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淨宗法師2006年9月24日講於長春「般若寺」

 

家庭佛堂請佛像要不要開光?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

 

       昨天有問題沒回答完,這裏想稍微調整一下,上午主要是答疑,下午再處理有關仙堂。

 

       也有人問:「我們家庭佛堂請佛像要不要開光?」

 

       一般來講,所謂的「開光」,就是稱誦佛菩薩的名號、經咒,以我們的虔誠心獻花供果,做一定的法事,是啟發大眾對佛的景仰心和敬信之心,這樣,是可以的。

 

       如果認為說:「佛菩薩像不靈,要凡夫為佛菩薩像開光才靈。」這種想法就是罪過的、不正確的。這也是世間不瞭解的人講的。因為佛是大覺圓滿、徹證無量光明的,我們凡夫都在黑暗當中,黑暗怎麼會向無量光開光呢?

 

       就像這個房間,是一片黑暗,早晨起來,我們把窗簾一拉開,光就照進來了,這就是我們每天早晨的開光。

 

       阿彌陀佛就是外邊的無量光,我們的心就是這個黑暗的房間,因為我們不信佛,對佛缺乏虔信之心,那麼,通過佛菩薩名號、經咒,讓我們能夠接受佛法,我們如果心中信仰佛法,等於我們心裏這塊疑惑的窗簾就拉開了,這才是它的真實意義。

 

       至於我們在家安立佛堂,那可以買一些鮮花、水果,請一些蓮友在家裏念一堂佛,很恭敬地在那裏禮拜。念完佛,大家如果願意,在一起吃一頓素齋,這樣就皆大歡喜,這就可以了。

 

在家早晚課該怎麼做?

       也有人問早晚課,「在家早晚課該怎麼做?要不要做早晚功課?」

 

       早晚功課是指在早晨、傍晚或者晚上,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時段,來做自己的佛法修持,這個最好還是有。除非我們工作特別忙,或者是上夜班,或者時間沒有規律性,無法來掌握,那就沒有辦法。因為如果有一定的規律,我們會形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至少,哪怕白天再忙碌,我這早晚都有功課修持,這個是有它的好處存在。

 

       尤其早晨,心比較靜,這個時候念佛,或者是誦經,效果都很好。所以,從早貫徹到晚,這是早晚課的意義。

 

       至於說早晚課這種形式,它的內容是各有不同。密宗有密宗的功課,淨土宗有淨土宗的功課,其他各人的修持、傳統的寺院也有他們的功課。

 

       我們在家蓮友,如果你願意專修念佛的話,在家庭當中不必做寺院這種早晚功課,你就只管專修念佛,在家裏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好。

 

       那麼方法呢,一種最簡略的,就是說:早晨一起來,就佛號提起來,然後洗漱乾淨,在佛堂也好,在其他通風、清爽的地方,端端正正坐好,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或者根據你的習慣念四個字。一般來講,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都可以,然後念幾句迴向文,做功課嘛,是一個完備的儀式。

 

       迴向文,大家平常念的也可以,善導大師有四句: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這是善導大師所寫的。

 

       有的人想誦經,可以誦一卷《阿彌陀經》,然後念佛,或者誦《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然後來念佛,這樣也可以。這個各人來調整。

 

       來到寺院,可以隨常住,大眾都在做課,你也可以隨眾去上殿。如果不會上這種通途的功課、不會讀誦各種經咒,你也可以小小聲來念佛,這樣也行。

 

在道場做普通早晚課算不算雜修?

       還有人問:「作為出家師父,住在道場,沒有專修念佛,道場沒有標示專修念佛,早晚課都是普通的早晚課,那我這樣算不算雜修呢?」

 

       這樣不算雜修,這樣把你的早晚課上完之後,你白天其他的時間專修念佛,還是專修。

 

       為什麼不算雜修呢?早晚功課是維持寺院的一種古舊的、傳統的儀式,同時,也是為了攝受一般還沒有專修念佛的信眾,讓他們都有一個法可以依從,所以,它是站在這個角度。

 

       如果覺得說:「光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不夠,一定要念這種早晚功課才可以往生」,有這種心呢,就是不瞭解淨土法門,這個就雜了。不是如此,是我們在這裏住著──當年印光大師在靈岩山的時候,他也這樣回答:你把早晚課上完之後,再專修念佛,也不防礙的。

 

以下攝上,舉惡攝善

       對於善導大師的思想,說到「不慮妄念」、「不顧貪瞋」、「不問罪福」……一方面是讓大家能夠安心於念佛,另一方面,也怕有的人不善理解,這裏有必要再做一個專門的說明。因為善導大師的思想,都是以救度下劣惡機,以這個作為出發點,然後:

 

       「以下攝上」:以下等根機得救的方法,來攝受上等根機。

 

       「舉惡攝善」:舉造惡之機得度,而攝受行善之機。

 

       並不是說「這個好像,我就隨便放逸、放蕩」。

 

「不慮妄念」的特別說明

       比如說「不慮妄念」,是說:我們內心裏邊,大家都在擔心說「我雖然念佛,妄想雜念紛飛,這樣怕不能往生吧?怎麼辦?」那麼才說:「你不顧妄念、餘念,你只管念佛!」也不是鼓勵大家「我就讓它妄念紛飛,讓它到處亂飄」,也不是這樣。念佛的時候還是要認認真真來念佛。這樣,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內心比較靜定。只是我們不要在這件事情上妄上起妄,擔心不能往生──不是這樣。

 

「不顧貪瞋」的特別說明

       「不顧貪瞋」,是說我們本來就是一個貪心、瞋恨具足的眾生,如果說「貪瞋心不消除不能往生」的話,內心裏邊就有恐懼,我們也做不到。

 

       善導大師講的「不顧貪瞋」,是指這個人走在二河白道之上,一邊是水、一邊是火,我們就一心直進,在這條白道上往西而去,就說我們雖然念佛,內心裏還有貪心、還有瞋恨心,我們不是把念佛往生的心收回來,「哎呀!這個貪心可能障礙我,這個瞋心可能讓我不能往生」,如果這樣想呢,我們就會左顧右盼,就會掉下來,就越看越害怕,往生就沒有希望。而是不論這些,直接念佛,決定往生。

