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二十六、應思決定往生

       法然上人法語第二十六條開始,與前面講的意思其實是可以互相貫通的。

不顧煩惱厚薄,
不論罪障輕重,
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
應思決定往生。

 

       對於法語,也不是我們光是講解了、聽懂了,然後丟在一邊。其實這些都要做為我們的一面鏡子,做為我們行持的準則,聽而入心。

 

       往往聽了很多遍,但是一遇到別人來講,即使有時候沒人講,還是在那裏起煩惱。

 

       「不顧煩惱厚薄」:念佛的人,不要顧忌、不要考慮「我煩惱是厚啦,是薄啦」。

 

       「不論罪障輕重」:罪業是輕是重,這個通通不考慮、不討論,不問這些事情。只有一件事情──

 

       「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應思決定往生」:只要我們口稱南無阿彌陀佛,煩惱再厚,罪障再重,都決定往生。之所以不顧、不論,是因為阿彌陀佛因中發願的時候,本來就是要救度煩惱厚重的眾生,本來就不跟我們計較,你是不是有罪障,你罪障是輕還是重。佛都不計較,佛都不論,那我們為什麼要論呢?佛都不論,我們要論的話,這樣就離開阿彌陀佛的誓願了。

 

       話講回來,如果真要論的話,我們也是沒有資格論的,我們沒有資格論輕論重。根據佛法來講,我們這些眾生的罪業,那是「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太重了,你怎麼論呢?整個宇宙這麼大的空間,都不能容受我們的罪業,我們的心,盡虛空遍法界的黑暗;我們的罪業,都這樣的厚重。這樣的眾生,還有什麼資格來論輕重?因為沒有輕和重的比較了,完全是黑的東西,全黑的,沒有白的,怎麼比較呢?完全是罪障眾生,只是我們沒有覺悟而已。

 

       比如說,如果有的事情我們沒做過的話,我們會認為自己罪業輕一點,「我不開館子店,沒殺那麼多生,殺生的罪業可能我輕一點」,這是站在表面來看。如果從本質來看,所有的六道眾生都是徹頭徹尾的罪業凡夫。

 

       打個比喻:就像冰山的一角,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點點大,下面非常大的部分你看不到,你說:「噢!冰山只有那麼大。」其實下面很大。

 

       我們表現在外表的罪障,只是冰山露出的一角;埋在我們心中深重的貪瞋癡煩惱、罪障的根,那是無量無邊的寬廣,這些我們都忘記了。比如你說:「哎呀!如果這個不做就好一點,如果那個不做就好一點……」這是不瞭解自己的根機。「不論」,也是因為我們不可論。

 

       所以,善導和尚就講:「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阿彌陀佛如果要跟我們眾生計較說「你有罪垢,你有業障……」如果要討論這一點,我們確實不可能往生。之所以能往生,就是不考慮這些罪障,「不論罪障」,要論罪障,沒有一個能往生。

 

       只論哪件事?只論阿彌陀佛的強緣,阿彌陀佛的佛願以為強緣,只論你念不念佛,只論你乘不乘佛願,不論你有沒有罪障,這個,佛也沒法跟我們論。

 

二十七、唯念佛者,即得往生

不論罪之輕重,
唯念佛者,即得往生。
無別樣。
無智罪人之念佛往生,
是本願之正意。

 

       沒有其他的樣子,就這樣子。什麼樣?不論罪業輕重,唯念佛往生。

 

       「無智罪人之念佛往生,是本願之正意」:我們都覺得,念佛往生,是有智善人往生才是正意。這裏,法然上人說:「無智罪人之念佛往生,是本願之正意。」阿彌陀佛發第十八願,首先就以無智罪人做為他救度的對象,這叫「本願正意」。能把這樣的眾生救起來,有智的善人通通可以往生。

 

