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補充內容

       剛才這幾個題目和善導大師這段解釋是非常好的。善導大師的時代和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雖然間隔了一千幾百年,很多情形還是一樣的。《觀經疏》中有個問答(《善導大師全集》第253頁):

問曰:若有解行不同邪雜人等來相惑亂,或說種種疑難,道不得往生,或云:「汝等眾生,曠劫以來,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於一切凡聖身上,具造十惡、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破戒、破見等罪,未能除盡。然此等之罪,系屬三界惡道,云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入彼無漏無生之國,永得證悟不退位也?」

答曰:諸佛教行,數越塵沙,稟識機緣,隨情非一。譬如世間人眼可見可信者,如明能破暗,空能含有,地能載養,水能生潤,火能成壞,如此等事,悉名待對之法,即目可見,千差萬別;何況佛法不思議之力,豈無種種益也?隨出一門者,即出一煩惱門也;隨入一門者,即入一解脫智慧門也。

為此隨緣起行,各求解脫。汝何以乃將非有緣之要行障惑於我?然我之所愛,即是我有緣之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愛,即是汝有緣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脫也。

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

 

       「問曰:若有解行不同邪雜人等來相惑亂」,他對佛法的理解、行持不一樣,邪雜。「邪」是邪見,就是不正確的,未必是邪惡的。「雜」就是不純。依淨土門來講的,他是邪雜之人,「來相惑亂」,來迷惑你,動亂你。他為什麼來惑亂呢?因為他抱有他的觀點,他認為這不可能。「或說種種疑難」,現在不也一樣嗎?也是種種疑難,自己本來就在動搖,一聽別人說,馬上「我投降」——不是向阿彌陀佛投降,而是向來說的人投降,那就要見閻羅王了。「說種種疑難,道不得往生」,總之有許多疑難,剛才列的這些都是,一天學到108個不能往生的法門,沒有用。

 

       「或云:『汝等眾生,曠劫以來,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於一切凡聖身上,具造十惡、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破戒、破見等罪,未能除盡。』」「曠劫以來」,時間這麼久,一直到今生;遍佈身口意三業;所造的對象是一切凡夫和聖人;所造的罪業是什麼呢?「具造」。如果按這麼長的時間來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造了「十惡、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破戒、破見等罪」。這些大罪,每一條都非常重,我們講「十惡不赦」,十惡罪在這裡是最輕的,放在前面。這都是很重的重罪,五逆、謗法、犯四重戒,闡提是斷滅善根的人,破戒——受戒又破戒,破見——不信因果,等等。「未能除盡」,哪能除乾淨呢?

 

       「然此等之罪,系屬三界惡道」,這些罪,按照業道因果的法則,就要讓我們在三界惡道裡輪迴。

 

       「云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入彼無漏無生之國,永得證悟不退位也?」我們造罪這麼重,時間這麼長,在這麼大的範圍裡造,「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而極樂淨土是涅槃的、無漏的、無生的,是佛的報土境界,怎麼可能這短短的一生修三福、念阿彌陀佛名號,就往生到這樣的國土呢?而且一到極樂淨土就永得證悟不退轉位呢?有人一聽就嚇壞了。「修福」就是指三福,因為這是就《觀經》來解釋的。「念佛」就是念阿彌陀佛名號。

 

       善導大師就來代我們回答了。本來這個修行人就在那裡懷疑了,別人再來說:「你這樣不行,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業障沒消除,念佛不管用。跟著我學吧,好好消業障吧。」「怎麼消?」「要拜懺、誦經。」難道念佛不能消業障嗎?很多人在世間做事很聰明,一到學佛就特別糊塗。我們就是緣分好、運氣好,遇見善導大師的著作了,上了阿彌陀佛的船了;再回頭一看,「我當初怎麼那麼傻?」其實我們都是一樣的。

 

       「答曰:諸佛教行,數越塵沙,稟識機緣,隨情非一」,「教」就是理論,「行」就是修持方法,諸佛的教行非常多。「稟識」就是有情眾生,有情識的眾生。眾生的機感、因緣都不一樣,佛所說的法,是對眾生根機的。

 

       「譬如世間人眼可見可信者」,佛說法一定是有作用的,打個比喻,比如世間人眼睛能夠見到的,你可以相信,所謂「眼見為實」,一般人就是這樣。比如「明能破暗」,黑暗很重,在黑暗中伸手不見五指,你說「我搬個大石頭把黑暗砸破」,能砸破嗎?不能,不是那個法。但是,不能因為石頭砸不破暗,就以為蠟燭也照不破暗;如果有蠟燭的光明,就可以破暗。這是法找對了,破暗就很輕鬆了。你說:「要破暗,我大石頭都砸不碎,小蠟燭就能破?」對,大石頭砸不碎,小蠟燭就能破,因為它這個法就是破暗的。

 

