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淨宗法師2006年9月24日講於長春「般若寺」

 

 

看破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

 

       善導大師的機法兩種深信,讓我們對淨土門建立一個正確的信仰。我們既不自卑自下,也不傲慢自勝、好高騖遠,就是很實在地以我們這樣的根機來念佛。老老實實的,「我既然是一個愚劣的凡夫,阿彌陀佛不嫌棄,我深信這一點,就自甘凡愚,甘心這一點來念佛」,所以講,不自苦自惱,不妄攀高機,認為說:「我可能是一個很殊勝、現生能得念佛三昧,得不到三昧也能得清淨心」,如果把這些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當然,自己量審自己的根機了,如果達不到,產生苦惱,由此苦惱又產生懷疑、擔心和恐懼,這個就大可不必了。就是說,我們本來就是如此,把自己這一點看清楚。

 

       也談到「看破、放下、隨緣、自在、念佛」。什麼叫「看破」呢?看破我們本身、看透我們自己是「無有出離之緣」這樣的人,煩惱具足,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我是這樣的人」,把這點看透徹、看清楚、看明瞭,我們就捨掉它,捨棄自身,不在自己身上找答案,因為我們身上找不到答案。不在自己身上找,說「我有能力解決我的生死」,這樣,眼睛就看向阿彌陀佛那一邊。

 

       像我們辦事兒一樣,比如說這件事情我拜託給張三來做,那麼,張三有能力沒能力,我就要考察他,就要顧慮他。如果我不請張三來做的話,張三有能力沒有能力跟這件事情沒有關係。

 

       現在來講,就往生這件事情,我們完全拜託給阿彌陀佛,仰承阿彌陀佛,我們不靠我們自己,我們捨棄了自身。那既然不靠自身的話,它有能力沒有能力,它有妄想沒有妄想,它了無相干,跟我們本身能不能達成往生沒有任何關係。那我們就單念這句名號,從早到晚,想到的,是完全仰靠阿彌陀佛,所以,全看佛這一邊,「阿彌陀佛有這個能力救度我,那我就能往生」。所以,自己這一邊等於就死了,打死了自己。大家要捨得死,不要不捨得死,死了這個妄想心。

 

       很多人因為沒有找到正確的契入口,妄心用事,也是借用一般法門那種觀念──但是,也沒有理解,比如講禪、密這些法門,這些聖道修行的法門,它所講的都不是指我們這個妄心,也都是讓我們在真心上面來用,真心真性。結果我們因為沒有悟到真心真性,把這個妄心就當作是真心,這個叫認賊作父,你修什麼法門都不能成就。聖道法門就是要看破這一點,找到自己的真心真性,然後以性起修。

 

       淨土法門看破這一點,我轉移,我不能開悟,我移向六字名號,這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是徹底覺悟了、圓滿實相了,所以,是捨了自己這一種妄心用事,完全歸投於佛的願力。

 

       這兩個可以講是根本不矛盾的,不過,入手點具有巧便和困難,難易有很大的差距,有的適合我們,有的不適合我們。

 

       所以,幾天以來,我們講法,大家聽聞,所破斥的,都是說我們不要執著自己妄心這一方面,說「我要達到怎樣怎樣,我個人要修到如何如何……」這個都是虛妄的。就是以我們這樣眾生的一個根機,你就咬定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自然就被阿彌陀佛的願力牽引,往生極樂世界。

 

       這是機法兩種深信對我們在修持實踐當中的一個啟發,也就是:我們甘守凡愚,老實念佛,不自苦自惱,不好高騖遠,能行多少行多少。阿彌陀佛的「乃至十念」、「一向專念」是沒有固定標準、廣大無邊、很有彈性的數位,「乃至十念」嘛,「乃至十念」是很有彈性的,乃至出家人,乃至在家人,都可以;乃至清淨心念佛,乃至沒有清淨心念佛,都可以;乃至有智慧,乃至無智慧;乃至有功夫,乃至沒功夫……所以,它是一個彈性詞,它才能夠包容萬機。如果它是固定到某一種,「一定要這樣」,他說「一定要清淨心十念才可以往生」──阿彌陀佛沒有這樣講,他說「乃至十念」,他沒有說「括弧,清淨心十念」。那麼,這個「乃至」就包含了萬機,所有一切根機,就你根機所能夠做得到的,你能夠念念不捨、相續念佛,都叫「乃至十念」。

 

       所以,善導大師解釋的「乃至十念」是「上盡一形,下收十念」。就是我們遇到這個法門,信順不疑,我就一句佛號念到底,在往生這件事情上全靠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叫一句佛號念到底,不改變,誓此一生,永不改變,這樣就決定往生。

