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淨宗法師2006年9月24日講於長春「般若寺」

 

不要自暴自棄

       大家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

 

       法照大師的這首偈子,是普勸一切眾生都要回心多念阿彌陀佛,只要你能夠回心多念阿彌陀佛,「能令瓦礫變成金」,「瓦」是指瓦塊;「礫」是指建築垃圾,碎石頭、破磚頭,叫「瓦礫」。瓦礫就是沒人要的了,但是,瓦礫能變成黃金,黃金就是最可貴的。

 

       這是一個比喻,「能令瓦礫變成金」,「瓦礫」是指前面那種貧窮、下智、破戒、罪深,這些都是十方諸佛國土所不容受的,諸佛國土清淨,不能容受這樣根機的眾生,所以,好像垃圾一樣,被掃到旁邊的──這一種。但是,這些人如果能夠回心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旦往生西方,就能得不退轉,究竟成佛,這不就叫「瓦礫變成金」了嘛!

 

       所以,我們就不要自暴自棄了,不要老是在這裏做瓦礫、做破瓦塊,「哎呀,阿彌陀佛啊,我不願意到你極樂世界變成黃金。」願不願意?

 

       (「願意。」)

 

       就是啊!在這裏是個破瓦塊,那有什麼作用呢?

 

       我們在這裏雖然沒有用,可是到達極樂世界能成佛。所以,阿彌陀佛廣度十方眾生,讓大家到淨土成佛去。

 

       假如說我們在這裏出門撿一個瓦塊、撿一個石頭,不論這個石頭是大還是小,是長得齜牙咧嘴還是長得比較圓溜光滑,是白顏色還是黑顏色,所有的石頭撿來都能變成金子,大家出去撿石頭的時候,會不會挑挑揀揀?

 

       (「不會。」)

 

       那就好啦!只要是石頭,撿來都能變成金子,那麼,我們隨便碰到一個,手邊上的都要把它抓來,是不是?我們就不會說還選一下:「哎,這塊石頭不好看,放旁邊。」不好看的撿回來也是黃金。

 

       阿彌陀佛來到這個婆婆世界,撿我們這些十方的造罪眾生。雖然我們在這裏不好看,我們貧窮、下智、破戒、罪深,但是撿到極樂世界,變成黃金,阿彌陀佛是不會丟棄掉的。所以,不要這麼比較。

 

       結果這些石頭互相在比較:「啊?你哪裡有份呢?你看你長得這麼醜,長得一點也不光滑,像我長得這麼光滑嘛,應該撿去能變成黃金;你長得這麼醜,就不應該變成黃金哪。」

 

       那個長得醜的石頭也自甘下劣:「是啊,我長得這麼醜,可能不能要,撿到極樂世界,撿去可能變不成黃金。」他不知道,雖然在表相上石頭的顏色有不同、外形不一樣,但是體質一旦到達極樂世界,通通成為不退轉菩薩。

 

       所以,我們就不要自甘愚劣,我們雖然說煩惱很深,罪障確實也不淺,但是我們的佛性跟佛一樣平等。我們到達極樂世界,佛性自然開發。所以,就不要自甘下劣,能夠有這一句名號,通通往生。

 

       印光大師也有四句偈子,剛好和前面法照大師的偈子很能吻合,跟我們剛才的解釋也很一致。他這樣說:

四十八願度眾生,
逆惡歸心也來迎,
非是混濫無揀擇,
憐彼是佛尚未成。

 

       前面說:「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這裏也一樣:「四十八願度眾生」,「逆惡」,五逆十惡的眾生;「歸心」,前面說「但使回心多念佛」,這裏是一個意思,「歸心」、「回心」;「也來迎」,也來迎取你,「總來迎」,都是一樣的道理。即使是造作五逆罪、十惡罪的人,你歸心念佛,也來迎取,一個不漏。

 

       那這樣不是太沒有選擇性了嗎(所以,佛的智慧和慈悲啊,超過我們的凡情)?我們會覺得這樣不公平:「五逆十惡的人念佛也住生,這哪裡公平?沒有地方講道理啦!」

 

       其實這個是凡情執著。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不分這些的。如同前面所講的,在這裏雖然是五逆十惡,到了淨土,瓦礫變成黃金。

 

