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與念佛
今晚和大家座談的題目是:做事與念佛。
做事,我們道場裡的每一個人,上到住持、當家、執事,下到普通的清眾,多多少少都會被分配一些事做,像掃地、打水、打板、做維那、領眾、管理等等;念佛,就是念阿彌陀佛。做事和念佛的關係,應該怎麼認識、怎麼平衡,這很重要。
做事和念佛之間的關係如果處理不好,就會有矛盾,住眾住得不安樂,心中會糾結,進退兩難;整個團體會顯得沒有生機,沒有活力,事業發展不起來,好像一塊陰濕的木頭,沒有陽氣。做事和念佛的關係一定要處理好。目前悟真寺這方面還沒有太大問題,大家都做得挺歡喜,念佛也都很自覺。在我們這個善導大師淨土思想所指導的念佛團體中,這應該不成問題,應該每一個人既是做事的先進分子,又是念佛標兵,兩者處理得很好,很協調。
我想分兩方面跟大家座談。
一、錯誤觀念及後果
有哪些錯誤觀念呢?有的人在道場裡住著,他就只有一個目標:「我之所以出家,之所以住道場,就是來念佛,就是為了修行。」這是他的認識。有了這一點,就有第二點了:「我不能做事,因為我的目的是來念佛,來修行。法然上人講過,只要有助於念佛,都要去做;要是耽誤念佛,我就要維護我的權益。做事會耽誤時間,弘願寺的工作非常繁重,做這些事很花時間,難免還會有人事糾紛,我也不會處理,搞得有很多煩惱,心裡就不淨,晚上睡不著,還是乾脆不做事的好。」他就盼望有一個環境,最好什麼事都不做,專門念佛。有了這種認識,他所表現的行為就是盡量躲避做事。團體的事,眼睛一閉,頭一偏,裝作沒看到。你叫他發心,他會說:「我是來修行的,一發心就念不了佛了。」常住安排的事他也敷衍塞責,因為做好了事情會越做越多。
不做事煩惱多
當然,我講的是個別情況。有了這種心態,常住安排的事就不能盡心盡職地做,他沒有歡喜心,不是心甘情願的,做起事來就感到有很大的壓力。心不甘情不願,那怎麼能把事做好呢?旁人看見可能會評論,他心裡就會不高興,起煩惱,就退心了。退心之後,負面思維、負面語言就會多起來,然後散播出去;一旦散播出去,就會反射回來,讓十個人聽到了,就會收回十份,那他就更不高興了,感到很難安,也很難辦。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會自我保護,把自心封閉起來:「我要給自己找一個空間,好好念佛,好好修行。我不能跟你們打成一片,否則又要讓我做事。」一封閉,整個人就沒有活力,其實就是壓抑自己內心,整個心像陰暗角落裡的植物一樣,沒有陽光,長得蔫蔫的;遇到人就靠邊走,正面走怕跟人打招呼:整個狀況就是這樣。
不做事難以安住在佛號中
其實以他這樣的心態,真正讓他自己一個人念佛行不行呢?肯定不行。真正能自己獨立地念佛,心裡一定要有很強大的力量,不受外界干擾,像一棵樹一樣,根系很發達,獨立長著,就沒有任何問題。而這樣害怕做事,遇到一點事就覺得受干擾,他的心其實非常脆弱,也非常不穩當,不獨立。這樣的人尤其需要處在團體中,得到大家的扶持。他反而把自己封閉起來,因此不可能平穩地安住在佛號中。能夠安住在這句佛號的,不是初機的人,而是要經過歷練,內心相當穩重、踏實,相當有力量。
他是又想修行、念佛,可是又不跟大眾接觸,又不做事,自己孤立起來,心又沒有力量,這會有結果呢?心就會搖擺,時間多到無聊。他本來嫌時間不夠,現在什麼事都不做,一天二十四小時,吃完飯就沒事幹了,沒事幹就心裡發慌、搖擺;但是又不找事做,也不跟別人接觸,心沒辦法打發,那怎麼辦?就發信息,玩電腦,或者胡思亂想,其實並沒有把時間都用在念佛上,反而增加了很多煩惱。其實,如果能夠把心安住在念佛上,做事是不會有障礙的。
年輕人渾身是精力,又有體力,再不做事,精力在身上亂竄,順著經絡到處跑,會引起身心躁動不安。有些寺院的老和尚,看到年輕人,即使沒事也要找事給他做。我記得上次到報國寺,老和尚把年輕人都叫去刷牆,其實牆根本就不用刷,刷乾淨後再刷。他說,年輕人不讓他們做事不行啊,他們精力、體力旺盛,心也安不住,很躁動,容易得病。老和尚很慈悲。
