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六、善惡機之事
念佛之人,唯以天生之根性:
善人即以善人,
惡人即以惡人,
本來之賦性。
此乃入念佛之故,
初不言持戒破戒也,
唯以本來之體性。
文字都很好懂。念佛的人,你就以你天生的,講「根性」也好,講「賦性」也好,講「本性」也好,講「體性」也好,都是一個道理。你本來是什麼樣子,你本身就這樣子,你就以這樣的本分來念佛。本性柔和、淳善,你就這樣來念佛;本性刁鑽、邪曲,也要念佛。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入念佛之故」,所以不講持戒破戒。
你原來持戒也好,你原來不能持戒也好,既然入念佛,就說「我是破戒之人,造罪深厚,知道自己要墮落地獄,沒辦法,轉過來,回心念佛」;持戒,如果持戒,戒定慧修學,能夠出離生死輪迴,暫且也不用說,你也可以出生死輪迴。也是知道自己是不能出離生死輪迴的,「靠這個既然不能了生死,我還是要念佛……」那為什麼要談持戒破戒呢?所以,不論持戒破戒,是「入念佛之故」。
就好像我們坐船一樣。我們坐船過江,在上船之前,他們還可以討論:「哎呀!我可以游水四百米!」「我八百米!」「我二百米!」「哎呀,我……一米也游不了……」他們在那裏討論哪個游水技術好。但是,海洋這麼寬,現在不管你是能游八百米、四百米、兩百米,或者一米也不能游的人,你都坐上了船。既然坐了船,還在船上討論說:「哎呀!你不行!你沒本事!你看你一米都游不了,我能游兩百米呢!」「那你還不行,我能游四百米!」上了船,討論這些有什麼意思呢?
游兩百米的人,就代表能持五戒的人;游四百米的人,就代表能修十戒的人;游八百米的,代表能持二百五十條戒的。你談這些,你談這些就下去游水好了。為什麼呢?因為你已經上了船了,你乘上船,就不談游水的事情。要談游水是在船下談。
這裏講念佛,「入念佛之故」,上彌陀本願之船。就不談持戒、破戒,你談這些,那是聖道門才談的。你離開本願船,離開淨土門,到聖道門才談:「哎呀!持戒了,破戒了……破戒了,要墮落了;持戒了,可以得人天了,然後,慢慢修行了……」所以,「此乃念佛之故,不談持戒破戒」,就像剛才講的比喻,我們是坐船的緣故,就不談論說游幾百米、幾百米。
像我們出家人,一出家的時候,把頭髮一剃,把原來的衣服一脫,換了出家的衣服,頭髮也沒有了。你都出家了,幾個人出家人還在討論什麼:「哎呀!我那個時候,沒剃頭那個髮型多漂亮啊!」你都出家了,談論就談僧相了。你都出家了,你還討論你的髮型問題,「哎呀!你那個時候,頭髮是捲的……」你討論那個幹什麼?討論那個,那你就回家做俗人好了,做俗人就討論討論髮型;什麼衣服,什麼時髦的衣服,你討論它幹什麼呢?你既然出家了,就是完全僧相,統一僧相,你入出家之故,這些就不談了。你談這些,你回去做俗人。
這裏講「持戒破戒」。持戒,「哎,我頭髮美」;破戒,「不美」。長相好,不好;衣服名牌,不名牌,這些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你才念佛。你「入念佛之故」,通通不談這些。你破戒,毫無疑問要念佛,你持戒,也要念佛。所以,只談念佛。
就我們本身的本分。比如在家居士,我們念佛就以我們在家身分。在家身分,當然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奉行十善了。如果你受過五戒了,你就以受過五戒這樣的身分來念佛;如果沒受五戒,也就以沒受五戒的身分來念佛,不能說「我沒受五戒,沒有資格來念佛了」。你吃素,就吃素來念佛;你不能吃素,你就吃葷來念佛。「哎呀!我吃了肉了,不乾淨,不能念佛。」那麻煩了,吃了肉不能念佛,那下地獄下得更快一點。吃了肉,更要念佛,邊吃肉邊念佛,大口吃,就要大口念。你吃肉時知道在造罪啊。就像作買賣一樣的,你這邊虧本了,那邊再不賺,怎麼辦呢?「師父!吃肉不能念……」吃肉更要念!