       所以,印光大師講「非是混濫無揀擇」。前面有四個「不簡」,「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印光大師講:這不是法藏比丘、阿彌陀佛含混籠統,好像也不選擇、也不分別。那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憐彼是佛尚未成」:即使是五逆十惡的眾生,他的本地覺性跟佛是一樣的,只是因為他被愚癡、妄想、顛倒、執著所覆蓋,所以造罪造業、沉淪六道。諸佛慈悲憐憫他們,佛的慈悲心,是站在哪個角度呢?不是說:「你順我的心,我就慈悲你;你滿了我的意,我就答應你。」不是這樣的角度。我們凡夫就是這樣,「你聽我的話,我就慈悲你」,這個是利益交換。佛的慈悲是憐憫我們眾生本來就是佛,「本來是佛,結果去六道輪迴,這個太可惜了!」這就慈悲了。所以,釋迦佛成佛就講: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可是,造罪造業去輪轉,怎麼不引起佛的大慈悲心?憐彼本來就是佛、但是沒有成佛,才造罪造業。一旦到達極樂世界,通通成佛。

 

《念佛感應錄》收錄劣根往生事例,激發信心

       有這麼一個往生的案例,我覺得非常好!是一個貧窮者往生。

 

       我們弘願寺出過三集的《念佛感應錄》,一集、二集和三集,所收集的例子多數(應該說絕大多數)都是取那些下根劣智、沒有智慧、沒有學問、不識字,甚至也沒有吃清口素,甚至念佛也是煩煩惱惱……但是這樣的人,得到確證往生的,以這樣的例子來說明。本來往生不限於這些人,出家、多才、上根利智、勇猛精進──當然,這些人往生,因為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所以,我們編的《念佛感應錄》不以這個為重點,沒有取,免得人家誤解說:「哦,要這樣才可以住生。」反而取那些比較下根、低劣的人,哎!他念佛也能往生!以此激發大家的信心:我們念佛通通都可以往生。我們所取的案例,多數是近代,甚至是最近幾年,或是近一兩年,我個人親自見到的,或者是蓮友的父母、家人有關往生的實例,記載下來,所以是很現代的。

 

       也有少數部分是歷史上很出名的案例,像剛才所說的瑩珂法師就是一例。

 

民國青島張氏往生事例

       這裏講一例,就是民國時代,在山東青島的湛山寺,湛山寺是倓虛大師所建的道場,可以講,和我們般若寺是一個系脈的,倓虛大師建造的。倓虛大師當年在湛山寺講經說法,其中有一位女居士,姓張,她就住在青島,家裏很貧窮,丈夫是在碼頭上拉黃包車的,家裏養了兩個孩子,十來歲左右。婦人就在家裏做家務,有法師講法,她也偶爾去聽,哎,聽來聽去就知道有極樂世界。所以,她就念佛求生西方。丈夫一大清早就出門,幹苦力活兒嘛,在碼頭上拉車,晚上才回來。這個婦女年紀並不太大,小孩子才十歲左右。過去都早婚,估計她也不過才三四十歲吧。

 

       有一天,她就跟丈夫講:「你以後帶兩個娃好好過,我要回極樂佛國了。」突然來了這一句,跟她丈夫說:「我要回佛國了。」到佛的國土了。

 

       她丈夫一聽,就氣不打一處來(他丈夫因為沒有熏習佛法),就說:「得了呢!(就算了吧你!)我們家窮得這樣,還不夠啊!你還扯什麼到佛國去?」講這些話,他聽都不想聽,頭都不回,拉著車就出去了。

 

       依他的想法:往生什麼極樂世界,是一種……好像神話一樣,「這是有錢人吃了飯沒事幹,在那裏閑搗鼓;我們家這麼窮,吃了上頓忙下頓,你還跟我講這一套?」不理她,就出去拉車了。

 

       她被丈夫這麼說了一頓,心裏也很平靜,就跟兩個孩子說:「兩個娃啊,你們要好好聽爸爸的話,媽媽就要走啦,要到佛國去了。」兩個孩子還小,也聽不懂到佛國是啥意思,反正媽媽挺好的,就出去玩兒了。

 

       小孩子玩到中午就要吃飯,鍋裏沒飯,就喊媽媽,媽媽坐在床上,一喊也不答應,兩喊也不答應。一看,哎,這小孩兒就看出來了:媽媽沒有了,死掉了,走了。兩個小孩就大哭,嚇得哭了。鄰居就驚動了,跑來一看,她坐在那裏端端正正,面色就像平常一樣。

 

       你看,三十幾歲,人也年輕,無病無災的,跟丈夫說好,跟兒子打好招呼,說走就走,多殊勝啊!

