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淨宗法師2006年9月24日講於長春「般若寺」

 

幾件事情:供養、疑問、聞法

       諸位法師、諸位蓮友,大家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

 

       有幾件事情,先略為說明一下:

 

       第一個,很感動於一些蓮友,他們大概也是因為聞法歡喜,所以就有一些財物的供養,這個就不必了。財物、錢物或者是法物之類的,可以直接供養常住,感恩於常住成就我們這次難得的聞法因緣。我們最好的供養就是在這裏能夠安靜地聞法,把法義深入心中──如法修持供養,是名最上供養。這是很感動於大家。大家的心,領了。謝謝!

 

       (「阿彌陀佛。」)

 

       第二,蓮友有些問題,這些問題請大家寫成小紙條,交給我們法會的管理者,由他們交到這裏來,我會做統一的回答。因為有些問題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如果一個一個回答,可能三十個人回答三十次。那麼,在這裏回答就一而代之,就可簡化一下,大家還聽得清楚,提的問題或許對別人也有幫助,這是第二。

 

       第三點,我們般若寺的講堂本來就很莊嚴,也很大,可是還是顯得不夠大,所以,也有部分蓮友在外邊露天聞法。當然,他們也有資格跟大眾一樣坐在裏邊,可是,他們把這麼好的座位奉獻出來,讓我們在這裏能夠好好坐著聞法,他們的精神可貴不可貴?

 

       (「可貴!」)

 

       是不是行菩薩道?

 

       (「是!」)

 

       我們應該向他們感謝,應當為他們鼓掌,聲音大一點!

 

       好!這一鼓掌,麥克風就傳播出去了,他們就知道了,就知道說:「我坐在外面聞法,心是一樣的。」

 

       心不分內外,但是,他們的精神很值得我們感謝!秩序井然有序,聞法熱忱飽滿,都坐在地上,坐在臺階上,坐在山林樹下,很涼的。那麼,用心聞法是一樣的,都能夠得到法義。

 

       所以,我們坐在講堂裏邊,坐在舒服的位子上,大家應當集中精神,好好聽聞,懷著感恩的心,這就場內場外互為一體了。他們在外邊,也等於是加持我們了,讓我們精進聞法。

 

六點啟發

       下面,我們繼續學習龍樹菩薩的「難易二道判」。

 

       主要的精神內容,第一節課已經說明了:有六種分判的啟發。

 

       第一,總的就是「難易分判」,捨難而取易。這是符合我們人心的特點。

       第二,「苦樂分判」,捨苦行而取樂行。

       第三,「步和船的分判」,陸地步行和水上乘船,捨掉步行的法門,選擇乘船的法門。

       第四,「一多分判」,捨掉諸行的法門,選取念佛的法門。

       第五,「久即分判」,捨掉久行才可得證的法門,而選擇當生成就、當念成就、「即入必定」的法門。

       第六,「勝劣分判」。「勝」和「劣」,這是從法門的對機來講。從根機來講,我們是下根,從選擇法門來說,選擇勝法。下根如果再選一個下法,完了!下根就要選擇勝法,所以,選擇「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的法門,捨掉劣行而取勝行。

 

       講「取」、講「捨」,其實就是取哪一個呢?就是: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
稱名自歸,
即入必定。

 

       這是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為我們在擇法、修行方面給我們做的貢獻、對我們的恩德。

 

       所以,如果我們修學淨土法門,仍然是按照難行道的觀點和思維說:「要成佛嘛,講修行嘛,就是很難的,就是很苦的,就是要很長時間的,就是不那麼容易得證的。」這種觀念就偏頗了,就好像我們曾經說到的,你對法義的領解不周全。

 

       難行道、苦的法門、久的法門、諸行並行的法門,這個固然也是菩薩道,但龍樹菩薩同時說明:我們淨土法門是乘船的法門、安樂的法門、容易的法門、唯一念佛的法門,也同樣是菩薩道。不僅同樣是菩薩道,它更加適合我們下劣的根機,而能讓我們得到殊勝的果報──「即時入必定」。

 

       這樣,我們心中就很明朗了。

 

為什麼念佛法門容易?本願如是!

       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這麼容易呢?下面我們來講解。

 

       我想,首先還是引用龍樹菩薩的話,他前面就說得很清楚了,他說: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說得很明白。「如是」是什麼意思呢?「如是」就是法爾如是、法爾自然,不加勉強造作,本來如此。

 

       我們學佛法,大家對於剛才所說的這幾個名詞應該是明白的。以我們的有為造作,有為法、有漏法、造作法,這肯定是沒有契入實相的,肯定是沒有達到「如法修持」這麼一個標準。真正修持,不管是聖道門還是淨土門,聖道門的修行,悟得真心之後──真心本來了無所得、得無所得,所以,雖然講日日修行,其實並沒有修行相可得,他也是法爾如是、本來具足。

 

       淨土門也是一樣,如果你還在有為造作,你想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報土,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善導大師也講了: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極樂世界是無為的、遠離造作的、不生不滅的、涅槃的境界,我們隨緣雜善,有為、有漏造作,因果不相吻合。以有為法想入無為境界,這個不能往生。

 

       那麼,我們念佛是: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所以,我們念佛不要用我們這種造作的心態,「我要達到什麼什麼樣……」不用達到什麼樣,就是念佛!法爾如是,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就是這個樣子。

 

       念佛很簡單,念佛有什麼樣子呢?各隨根機,口稱名號,以彌陀誓願不虛,任何人決定往生,所以叫「本願如是」。

 

       《無量壽經》裏有這麼幾句話:

其國不逆違,
自然之所牽。
升道無窮極,
易往而無人。

 