 

放下

       昨天也許沒說明白,關於放下,也有的蓮友說:「師父說淨土宗放下很容易,可是我還是覺得很難放下……」

 

       這裏講的放下,其實也就是提起來。

 

       不是有一則公案嘛,祖師講:「你要放下!」

 

       「放不下……放不下怎麼辦?」

 

       「放不下就提起來!」

 

       這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我們為自己的很多事情煩惱,比如兒女的事情,「你看,我不考慮能行嗎?還是要考慮啦;那一方面又要講修持,怎麼辦呢?」這個「放下」有兩種:

 

       一個就是從事相上面,世間百態,你首先要看破它,知道它是生滅無常,苦、空、無常、無我,這個要看破,這一點你要覷破。這一點看不破,還以為「你多好」,這樣就談不上了。那淨土宗願生極樂世界,首先把這點看破了,要能看破。

 

       第二點怎麼放下呢?剛才我們上一節課所談的,也都是放下的道理,就說「我是一個凡夫」,不要說「我要修成一個什麼樣的程度……」連這個修行的心也放下來。不要認為你能修到什麼程度,你就這樣子來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很好了,這樣就夠標準了,這樣就符合條件了──你這樣不身心自在嗎?你不要去提得很高,「我要達到什麼程度,我要萬事、家庭、兒女什麼都不管……」,你要有本事出家就出家,既然在家,你就依你在家的身份,為人妻,為人母,為人父,為人子,士農工商,你做好你的事情,來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可以。所以,不要提又提不起來、放又放不下去,自苦自惱。

 

       我們是完全乘托阿彌陀佛的願力。不要講我們這個身心哪,就是整個娑婆世界,都是我們要放下的,因為我們要求生極樂世界嘛,有什麼呢?所以,它好也好、它壞也好,都不在妄心方面去做文章。

 

       這個妄心很會打扮,「哎呀,我的主人哪」(你看,它把你叫主人,其實它是禍害你的),「你看,我現在比較好一點了」,哎,我們被它欺騙了。所以,我們對於妄心,看破它、覷破它、放棄它,放下就是放棄,「我不指望你,我只靠阿彌陀佛」。這樣,我們的心就平淡了,就很穩當了,沒有誰能障礙我們。

 

第五講: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

       我們今天接著學習第五講。我們這次講的速度比較快一點。第五是「聖道與淨土」,這是我們淨土宗的第四對很重要的觀念:

 

       「聖道與淨土──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捨聖道,歸淨土」。

 

       講到這裏,有必要把我們前面講的稍微複習一遍。我們一開始就講到「難易二道」,難行道、易行道,這是龍樹菩薩判的;底下曇鸞大師又解釋為「自力與他力」,自力修行的法門和他力救度的法門;道綽大師在這裏就判為「聖道門與淨土門」,聖道門就是難行道、自力法門,淨土門就是易行道、靠阿彌陀佛本願力救度的法門,所以,這是一脈相承的。

 

       我們講法脈傳承,這就叫法脈傳承,總的宗旨、觀點都一致。不過,到道綽大師的時候,他的判釋比較系統、比較規範,在我們相承的祖師當中,他是把淨土作為一個單列的名相說出來,所以,我們現在就講淨土宗、淨土門。我們在淨土宗、淨土門規範的名詞之下解釋的時候,就說明它是易行道、他力──佛力救度的法門。

 

道綽大師與《安樂集》

       道綽大師是什麼樣的一位大師呢?也有必要略作介紹。

 

       我們學淨土宗,很多人都拿念佛珠,念佛珠的發明者就是道綽大師。知道不知道?念珠是道綽大師發明的。他當時在山西汾州這一帶教人家念佛,一開始沒有發明念珠,就用豆子、米粒兒、稻穀計數:

 

       「今天念了多少佛啊?」

 

       「今天念了一斗佛。」

 

       就是一斗小米粒,或者是多少,「我今天念了一斗半」──這麼計數。這樣也不方便;那時候,「念佛念了一石佛」,那我們現在聽,聽不懂,什麼叫念「一斗佛」、「一石佛」?它是這麼一個計數方法。

 

       道綽大師看這樣不方便,就發明念佛珠,給大家拿了計數,這樣比較方便。

 

       道綽大師生於北齊,也是在南北朝的時候。離開曇鸞大師的時間不久,曇鸞大師入滅二十年之後,道綽大師就出生了。
道綽大師天性很溫和,溫良恭儉讓,善根很深厚,受到鄉里百姓的讚揚。

 