 

       但是,這一點也不能錯誤理解說:「那我就使勁貪,就使勁瞋,任自己的貪性和瞋性在那裏滋長、蔓延。」那等於你沒有走在白道上面,反而是整體埋沒在水火當中,那根本談不上「不顧貪瞋」了。「不顧貪瞋」是指一心直進西方,在這條白道上面一心向前直進,不用顧慮,不用擔心,不用害怕。這是就我們做不到斷盡貪瞋,而做這樣的安慰和保證。這是一點要說明的。

 

「不問時節」的特別說明

       再就是說「不問時節」。「不問時節」是指我們遇到這個法門之後不論壽命有多長多短,即使臨終念佛也決定往生。並不是鼓勵我們「平時不念佛,等到臨終再來念佛」,這樣也是錯誤的理解。而是說我們現在遇到這個法門,就現在念佛,相續到臨終──是這樣。

 

「不問罪福」的特別說明

       這個法門,即使做不到持清淨戒,即使沒有大乘善、小乘善和世間善,但依念佛,也決定往生,這一點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不問罪福」。「不問罪福」是說不管你是福業眾生還是罪業眾生,只管念佛就能往生了。

 

       有人誤解說:「既然不問罪福嘛,那我造罪也無妨,我也可以造造罪」,這樣就等於說又落在罪當中。所謂不問罪、不問福,是把我們的心從這方面引導在念佛方面。如果說墮在另一邊,就犯了過失,就是錯誤理解了。

 

       這裏有一本書,是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的綱要,也是老法師在這裏印的。這本書大家回去可以好好看,這裏有一段也是非常好(在六十六頁),能夠避免大家的這種過失。這是專門解釋「不問罪福」這一段的,我把它念一念,來跟大家說明一下:

此不問罪福多少、勸專念佛名之文。

 

       善導大師講:

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
但能上盡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

 

       這樣的「不問罪福多少」:

是顯示彌陀本願無礙救度之法門,
以消除一切疑見之執著。

 

       怕大家疑惑,「恐怕我有罪業,不能往生」。

或者執著罪福因果,
「修福因生,造罪不生」。

 

       這也是一種執著,比如講「修福才可以往生;造罪不能往生」,這是根據一般的自力修行的因果法則,執著這一點。

或者執著「福多罪少,尚可往生;
罪多福少,則不能往生」。

 

       退一步來講,哪一個人在世間沒造罪呢?多少都造罪,「福多罪少,這樣差不多能往生;罪少福多,不能往生……」

為除此等疑執,
故言「不問罪福多少,
但能一向專念彌陀名號,
都決定往生。」

 

邪見之一:罪不可畏,福不可修

然而,有邪見之人,
濫解彌陀救度,

 

       這個就是見解邪謬、錯誤了,他混亂地理解彌陀的救度:

「不問罪福多少故,
罪不可畏,福不可修,
若有畏罪修福者,
即是未信彌陀願力之人」

 

       這裏講的,就是邪見。他怎麼邪見呢?「既然說不問罪福多少,那罪就不用害怕,不用恐懼造罪,福也就不用修了,何必修福呢?也無所謂嘛!」這樣就是一種邪見。

 

       如果人家念佛求生西方,持戒嚴格,小罪也畏懼說「哎呀,我應該不造罪,也應當多修福」,他就指責人家說:「哎呀,你這個人,你沒信彌陀本願,信了阿彌陀佛本願,怎麼還怕造罪呀?你怎麼還要修福啊?」像這個,就是典型的邪見。這個,「若有畏罪修福者」,他指責人家是沒有信彌陀願力的人。

 

       這樣的人,我想我們在座的應該不會有這樣的誤解。但是,也有極少數人,聽說也有這樣子的。這個就是誤解了,甚至是邪見了,就不正確了。

 

       他自己這樣做,還去跟別人誇耀,說:「像我這樣子,才叫信彌陀本願,罪不可畏,福不必修;你畏罪修福,你信阿彌陀佛沒信得過!」

 

       自己念佛念得很少,甚至不念佛,說:「不問時節久近嘛!幹嘛念念不捨、念念相續那麼念呢?」

 

       看到人家拿念珠,他有意見,「你念佛念的多,你就是自力!你就是不信彌陀本願!」

 

       像這樣的想法,都是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認識。

 

       善導大師念佛很精進勇猛,冬天念佛都出汗;道綽大師每天念佛七萬遍──這就是我們的祖師,怎麼說念佛多反而就是自力呢?而且,這些祖師大德,都是萬善齊修、一向專念,只是憐憫我們造罪陋劣的根機,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為我們開示特別法門,說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救度,不是把這點作為自己造罪放逸的理由,然後標榜自己:「我是學彌陀本願,阿彌陀佛本願就是如此」,這個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這是你自己的一種錯誤見解。

 

       如果有這樣的人,大家離他遠一點,不要受他的蠱惑。

 

邪見之二:放逸懈怠

       也有的人原來吃素,也不飲酒,後來錯誤理解彌陀本願,說:「哎,沒關係了」,反而退墮下來吃肉,還飲酒,還跟別人拍著胸脯說:「我就是信彌陀本願的。」這樣也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這是錯誤的。

 

       我們每個人愛法、敬法,知道自己今生念佛必定往生,應當以身作則,身教勝於言教。我們原來做得怎麼樣,比如說原來受五戒,那麼還是受五戒來念佛往生,戒律還是要;原來受菩薩戒的,還是以菩薩戒的身份來往生;原來受出家戒的,還是以出家的身份來念佛往生。如果你做不到,那更不可以誇口,說:「我這樣做不到,才是信彌陀本願。」那應該更懷懺悔。比如你原來是出家的身份,可是,家庭的障緣,或者父母,或者自己的身心等等不適應,你退戒了,這個佛法也許可,但是,應該起懺悔心,說:「哎呀,那我不能過這種清淨、如法的出家生活,我只可以再專修念佛。」不能說:「我念佛了,那就無所謂。」