 

       她丈夫回來一看,心裏就很悲傷,就哭了,說:「哎呀,我老婆早晨就跟我說要走,我還以為她講話騙我,想不到真走了,捨下我們父子了。」

 

       這個婦人家裏很窮,丈夫也沒有錢。後來事情傳到湛山寺,還是念佛的佛友,大家湊一點錢,給她買幾塊棺材板,把她葬了。

 

       你看這麼一個人,雖然很貧窮,地位很下劣,她念佛可能也沒人知道,也沒有出去打廣告:「哎,我修行了。」連丈夫都不知道。這樣老老實實、穩穩當當念佛,殊勝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往往說:「我念佛,沒有時間哪!」我們念佛沒有時間,她也是做家庭婦女的,要照顧兩個孩子的生活,要縫洗、要炊煮、要做家務、要服侍丈夫,那麼,她都有時間念佛──就是心沉下來,好好念。

 

       念佛法門是不選擇眾生的根機,只要大家願意往生,通通都可以去往生。連五逆十惡的人都可以到極樂淨土,那還有誰被排除在外呢?

 

       所以,這一點要有認識。

 

第十三講: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今天下面一講,我們來學習善導大師的「念佛時節之文」,標題是:「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時節」就是念佛時間的長短;「不問」,誰不問呢?阿彌陀佛不問,不管你念佛時間長還是時間短,只要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必然往生淨土。

 

       因為我們很多人,尤其是初學佛的,他說:「哎呀!念佛這麼殊勝、這麼好!」心裏還是想往生。但是想來想去,說:「我昨天才歸依……」或者說:「我到現在還沒歸依,我才遇到這個法門,我念佛時間還不長,像我這樣子也能往生嗎?是不是要念到三年五年、三十年五十年?」

 

       為了破除大家這樣的疑惑,善導大師就告訴我們說:念佛往生,不在時節長短──不在時間的長短。

 

不問時節久近之文(一)

       下面有幾條文,我來說明一下。善導大師解釋的「念佛時節之文」分成三段。念佛應該怎樣念呢?念佛時節怎樣說明呢?分成三段來說明:

上盡一形,
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
或從一念、十念,
至一時、一日、一形,
大義者,
一發心以後,
誓畢此生,無有退轉,
唯以淨土為期。

 

       這也是在《觀經疏》當中,說念佛的時節,用這三段話來說明:

 

       第一段是從多到少:「上盡一形」就是一輩子的念佛,下到「一日」,就是一天,甚至是一個小時,或者說一念之間,這是從多向少。

 

       第二句是說從少向多:或者從「一念、十念」,延續下去,到「一時」,然後到「一日」,然後到一輩子的念佛,這叫從少向多。

 

       第三句說「大義」,「大義」就是一個根本原則、要領在哪裡呢?「一發心以後」,發什麼心呢?發願生心(發願往生淨土這樣的心)、信順心(信順阿彌陀佛的救度,不懷疑阿彌陀佛),「我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一旦發起,一輩子不改變,「誓畢此生」,發這個心不是說「我就發三年的心,我念三年佛」──不是的。是發心長遠,「我這一輩子」。 「畢」就是完畢的畢,發誓「我這一輩子到頭」,「誓畢此生」;「無有退轉」,不改變、不退墮;「唯以淨土為期」,直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作為我的目標。「不退轉」是指我們的心不退墮下來,不轉到其他的修行法門當中去,我們專修念佛,就在念佛門中,不退下來,也不改變。

 

       這三句話主要是落在第三句,就是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是從現在直到臨終的。這個才是一個專修念佛的時間。

 

       因為每個人遇到這個法門的時間各有早晚,每個人的壽命也各有長短,所以才說從少向多、從多到少。

 

       從多到少什麼意思呢?就是我一開始發心的時候,就準備念一輩子的佛——「上盡一形」。但是,人命無常,或許今天發了這樣的願,結果過了一個月就發現得了癌症晚期了,那我們雖然說念一輩子,並沒有念到一輩子,這就是下至一個月,或者說「哎,只有十天」,或者更短的時間,突然有什麼事情,往生了,那這樣也通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還有一種人,比如說在醫院裏急救的,本來就是癌症晚期,「哎呀,我現在念佛了,也不指望能夠念多久的佛,就準備往生了」。醫生說:「你只有幾天的時間了。」他念念念,哎!身體念好了,這樣反而就延續下去,從一念、十念、一時到一輩子。這個叫從少向多。

 

       本來人生壽命不定,人生無常,所以,這個時節長短是不能確定的。

 

