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照顧自己
目錄
一、苦惱的世界需要陽光
二、心要有交流
(一)和阿彌陀佛交流
(二)通過讀書交流
(三)通過做事交流
三、自己照顧自己
四、如何照顧自己
(一)自我照顧
(二)互相照顧
(三)團體照顧
(四)阿彌陀佛照顧
一、苦惱的世界需要陽光
今晚和大家座談一下,不是法義上嚴肅的題目,但是和我們的生活、心性直接相關。
人其實很脆弱,我們這個團體也很年輕,很多出家師父也好,在家居士也好,在心理上確實還很不成熟,很不獨立,有一點點事情就在那裏糾結,很不快樂。我們有這麼好的法門,都快樂不起來,心裏老是苦悶,所以我最近總是講,要好好念佛,好好吃飯,好好做事,好好照顧自己。
如果有開朗的心境,完全可以為法門做一些事情。雖然說這個世界是苦的,人生的本質是苦的,但還是希望大家每天都能快樂、開朗、陽光。我們瞭解了彌陀的慈愛,領納了彌陀的愛心,也應該把它貫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把它表現在我們身上,展現出來,給這個苦惱的世界、給苦惱的眾生帶來一絲安慰和暖意——這是我們應當做的。
這個世界本來很苦,我們念佛人心中再沒有一份暖意,沒有一份柔軟,那就苦上加苦了。佛陀說,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華」,這怎樣在我們身上展現出來呢?
二、心要有交流
人總是需要交流。「流水不腐」,流動的水才不會腐敗;如果水不流動,就要腐敗了。人的心就像水一樣,不流動,封閉,就會生病。
心要交流,有幾個方面。
(一)和阿彌陀佛交流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要和阿彌陀佛有交流。我們學這個法門,日常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有的人每天念很多佛號,但是他與阿彌陀佛之間沒有交流,總是隔了一層,沒有那麼親切,念得很緊張,沒有愉悅感,心也不放鬆——這就是還沒學會和阿彌陀佛交流。
交流是什麼?交流就是相互融入。就像一滴水,投到大海裏面,就跟大海成為一體了。如果你把那滴水用罐子封起來,甩到大海裏,它不還是單獨的一滴水嗎?它就和大海沒有交流。所以交流要放下自我。當然,我這樣講,也都是語言上的,怎樣成為自己的東西,需要我們每個人自己去努力嘗試,深入體會,這是最根本的。如果我們內心和阿彌陀佛有交流,即使一個人住在山頂上,也不會覺得孤單、寂寞。
善導大師的「機法兩種深信」,在這個地方就能體現出來——一個罪惡生死凡夫,要投入彌陀的救度願海。我們心中充滿罪業,我們的人格是分裂的,我們每個人都傷痕累累。用什麼靈丹妙藥能夠讓傷口癒合?只有阿彌陀佛的慈愛。我們念著佛,就是讓彌陀的慈愛癒合我們的傷口,讓我們的生命和阿彌陀佛的生命成為一體,而且確確實實能夠感受到我們的生命在復甦,更加圓滿。雖然在念佛,如果沒有那種完整的生命感受,那就要在「機法深信」方面進一步加深。
這個法門很簡單,但是也很細微。我們的心,到底有沒有被彌陀的法水滋潤?乾枯的樹,得到雨水就會滋潤。我們這顆僵腐、無常幻滅、痛苦扭曲的心,得到彌陀的慈愛,就會煥發出彌陀的生命。這一點,是這個法門對我們的恩惠和照顧。我們要在生活中,在念佛中享受這份彌陀的慈愛,儘量把它傳播給有緣的人,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佛教講弘法利生,現在我們有資格講嗎?如果我們在座的自己都不能把自己照顧好,我們談弘法利生,就是一句空話,一切都沒有根。自己都照顧不好自己,一點小事都放不下,一點不同意見都接受不了,一點冤枉都受不了,確實還是太稚嫩了一點。