 

       所以,這些都要有一個分寸,就是我們盡力而為,盡力做到哪裡就是哪裡。

 

       如果用身體打比喻,我們念佛,身體健康的人可以念,身體生病的人也可以念,對不對?都可以念佛。雖然這麼講,身體健康總是感到比較愉快、爽利。不一定說非要等到我生病、成為一個病體再來念佛。

 

       佛法修持也是一樣的,比如說,你能做到戒律清淨,戒善都很好的話,等於是個健康人;如果你戒善不具足、多有毀犯,這等於是一個生病的人。那麼,既然生病的人也能念佛,健康的人念佛不是更好嗎?這個道理就是如此,不能夠故意毀犯。


       所以這裏講,住如此的邪見:

因而增長放逸和懈怠,
任性,胡作非為。

 

       這就是錯誤的見解、邪見指使他的行為,「任性、胡作非為」。

此等之人,
猶在「問罪福」之中,

 

       像這樣人,他還在問罪問福,為什麼呢?他以為修福為非、造罪為是。

執此邪見,
自謂「信心決定」是淨土之因。

 

       所謂「不問罪福」,就是完全歸在「一向專念六字名號」裏邊。結果,他不是來專念六字名號,反過來了,邪謬地解釋說:「哎呀!你不用修福,你不用畏罪!」那麼,還是在問罪問福,沒有念佛,這種比前面那種的過失更大,對自己、對他人的危害更深重。

 

       他認為自己:「這就是信心,我就是信阿彌陀佛決定了,像這樣子才是往生淨土之因」,這就完全錯謬了。

 

邪見之三:放縱為惡

也有稱自身是罪惡凡夫故,
放縱三業,任情為惡,都無慚愧。

 

       說:「哎呀,我是罪惡凡夫,所以,我就可以身口意三業不加收攝,不加謹慎」,然後任情為惡,「我是罪惡凡夫嘛!我就這樣做嘛!」這樣是給自己放縱找理由、找藉口,毫無慚愧,「都無愧心」。

放言:「我實他力行人,
乘佛願力,定得往生。」

 

       自己還誇下海口,說:「我是靠他力救度的,我乘佛願力,一定能往生。」

如此等輩,
與彌陀本願不相應,
可謂「欲求超升,反更沉淪」。

 

       像這樣的人,和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心、和救度眾生的大願心不相應,全體違背佛的慈心救度!你是自己要放逸造惡,你根本不願意接受佛的救度,所以,「欲求超升,反更沉淪」,可不哀哉!還說自己往生決定,其實將來墮落。

 

       就好像醫生給病人治病一樣,某種藥雖然可以治種種惡病,結果有個人說:「因為有這麼好的藥可以治種種的惡病」,他不僅不服藥,反而去得種種重病、惡病,這樣,神醫也不能救你。

 

       那應當如何呢?知道自己是一個病重之人,現在就來服這味藥,不要等待以後,更不要把藥放在旁邊,去為非造惡。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就是無上妙藥,能治我們的貪瞋癡、所有一切煩惱無明,所以,我們現在就要抓緊念佛,常懷懺悔,仰謝佛恩。

 

       阿彌陀佛這個救度法門才是我們唯一的得救之道。如果內心懷有慚愧,就不會在語言上放言無慚,也不會在行為上放縱惡業。如果在行為上放縱為惡,在口中又大言無慚,說:「像我這樣子,原來吃素,現在阿彌陀佛救度我,也無所謂,可以吃葷;原來不飲酒,現在可以飲酒……」這種人完全是背道而馳。

 

       我們來聽聞這個法門,應該是比原來更加的進步,不能退墮!原來如果每天念一萬聲,那現在不能少於一萬聲;原來是持五戒,現在還是持五戒的身份;原來吃素是吃六齋日,現在應該吃十齋日,或者更進一步能達到一個月,那就最好了。因為你原來都可以做,為什麼信了阿彌陀佛本願就不能做了呢?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學彌陀本願、專稱佛名、願生淨土之人,
即知自己是罪惡凡夫,
則應該生慚愧懺悔,
心存謙卑柔軟,
而思棄惡行善。

 

       既然瞭解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這個並不是誇耀的本錢,應該慚愧懺悔,「我無量劫來欠無量無邊的眾生業債多多,沒有辦法出離,所以只有仰靠佛的願力。」「生慚愧懺悔,心存謙悲柔軟」,這樣,心就自然放下來了,不會很剛強、很傲慢,說:「我這樣才是標準,才是信彌陀本願。」內心無有慚愧。而應該「思棄惡行善」,我們嚮往淨土,就是要徹底地棄一切惡,自身沒有力量改正我們的惡業,只有仰靠彌陀的願力,將來徹底捨棄這個惡的世界、惡的身心、惡的環境。

 

       沒有說反而喜歡這個惡,那怎麼叫嚮往淨土呢?既然嚮往淨土,就是我從意業上徹底拋棄、厭捨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惡身、噁心、惡環境、惡世界通通捨離,而求生西方極樂淨土。所以,「棄惡行善」。

如善導大師所言的「念念稱名常懺悔。」

 

       我們時常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內心常存「我是造罪凡夫,唯有仰靠此一法得度」。看見別人能做得更好,應該隨喜讚歎,不能反而去貶低:「哎呀,某某人,你還修福畏罪,你就是不信彌陀本願!」哪有這樣的法呢?這樣就是錯誤的見解了。


應當隨喜說:「哎呀,你做得比我好。」進而應當隨學。

 

愛法護法

既知彌陀大悲救度,
且受恩、感恩,
則應謝恩、報恩,
如同大師所言的「學佛大悲之心」,
而悲憫眾生、利樂有情。

 

       我們愛法護法,不要以身謗法,如果我們的造作、思維、語言跟佛的悲心相違背,這樣就是以身謗法。

 