老和尚從七日到一生的念佛

       臺灣有一位老和尚,名字我忘記了,出家時也年紀不輕了,平時也沒有好好用功來念佛,總是應酬信眾啦,忙一些雜碎的事情。

 

       到晚年得了重病,去醫院一檢查,醫生跟他說:「你最多能活七天,趕緊準備準備吧!」

 

       老和尚一想,說:「哎呀!我到這個年紀了,最多只能活七天了!」這七天他反而特別精進勇猛,「我一輩子沒怎麼念佛」,這一段時間,他就杜絕外緣,一個人在家裏念佛等死。反正七天就要死了嘛!這個時候真的叫萬念俱灰、萬緣放下,一心求生西方,「我就這七天時間了,我就好好念吧!」

 

       哎!情況相反,七天過後,他不僅沒有死,癌症消除了,身體還健康起來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這幾天完全放下,感應道交,這樣,業障消除。哎,這樣念下來之後,他就得到念佛的好處。


他就是從七日(他準備念七天佛的),下從一念、十念、七日,然後延續,繼續念。過了一段時間,一年、幾年才往生。這麼一個狀況。

 

       這個例子一方面是說明:我們人生壽命不定,應當現在就開始念佛,早一點念佛;同時,念佛是相續一生,貫徹到命終的。

 

       所以,《阿彌陀經》也如是說,《無量壽經》也如是說,說「乃至十念」,善導大師解釋就是「上盡一形,下至十聲」。

 

       病好的方法:一心求往生

       由這個例子,也想展發幾句:往往我們很多人,信仰沒有深入,念佛就是求病好,有了病,來念佛。念佛求病好,靈不靈呢?感應不感應呢?你說不靈吧,有很多人念佛就病好了;你說靈呢,「我念佛半天,還沒好」,在那裏著急。

 

       靈不靈取決哪個方面?看你的心是不是虔誠,另外,看你的心是不是放下。像剛才這個老和尚,如果他那七天就是念佛求病好,我估計不太靈,「哎呀,我就快死了!阿彌陀佛啊!你救救我,我還有寺院沒蓋完,是不是讓我再活幾年?」因為有這個心,和阿彌陀佛之間就有隔礙,心中就有掛礙,就沒有全部放下來,心門沒有向阿彌陀佛全部敞開,就有一個固定的目標擋在那個地方(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梗在那個地方,這樣佛力加持的效果就微弱。反過來講,你完全放下來,萬念放下,「我就打定主意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死也好、活也好,病重難過也好、病輕也好,不管如何,活下來也行,死了我就剛好往生。打定主意這樣來念佛,往往有不可思議的奇效。像剛才那個老和尚就是如此,七天念佛,病都消除了,也是因為他萬緣放下的緣故。

 

       所以,印光大師就講:如果你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不求世間福報,你自然得世間福報,子孫賢孝啦,家庭平安啦,身體康泰啦,病轉健朗啦……如果你念佛不求往生、只求世間福報,這樣所得世間福報反而下劣。為什麼呢?因為心跟佛心不相應,感應就有障礙,同時又不求往生,如果說大命將終,病很重,你只求病好、不求往生,萬一病沒有好呢?兩頭落空:一方面病沒有好,另一方面往生沒得到,這樣是不是兩方面都損失了,對不對?如果一心求往生,能得雙保險,「如果病不好,我剛好快一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免得在這個世界老受罪;如果病好了,也行,再活幾年」。所以,不勉強。

 

       當然,如果是上根的人,猛根、利根的人,我們暫且不談,像這個瑩珂法師,人家根機還是好,對不對?阿彌陀佛現前了,告訴他說:「你還有十年壽命。」他說:「我不要了,我現在就要去。」根機還是好。

 

心不要太躁妄

       我們一般的人,我想,心不要太躁妄。

 

       印光大師也講了:念佛之人,活到一百二十歲也可以,明天死了也行,都好。

 

       我們的壽命是隨過去的業力而來,我們不要給自己規定什麼時候往生。同時,隨順阿彌陀佛的願力接引,阿彌陀佛到時候自然會現前接引我們的。

 

       也有的人,心比較躁妄,可能會出毛病,自己就給自己規定了哪一天往生。

 

       我也遇到一個人,她說:「師父啊,你可救了我了。」我怎麼救了她呢?她念佛看表相,聽說人家念佛站著走、坐著走,她自己就發了個大願,她說:「我念佛,三年往生,站著走!」豪言壯語講得好啊!她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也特別用功。她說:「師父啊,你不知道我怎麼念佛,炒菜時候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個珠子都不敢丟掉,每天念佛十萬聲,我覺都睡不好!」為了達到十萬聲,她念四個字,而且念得飛快,是很困難的,因為想達到三年預知時至、坐脫立亡嘛,想給人家看看嘛!

