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愛的建設

       今天跟大家共同學習的課題是「愛的建設」。

 

一、緣起

       今年慧淨上人提出了「愛的建設」,我曾發表在微信上。凡是發表在「jingzong18」微信上的內容,都是有意義的。比如我每天記事,可能記了十條,但發表出來的也就兩三條,能發出來的,當然有它特別的意義。

 

       這段時間,上人經常會發一些文章給我,其中關於「愛」這方面的內容比較多,我也寫過這方面的短文,今天借這個機會跟大家共同學習。

 

二、「愛的建設」的含義

       「愛的建設」是什麼呢?就是「在愛中建設身體」,這是文章的原題。

 

       我們不僅是一個團體,還是一個有機的身體。

 

       阿彌陀佛和我們是一體的,同時我們是彌陀的手足,我們互相之間也是一體的。就像身體,如果頭癢,手去抓它,這是自然的,這叫「同體大悲」,因為是一個身體嘛。佛菩薩就是這樣,所謂「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既然是一體,還分什麼你我呢?所以,阿彌陀佛救度我們自然而然,一是自然來救我們,二是自然能救我們,很簡單。

 

       我們的寺院、道場是一個團體,也是一個身體。上人的講話給我很大衝擊,他說:「一般的道場、團體都要搞活動、弘法,不然沒人氣。但我們不是以弘法和搞活動為目的,也不是以這些來建設團體、建設身體的。弘法和活動,如果大家沒有愛心的話,可能還增加壓力,所以要以愛來建設身體。」

 

       上人講了一個例子。二戰期間,為躲避戰火,英國有很多兒童被送到澳洲,澳洲是英國的殖民地。在那裡,吃的、住的、用的都很好,和在英國一樣。但二戰結束後,這些兒童回去,普遍都有心理疾病,都不健康,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和父母在一起,缺乏父母的愛。所以,不光是吃得好、喝得好就可以的。

 

       不僅弘願寺,我們各地的念佛堂、分道場,也都有「愛的建設」這件事情,而且我們每一個人自己也要有「愛的建設」。只有在愛心當中,我們才可以腳踏實地地發展。

 

三、「愛的建設」的內容

       「愛的建設」是一個大課題,我主要講三方面:愛自己、愛他人、互相愛,主要是愛自己。

 

(一)愛自己

       一講到「愛」,都以為是愛別人,其實我們是沒有能力愛別人的,我們不害人家就已經是「阿彌陀佛」了。愛自己都不會愛,還會愛人家嗎?所以首先是要愛自己。

 

1.用愛補充能量

       「愛」在佛教裡有兩重含義:一個叫「法愛」,一個叫「餓鬼愛」。「法愛」,就是以佛法的原則、利益來愛眾生,從法上流露出來的。「餓鬼愛」,就是世間的佔有、貪慾,這是不清淨的,是染污的,是有危害的。所以,佛法講愛是有兩種含義。比如,十二支緣起當中所講的愛,就是流轉之因,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我們今天所講的不是這個愛,不是「餓鬼愛」,是「法愛」。

 

       在淨土宗的經典當中,用到「愛」這個字的有幾處: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無量壽經》)
菩薩愛樂功德,如海吞流,無止足情。(《往生論註》)
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往生論》)

 

       引用這幾條經文,是要說明「愛」這個字在淨土宗當中是使用的,但使用的是「清淨」這方面的含義。

 

       我們這十幾年所做的教理建設、弘法工作,其實也都是愛的建設,這些就是「打底肥」。法義是我們愛心建設的「底肥」,如果沒有法,愛的建設就是空的。在世間,你愛我愛都是餓鬼愛,不行的,一定要有法愛。法愛,首先要有法的熏修,法的學習扎根。十幾年來,我們都在做這個工作。

 

       現在為什麼又提出這個題目呢?是要把它更加鮮明化、實踐化,讓大家在念佛生活化當中更加靈活、善巧地運用。因為有些人雖然念佛了,仍然是苦苦惱惱,不開心,眉頭總是緊鎖,好像有把大鎖,老是鎖在眉頭上,多重啊!說話總是唉聲歎氣,抱怨挺多。這都有問題,就是愛的建設還不夠。

 

       同時,這兩年我們的團體和法門都在擴張、發展,人員外派很多,大家可能都有感受,男眾、女眾的感受都特別明顯。人員擴張出去,就急需內充。因為人員出去會耗動團體,就像蘿蔔一樣,已經發芽了,如果沒有補充,只是長葉子,看上去欣欣向榮,但裡面是空心的。如果我們也只是「發葉子」,人員到外地接管分道場、弘法,寺院裡沒有人,這就空了。

 

       要用什麼來充實呢?就是用愛心來充實。就是說,我們幹事情需要能量,這個能量從哪裡來?就是愛心。不然幹著幹著就覺得累了,就要甩挑子了,那就是愛心不夠。

 

       所以,現在上人提出「愛的建設」,這個時間點正好。上人每次的說話,與我們整個團體的方向和當下的形勢都特別契合,就好像做到我們心裡一樣。我們學了很多法義,聽了很多,也會背,也會講,但如果自己活得不歡喜,這都是不夠的,所以,理論要到實踐當中落實。

 

2.愛就是送溫暖

       阿彌陀佛非常慈悲,我們這個法門是慈悲的法門,是愛心的法門。宣講慈悲法門和愛心法門的人,如果自己都沒有愛心,自己都覺得能量不夠,那當然就要補充了。所以,是在實踐的事物當中來享受愛心,落實、體現和傳播彌陀的愛心。

 

       首先是享受,享受彌陀對我們的慈愛,然後就要把它落實在念佛生活當中,進一步傳播給更多有緣的人。在這方面我們都是學生,學會這個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們不能學會愛自己,我們一定會傷害別人,當然也肯定會傷害自己。

 

       我在好幾個場合說過,大家現在找恐怖分子,恐怖分子在哪裡?其實大街上到處都是。只要心中沒有愛,你出去就是恐怖分子。你帶了貪瞋癡的火箭炮,「誰也別惹我,惹我砰砰砰……」雖然看不見,其實心裡都揣著呢,這不是恐怖分子嗎?

