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下面這些各篇都是上人教敕弟子、弟子記載下來的,往往都有很鮮明的針對性,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今亦同。我們看到當時,上人如何勸勵弟子,也能把我們的心敞開,給我們一個啟發。

上人曰:
法然念佛之外,
每日誦三卷《阿彌陀經》,
一卷漢音,一卷吳音,一卷日文。
然而,此經宗旨,在於一向念佛,
故今一卷不誦,唯一向念佛也。

 

       法然上人說他自己,說:我法然念佛之外,我以前每天要誦三卷《阿彌陀經》,一卷是漢音(漢音大概是什麼音呢?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唐代的音了;吳音就是指江浙這一帶,「吳越」這一帶的音。因為當時的日本,跟中國的聯絡,往往首先來到中國江蘇這一帶,這一帶叫吳。所以,這個音就傳過去,「漢音」或許是唐代那個音,應該不是漢朝的了,因為佛教傳入日本,是唐朝傳過去的;一卷日文,就是用日本話來念的《阿彌陀經》。念三遍)。

 

       然而,這一部《阿彌陀經》的宗旨是什麼呢?「在於一向念佛」。所以,上人就說:「我從今天開始,一卷不誦了。」幹什麼呢?就「一向念佛也」,這個就是落實這一部《阿彌陀經》。

 

       我們讀到這裏,不會誦《阿彌陀經》的人,內心就有安慰了,就歡喜了,「哎呀!阿彌陀佛不過就是教我一向念佛嘛!上人也一向念佛,那我也一向念佛,剛好。」如果說「念佛之外,還有所不足,還要念《阿彌陀經》」,不識字的人就要悲傷落淚了。

 

       誦《阿彌陀經》,是五種正行當中的一種。誦經的目的是瞭解經義而來一向念佛。當然,作為道場的莊嚴,或者作為引導眾生的方便,作為瞭解念佛的道理,或者為別人講說念佛的法門,為此,我們都要誦《阿彌陀經》、瞭解《阿彌陀經》。但是,未必把他作為日課。我們通過讀誦的正行,是要進入一向專修的正定之業。如果進入一向專修正定之業,你每念一句佛,這裏邊都有《阿彌陀經》了。一天何止誦一遍?一天念六萬聲,就誦了六萬遍,因為落實下來了嘛!

 

       大家如果在社會上工作,機關做領導的,往往會接到上級的紅頭文件。紅頭文件下來了,首先要貫徹學習,哎呀!老學習,學習來學習去,三個代表也好,什麼也好,結果,就是不去落實,這樣是不對的。世俗間有兩句話,叫做「消化在血液當中,落實在行動之上」,那我們學佛也要這樣子,要把《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消化在血液當中。怎麼消化在血液當中?就知道「一向念佛」;落實在行動之上,怎麼落實?就從早到晚、從晚到早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的話,諸佛歡喜,彌陀愉悅。釋迦牟尼佛說:「哎呀!我講的經你聽懂了。你這樣是善誦經者。」所以,有不誦而誦《阿彌陀經》的,有誦而不誦的,他每天念了很多遍,就是不知道念佛,這就不瞭解經意。

上人曰:
大唐善導和尚之立淨土宗者,
以三經一論為正依,
以曇鸞、道綽為祖師。
本為凡夫,兼為聖人。
行業唯稱名,所期在來迎。
全憑彌陀願力,不輕自身愚惡。
不對他宗判勝劣,不比餘教論淺深。

 

       「大唐善導和尚之立淨土宗者」:我們淨土宗是善導和尚所建立,以三經一論為正依經典,這在善導和尚的著作當中怎麼表現出來呢?其實有很多地方表現出來,最鮮明的地方就是在《觀經疏》的「深心釋」當中,在解釋「深心」的地方,舉出三經作為我們的正依經典,講「五種正行」的時候說:「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就點出這三部經的名字。這一段可以看作是善導大師選出這三部經作為我們的正依經典──正行所專依的經典,叫「正依經典」。

 

       「以曇鸞、道綽為祖師」:這是我們的傳承。

 

       「本為凡夫,兼為聖人」:這是我們這個法門的攝受根機。

 

       「行業唯稱名,所期在來迎」:這都很簡單,這話語很簡單、很乾脆。修行沒有別的,行業只是稱念彌陀名號;所期盼的,不是開悟,也不是來生做什麼,「所期在來迎」,只要稱名,等待佛來迎接就好了,這一輩子就這一件事,沒有別的事。所以,「唯須稱名,待來迎也」,沒有別的事情,其他都是沒必要的。所以叫「行業唯稱名,所期在來迎」。

 

       「全憑彌陀願力,不輕自身愚惡」:我們稱念彌陀名號,是完全仰憑阿彌陀佛的願力,不輕視自己,「我是個愚癡者,卑賤者,是個造惡者,像我這樣的人,怎麼能往生?」不產生卑下心,不產生自輕,「自局其分」的心,而是覺得:完全仰憑彌陀的誓願,如此愚惡造罪之輩,決定往生!唯一向口稱彌陀名號,心心念念期盼必然來迎的阿彌陀佛。

 

       「不對他宗判勝劣,不比餘教論淺深」:我們只講自己修行,不跟他宗判別勝劣。為什麼呢?因為各宗各教的判法,比如說天臺、華嚴,他們通過判教,就要說明本宗的教法是最殊勝的。「我是圓教,你是偏圓、不圓,小、始、終、頓、圓。你是小教,小乘,始教、終教、頓教,我是圓教」;天臺也有藏、通、別、圓。天臺是純圓獨妙,這樣就判出深淺。淨土宗不判這些,也不比較勝劣,「哪一個是殊勝,哪一個是不殊勝?」都殊勝!都殊勝,但是能解決你的問題,這個才真正殊勝。

 

       打個比喻說:就像我們建房子一樣,建房子有不同的方案,比較這些方案,「這麼設計,那麼設計,哪個好,哪個差,怎麼建……」但是,對於一個窮人,他拿了這個方案,一點都沒有意思。為什麼?他沒有錢,拿了再好的方案,他比較淺深有什麼意思呢?比較勝劣有什麼意思呢?他心裏只有一個願望:哎呀!最好誰建好一幢房子,送給我,那最好!

 

       剛好!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就是如此,建好了極樂淨土的寶宮殿送給我們。不是我們自己在那裏設計方案,「哪個好,哪個壞,如何,幾層樓……」等等。

 

       既然如此的話,我們作為一個貧窮者,獲得阿彌陀佛所厚贈的這麼一座極樂的寶宮殿,我們就心滿意足了,就千足萬足了。所以,人家說好也好、賴也好,我們都不跟他比勝劣和淺深。也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當作一個愚癡者──我們本來就是愚者。所以,法然上人講:「我門徒不可喜好義理。」我們既然是愚癡卑賤之輩,不可議論其他法門的高低深淺,免得起鬥諍。

 

       剛才這一段對我們也很有啟發意義。人家來講:「你學的這個法門很差,你這個人只會念一句佛,你這個很淺。」那我們就唯唯喏喏地,「好好好!」退到旁邊,讓他說去,不跟他比,「我只要能往生就好了,深的給你去學。」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