 

       其實這個心不老實,是想做表面文章給人家看──這個不行,這個肯定不行,老實念佛人不會這麼做(像青島那個女的,人家就是老實念佛人。沒有人知道,悄悄念佛,坐那裏走了)。這樣,就是在外表表現給人家看,但是,她也真在念哪!我遇到她的時候,離她三年圓滿時間還差三個月。我告訴她念佛的道理之後,她說:「哎呀,師父啊!你可救了我了!」不然的話,她準備怎麼做?那你就不可想像,她念到兩年的時候,心裏就有點沒底了:「我都念了兩年了,感覺不像啊!」又過了半年──過了兩年半,還剩半年了,她話都講出去了,道場那麼多人,一百多人都看著她啊,平常都鼓勵她,說:「老菩薩,我們都看你的啦!」人家每講這句話,對她等於就加了一個壓力。她自己話也講出去了,人家看到她都說:「哎呀,看你的啦!」看她的,怎麼看?

 

       快到兩年九個月的時候,心就著急了。後來我就跟她講。我講完之後,她下來問我。因為我一開始還不知道,我就說:「念佛人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你就發這個願就好了,你不要要脅阿彌陀佛,什麼時候一定來接你,這個時間讓阿彌陀佛來定,我們遂順佛願,心裏柔軟不好嗎?這樣就可以。」

 

       我還不知道她定了一個三年,我這麼講完之後,她的擔子放下來了。然後跟我講:「師父啊,我有怎麼怎麼回事……如果這次你不跟我講,再過三個月,我準備自己……(自刎狀),我到時候如果走不掉怎麼辦?我到時候走不掉,我準備拿一根繩子上吊,吊死算了。」

 

       我說:「你吊死了,你就做冤枉鬼,吊死只有下去。」

 

       她到現在還活得好得很,走路跑得跟小坦克一樣,長得胖墩墩的,快得很。因為她這個心,她不瞭解往生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同時,她有那種想作秀(現在講「作秀」)給別人看──她倒不是為了作秀,想來一個坐脫立亡,來啟發大家的信心。
這個都要水到渠成、功到自然成、瓜熟蒂落,你不要自己老在那兒咋呼。你看歷代祖師誰這樣講的?走了就走了嘛!

 

 

不問時節久近之文(二)

       第二段就是「正定業之文」,這一段我們學過,再來讀一遍: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行住坐臥,
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只要念念不捨,這個都是正定之業,不在你時間長短,所以叫「不問時節久近」,阿彌陀佛不會來問一問你──你想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前來了,問一下:「某某人哪,你想到極樂世界啊?你念佛念了幾年哪?」

 

       「哎呀,我才念了三天。」

 

       「三天還不夠啊!三天不接你,念了三年才接你。」

 

       阿彌陀佛不會問這個時間的。你哪怕就是念一念、念一句、念一聲、十聲,壽命終結,像《觀經》下品的,都是念了一聲佛、十聲佛的人,當下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銀行取款喻:一向稱名,不問時節

       這裏我也想打一個比喻,大家通過比喻來理解。比如說:你從家裏拿了一張存款單,到銀行去取錢,早晨出發,家離銀行有點遠,路上交通又不方便,又有別的事兒打閑岔,又交通堵塞,一直到下午才到了銀行的櫃檯。你來一趟可不容易啊!那麼,把存款單遞上去,銀行的職員會不會給你錢?你把存款單拿出來,「哎,我這上面有存款,我要取錢。」會不會給你?肯定給你,對不對?只要你拿銀行的存款單來就行了。

 

       另外一個人,他家就住在銀行旁邊,隔得很近,一出門就到了,一分鐘就到了。到了銀行,把存款單往上一遞,銀行的職員會不會問其他的話?「哎,是存款單,有錢」,就把錢給他。

 

       第三個人,輾轉花了好長時間才到了銀行,結果把存款單住上一遞──不是這家銀行的存款單,是別家的。那麼,銀行職員會不會把錢給他呢?不會給他。他在那裏耍賴皮,他說:「哎呀!我來的可不容易啊!費了多大的周折,從上午到下午才來,你是不是慈悲慈悲我,就把錢給我吧!」這樣行不行?