 

       如果有愛心,你就有光明,就有溫暖,這樣就不會是恐怖分子。所以,但願我們不要成為一個有害的人,要成為一個無公害的人,不然,走出去就自害害他。

 

       以前我幾乎每次回到寺院都要開會、搞活動,然後推動。現在向大家懺悔,這次回來不搞活動了,這次回來就是愛的建設——減壓減負,送愛送暖。

 

       我們的活動太多了,搞得大家昏頭轉向,都搞不過來了。現在慢一點,弘法能弘得了就弘,弘不了就先停下,我來弘就可以了,大家就好好念佛、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先學著讓自己開心。

 

       像打仗一樣,他的槍法還不行,你就把他送到戰場上去,在後面用槍頂著,「不許退,退下來就槍斃!」這樣不行。「咱們這個仗現在不打了,不是說一定要把它強攻下來,攻不下來就撤退」,這次就是減壓減負。

 

       在寺院當中,不是以弘法活動作為首務,而是以愛心作為首務。不要無窮無盡地搞活動,把大家搞得很疲累。我們能做多少做多少,做不了就先休息,給自己補充能量後再出發,要做就要歡喜做、願意做,不要有壓力。

 

       「是誰願意弘法?是淨宗法師。他願意弘法就把我們逼得一道弘法,我們沒有心思」,現在減壓,緊箍咒拿掉,可以不弘,要讓你們歡喜。

 

       一個人歡喜的時候是什麼樣?他會找人分享,他在家裡都關不住,一定要到大街上去找別人。這個時候他很歡喜,你跟他講什麼話,他都答應你。「某某人啊,你什麼事幫我。」「啊,好好好!」高興啊,歡喜啊。所以,有的人談生意在酒桌上談,為什麼?灌暈了,高興,歡喜,就拍板了。人歡喜的時候就有能量,他敢答應你,願意答應你。

 

       一個人都不歡喜,你叫他去弘法,他覺得壓力很大。他自己不願意做的事,趕緊撂挑子,不然要把他壓壞了,他快挑不動了。我小的時候幹農活兒,我父親把擔子給我,「不重不重,你挑著吧」。我才開始挑,五步八步的時候是不重,越走就越重,重了就要撂挑子了,不然就壓傷了。

 

       所以,現在大家如果覺得有壓力,那就不做了。做任何事都要歡喜,不歡喜的事別做,你都不歡喜,何必做它呢?越做越受傷。

 

       就像我,我為什麼願意弘法?我歡喜啊,我賺啊!你讓我做生意,我就不去了,那我就不歡喜啊。

 

       壓力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它是我們成長的動力。一個人從年輕走向成熟,沒有壓力怎麼成熟?那不可能。但是,要在可承受的範圍之內,它就會成為動力——有壓力就有動力。如果超越了承受範圍,壓力就成了破壞力。

 

       比如小水壺,你在它的承受範圍以內壓它,就有動力,水就噴出來了;壓力大了,結果給它捏破了,那就不是動力了,成了破壞力。所以,我們要自己感受。

 

       減壓減負,減給誰呢?減給我。減給我,我當然也沒有這個能力,我就問題上交。你們交給我,我就往上交,交給誰?阿彌陀佛。因為他說了,「荷負群生,為之重擔」,這句話出自《無量壽經》。「荷負群生」,就是說他要給你挑擔子。你減輕壓力,擔子給他挑,他「為之重擔」。

 

       在弘願寺,大家不管做任何工作,如果背後沒有阿彌陀佛,那是不可想像的。大家要知道,真正的擔子是阿彌陀佛在挑。

 

       我學習這個法門比大家早一些,有一些經驗,現在感覺就輕鬆自如一些,為什麼?會撂挑子,會撂給阿彌陀佛。如果沒有這樣,就會覺得很緊張、很有壓力,其實,壓力、擔子都由佛來挑。

 

       這是講「送愛」,就是將彌陀的愛心灌輸到我們心裡。

 

       「送暖」就是送溫暖。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說「萬病從寒而起」,身體有寒了,什麼關節炎、肩周炎,哪裡不舒服,其實都是沒有暖。暖氣一到那裡就百病消除了。肚子疼,發脹,也都是沒有暖,所以要送溫暖。身體這樣,心靈也是一樣的。心靈如果沒有溫暖,只是寒風,當然就有疾病。

 

       所以,不管是身病還是心病,都是由寒生起的。身體要常保暖,心要常存愛。愛就是暖,有愛心就有溫暖。所以,我們要給自己輸入溫暖。身體受寒了、受涼了,當然就要生病了;心中沒有彌陀的愛心,沒有彌陀的暖爐,那當然也要生病了。

 

3.愛要溫和適度

       當然,這個暖是溫暖,不是炎熱。很多蓮友很愛師父,把我愛得一身汗!好幾百個蓮友,「哇!這是我們師父,我們好多年沒看見你,這回終於把你逮著了」。也不管師父同意不同意、答應不答應,磕幾個頭再說。我非常感恩你們看得起我,非常感恩,非常感恩!在非常感恩的同時,兩個小腿也嚇得哆嗦。比如有時正陪人走路,地上還有一灘水,蓮友就跪下去了。有時往那兒一站,旁邊就有很多蓮友。加上現在有手機的都是「記者」,不斷拍照。這個愛就是過於熱了一點。

 

       所以,保持適當的溫度。你說「給師父頂禮」,我說「問訊」,這樣就可以繼續好好地交流,不要過熱。

 

       除了佛陀是三業圓滿、清淨的,凡夫任何時候說話,如果錄下來,都會有不妥當之處。所以,我的錄音一般是經過佛使大德剪輯的。有些話只適合當時的情況,針對具體人,有特定場景,離開這個環境就不適合;甚至有些比喻也不恰當,有些語言也可能粗糙,就不能隨便拿出去。如果隨便錄音,那是不可能有剪輯的,可能就把你們的師父給埋葬了——「就這麼講,你看看」。因為語業不清淨,肯定有瑕疵;身業也不清淨,你在旁邊拍照,也可能拍了一張張牙舞爪、面目猙獰的,這樣的照片公佈出去,影響法門形象。