不做事不能和團體同步共振
人還是要做點事情,否則就不能和團體同步共振。一個團體要生存,必須每個人都有合適的事情做。如果某個人特別不一樣,他就要開溜不做事,那他就和團體分離了,就不能和團體同步共振。團體就像身體一樣,必須是協調一致的,身體的每個器官一定有它的功能和作用,如果哪個沒有作用了,那就廢了;又像行進中的隊伍,大家都整齊地跨步往前走,看起來就非常莊嚴,非常有力量,其中的每個人也會感到很有力量。如果和大眾同步振動,再弱的人都會有陽光,因為他有整個團體的力量、大眾的力量。
像長江的水,浩浩蕩蕩、日夜不停地流向大海,哪怕是一片浮葉,它也會順著江水,一浪接著一浪,感覺非常有力量。像大海的潮水,潮起潮落,哪怕是個水泡,跟在後面也是很有力量的。如果你靠邊溜,脫離團體,那就沒有力量了。所以在團體中,跟大眾保持同步振動,是非常有力量的,這就是同步的力量。
如果不能跟團體同步,就會缺乏陽剛,就有陰氣,不為團體所接受。假如團體接受這樣的人,大家都不做事,那團體就不成其為團體了。團體不能接受,大眾也會有看法,覺得他不一樣,「大家都幹活,憑什麼他就不幹?」大眾就會有不平的心理。這種看法和不平會有強大的力量,無形中會對這個人產生影響,他會感受到。他感受到就要抵抗,就會更加封閉,因為他沒有辦法來應對團體的力量,應對不了就把門關起來。這樣的關閉,使他的心更加的封閉、固執——「你們說我錯了,但我不認為我錯,我修行還能錯了嗎?我要念佛還能錯嗎?」所以他固執,固守自己的這一塊「根據地」,這樣就顯得愈加的孤單、孤立,不能跟團體融洽。
不做事在團體中難以生存
如果是這種心態,那怎樣在團體中和人相處啊?這樣的人經常處在一種無形的冷戰中,執事、當家師都說他三四遍了,怎麼說他都那樣,後來大家也不想說了,大家不說,但心裡也不接受;他本人也知道,人心是很靈妙的,不說也知道。所以,他與團體處在一種無形的冷戰、對立和僵持的狀態。如果一個人在團體中處於這種狀態,他怎麼生存下去?在這種情況下,他會很煩惱,也不敢跟大眾熱情互動,也不敢見人,不敢笑,擔心一笑就顯得放逸、不修行,怕別人讓他做事,所以就顯得很冷漠,人格孤立,大家會覺得他是怪人。
不僅如此,他也會看不慣別人,因為他自認為是對的,那麼別人就是錯的。他會說:「我要修行,那不可能是錯的啊!你們做事,都不知道修行,沒道心,就是整天忙那些不重要的事情。生死大事,念佛為第一啊!這都是祖師教導的。」他心裡就會對別人有看法,別人對他也有看法,這樣互相之間肯定就不和了。
不做事會對三寶的事業冷談
這樣的人,對三寶的事業也會非常冷談,認為沒有必要做事。我就聽到有人這樣講:「弘法?不是有慧淨上人、淨宗法師在弘法嗎?我哪能做弘法的事啊?」他覺得他不能做弘法的工作,怕耽誤修行,耽誤念佛;不能跑道場,也不能護持道場,念佛第一,要趕緊關起門來在家裡念佛。
這個問題很嚴重,因為這會影響很多人,一般人乍一聽,會覺得很有道理。這樣的人很冷淡,而且會散佈消極言論:「印經書,弘法,搞網站,搞發行部,搞電子產品,都要耗費自己的精力,那就不能好好念佛了。」旗幟舉得很高,但實際效果是阻礙了佛法的弘通,障礙了眾生的得度因緣。他的觀點有人如果接受了,就會覺得不能去做事,馬上就少了一個發心的菩薩,多了一個陰濕的木樁。
不做事福智雙缺
在團體中不做事,也佔有和剝削了他人的勞動,削減了自己的福報,這是很明顯的。如果抱著這樣的觀念,其實只能自己獨住,可是獨住他更不行,因為獨住需要準備房子、被褥,還要自來水、電燈、暖氣,還要買菜、做飯,這要耽誤多少時間啊?這樣一想,還是在團體裡好。可是在團體裡又什麼事情都不做,什麼都有人給他做好了,這樣,如果不是特殊的情況,想想看,他佔用了多少別人的勞動?也可以講是剝削了人家的勞動,那不損福報嗎?