       「其國不逆違」:「逆」就是違背。「違」和「逆」的意思一樣,就說「想去,又達不到,違背了我們的意願」。沒有任何違背,沒有任何障礙。

 

       「自然之所牽」:阿彌陀佛大願業力自然而然地牽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你只要念佛,歸投彌陀誓願,自然牽隨往生淨土。

 

       「升道無窮極」:什麼叫「升道無窮極」呢?就是我們的解脫道,極樂世界是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是成佛沒有邊限的,沒有窮、沒有極的境界。很容易往生,「易往」。為什麼?「自然之所牽」。但是,後面三個字很悲嘆:

 

       「易往而無人」:這個「無人」當然不是說沒有人了,是說很少人。為什麼少呢?他不相信。很容易往生,結果很少人去,因為他不能隨順阿彌陀佛「自然之所牽」,都執著自己有為造作的想法,這樣,違背了彌陀的誓願,違背了自然的法則、法爾如是的佛法道理,反而落得很少往生。所以,大家學法要隨順自然如是的道理。

 

       我想打一個比喻來說明,讓大家能夠明瞭。比如說:我們在長江的上游,有一桶水,這一桶水,我們想把它送到大海,有兩個方法:

 

       一個方法就是把這桶水很謹慎地挑在肩膀上,或者抱在懷中,或者提著,翻山越嶺的,又怕它漏到外邊,又怕把桶摔碎了,又怕天氣熱把水蒸發完了,你能不能把這桶水送到大海?我看不大容易,崇山峻嶺的,越溝越塹的,這麼遙遠的距離,怎麼能把這桶水送到大海呢?

 

       第二個方法,你就乾脆把這桶水一股腦倒在江裏邊,就完事了,是不是?你不用看它,它自然而然的,「哎呀!倒進去我就看不著了……」你看得著也好,看不著也好,它自然而然隨順長江的前浪後浪,波波不息流到大海。

 

       這桶水代表我們的心;木桶就代表我們的執著,我們的心被這個木桶執著,被它障礙住了;大海就代表阿彌陀佛的極樂寶國,是彌陀智願海所形成的極樂國土;長江就代表阿彌陀佛本願名號牽隨的力量,阿彌陀佛本願名號自然牽引的力量。

 

       我們來念南無阿彌陀佛,歸心於南無阿彌陀佛,等於是把我們這一顆心,像龍樹菩薩所講的「稱名自歸」,我稱念彌陀名號,不是說我自己還把這桶水提著,我就把它倒到江裏邊,就是連我這一個人整個地滾到阿彌陀佛誓願裏邊,我就完全拜託阿彌陀佛了,「你老人家發了願,全靠你,完全靠,百分之百靠!」不加一點夾雜,這叫「稱名自歸」。把我們的心水投入阿彌陀佛的名號誓願當中,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仰仗阿彌陀佛,沒有不往生的。

 

       「什麼時候往生啊?阿彌陀佛帶幾位菩薩來迎接啊?到時候萬一不來怎麼辦呢?」這都不要我們考慮,這些通通是阿彌陀佛來考慮,所以,這個叫「法爾自然」。

 

放下自力觀念,全仗佛力

       我們來念南無阿彌陀佛,等於是把我們自己融在阿彌陀佛的誓願當中,看不見自己了。你念佛了,還覺得「我的修行、我的功德、我的功夫……」,我來我去,這還是有障礙──沒有「我」!

 

       當然,我這裏所講的,怕大家誤會,不是聖道門那種證悟到無我境界、空性,不是那種。我們前面說過了,用置換的方式:把我們自己完全歸投於阿彌陀佛,在這裏邊,見不到我們凡夫的有為造作和修行,一天念十萬聲,也是全靠阿彌陀佛;一輩子到臨死聞法、只念了一句,也是全靠阿彌陀佛。這個叫做「本願如是」,投水入江,自赴大海,「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我想這個比喻應該能夠說明問題。

 

       我們往往有些還沒有完全隨順阿彌陀佛誓願的牽隨,內心就起種種的執著妄想。什麼是妄想?這個就是妄想:「我念佛沒達到什麼功夫,能不能往生?」還有一個「我的功夫」存在!你何必呢?拉掉它!撤掉這個界限。我們既然念佛了,靠的是佛力,如果靠我們功夫的力量,就不必念佛了,你可以有禪定的功夫,你可以有觀照的能力。那麼,既然靠佛,就見不到自己,自己就沒有了。

 

       在《無量壽經》裏有一段經文,很能說明問題,不要說我們凡夫來念佛見不到自己的些微小善和我們的小功小行(也有啦,不是沒有,比那些不修行、不念佛的,我們還是強很多)。只是,我們想到說,歸投彌陀誓願之後,不再存有「我」這個心。《無量壽經》怎麼說呢?有這麼一段經文:

譬如劫水,彌漫世界,
其中萬物,沉沒不現,
滉漾浩瀚,唯見大水。

 

       像大水彌漫世界了,在三災當中,水災──劫水過來的時候,整個世界都給淹蓋住了,裏面的高山、低山、大樹、小樹、樓房、平房全部淹沒,「滉漾浩瀚」,浩浩茫茫,唯見一片大水,什麼都看不見。

彼佛光明,亦復如是。

 

       阿彌陀佛的光明也是這樣。

聲聞菩薩,一切光明,皆悉隱蔽,
唯見佛光,明耀顯赫。

 

       阿彌陀佛的光明一旦升起來,「聲聞」就是阿羅漢,我們看畫畫、塑像,聲聞、緣覺後面都有一個圓光,代表他們有光。但是,一遇到阿彌陀佛的光明呢,這些光:

 

       「悉皆隱蔽」:沒有了,蓋住了。蓋住了是不是吃虧了呢?「哎呀,我本來有光,現在搞沒有了!」不是的,反而給你提升了。

 

       「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把聲聞、菩薩都提到佛光的層次。

 

       我們念佛,之所以說沒有自己的功行、自己的修行觀念在裏邊,是因為我們完全乘托阿彌陀佛的願力。靠上了佛的力量,哪裡還有自己的東西?就沒有了。如果還有自己的東西,說明你沒靠上,是不是?好好想一想哦!