 

       佛陀任何時候都很莊嚴,任何角度、任何時候攝像、錄音,那都是無可挑剔的。

 

       講到這一點,就是說不要把我搞得太熱了,得了熱病要耗能量。

 

       愛是不嬌慣、不縱容、不溺愛。我們講的愛,不是溺愛,不是說「你隨便做什麼都可以」,不是縱容缺點和毛病,也不是黏膩、糾纏不清,也不是熱情過度。

 

       不要情緒化,愛要溫和,要適宜,才能讓對方感到舒服。

 

       對這些問題,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的心得,也希望大家共同進步。

 

4.愛自己要有正知正見

       首先,我們要學會愛自己。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不愛,那能指望獲得別人的愛嗎?不可能。就好比你自己都不愛你房間的衛生,指望別人天天給你打掃,誰有那個耐心啊?一看,給他打掃白打掃,他自己都不愛護。

 

       你都不愛你自己,別人怎麼能愛你呢?你不愛你自己,等於拒絕,別人即使想愛你,也無法愛到你,因為愛傳遞過去後,因為你不愛自己,你就把它阻隔了。所以,愛自己才能獲得別人的愛。「自尊,人方尊之」,我們自己尊重自己,人家才尊重我們;「自助,天方助之」,自己要自立自助,然後別人才能幫助你。

 

       就像一個人,他自己不願意站起來,你拉他,他往地上賴,那人家拉一兩次也就算了。他自己不自立,別人怎麼能幫他自立呢?

 

       愛就是一樣的,這當中自立、自尊、自助、自愛,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要愛自己。

 

       為什麼這樣講呢?有人會說,「哎呀,我怎麼會不愛自己呢?」我告訴各位,不愛自己的人太多了,很多人天天都在傷害自己。

 

       有一句話說得好,「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什麼意思呢?你要為自己所有的苦樂負全責,負百分之百的責任,除了你自己,沒有其他人能真正傷害到你,這也是佛教講的因果報應。

 

       一件事情反覆在那裡盤算、抱怨、思維,都是負面的。別人能幫你想嗎?不都是你自己想出來的嗎?

 

       一個女人,如果把她的幸福綁在丈夫的肩膀上,那一定是要離婚的,因為她丈夫不會是觀世音菩薩。他一看,「太黏了,我扛不動你,算了,我們各人過日子吧」。她還說「看我多麼愛你呀」。如果女人沒有獨立,肯定得不到幸福。如果女人能自立,幸福自己掌握,那麼丈夫會愛你十倍、百倍。

 

       人和人之間打交道都是這樣。如果你有這樣的心態,「我這一輩子的幸福就靠你了」,那你的幸福非常不牢靠。幸福靠自己,不能靠別人。

 

       我們常常會說「就是某某人,就是他才讓我這麼苦惱」,請問,這句話是真理嗎?很多人在心中就抱有這樣的邪見,「就因為他這樣,才讓我很苦惱,他幹了這件事,他說了這句話,所以讓我非常痛苦」。

 

       當抱怨別人的時候,問題變得很簡單,似乎找到答案了,因為就是他嘛!

 

       但是,如果自己讓自己苦惱了,好像這個藥吞不下去,「我自己怎麼會有錯誤呢?」

 

       在座很多都是女眾,女眾的感情比較複雜,好處是比較有愛心,但同時往往會傷害自己太多。我不希望大家傷害自己,大家保護好自己,就需要有正知正見。

 

       第一個正知正見,就是我們的一切都要自己負責任。所有的苦樂,沒有別人能代替。我們的痛苦,就是我們的心痛苦,那麼誰能讓我們的心痛苦呢?一定是自己。

 

       「是別人的話讓我痛苦」,那也是經過你同意的。你的耳朵聽到了,你同意他傷害你,他才傷害到你;如果你不同意、關閉了,他怎麼能傷害到你呢?不可能的。

 

       人生幸福的密碼和主動權,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果報應,這就是密碼,這是基本的佛教知識,萬法唯心,一切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一切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不能推卸責任,要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

 

       當我們抱怨的時候,抱怨很簡單,「誰誰誰造成我的不幸!」這樣雖然很簡單,但其實是把自我幸福的鑰匙也交了出去。你的鑰匙好像給了別人,但是對方其實也沒有拿到你的鑰匙,他不管你的事情。那這把鑰匙到哪裡去了呢?就扔到了荒郊野外。你幸福之門的鑰匙已經扔到了荒郊野外,而你此後永遠被禁閉在不幸的房間當中,你說你多痛苦啊?

 

       所以,打開幸福之門的鑰匙,就是你要自己承擔。

 

       愛,首先要愛自己這顆心,這顆心非常柔嫩,不要讓它受風寒,不要冷著,不要凍著,不要受傷害。不要讓它受情緒的干擾、侵襲,不要讓它不平,不要讓它生氣。

 

       各位「氣功大師」,你生氣是你自己生氣,還是我幫你生氣啊?「液化氣站的站長!」都是自己生氣的。所以,盡量不要生氣。

 

       抱怨對我們有好處嗎?沒有好處。盡量不抱怨、不生氣。抱怨的人往往有很多理由,有理有什麼用呢?你有理能讓自己快樂嗎?抱怨能把事情更好地解決嗎?抱怨一點用也沒有,有百害而無一利,抱怨只會讓自己的心沮喪,讓自己的心受傷害。

 

       天天在那裡抱怨,傷害自己,然後說「就是他,就怪他!」他還在那裡呼呼睡大覺呢,怎麼是他呢?這就是天底下的冤假錯案,絕對沒有他的事兒。

 

       所以,我們要認識到這一點,首先要樹立正知正見,認識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

 

5.愛自己要給心正能量

       我們應該對我們的心怎麼樣呢?要時刻給它溫暖,給它愛心,給它陽光,給它正面的能量。

 