這樣的人,他跟大家的關係處在僵持狀態,他自己也知道,所以他的心裡是經常處在一種矛盾、糾結的狀態;但他跨不出去,打不開心門,因為正確的認識沒有建立起來,總覺得「我要修行,要念佛,我不想做事」。在這種環境、氛圍中,他也感到過意不去,所以老是在矛盾、糾結中進退,失去分寸。最後會有什麼結果呢?福智雙缺。沒有修到福報,因為他佔用了別人的勞動,自己削減了福報,別人對他也有看法;在團體中,不努力去做事,不知道如何與大眾共處,也不知道如何把念佛和生活、工作打成一片,那智慧當然也沒有。
可以講,他抱著這樣的觀念念佛,是根本就不瞭解淨土門易行道、他力法門、乘佛願力應該怎麼念佛,是還沒有明信佛智,對佛的慈悲、對這個法門的特質沒有把握。這是很嚴重的一種情況,要麼就是自私,要麼就是自力修行的心態,他才會這樣做,不然不可能這樣。
不做事是逆勢而為
不僅福報和智慧缺乏,而且也是逆勢而為。什麼叫逆勢而為?勢就是大勢所趨,這個大勢所趨是阿彌陀佛的大勢,阿彌陀佛大勢之易行道,士農工商毫無障礙,士農工商的工作都可以做,何況在寺院團體中呢?面對阿彌陀佛的救度,他不知道應該怎樣乘佛願力,沒有瞭解佛的悲心和易行道法門的究竟方便。在利益眾生方面,他沒順這個大勢,在團體中不能順勢而為。團體歡迎那些生機勃勃的、邊做事邊念佛的、沒有負面情緒的,而他不是這樣,所以這叫逆勢——逆了大勢來做。就像長江的水浩瀚而下,他逆流而上,那要費多大的勁啊?他以為騰出了空間和時間,其實是耗費了太多。
順勢而為,才會輕鬆得力。順著日月運行的規律,身體就會健康;坐船順流而下,那就非常輕鬆;做事順著團體的引導方向,也會很輕鬆。就像做生意,如果順著國家的經濟政策來做,那肯定會很輕鬆;國家要是不支持這個產業,你還頂著幹,那肯定虧得一塌糊塗。
順勢,順著阿彌陀佛的悲心誓願救度眾生的事業來做,按這個理肯定輕鬆。如果不這樣,反而把這些都放旁邊,自己想一套,跟整個大勢完全相背,這就叫逆勢而為。
不做事容易生病
不做事的人,他的心態、行為不能隨眾,就會顯得古怪、與眾不同,所以大眾難容。他自己也情緒難消,很多負面情緒積累在心裡,一直憋著,憋到最後就生病了,而且一病倒就纏綿不起,因為這個病往往是心理上的要求,就是他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沒有辦法抗拒團體的約束力和要求。
團體不可能認可這樣的人,除非他病了,或者年老體衰。一般人,既不老又不病,又不是大德長老,想要跟大眾不一樣,要自己另搞一套,那大眾不可能接受他。他想要大眾接受,又不可能那麼快變老,最後只有一個辦法:生一場病,病得天天不能起床,以此來換取自己安心和大眾認可。這是很微妙的潛在的心理趨向,他需要得一個病來抵抗大家。這樣的例子很多,往往是這樣的情形:跟大眾不和,沒有順勢來做,自己覺得矛盾、壓抑,人格在矛盾中,他能不生病嗎?福報也消減了,何苦呢?
這種病就是懶病。這種病只要觀念一轉過來,一幹活兒,馬上就好了。
做事就是修行,忙就是營養
我想到星雲大師講的話:做事就是修行,忙就是營養。我覺得這句話特別對。人哪裡是缺乏營養啊,就是沒有忙;一忙,營養就有了。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不要成為那樣的人。大病一場,常住還為他報銷醫藥費,這是沒有智慧,沒有福報,沒有給大眾帶來歡喜和利益,自己也失去很多。
二、正確觀念及利益
反過來,就是要抱有正確觀念。正確觀念會引導正確的行為,產生好的效果,得到法門的利益。
要融在團體中
首先,維持道場、團體的運營,推進弘法利生的事業,需要大眾的共同努力。要不要弘法?當然要,如果沒有人弘法,大家怎麼能得到法門的利益?團體要生存,是哪一個人的事嗎?是大家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團體的一分子,就有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哪怕再小,也有自己要承擔的事,這就融在團體中。
每個人都需要融在團體中,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有能力離群獨居,人是社會動物。只有哪些人可以呢?像達摩大師,他就可以不融在團體裡面,他可以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我們要是有九年面壁的功夫,那決定可以跟大眾在一起做事,沒有任何問題。如果不能跟大眾一起和諧做事,覺得做事影響念佛,那肯定也不能自己一個人獨立,因為他的心本來就不獨立,這樣的人更要在團體中,需要別人好好扶持他,磨練他,成就他。
團體對我們是很有幫助的,可以講,人如果離開團體是死路一條,而且在法門理解上也會有偏差。我們念佛,跟一般觀念不一樣,彌陀的救度是現成的,念佛並不是自己修行。聖道門要專門找時間來修行,而念佛是接受彌陀的救度,接受彌陀的救度必須關起門來念嗎?「阿彌陀佛,我現在準備接受你的救度,我什麼事都不能幹,我就要這樣接受你的救度,南無阿彌陀佛。」不是這樣。接受彌陀的救度,自己心裡答應就行了,心裡知道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要靠彌陀,意念轉了,不就接受彌陀救度了嗎?就像皇上說「你有罪,我現在赦免你了」,你心裡認可了,罪不就赦掉了?不用把自己關起來,二十四小時來接受皇上赦免。
把彌陀的救度傳給眾生