 

       比如說:我們這個房間很黑,點一個蠟燭就很亮。可是,如果門窗一開,太陽光照進來了,蠟燭光就見不到了,是不是?蓋住了。如果你還能看見蠟燭光,就說明你在黑暗的房間裏邊;你蠟燭光看不見,只看見太陽光了,說明是天下一片光明。

 

       我們的心是個黑暗的房子,如果只是看到自己小小修行的一點點光,那就說明沒有看到佛光;如果心裏面都被佛光照亮了,自己那一點小小東西就沒有了。

 

       所以,這個法門很妙,妙在哪裡?是把我們自己歸投於阿彌陀佛的誓願。

 

       這是龍樹菩薩的解釋。

 

為什麼念佛法門容易?以佛願力!

       善導大師怎樣解釋呢?這裏引用了兩段文,之所以念佛法門容易,在哪裡呢?

 

       第一段文引自於《善導大師全集》的五十一頁(這部著作般若寺會印出來):

但能上盡一形,下收十念,
以佛願力,莫不皆往。
故名易也。

 

       「故」就是所以。為什麼念佛法門稱為「易行道」?善導大師就解釋說:

 

「但能」:只要你能夠。

 

       「上盡一形」:「上」就是向上。「盡」就是完結、完了。「形」是指我們這個身體。多到我們這個身體壽命完結為止,就是說我們現在遇到念佛法門,現在就開始念佛,一直念到臨終,一直念到往生淨土,穢身色報捨在這個世界,叫「上盡一形」。

 

       有人沒有這樣好的因緣,沒有老早遇到念佛法門,他到臨終才遇到,只能念十念、三念,這叫「下收十念」。

 

       善導大師解釋念佛,經常這麼解釋:「上盡一形,下收十念」,沒有遺漏。不管你是臨終遇到的,還是平時遇到的,通通都包含在內。

 

       這個地方也有人問了:「師父啊!我老早遇到了,我吃虧了。」

 

       我說:「你怎麼吃虧了?老早遇到念佛法門,你沾光了,還說吃虧了!」

 

       「你看,我還要念上十幾年,我不是吃虧了嗎?他臨死才遇到,他多沾光啊!」

 

       你這個人,真是,得了便宜又賣乖,你老早遇到念佛法門,你平常念佛,很多便宜都沾到了。你現在念佛,能消災免難,能身心安樂,心中有定向、有歸趣,對不對?你得大利益了!不僅是未來的利益得到了,現世也得了很多利益。現在消災免難的很多利益你都得到了,你還賣乖,說「我還念了十幾年的佛……」。

 

       這都是不瞭解念佛的道理。

 

       念佛有現當二益。

 

       臨死碰到的,那是少而又少。既然少而又少,何必走這個險路呢?

 

       阿彌陀佛的本願名號大願船,越早登上,你越是進了保險箱,進了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當中,你怎麼會吃虧呢?──沾了大便宜!不僅你個人沾便宜,你的六親眷屬、歷代祖先,通通跟在後面得恩惠。

 

       這個要懂道理。所以,善導大師說:

 

       「上盡一形,下至十念」:這麼簡單,這麼容易,這樣的萬機不漏!

 

       那麼,什麼原因?

 

       「以佛願力,莫不皆往」:因為阿彌陀佛誓願的力量。沒有說因為我們的功夫,「你念的功夫好才往生」,沒有!「念的功夫好」就不能達到「莫不皆往」了──功夫好的能往生,功夫不好的不能往生啊。既然說「莫不皆往」,沒有一個不往生的,那就不是在我們凡夫這一邊,都在佛那一邊,叫「以佛願力」,沒有不往生的。

 

       比如過江,如果靠游水的力量,你功夫好的,能游得過去;功夫不好的,半路就葬身魚腹。這樣就無法保證都能過江。如果坐渡船呢,那通通可以過去!所以,既然說「莫不皆往」,都完全靠佛的願力。

 

       所以,淨土法門念佛,「萬修萬人去」、「莫不皆往」,是因為前面四個字——「以佛願力」。不是靠我們凡夫的修行力。

 

       印光大師也很懇切地講:

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
則無論功夫淺深、功德大小,
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此如坐火輪船過海,
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
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
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
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結論:善導大師就做了四個字的說明:

 

       「故名易也」:所以,念佛法門叫做「易行道」。容易,不是容易在我們這裏。這麼容易,為什麼能往生?「以佛願力」。我們這裏雖然容易,但是要知道這個容易可是來之不易!

 

       怎麼來之不易?法藏比丘五劫思惟、兆載永劫的修行而成就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果覺名號,全體果覺授予濁惡眾生,給我們,我們得來容易,要知道我們的慈父掙來的可不容易啊!

 

       所以,大家要懷有感恩心、難遭想,把這句名號好好地受持,不要反而起輕慢心:「這麼容易!肯定沒什麼了不起的,肯定不殊勝,便宜沒好貨嘛!這麼容易,肯定不管用,肯定沒什麼好的效果!」這樣就無視了佛對我們的慈愛,把佛的功德糟蹋了。

 

       我們在座各位很多都是做父母的。父母辛辛苦苦掙來的不容易,兒女不覺得寶貴,糟蹋了,我們就感到心裏很難過。

 

       阿彌陀佛因地五劫思惟、兆載修行成就六字名號,所以才有我們今天的易稱、易念、易往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是因為阿彌陀佛難修、難行、難證果啊!