我經常講,要有「老油條」的精神。老油條是不怕油炸的。如果太嫩,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甚至五十歲還是這樣,說明我們的心智不健全,心理不夠健康。一個人總是要別人關愛,總是要別人體諒,總是要別人講好話,總是要有人來給他做思想工作——當然,我們這個團體應該有這樣的機制,但是從個人角度來講,這是有所不足的。總是要別人體諒的人,就像沒有骨頭的人,不會健康成長。沒有骨頭,只能躺著,站不起來,一站就倒了。
所以,要鍛煉自己,堅強起來。有了堅強的意志、獨立的人格和高尚的人品,我們才有資格談弘法利生。我們不可能生下來就是這樣,總是要有些閱歷。閱歷,就是所經歷的苦惱、痛苦、種種不順。不要逃避這些,逃避永遠不能成熟。遇到逆境就要迎面而上,所謂「環境何曾困志士,艱難到底助英雄」,如果你是個有志之士,環境怎麼能把你困住?而艱難困苦最終能夠助成我們。所以,我希望大家每個人都要好好照顧自己。
和彌陀的交流,要加強法義學習。不要看這個法門很簡單,「念佛一定往生,我知道了」。你知道了,怎麼落實,怎麼體現?這裏就有很多內容需要深入。如果心跟阿彌陀佛對接了,你放到哪裡都是一塊金子,都放光!你可以照顧自己,也可以行有餘力地照顧他人,這才是「人中芬陀利華」,這就非常好了。多一個「人中芬陀利華」,這個團體就多一份穩定的力量,這個世界就多一份溫暖的愛心。
(二)通過讀書交流
其次,讀書也是一種心的交流。讀古聖先賢的書,學習善知識的相關解釋,就是和古人交流,和佛菩薩交流,和聖賢交流,這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讀書,在法義上不深入,你就少了一個交流的管道。我們要學會讀書,與聖賢交流。
(三)通過做事交流
再次,做事也是一種交流。世間的人忙於事業,獻身藝術,其實也是一種交流。在獻身事業的過程中,他的心在活動,就不會死掉;不然的話,茫茫然無所事事,難以生存。甚至有的夫妻結了婚,吵嘴、離婚,離了婚又要找一個人來結婚、吵嘴,他其實是要找個人交流,不然一個人沒法過:這就是凡夫的不足。
在常住的道場,要領一份事情做。如果一個人不愛讀書,法義不深入,跟阿彌陀佛不能相契、交流,又不做事,性格再比較封閉,這樣的人幾乎是死路一條。
做事,是成全我們,不要怕做事。在團體裏做事,就可以跟別人交流,甚至吵嘴都沒有關係,大家的心都有碰撞。簡單的事情,會讓我們的心寂靜,比如剝花生米、摘菜,非常簡單的事,重複的機械勞動,會讓我們的心寂靜、安寧。像婦女打毛衣、納鞋底、繡花、織布,農民種地,補鞋匠補鞋,這些簡單、重複的勞動,這些讓我們專注的事情,其實都有定慧的功夫在裏面。如果善於用心的話,對我們都是有幫助的。
身體要鍛煉,心也要鍛煉。當然,如果你的心本來就很獨立,也很成熟,放到哪裡都可以,一句佛號隨身相伴,完全沒有問題。一般來講,領一份事情做,對初機的人還是很有幫助的,所以簡單的活兒儘量去做。
這是說心要有交流。
三、自己照顧自己
出家人是很不容易的。在家有在家的不容易,出家也有出家的不容易。出家,不是說把頭一剃,衣服一穿,就解決了,就畢業了:沒那麼簡單,這才開始。出家這條路走起來,是不太容易的。不容易在哪裡呢?生而為人,都是可憐憫者,有時甚至六神無主。在家人要靠家庭和社會維繫,夫妻、子女、家庭、社會關係,就好像灌木叢一樣,你支撐我,我支撐你,大家互相依靠過日子,所以他們一定要有家庭、社會的支持。出家人就不一樣,家庭關係都斷了,雖然說有一個團體,但基本上也都是自己管自己,所以出家人的難處,就在於必須自己面對自己,沒有逃避的空間,必須要鼓足勇氣。這也是出家人受人尊重、受人敬仰、有大丈夫氣概的地方。為什麼說出家人是大丈夫,帝王將相所不能及?就是因為他要自己面對自己。打個比喻,如果家庭像個灌木叢,出家人就像一棵頂天立地的松樹一樣,必須自己一個人獨立地站著,這是不容易的。所以,一個人如果出家多年,還能逍遙自在地過日子,已經相當不錯了,不談他有多大的修行。這個過程,是每個出家人獨自經歷的;善知識也好,團體也好,師父也好,只能在旁邊看護。每個人這方面都要經過一番歷練,都要自己走過一段辛苦的心路歷程。有一句話說「我可以幫你做飯,但是我不能幫你吃飯」,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既然選擇了出家的道路,總是要鼓足勇氣。