吃肉,一方面,被你吃的眾生,在旁邊團團圍繞,虎視眈眈地在看著你,要找你麻煩,找你算帳,你還不念佛!然後再墮落墮下去。所以,要趕緊念,快念,猛念。吃素的都念佛了,吃肉的還不念佛,膽子多大!
就好像人家身體好的人,都要到醫院保健保健、檢查檢查,你都快要死了,上氣不接下氣的,還不去檢查,還不注意保養,還不去讓醫生給你治病!所以,這個不要搞錯了。
人性,說實在的,我們每個人,後天的努力當然很重要,但是,從本性來講,後天能改變本性的是很少,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有的人天生就是大嗓門,大脾氣,本事沒多大,脾氣還確實不小。我們都很慚愧,本性確實比較難改。要改了本性再去念佛,天底下恐怕找不到能念佛的人。
我們往往會犯一個毛病,就會以自己這樣而要求人家,這個都是不人道,不慈悲的。阿彌陀佛很慈悲,「十方眾生,你各依本性來念佛。」你善了、惡了、中國人、外國人,也不管你口舌發音美不美、標準不標準,你阿(a)彌陀佛,就以阿(a)彌陀佛來念佛;你阿(o)彌陀佛,就以阿(o)彌陀佛來念佛,你中國人就中國發音,美國人就美國人發音,無所謂,你只要念佛就好。
所以,阿彌陀佛的耳朵,可以講是單向收聽的。其他的聲音都不聽,你只要念佛就聽到了。你講其他的,他不管。
七、造惡之機念佛之事
這個也怕人家誤解,所以,法然上人也把它解釋出來。
造惡之身故,念佛也,
非籌量造惡而念佛也,應知。
什麼意思呢?講「惡機念佛」,「哎呀!你就是鼓勵人家造罪啊!」這個就大錯特錯了。不是鼓勵人家造罪,是本來就造罪的凡夫,本來就造惡,貪瞋癡三毒,無有片刻的間斷,身口意三業,念念所作,都是自私自利,如此造惡之輩,他本來的體性,他本來的身分,就是造惡之身。所以,這樣的人,勸他來念佛。不是說「十惡眾生可以救,我現在才只有八惡,還差兩惡……」「籌量造惡」再去念佛,不是這個意思。
就像醫院的醫生給病人看病一樣,你本來就是病人,所以叫你來看病,開藥給你吃。不是說「這個藥能治好病,能治感冒,能治拉肚子,能治惡病。所以,我看看,我還沒得這個病,得了這個病再來抓藥吃。所以,有感冒藥,無所謂。吹風嘛,讓他受涼,感冒了好吃藥。」
我想到一個笑話。上次我跟淨安法師一道到北方。北方的蓮友燒炕,因為我們是客人,就讓我們坐炕頭。我們去的時候,應該說天氣不太冷。南方人還比較抗冷,坐在炕頭上就很熱,我們想移到一個比較涼的地方坐。主人不幹,一定要我們坐在炕頭。說:「哎!師父,你就坐這裏。」淨安法師是學醫的,說:「坐這裏熱,熱了會流鼻血。」你猜居士說什麼?「沒關係,師父你是醫生,流了鼻血吃藥啊。」這個就莫名其妙了,對不對?這就是「籌量造惡而念佛」了。好像說:「因為有了藥,就流流鼻血,也沒關係;因為可以念佛,所以造造惡也沒關係」──「籌量造惡而念佛」,不是這個意思。「因為有藥就好毒,沒關係,這個藥是解毒的,我灌下兩口再說」。
因為我們本來是造惡之身,沒有出離之緣,所以才來念佛。這個也不要錯解。
八、無戒定慧者,應念佛之事
雖然戒定慧三學全具,
不修本願念佛者,不得往生;
雖無戒定慧,
一向稱名,必得往生。
我們念佛的人,有的人也自認為是淨土門的人,他就是念念放不下戒定慧,好不好呢?好!但是,如果干擾了一向念佛就不好。他總覺得戒定慧比一向念佛還重要。「哎呀!我雖然一向念佛,沒有戒定慧怎麼行?」
法然上人在這裏說得很清楚:
「雖然戒定慧三學全具」:這不是一般了,有戒,有定,有慧,「以戒生定,以定發慧」,「三學全具」。這是祖師根器啊!上根利智啊!但是,「不修本願念佛者,不得往生」。好!反過來對比:
「雖無戒定慧」:智慧不用說,開悟談不到,禪定也沒有,心猿意馬,心像個猴子一樣(猴子你們見過嗎?峨眉山很多。猴子沒有片刻的安靜,一會在這兒吊,一會在那兒吊),我們的心就想找個地方抓住,不可能有禪定;也沒有戒,總是破戒、犯罪。「雖無戒定慧」:怎麼辦?