       這個法門是很猛利的,善導大師說:

自信教人信,
難中轉更難。

 

       很難把法意透徹、完整地表達出來,而有的人也會錯誤地理解。

 

       即使是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裏也說:

我於此五濁世說此難信之法,
是為甚難。

 

       聽的人聽到之後,怕他誤解,所以是「難信之法」;說呢,又怕對方也會住於一種邪見、錯誤的見解,怕說得不圓滿,會誤解,這樣,又叫「難說之法」。連釋迦牟尼都感歎說:「我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為什麼呢?就是在於眾生的根性,有的會住於下劣的邪見當中。

 

       我們每一個佛弟子,應當自己瞭解這個法門、愛護這個法門,應當更加的謹慎三業。所以,善導大師在《般舟讚》裏邊也多次提醒我們,要「謹慎三業莫放縱」。

 

       有蓮友提了些問題,有些剛才在總的回答裏面答過的。問題提得很好,那我來根據這些來回答,也未必回答得圓滿。有關於戒律方面的問題,就請我們老法師、方丈和尚來回答,以法師的回答為標準,我就略不回答了,只是和念佛相關的,我來跟大家共同討論。

 

燒紙追薦是否合適?

       問:居士在春節、清明節的時候,為已故的親人燒紙,表示追悼,此種做法是否合適?

 

       上次好像回答過這個問題。燒紙是民間的信仰,作為我們佛教徒,我覺得對這件事可以不提倡、也不反對,保持一個中立態度。

 

       清明節燒紙給亡人,有讓後人對祖先起孝順之心的這種好的影響。同時,也讓大家知道,有死後世界的存在,而容易相信三世因果和六道輪迴,所以,這個還是好的一個習慣。

 

       作為佛教徒,在這樣的節日也可以去墓地祭拜先祖,或者誦一卷《阿彌陀經》,或者誦阿彌陀佛名號,這樣給我們的先祖。如果別人見到的話,哎,也可以把這個方法告訴他們。這樣,我們的先祖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

 

       至於說燒紙、燒物品,先亡未必能得到,有福力的、該他得到的,就能得到;如果沒有這個福報,那就會被路邊的野鬼呀、其他有力量的奪走了,所以,未必能得到的。

 

       但是念佛呢,念一句能得一句。所以,超度先亡、紀念先人的最好方法,就是念佛、誦經。

 

念佛念到什麼程度才能自在往生?

       問:念佛念到什麼時間、什麼程度才能預知時至、自在往生?

 

       這個都是個人的修為。要達到預知時至,應當是有一定的禪定的、有一定的工夫,到時候是自然而然的。你要多念佛,心沉下來,不要對世間的事情很執著、很掛礙(那樣可能很少達到預知時至的)。凡是預知時至,總是心裏邊沉穩下來,世間的事緣很淡,一心默默地念佛。像上次所講的,青島那個婦女,三十幾歲,姓張的,她就走得很好,預知時至。還有很多老太,都是如此。

 

外敵入侵,學佛者應該持什麼態度?

       問:外敵入侵,學佛者應該持什麼態度?

 

       學佛的人總是要含一個大慈悲心,總是要多念佛,不要懷有瞋恨心,因為在這個世間,很多事情是大家共業所感,我們既然來到了這個世界,也被共業所牽引,也沒辦法,那應當心懷慈憫、心懷慚愧,不要懷有強烈的瞋恨。這個都是共業嘛,這個是世事了。

 

求錢財是否影響往生?

       問:念一部《彌陀經》和一句名號,專修念佛的人,他事事求佛加持,比如求錢財等等,這樣,不知是否影響往生?

 

       這個,應該他自己知道,如果心是以世間為重,以求錢財、名利的心為重,求往生的心是個裝點,這樣是肯定不能往生的、影響往生的。

 

       我們當然還是一心求往生,但是,作為凡夫的存在,在這個世間還是希望身體好,也希望有個好的工作,也希望收入能夠豐厚一點,所以,也向阿彌陀佛祈求,這個是不影響的,這是凡夫自然的心理。至於往生大事,他不會含糊,這樣就不影響。


所以,是看我們心以那邊為重。像後面這種,以往生為重的話,他生活在世間,雖然還追求世間福樂,但是,一到大命當終的時候,他很乾脆,馬上知道現在什麼都沒有了,錢財都靠不住了,當下就往生淨土,這也可見得他一直心裏邊是以淨土為重心的。

 

       如果以世間為重心,他嘴上講講往生,大命將終的時候,他就害怕啦,他就不願往生了,可見得他是以世間為重心。

 

       這個是在人的心。

 

彙集本

       這位蓮友問:《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有人說:「這個是假經。」

 

       說假經有點過份,應該說呢,它是夏蓮居居士對五種原譯本的會集本,這樣講比較完整,也比較符合事實,這是夏蓮居居士對五種原譯本的彙集。如果讚歎這個本子會集得很好,也可以讚歎,他彙集得好,超過前人彙集的。

 

       但是,不能直接把它說成是佛經,也不能直接說是佛說的,因為佛並沒有這麼說,是後人彙集的,彙集的就說彙集的就好。你彙集得好,也行。

 

       說假經,就好像是故意在偽造,也不是,人家還是有來歷、有依據,所以,這個就過了一點。

 

什麼叫灌頂?

       問:什麼叫灌頂?怎樣灌頂?

 

       這個我不懂。我們淨土宗沒有灌頂,淨土宗只要念佛。如果講灌頂,那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灌頂,我們念佛的人,阿彌陀佛光明常駐其頂。

 

       也有人請師父、凡夫給他灌頂,我說:「我灌不了頂。」我們來念佛就好了,一向念佛,阿彌陀佛給我們灌頂。

 

為什麼要燒香、供水?

       問:信佛為什麼要燒香、供水、供花、供果、點燈、點燭等等?如果沒有這些形式,或者是家人有障礙,他還沒有信順的心,我就不便於做這些,那麼,我就專拜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這樣能不能往生?會不會有影響?

