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淨宗法師 2005年6月講於「佛林寺」
十六、莫徒好智解,廢稱名之光陰
若為知念佛往生之義,學而知之。
粗知則足矣。
設得廣學,凡智無幾,莫徒好智解,
廢稱名之光陰。
你不知道,通過學習、請問,而知道念佛往生的道理。
「粗知則足矣」:大略地知道就可以了,根本的原則把握住了,就可以了。所以,在法然上人看來,一切都是以念佛為標準。作學問啦,請教他人啦,講信心啦,聽聞啦,等等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念佛為標準,達到這一點;你就是學習,也不需要搞得那麼精細,「淨土宗與各宗的關係,各宗怎麼樣講淨土?我要看看了。然後怎麼怎麼樣……」,你要這樣廣泛地學習,那你自己看根機了。
「凡智無幾」:凡夫的智慧沒有多少。
「莫徒好智解」:你不要僅僅在那裏喜好以智慧來辨解,來做文句上、義理上的一種研究,這樣反而浪費了稱名的時間。
十七、若成學者骨,則失念佛矣
我門徒不可喜好義理,
不可喜好理論。
稱名之行者,
應成一文不識、黑白不辨之身而朝夕念佛。
吾身既是愚癡卑賤,
則不可妄論其他法門也。
若成學者骨,則失念佛矣!
法然上人教誡他的弟子,法然上人自己說他「一文不知、黑白不辨、是非不分」,對弟子也這樣講。
「我門徒不可喜好義理,不可喜好理論」:理論就是跟別人去辯論道理,理論理論。
「稱名之行者」:我們淨土宗專修念佛的人。
「應成一文不識,黑白不辨之身,而朝夕念佛」:這個真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最瀟灑、最自在。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呢?成為一個大字都不認識,黑白都不能辨認的,這樣的人,從早到晚就是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人家給你一巴掌,「南無阿彌陀佛」,再給一巴掌,「南無阿彌陀佛」,「黑白不辨,是非不分,一文不知,而朝夕念佛」。從早到晚,從晚到早,「南無阿彌陀佛……」
「吾身既是愚癡卑賤,則不可妄論其他法門也」:我們自己既然是愚癡之身、卑賤之身,對其他法門深淺啦,得失啦,是非啦,都不妄論,不妄自評論。
「若成學者骨,則失念佛矣」:這一句話很好!你想作一個大學者,作個大學問家,要作個大通家,骨子裏面是這樣子的──外邊的肉是念佛的,骨頭是學者,內外不相應,這樣的人,「失念佛」,那就不能念佛了。看看我們周圍的人,都是這樣的(當然不完全是這樣,可能很多是這樣),你看那個喜歡寫那些隔衣服抓癢,抓不到痛處的一些文章的人,在那裏撥弄文字,這麼搞,那麼搞,覺得自己是一個學者的身分,就沒有老實念佛,失去念佛。
反而那些愚癡卑賤的愚夫愚婦,農村老太婆,大字不識一個,一天到晚念佛,走得非常瀟灑自在。
所以,何苦貪圖世間名利,追求一個好聽的名聲?我覺得這個人真的是心量太小,眼光太低,貪圖世間這麼一點點,即使來學佛法,也不是把心用在了生死這麼一個關鍵問題上,在那裏「哎呀!我會寫文章啊,我是個學者啊!」多可憐!要成佛,要發菩提心,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把這些通通放下,這才是聰明人,才是有智慧人。
所以,「若成學者骨,則失念佛矣」;若失念佛者,則失往生矣;若失往生者,則得輪迴矣;若得輪迴者,則無量苦惱矣。
十八、但知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但知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則自然具足三心。
「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也就是信心。我們知道「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這個就「三心具足」了。
為什麼呢?因為「必得往生」,既然講「必得」,內心知道必然往生,這個就是「深心」了;往生就是「迴向發願心」了,願意去往生了;這樣的信不是假信和假行(內心不相信,那就不叫深信了),內心真實的知道,信知這件事情,這叫「至誠心」,沒有虛假,這樣就是「三心具足」。
十九、唯思稱念必生
雖不知一向專稱之理,
亦不知彌陀本願之由;
唯思稱念必生,
是自然具足三心也。
道理跟前面一樣。
二十、一向念佛者自然具足三心
雖知三心,不念佛無益;
縱雖不知三心,若一向念佛者,
則自然具足三心,必生極樂。
我們淨土門裏邊講「三心」、「四修」、「五念」都是特別的名詞。「三心」就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合起來就是指信心。你雖然知道這三心,但是,如果你不念佛,不能靠你知道三心而往生,你是不能往生的,沒有利益;雖然不知道「三心」,你一向念佛,自然三心具足了,必生極樂,有利益。所以,「三心」跟念佛來比,是以念佛含攝「三心」,必得往生,不是把「三心」離開念佛之外(離開念佛之外,不念佛,你不能往生)。那個是觀念。所以,什麼重要呢?念佛重要。以念佛來攝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