       「空能含有」,虛空能含攝萬有一切境相;「地能載養」,大地能夠承載、生養萬物;「水能生潤」,水能生長萬物,滋潤萬物;「火能成壞」,「成」,比如火能煉金、煉鐵、煉鋼,還能把飯煮熟,這不就成了嗎?「壞」,火也能把東西燒壞。它們有各自的功能和力用,這不都很清楚嗎?
「如此等事,悉名待對之法,即目可見,千差萬別」,剛才所比喻的這些,只要對應上了,就有相應的作用,是相對待的,一法對一機——明就一定能破暗,空就一定能含有,一定是這樣的。

 

       「何況佛法不思議之力」,世間的事情看起來都是這樣的,那佛法是不可思議的,遠遠超過世間這些現象。「豈無種種益也?」難道沒有利益嗎?明有破暗的利益,空有含有的利益,地有載養的利益,水有生潤的利益,火有成壞的利益。這都可以看到,這都是法——明是法,空是法,地也是法,它們有各自種種的利益;佛法有不可思議之利,難道沒有種種利益嗎?肯定是有的,大原則是這樣的。

 

       「隨出一門者,即出一煩惱門也;隨入一門者,即入一解脫智慧門也」,佛法有八萬四千門,隨著佛法修行,隨便出哪一個門,就能出煩惱門;隨便入哪一個門,就可以入解脫智慧門。這說明佛法的功能力用,門門都有作用。

 

       然後得出結論,「為此隨緣起行,各求解脫」,「隨緣起行」的「緣」,和「隨緣雜善」的「緣」,意思不完全一樣,「隨緣雜善」是貶斥的。這個地方是說「稟識機緣,隨情非一」,隨著你的根機、因緣,來選擇與你根機、因緣相應的法門來修行,來「隨緣起行」,這樣「各求解脫」,因緣不一樣嘛。


       「汝何以乃將非有緣之要行障惑於我?」你怎麼可以這樣呢?各求有緣之法修行就可以了,你不可以拿不是和我有緣的要行來障惑。淨土法門是與我們有緣之要行,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我們的有緣之行,有親緣、近緣、增上緣、滅罪緣、護念緣、見佛緣、證生增上緣、攝生增上緣,我們就跟這個法門有緣,有緣就能成就一切事情。為什麼?有緣嘛,有緣就不談別的了。人和人打交道,任何事都是這樣,有緣就能成就。「非有緣」,難行道不是和我有緣的要行,你怎麼拿來叫我一定要修呢?那跟我無緣,我做不來,也不是我必須要修的,也不是我重點要修的,不要拿這些來障礙我、迷惑我。這句話是貫總的,把門一關,你修你的,我修我的。

 

       「然我之所愛,即是我有緣之行,即非汝所求」,我就專念彌陀名號,就專求往生淨土,就專愛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專願信順善導大師的教導,這是我的有緣之行;可能你沒有學這個法門,大概你覺得你是聖道修行的上根,不求這個,那也可以。「汝之所愛,即是汝有緣之行」,你認為要那樣難修苦行,那是與你有緣的法門,不是我所求的,那個法門不是我能修得來的。

 

       「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脫也」,就是因為別人來干擾,所以就這樣講;其實我們內心知道,我們只能修專修念佛,才能「疾得解脫」。至於別人修行什麼,是因為他抱有不同的觀點,所以也就認可他,「各隨所樂」,他就隨他所樂意的有緣法門來修行。如果他能如實修行,也可以得到利益。

 

       「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行者」就是修行人,修行人要知道,修行有解有行,依解起行。如果講學解,這一大藏教都是佛所說的,都可以學習。「從凡至聖」,就是聖道門。「乃至佛果」,就是淨土門,是果地法門。這些都沒有障礙,都要瞭解。

 

       反過來說,聖道法門的人若不這樣圓融,只是執著於聖道法門的理念,對淨土法門也是按照聖道法門來理解,這不就不圓融了嗎?淨土法門的人視野比較開闊,說聖道法門也是有緣之法,如果能修也可以;淨土法門是為聖道法門不能修持的人特別開設的。這樣就圓融無礙,聖道、淨土兩邊都能看得清楚了。

 

       那些妨礙淨土法門的人,往往都是執著自己的修行理念,他認為,「你沒有斷煩惱,那最起碼要伏煩惱;沒有伏煩惱,那最起碼不要造惡業,最少要吃素。這些都做不到,光靠念佛怎麼能往生?」這就完全是以自力的觀念來看淨土法門,只執一邊,不見另一邊,不圓融。從學解來講,這也是有缺陷的,沒有圓解。

 

       一個修行人並不止於學解,不只是學很多文字上的東西。「若欲學行者」,要落實在修行當中的話,一定要「藉有緣之法」。所謂「有緣之法」,就是正依經典。要學淨土宗,正依經典就是淨土三部經,這是和我們有緣的,這是淨土宗的。「少用功勞,多得益也」,這個法和我們對應上了,只要稍稍用功,利益就非常廣大;不然,費很大勁還得不到利益。

 

       這一段問答是對上面這些問題的總結,說明哪一種法是和我們有緣的。這些也是需要祖師的解釋來給我們選定,不是我們自己說「我就是喜歡誦咒,我就是喜歡那個法」,不是那麼簡單的。因為我們沒有擇法眼,也不容易得到利益,所以需要善知識來引導我們。

 

(待續)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