       我在微信裡有一篇文章——《耳朵不如嘴巴聰明》。我們的嘴巴吃了不好吃的東西,有些東西對我們的身體不利,比如霉變的花生米,吃著很香時,突然來了個壞花生米,「呸呸呸」,它馬上就被擋住了,不讓它下去。因為吃下去有毒,馬上身體就有反應,受不了啊。

 

       身體是靠糧食為食物,心靈是靠什麼為食物呢?心靈是靠語言,靠思想。耳朵就是吞食的器官。眼睛看東西,耳朵聽聲音,耳朵接受更快。耳朵的進化跟嘴巴比,差得太遠了,好話聽不進,壞話使勁裝。只要別人說壞話,說誰對他不好,耳朵馬上變成千里耳,聽得很清楚;如果說「不是的,某某人其實對你還是不錯的」,他不聽,「哪有那回事?」耳朵一點鑒別能力也沒有,專門聽壞話。

 

       所以,上人在《宗風‧俗諦》說:「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但是我們的耳朵呢?它是專聽是非,聽了之後還相信,相信了還抱怨,還到處傳播。首先要訓練耳朵。

 

       耳朵的訓練也是不容易的,孔老夫子以他那樣的德望,儒家稱他為聖人,到了六十歲他才訓練出來,「六十而耳順」。所以,耳朵不容易搞順了。大家回去好好想一想,該聽什麼話,不該聽什麼話,要有個檢察官。

 

       什麼叫真話?什麼叫假話?從究竟意義上講,世間的話,除了這句六字名號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但是在假話中,又要聽哪些呢?聽有利於自己身心健康的話,即使這個話是假的,它也是真的。只要是能夠讓你得到真實的利益,有真實的喜樂的話,就是真的。

 

       你聽的那些話是真的,聽了之後就犯高血壓、腦溢血,這些話聽了有什麼好處呢?難道是真的話就一定要聽嗎?比如吃東西,是真的東西就要吃嗎?毒藥是真的,你會吃嗎?真的話不是一定要聽,我們要聽對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利的話。

 

       古人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這些話都是很有道理的。我們聽話也是一樣的,要聽有利於和合的,有利於歡喜的,對我們身心健康有幫助的話。如果一聽了這句話心裡很煩,那就不要聽,一定是是非,要立即把它清除乾淨。

 

       《修心八頌》裡的第三頌就是「觀心斷惑」:

願我恆常觀自心,正當煩惱初萌生,
危害自己他人時,立即強行令斷除。

 

       我們的起心動念,不需要打電話,也不需要說,自己立即就知道。每個人心裡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態,是苦惱的還是歡喜的,是愛心的還是怨恨的,自己馬上就知道了。就像我們的身體,哪裡癢癢,你一定要去撓癢;哪裡疼,你一定要去護疼;哪裡酸,你一定要去揉揉。這些都是立即去做的,不可能不管它。

 

       當我們的心有了不舒服,就要去愛它,它叫作「赤子」,就是小小的嬰兒。心非常柔嫩,不要傷害它,連風都不能吹,要去保護它。把它保護好了,它就會給你喜樂,也會生出很大的福報;你傷害它了,它就會放出毒氣,搞得你不快樂。

 

       「正當煩惱初萌生」,當我們覺查到心中產生了不愉快的情緒時,就要警覺,這是一個煩惱,它傷害了自己。如果你不警覺,它出去就會傷害別人,現在立即就要停止,或者是轉個念頭,或者念佛,或者跟別人正要發生激烈爭執,馬上就退下來,自己要感受到這些。

 

       以我的觀察,我們每個人,就自己來講,叫「心靈自殘」,都是自己傷害自己。對一件事,往往反覆地思惟,反覆地用負面的情緒在自己的心中盤繞,非常不健康。

 

       我們有些學佛時間很長的,尤其是學我們這個法門的人,沒有理由不歡喜,不要對所有的人都是苦大仇深的樣子。因為我們都快死了,都快要死了的人犯得著跟別人計較嗎?「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們在這個世間,就是跟大家結個善緣。

 

6.愛自己就是享受彌陀的愛

       我們每一個人,如果講愛自己,其實我們自己是沒有能力愛自己的,不過阿彌陀佛有能力,所以,我們想要愛自己,首先是從阿彌陀佛那裡領受,就是要聽聞法義。

 

       法愛是從法上來的,有三個層次,一是感受彌陀的愛,二是領受彌陀的愛,三是享受彌陀的愛。聽法聽感動了,這叫感受:原來阿彌陀佛這麼慈愛我們,無論什麼樣的人,他都無條件地救度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這個法門是保底的法門,不管你再賴、再沒有能力、再愚癡、再怎樣有罪過,只要念佛,阿彌陀佛就保證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

 

       有三句話,我們可以隨時想到,阿彌陀佛永遠都會這樣說的:「親愛的,你將永遠被珍愛」,這是第一句;第二句,「你不會做錯任何事」;第三句,「你不要有任何恐懼」。所以彌陀愛我們、救度我們是毫無條件的。

 

       如果我們在聞法中,能夠感受到彌陀徹底、究竟、圓滿的愛心救度我們,那我們心裡當然就會有感受;有感受了就會領受、接納;接納了以後就慢慢地享受,享受彌陀的愛心;享受完了之後,就可以推銷,再給別人了。所以,愛自己,首先要從這裡開始。

 

7.愛自己就心花怒放

       愛不愛自己有幾個表現,一是要開心,二是要歡喜,三是要會笑。這三點要經常做到,最重要的是開心。人如果身體坐了牢還不要緊,如果不開心,心就像坐了牢,那才是真的坐了牢。如果開心,即使把你關在房間裡,也會很歡喜。但是如果不開心,即使你在外面到處旅遊也沒用,眉頭鎖了。開心的鎖在哪裡?就看眉頭,眉頭舒展就是開心;眉頭緊鎖,怎麼能開心呢?我們每天早晨起來照照鏡子,眉頭舒展,開開心。

 