       他一開始學的是《涅槃經》,《涅槃經》當時很風靡,所以,他講過好幾十遍的《涅槃經》。《涅槃經》是大乘經典,是很有名的一部經典(曇鸞大師是四論的學者,講說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等四論)。道綽大師講《涅槃經》幾十遍,可見得對《涅槃經》是很有研究的。

 

       後來,他有個機會到了曇鸞大師的石壁玄中寺(就是現在的玄中寺,在山西太原附近,玄中寺是淨土宗的祖庭。我們淨土宗三位有名的祖師大德,都和那裏結了緣。最早的就是曇鸞大師,創建這個寺院),道綽大師走進去一看,瞭解了曇鸞大師的修行,知道曇鸞大師這麼一位有高德、有名望的祖師都最後捨了四論講說,歸入淨土,所以,他心裏很有感觸,就講了一段話,他怎麼講呢?他講:鸞祖和我道綽來比:

相去千里懸殊。

 

       「曇鸞大師的智慧,跟我相比,那就相差得天差地別了。」

尚且捨掉四論講說,
回轉自力修行。

 

       《大智度論》、《中論》、《百論》這些是聖道門修行,開發自己智慧的,他捨掉了,然後回轉過來,不靠自力修行,而靠阿彌陀佛本願,求生西方淨土,所以,「尚轉自力修行」。

唯信彌陀本願,
稱佛名號,已見往生。

 

       好,他已經往生西方了。

 

       傳記記載很明確:曇鸞大師往生之前,遍告四野,道俗四眾弟子好幾百人都來給他送行。自己端著香爐,念著佛,大眾或者聽到天樂盈空,也有見到諸佛菩薩,拿著幡花寶蓋來迎接,所以是很有影響。那曇鸞大師這麼一位人物「尚且回轉自力,唯信本願,已見往生」。

況我小子,所知所解,
何足為多,而恃此為德!

 

       「何況我這麼一個末流、下劣的小子,我所知、所學的很淺陋,還有什麼可以值得驕傲的呢?還有什麼可以作為依怙的呢?」

 

       所以,他也是非常有淨土緣,一見到曇鸞大師如此,當下就仿效前賢,自己就捨掉了、不再講《涅槃經》了。他回想自己,以前雖然講大乘空觀,但多數都在教理方面,很少落實在行動之上。那現在就踏踏實實來念佛。

 

       此後,道綽大師相傳講說《觀經》兩百遍。這個數字我們都很難想像:他一生講這部《觀無量壽經》講過兩百遍,以前還講過幾十部《涅槃經》,就算他前後講四十年,一年得講五部《觀經》,如果三十年的話,一年都得講七部,所以,他是經常講。

 

       我們近代的印光大師也很讚歎道綽大師,他講:綽公大師很慈悲,專講淨土法門,這一部《觀經》講兩百遍。

 

       現在的法師都沒有這樣一種道風,什麼都講,不是為了慈悲眾生,以為「我如果只講這一部經,人家就覺得我智慧不夠發達,『你就懂這一部經,其他不懂』」,所以,為了爭門面、好看,不顧及眾生利益,什麼都講。

 

       道綽大師真正的慈悲眾生,反覆講,一部《觀經》講兩百遍。

 

       《安樂集》是道綽大師流傳在世的最著名的著作,也是我們淨土宗的相承論著。「安樂」兩個字就是指西方極樂世界。為了讓我們生起信心、破除疑惑、安住在彌陀誓願、專心念佛之上,道綽大師綜合各部經典有關於勸發我們求生淨土、專稱名號的經文,然後加入自己少少的一些評語、注釋,成為這部著作,叫《安樂集》。

 

       關於大師的經歷,在他講《觀經》的時候,曾經有人在行道當中,在自己入定的時候(僧人念定當中)看到道綽大師念的佛,數字達到多少呢?像七寶山那麼多。

 

       道綽大師每天念佛七萬遍。所以,道綽大師在那裏勸化大家念佛,所有的人,七歲以上的小孩子都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
玄中寺我去過一次,那個地方交通可以講很不方便,到現在都算不方便,崇山峻嶺的,現在是修了路進去。古代的祖師弘法,我們就難以測度,他怎麼把寺院一下建到深山老林裏邊?「你這樣不是不方便嗎?」但是結果反而能夠弘化得很廣泛。而且說道綽大師講完《觀經》(經常講經,許多人來聽,聽完之後),念佛之聲「聲震山谷」。因為我看過這一段,所以我去那裏就看看,玄中寺那個山谷,哎呀,那個山谷很雄偉、很大。我就能想像出道綽大師當時在這裏的時候,可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這個山谷裏邊,道綽大師一講完法,大家都念南無阿彌陀佛,聲震山谷,很壯觀。

唐貞觀三年四月八日,
道綽禪師預知往生時至,
通告緇俗弟子,
聞而赴者,滿於山寺。

 

很早他就跟大家講:「我要往生了。」這樣,出家、在家人都來了,結果看見什麼呢?