「一向稱名!」: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向稱名,必得往生」。所以,往生不往生,不是看你有沒有戒定慧,是看你有沒有一向專修、一向稱名。
當然,你能一向稱名,戒定慧也不妨礙了。你是戒定慧的根機,就戒定慧一向稱名;你是造惡根機,沒有戒定慧,更要一向稱名。
這是憑什麼講這句話呢?「雖然戒定慧三學全具,不修本願念佛者,不得往生。」憑什麼呢?就憑阿彌陀佛的本願。
所以,善導和尚講「與佛本願得相應故」,稱念彌陀名號稱為「正定之業」。「正定之業」,就是百分之百決定往生之業。念佛之人,你只要一向專修念佛,雖然沒有戒定慧,念佛是「正定之業」,百分之百往生。為什麼?「順彼佛願故」;如果不是專修念佛,你不順佛本願,你雖然戒定慧全具,不順佛本願,與佛本願不相應故,這叫雜修的「十三失」,不得往生。
九、無智為本之事
凡聖道門者,極智慧離生死;
淨土門者,還愚癡生極樂。
故趨聖道門之時,
瑩智慧、守禁戒、淨心性以為宗。
然入淨土門之日,
不憑智慧,不憑戒行,不憑心性;
唯自視為無益、無智之人,
憑本願願往生也。
又云:
法然雖念佛,
與一文不通之男女齊等,
多年來修學之智慧,一分亦不憑也。
前面講道理,後面老人家眉毛拖地,把自己拿出來,說:「我就是這樣。」舉例子,舉自己。
「聖道門者,極智慧離生死」:這一點,大家可以理解。要了生死,此等大事,你不「極智慧」怎麼可以呢?
第二句:
「淨土門者,還愚癡生極樂」:這個難以理解。其實這個也好理解,我們學佛的人,學淨土門,當然,一個是以教理作為鏡子,同時,我們也可以從旁邊人家的語言,觀察我們的功力進了幾分。世間人都邪見顛倒,你要開始學佛,信佛了,說:「哎!某某人,你最近怎麼犯傻了?你怎麼搞迷信了?」因為你學佛了,所以,他就說你犯傻了,說你愚了。好了,學了一段時間以後,你吃素了。「哎呀!你更傻了,你更愚了,你怎麼吃素了?肉這麼好吃都不吃啊?卡拉ok都不去!」然後,你念佛了。「哎呀!你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你這麼傻!哪裡有極樂世界啊?」他都是世間的「聰明腦袋」。你越修行,你要一向念佛,他說:「哎呀!你太著迷了!」所以,往往夫妻兩個在一起,妻子學佛進步,丈夫就說:「我看你可能是快走火入魔了,你傻到位了。」如果他這樣講,你就是在慢慢在「還愚癡」,一步步地還,還到後來,什麼都不知道,就是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當然,還有一點,家務事要知道做,如果家務事不知道做,那可能不好辦。這個要知道。
所以講「還愚癡生極樂」,世間人是顛倒邪見,他講我們不對,那可能我們剛好對;他如果給我們豎大拇指說:「你對!」那我們剛好就不對。
佛經裏面也有比喻。怎麼一個比喻呢?