念佛,不是一般理解的要如何如何修行,它很簡單,是靠阿彌陀佛救度,我們通過念佛得到彌陀的救度。只要理解法門的真意,都會願意做事。所以,在我們的團體中不願意做事的人,我們可以判斷,他對法門的理解有偏差,或者是因為沒有人點撥他。如果瞭解、接受了彌陀的救度,怎麼會不發心為彌陀做事呢?這是自然的心理。一分錢不花,只要願意讓彌陀救,念佛就能往生,因為自己得到這麼大的好處,那就要告訴別人,怎麼會躲在家裡呢?會盡一切力量讓一切有緣眾生得到這個大利益,做什麼都在所不惜,誓死不悔。因為阿彌陀佛是大公無私、大慈大悲的,彌陀救度的恩惠流到我們心中,一定會在我們心中產生相應的認識,要讓別人也得到這種利益。彌陀救度來到我們身上,我們不可能一點反應都沒有。
就像木頭,除非沒有被火點著,只要被火點著,一定會發光發熱;別人碰到它,也會被點燃。不可能被火點著之後反而變得冰冷,那只能說明沒被火點著。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裡木和火的比喻非常恰當:「譬如火從木出,火不能離木也。以不離木故,則能燒木;木為火燒,木即為火也。」木,就是我們這樣的凡夫;火,就是阿彌陀佛救度。我們領受了彌陀的救度,就是被彌陀的火點燃了,就一定會去點燃別人,這是客觀、必然的。如果不去度眾生,不去為別人服務,怎麼能說被彌陀救度了呢?除非是老了,或者病了,躺在床上沒辦法;即使躺在床上,願意救度眾生的心也不會泯滅。
年輕人,希望大家能夠更多地把彌陀的救度傳揚,不要關起門來享受彌陀救度,這在理解上有偏差。
做事的出發點就是念佛
另外,我們做事,比如建寺院、收弟子、出去講法,是為阿彌陀佛做事,是因為內心有一種力量,感到彌陀救度我們,有這麼大的恩德,念佛恩重故;要怎麼報佛恩?「自信教人信,真成報佛恩」,我們報佛恩的唯一辦法,就是把這個法門傳播給一切有緣眾生。
這樣來做事,我們的出發點,本身就是念佛——念佛的恩德、念佛的慈悲、念佛的救度,怎麼會和念佛有衝突呢?做事根本不會影響念佛。這種做事和阿彌陀佛是一體的,我們就是做阿彌陀佛的手、腳、口,阿彌陀佛怎麼會把我們捨棄呢?說做事影響念佛,就等於說阿彌陀佛的手影響阿彌陀佛念佛,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是一體的。
所以,我們做事本身,就是感念佛的恩德。不管在哪個部門做事,像上殿打磬錘、掃地等等,本身就和阿彌陀佛是一體的,本身就是念佛所流淌出來的,無不從此法界流——從念佛法界所派生出來的,就是念佛的一種表現形式。掃地可以在家裡掃啊,為什麼要來寺院裡掃?在這裡掃和在自己家掃就是不一樣;開車,在這裡開和給自己家裡開,也是兩回事。
如果什麼事都不做,只要念佛,說明他對法義的理解有偏差,理偏路狹——理很偏,路很狹窄,不知道念佛的路非常開闊。胸懷開闊,在道場裡做三寶的事業,本身就是從念佛利益、法喜、恩德中所派生出來的。如果沒有體會到這些,就是法身枯瘦,沒有營養,沒有得到法喜。
如果是做世間的事情,或許會耽誤念佛,因為世間的事情和念佛不相關,不會把我們引導到三寶中,比如做買賣、賺錢會影響我們念佛。當然,如果會用功的,也可以用功,但如果是初學,就會影響念佛。在念佛道場做事,絕對不會影響念佛,反而會提醒我們念佛。打個簡單的比喻,如果在弘願寺剃度出家,那麼再懶也已經往生百分之六十了。為什麼?首先是很專,道場不允許你雜,一天有兩堂殿要上,一不上殿,僧值師、當家師還要找你;遇到居士,居士合掌念阿彌陀佛,你也要念一聲;出門也不好意思甩手,哪怕不念佛也要掛串念珠,多少也要念幾句;經過山門,大喇叭裡放著「南無阿彌陀佛」,你聽到也要念幾句。不管怎樣,從早到晚都已經埋在佛號裡面了,所以基本上決定往生了;萬一還沒決定往生,臨終時寺裡肯定有人給你助念,不可能不管你。
做事成就念佛
做事對我們很有幫助,因為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都和念佛相關,不管是在法務部、發行部、庫房,還是在廚房,我們在這裡做事,和在社會上做事不同。我們在這裡做飯給誰吃?給念佛人吃,要知道這功德都在你身上,意義非常大。如果為佛門做事,反而妨礙你念佛,讓你不能往生,假如這個道理能夠成立,等於是佛教自己掘了自己的根啊!這等於說,我們不能為了念佛做事,要弘揚佛法就會障礙往生。那到最後每一個人都縮起來,都寧願念佛而不做事,道場就會垮掉,團體散伙,經書也不印了,網站也要關閉,也沒人講法了:都不做事,佛教還能發展嗎?那是佛教斷自己的後路,這個道理不可能成立。
有這麼一個例子:有個人念《金剛經》,他自己不念佛,但是他勸過一位老太太念佛,說:「你不會誦《金剛經》,又修不了禪,那就念阿彌陀佛吧。」這位老太太很認真,聽他一講就回去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最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後來這個念《金剛經》的人得病暴死,到地獄去見閻羅王。閻羅王說:「你功德不小啊!你曾勸一位老人念佛,這位老人已往生了,你因為這個功德,能夠往生淨土,所以召來相見。」他說:「我發願念《金剛經》一萬卷,還要巡禮五台山,現在不想往生。」閻羅王說:「誦《金剛經》雖然很好,不如早點往生淨土。」他還是不改變主意,閻羅王就放他還陽了,他才回來講了這個故事。
他自己念《金剛經》,勸一位老人念佛,老人往生了,就憑這一點,他就可以往生。我們在弘願寺做飯、掃地、做網站、流通經書,那麼多人吃了我們做的飯都念佛往生了,我們還能不往生嗎?如果我們不往生,等於說六方諸佛沒一點能力,他們扔也要把我們扔到極樂世界去啊!那些吃了我們做的飯的人,看了我們寄的書的人,他們都往生了,我們怎麼能不往生?