在佛門當中,如果是聖道門的修行,更要有孤峰頂上獨立的氣概和精神;相對來講,淨土門被稱為「易行道」,是因為我們有彌陀可以依靠,我們不孤寂。我們有阿彌陀佛,有觀音、勢至等諸大菩薩,我們就有根。如果我們和阿彌陀佛沒有建立聯繫,出家修行是很苦悶的,因為要單獨面對自己,可是又沒有力量。所以,我們要多多熏習法義,多多歷練,在這方面要有思想準備。
四、如何照顧自己
我希望,大家要好好照顧自己。照顧自己,有四個層次。
(一)自我照顧
首先要自我照顧。如果自己都不照顧自己,還有誰來照顧你呢?我出家、念佛這些年來,有的時候確實覺得有一個人在照顧我,也可以說是佛性的自己在照顧凡夫的自己。凡夫,有很多缺點,貪瞋癡慢疑都有,那麼誰來原諒他?就是阿彌陀佛,還有我們的佛性。貪瞋癡的「我」似乎是另外一個人,他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是一個可憐的小凡夫,為什麼不原諒他呢?如果固執地認為「這個貪瞋癡的人就是我」,那就沒有退路了。他其實是另外一個存在,是一個因緣的存在而已。所以對他好一點,也就是對眾生好一點,也可以說是對我自己好一點。用這種分離法——佛性的「我」抽身一閃,不好的是凡夫的「他」,他是個很可憐的小凡夫,我對他好一點,不是應該的嗎?
要好好照顧自己,心中就要有活眼。心中有活眼,腳下才有活路;心中沒有活眼,腳下只能是死路。
什麼是活眼呢?活眼其實就是空,心要空靈。就像這裏有一個孔,這就是空。我們臉上如果沒有七竅,不就死了嗎?一定要有空,有空才有活路。空的地方就很好,有空,你才能轉彎啊!比方這個房間,你要搬一張桌子進來,沒有空間能搬進來嗎?如果門不夠大、空間小,還轉不過彎。一定要有空。為什麼會有踩踏事件?因為擁擠,沒有空啊。沒有空就不行,有空間才能轉彎,才能轉身。
任何地方都要有空,心尤其要有空;如果沒有空間,那就是死心眼。把花生米打開,兩瓣花生仁,中間有一個胚芽,花生仁一定不是合緊的,一定是空的、虛的,裏面的芽才能長出來;如果夾得很死,胚芽就不能生長。所以,一定要有空,生命要有空間,心靈要有空間。這個空間,是無底洞,什麼事放進去都化得掉,就不存在事情了。什麼事都放在心裏不能化解,那就太苦惱了!
空是什麼呢?有修養的人,空是他的轉身處;開悟的人,空就是佛性;我們念佛的人,所謂空,所謂活眼,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在我們心中活起來,什麼煩惱投進去消不了啊?天底下有什麼大事呢?天塌了,有阿彌陀佛幫我們頂著;地球爆炸了,可以去往生成佛啊!還能有多大的事情?
如果人家給一個臉色你心裏就過不去,那就是沒有空。難道這句佛號不能消化別人的臉色嗎?但是你根本就不把這句佛號當作本命元辰。所謂「以念佛為自己本命元辰」,這句話是印光大師講的,本命元辰就是我們生命的根本。有這句佛號,就沒有消化不了的事。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凡夫,一定要仰靠這句名號,這才是活眼。如果死心眼,念著佛,但是不把煩惱往這裏面投,自己端著,自己「享受」——那不是享受,而是難受,心裏過不去,晚上睡不著,「我要逃跑,換地方」。有南無阿彌陀佛,你往裏面躲就好了,不用換地方。
當然,有時候環境的改變也會幫助我們,挪出一定的空間,所謂「樹挪死,人挪活」。因為堵在一個地方,眼睛盯著看,就只能看到這些;換一個角度,退後一步,可以看得更全面。如果固定一個環境,我們的心本來是愚癡的凡夫心,都很疲勞了,都是條件反射了;換一個地方,會有一個轉彎的餘地。
這是第一點,希望大家好好照顧自己,心寬寬坦坦的,不要自苦自惱。
我在這裏教大家,其實有時我也是自身難保。不過碰撞了這麼多年,略微有一點「耍無賴」的精神:被打倒了,就賴在地上不起來,躲過後面的一招。如果起來,又要被打倒了,何必硬撐呢?要服輸。
人生如同拋物線,扔到天上會落下來。在我這個年齡之前,應該學習上進;到了我這個年齡,就要學會往下走了。這個時候如果還不老實,不往下走,還要往上頂,那就不是拋物線了。往下走很舒服,要往後退,退才是學問,才是人生的智慧。