咸見曇鸞大師在七寶船上。

 

       曇鸞大師駕乘西方七寶船來了,大家都看到。告訴道綽大師怎麼講呢?

汝淨土堂成,
但餘報未盡耳!

 

       「你呀,在極樂世界的講堂、宿舍都已成就了(就是說你往生已定了),不過你在這個世間的餘報還沒有盡,你還有弘化、度眾生的任務,還有事兒。」講了之後,就看見:

化佛住空,天花下散,
男女等以裙襟承之,
人人皆得,其色鮮白,薄滑可愛。

 

       講完之後,化佛和天女就在上面散花。結果大家都把衣襟兜起來,都來接(如果我們在這裏講,散花,可能大家都跑出去了,「我也接一點點」)。這些花非常的好,色澤很豔麗、很柔軟,非常可愛,很多人都接到。

眾乃驚歎,大生信服。

 

       這樣大家沒有不信服的,即使原來不信的人,也改轉邪見,相信道綽大師的勸化。

 

       等到七十歲的時候,道綽大師忽然又長了新的牙齒。七十歲,老的牙齒掉落,然後換新牙齒,這個是很奇特的。色身更加的康健,容色煥發。

 

       道綽大師是在八十四歲的時候往生的。往生之前,精神非常明爽。

 

       在當時唐朝的時候,道綽大師聲隆遠播,他在山西弘法,道聲遠播到了長安城裏邊,帝王都來皈依、親近、崇仰──這麼一位很有名的淨土宗的大師。

 

       善導大師就是道綽大師的弟子,是他親自面教的弟子。善導大師二十幾歲就到了石壁玄中寺,來拜道綽大師為師父。所以,法脈是很清淨的。

 

聖淨分判

       在道綽大師的著作《安樂集》當中,我們今天要學的這一段叫作「聖淨分判」,這一段文稍微長一點,解釋起來要花點時間。

 

       這段文,首先道綽大師是以一種問答的方式,就好像和龍樹菩薩的「難易二道」一樣,龍樹菩薩「難易二道」也是問答。這個問答是菩薩、祖師慈悲我們,我們自己問不出來,他自問自答。「難易二道」就說了:「哎呀,修得阿鞞跋致太困難了,時間太久了,可能要墮落啊,我修不來啊。看看有沒有易行道,能夠快速、穩當達到不退轉,你就給我講易行道?」自問之後就回答,先喝斥他:「你這個太膽小鬼了!」然後說:「你真要聽嘛,我就告訴你。」然後說:「這樣這樣……我龍樹也這樣,我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難易二道判」問答的大概。

 

       這裏道綽大師就起問,他說:

問曰: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這個大家都知道的。

遠劫以來,應值多佛,

 

       即然一切眾生都有佛性,而佛性是不生不滅的,所以,我們的過去久遠得不可以用時間來衡量。在這久遠劫這麼長的時間,我們的生命或者是投胎做人、做豬、做馬、做狗、做羊,六道輪迴之中,那麼,既然有佛性,諸佛都出現教化眾生,我們做人的時候總遇到佛法,而且,這麼長的時間裏面,我們遇到佛就不止一次了,可能多生多世遇到佛了,所以說「遠劫以來應值多佛」,「值」就是值遇,從道理推斷,應該遇到了很多佛,對不對?大家今天能到這裏來,講堂的聞法,那根本不是說這一次才遇到佛法,確實是遠劫以來多次遇到了佛法。既然多次遇到了佛,佛都講法度眾生,每一尊佛都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為什麼我們(底下就提問了):

何因至今,

 

       什麼原因一直到今天──

仍自輪迴生死,
不出火宅?