 

       (「不行。」)

 

       這是一個比喻。

 

       這個比喻要問問大家,存款單代表什麼?存款單就代表我們的六字名號、念佛的功德,就代表六字名號;從家裏出發代表什麼呢?從家裏拿著存款單出發了,就代表我們現在開始念佛,在執持名號,「剛剛剛剛……」一路走;到了銀行櫃檯代表什麼呢?就代表我們到臨終了;銀行櫃檯的職員代表什麼呢?代表阿彌陀佛;給你兌換現錢代表什麼呢?就代表接引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家離銀行很遠,路很長,交通不方便,代表什麼呢?代表我們壽命比較長,七拐八拐才到臨終這個時候。那麼,銀行職員不會問你說:「哎呀,你來辛苦了!你搭車多遠哪?你搭車兩個多小時啊,一上午啊!」會不會問你的路線、時間長短呢?他不會問的,不會因為你時間長就多給你兌換錢。你存款單有多少錢就給你多少錢,對不對?也不會因為你住隔壁,很近,一分鐘就到了,說:「你這麼短的時間就到了,不艱苦一下,不給你錢!」他不問。銀行職員只看你拿的是不是存款單,拿來了就給你錢。至於你來的路上是時間長、時間短,這個不管,對不對?

 

       另外有個人,他聽說人家拿存款單一分鐘到銀行就能取到錢,但是他家離銀行兩個小時,他也學人家,他把存款單拿在手上一分鐘,走在路上就把它扔掉了,這樣到銀行能取到錢嗎?

 

       (「不能。」)

 

       有人聽說臨終的人念一句佛、十句佛也可以兌現往生,他也念一句佛、十句佛,然後他仍掉不念了。這樣到了臨終的時候能往生嗎?能不能?

 

       (「不能。」)

 

       就像那個人一樣嘛,人家是家離銀行近哪,一拐彎就到了,人家把存款單送去,哎,把錢給他;你隔了兩個小時的路程,聽說人家拿存款單一分鐘就可以取到錢(其實不在一分鐘還是多少時間,他錯誤地理解了),然後就把它也在手中握了一分鐘,就丟下來了,好比也念一句佛、也念十句佛,然後再也不念了,把佛號丟掉了,存款單丟掉了,那就不能往生了。

 

       如果我們的壽命還長,我們現在就把這句六字名號抓在手上,一直走走走走,走到銀行的櫃檯才能兌現。半路上如果丟掉了,被賊偷去了,到銀行裏就沒有了。或者自己不認識,把它丟到垃圾桶裏去,那麼,到了銀行也兌不到錢,是不是?

 

       什麼叫被賊偷去了呢?就是善導大師在「二河白道喻」所比喻的錯誤的見解、邪見的人,邪知、邪見,也包括別解、別行的人,說:「哎呀!你這樣光念佛行善怎麼能往生?這樣不行的!」你聽了他的話,就不念佛了,等於說你的存款單被賊偷去了。那麼,你到了臨終就得不到往生。

 

       前面我們講了三個人,還有一個人,他也是拿了存款單來,費了很大的周折,結果拿到銀行一看──工商銀行,他拿的不是工商銀行的存款單,這樣會不會拿到錢?

 

       (「不能。」)

 

       個代表什麼呢?

 

       (「雜行雜修。」)

 

       對,大家還挺有智慧的,這個就代表你不是專修念佛的。本來你念佛才能到阿彌陀佛那裏兌現,結果你修這個法門、那個法門,到了阿彌陀佛極樂銀行:「哎?這不是我這個銀行的。」你說:「阿彌陀佛,我好辛苦啊,這麼長時間啊!」如果銀行之間可以通兌,工商銀行跟農業銀行聯網了,「我們網上查一查,給你轉一下子」,也還差不多,對不對?就好比所有雜行雜修的人都要迴向,都要轉──何必麻煩阿彌陀佛呢?太麻煩了!而且這個是小小功德,不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存款單,我們要拿著阿彌陀佛給我們的六字名號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有沒有聽懂?