       就像一個醫生,他要治病的話,他的本心就是要把那個極重的疑難病症、臨終要死的人能夠把他救活,這是他的本心。這樣的重病能夠救得了,傷風感冒就不用說了。他不是只學到治傷風感冒。這個,在《第十八願講記》當中,講到「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的時候,有詳細地解釋。「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就是以這個可能造作五逆謗法重罪的眾生,做為阿彌陀佛心中所懸念的第一個目標、第一個物件,要把這樣的眾生救起來。然後,所有的眾生都可以得救。

 

       就如同在懸崖上,這個懸崖是一百丈的深度,在一百丈的地方,有人在求救,在八十丈的地方還有人,在五十丈還有人,十丈的地方還有人,懸崖上面的人,他要救下邊的人,把一個吊籃放下去,他這個繩子的長度,首先考慮的是那個一百丈的人,只要把一百丈的人能救得起來,所有的人都救上來了。他如果只放十丈,那麼十一丈的人就沒救了。

 

       阿彌陀佛救度的眾生,一百丈的人就代表五逆謗法的眾生,他在罪惡深淵的谷底;能夠把這樣的眾生救起來,六字名號就像一個吊籃;阿彌陀佛的光明就像繩子,把它垂下去,以最底下的眾生做為第一個救度的對象。剩下的,能夠修五戒十善的,好比在八十丈;其他,能夠修行的,能夠持戒的等等,這樣通通都可以得救。所以,是以造惡眾生做為本願救度的正意,做為第一個對象,他才說「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也如同水從高處往下流,第一個淹到的對象,是谷底的那塊石頭,慢慢地積累,才往上淹。

 

       阿彌陀佛的慈悲法水,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設我得佛」,就是以他成佛的功德法水(這樣是站在最高的位置了,比阿羅漢、比菩薩都高了,在高高的佛的階位上),流注下來,首先淹沒什麼樣的眾生呢?就是後面說的:「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首先把這個五逆謗法的眾生,把他浸泡起來,把他淹起來。所以,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心,首先是進入我們這樣的造罪眾生;阿彌陀佛修行的第一件功德,就是為我們成就的。

 

       《無量壽經》講:「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瞭。」「如來智慧海」:海洋一般的智慧。善導大師解釋得更簡單:「彌陀智願海」。什麼叫智慧?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佛智。「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這裏「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瞭」,二乘沒有辦法測度,二乘他不是在海的底端,他在半山腰。五逆謗法的眾生,五逆謗法造過了,而且現在是臨終就快死了,而且意業失去功能了,只有口稱了,這樣的眾生,就在海洋的最底層。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本心,這就是阿彌陀佛誓願的力量的體現。所以,只有佛才知道以這樣的眾生做為救度的目標,二乘沒辦法理解,菩薩也沒辦法理解。

 

二十八、念佛決定來迎

罪惡重障凡夫之出離,
若不以彌陀難思願力,
何得契乎!
雖斯惡業強身,
若念佛者,
不違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因願之誓約,
決定來迎也。

 

       以我們這樣一個罪業深重──可以講罪大惡極、障礙重重,這樣一個罪業凡夫,要出離三界六道輪迴,要去成就佛道,這可是件大事。這麼大的事情,很輕率地依靠自己的力量,不依靠阿彌陀佛難思之願力,怎麼可以達得到呢?那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

 

       就像一個人,沒有神通道力,如果不坐飛機,不靠飛機的力量,怎麼能夠飛越廣闊的太平洋呢?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往生淨土、超越三界,比跨越太平洋還要難百千萬億倍。所以,不靠阿彌陀佛難思願力是不可能達到的。

 

       若靠五戒十善,五戒十善的力量只能把我們送到哪裡呢?只能把我們送到人道和天道。就好像發射衛星一樣,火箭的推動力量只能把衛星射到軌道,不能再遠了;也像拉弓射箭一樣,弓的力量只能射五十米,或者再遠一點,到一百米就要落下來了。五戒十善這把弓的力量,只能把我們罪障凡夫送到哪個地方?送到人道,人道裏面,五十年、八十年一過,啪!就掉下來了,到三惡道了;你再強一點,十善生到欲界天;再禪定,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還是要掉下來;阿羅漢是以四諦法的強弓的力量,可以出離三界,到阿羅漢的境界,但是他還不能到達菩薩的軌道;菩薩六度萬行這把強弓的力量,就可以達到菩薩的無生法忍的軌道,可是還不能達到淨土成佛;唯有六字名號這把強弓(我們就是弓上的一隻箭,六字名號就是這把弓,阿彌陀佛就是射箭手),搭上箭,一拉開,嗖!放出去,出離三界,直超淨土。那個時候,如果一落地的話,當下就落到極樂淨土的七寶池裏邊,蓮花化生。所以,如果不依靠六字名號的強弓的話,我們不可能往生,「不依彌陀難思願力,何得契乎?」