       開心就像開花一樣,俗話說心花怒放。現在正是春天的季節,我到石泉寺去,看到那裡的杜鵑花開得非常好。看到這些花開得這麼有力氣,渾身都來勁。花不開會有香味兒嗎?花不開會結果實嗎?花不開能顯示它的美麗嗎?同樣,我們的心花不開,顯不出念佛的美麗;我們的心花不開,飄不出念佛的香味;我們的心花不開,難以結成佛的果實。所以,「開花」和「開心」是一樣的,開花等於開心,開心等於開花,花開等於心開。所以龍樹菩薩就說「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信心清淨,花開見佛。

 

       我有篇文章叫《開心》,我在文章裡寫到,學佛就是學開心。如果換作專業的名詞,叫作發心、發菩提心,學佛就是發菩提心。發心和開心是一樣的,「開發」兩個字,「開了」和「發了」是一樣的,發大一些,開大一些,這個心能開多大?將來開到非常大,開到無量無邊。

 

       我們學佛要先學開心。即使學再多理論,戒律、禪定、三學,如果沒有學到開心,都是白搭。我們的念佛老太太,為什麼被佛稱作芬陀利花?佛一看你開了,獎賞一個名稱,叫芬陀利花。這個花怎麼能開?有水分,有肥料,有地力,太陽一照,它自然就開了。

 

       我們的心花要怎麼才能開呢?聞法、思維、熏修,佛的慈悲法水注入到心中,以佛的光明、溫暖攝受,心花慢慢就開了。因為我們在三界寒冷的冰窟中,心都拘在一起,凍結了,萎縮了,在佛光的照耀中,慢慢就舒展了,法水滋潤,慢慢就有力量張開了。所以,聞法的目的就是要在這一世活得快樂。

 

       你都平生都業成了,怎麼還不快樂呢?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在場這麼多人,大家又不愁吃,又不愁穿,又有佛念,你還不高興,這叫「作」。「作」就是自作自受。你完全有理由、有資格高興、開心,還不高興、不開心,不就叫「作」嗎!念佛的法門就是開心的法門,大家要歡喜。

 

       前段時間上人推薦了一本書,我看了一下,書裡說到愛和笑。愛就不用說了,笑,經常會開懷笑的人,天地都會加能量給你,我覺得非常有道理。人心一笑,毛孔都開張。這個宇宙中都有能量,比如空間中都有陽光、空氣,這些都是能量,但是心鎖起來了,就不能給你。

 

       佛菩薩的能量更是遍滿虛空法界,佛菩薩的能量就是愛心。如果你的心都鎖起來,門都關上了,那怎麼給你?所以要會笑,要會開心。我們開心的資本都來自哪裡呢?來自阿彌陀佛。所以,我們沒有不開心的理由。

 

       如果你還不開心,就說明你對眾生索求得太多了。像聖道門的學人,他們自己還沒解決生死輪迴,都要佈施愛心給人家,都要幫助人家,那學我們這個法門的人,更要佈施愛心給大眾。

 

       我們每個人,大家從現在開始關照我們的內心。如果我們學這個法門多年,仍然是愁眉苦臉,仍然是怨氣沖天,仍然不會開開心心、歡歡喜喜,回去就要補這一課。像跳念佛拍手操,要有行動,即使假裝的,也要對著鏡子笑一笑。笑比哭好,總比愁眉苦臉強一點。

 

8.愛自己就會萬事和合

       如果學這個法門很多年仍然不開心,也有幾個原因,一個就是個性,他的個性就是怨氣多,個性是長期形成的,可能目前還沒有回暖過來;再一個可能是法義上沒有深入,缺少對境鍛煉。三界滿是生死的漩渦、煩惱的風浪,但是我們學了這個法門,經中說是「被弘誓鎧」,披弘誓的鎧甲,我們等於進了六字名號的保險箱,自然是很自在、很放心,就沒有風險了。

 

       如果一個人能夠愛自己,我們就能為世界和平做貢獻。世界和平是從心開始的,如果心中懷著不平,心不和、心不平,世界怎麼能夠和與平呢?如果心中有和氣,心中有平,心中有愛心,就能夠對世界和平做出巨大的貢獻。

 

       如果你對自己好了,能愛自己了,你的家庭就好了,你對家庭就做了貢獻;如果在常住當中,你能夠愛自己,心中有和平,你就對常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果心中愛自己,對人類世界的和平就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現在講和諧社會,你就是和諧的因子,只要把自己擺平就可以了,你對佛就盡了孝道,這樣就算孝順佛。

 

       在座有很多做父母的,做父母的往往都會說:「我兒子、閨女在工作,在上班,只要他們自己過得好就可以了,就算對我的孝順了。因為我有退休金,我們老兩口又可以互相照顧。」如果小兩口經常吵嘴,經常打電話講些事,自己擺不平,父母就會為他們操心;只要把自己擺平了,父母說這就算是孝順了。

 

       父母還能指望你什麼?只要你自己過得好,比方你在外面打工,出國留學,你能夠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生活,父母不就放心了嘛。

 

       阿彌陀佛說:「娑婆世界的小凡夫,你流浪到娑婆世界去了,你能把自己擺平了,我在極樂世界就放心了!」阿彌陀佛對我們這樣的小凡夫,還有什麼指望嗎?「還指望你幫我掙一籮、掙一筐啊?你只要把自己擺平,就是對我的孝順,這就太好了!」

 

       因為佛的心繫掛在我們身上,「眾生歡喜,則令諸佛歡喜」。你不要說讓眾生歡喜,你也是眾生之一啊,你能讓自己這個小眾生歡喜,阿彌陀佛就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前面拉拉灑灑地說了這麼多,就是說我們要愛自己。

 

(二)愛他人

1.愛他人就是照亮他人

       怎麼愛他人呢?因為凡夫的本性都是自私自利的,都是損人利己的。我們講愛人家,其實沒那麼回事;不害人家,你就算是君子,而且算是有德君子、高人,就算萬幸了,好人吶。

 

       所以,我們出去一定是帶著刺,自害害人,彼此傷害。每個人都這樣,你害我,我害他,互相傷害。所以說,這個世界怎麼能夠太平?但是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因果報應。損人一定不能利己,損害了人家,將來一定會遭報;不一定將來,也許現在就會遭報。