 

       怎麼到今天還在這裏輪迴呢?還不出三界火宅呢?這個問題,我們每個人要追根求源(這也能折服我們的驕慢)。善導大師也有句話,他說:我們從過去世初發心的時候,跟很多諸佛菩薩都同時發過心的,那些諸佛菩薩難行苦行都通過了,他們或者得了阿羅漢果,或者得了菩薩無生法忍,或者已經究竟成佛了。這等諸佛菩薩:

難行之行已過,
三祇之劫已超,

 

       早已經過了三大阿僧祇劫了。

萬德之行已成,

 

       成了,萬德圓滿了。

灌頂之位已證。

 

       得到不退轉、得到十地菩薩,乃至成佛了。那麼,我們就想到:

我身無際已來,

 

       這是善導大師想到我們自己:我們自身,從久遠、沒有邊限的時間以來──

共他同時發願斷惡,

 

       我們大家也不要小看了,老早以前跟這些諸佛菩薩可能在一起、一道修行過、一道發過願。好,人家說:「眾生無邊誓願度!」

 

       我們也舉手了,「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佛道無上誓願成!」

 

       發過願之後,彌勒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釋迦牟尼佛……他們都修行成佛了;結果我們發了願以後,又下來輪轉。我們曾經「共他同時發願斷惡」、行菩薩道。

他盡不惜身命,
行道進位,
因圓果熟而證聖。

 

       這些已經成佛、成菩薩的,都已經是成了佛、成菩薩了,因中圓滿,證悟聖果。數量多少呢?

踰於大地微塵,

 

       整個大地磨成粉末、磨成塵埃,比這個數量還多──一個塵埃代表一個佛菩薩,比這還多。但是反觀自身呢:

然我等凡夫,
乃至今日,

 

       這麼多人同時發願,人家都成佛了,結果我們到今天還是:

虛然流浪,

 

       我們空空地走過,還在六道當中輪迴,叫做「虛然流浪」;不僅虛然流浪,也有收穫,收穫了什麼?

煩惱惡障,
轉轉增多,

 

       虛然流浪就流浪了,反而我們的煩惱、惡業、障礙越來越多,感到越來越苦惱,障礙越來越深重。

福慧微微,

 

       福報、智慧很薄淺。所以,這樣一想了之後:

忽思忖此事,
不勝心驚悲歎者哉。

 

       這樣一想完之後,心裏感到很驚:「哎呀!人家都成佛了,我還在這裏做凡夫。」難道說我們這無量劫的修行──請問大家,這無量劫裏面的修行,沒有一次不超過今生嗎?我想可能比今生殊勝的有很多。比如說我們今天在座,絕大多數都是在家居士,說不定前世你做過多生的出家人,你做出家人的時候都沒有解脫生死,現在成了在家人,把握會更大嗎?所以,我們就在這裏輪迴,一世不如一世,「煩惱惡障,轉轉增多」,從過去推未來,還是「無有出離之緣」。

 

       道綽大師這個疑問,是代我們提出來的,代我們真正想修行的人,也代大家提出這個問題。下面,道綽大師就給出答案,他說:

依大乘聖教,

 

       為什麼我們曠劫流轉生死啊?依據我們大乘佛法來講,沒有成佛是因為:       

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
是以不出火宅。

 

       是因為我們沒有遇到兩種殊勝的法門,「不得二種勝法」。這二種勝法,你遇到哪一種,都可以排除生死輪迴。所以,我們沒有遇到勝法,所以不出輪迴。

 

       哪兩種呢?這個就叫做「聖淨二門」,道綽大師把一代佛教、把大乘佛法分成兩個類別:

一謂聖道,

 

       聖人的聖;道路的道。

二謂往生淨土。

 

       這樣就分成兩門了。這兩門法,遇到一種,你就可以解脫生死。

 

       哎?前面說我們「多生多劫,應值多佛」,多佛總會講些法門,為什麼又說我們沒有遇到這兩種勝法呢?

 

       這裏是說:我們過去雖然遇到,但是,聖道法門我們根機不相應,淨土法門又不產生信願,這樣遇到等於沒有遇到,那這樣又虛然流浪了。遇到聖道法門跟你說:「你本來是佛,你可以開悟成佛。」但是你修不來,空空流過;淨土法門呢,你又不相信,這樣,還要輪迴。

 

聖道難證

       道綽大師分成「聖淨二門」的目的,是要勸告我們歸入淨土一門。下面他分析說:

其聖道一種,
今時難證。

 

       既然兩門,是不是兩門都讓我們選擇呢?道綽大師不是這個意思。他說:聖道門很難修證了。「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這個「今時」是指道綽大師的時代,離開現在已經是一千三百多年了。在一千三百多年之前,道綽大師都感歎說很難證悟,那現在是難中更難。道綽大師說「今時難證」,為什麼說難證呢?他舉出兩點理由,然後又舉出了一個經證,叫作「二由一證」。哪兩點理由呢?為什麼聖道法門難以修證?

一由去大聖遙遠,
二由理深解微。

 

       這個都是原文原話。第一個理由,是說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在道綽禪師的時代,初入末法;那我們現在是正在末法當中),離開大聖釋迦牟尼佛的正法時代、離開釋迦牟尼佛滅度已經很遙遠了,所以「一由去大聖遙遠」。

 

正、像、末三時

       那麼,「大聖遙遠」怎麼就難證了?