 

       像一般的法門,說修行難,「三大阿僧祇劫證悟佛果」,「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這就很難了。可是,法藏比丘成佛,他的時間不止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壽經》裏說:經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無央數大劫」。「兆」和「載」都是我們漢文當中極大的天文數字了,後面又加一個「永」,永遠的劫,不止三大阿僧祇劫。

 

       為什麼如此之難呢?因為法藏比丘的「超世願」(超越世間、出世間的願望),超世的修行,得到超世的果報。因為他要救度我們十方無量無邊業障深重、煩惱深厚、造罪勇猛、修行乏力、惡業充滿、善根淺薄的人。

 

名號的根本來源

       第二段出自善導大師的《往生禮讚》(《善導大師全集》的四百八十七頁),這段文叫做「光號攝化之文」,光明名號攝化眾生。這段文是善導大師解釋《觀經》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也是結合《無量壽經》的第十八願來解釋。所以,善導大師解釋三部經,都是站在阿彌陀佛本願的立場。這段文非常透徹: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
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
但使信心求念,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
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這段文分成三小節:

       第一節是講它的根本來源,這是站在阿彌陀佛的立場來說明的。

       第二節是站在我們眾生的立場來說明的。

       第三節是站在阿彌陀佛和眾生成為一體、得到的果報來說明的。

 

       我來給大家解釋:

 

       「彌陀世尊」:就是阿彌陀佛。

 

       「本發深重誓願」:這個「本」字很重要,「本」是根本,也是源頭。後面所有的結局,都是來自於阿彌陀佛本來發了這樣深重的誓願。如果沒有這個,後面都是假的,通通沒有。

 

       就像樹一樣,從根本生長出枝末;又像水一樣,從源頭而有下面的末流。樹沒有根本了,枝末就不存在了;源頭如果斷了,下游就沒有流了。

 

       一切都在阿彌陀佛的誓願當中,所以叫「本願」,「本發深重誓願」,願很深切、很殷重。

 

       什麼樣的誓願呢?

 

       「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用他的名號來攝受、化導十方眾生,也就是第十八願的道理:「十方眾生,稱念我的名號來往生!」

 

       為什麼叫「光明名號」呢?《阿彌陀經》裏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阿彌陀。」名號本身和佛的光明是一體性的,名體不二,名號本身就是佛的光明。所以,我們念佛,身上就有佛光;我們念佛,就被佛的光明所攝取,因為名號和光明不能分為二,所以叫做「光明名號」。

 

       「攝化十方」:攝受和化導十方的眾生。只要我們稱念彌陀名號,阿彌陀佛就攝取我們、救度我們。「攝取」就是救度的意思,救度我們十方的眾生。這是從佛的立場來說明。

 

       下面就從我們眾生來說,我們該怎麼做呢?

 

       「但使信心求念」:很簡單,「但」是只要。「使」是使得。只要這樣做就可以了,很簡單、很容易。「光明名號攝化十方」是阿彌陀佛的事;我們凡夫做哪個事呢?我們只要「信心求念」。「信心」,信順不疑。「求」,求願往生。「念」,念彌陀名號,也就是所講的「信願行」──「信心求念」。

 

       怎麼念法?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很簡單,現在遇到,我就現在念佛,一天念三千,一天念一萬,一天念三萬,各隨根機,如人吃飯,隨量而飽。你是小肚子,只能吃一碗,你就不要撐大肚皮,三碗吃下去胃搞壞了;大肚皮能吃五碗,看人家吃得少,不好意思,只吃一小碗,結果餓了。我們修行也是一樣,隨我們的根機,隨我們的狀況,不疾不緩,不多不少。

 

       當然,作為凡夫的習氣,都是懈怠、下流、容易放逸,所以,多少要有約束。

 

       我遇到好多初歸依的人,「師父,你告訴我怎麼做?你給我定個功課好不好?」

 

       我講:「好啊!你能做到就行。」

 

       「師父,你定的功課,我無論如何也得做到!」

 

       我講:「好啊!你念佛,念佛好。」

 

       「念多少?」

 

       「你初學佛,不敢定多,你每天念一百零八聲好不好?」

 

       「哎!好好好!這個不難!」一百零八聲佛嘛,一秒鐘念一聲,也不過兩分鐘,對不對?兩分鐘一百二十秒。「這個不難!」

 

       過了半個月,我去問他。

 

       「我還在念。」

 

       再過幾個月問他。

 

       「師父,我有時候念、有時候沒有念了。」

 

       再過一段時間啊,就不知道到哪裡去了!

 

       所以,貴在相續。你每天都能念,能念一百零八聲,你就得到很多的功德。

 

       如果佛法的信仰沒有紮根,搖搖擺擺,每天念一百零八聲都覺得費事兒──兩分鐘的時間哪裡多?

 

       每天念一聲,也還有人念不來。

 

       善導大師在這裏說:「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這個「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是我們心中自己能夠發生的嗎?我們探本求源,剛才講了,是因為阿彌陀佛發了這樣的誓願,我們才能念得出這句名號,對不對?

 

       所以,大家要知道:我們雖然口中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但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根不在我們凡夫這邊。我們念出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過是阿彌陀佛的正覺果樹上的一片葉子,它的根在極樂世界,在阿彌陀佛那個地方。那麼,你順著它,怎麼不到極樂世界呢?