以念佛的心做事
在這樣的念佛團體裡面做事,往生肯定沒問題。不要以為做事會影響修行,如果有這種觀念,就是將修行和做事割裂了,也是因為沒有平生業成,你才會這樣想。如果已經平生業成,已經被彌陀都救到了,怎麼還談得上擔心阿彌陀佛不救你,影響你往生?都已經是被彌陀救到船上的人了,對沒上船的人喊一下都不願意喊,卻說:「我不能喊,我喊他會影響我到彼岸。」你都被阿彌陀佛救到船上了,你的父母不還在海裡嗎?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在底下,你都不能幫著喊一下嗎?我們所做的,不過是幫彌陀喊一下,「注意了,上船!」就這件事而已。
所以,我們是在瞭解教理、安心念佛的基礎上,以已蒙佛救的心態來做事,做得多歡喜!我不覺得做事有什麼苦惱,我經常想到曇鸞大師講的「園林遊戲地門」——菩薩度眾生像園林遊戲。當然,我們現在還是凡夫,在道場裡做事,不能做得像菩薩那樣圓滿自在,不過多少能感受到一點。生死園林,就是指菩薩不厭生死、不厭度生的事業,像在公園裡遊戲一樣。像小孩子玩遊戲,再怎麼玩都不累,玩到晚上,天都黑了,父母喊他回來,他還要玩。這就是第五門——園林遊戲地門,是出門。
我們得到彌陀的救度,說實在的,不是我們有什麼能力,我們也是在生死園中,但要把這句名號傳給一切有緣人,讓他們也得到救度。我們來到這裡幹什麼?都是演一場戲,每個人都是演員,把自己的角色演好——你演當家,他演執事,大家把眾生都演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要勸他們念佛。這樣,在這個世間,我們會感到很自在,是園林遊戲的心態。如果你沒這種心態,說明在法義理解、在平生業成方面還要進一步用功。
我們是以念佛的心做事,而不是以做事的心做事。我們做事本來就是念佛,前面講過了,是感念佛的恩很重,才來做事。我們不是來這裡找份工作,拿工資,我們就是因為這個法門好,得到佛法利益而來做事的:這就是以念佛的心做事,不是以做事的心做事。以做事的心做事,就是孤立、片面地看事情。
比如你在寺院廚房裡做飯,對法門的理解,對彌陀救度的信受很好,所以炒菜時心裡美滋滋的,做的飯就好吃;我們掃地、接待、在殿堂裡帶信眾,都是以念佛的心來做,這樣才能做到很法喜。
做事是為彌陀
我們和彌陀是一體的,我們做的任何點點滴滴的事,阿彌陀佛都能聽到、看到。要知道我們是為彌陀做事,不是為其他人做事,因為阿彌陀佛救度了我們。比如你在危難的時候,有人把你救下來,救你的人是位大富長者,而你是個無家可歸的人,沒地方住。這位大富長者把你救下來之後,帶你到他莊園裡,給你一間房住,給你安排工作——看門,不僅救了你,還安置了你的生活。看門看久了,你就忘了長者的恩德,說:「老闆,我天天給你看門,你就這麼對待我?每天就給我三頓飯,人家都加工資,你不給我加工資啊?」忘了是長者救了你,不然你命都沒有了。
阿彌陀佛把我們救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六字名號,把我們的生活供養全部都包了——寺院裡有地方給我們住,什麼都有,我們給佛做些事不行嗎?還起煩惱。我們為彌陀做事,遇到不懂佛法的眾生對我們誤解、不敬,或者我們自己受一些苦,這是應該的,不要覺得這有什麼了不起。
我們為阿彌陀佛做事,要認清阿彌陀佛是主人,其他都不是主人。我們知道誰是主人,為誰做事,就不會隨便罷工。做事跟別人關係搞不好就來氣,就不幹了,這種認識是錯誤的。你念佛、做事,總是要成熟、進步,阿彌陀佛就安排幾個人來加持你,他們是阿彌陀佛派來的,你怎麼能夠抵抗呢?「我對阿彌陀佛無限虔誠,粉身碎骨都不怕,我就怕某某人!」不用粉身碎骨,你只要安安心心、不苦不惱、心平氣和地把分內的事做完,就對得起阿彌陀佛了!