 

       在我們佛教裏邊,佛法分成正、像、末三時:正法、像法和末法。末法之後就到了法滅時期。正法是五百年,當然各說不一樣,通途的說法,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末法一萬年過後就法滅了。

 

       什麼叫正法呢?就是從釋迦佛成佛、住世到滅度,這前後總共五百年的時間,有教、行、證三法在世──教、行、證。「教」是指釋迦牟尼佛的教典,三藏十二部經典流傳在世間,這叫有教;「行」是指有人能夠按照三藏十二部教典如法地修行,有能夠如法修行的人,叫做有行;「證」是有依照佛的行法、以行而得證聖果的人,按照這樣修行,就可以離開生死輪迴,得到阿羅漢果位、得到無生法忍的果位,不在生死輪迴當中。所以說有教典、有修行人、有證果的聖人,這個叫做正法時代。

 

       跟釋迦牟尼佛應化的因緣很接近的人,他才能投生在正法時代;如果跟釋迦牟尼佛在同時代出生,受釋迦牟尼佛教化的,那更是根機成熟的人。所以,往往釋迦牟尼佛當場教化眾生,就有很多人得果位,因為他根機成熟了,他生在正法時代。

 

       正法時代有教、有行、有證果的聖人。時間越往下延遲,釋迦牟尼佛的加持力(因為時間久了嘛)慢慢就淡薄了,而眾生的根機越來越惡劣,越來越不那麼純熟,所以就生在像法時代,乃至末法時代。我們現在屬於末法時代,更加悲嘆了,不過還好,比滅法時代還強。

 

       什麼叫像法時代呢?「像」就是相似的意思,相似於正法,看上去也很興盛。像法時代是:有教、有行、沒有證果。就是在世間有三藏十二部教典流行,也有人在那裏真實修行,不過,雖然修行,但是,能證聖果的非常少了,像法時代,說阿羅漢像大白天的星星一樣,那太少了,所以叫做有教、有行,而缺乏證果的聖人,這叫相似於正法。

 

       什麼叫末法時代呢?末法時代有這麼一個特色,叫:只有教,無行、無證。「教」就是說教典很多,你看,《法華經》啊、《涅槃經》啊……現在印刷術發達,一般寺院裏面都有大藏經,三藏十二部都有,「教」還留在世上。但是,能夠按照這樣的教理如實修行的人,沒有了。

 

       比如《金剛經》講「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大家也讀過,都知道;「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什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什麼「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像這些教典,我們會背得很熟,但是,我們不能夠如實地落實在我們身上,這叫「有教無行」。我們也做不到無人、無我,我們也做不到空觀。所以,這個叫沒有修行。沒有修行,證果就更談不上了。

 

       印光大師在《文鈔》裏講:在這個時代,已經沒有人開悟了;就是有人開悟,開了悟,還是凡夫,開了悟,離開了生死還早得很,那何況連開悟的人都沒有?

 

       所以,到了末法時代,叫做有教、無行、無證。

 

       那我們現在就屬於末法時代,「去大聖遙遠」,離開釋迦牟尼佛越久,眾生的根機越下劣。這是第一點難於修行聖道法門。

 

理深解微

       第二:

 

       「理深解微」:也是根機不堪,聖道的教理講得很深妙,很玄妙、很深奧。比如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講經的法師或許從理路上能夠給你講清楚,但是我們做不來。那麼,「理深解微」,要想如實地解悟聖道門所講的空性的道理,是非常困難的,只能解那麼一點點,這叫「理深解微」。所以,大家談空、談有,談多了,往往會偏離中道,不一定我們有正確的悟解,這樣就會造罪業。

 

       所以,由這兩點理由,我們修學聖道法門很難成就。它的義理講得很深妙,再比如說「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這話講得多乾脆、多好!但是,理是如此,我們做不到,理解也理解不來,「生死就是生死了,煩惱還是煩惱……」

 

       由於這樣的原因,聖道法門在這個時代就行不通,關鍵還是我們根機不行。

 

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底下道綽大師又引用《大集月藏經》說:

我末法時中,
億億眾生,起行修道,
未有一人得者。

 

       說:「來到末法時代,我的弟子們起行修道,願意修行,想成道、得證聖果的人成千上萬億、成千上萬億那麼多,但是沒有一個得到聖果的。」

 

       所謂「修行者如牛毛,得道者如牛角」,所講的就是這個末法時代的現象。

 