 

       我們跟阿彌陀佛這棵正覺大樹是一體的。阿彌陀佛要成就正覺的時候,說:「我要成佛,要救度十方眾生!十方眾生往生功德不成就,我誓不成佛!」

 

       等他成佛的時候,他的正覺果樹上面就結滿了十方眾生往生功德的果。

 

       阿彌陀佛這一棵六字名號的正覺果樹、菩提樹,上面結了很多往生的果。每個眾生一顆往生果,你張某某,有你一顆,你只要念名號,這個果子就是你的。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了,我們心裏這顆往生的果就結下來了。

 

       所以,它的根本,就像一棵樹長在這裏,枝芽伸過來,上面結了果子,但是,它的根在那裏。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六字名號的根就在阿彌陀佛的大悲本願當中、大菩提心當中,就在極樂世界。我們怎麼不往生?肯定往生啊!

 

       所以,是因為「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才使得我們今天能夠「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才能念出佛來。

 

       即使是大街上的一個乞丐,他遇到你,能念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十方諸佛都為他鼓掌,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這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啊?一個乞丐念了一句佛,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告訴你,十方法界都震動啊!因緣成熟了,他才能念出這一句佛號來。也許對他來講是很茫然的,「反正我見了和尚嘛,善哉,善哉!阿彌陀佛!」很多人見到我們光頭,就來這麼幾句,特別是小學生,他們心裏沒有掛礙,見了和尚,「善哉,善哉!阿彌陀佛!」也念了一句,那麼,這也是善根成熟了,經過了無量時間佛的培育和教化,不然這句佛號也念不出來。

 

先以欲鉤牽

       他能念出來了,經中說:

如吞鉤之魚,
出水不遠。

 

       佛很會打比喻,像釣魚,魚已經把鉤吞到肚裏去了,你說它出水還會遠嗎?時間就不久了,對不對?我們眾生就是一條魚,水代表生死海,阿彌陀佛要把我們救起來,救到涅槃岸上,他就放一個鉤下來,這個鉤就是六字名號,把你鉤住,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念佛好啊!」

       「怎麼好?」

       「能保平安!」

       「哎呀,好!」

       「念佛好啊!」

       「怎麼好?」

       「保發財啊!」

       「哎呀,好好好!」

       「念佛好啊!」

       「怎麼好?」

       「能除病惱啊!」

       「好好好!」

       「念佛好啊!能往生。」

       「能往生我不要!我現在還早得很,我才三十幾歲。」

 

       你講能往生,他說不好;你講能發財,「哎!那好!」

 

       那麼,就「先以欲鉤牽」。「我也念南無阿彌陀佛吧」──鉤住了。鉤住了,就不遠了。今生不往生,就來生,來生不往生,第三生一定往生。

 

放心大膽宣講名號

       所以,大家就放心大膽、義無反顧地去跟別人宣講這句名號,不要不捨得,不要不好意思。念佛有什麼不好意思?

 

       往往有的人念佛覺得不好意思,做那些不好的事兒,還覺得「這個挺體面」──「哎!今天我們請客,七大姑、八大姨到我家裏來,擺一桌!」──殺生他覺得很光彩,請人吃喝;然後,自己在外面念佛,他覺得:「哎呀,這個,被別人聽到怎麼辦?不好意思啊!」

 

       我說:「真是有味道!怎麼念佛不好意思!」

 

       有一位蓮友,他無論到哪裡去都拿一串大念珠,上市場買菜也是大念珠,坐火車、坐汽車都拿著大念珠,旁若無人(當然,我們念佛也不要故意招搖,上了公共汽車,或者晚上周圍鄰居很安靜,就不要出聲了)。他說:「我拿著念珠,也未必念出聲,只要人家看見我拿念珠,他腦子就要想了:『噢!他怎麼拿這串東西?──念佛的。』就給他種了一個佛根。」這就好!

 

我們能念佛,是因為阿彌陀佛本發深重誓願

       所以,我們能念出這句名號,是因為阿彌陀佛「本發深重誓願」,他發了這樣的大願,說:「我成佛的時候,要讓十方諸佛讚歎我的名號,讓每一個眾生聽聞到我的名號。」所以,我們的耳朵能聽到這句名號,這本來就是佛的誓願在我們身上落實下來了。如果佛的誓願是虛假的,我們聽不到;我們能念到這句名號,也是佛的誓願在我們心中落實下來了。如果佛的誓願和光明來不到我們身上,我們決定念不出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那麼,這一句光明名號,通過十方諸佛的宣傳、勸化、引導,我們在娑婆世界,感恩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宣講淨土三部經,哎!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根本在這個地方。

 

       有這麼一個笑話,有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媽媽問三個兒子:「你們知道這頓飯來之不易嗎?你們知道飯是從哪裡來的?」

 

       「媽媽,我知道,飯是從鍋裏盛來的。」

 

       媽媽說:「你啊,不懂。」

 

       另外一個兒子說:「我知道!飯從鍋裏盛來的不對,飯是從桶裏挖來的。」

 

       媽媽說:「還不對。」

 

       「哎!」另外一個兒子說,「我知道,飯是從糧店裏買來的。」

 

       這些都沒有找到根本。之所以有米飯吃,是農民從地裏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是不是這個道理?

 

       我們現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好像我們吃這一碗白米飯,是從哪裡來的?

 

       「我修出來的。」

 

       你修出來的嗎?六字名號不是我們修出來的。

 

       「是我師父告訴我的。」

 

       也不錯,但是,沒有講到根本。

 

       「是我師父的師父告訴我的。」

 

       也沒有講到根本。一直往前追,「師父的師父的師父的師父……」追到釋迦牟尼佛;還往前追,追到阿彌陀佛,就對了!