進誰都會,退才要學呢。進不用學,誰都知道進:公司要越開越大,官位要越做越高,名聲要越來越響,什麼都求多、求大、求好、求高,不知道退。等你學會退的時候,就會感到確實別有一片天地!退的時候,你會覺得很自在。退有很多收穫,有很多空間,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
要學會退。跟別人發生紛爭,會退的是高手,不會退的是傻瓜。為什麼會發生交通事故?大家都想進。怎樣解決堵車問題?個個都往前進嗎?交警來了,首先讓大家退。退,才能緩解擁堵。幾百輛車堵在一起,誰先退,誰就是智者,誰就積了福報。因為第一個退下來的,使全盤皆活,這個活的功德就是他的。不要不捨得退,要學會退。《宗風·俗諦》的「肯吃虧不計較」,我們講了不知多少遍了。明知吃虧是福,偏偏不願吃虧;曉得計較是苦,恰恰就好計較。所以我們雖然修行,但是很慚愧的,這麼簡單易懂的兩句話,就是做不到。比如某件事不是你做的,有人硬說是你做的,你能接受下來,這是天大的福報啊!因為你在替別人受過。有這樣的機會幫別人分怨共過、擔待罪業,多好的事情!耶穌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擔待了眾人的罪,被釘上十字架。他有罪嗎?沒有。他救贖了眾生,所以他被稱為偉大的人。阿彌陀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以名號來救度我們,他成就了無量的功德,並以無量功德承擔我們的罪業。我們下了地獄,他說:「念我的名號,我就到地獄去救你。」這不就是擔我們的罪業嗎?他來為我們做替罪羊啊!如果我們能甘心做替罪羊,那我們所做的不就跟彌陀做的一樣嗎?何況我們其實也沒擔什麼罪,因為我們在阿彌陀佛那裏預支了,都得到好處了。如果沒有被阿彌陀佛救度,我們能擔得了嗎?「阿彌陀佛已經救度我了,阿彌陀佛這樣來擔我的罪,我們也可以擔一點別人的罪」。
心要寬敞,心一寬敞,就沒有什麼事情了,「道場以無事為興隆」。在道場裏,哪有什麼了不起的事?都是由於我們的心很執著,很堅固,很僵硬,沒有空間轉彎,心量不夠,才要去辯解,所以才照顧不好自己。
所以,想自我照顧,就要練好內功,要看淡一些,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事。如果真正感受到彌陀救度我們的恩德,天底下有什麼事情過不去?只有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一切靠準阿彌陀佛,靠得踏踏實實。我們個人沒有能力,就死死地靠準阿彌陀佛,這是信心和力量的來源。
(二)互相照顧
我們在一個團體中共住,是難得的緣分。俗話說「百年修得同船渡」,同坐一條船的緣分還要共修百年。我們同在一個道場,同吃一鍋飯,同念一尊佛,同上一堂殿,哪怕你瞪我一眼,也是有緣分啊。「謝謝!我倆有緣分,你瞪我一眼,很好。」如果你這麼幽默,保證他也瞪不下去了。緣分是很寶貴的。
在這個世間,每個人都是煩惱業力的凡夫,大家都不容易,所以要彼此體諒、寬容、照顧,甚至彼此包庇。當然不是說大家可以隨便做壞事,而是說師兄弟之間要有一些互相關照,有些事情不一定要彙報到師父那裏。小事彼此關照一下,下次不犯就好了。
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個罪業凡夫,有很多不足,就能體諒對方。我們又不是聖人,所謂同病相憐,要彼此相扶。就好比我們都是殘兵敗將,從戰場下來,你拄左拐,我拄右拐,走路你攙著我、我攙著你,共同向淨土而去。
所以,我們不要互相欺負、互相損害,而要互相照顧。抱怨、牢騷都沒有意義。人生無常,瞬間即逝,自己好好過;行有餘力,照顧周圍的人。
(三)團體照顧
我們這個團體,最好形成一種氛圍和制度,讓團體裏的每個人能夠住得安樂、感到輕鬆,避免因為團體的要求而過分壓抑個人空間。團體是由每個成員組成的,要讓每個成員有一定的寬適度。所謂寬適度,就是大家感到挺適合。這樣,這個團體才是健全的。