一個國家,每到某個季節都下一場雨。這個雨是毒雨,下到河裏,不管誰喝了都會瘋掉,一瘋了之後,就把衣服全部脫掉,在大街上到處跑。國王也要這樣子。臣民們想:如果國王不這樣,那不行!大家都瘋了嘛。雨過之後,國王一想:哎呀!我作為一國之王,這樣子成何體統?把衣服脫得乾乾淨淨,跟臣民在一起嘻嘻哈哈,這個太難看了,這樣不行!他也有點智慧。第二年下雨的時候,王宮中有一口井,他把井蓋蓋住。蓋住了,雨就下不進去了,他喝的水沒有毒性,他還思維正常,上朝的時候,還是衣冠整齊的。結果第二天上朝的時候,大臣來時都沒穿衣服。大臣沒穿衣服,他們怎麼講,說:「完了,」大臣們議論說:「我們的國王瘋了,他怎麼這樣子?你看看,跟我們不一樣啊!那不行!不能作國王了。」要把國王廢掉。國王一看,心裏很有數,說:「哎!眾位愛卿,且慢,且慢。我等一會兒就來。」於是他回到後面把衣服也脫了。「對啊!這才是我們的好國王啊!這個才有智慧啊,這個沒有瘋,這就對了。」大臣們讚歎道。
第二天,毒性過了以後,大臣們悠悠忽忽醒了,回憶昨天的事情,似有似無之間,國王給他們上課了:「你看看,所謂的瘋子,只要你跟他不一樣,不瘋的人就是瘋子,腦子正常的就是不正常。」因為所有的人都不正常,那你正常就是不正常。對不對?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是「人中芬陀利華」嘛!「人中芬陀利華」,當然人家就要講你了:「你不正常!」當然不正常了,正常人怎麼能說是「人中芬陀利華」呢?對不對?所以,曇鸞大師也講:「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我們本來就是不正常的人。
各位啊!你們不要說:「我要做正常人。」做正常人就要六道輪迴。正常的人都要六道輪迴,只有「不正常」的人──「非常之人」,說非常之言,行非常之事,得非常之果。所以,我們是「不正常」的人。這個好,這個非常好!
恭喜大家,都成為一個「非常之人」。
《法然上人全集》第317頁,「無智為本之事」,這個標題是說明我們淨土門所攝受的根機,是以沒有智慧的人為本;聖道門就是以智慧為本;淨土門是無智為本。
凡聖道門者,極智慧離生死;
淨土門者,還愚癡生極樂。
故趨聖道門之時,
瑩智慧、守禁戒、淨心性以為宗。
然入淨土門之日,
不憑智慧,不憑戒行,不憑心性;
唯自視為無益、無智之人,
憑本願願往生也。
又云:
法然雖念佛,
與一文不通之男女齊等,
多年來修學之智慧,一分亦不憑也。
聖道法門的修行,要離開生死輪迴,度越生死廣海,那就要「極智慧」。這個智慧,不是世間的智慧,是能夠讓我們離開生死輪迴的,才叫智慧。世間人再多大的智慧,再多大的學問,這些,在佛門裏邊,通通不算智慧,因為不能出離生死。能出離生死,才算是智慧。
淨土門是「還愚癡生極樂」,這是很鮮明的對比。所謂「還愚癡」,就是說還他的本來面目,因為眾生的心性就是這樣子了,或者是受到聖道教法的影響,或者是本身自力驕慢心的執著,總是嚮往著「極智慧離生死」,在這條道路上走啊走,走了一半,哎!發現此路不通,就回頭了。這叫「還愚癡生極樂」。