 

       自利和利他是一體的,如果真的能利益自己,也會利益別人;真的能利益別人,也能利益自己。就像手電筒的光一樣,能夠自己照亮,當然也能給別人照亮。把別人搞得黢黑,自己能亮嗎?不可能的事啊。

 

       「我就亮自己,我把他搞黑」,你把他搞黑很容易,那就直接把你的燈關掉。如果你的燈一關掉,他是黑了,你也黑了,是不是?「我不願意把他照亮,直接把燈滅了」,把燈滅了,他是黑了,你能亮嗎?你自己不也黑了嘛。所以,自利才能利他。

 

       我們只要照亮了自己,一定照亮了對方;我們照亮了對方,也一定照亮了自己。所以,自利和利他是完全一致的,這就是愛。

 

       愛,一定是能愛自己,也一定能愛他人。真愛一定是平等的,一定是無私的,一定是無我的,一定是無分別的。就像光明一樣,能照亮自己,同時也一定能照亮別人。

 

       一個有愛心的人,想到的總是怎樣利益別人,所以佛教常說財施、法施、無畏施。無畏施就是佈施無畏,給別人愛,別人就沒有恐懼。

 

       比如小雞,在老母雞的翅膀下感到很安心,沒有恐懼。我們小的時候,在父母的呵護下也感到安心。小孩子如果遇到陌生的環境,馬上把媽媽的腿抱緊一點,為什麼?他感到安心,感到有依靠,感到無畏。我們也一樣,我們要給別人安心。

 

2.愛他人就要歸命彌陀

       我們如果自己還有恐懼,擔心這、擔心那,說明我們還要跟阿彌陀佛進一步加強溝通瞭解。不要擔心,沒有什麼好害怕的,阿彌陀佛看見一切,照顧一切,保護一切,我們就放心大膽吧!

 

       在這世間,有時候我們沒有勇氣付出愛。說實在的,不要說給別人愛心,我們愛自己都要有勇氣。沒有勇氣的人,是沒有資格獲得愛的,因為他不敢把自己交出去。

 

       我們愛自己,我們會愛嗎?我們要靠阿彌陀佛,我們要歸命阿彌陀佛。歸命阿彌陀佛要有勇氣,要能把自己捨給阿彌陀佛;不能捨,就不可能愛自己。

 

       所以,講「愛」這個字,要有那個福報,才能得到這個愛。有的人就只能享受世間五欲的愛,享受不了清淨的愛,沒有那個福報;要他享受清淨的愛,他反而感覺把他傷害了。

 

       像我們各位,不得了啊,能夠聽聞、領納、享受彌陀的愛,大善根、大福德啊!彌陀的愛是整個法界裡最純、最高、最清淨、最徹底的愛,能把你愛成佛的這種愛,你能夠接觸到,能夠領納、消化、吸收,這就是不退轉的菩薩!

 

       回頭再看一般的人,還在那裡愛什麼?男男女女的愛,愛財、愛色,多低級,多染污,多痛苦。再高一點,就是愛藝術,一定程度上昇華了,比較高了;然後愛人類,博愛,更高了。

 

       最高的是彌陀大愛,愛一切啊!只要你存在著,就是被愛的對象。就像太陽的光照出來,只要有東西存在著,就是照耀的對象。太陽光照桌子板凳,有提條件嗎?太陽光都不提條件。佛光還會提條件嗎?只要你存在,就會照耀你。是鮮花也照耀,毒草也照耀,善人佛愛你,罪人佛照樣愛你。

 

       「啊?佛也愛罪人?」

       「對,佛不僅愛罪人,愛罪人還超過愛善人。」

       「這是你說的吧?」

 

       不是我說的,是佛在經典裡說的。佛的心,慈憫罪人更甚於慈憫善人,因為罪人造惡受苦,更加苦惱。他為什麼造惡?因為他愛心不夠啊!他沒有溫暖,要給他輸送愛,他才可以不造惡。唯有愛,才可以止息造惡的人。

 

       他這樣造惡勇猛,是因為沒有愛心。一個有愛心的人,怎麼可能去做恐怖分子呢?一個真正有愛的能量的人,怎麼會去造惡呢?所以,更要給他補充愛。

 

       就像水一樣,潭越深,水就會裝得越多,為什麼?因為潭深啊。越是罪惡的人,他的心越深,越需要彌陀補充更多的愛。

 

3.愛他人是實際行動

       淨土宗的法門是實踐的法門,要經常反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同樣道理,愛不是理論,是行動。說再多理論,如果沒有實踐的話,等於是空的。只要會念佛,自然能感受到愛,自然就有佛的調化。

 

       愛也是一種心念。我們要對別人存善心、有好感,存著想幫助別人的心。

 

       當然,作為凡夫,我們能力是有限的。比如說人家缺錢了,人家沒地方住,人家有苦惱,人家生病了,我們又不是醫生,愛的能力、愛的行動力是有限的,但是我們的愛心可以是無限的。

 

       我們坐在床上也可以想啊,「願天下所有人都快樂,願天下所有的病人都健康,願天下所有的窮人都不要受苦……」希望別人都快樂、高興,福報就來了。

 

       想一想我自己,點點滴滴都不能離開大家,做任何事情都要靠大家幫助、成全。出門有人幫我開車,吃飯有人幫我做飯,衣服有人幫我做……你看,愛太多了!