 

       「雖斯惡業強身,若念佛者,不違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因願之誓約,決定來迎也」:我們雖然是煩惱強盛的惡業眾生,如果念佛的話,和阿彌陀佛的大願──「因願之誓約」不相違背。「大慈大悲」,以五逆謗法的眾生為首要救度的物件,而來救度一切眾生,不嫌棄一個眾生,如此的慈悲稱為「大慈大悲」;「大慈大悲」能救得了我們,才在我們身上落實下來。不然,你會在那裏說:「哎呀!大慈大悲阿彌陀佛……」我們上殿都會念「南無大慈大悲大願大力阿彌陀佛」,口中這樣念,心中要如實思維。口中在那裏念,心中卻說:「我怎麼能往生?像我這樣子的,佛可能不要我……」那麼,佛的慈悲,把你遺漏在外了,這就不夠慈悲了,還有限量啊!或者說「佛是雖然願意救我,但是他沒有能力救得了我,因為我罪障太重了……」那就不叫「大願大力」了,那就是願力不夠了。

 

       「大慈大悲因願之誓約」:因中的本願。「誓約」,「誓」就是發誓,阿彌陀佛為我們發誓:「救不了你,我不成佛!」;「約」是約定,約好了,「你只要這樣子,就能救得了你。你要聽話,你要是不聽話,就不能得救!」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凡夫不聽彌陀言,六道永輪迴呀!那就不是「吃虧在眼前」了,吃虧在永遠,那就苦惱了。

 

       「不違因願之誓約」,約好了,阿彌陀佛那一方面是不會違約的。「你稱名,必來迎,必往生!」不可能說到時候忘記了。所以,「決定來迎」。

 

二十九、唯稱彌陀,得生極樂

若人造五逆,得聞六字名,
火車自然去,蓮台即來迎。
若有重業障,無生淨土因,
乘彌陀願力,得生極樂國。
極重惡人,無他方便,
唯稱彌陀,得生極樂。

 

       這是三首偈子。

 

       「若人造五逆」:即使是造了五逆的重罪。

 

       「得聞六字名」:得聞六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

 

       「火車自然去」:這個都是出現在哪裡呢?就在《觀經》下品當中,他臨命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地獄的火都燒起來了,結果人家教他念佛。念佛之後怎麼樣呢?火就消失了,「化為清涼風」,火不僅消失,還變成清涼風,清涼風吹過來,天花飄落,花中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一念之頃往生極樂。這叫「火車自然去」。

 

       臨終的人會見到種種景象。在經文中,在善導大師《法事讚》裏面就有詳細的描寫。臨終的人會看到什麼景象呢?看到有人推著一個很漂亮的寶車來了,上面有美女,有寶樹,非常的莊嚴,並喊他說:「哎!某某人哪!你坐我的車!」(臨終的人那時候很熱,熱得不得了),「這個車很涼啊!拉你到好地方去玩!」臨終的人那個時候沒有選擇,一下子就上車了。一上車之後,剎那之間,車上熊熊的烈火就燃燒起來了,美女就消失了,成為地獄鬼卒,然後以極快的速度,拉他下地獄(大家去看《 法事讚》就有),這叫「火車」。

 

       如果我們念了六字名號,「火車自然去,蓮台即來迎」,阿彌陀佛的蓮花台就來迎接我們。

 

