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第一章 淨土宗義概說
講式
對於《淨土宗概論》十章的內容,有一個講學模式,我們按這個模式來講。
這個模式大分六項,據情具缺:根據每一個章節情形,或許六項都有,或許五項、四項、三項,有具足的,有缺減的。
講式分為以下六項:
第一,來意,就是一個章節的必要性,為什麼要有這一章節;同時,也說明一個章節在整篇上下文的關係,它為什麼放這裡,不放前不放後。瞭解來意便於我們理解文義:我們首先要瞭解章節的來意,它一定是有次序的,一定是必要的,這樣才能夠正確地理解其內容。就像演戲一樣,導演為什麼安排這個角色,為什麼這時候上場,它是有道理的,都有它的關係。來意就是要說明這些。
第二,大意,略述本章節主要內容。
第三,次第,說明本章節內容是怎樣展開的。次第對我們理解文章是很重要的,次第不能亂,就像房子一樣,從一樓、二樓到三樓,有這個次序。次序就像順籐摸瓜,順著籐子閉著眼睛摸,一個節、兩個節,也能摸到瓜。
我們學習、讀書有「三先」,就是三個步驟:
一、瞭解文句;
二、瞭解組織;
三、得出核心。
這樣才算把一篇讀完了,不管是著作還是文章,都要這麼讀。有的人只看文句,看完之後怎樣呢?就會掛一漏萬,依文解義,看到一句和他相應的,就記住這一句,因為他心裡有這個認識。至於組織結構、順籐摸瓜,他根本摸不出來,讀到哪裡就忘哪裡。這樣就是不會讀書。
文句是基本的,要瞭解,但有些文句不理解也無妨。要抓住著作或文章的組織脈絡、次第關係,一節一節地摸下去,通過組織架構,把所有文句的意義抽出來。就像葡萄一樣,一掛一串,一牽起來全部都有了。通過組織架構再摸索下去,就得到它的核心。一本書的核心、宗旨只有一個。善導大師解釋《觀經》,他就摸索出了《觀經》最後的結論,這是核心:「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整個《觀經》得到點了,摸索透了,把核心讀出來了。
第四,分科,就是有關內容的組織結構,有小科,有大科;有細的,有總的。
第五,釋義,就是逐句解釋。逐句解釋可能會補充表格和資料,引申一些內容,回答疑問,這些在講解的時候會有。
前四項是大的框架性說明,第五項就是逐句解釋。
第六,複習思考題。
我們講學的模式就是這六項。
一、來意
我們先來看第一章「淨土宗義概說」的來意。這一章為什麼有必要存在呢?在全面展開之前,先要把總體的、概括性的拿出來,明其大概,這是把它放在最前面的原因,這叫來意。所謂展開,就是要把整個淨土宗的法義打開,展現出來。
二、大意
這一章有三節:
第一節,宗的定義和特性;
第二節,善導開宗;
第三節,淨土宗述要。
以第三節「淨土宗述要」為主要內容。
三、次第
本章這三節是有次第關係的,不能錯亂;前面為後面鋪墊,第一節引申出第二節,第二節結歸到第三節,第三節是最後的結歸。
瞭解了次第之後,你要表達一個問題,或者寫一篇文章,一定是有規矩的,一定有次第關係,別人聽起來就很清晰。
四、分科
分科就如目錄顯示的一樣。各章大科分為二:先解題,次正述。每一章的第一節一定是解題的,解釋這一章的題目;第二節以後,就是對本章內容正式的表述。比如說第一章「淨土宗義概說」,第一節是「宗的定義及其特性」,就要解釋淨土宗的「宗」這個題目;第二章「淨土宗教相判釋」,第一節就是「教相判釋之意義」,它也是解釋第二章題目的,這就是解題。
解題有四個方面的意思:
第一,釋名義。是對本章章題名目、意義作解釋。
第二,定基調。這本書裡有很多定調的內容:《淨土宗概論》這本書是對整個淨土宗教義定調子,其中第一章是對十章內容定調,每一章的第一節又是對本章內容定調。這樣,每一個地方都不會跑開,都會緊緊扣住淨土宗的根本教義,調子就定得准,不會偏差。
第三,破疑難。對一章內容有懷疑或者妨難,要破除。