 

       晚上躺在床上想一想:「這麼多人愛我,怎麼能享受?」一個是享受,另一個就是感恩,也把《修心八頌》背一背,背一背都有好處的。

 

       愛是行動,是實踐,不是空頭理論。所以,我們首先要存有愛心。

 

       這個「愛」,我也寫過一篇文章,在愛中沒有大的事情,都是小事,因為天大的事,跟愛一比,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

 

       像媽媽愛孩子,是天性本然,媽媽對孩子付出的工作量,是千千萬萬個工作日,如果用計算機計算,計算機得爆炸,沒法算。所以,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是非常大逆不道的。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那不就是愛你嗎?有什麼大道理講?愛需要教嗎?需要學習嗎?如果需要學習,是因為我們忘記了,學習只是在回歸本性。

 

       老母雞都會愛小雞,你們見過嗎?老母雞「咯咯咯」,後面帶一群小雞。一隻老母雞帶好幾十隻小雞,如果天冷了、下雨了,牠往那裡一扎,小雞就堆在裡面,小頭一個個伸出來,這樣很可愛。然後,老母雞就找到蟲子,「咯咯咯」,小雞就進來吃蟲子。誰教過老母雞這麼帶小雞的?天性就是這樣。

 

       老母雞很厲害啊!當牠帶小雞的時候,即使鷹飛下來,牠也很勇敢地跟鷹對抗,這不得了,如果不帶小雞,牠就沒這個勇氣。

 

       再看帶孩子,褓姆和媽媽就不一樣。褓姆帶孩子是沒愛心的,同樣是換尿布,跟媽媽換是不一樣的。褓姆是工作,領完薪水就算數,薪水不高就不幹了。媽媽能說「我不幹了」嗎?她怎麼能不幹呢?這就不一樣了。媽媽對孩子的愛,就是通過做點點滴滴的事情來體現。

 

4.愛他人要有足夠的耐心

       我們對別人也是一樣的,要細膩、耐心。上人講,耐心不夠,是因為愛心不夠。本人也要作深刻檢討,檢討完之後可能還會犯錯誤;犯完錯誤再檢討,比以前也多少有那麼一點進步。

 

       有人問耶穌:「我的兄弟得罪我,我原諒他七次,可以了嗎?」

 

       我們可能認為當然可以啦,事不過三,都原諒七次了。

 

       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不是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

 

       七十個七次就是四百九十次,意思就是要永遠原諒,要無限制地、沒有次數地原諒。

 

       那我們呢?都不是這樣的。我們還能原諒這麼多次?馬上就反彈了。所以,我們愛他人,就要在細微的事情上做。

 

       愛是永不虧本的生意。做別的生意會虧本,愛別人永遠不會虧本。

 

       有時候我們愛人家,人家不能體諒,不能感受,甚至還會誤解我們。如果是這樣,我們賺得更多;也不要去解釋,解釋了,利息就沒有了。

 

       我一直記得一件小事,每次用膠水貼信封,我都用得非常少,但有人就不一樣,倒出一大堆,我看了感覺非常浪費。有一次,我又發現有個信封是這樣貼的,我想一定是某某人,因為他上次就是這麼貼的,但事後發現是我搞錯了。我就覺得很懺悔,為什麼當初就那麼肯定,認為是他呢?所以說誤解別人是非常容易發生的事情,主觀的想法經常是錯誤的。

 

(三)互相愛

1.愛不需要理解

       我們對人家抱有善意,抱有愛心,對方可能會沒有理解,因為愛別人是自然的,我們並不是需要理解才去愛,是不是這樣?媽媽愛孩子不需要理解的,她自然就這樣的。不理解,我也沒有吃虧;判斷錯誤,是你吃了虧。

 

       很多人往往都很顛倒,「他不理解我,我趕緊跟他說明」,你跟他說明幹什麼?不理解,他又沒請你說明,要請你說明才對;他不請,你幹嘛說呢?是他錯誤了,對不對?

 

       像醫生看病一樣,我沒有胃病,醫生說我得了胃病,我也沒有損失啊,不會因為醫生說我得了胃病,我馬上就胃疼啊。那麼,醫生損失了,判斷錯誤。

 

       如果別人誤會了我們,認為我們有這個毛病、那個毛病,我們沒有,何必去解釋呢?沒有解釋,你就是健康的,解釋來解釋去幹什麼?「不得了啦,他們誤會我了,他們委屈我了。」他們誤會你、委屈你,再過十年、二十年,他忽然發現誤解你了,他們所有的誤解都會變成慚愧、懺悔。因為這麼多年來,都在他那邊長利息,是不是這個道理?所以要有耐心。

 

       「萬一二十年後他還不理解我呢?」萬一二十年後他還不理解你,到了淨土阿彌陀佛給你補,補上利息行不行?人生有很多事情是不需要理解的。

 

       就像我們看歷史,現在對很多事情,我們都是知道故事而已。忠臣啊,奸臣啊,看了覺得怎麼樣?其實可能還是誤會。需要一個奸臣,就定義一個奸臣;需要忠臣,就像編戲一樣編一個忠臣,到底這個人是忠臣還是奸臣?其實不一定。

 

       我寫了一篇文章叫《哈哈鏡》,你說誰是真的淨宗法師?一千個人有一千個人的認識,有人認為非常好,有的人要拿腳踩他:「這傢伙就亂說,邪知邪見。」

 

       有人說:「你要去辯解一下。」

 

       我說:「吃飽撐的,那是他的淨宗法師,又不是我的,跟我有啥關係?」他愛踩就使勁踩,多踩幾腳,要不我幫他踩。就等於有張像放在那裡,有人去吐口水,有人去獻花,那跟我沒關係,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呢。人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不需要去辯解。

 

       我們就用這樣的心來理解對方,如果我們被別人誤解,其實賺得很多,越誤解賺得越多,費口舌去辯解,沒有意義。我們愛別人,我們只管去愛他就好了。

 

2.愛是不計較

       有人問了:「我們這個法門這麼好,念佛就能成佛,不用修行了,那我們幹什麼呢?」

 

       你們說幹什麼?對,念佛。

 

       念佛當然要念啊!對,我們這法門,你說幹什麼呢?有很多事幹,就是愛唄!阿彌陀佛都已經愛你了,讓你成佛一定了,那你還幹什麼?愛自己,愛別人,就幹這些事,開心、歡喜、笑,這就是你的工作。

 