 

       所以,這一句名號從哪裡來?從阿彌陀佛本願、誓願功德而來。來到我們身上,而且來到我們心中,而且被我們念出來了,怎麼能不往生?就被阿彌陀佛鉤住了嘛!

 

       大家願意不願意被阿彌陀佛鉤住?

       (「願意!」)

 

       這還差不多,聲音夠響亮!這麼個大好事不願意!

 

       如果不願意……大家願意不願意被閻羅王鉤住?

       (「不願意!」)

 

       這個不要回答三個字,回答一個字。你回答三個字聽不清楚,「不」沒聽到,「願意」聽到了,麻煩了!「不!」就好了!大家願意不願意被閻羅王那個鉤子鉤住?

       (「不!」)

 

       我看大家很多人口型不錯!年輕的時候可能長的是櫻桃口,不錯!牙也很白,我們這麼好的口、這麼好的牙,應該拿來幹什麼?

       (「念佛!」)

 

       對啊!這叫做物盡其用,這個物就發揮它的作用了。

 

       如果拿來罵人,好不好?

       (「不好!」)

 

       不好。拿來罵人、拿來講是非,那樣舌頭就被閻羅王的拔舌的鉤子鉤住了。

 

       那怎麼才能脫離這個鉤子?外面鐘鼓樓那裏有一幅《地獄變相圖》,拔舌地獄,挑撥是非啦,誹謗佛法啦,婆媳關係不和、咒罵老婆婆啦,惡口罵人啦……都要墮落拔舌地獄,那個苦惱啊!閻羅王的鉤子一鉤住之後,不容易脫離啊!那麼,有什麼辦法?也有脫身之計──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被阿彌陀佛鉤住是很幸福的!是不是?

       (「是!」)

 

       被閻羅王鉤住是很痛苦的。

 

       《觀經》裏說: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每一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好有八萬四千光。哎呀!都算不過來了。那麼,這麼多的光明,幹什麼用呢?這些光明就要把我們團團包圍,把我們層層捆綁,怕我們漏到三惡道裏邊──「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八萬四千光明「哢嚓!」,上下左右,立體地把你包圍起來,包起來!像一個網藍一樣,包在六字名號的光明當中,不讓你漏在外面,「攝取不捨」,包起來,進了保險箱了,臨命終的時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色身就留在娑婆世界做紀念了,不要了;我們的神識就到淨土去花開見佛了。

 

       被阿彌陀佛的柔軟光明所捆綁,是很舒服的;如果被我們的貪瞋癡惡業、業力繫縛的繩子所捆綁,所謂「業繫凡夫」,那我們就不自在了,就捆到閻羅王那裏去受審判,那就很痛苦了。

 

       所以,善導大師這段文就說得很清楚,根本的來源是因為阿彌陀佛發了深重誓願。「深」,是阿彌陀佛的智慧深、慈悲深。所以,經典裏講:

彌陀智願海,
深廣無涯底。

 

       阿彌陀佛的智慧、誓願,深,沒有底;廣,沒有邊。沒有一個眾生不在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心的攝受範圍之內。所以,大家完全可以放心大膽。

 

只要信願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

       「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我們只要有信心,我們只要願往生,我們只要願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

 

       我剛才講的這段話,是印光大師講的,他說:

只要能深信,
只要能發願,
只要能念佛,
無論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
故曰:萬修萬人去。

 

       所以,「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一聲,以佛願力,莫不皆往」。後面八個字跟前面講的一樣,「以佛願力,易得往生」,容易往生!

 

       前面第一段話是阿彌陀佛來救度我們,用他的法來攝受我們,所謂「光明名號攝化眾生」。我們怎樣被阿彌陀佛攝受呢?不是我們達到什麼樣的功夫、水準,而是只要「信心求念」,我們就被阿彌陀佛的光明所攝取,這樣就成為一體──阿彌陀佛的光明來攝受我們,我們被阿彌陀佛光明攝取,不剛好成為一體了嗎?

 

       就好像我們抓住一個物體,這一支粉筆被我抓在手中,就跟我的手成為一體了。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被阿彌陀佛攝受在他的光明裏邊,這樣跟佛成為一體。所得到的結論,自然而然的,在佛的願力攝受範圍之內。所以,「以佛願力,易得往生」,很容易往生。

 

       各位!往生極樂很容易,只要舉手說同意。

 

       同不同意?

       (「同意!」)

 

       真的這樣啊!我們只要願意往生極樂世界,說:「阿彌陀佛,我願意被你救,我願意往生,我願意念佛,請你救度我吧!」

 

       阿彌陀佛說:「不用請!我是『不請之法』,你沒有請我為你發願,我都為你發了願,何況你還要請我呢?」

 

       所以,阿彌陀佛救度我們,不是經過我們三請四邀:「阿彌陀佛,我求求你啊!我請請你啊!你一定要為我發願,你一定要救我!」講這樣的話是沒有意義的。

 

       阿彌陀佛說:「你沒有請求我、你還在六道輪迴,作人、作豬、作馬……那個時候,我作為法藏比丘,就主動發願說:『我要救度你,我要用我的名號救度你!』」

 

       阿彌陀佛說:「你現在才跚跚來遲!」

 

       我們很多人講:「阿彌陀佛啊!我念你念了這麼長時間了,念三年五年了,你還沒有來!你是不是跚跚來遲?」

 

       是阿彌陀佛跚跚來遲還是我們跚跚來遲?阿彌陀佛成佛十劫了,我們搖搖擺擺,這一輩子跑來了,「阿彌陀佛」,念了一句,「您老人家一定要救救我!」

 

       阿彌陀佛說:「你來晚了,你早就該來了!十個大劫,無量無邊的眾生都來往生了!不過,這一輩子來,也還不晚!」

 

       今生來了,也不晚。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他很有耐心,這一輩子沒有來,下一輩子還要等著我們,永遠在等待我們,永遠都要救度我們。

 

       但是,我們自己不要延誤!「反正阿彌陀佛是無量壽,我這輩子漏掉了,下輩子再來,阿彌陀佛還等我。所以,我到地獄去打個滾兒。」

 

       敢不敢?