我們聽收音機,是要聽雜音,還是要聽播音員的聲音?總要聽播音員的聲音,不是專門聽雜音。別人的是非、長短、評論、埋怨、委屈,那都是雜音;我們做事,我們的心要聽阿彌陀佛的聲音。阿彌陀佛都是表揚你,鼓勵你,讚歎你,支持你,肯定你,安慰你,因為你是為阿彌陀佛做事的。要聽阿彌陀佛的聲音,這是主人,他說要做,你怎麼能不做呢?
這個方向要明確,這也叫一向專念——時刻盯住阿彌陀佛,不是看別人的臉色,要看阿彌陀佛的臉色。即使所有人都不高興,只要阿彌陀佛高興,你就行了,這不就是一向專念嗎?如果別人一說什麼,你就不幹了,那還是一向專念啊?那是在念他。
做事是靠彌陀的力量
所以我們做事是靠彌陀的力量,不是靠自己的力量。靠自己的力量就會感到很困難,感到沒有力量。其實,在道場做事很好做,只要兩個字——聽話,讓你怎麼做就怎麼做,不要有自己的東西,這有什麼難的呢?發指令的人一定是在他的職位上發的,他發了,就要擔因果,他不可能隨便發指令叫別人做事。當家師有他的分寸,叫人做什麼,他肯定有考慮。這樣我們才能是一個整體,就很簡單,很順暢。如果想得太多,「他怎麼不叫別人做,就叫我做?他對我怎麼這樣?」這就是沒有智慧。
做事是助業
稱名是正定之業,在寺院裡做事就是助業。這是少不了的,助成自他念佛往生的業因,對大家都是很有幫助的。我們的心其實很浮躁,如果沒有事情做,就會花很多時間打理妄想雜念,還要對抗大眾,在這方面耗太多的精力。那不如隨順大眾,大家還歡喜,你也過得快樂,念佛也念得順暢。一個人要與整個團體對抗,那成本是非常大的,扛不起,不如隨順大眾。
所以,做事並不妨礙念佛,反而有助於念佛,因為做事和念佛是同步、同向、同德、同體的。同步,一個步調,都是做對三寶、對法門、對眾生有利益的事;同向,一個方向,都向極樂世界;同德,都是功德體內的事情;同體,做事和念佛一體不二。這樣當然就非常有利益,而且正行和助行可以互相調劑,不因為單一念佛生疲厭心。初學念佛的人,讓他關在房間裡,一天到晚念佛,給他送吃送喝,一個月什麼事也不讓他做,行不行?很多人不行,也許三天還行,三十天太長了,有的人三天都不一定熬得住。
為什麼要有正行、助行呢?就是要有一個調劑。因為我們的心都是很野的,所謂心猿意馬,不能與寂靜的佛法相應,這個時候就要有調劑。與其用那些胡思亂想來調劑,不如做三寶的事業來調劑,這個事業本身就能增長三寶的力量,能給眾生帶來解脫的因緣,也能增加自己的福報,還能調節自己的心,所以正助剛好合一,這樣多好啊!這樣的好事不做,那就吃虧吃大了!所以你念佛,同時服從常住做點事,正行和助行調劑,心裡有空間可以調節,不會疲厭,就會有法喜,就會長遠。
做事的時候,比如做財務、出納,或者校對文稿,要很用心,這時候沒有在稱名。即使你沒有稱名,你做的事情也和佛心、佛德、佛願相連,因為你做的事是幫阿彌陀佛做的,阿彌陀佛很高興啊。阿彌陀佛要通過眾生做事,所以我們在做事就等於是阿彌陀佛在做事,他就很高興,佛心就很歡喜。你是凡夫,做事的時候忘記念佛,阿彌陀佛說:「沒關係,你代我做事,你是我的分身之一,我記得就可以了。」你在船上打掃衛生,照應乘客,那船長能把你忘了嗎?那不可能啊!所以,只要做事,在三寶的船上,和佛心是一致的,和佛德是一體的,和佛願是相連的,沒有任何問題!
如果在世間做事就不行了,就被牽到世間去了;如果在聖道門裡做事,雖然積一些福報,但是和念佛還是疏遠一點。所以在弘願寺、悟真寺,在這樣的團體裡做事,你是進了保險箱,被六字名號裝進去了,怎能不往生呢?不可能不往生!
做事和念佛動靜結合
通過念佛和做事,反復調攝、歷練,我們的心就會安住下來。如果專做事也不行,整天做事也煩,畢竟做事要起心動念;專念佛也不行,太靜,一般人受不了。所以,動靜結合:做做事,念念佛;念念佛,做做事。這樣,心就會安穩,就能安住。
人的心就像水一樣,把它放到荒野是不行的,肯定會散掉,自己管不了自己。所以有的師父想去閉關,想去住茅棚,我們暫時還不允許,因為他的心肯定會被放掉。心像水一樣,一定要給它管道。什麼管道?就是念佛和做事這兩條管道。有了這兩條管道,心水就自然順著往前淌,自然往阿彌陀佛那裏流。
這也是福智雙修,人我兼利。修福,在團體中,掃廁所,打掃衛生,做廚房的事,守殿,做維那,做任何事,歡歡喜喜地做,就是在修福;智慧,念佛就是智慧:所以這是福智雙修。人我兼利:這樣做,自己念佛往生,業因滿足,也能促成有緣的眾生往生業因滿足,這樣不就人我都得到利益了嗎?