 

       這樣沒有影響,可以往生。至於說供水、燒香,這是表達我們佛弟子的虔誠之心,同時,外在的這種佛堂的莊嚴,也會引發我們內心的信仰,產生好的互動作用,所以,有條件還是應當設佛堂來供。沒有條件,就更加在心裏邊專修念佛,這樣也能往生,不影響。

 

怎樣超度亡靈?

       問:超度亡靈,怎樣超度比較合適?

 

       超度亡靈,有的誦《地藏經》,有的做法會,有的放焰口。種種方法都有利益,如果求裏邊最有利益、最根本、最徹底的,就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這個是又簡單、又徹底。

 

       比如一家人來做佛事,如果誦經,你的家人可能不會念,如果請人家念,感應就差。如果念佛,我們雖然請出家人念,或者請蓮友念,自己要參加,自己要表達至誠,這樣才更加容易感應道交,人家也會因為你的誠懇,也更加誠懇,這樣,自己誠懇、大家誠懇,而且大家都可以念這句名號,這樣就是效果更加明顯。

 

       超度亡靈的作用取決於三方面:

 

       第一,取決於已故者,他本身善根的深淺,或者是罪障的厚薄。

 

       第二,取決於陽上的人的誠心。

 

       第三,取決於超度的方法。

 

       亡故的人如果罪業很深、善根很淺,要超度他就比較難了,他業障很重,難以感應道交,這是他本人的原因。

 

       第二點,陽上的人如果敷衍了事、心不虔誠,感應就薄弱;如果陽上的人很至誠懇切,這樣感應就容易、就強。

 

       第三點,方法呢,「誦經不如誦咒,誦咒不如念佛」,以念佛作為最好的方法。

 

       亡人都已經死掉了,他的善根到底是深是淺,已經定型了,所以,我們要超度他,就在後面兩種因素方面來用力,我們的心越虔誠越好,這樣,剛才說過了,最好是家人自己能至誠。比如說子女為父母超度,一想到父母,就想到「我媽媽是什麼樣子、她對我有什麼樣的恩德、我怎麼在世上沒有孝順她……」,內心很容易相應,「我來為她念佛」。你請別人為她念,別人也不知道你媽媽長什麼樣子。我們都是凡夫,也不能像菩薩,能夠自他相換,有那個大悲心,所以,這樣的感應不如母子、父子那麼真切。所以,反而不如自己念佛,更加容易感應。

 

       所以,大家對這一點要有認識,自己就虔誠念,也可以請蓮友、師父,大家共同念佛,這樣超度效果最好了。

 

什麼叫八難?

       問:什麼叫八難?

 

       「八難」就是八種狀況下難以聽聞佛法,聞佛法的緣分很薄弱、很難。

 

       三惡道就是三難,墮落在地獄、餓鬼、畜生裏邊,雖然說阿彌陀佛三惡道的眾生也要救度,但是一旦墮落地獄、餓鬼、畜生的話,要聞佛法就太難了,業障太重了,有法也聽不到,被障礙住了,所以這個叫三難。然後,長壽天,你生在長壽天上,就老是享樂,不思修行,不思進取,好像升天很好,其實升天也是一難。還有,在邊地,沒有佛法的地區,佛法不流行的地區,沒有佛教經典,沒有出家人來弘揚佛法,當然就是一難。還有,生在佛前佛後,這個都是難,在佛前不見佛,佛後不見佛,也是一種障緣。還有世智辯聰,他腦子裏面老是用世間的思維邏輯來衡量佛法,越聰明越困難,難以入道,這個就是「八難」。

 

六齋日、十齋日用不用誦《地藏經》、《普門品》等等?

       問:六齋日、十齋日用不用誦《地藏經》、《普門品》等等?或者誦地藏菩薩聖號、觀世音菩薩聖號等等?

 

       專修念佛不必。六齋日、十齋日通通是誦阿彌陀佛名號就可以。

 

怎樣使正法久住?

       問:正法的存亡,如果不在人為的話,為什麼律宗講毗尼住世、正法久住?

 

       這個大概是聽說正法、像法、末法、滅法。眾生的機感其實就是一種人為,機感和人為並不矛盾。人為什麼呢?就是你有這樣的根機,能夠修持這樣的法,它就會存在;缺乏這樣的根機、不能修持這個法了,自然就沒有了。所以,經典裏說「薪盡火則滅」,佛法如智慧之火,眾生的根機就像柴,柴燒完了,火就自然熄掉了。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滅度呢?也是一樣的,他所度化的有緣眾生都度了,該交付的也交付了,該結緣的也結緣了,這樣,他就自然地不在世間住世了。佛法就是因緣法,就是如此。

 

       因緣當中也有人為,為什麼到了這個時代,你想來清淨持戒,有這樣的心,你也做不到清淨持戒了?因為這個時候,戒法的功德利益對你來講就不如正法的時候那麼殊勝。所以,道理並不矛盾。

 

       這樣可能怕人家誤解說:「既然不再人為的話,我就可以不虔誠修行。」也不是這個意思。只是在這個時代當中,大致有一個範圍。比如說,我們哪一個人不願意開悟呢?但是,你現在能不能開悟呢?「我在那兒一使勁兒就開悟了」──你做不到!這個就是說,我們雖然想做,可是力量達不到。

 

       同時,所謂「正法」,它有兩種說法:

 

       只要是佛講的解脫生死的法門,都叫「正法」。那麼,淨土宗念佛,也是正法。念佛法門住世就是正法住世。

 

       第二種,就是指「正法時代」。「正法時代」五百年早就過了,有能夠修持、得道正果的聖人,早都已經過去了,現在都是「末法時代」了。「末法時代」,我們再怎樣發心,不要說我們凡夫發心了,十方諸佛菩薩、諸大阿羅漢都有護持佛法的責任和這樣的悲心,以眾生的業力來講,他們都沒有力量來改變。釋迦牟尼佛講正法五百年,如果有辦法,他就不要講五百年嘛,他講五千年不好嗎?隨口一講就是五千年多好啊!這個,眾生自然如此,佛看得很清楚,到了某某時候,眾生的根機就逐漸壞了,疲軟、懈怠、放逸、造惡,這樣,難行的法門難以修持,所以,聖道法門有時間的限制。世尊正因為憐憫廣大苦惱的眾生,才特別來說這個念佛法門,廣度一切群萌。

 

提倡一句佛號、一部經,是否使滅法更快地來臨?