       最近,在我們周邊發生了一件現實的事情(其實如果有時間去採訪、去攝像也很好)。昨天,我妹妹打電話跟我講,就是她的小舅母,殺豬的,她現在快不行了,她的女兒都去給她買棺材去了。我妹妹就給她念佛,念著念著,她就說:「哎,來了,來了!」哪一個,哪一個,什麼七大姑、八大姨,都來了。來的人就在障礙她。所以,這個就是很危險的景象了。我妹妹說:「你不要理她,你就念佛。」念佛,那些冤親債主還在那裏議論,但是想進來,進不來。這個時候,就要提起正念來念佛。

 

       我說:「你就辛苦一下,這幾天就幫她助念,同時你要詳細記載下來,她的故事很長、很多,都很現實。」

 

       這個是業障現前了。

 

       她昨天開始念,下午的時候,我妹妹才去,看望她,講講話,也沒怎麼念佛。她是什麼病呢?上身很乾瘦;肚子非常大,有很多水,腫得都發亮了。醫生以前給她抽水,一個星期抽一次,現在沒法抽水了,針都打不進去了,所以只有等死。我妹妹下午去帶她一道念佛,也是像我們這樣念。我妹妹的兒子、丈夫,還有她的婆婆,她們一家人是個念佛小組,四個人去念,一句一句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得很整齊,她的小舅母在床上也跟著一道念。

 

       昨天下午念完之後,晚上我妹妹打電話來,說大約七點多鐘她又去了,發現她小舅母精神非常好,好得能自己起來洗澡了。所以,她信心倍增,說:「哎呀!念佛很好啊!你看看,上午一點勁兒都沒有,苦惱得要命啊!鬼也來了,眉頭都皺了。下午念佛就很舒暢,精神很好,晚上還能自己起來洗澡。」她們晚上一起念了佛。昨天晚上十點多鐘,我又給她通了一個電話(這兩天我要跟她保持熱線聯繫),我說:「你把她的名字告訴我們,我們來念佛迴向,給她的冤親債主立個牌位。」

 

       她說:「我不知道她叫什麼名字,就知道叫殺豬姥。」

 

       今天上午,她要上街辦事,中午給我打電話,我把她的名字記下來,給她立個牌位念念佛。

 

       這樣的事情,每天在我們身邊發生。如果我們不念佛,到最後也會在我們自己身上發生。這個是千萬人都漏不掉的,臨終會見到種種景象的。

 

       「若有重業障,無生淨土因。乘彌陀願力,得生極樂國」:我們都是「有重業障」,罪重,業障深重。業障深重的人,從自己身上找不到往生淨土之因,你找不到的,你請醫生給你X光透視都找不到。「在我身上照一照,哪裡是往生因?」找不到!在哪裡找呢?「乘彌陀願力,得生極樂國」,你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之因找到了。

 

       所以,在《無量壽經》裏面,就叫我們「一向專念無量壽佛」。這個「一向專念」很有味道,「一向專念」,你眼睛就看著阿彌陀佛,不要看自己。你就念佛,不要念自己。念自己什麼呢?比如說,「我煩惱了,我罪障了……」所以叫「不顧煩惱厚薄,不論罪障輕重」,你要顧這些,你要論這些,這就是念自己啊!叫你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嘛!阿彌陀佛那裏沒有煩惱,也沒有罪障啊!所以,眼睛就看著佛那一邊,不要看這一邊。你看這一邊,你只有墮落。我們的心是一團黑暗,在黑暗的房子裏邊,要光明,你就往外面看,外邊有光明。往回看,還是黑的。

 

       「乘彌陀願力,得生極樂國」:乘彌陀願力的方法,就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心思彌陀之救度,口稱彌陀之名號,此即為乘托彌陀之願力。

 