團體和個人相互增上
一個人在團體中,能借團體之力,能與團體之力相互增上,如雁在群。也就是說,個人要善於借助團體的力量。我們在團體中,肯定會借團體的力量。比如我在團體中,會借大家的力量:我吃飯,就要靠大廚;上街,要有人開車;上殿,要有人燃香,等等,都是借大眾的力量。那大眾也借我的力量:我把講義編好,跟大家在一起談法義,我就把力量用出來了。這就是互相借力,彼此合作。
社會上都是這樣,不可能所有人都做農民,也不可能都做工人,要互相借力:大眾為你服務,你借了團體的力量;你在團體裏做一份工作,也給團體奉獻了力量。比如你把院子掃得很乾淨,大家早上一走出來覺得很舒心,這就是給了團體力量。這樣的團體給別人展示的,就非常有秩序,活潑,有力量。我們既借力,又給力,這叫相互增上——你增強我,我增強你,大家會不斷提高。
打個比喻,像大雁在雁群中,牠們飛行的時候,一定是個群體,前面有領頭雁,牠們利用空氣動力學互相借力,這樣飛最省力氣。如果單飛,你飛你的,我飛我的,那每一隻雁都會很累。我們在團體中也是一樣,互相借力。
做事要觀察因緣
我們要善乘彌陀之力,做事要觀察因緣。不用擔心不會觀察因緣,在團體裏做事,只要聽從安排就可以了。比如我們聽上人的,有這個智慧,只要跟著做,就是乘上彌陀的願力了,讓你念佛就念佛,讓你做事就做事。
觀察因緣也增加彌陀的力量。這句話需要解釋。倒不是說彌陀的力量不圓滿,需要我們來增加——凡夫當然也沒這個力量。彌陀救度眾生,他要通過法的因緣來展現。如果我們不出家、不弘法,也不住持道場,那彌陀自己怎麼度眾生?他是無相的法身、極樂世界的報佛,在這個娑婆世界度化眾生,一定要通過種種因緣。所以我們要把這樣的因緣盡力散發出去,等於我們是阿彌陀佛身上的一個個細胞,這些細胞很活潑、很有力,那麼這個法身就會很有力量。從這個角度講,我們是增加了彌陀的力量。這樣,阿彌陀佛歡喜,眾生也歡喜。
做事能得到加持
這樣我們就能得到加持:因為融入團體,為團體增了光榮,增了力量,那團體當然就會加持我們;我們為彌陀增加了力量,那彌陀當然也歡喜加持我們;諸佛和彌陀是同體的,也肯定歡喜加持我們;眾生得到利益了,眾生歡喜了,那肯定也歡喜加持我們。一個凡夫,得到彌陀、諸佛、團體和眾生的加持,那他肯定能過快樂的日子。這是正面的加持。
如果反過來,你把這幾方面都「得罪」了,我行我素,那結果就是:眾生不歡喜,團體不歡喜,彌陀也不歡喜。那就危險了,你就要得病了。
《往生論註》講「菩薩巧方便迴向」,從教理講起來比較長,簡單講,所謂迴向,就是小功德能成為大功德,小福報能成為大福報。不過這裏有個善巧的問題。什麼是「巧方便」呢?在念佛團體中無私無我,聽話,這樣來為彌陀的事業做事,這就是最善巧、最方便的迴向。就像一滴水進了大海一樣,只要在團體裏做事,整個團體弘法的功德、力量都是每個成員的,人人全部都得到。因為個人和團體是一體的,每個人得到的都是全部。這個力量多大啊!如果彼此分開,成為個人的,哪能有這個力量?絕對沒有!簡單舉個例子:一群人到寺院來打齋,那就每個人一份;如果你一個人來,就不會給你打齋。這不就是團體的力量嗎?