       問:現在末法時代僅剩一句佛號、一部經,如果此時提倡人人皆念一句佛號、一部經,是否使滅法更快地來臨?

 

       這個是看怎麼個提倡法,提倡一句佛號、一部經,也不是否定所有其他的經典,能夠念這一句佛號、一部經的,也是靠其他種種法門的引導,比如說三世因果的道理,比如說世間苦、空、無常等等,這一切都是佛法基礎的教理和知識,這些是相輔相成的,我們所說「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在行持方面,要有一個專一的行持,這個宗旨跟其他法門並不矛盾。如果理解成矛盾的,那就是錯誤的理解了。

 

       比如說,「我老太婆了,我時間不久了,我就念這句佛號,也不等待我去弘揚佛法了,都八十幾歲了。要弘法,我到極樂世界再來,那我就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你還少壯,二十幾歲、三十幾歲,聞到這個法門,還想弘揚佛法,哎!那你專修念佛,行有餘力,你就可以涉獵有關的經教,來度化有緣的眾生,這個不矛盾。

 

「為什麼佛在世的時候弟子們都不念佛?」

       問:念佛如此之好,三根普被,那麼,佛在世的時候,佛身邊的弟子為何沒有一個念佛的?

 

       這個不是這樣講的。佛身邊的弟子都念佛,沒有不念佛的。那麼,是不是都專念阿彌陀佛呢?這個呢,佛講某一部經都有他的當機,比如講到《金剛經》的時候,就來講《金剛經》的宗旨,這個時候就不要摻雜其他的,就講解空。

 

       佛講《阿彌陀經》的時候,十六大阿羅漢,還有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眾,他們聽到這個法門就「歡喜信受、作禮而去」,那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了,他如果聽到這個法門,都不修念佛法門,怎麼叫「歡喜信受,作禮而去」呢?《無量壽經》也這樣講:聽到《無量壽經》,有多少眾生當時得無生法忍、有多少眾生得法眼淨、有多少眾生得無量無邊利益,有哪一個哪一個世界多少多少的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無量壽經》都有很多啊,在《無量壽經》結尾,列舉十四個佛國土的眾生往生極樂淨土,「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複如是」「佛告彌勒:於此世界,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這些大菩薩有六十七億;小菩薩、修諸少功德者,不可計數,皆當往生無量壽國。怎麼說都不念佛呢?

 

       不但我國如此,他方國土,「其第一佛,名曰遠照,彼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寶藏,彼有九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三佛,名曰無量音,彼有二百二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十方無量世界有無量眾生都要往生西方淨土。


在《華嚴經》裏邊,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四十一位大菩薩一致淨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普賢菩薩說: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願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這些都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

 

說求生淨土比得人身更容易,是否會忽視人格的提升?

       問:法師說求生淨土比得人身更容易,如果有人誤解,認為只要念佛,人格無所謂,於是對人漠不關心,甚至也不顧及是否傷害眾生……

 

       「求生淨土比得人身還容易」,這個是如實說。印光大師說:求生淨土比你下一次得人身還容易;得人身比你求生極樂還困難。

 

       為什麼這樣講呢?是因為有人心中覺得說:「哎呀,我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下次轉生得個人身也可以」,這個是心裏邊不瞭解佛法,而且起驕慢心,認為「我這種修持,固然達不到往生極樂世界的標準,來生也可以做人」。不知道我們來生做人是不容易的,來生做人,五戒要能持得圓滿,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飲酒,這樣才不失人倫的身份。如果以此為標準,其實絕大多數人是做不到的。所以,佛說了:

失人身者,猶如大地之土;
得人身者,猶如爪上之塵。

 

       很少,指甲蓋上一點點土,和大地的土沒法比。

 

       老法師印的《因果圖鑒》,封面就有一個烏龜,在大海下面,海面上有一段木頭,木頭中間有一個孔,這個烏龜是一隻瞎眼烏龜,叫「盲龜值木孔」。怎麼叫「盲龜值木孔」呢?佛打了一個比喻:說有一隻瞎眼的烏龜,在大海的東邊,還有一塊木頭,在大海的西邊,風吹這塊木頭,在海裏沒有規律地東漂西、西漂東;這只瞎眼烏龜在海底,也是沒有目標地到處亂走,那麼,它一百年才探一次頭出來──這只瞎眼烏龜在海底,一百年探一次頭。說:剛好等到它把頭探出來的時候,風吹的這塊木頭剛好到它頭頂,而且,它的頭剛好插到孔裏邊去──這種可能性幾乎是沒有了!因為烏龜到東邊了,木頭在西邊;烏龜到西邊,木頭在東邊;甚至烏龜跟木頭只差一尺遠,也過掉了;或者木頭到了烏龜的頭頂上,而烏龜在下面沒有上來,等它抬頭的時候,木頭又走掉了,怎麼可能插到木孔裏邊呢?

 

       佛就說了:這種可能性都存在;如果失去人身再得人身的可能性,比這個還要小!

 

       你們說得人身難不難呢?太難了!

 

       往生淨土為什麼容易呢?因為我們稱念彌陀名號是「正定之業」,靠佛的願力才容易,不是我們自己修行得容易。自己修行得人身都這麼難,何況是升天,何況是解脫生死?更何況是超升到諸佛的淨土去!

 

       之所以易、之所以難,一個是靠自力修行,守持五戒,不違人倫,這個難;一個是佛力救度,專持名號,往生西方,這個易。


       至於說有的人認為:「只要念佛,人格無所謂。」這樣也是誤解。這樣的人,怎麼說呢?就不好說了,他自己臉都不要了,他人格無所謂了,你怎麼跟他說?你跟他說,他自己就這麼自甘墮落,又怎麼說法呢?