打個比喻:一個人要過一條河,這條河風急浪高,聖道門是靠自己游水過去;淨土門就是靠坐船。游水過去的話,要懂得水性,要冷靜沉著,而且不可能背很重的行李,儘量輕裝上陣,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可是,一旦發現自己游不過去的時候,那就要回頭上岸,「哎呀!原來我也不行,我也是一個不會游水的人。」那麼,你跟那個不會游水的愚癡者就是一回事了,大家都要坐船。所以,過河有兩種方法:能游得過去,自己游過去;游不過去,就坐船。
再打個比喻:父親教兩個兒子游泳,大兒子學得很快,游得很好;老二天賦比較差,笨笨的,學不會。遇到發大水的時候,兩個兒子都掉水裏去了,到這個時候,大兒子雖然學會了游泳,但在萬分危急的時候就用不上了,他也把它放下來,也要跟老二一樣坐船。
我們平常所學的一些經文法句,真來到風急浪高的生死河流當中,都用不上了。比如說「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講起來誇誇其談,但是真正遇到煩惱,煩惱就不是菩提了。這個時候,才發現以前所學的用不上,還要放下來,來念佛。所以,我們淨土門是「還愚癡生極樂」。下面說:
「故趨聖道門之時:瑩智慧、守禁戒、淨心性以為宗」:這就是所謂的「戒定慧」三學。「瑩智慧」,「瑩」是晶瑩透亮。本來是愚癡者,通過不斷的修練,讓我們智慧散發出光輝出來;「守禁戒」就是持戒了;「淨心性」就是定了。「戒定慧」是聖道門的宗旨,聖道門要「極智慧離生死」。
「然入淨土門之日:不憑智慧,不憑戒行,不憑心性;唯自視為無益、無智之人,憑本願願往生也」:前面三個「不憑」,後面一個「憑」。「不憑智慧」,有智慧也不憑藉它;有戒行也不憑靠;心性能清淨也不憑藉,這個叫「不憑」。那憑什麼呢?「唯憑本願」。「憑本願」,就是要「自視為無益、無智之人」,如果自己認為自己有智慧、能離生死,那就不能憑本願。所以,「自視為無益、無智之人」,就是所謂的「機深信」。知道「我這個人沒用」,就是「無益」,「我這個人愚癡,沒本事」,自己認識到這一點,這樣的人,就身心放下。那憑什麼呢?沒有智慧,沒有利益,沒有用,自己的一切都無所憑藉,只有憑阿彌陀佛的本願。所以,「憑本願願往生」。
「憑本願願往生」跟憑我們的智慧來比,還是憑本願穩當了。「本願」是阿彌陀佛的智慧,是阿彌陀佛的戒行,是阿彌陀佛的心性,是阿彌陀佛戒定慧三學的結晶。我們憑自己,就是能修,跟佛也無法相比。所以,還是「憑本願願往生」。
「又云:法然雖念佛,與一文不通之男女齊等,多年來修學之智慧,一分亦不憑也」:「我法然雖然也是念佛,並沒有高妙之處,我和一字不認識的男男女女是一樣的。我多年所修學的天臺、華嚴……各宗各教的智慧,一分都不憑。完全憑阿彌陀佛的誓願。」
十、無智之人亦具三心之事
沒有智慧的人,他也能夠具足「三心」,並不是有智慧的人才能具足「三心」。「三心」就是信心了。
一向心念佛,往生無疑之思,即三心具足也。
「一向心」者,「至誠心」也。
「無疑」者,「深信」也。
「思往生之心」者,「迴向發願心」也。
如果這樣,就是「三心具足」了。「一向心」就是「至誠心」,「至誠心」就是真實心,專一不二。如果不是「一向心」,而是三心二意,那能叫「至誠心」嗎?我們跟人打交道也是一樣啊,「我對你很至誠,不過三心二意……」這就不叫至誠心了。「一向心」就是不會改變的,總之,是以它為標準,以它為我們心裏的目標,一向不二。
「『無疑』者,『深信』也。『思往生之心』者,『迴向發願心』也」:所以,一向心念佛,無疑思往生,這就三心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