 

       (「聽懂了。」)

 

       所以,念佛不在時節久近,不在時間早晚。

 

念佛法門,現在遇到了,現在福報到了

       那有人講了:「倒楣了!我二十幾歲就遇到念佛法門,還要念五十年,多辛苦啊!他臨死的時候才遇到,就念一句,多自在呀!」

 

       前面說過了,這種認識不正確。

 

       比如說有兩個人,都要活七十歲,七十歲往生。一個人到七十歲的時候才遇到念佛法門,念了一句、十句就往生了(當然我們為他慶倖),但是,在七十歲以前,他都在造罪造業,又沒有吃素,又不信因果,然後跟家庭、跟別人鬧了很多的矛盾,沒有佛光的照耀和攝取,內心是不平安的。

 

       另外一個人,從七歲就信佛了,就知道因果道理了,那麼,在這七十年的過程當中,他都有佛光的保護,他都能通過念佛消災免難,雖然同樣活七十年,但是他過得很自然,他過去世的業力逐漸地消失,人際關係也很和樂。

 

       本來這兩個人的命運是一模一樣的,第一個人到六十歲得了癌症,病歪歪的,痛苦!最後念了一聲佛;第二個人本來也要得癌症的(他們命運一樣),但是他因為從小就念佛,所以,到了六十歲的時候,癌症雖然得了,馬上又消失掉了──這樣不好嗎?你病痛又解除,你身體又健康,你心情又平和,你道理又明白,你活這七十年明明白白,對不對?這樣好不好?

 

       (「好。」)

 

       比那個造罪的,那就好多了。所以,我們雖然說念佛「不問時節久近」,我們現在遇到了,就是我們的福報到了,就是我們緣份到了。

 

       念佛也不辛苦,也不累,隨忙隨閑,盡我們的根機來念佛就可以。

 

不問時節久近之文(三)

       這裏還有一段文,也是善導大師所寫的,關於「不問時節久近」,說:

一切凡夫,
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
但能上盡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你必定不用懷疑,決定往生!所以,善導大師講「不問時節久近」,講在好多地方,都是他一貫的宗旨。

 

「不問時節久近」啟發之一:往生靠名號

       「不問時節久近」都能往生,它給我們的啟發在哪裡呢?

 

       也就是說:往生極樂世界,跟我們本身念佛數量的多少有沒有關係?沒有關係,阿彌陀佛不問這個;跟我們念佛時間的長短也沒有關係,他也不問這些;跟我們念佛的功夫深淺也沒有關係,阿彌陀佛也不問這些。因為你時間久,你就念佛多,相對來講就功夫深;時間近、時間短,你就念佛少,相對來講就功夫淺。但這些是我們凡夫這一邊的,阿彌陀佛都不問這些。之所以不問這些,也就是說:往生不靠我們的功夫,不靠我們修持到某種程度,是靠我們所念的這一句六字名號的本身去往生的,所以才不問時節久近,只問你是不是念著佛。

 

       善導大師前面解釋的叫做「念念不捨」,雖然說「不問時節久近」,但是有一個原則,就是「念念相續」、「念念不捨」,從現在開始,「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這是個原則。這個原則如果不奉行,就像剛才打的比喻,你半路上就把存款單丟掉了,拿不到錢。

 

       我想剛才這個比喻也能說明這個問題,我們拿存款單到銀行去取錢,銀行職員是不管你路上所花時間的長短,他不問這些,不是因為你路上過五關、斬六將的,你來了他就給你錢,是因為我們這張存款單裏本身有錢,他才給你錢,對不對?

 

       (「對。」)

 

       所以,不是靠我們到銀行路上時間有多長──沒有關係!

 

       我們從現在開始,《阿彌陀經》裏說「執持名號」(存款單是外面看得到的,我們拿在手上、揣在懷裏),這句名號,是我們用心把他執持,用心「執持名號」,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丟失,這個叫「執持名號」。

 

       我們之所以念佛能往生,是因為這句名號本身能令我們往生。所以,阿彌陀佛才不問你念佛時間長短,你念一聲彿,也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本身;念一萬聲佛,還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本身,所以,是看這一句名號本身。

 

「不問時節久近」啟發之二:不管平生和臨終

       就像銀行的職員,因為存款單裏本來就有錢,你來的時候才給你兌現。如果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裏沒有我們往生的功德的話,即使你念得再多,能不能往生?

 

       「哎,師父老是給我們出難題兒,老是讓我們動腦筋想。」

 

       要想一想了,如理思維嘛。

 

       如果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裏邊沒有我們往生的功德,你念一千遍、一萬遍都不能往生,對不對?就好像存款單裏邊沒有錢,你把它抓在手上,抓得發燙、握得再緊,你去還是拿不到錢。

 

       如果這句六字名號裏邊有我們往生的功德,那我們現在來念的時候,現在裏邊就有功德,對不對?所以,「不問時節久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就是不管平生和臨終,「平生」就是指我們現在身體健康,活著的時候,平常的時候;「臨終」就是指我們臨命終時。

 

       我們往往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認為:平時念佛不管用,平時念佛都是做演習,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都是訓練式的;到臨終念的那一句佛才管用、才能往生。這個觀念是錯誤的。

 

       就好像那個人,拿著存款單到銀行取錢,他以為「從家裏拿出來的這個存款單不管用,到了銀行往上一遞,那個時候才管用」,是不是這樣?