       (「不敢。」)

 

       地藏菩薩才敢去;我們不敢去,我們是凡夫,遇到苦惱就不得了啦!

 

       所以,阿彌陀佛的誓願名號,剛才講了,就像一個本源,樹的根本、河的源頭。我們念佛,等於是樹的根本的果,結到我們心中來了,等於是阿彌陀佛的法源流到我們的心中。如果阿彌陀佛這個法源,他的法脈、他的法義、他的法流沒有運到我們的心中,這句佛號任我們的能力是念不出來的。我們輕輕鬆鬆能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完全不用懷疑,何必在那裏一天念三萬聲佛又在懷疑呢?

 

自信教人信,以阿彌陀佛誓願為標準

       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有一個佛教徒跟一個基督教徒在一起談論後生一大事,都有信仰嘛,在一起討論:

 

       「人哪!在世間活得苦啊!」

       「對呀!我們上帝也這麼講,耶穌也這麼講,對呀!」

       「我們佛也這麼講,阿彌陀佛也這麼講。」他說,「那你怎麼辦?」

       「我啊?我就靠上帝,死了我就上天堂。」

       「哎哎!那個不究竟啊!上天堂之後,到時候還六道輪迴怎麼辦?」佛教徒就講了,「你念佛,到極樂世界,不生不滅!」

 

       基督教徒聽他一講,極樂世界好,怎麼好?

 

       「黃金為地呀,四色蓮花啦……極樂世界非常清淨,那個地方風也清淨、水也清淨,極樂世界的空氣,只要你吸一口,吸到肚裏去,所有的煩惱妄想都沒有了,當下開悟了!你看,多好啊!」

       「哎呀!這麼好的地方?」

       「不像我們這個世界,空氣污染,你看,吸下去還有毒素。」

       「哎呀!這麼多好處!」他動心了,「那怎麼去啊?」

       「念佛!念阿彌陀佛。」

       「就能去啊?」

       「能去!」

       「那好!那你呢?」

       「我?我也念佛啊!」

       「你一天念多少佛?」

       「我一天念三萬聲。」

       「那你往生到極樂世界肯定可以了吧?」

       「哎!還不行!我的功夫還沒到,我的修行還不好。」他又謙虛一番。

 

       基督教徒一聽,「哎哎!不去了,不去了。」他說,「你的極樂世界講得這麼好,你這個老修行,一天念三萬聲,你都不能往生,我這個才來的什麼時候能往生啊?你還是跟我一道來,上帝那個地方雖然說不究竟,但是,要信靠他,也能去。我們先到天堂不好嗎?」

 

       結果他想去度化人家,被人家講得啞口無言。

 

       是不是輸給他了?如果這樣去弘揚佛法,你肯定輸掉了,你還沒出門,我就知道你要輸。你心中不知道阿彌陀佛的誓願功德,你跟別人講,就好像宣傳一個醫生,說:「我遇到一個神醫,這個神醫有非常神妙的醫術,妙手回春,我講個例子給你聽,他怎麼妙手回春呢?我有一天得了一個小感冒,他給我開了藥,我連服了六十付,感冒沒有治好。」人家一聽,對這個神醫就沒有信心了。

 

       什麼叫神醫?「我某某親戚,他快死了,這個神醫的藥,點到他的舌頭上,當下起死回生!」「哇!」這才叫神醫啊。

 

       我們很多人讚歎阿彌陀佛,其實是在貶低阿彌陀佛,說:「阿彌陀佛這句六字名號是萬德洪名、阿伽陀藥,我每天服三萬遍,一直念了三十年,往生沒有把握。」這叫「萬德洪名」嗎?這叫「阿伽陀藥」嗎?這叫「滿一切願、破一切無明」嗎?這不叫「如實修行」,也不叫「如實讚歎」,這是不瞭解。

 

       「我們任何眾生、罪業再深重,當下念佛,被阿彌陀佛光明攝取。雖然我是一個貪瞋煩惱具足的凡夫,依靠我自己的業果輪迴的話,我只有墮落地獄,但是,還好!我還有一個保險,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得救有希望。」這麼一聽,沒有哪一個不願意來念佛的。

 

       我們很多人出去弘揚佛法,往往把佛法堵住了。遇到一個局長,他又喜歡吃,第一步就跟他講:「哎,某某人,你這樣不行啊!你吃了肉怎麼可以念佛?」

 

       他說:「我寧可吃肉,念佛的好處不知道!我現在還是吃肉。」

 

       那應該怎麼勸他?「吃肉當然不好,能夠吃素最好了,」(但是他現在肯定做不到)「你只管先念佛,佛也不嫌你。」這樣他才願意念。他有罪惡感,他本來想念佛了,「佛要救度你啊,要給你消災化難哪!你多念佛啦!」

 

       他只要願意念佛,就有佛在他心中做工作。

 

       我們來弘揚佛法,不如阿彌陀佛放在他心裏去弘揚佛法。他每天念十句就有效果,每天念一句就有效果。那麼,佛在心中之後,慢慢地,他就不吃了,他就告訴你:「我現在感覺肉沒有味道了,吃下去很腥臭,吃下去之後,毛孔都是臭的。」

 

       世間的人講愛美,愛美把自己弄得很醜;愛香,愛香把自己弄得很臭;吃肉,吃得面孔一點不光潔,很粗糙,在旁邊一坐,我們都想敬而遠之──不是敬而遠之,沒有值得尊敬的,離他遠一點,味道不好,對身體也不好。

 

       那麼,怎麼治他的病呢?你先勸他念佛,他只要能念佛就好,底下的事情讓阿彌陀佛慢慢收拾他,好不好?