       「極重惡人,無他方便,唯稱彌陀,得生極樂」:對於我們這樣的人來講,愚癡造罪,極重惡人。這個「極重惡人」,一般的人對這四個字還不大容易接受,「到師父這兒來聽法,師父不說我功德不可思議,還給我戴了一個帽子回來。戴了一個什麼帽子?跑到佛林寺,師父給我戴了一個四個字的帽子:『極重惡人』!我可不願戴這個帽子。」這個帽子不是我願意給你戴,我希望你是阿羅漢。但是我想,如果給你戴阿羅漢的帽子,肯定就要下地獄了。你自己把阿羅漢的帽子往頭上一戴,那叫做「未證言證,未得言得」,叫大妄語。其實我們就是「極重惡人」,這是機深信,自己要有這點的深信,不是人家給你強戴這個帽子。那麼,對於這樣的惡人來講,沒有其他的方便。對於不是極重惡人的人,或許還有其他方便。這個「其他方便」是指什麼呢?就是指定善、散善。或者有定善之方便,迴向求生,或者有散善之方便迴向求生。這都是「異方便」、「他方便」。對於我們這樣的極重惡人來講,定善、散善不可行,定善、散善不成就,沒有以要門方便求生淨土的可能性。那怎麼辦?

 

       「唯稱彌陀,得生極樂」:只有仰仗阿彌陀佛的弘願──我們還是有生路的!前面「極重惡人」四個字雖然不好聽,後面「得生極樂」四個字,確實很歡喜。所以,如果能夠往生極樂的話,極重惡人又何妨呢?到極樂能成佛,成為「光中極尊」的佛啊!所以,不要在這個世間求一個好名聲,我看還是到淨土去成為一位光明無量的佛才好。

 

       在這個世間,我們是這個樣子,就以這個樣子來念佛。能知道自己是極重惡人,才能夠老實放下,完全信靠阿彌陀佛。如果沒有在佛法熏習,沒有熏習的過程,沒有佛法的鏡子照我們自己的話,我們是不容易相信自己是一個造罪的凡夫的。所以,初學佛的人,都懷著很高慢的心,認為說「我是善人哪!怎麼說我是惡人呢?」這個是標準低了,標準一高,你就是惡人了。

 

       比如說,一個小學生說:「哎呀!我成績很好啊!」這是在他那個小學校(是農村最差的學校),成績是第一名,不錯;但是一到城裏去,他就最後一名了,對不對?與中學一比,那就等於是文盲了;要與大學教授一比,等於不識字了。所以,要看跟什麼比。

 

       我們往生淨土,是跟阿彌陀佛相比──我們是要去成佛的了。這麼一比,你看我們還不是極重惡人嘛!你老是跟那個殺人放火的比,你算善人,那麼你將來也只有去跟他們成為一類──你老是跟他比嘛,你就沒有大志向。所以,我們淨土的人,我們說自己是極重惡人,是因為我們的目標很高遠,我們心中有崇高的目標,有偉大的理想和志願。這個理想,才叫真正的理想,要成佛的理想。

 

       我們在座的有年輕的學生。「學生有什麼理想啊?」「我將來要成為科學家,我將來要成為一個什麼專家,成為什麼樣的一個人。」那個固然是理想──小小的理想,不算大理想。要成佛!要度眾生!要把我們累世的父母、累世的冤親債主,一切眾生,他們的罪障,我們要承擔,要救度他們!這個才是偉大的理想。

 

       所謂理想,是合理的想法,合什麼理呢?其他的都沒什麼道理了,世間的輪迴,這個是輪迴之理,我們要解脫成佛。想到我們父母的恩德如此的深重,而他們沒有聽聞到佛法,只是在這個世間給我衣食,然後,父子離別,母子分散,我們的母親,可能在黃泉之下,在三惡道當中去輪迴,我們於心何忍?我們做為一個科學家能救她嗎?我們雖然光宗耀祖,對她毫無利益。所以,我們可能成為科學家,我們可能成為某某方面的專家。但是,那是外表的一個形象,我們內心裏邊要有佛法的慈悲,要有佛法的智慧和力量,才可以救度我們的親人。首先把自己救起來,才可以救度我們的親人,所以,聞法是第一重要的。學習成績不好,沒有關係,要會念佛。學習成績再好,也免不了六道輪迴──如果不念佛,依然輪迴。當然,做為父母的,希望你雙豐收,「我的兒子最好又能念佛往生成佛,又能學習成績好」,這叫雙豐收。萬一不能雙豐收,那捨掉一個,取念佛。