 

       如果從家裏拿的這張存款單不管用、沒有錢的話,你到銀行照樣不管用,對不對?

 

       你到銀行往櫃檯一遞,心裏擔心說:「哎呀,能不能給我錢?」哎!給錢了。那個時候他給你錢、管用,說明你從家裏出來的時候就有那麼多錢,是不是?

 

       (「是。」)

 

       我們從現在念佛,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現前接引了,不是我們臨終念的那一句佛才管用,是我們現在念的這句佛裏邊就有阿彌陀佛的接引,不然的話,到臨終的時候也沒有往生。所以,這個叫「執持名號」。我們現在念的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沒有改變的,一直抓住它,執持、執持、執持,到臨死、臨終了,哎,阿彌陀佛顯在面前,往生淨土了。

 

       所以,現在念的佛和臨終念的佛,是不是一尊佛?

 

       (「是。」)

 

       沒有兩尊佛嘛!是不是一句佛?

 

       (「是。」)

 

       這樣反復地說明,是要大家明瞭:我們現在念的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當下就能救度我們,如果我們當下一口氣不來,當下就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我們還有壽命,我們就延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過三年五年再往生。

 

總結

       所以,「不問時節久近」有這幾點啟發,我們把它稍微總結一下:

 

       「不問時節久近」就是說:我們往生不在於念佛時間的長短、壽命時限的長短和遇到念佛法門時間的早晚,也不在我們功夫的深淺,不在這些。在哪裡呢?在於六字名號本身能讓我們往生。這是對我們的啟發。

 

       雖然說不在時節久近,但並不是說「我就念一句佛、十句佛,念上一年、三年,然後我不念了」,那樣不行。為什麼呢?那樣等於你丟棄了。不在時節久近,就要我們來「念念不捨」、「念念相續」,這樣才叫做「執持名號」。所以,《阿彌陀經》雖然說「若一日」到「若七日」,並不限定在一天、七天,而是一輩子的念佛。

 

       剛才我們讀的這一段法語,就是善導大師引用《阿彌陀經》的「若一日……若七日」那段經文來解釋。善導大師解釋說: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

 

       這是在解釋「善男子、善女人」,因為對於「善男子、善女人」,也有人誤解為修五戒十善的人才能往生,可是善導大師說:這裏的「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一切凡夫」,也就是《觀經》裏所說的九品眾生,不管你是罪多福少還是福多罪少。九品眾生的前六品是福業眾生;後三品是惡業眾生。前六品有世間福報、小乘福報和大乘福報,修這三福業;下三品是十惡、破戒和五逆這三惡眾生。所以,「不問時節久近,不問罪福多少」是在解釋「善男子、善女人」。

 

       下面說:

不問時節久近,
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這是善導大師解釋「若一日……若七日」。「若一日……若七日」,不限在一天、七天,而是說上盡一百年,下到一天、七天──也就是一輩子的念佛。

 

       下面說: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一心專念」就是在解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所以,善導大師的解釋很明瞭、很簡單,我們聽得懂,也做得到,定得往生,不用懷疑。

 

「不問時節」的根據:「乃至十念」

       之所以「不問時節」,雖然祖師這樣解釋,從阿彌陀佛的本願來講,它來自於第十八願裏所說的「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就是阿彌陀佛不限定我們念佛的時間早晚:你臨終遇到了,念一聲佛、十聲佛,也屬於「乃至十念」的範圍;你年輕少壯的時候就遇到,念三十年的佛、五十年的佛,也屬於「乃至十念」的範圍。

 

「乃至十念」不可斷章取義

       所以,有的人錯誤地理解「乃至十念」,他就執著這個「一念」、「十念」,說:「經文講的,乃至一念、乃至十念都必然往生,我就念一句、十句,我再不念了。」這樣就是錯誤的見解的。

 

       因為這裏的經文不限在十句、一句,而是說「乃至十念」。「十念」是指臨終的人來不及念更多的佛,念了十句佛;「乃至」就是指平時一輩子的念佛。

 

       如果捨掉「乃至」兩個字,只取「十念」兩個字,這不是經文的意思,這個叫斷章取義,這樣是錯誤的理解,這樣不能往生。

 

       好,大家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謝謝!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