 

       像剛才前面說過的,到底他是怎樣的存心、怎樣的想法,我們就不知道了,他如果真的願意求往生的話,內心是有懺悔的。內心有懺悔,這個人,即使他還有很多缺點,應該說人格是光輝的,他內心裏邊真正知道自己是一個造罪的人,他就有反觀覺照的能力,他就不會掩飾,他也不會說「我傲慢,我這樣就很好,我這樣就無所謂」,這樣是毫無慚愧。毫無慚愧,就很難說他是一個念佛的人,因為念佛的人具有兩種深信,第一點:深信自己是造業凡夫;深信自己是罪惡凡夫,一定會有慚愧心;有慚愧心,他就會柔軟,他會覺得:我事事不如人。即使有缺點,也不會拿出來張揚,說:「你看,我就這樣才是好!」他覺得:我不如人,我應當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才是一個正確心理狀態,不然的話,就矛盾了。

 

「只要念佛」是否會導致悠悠泛泛?

       問:如果不重視念佛成片才能往生,那麼我們所指的「只要念佛」,是否沒有任何要求與水準,如果一天當中僅僅是悠悠地念,這樣也能往生嗎?

 

       所講「只要念佛」,是就我們個人的根機,因為每個人的根機各有不等,就像吃飯一樣,你不能要求大家都吃五碗,也不能說都吃一碗。飯量大的,你就吃五碗,飯量小的就吃一碗,再小就吃半碗,所以,隨量而飽。

 

       有的人精勤念佛,你讓他少念他也不幹,真的念上道的人,就喜歡念佛。你讓他看電視、讓他打麻將、讓他幹閒雜事情,他根本就不願意去。

 

       但是,人心就是趨於下流,如果念佛不是很上路子,他對念佛就會很懈怠。修行是一個生熟互轉的過程,原來陌生的,轉為熟悉的;原來熟悉的,轉為陌生的。你看世間的人,打麻將、看電視、看球賽,他一晚上精神飽滿得很,他就不用睡覺;如果念佛,一個小時就打磕睡了,甚至不到一個小時。這個就是他不習慣於念佛,這樣,就要稍帶勉強。念佛,沒有說生下來我就是一個很好的根機。所以,祖師提倡記數、提倡相續,都是讓我們形成一個念佛的習慣。

 

       什麼叫「稍帶勉強」呢?你勉強過分了,他一下接受不了,這樣就會退;你過於放逸呢,他根本就不能夠轉,心裏老是跟念佛不相應,所以,要帶緊一點點,這個要帶點勉強、要求,嚴格要求自己。

 

       至於說是不是一定要「成片」,這個當然不一定,你能念得成片,綿綿密密,從早到晚、從晚到早就是一句佛號,那當然是最好了。只是說,如果拿這個作為一律的標準的話,達到的人太少,就有了門檻,就障礙了許多人。阿彌陀佛的本願說「乃至十念」,我們講往生的話,總不能離開阿彌陀佛的本願,不能以我們自己的一個好心情,「哎!這樣講怕人家怎麼樣……我就自己設一個標準」,這個叫凡夫的情見,你一設標準,結果反而好心幹了壞事,把很多人堵住了。所以,還是順著經教來講比較合適。

 

       既不鼓勵他放逸,同時也不讓他感覺為難、做不到,所謂念念相續、念念不捨,各隨根機。

 

       每個人自己是不是盡心而為,你自己知道的。真正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自然而然會盡自己的心力,盡心盡力多念名號。

 

如果說他心中對念佛並不是當那麼一回事兒,他不是「一心專念」,而是悠悠晃晃的,可念可不念的,心中可有可無的,這樣就叫「若存若亡」,那就危險了,悠悠泛泛,往生不定──畢竟這是個大事嘛!

 

       比如說我們春節的時候要回家,那麼,大家想回去的時候,心裏總是掛礙著家裏,你總是會想到。你走路、你上班,你還在想這件事情,也不會影響你的工作。

 

       那我們想極樂世界,我們總是這件事情掛在心中,這才是我們的根本目標啊!我們雖然這裏走、那裏走,但是,影子不會改變的,這個不影響,自然地就會念佛。

 

       如果你老是想著發財啊、當官哪……那個,一天念個三句五句、十句八句的,你就不好說了。蕅益大師很慈悲,說:「你果然每天念一聲,一輩子不改變,也能往生。」蕅益大師有這樣講。不過,我覺得大家還是依善導大師講的,念念相續、多念佛。

 

西方蓮花會大會小,是否屬於生滅法?

       問:西方蓮花會大會小,是否屬於生滅法?

 

       這個問題問得挺好。前面我講過,這也是古大德這樣說,如果你念佛很精進勇猛,極樂世界的蓮花就會開得很鮮豔,就會越開越大。這個應該說是大德為了鼓勵我們多念佛的一種說法,淨土三部經裏沒有見到相應的說明。

 

       極樂世界,依善導大師所解釋的,極樂世界的寶樹一旦起來,就「一時頓起」,沒有生長,沒有生死、壞滅,因為是無為無漏的境界,而如果我們真修念佛的人,這個心一旦發起,也永不退轉。所以,也不存在所謂生滅、進退的問題。

 

       因為這樣的講法能夠讓大家聽起來好懂,而且願意多念佛,所以也不妨對適合這樣的根機去講。

 

       至於說他會誤解「這樣是不是極樂世界就是生滅了」,那就不必跟他講這些了。這個是對機了。

 

肉被吃完才能投生是何道理?

       問:因為那天談到,說這個豬啊,肉要吃完,才能投生……

 

       這是看到的一個案例,從佛法解釋,也有這樣的道理:它很執著它的身體,它怎樣呢?一塊肉吃完之後,只要還有它的肉體,它的神識就會附上面,直到最後一塊肉都沒有了,它無法依附了,那就沒辦法了。這是執著心的緣故。

 

       那是不是每一頭豬都一定如此?這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知道的了,只是有這種狀況。

 

臨終是否也很關鍵?