我們不是做給別人看的。為什麼這麼講呢?由於團體管理、聲譽等原因,團體往往會表現出一種強勢。比如說,假如我這樣要求:「弘願寺是念佛道場,要做出念佛表率,每天要有五堂課。五堂課還多嗎?才五個小時,在單位上班還要八個小時呢!」那你就沒辦法了,為了集體的利益,即使累也要扛著,扛到生病。這就是為了道場聲譽,對大家作過分的要求。
我們這個團體比較年輕,不成熟,有缺陷,這是自然的;所以不要求大家爭什麼面子,只要大家過得好,我就覺得挺好。弘願寺到現在還沒有打佛七,按說這也是講不過去的——專修念佛的道場,講一向專念,連一堂佛七都沒有打過,別人會認為我們是假修行。我們現在還不具備這個條件,吃的、住的,來的人都沒法安排。我是不想讓我們的出家眾在這裏過於勞累。我們這個團體,信眾比較多。居士來三五天也就走了,他們是客人,而師父們天天在這裏住,那是不容易的。所以信眾未必理解出家師父的難處,「弘願寺什麼都好,但是好像鬆了一點。出家師父人品都不錯,但是好像威儀不太好」。我們聽到這樣的聲音,要自我反省,我們有進步的空間,但也不必如臨大敵。執事和班首師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把脈,來調整。「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出家人在道場是本;居士來了又走,是末。這個本,怎樣固住它?出家眾在這裏怎樣安住,怎麼安心念佛,這些既不能太緊,又不能太鬆——太緊則容易繃斷,容易出問題;太鬆則放逸。所以,每位住眾也要自覺,我們是一個團體,要互相成全。具體怎麼落實,還需要我們多多思維,多多摸索。
團體的照顧,還有一個意義,就是我們這個團體要允許個人暴露他的缺點和不足。因為我們都是凡夫,本來在佛教的修行當中,有善惡的觀念,有修行的觀念,在這個大前提下,個人暴露出某種缺點,並不是大不了的事情。我們內心深處的惡毒,遠遠比暴露在表面上的要多得多。我們這個法門,本來就是救度凡夫的法門。如果你覺得不可容忍,那是你少見多怪。這樣不是很正常嗎?你有一天也會這樣;即使表面沒這樣,心裏也會這樣;你今生沒這樣,前生也可能是這樣,我們內心深藏著很多業習種子。當然,缺點終歸是缺點,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和處理方法,有一定的寬鬆度,效果會更好。
(四)阿彌陀佛照顧
歸根結底,要阿彌陀佛照顧我們。彌陀的光照著我們,他的心顧著我們,所謂「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阿彌陀佛常住其頂」「常來其人之所」。我們雖然沒看到,有時似乎也感覺不到,但這是實際存在的。彌陀的照顧,是安心、安慰,是希望,雖然無形,但就像母親的愛,環繞在幼兒周圍,不管幼兒有沒有感受,母愛是存在的。彌陀的愛環繞在我們周圍,是實際存在的。幼兒在母愛的眷顧當中會很安全,既使是母親的一件衣服在旁邊,他也感到很安心,這是很自然的。所以,我們在彌陀的愛中,會有安心、安全、安慰,這就是彌陀照顧我們的證明。
我們要跟阿彌陀佛多交流。怎麼交流?就是要去聽阿彌陀佛的話。怎麼聽?「我有一天聽到阿彌陀佛對我說『某某人啊……』」,不是那麼聽,那麼聽恐怕要出問題、出故障了。要用我們的心去聽,要深入這個法門,徹底放下自己,歸投彌陀的懷抱,所謂「通身放下,徹底靠倒」,徹徹底底歸命阿彌陀佛,徹徹底底把自己交出去,不要粘在自己手上。我們能徹底交出去,彌陀就會徹底為我們負責,我們就會感到心寬路廣,前途無量。知道自己是最徹底的罪業凡夫,在痛苦、無助的時候,一定會感受到彌陀的力量就在旁邊,彌陀的愛心照顧就在旁邊。我們唯有活在彌陀的眷顧當中,才有安全感;我們蒙受彌陀的慈愛,才有可能把它傳佈給周圍有緣的人;我們只有感受到彌陀的愛心,才可能學會照顧自己。所以,拜託大家不要自苦自惱,要好好照顧自己。
淨宗法師2013年4月8日講於弘願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