       開心、歡喜、笑,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好好地幹這份工作,獎賞大大的。我們輕輕鬆鬆,沒有負擔,我們就是愛自己、愛他人,用彌陀的愛心來讓自己享受。我們在三界六道輪迴,曠劫來流轉,太餓了,現在好好地飽餐一頓,彌陀的愛心很舒服。生死疲勞,太累了,在彌陀愛心的床上,好好地、美美地睡一覺,多好,多自在啊!我們就專門做這些。       

 

       只要這樣,別人就會喜歡你,你就有人格魅力,別人就願意跟你打交道。為什麼?歡喜的人誰不喜歡啊?抱怨的人誰喜歡?你們喜歡抱怨的人嗎?不喜歡就不要成為抱怨的人。不要抱怨,抱怨一點好處都沒有。

 

       像一個蘋果,放在那裡它就有芳香;一盞燈,放在那裡就有光明;一個有愛心的人,即使坐在那裡,人家也會喜歡他,因為他總是有歡喜、喜悅的心情。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歡喜帶到工作當中,帶到為人處事當中。

 

       有人講「念佛三昧」,我不知道什麼叫念佛三昧,但是整天高興、整天歡喜,我感覺似乎有一點接近。

 

       「天天歡喜、天天高興,真的能夠這樣嗎?」

 

       真的能夠這樣。沒有不歡喜的時候,罵你,你也歡喜。怎麼會不歡喜呢?不計較,它們跟你沒有關係。愛就是不計較,沒有必要計較,很多煩惱都是從計較產生的。

 

       我們要深刻地瞭解,彌陀這樣地愛我們,所以上人說:「彌陀如何愛我,我便如何愛人。」當然,這個目標非常高遠。這兩句話,首先做到第一句話,要感受彌陀是怎麼愛你的,如果連「彌陀如何愛我」都不知道,當然沒辦法去愛人家。我們的法義學習,都是從這句話來的,要仔細地體會和感悟。

 

       說到底,不在於你有多少本事、多少能力,是看你是否有愛心、有慈悲。我們雖然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但是我們可以有一顆溫暖的愛心。

 

       有的人在單位工作,他也沒有什麼能力,但是他有人緣,有人緣就很好。為什麼有人緣?他的心比較溫和,比較有愛,即使他不幹活兒,有人願意發工資給他;有的人很能幹,幹了很多活兒,但總提拔不上去,然後他也覺得「我這麼能幹,怎麼不被提拔?」因為他沒有人緣,沒有愛心。

 

       你只要能愛大家,馬上就有人照顧你。「你在這裡對我們就是溫暖、喜慶,單位需要你這個活寶,你只要在這裡就行,不用幹活兒。」不需要工作技能。當然,這也是人生的一門藝術。

 

3.愛是幸福的本錢

       前些天我跟佛閒師他們在一起,他們講的話對我有很多啟發。在農村或者各個地方,一些老年人,八十幾歲、九十多歲,話說出來非常溫和,就像老媽媽一樣,因為他們有人生閱歷。所以,我們對老人要尊重,他們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經驗,有智慧,也有愛心,他們念佛念得非常好。有了愛心,老並不可怕;沒有愛心,年輕也沒有本錢。

 

       有一句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那什麼是身體的本錢呢?喜樂是身體的養分。人有歡喜、快樂,身體才能好,心情不好,哪有本錢啊?所以,歡喜和快樂是身體的本錢。

 

       怎麼會有好心情呢?幸福。幸福才有歡喜和快樂,所以幸福是歡喜和快樂的本錢。

 

       怎麼能幸福呢?要有愛,沒有愛,怎麼能有幸福呢?

 

       佛教講三福田——敬田、恩田和悲田。三寶是福田,為什麼?三寶給我們愛、廣大的慈悲;父母是福田,為什麼?父母對我們有點點滴滴、細緻入微的愛,有愛才能種到福報,有愛才有幸福。鰥寡孤獨、貧窮下劣的人,怎麼也是福田呢?因為在他們身上,可以展現我們的愛、表達我們的愛、輸送我們的愛。

 

       先是接受愛,從父母、三寶那裡接受;愛到了我們心中,還要把它奉獻出去。如果沒有悲田,就送不出去,所以在這裡也能培到福報。

 

       這樣大家就知道,愛是幸福的來源,愛是幸福的本錢。

 

       那麼愛又是以什麼為本錢呢?佛就是愛的本錢。所以,我們念佛,其實是一個轉化,把佛轉化為愛,愛轉化為幸福,福轉化為喜樂,喜樂轉化為身體的能量,然後再轉化到我們的工作中去,這是一個鏈條。

 

結語

       今天講的主題,希望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中把我們學到的慈悲、愛心的法門首先落實在自己心中,愛自己,讓自己快樂起來、開心起來、歡喜起來。然後我們就有能力,自自然然就會愛他人。

 

       自愛、愛他、互相愛,這樣我們這個團體就非常有力量。別人到我們的團體來,不需要講法,一進來就被融化了,「這個團體很好,互相之間很有愛心」,一走進來很放心,很喜悅,很開心,沒有什麼紛爭和對立,感到很祥和。這本身對來的人就有融化的作用,而我們自己的內心也會更加充實和健康。

 

       講攝化眾生的力量,所謂德行,不管是通途法門還是淨土法門,就是慈悲。有慈悲就能攝化眾生,自然有這個力量。

 

       我寫了一篇《愛是真正的領導力》。4月10日,洛陽舉辦中國女性領導力論壇,當時我說:「什麼是領導力?愛是唯一的領導力。」愛就能領導大家。不是靠權威、本事、地位領導人,那樣人家口服心不服。

 

       像老母雞能領一群小雞,它靠什麼?不是靠愛來領導嗎?它還靠權威嗎?它只要「咯咯咯」,幾十隻小雞都來了。媽媽領導孩子,靠什麼領導?不也靠愛心嗎?

 

       所以,我們在團體當中,比如在弘願寺的各個部門,不是靠發號施令,「我是知客師,我是當家師……」靠這個不行,要靠愛心。能關愛大家,大家自然就跟著你。

 

       所以,希望我們每個人愛自己、愛他人、互相愛。

 

       南無阿彌陀佛!

 

淨宗法師講於弘願寺
2016年4月22日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