       有人查閱大藏經,《大集經》沒有這段原話。這段話,道綽大師叫「取意文」,他綜合《大集經》──我們剛才所講的三個時代,末法時代有教、無行、無證,這也是各宗各派的共同認識了。在末法時代,很少有人修行證果,所以是綜合經文的意思,做解釋性的表述,不是原文這樣講的。蕅益大師、印光大師都引用,雖然不是原文,但是,他講的是佛的意思,而且講得簡潔明瞭,所以,後來的祖師大德,他們都是通宗通教的人,《大集經》都看過了,都引用這句話,反而不是引用原文,因為道綽大師總結得非常妙。所以,蕅益大師也好、印光大師也好,歷代的淨土宗祖師大德在弘揚淨土教的時候,都引用道綽大師這句原文。說:「末法時代,億億人起行修道,無有一人得者。」

 

       「我們會不會碰巧碰上啊?」哎-!「哽」,碰上了──瞎貓碰著死老鼠,「給我碰到了!哎呀,師父,我怎麼碰到阿羅漢了?」戴上了──不可能的事情,修行不是碰。

 

       那麼,這一點說明了:聖道法門難以修證。

 

       底下,道綽大師的本意說出來,通過比較時代和根機,來說明:只有淨土法門可以修行:

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
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在道綽大師的時代,他都這樣悲嘆:「現在已經到了末法時代了,而且我們處在五濁惡世當中,聖道門已經關閉了,我們的根機不堪,走不過去了,只有……」你看用的詞都是很懇切的,「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所以,到了這個時代,還認為自己是一個聖道門的根機,道綽大師不認同這個觀點。

 

       當然,修持聖道法門的人,他可能也不認同道綽大師的觀點,說:「只要你是那個根機,末法時代照樣修行!」這話講得也不能說他錯,但是,我們看看事實,看看我們今天的社會現象,我們就知道社會亂象叢生,眾生煩惱深重,可以講都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所謂一代不如一代,我們這一代不如上一代,下一代還不如這一代。煩惱越來越多,五欲繁華越來越風盛了。外,有境界的誘惑;內,有煩惱的逼迫。所以,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

 

       我們修學佛法,要根據時代來選擇。印光大師也講了嘛,「冬葛夏裘」,還有「夏葛冬裘」。「冬葛夏裘」就錯了,「葛」就是那種非常薄的襯衫,「裘」就是指裘皮大衣。你冬天要穿棉襖、大衣,夏天就要穿襯衫透涼,不能把時節搞錯。你生活在什麼時代,就按這個時代的特點來選擇修行法門。你生活在正法時代,你是這個根機,禪定堅固、戒律堅固、慧力堅固,你可以修行戒定慧;你生在這個末法時代了,你還羡慕,「我要能夠八宗並弘,我要三無漏學,我要六度萬行度眾生」,這就好像來到冬天裏邊,還想要抖自己的架子,好像說「我身體很健壯,可以穿單衣」,(發抖狀)天氣很寒冷,這個時候就要加衣服了,保暖了。我們到了末法時代,環境惡劣,修行的環境惡劣,空氣就像冬天很冷一樣,這個時候,我們要靠阿彌陀佛溫暖的棉襖把我們包起來,不要自己靠自己的身體抵抗,「我能抵抗得住」──抗不了。

 

       所以,時代不一樣了,因緣不一樣了,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嘛,對不對?世間人也講要識時務了,人家辦事說「天時地利人和」了。我們看我們的修行:「天時」我們沒有占上,因為我們沒有生在正法時代,對不對?生在正法時代,你占上「天時」了;「地利」呢?沒有得上,我們沒有生在他方淨土,我們生在了五濁惡世,你看看!「地利」沒有;只有一個「人和」──阿彌陀佛要救度你,這一點再抓不住就完了。「天時」沒有,「地利」沒有,「人和」再沒有,你就……那只有六道輪迴啦。所以,我們沒有得到「天時」、沒有得到「地利」,但是,我們抓住阿彌陀佛大願業力,有這尊佛就好!