 

       (「好。」)

 

       阿彌陀佛有智慧、有辦法,好好收拾他。

 

       特別對你老公,對你家裏人,勸化他,你找著他的弱點,就把佛號無論如何送給他就好了。慢慢地,他的心就開始入道了。

 

       「他到臨死都還沒有吃素,我這不是白白教化了?」

 

       沒關係!他到臨死沒有吃素啊,他死了之後就要吃素了。為什麼?他念了一輩子的佛,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眼睛一閉,到極樂世界沒有肉吃了,他只有念佛了,到極樂世界成菩薩了!如果在這個世界,他沒有去往生,這一輩子他吃眾生肉,下輩子眾生吃他的肉,再下輩子他又吃眾生肉,你吃我、我吃你,永遠輪迴,合算不合算?大家都虧了,阿彌陀佛也虧了,他也虧了,眾生也虧了。

 

       如果他能往生,剛才我們說過了,阿彌陀佛也賺了,賺了一個造罪的眾生到極樂世界來成佛;他也賺了,他有三惡道的惡業,但是,他到淨土,不再墮落三惡道,還可以成佛,他也賺了;那麼,被他所吃的眾生也賺了,因為,他跟眾生之間有這個緣,不管善緣惡緣,他成了佛之後,可以分身來度它,他有無生法忍,「我就變一條魚來給你吃,還這條命,也沒有關係」,吃完之後,跟眾生解了緣,也可以救度他到極樂世界。

 

       如果對沒有吃淨口素的人,你說:「你沒有吃素,你念佛,不允許你去!」──一個門檻擋住了,「讓你下去!」結果,阿彌陀佛也虧了,他本來可以到極樂世界成佛的,少了一個,阿彌陀佛沒有賺到這筆買賣──阿彌陀佛也要做買賣,賺我們眾生到極樂世界成佛啊,你去一個,他高興一個啊!他嫌極樂世界人少啊?不嫌極樂世界人多啊!「個個都來!十方眾生像雨點一般到我極樂世界來,我廣大無邊際,猶如虛空一樣沒有邊際,都來就好!」結果,他沒有去,阿彌陀佛就虧了;那麼,這個人當然也虧了,他念了佛,你說沒吃素不能往生,嚇得他墮落了,也虧了;被他吃的眾生呢,也虧了,還要互相之間因果輪迴,相纏相牽入惡道,六道輪迴何時了?

 

       這都是以我們凡夫的知見障礙了眾生解脫的因緣,這是我們的情見,沒有慈悲。

 

       念阿彌陀佛不要你出一毛錢,他能往生,你何樂而不為呢?

 

       「我就不高興!因為他沒吃素,因為我吃了素,他念佛往生了,我就感到不平衡!」

 

       請問:這樣的人是在發菩提心嗎?有沒有?

       (「沒有。」)

 

       如果要這麼要求啊,那我們也不能往生了。阿羅漢說:「我得到阿羅漢果,我往生可以;你這個凡夫,沒有得阿羅漢果,貪瞋癡具足,你怎麼也能往生?那我虧了!」這怎麼辦?我們怎麼辦?我們不是都不能往生了嗎?

 

       所以,到極樂世界不是以我們凡夫講「你能往生,我不能往生」,彼此在那裏攀比,「因為你沒有吃素,因為你沒有出家,因為你不會讀哪個經典,所以你念佛是沒有用的」,這些話都不符合法門的精神。

 

       那麼,是以阿彌陀佛的誓願作為標準,你只要念佛,你只要願意來往生!

 

加強自律

       當然,我們願意念佛,我們心中就有佛的存在,就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就要收攝我們的身心、收攝我們的惡業。我們既然念佛了,就要加強自律。

 

       比如說有的人受了菩薩戒,「我念佛了,可以了」,衣服一脫,菩薩戒不要了!隨便來了──你這就不叫念佛了,菩薩是佛子,你念了佛了,應該比原來做得更好,才說明你入了這個法道。哪裡說你入了佛法之道,結果比原來做得更差,原來吃素,原來不喝酒,「現在我可以喝兩杯了」,這樣是貪圖世間,你不是貪愛極樂,你這樣不是在念佛,是在念你的五欲六塵。不是說這樣的人佛不救,而是說你的心根本不在佛那一邊。

 

       就好像我們上船一樣,我們雖然一隻腳在岸上、一隻腳在船上,就看重心在哪裡。我們現在還在娑婆世界,我們這只腳當然還沒有拔開,但是,我們的重心是在前面那只腳、在佛那一邊,這樣才可以到極樂世界。結果你的重心在後面這只腳上,前面那只腳是做個樣子碰上面,那能夠坐船到彼岸嗎?能不能?

       (「不能。」)

 

       所以,我們很多人念佛,他做個樣子給別人看,「我也念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像前面那只腳點一點,重心還在娑婆世界,「我還要貪兒、貪女、貪吃、貪喝、貪五欲六塵……」以念佛作為一個裝潢的門面──這個不叫真實願,不叫真實信,也不叫真實行!六道輪迴有你在!

 

       好,大家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謝謝大家!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