第四,立正信。這使我們對本章、對整個淨土宗的內容建立正確的信心和信仰。
解題有這四方面的作用和功能,說明它的必要性。
分科有三類:
一、目錄的分科;
二、各章大科類,有解題和正述兩大分科;
三、每章節中有細小的分科。
第一節 宗的定義與特性
為什麼在這一章當中要放這一節呢?這就是解題,也是來意。要瞭解淨土宗,就要先瞭解什麼是「宗」,它的定義是什麼,它的特性是什麼,要素有哪些,等等,這些必須要交代清楚。
對「宗」有了正確瞭解之後,調子就定下來了;有了調子,就可以拿來作為尺子,一比量——善導大師的思想符合這個定義、這些特點,才是淨土宗。調子定下來了,就不會偏,解題就是起這個作用。比如,要瞭解蘋果,就要瞭解它的內涵、外延,要瞭解它和水果的關係,就先要說明什麼是水果,然後再說蘋果,兩者是包含和被包含的關係。
一、宗的定義
宗,為尊、崇、主之義,引申有獨尊、統攝、唯一、最勝等義。亦即:在佛說一切法門中,獨尊某一法門為主,並以此統攝其餘所有法門之教義體系,即稱為「宗」,也稱「宗派」。
「宗,為尊、崇、主之義」,這是窺基大師在《大乘法苑義林章》中解釋的。窺基大師用「尊」「崇」「主」三個字說明「宗」字,這是字義,是從漢字學角度來說明它的意思。
「引申有獨尊、統攝、唯一、最勝等義」,尊、崇、主就是這個意思:尊是獨尊的;主是唯一的,也是最勝的,主能統攝臣屬。
宗有這幾項涵義,據此,後面給出了一個簡單的定義。
「在佛說一切法門中」這一句,是說明建立宗派的範圍:不是說淨土宗就只講淨土法門,而是以整個一代佛教作為立宗的基盤。「在佛說一切法門中,獨尊某一法門為主」,淨土宗就獨尊念佛為主,禪宗獨尊明心見性為主。
「並以此統攝其餘所有法門之教義體系,即稱為『宗』,也稱『宗派』」。首先,宗其實是一個教義的體系,它的基盤是一代佛教;其次,一代佛教裡有一個主的法門,淨土宗就以念佛為主;第三,主的法門必須對所有法門有統攝關係。這樣,一個宗派就建立起來了,它有體系性,非常科學。
二、宗的特性
由此可知,宗有這樣幾重特性:
一、獨尊性——獨尊某一法門為主,唯一而無二,不可能有與之並列、平等的法門存在。
二、統攝性——以此獨尊無二的法門,統攝其餘一切法門。
三、體系性——一宗之內,所有法門,依其相狀、地位、價值、作用等,各安其位,形成完整而嚴密的體系。
第一,獨尊性。獨尊某一法門為主,唯一無二,沒有與之並列、平等的法門存在。在宗派之內,一定有主的法門,這是獨一無二的,最高峰的,沒有和它平等的法門存在。
大家聽了會覺得很奇怪:「都說法法平等,你講的怎麼不一樣?」這是兩個概念,沒有宗的時候才這樣講。有宗了就不一樣,一定有獨尊性,不然不成為宗。每一個宗都一樣,禪有禪獨尊的,法華、華嚴等都有獨尊的,淨土獨尊念佛。
第二,統攝性。依此獨尊無二的法門,統攝其餘一切法門。
第三,體系性。「在一宗之內,所有的法門,依其相狀、地位、價值、作用等,各安其位,形成完整而嚴密的體系。」什麼叫相狀呢?就是大乘、小乘,頓法、漸法等等。所有法門,在整個佛法中,各自是站在什麼地位上,它們各自有什麼價值,作用如何,每一個都按照它的位置而安立,這樣形成完整而嚴密的體系:這就是體系性。
以宗的定義和體系性判斷,善導大師這一系思想才夠淨土宗這個資格。
下面的圖表說明宗的三個特性。
三、立宗要素
宗,為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之後所形成。教理上完整意義之宗派,必須具有宗派名稱、教相判釋、正依經典、法脈相承,簡稱「宗名」「教判」「經典」「相承」,此為一宗成立之要素。
佛教在印度沒有宗,宗是在中國才形成的。
關於一宗成立之要素,後面「教判」「經典」「相承」三章的內容會詳細地展開。
下面的圖表說明立宗的四個要素。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