 

       這尊阿彌陀佛的救度,是超越時間性的,正法、像法、末法,乃至法滅的時代,都可以救度眾生,所以,他不受時間限制;他是遍度十方一切眾生,罪惡世界、五濁惡世、他方國土,通通可以救度,所以,他也沒有地域的差別,所以,得到阿彌陀佛願力救度的法門,等於三法具足,按世間講,「天時、地利、人和」都得到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們能夠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突破這些障礙。

 

       若非如此的話,就有很大的風險性。所以,道綽大師說:「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這叫:唯一的通路。

 

道綽大師第十八願釋

是故《大經》云:

 

       得出這個結論了,又引證《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又叫《大經》,我們淨土經裏有三部經典,《無量壽經》簡稱為《大經》,因為它比較厚,另外,它詳細地講說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以叫《大經》;《阿彌陀經》也叫《小經》,因為比較薄,很簡略,所以叫《小經》;《觀無量壽經》就叫《觀經》),「是故《大經》云」。

 

       那麼,「淨土一門可通入路」,是指什麼路呢?哪一條道路呢?就指出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這個淨土門就是指第十八願,這個唯一的通路,就是指念佛這一條道路。所以底下說:

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
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號,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個也叫做「取意文」。所以,作為大師,他們解釋經文很簡略,但是,簡略當中很有概括性,而且能夠切中要害。比如這段經文,第十八願的願文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那麼這裏他沒有說「十方眾生」,他說:「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

 

       那也有人就有疑問了:「道綽大師這個解釋不正確!經典裏面沒有講『一生造惡』,為什麼你這樣講啊?」

 

       道綽大師是引用《觀經》下品三生的人,《觀經》下輩三品都是一輩子造惡的根機,十惡、破戒、五逆。這裏道綽大師為了點明「十方眾生」到底是什麼樣的眾生,因為如果不說明的話,我們一般人看到這樣的願文,會覺得說:「十方眾生,對對對,是指那個有修行的、沒造惡的,是指那個精進勇猛的、上根利智的人,他才可以往生」。道綽大師知道我們有這個疑惑心,專門把《觀經》下品這樣造惡眾生提出來,來作為十方眾生的一個典型代表,說:這十方眾生,就是以這樣的眾生作為救度物件,如果這樣的眾生能救得起來,那沒有一個救不起來。所以,是舉這個最差的眾生。

 

       就好像我們要讚歎一個醫生一樣,這個醫生大病小病都可以治,如果我們讚歎他醫術高明,我們給一個獎旗,「妙手回春」,我們就要說:「哎呀,我這個病怎麼嚴重,怎麼樣的各大醫院看不好,然後你給我看好了。」這樣讚歎。就是拿最重的病號,來反顯他醫術的高明。

 

       這裏道綽大師就是以十方眾生裏邊最惡的、臨終的、沒遇到佛法的、念佛很少的、幾乎沒有修持的這麼一個眾生,來顯示阿彌陀佛的救度廣大無邊、一個不漏。所以,「十方眾生」,他的解釋非常巧妙,才真正包含了十方眾生。

 

       如果按照我們的理解,「『十方眾生』嘛,是指那個上根利智、勇猛修行的人」,那個就不叫「十方眾生」了,漏掉了下根之人哪!

 

       所以,道綽大師在這裏就引用《觀經》來說明,把《觀經》和《無量壽經》綜合在一起,這是淨土三部經一味的宗旨。

 

       「縱令一生造惡」:「縱令」兩個字也很有意思,說:「即使你……,假設……十方眾生即使你一生造惡了,那何況你如果不是一生造惡的,更加可以得救!」有這麼一個意味;「縱使你到了臨終的時候(叫臨命終時)才遇到這個法門,都可以得救!何況你平時就遇到這個法門,那更可以得救!」所以是拿這個一生造惡、直到臨終才遇到這個法門的人,只念了十句佛,就是「縱使你是十念相續,稱我名號」,十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十句。「縱使你只有十念相續──稱我名號,十念相續,你都可以往生」,那何況你念念相續、遠遠不止十念呢!

 

       所以,這一段,「縱令」兩個字就有三重比較:

       第一個,縱令一生造惡,反顯一生行善,更可以往生。

       第二個,縱令臨終遇到這個法門,反顯平時遇到這個法門,更可以往生。

       第三個,縱令只是十念相續,反顯我們念念相續,更可以往生!

 

       所以,大家不要誤解說:「只有臨終的時候念的那一句佛才管用,臨終一念才管用。」這個就錯了。

 

       所以,道綽大師的解釋是:既然你臨終一念、十念都可以往生,那何況你平時多念、念念相續呢?那豈不是更可以往生嗎?這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就是大師解釋經文的妙處。

 

大師的慈悲勸導

       道綽大師做了這樣的比較之後,雖然總的講佛教有聖道門、有淨土門,但是,來到末法時代,聖道門已經關閉了,因為「去大聖遙遠」、「理深解微」、「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就不要讓我們去走這個難行道、去撞難牆了。所以,大師就很慈悲地說:「淨土門正開放,你不要絕望,你即使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號』,都得往生。」這樣來講,這個門很廣大,所有一切眾生,無論善惡、男女、念佛多少、功夫深淺,通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好,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謝謝大家!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