 

       像我妹妹,她就是這樣子的,馬方圓成績確實不行。我妹妹對他說:「馬方圓哪!你都是祖師爺啦!」

 

       他問:「我怎麼是祖師爺呢?」

 

       「你是一年級的祖師爺啦,你讀了三個一年級,你不是祖師爺是什麼?」

 

       馬方圓也有意思,他就跟媽媽講:「媽媽!你幫我做作業,我幫你念佛。」他不想做作業。

 

       我妹妹說:「哎呀!我的兒子可能也就不行了,你只要念佛就很好。」

 

       不過,近來她報告的消息不太樂觀,說馬方圓最近也不怎麼念佛了,大概孩子長大了,就有點自己的主觀想法了,就調皮了。早晚拜拜佛,燒燒香,念佛不像那麼勤了。

 

       小孩子就靠鼓勵。去年夏天,馬方圓和我們一起從上海回來,那一路上念佛,讓我感到自愧不如啊!他就拿了個念珠在數(因為我是比較有數的了),我就問他:「哎!你念了多少圈了?」他說念了四十幾圈。過一段時間又問他。他說:「我念了一百五十幾圈了。」又過一段問他,「我念了二百多圈了。」從上海回來幾個小時,大概他講的速度和我問他的時間,是決定沒有虛假的。可見得他一路上都在念佛。每天跟我妹妹住在上海,他也都是念佛,他母子倆個沒別的事,就是念佛了。

 

       要有好的環境帶,同時,這個善根要增長。

 

       不過,我們凡夫的習性,也是業力,到了一定的年齡,那個業力翻出來了,他要玩,隨著小朋友到外面去逛。念佛就念少了,這個時候,你把他捆住也不行,對他要採取一個放長線釣大魚的方法。我對我妹妹講:「你看住他!或許他將來要出家。」

 

三十、念佛人,心所存者

念佛人,心所存者:
恐懼後世,願生極樂,
稱念彌陀,臨終佛必來迎。
如是存心而念佛外,無他事也。

 

       念佛人心中就存著這個想法。什麼叫「恐懼後世」呢?就是害怕六道輪迴,知道我們罪業深重。像我們這樣的人,不念佛都會不得好死了──真的是這樣的。想好死,不大可能。好死叫善終,善終是五福當中的一福了,能夠善終,一定是要有大福德、要有大善根。

 

       以我們這樣的起心動念──我們想一想,我們每天八萬四千念,有幾個念頭是願意利益他人的?我們的念頭都是自私自利的,都是為了我。做生意的人,簡直是,如果沒有國家的法律,只怕沒到人家包裏去搶錢了,想方設法要把人家的錢撈來,「你傾家蕩產與我有什麼關係?只要我成為百萬富翁就好了」。不管在世間做什麼事,都會造很多罪,沒有辦法。以我們起心動念,不該賺的錢也賺,不該講的話也講,不該做的事也做,殺生傷命,殘害眾生,就以我們這樣的面貌,居然還洋洋自得地說:「我是一個善人!」這個善人是自己選舉的還是眾生選舉的?是自己給自己貼的。

 

       如果我們在十方眾生裏邊來選舉的話,那肯定有很多眾生在給我們投反對票。「某某人,你這樣也能叫善人?在某某朝代,你就把我殺了,那個時候,我向你苦苦地哀叫,你都不放過我!那個時候,我是一隻雞,我很可憐啊!你都不顧我……在某年某月,我們一個家族,被你一口氣吃盡了。我們是一個蝦的家族,一個老蝦帶一百多隻小蝦,都成了你盤中的美味佳餚!你吃得津津有味,邊吃邊讚歎:『這個蝦的味道不錯!蘸點醋吃吃。』我們聽得心裏直在抖啊!」

 

       人是最殘忍的,用很多的方法來殘害眾生。動物,像老虎,它餓了才吃一隻羚羊,不餓它不吃;人是不餓也殘殺許多。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