       問:彌陀願力很大;臨終是否也很重要?對於臨終正念的保持,能否給予開示?

 

       解釋過了,彌陀願力很大,為了讓我們臨終保持正念,他才發了一個「臨終接引願」。彌陀悲心很大,知道我們造罪凡夫臨終四大分離,愛別離苦也很苦惱,這個身心要捨掉,千般難以割捨,猶如生龜脫殼、生牛剝皮一般困難,所以,他才放光加持,讓我們專修念佛之人平時蒙受光明的攝護,臨終蒙受願力的加持,讓我們臨終心不顛倒。

 

       所以,《阿彌陀經》裏講:念佛之人都是心不顛倒而命終的,「是人終時,心不顛倒」,不是我們自己能夠心不顛倒、佛才來接引!是我們只要專修念佛,在明瞭心位的時候,我們心中清清楚楚、明明朗朗。

 

       人的心識臨終有幾個位,一種叫「明瞭位」,還有一種就是「亂心位」。「亂心位」就是業力種子一時爆發了,強者先牽,我們就隨業力去輪轉了。不等到這個時候,阿彌陀佛就先來了,在我們「明瞭心位」就現前接引,加持我們,讓我們正念分明,消除業障,心不顛倒,順利往生淨土。

 

臨終痛苦怎麼辦?

       問:如果臨終痛苦無比,口稱聖號也沒有能力,如此一生念佛,能不能往生?

 

       如果信願具足,一生念佛,決定往生,不用懷疑!臨終如果痛苦、念不出佛,也沒有關係,可以聽人家念,可以安安心心地在那裏等阿彌陀佛來接引,心就放下來,雖然身體痛苦,但內心沒有恐懼,說:「哎呀!我不能往生啊,我墮落地獄啊……」沒有這些,還是信願相續的,阿彌陀佛必然現前接引,沒有問題。

 

為何信願堅固的人臨終也會得重病?

       問:念一句聖號能消除極重惡業,經中說能滅生死罪。為何有人一生念佛,信願極堅,臨終卻得重病?

 

       這個不是說他「臨終卻得重病」,是他本來有極重的惡業,顯現這樣的病相。如果是念佛有素的人,雖然有重病,他其實不是很苦的,像我們提到過的姚春琳老居士,她是得肝癌,一般的人得了肝癌是很疼的,都要打杜冷丁、止疼藥。她一針也沒打過,不到醫院去。他們問:「你疼不疼啊?」「不疼,就有點像木頭一樣,就一小塊,其他什麼感覺也沒有。」她念佛念得很虔誠。

 

       至於說我們臨終的業相,我們過去的業力是不可思議的,非常的深重,不要說我們凡夫,玄藏大師的師父叫戒賢法師,印度的高僧,他都得重病,他痛苦到自己都想自殺的程度。這時候,觀世音菩薩就現身告訴他說:「你前世曾為大國王,戰爭中殺害無數眾生,所以這是業報現前,但這是重報輕受,你要忍受,三年之後,大唐有個出家僧,要來向你求法。」這種大修行人都尚且這樣,何況我們呢?所以說,這是我們業力所現。雖然如此,念佛也決定往生。

 

怎樣放生?

       問:這裏問到放生的問題。

 

       放生,當然要提倡戒殺放生。現在這個時代,殺生業特別重,所以,老法師這裏有印蓮池大師的《戒殺放生文》,而且屢次印、反複印、長期送,非常好。作為我們每一位佛弟子,也應當身體力行。

 

       在現在這個時代,你想放生放得那麼圓滿,那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讓十方眾生放到西方極樂世界,離開閻羅王的掌心,到極樂世界七寶池裏面,得到蓮花化身、無量壽命──這才是根本的。除此之外,在這個世間放生,你就做不到那麼圓滿。

 

       有人擔心說:「哎呀!你看,買來放了也要死啊,人家還要捕去呀……」確實,這個世界,功德都是有為、有漏、不淨,不是徹底圓滿的。但是,也不因為這一點障礙我們的善心,我們可以善巧方便。

 

       比如說這個動物啊,當它恐懼的時候,我們來搭救它。我是覺得,在放生的時候,不必事先廣而告之。因為我曾在九華山呆過,九華山有一次放生,我就感覺到有一定不足的地方,因為每到四月初八,還有其他的比如七月十五、七月三十地藏菩薩聖誕……寺院就會選這樣的日子,組織大家比較大量地放生。因為長期如此,當地的魚販就有數了,四月初六、四月初七,他們就到長江去撈,四月初八還有很多人駕著小船等著你放,放了他就撈。

 

       既然有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避開這個時間,不一定選這個時間,讓人家不知道,悄悄地放,這樣就相對的好一些。

 

特殊場合念別的經典算不算雜修?

       問:蓮友念《地藏經》,叫我去幫念,這樣算不算雜修?

 

       這樣不算雜修。就說我們自己專修念佛,一心念佛,知道念彌陀名號必然往生。但是,他現在善根還只是喜歡念《地藏經》,也要我去跟他念一部兩部,那麼,我時間抽得開呢,也不妨去幫幫忙,念上一部兩部,助成他的善根,這個不算雜修。不過,這樣的時間不要太多,每天都有三五個人請你去,我看你不雜也雜了,哪有時間念佛啊?還是少去為妙。可以跟他講:「一次兩次。你看,我專修念佛了,成就你的善根」,慢慢引導他:「哎,你也專修念佛就更好!」

 

       之所以誦經,就是希望得功德、消罪業,如果把道理讓他明白了,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像《觀經》下品講的,聽聞大乘十二部經典,只滅罪千劫;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滅掉五十億劫生死重罪。你跟他講明道理,拿出經文證據,他心裏如果能放下來,他也會專修念佛,得到大的、實際的利益。

 

       這節課到這裏。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謝謝大家。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