佛號傳過來,聽到一句,心裏就有了一句,所以,他心裏就有了佛號。心裏有佛號,他自己都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他沒有專門去念佛。他的兒子要走的時候,有一些冤家債主來索債。索債,這個兒子沒有念佛、不知道啊,冤親債主說:「那你問你爸爸要,你爸爸有。」──是他兒子的冤親債主來借他兒子的口說把佛給它們。他只要點頭的話,冤親債主都能得到佛號的功德。得到佛號的功德,都離苦了,他兒子才可以安詳落氣。
所以,印光大師就評論說:他是漫不經心地聽到一句算一句,如果認真聽、認真念,那功德更大。
同時說明:他如果不是念佛,是誦經的話,那就不行了。誦經念得像雨點那麼快,聽了誰知道是什麼?「嗒嗒嗒嗒嗒嗒嗒嗒……」是不是?你看大殿裏面,寺院的僧人,師父把木魚一敲,飛快呀!「嘟嘟嘟嘟……」只聽到木魚聲,像雨點一樣,誦什麼不知道──這樣沒有什麼利益。這個是從它的形式來講、從它契合眾生根機來講。
我們這一段從法義來講,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大家要為我們的先亡超薦,也無過念佛。
至於說誦其他的經咒,有靈感,肯定有的,那也不是假的。你念《普門品》、念《地藏經》都有靈感。佛法,諸佛菩薩名號、大乘經典和咒語,都有功效。只是說: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來講,一切不如念佛。
《觀經》下品中生
我們再來看下品中生。下品中生的人就更降一個檔次了:
或有眾生,
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
下品中生的人是一個破戒的眾生。「具足戒」就是出家人受的戒。
那怎麼辦呢?
如此愚人,
一方面是犯戒。
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
偷盜三寶,罪業非常重。盜三寶物、現前僧物,偷盜常住,這是向十方佛、十方法、十方僧結的罪業,非常重的罪業。
不淨說法,
無有慚愧。
什麼叫「不淨說法」呢?他也講佛法,不過,他心不清淨,為了名聞利養,或者曲說佛法。比如說:本來這樣子的不能往生,為了討好對方,說:「沒關係!你給我二十萬,肯定能往生。」這個不叫「不淨說法」嗎?「你在我這裏打一場水陸,肯定能往生!」「你在我這裏做多大的功德……」為了自己的想法,就不按經典來講了。
如果有這樣的想法,首先就考慮自己的肚子,不是考慮眾生的生死,這個叫做不淨,內心不淨。
「不淨說法」有種種了,總之,不是站在佛法本身的立場,不是站在眾生解脫的立場,「不淨說法」。
「無有慚愧」:他還覺得很自豪,「你看!我本事大,我挺會弄。」叫「無有慚愧」。
以諸惡業,
而自莊嚴。
造作眾惡,他感到挺美的,把惡業當作莊嚴具──「以諸惡業,而自莊嚴」。
如此罪人,
以惡業故,
應墮地獄。
佛都授記他,以他這樣的罪過,將來肯定要墮落地獄。你看:毀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又「不淨說法,無有慚愧」,這麼多罪過!而且,「以諸惡業,而自莊嚴」,自己還覺得很美,沒有羞恥、沒有慚愧懺悔,還很勇猛,「如此罪人,以罪業故,應墮地獄」。
善導大師就解釋這個人:
多犯諸戒,偷盜僧物,
邪命說法,總無愧心。
兼造眾罪,內心發惡,
外即身口為惡。
心裏有惡,然後身體、語言都造惡。
自身不善,見者皆憎。
自己造作惡業,人家看到也知道他是一個造作眾罪的人。這個叫:
諸噁心自莊嚴。
驗斯罪狀,定入地獄。
如果檢驗他所犯的這些罪業,那肯定要墮落地獄。
所以,大家也在擔心說:定業不定業。那這個人也可以講:他就是造了定業,要墮落地獄了。
如果遇到了南無阿彌陀佛,就能轉換我們的業力。由此,雖然造作了惡因,但是不至於受惡的果報。念佛,因為佛的因緣──增上強緣,很有力量,所以把所有的惡業、諸障都消除了,往生西方淨土。
命欲終時,
造罪的人也會死的,他不是造罪就會長壽百歲的,長壽百歲也要死。所以,「命欲終時」了。
地獄眾火,
一時俱至。
火燒地獄的火,「轟」,地獄的火燒來很燙啊!地獄的火,我們這個世界可能找不到的,非常燙!溫度很高。「地獄眾火」啊──
「一時俱至」:剎那之間,地獄的火都燒來了,情況很危急!
這個時候(所以《觀經》的下品往生都是很驚險的),恰恰在這個時候,如果這個時候遇不到善知識,當下就墮落地獄了。哎,他還有一點點小善根,他過去有一些善根。
遇善知識,以大慈悲,
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
這個才叫「大慈大悲」,在這個時候來講解阿彌陀佛的救度法門,叫「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十力」就是佛的「十種大神力」。
廣讚彼佛,光明神力,
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這個都是讚歎阿彌陀佛的,這個叫「五分法身」,圓滿成就。讚歎佛的戒、定、慧、解脫和解脫知見。
此人聞已,
這個人一句佛都沒有念出來,他聽到人家這樣讚歎南無阿彌陀佛,他聽到了。
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前面說除「五十億劫」,這裏說「除八十億劫」。
為什麼一句名號除罪有多有少呢?「八十億」不是多嗎?對啊!比五十億多了。其實,這句名號除罪是一樣多,就是後面幾個字,叫「生死之罪」,就是說能夠除掉你的生死罪,讓你不再生死輪迴,能往生淨土。但是,是比較這兩種惡人,他們罪業的輕重,十惡罪人是五十億劫生死罪,破戒罪人更重一等,是八十億劫生死罪。所以叫做「除八十億生死罪」。
就好像陽光照到我們這個房間,如果這個房間是五丈見方的房間,太陽照進來,就滅掉了五丈見方的黑暗,對不對?如果這個房間是八丈見方,太陽照進來,就滅掉八丈見方的黑暗。其實,太陽的光也不止滅五丈和八丈,是所有的黑暗都給你滅掉,你有多大就滅多大。
這個下品中生的人,他是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聽聞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功德,當下消除──是這個意思。當時就除掉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地獄猛火,
化為清涼風。
剛才還是地獄的火熊熊地燃燒,他聽說善知識跟他講南無阿彌陀佛,現在火就變成清涼之風,哎,不是那麼炎熱焦烤,很清涼。
吹諸天華,
這些風吹過來,天上天花飄落。
華上皆有,化佛菩薩。
天花飄落下來,一看都是蓮花,上面都有化佛、化菩薩。
迎接此人,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
一念之間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善導大師這樣來解釋:說這個人命延不久,地獄的火來顯現,正當火現的時候,遇到善知識,這個善知識就跟他講說阿彌陀佛的功德,所謂「十力威德、光明神力」等等這一切。這一切是說明什麼呢?善導大師解釋說:這一切就是講阿彌陀佛的名號。所以,底下說:
罪人即聞,彌陀名號,
即除罪多劫。
我們這麼多天來,也都是聽聞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大家聞法入心,就除罪多劫。
除了我們人道的眾生之外,可能還有畜生道來聽聞的。有供仙的,就把仙堂也帶來。我們這裏邊肯定不止五百位、六百位、七百位,可能還有很多,在你座位下邊、椅子旁邊,它們也不占空間、不占體積。那麼,這些三惡道的眾生,畜生道也好、餓鬼道也好,它聽到這樣的佛法也得利益,也可以超越生死之罪。
好,到這裏。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