阿彌陀佛的道場,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知道,會加持。比如國家領導人出去視察,會去視察一個單位,不可能去視察某一個人。那阿彌陀佛要來視察,他肯定到弘願寺、悟真寺來視察。當然阿彌陀佛可以分身無數,你一個人也可以視察到。但道場是他更關心的地方,所以這個地方佛力的加持特別大。
道場的每一個人,心是完全開放的。對彌陀、對眾生、對團體、對諸佛完全開放,就會得到很多善的、陽光的、正面的資訊和能量的加持,他的心就會非常陽光,非常自信,非常有力量;同時他會感染周圍的人,能夠給他們信心、勇氣、愛和力量。在團體中活得很陽光、很充實的人,他跟別人交往,都是滿面春風,一團和氣;別人與他接觸,自然會受他感染。在團體中,不願跟別人接觸、自己躲起來修行的人,臉上不會有光彩,缺乏自信,沒有陽光,不能給別人勇氣、愛心和力量,這樣就不好。沒有正確的心態、認識,就有所不足。
為彌陀做事,煩惱也成功德
話說回來,我們給阿彌陀佛做事,因為我們是凡夫,一點煩惱都沒有也不可能。人事總會引起一些煩惱,不過這要有正確認識:為彌陀做事,煩惱也成功德。
你在社會上做事,比如賣香,為自己掙錢起了煩惱;別人打你一巴掌,起煩惱了,如果你還手,兩個都要拉到派出所去審問。這樣一點功德都沒有,還有罪過。你為阿彌陀佛做事,如果被別人打一巴掌,那你福報賺大了,功德也賺了,因為你不是為自己啊。
打個簡單的比方:你為保衛國家出去打仗,如果受傷了,國家會給你記功,給你掛軍功章,還養你一輩子。為什麼?因為你是為國作戰。你如果為家裏爭一畝三分地,把頭打破了,把腿打傷了,那會給你記功嗎?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你是為自己。現在我們是為阿彌陀佛,為極樂國,如果煩惱把我們的頭打破了,心裏受傷,那彌陀會給我們記功的。你不要覺得自己受傷了、倒楣了,要知道你的功德很大,阿彌陀佛為你記了一功。有人發表意見,放在微博上,你馬上想到:「沒關係!靠阿彌陀佛更穩當,功記得更大。」這都是有數的,放心!如果我們因為弘法利生受到別人的威脅,要知道背後有人為我們撐腰——韋陀菩薩拿著寶杵站在你背後,誰能威脅你?
做事就有機會蒙受善知識的教導
另外,我們只要做事,就有機會蒙受善知識的教導,這個很重要。善知識很多,比如說佛暢做財務,他就是這方面的善知識,和他一起做事,那你不學也得學啊,你也懂得一點財務了。再比如說宗道法師編簡報,有時來問我,我就要和他交流意見,那我不可能有所保留,我所知道的會毫無保留地告訴他;如果我已經全部給他了,還不夠,那就把上人搬出來,這樣,他進步就會非常快。還有宗眾法師,我請他幫我打字、做表格,他就會問我——他做了才會發現問題,我才會跟他講。
所以有機會跟善知識接觸,這是非常重要的。善知識當然不限於某一個人,善知識很多,只要和我們相應的,都可能是善知識。比如說淨業法師,假如他不做事,他能遇到佛海嗎?他因為做事,才發現佛海有豐富的閱歷,有成熟的經驗,從他身上學會怎麼做人、做事,怎麼使環境寬鬆,這些是花錢買不來的。你發心做事,不會吃虧的。你給阿彌陀佛做事,阿彌陀佛能虧待你嗎?不可能。
所以這是非常大的利益。如果不做事,你就得不到這個利益。人不可能生下來就是佛,也不會沒人教就自己成佛。人做事的時候,容易聽得懂,進步就會很快;如果不做事,就是有善知識告訴你,你也聽不懂,沒有素材,那當然就不會進步,所以這是非常重要的!
做事能增進機法深信
我們在做事的時候,能增進機法深信,會讓我們對法義增加理解。我們學了很多,都是書本上的,講機深信:「南無阿彌陀佛,我是最最罪惡的生死凡夫。」但是遇到事情呢,還是認為自己對,「我是一個比較好的凡夫,是他錯了。」這時就忘了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了。所以,如果不做事,關起門來,不跟人打交道,還自我感覺挺好;一做事,你就會發現:「我真是什麼都不是!」
做事的前提就是:要聽常住的話,任何事只要起了煩惱,就是自己的過錯。你反觀自己:「我怎麼又錯了,我怎麼今天又起煩惱了,我怎麼又惹人家不高興了?」你就會發現:做事真的非常難以圓滿,煩惱很深重,罪業很深重。所以,對機深信自然會加深。
加深機深信有什麼好處呢?它會讓我們的心謙和,會讓我們的心柔軟,會讓我們很舒服,會讓我們低調,會消我們的業障。慢慢地,業障就消了,就不那麼剛強了。如果不做事,就沒有機會照見自己,雖然對別人沒什麼不好,但是自己無法進步,總是有很多矛盾、扭曲,看事也不透徹,智慧短淺,還會得病,自己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做事使人謙敬滿足
另一個方面,做事能讓我們更能體會佛的恩德,自覺愚惡,能夠謙卑,能夠敬重別人,而且心裏感到很滿足:「像我這樣一個罪人,這麼沒有能力,大家都幫助我,大家都對我這麼好,我是哪輩子修來的福報啊?我太滿足了!」一切的苦惱不就是從不滿足而來的嗎?滿足了,不就幸福了嗎?什麼叫幸福?滿足就是幸福,知足常樂。如果不滿足,這人多痛苦啊。
什麼都滿足,你就安樂了。那麼這從哪裡來呢?就要通過做事來鍛煉,才能夠在這方面成熟起來。為什麼呢?所謂「養兒方知父母恩」,你自己不做事,就無法親身體驗,就會有很多牢騷,怪當家師不公平,怪執事跟你過不去。你去做事,就會知道:「原來做執事有很多為難的地方,我真是的,當初怎麼不知道體諒人家呢?那何況是佛呢,佛為了救度我們,要付出更多。」這個時候你就體會到別人方方面面的不容易,你的心態一轉變,心量自然就打開了。
念佛和做事打成一片
同時,經過反復歷練,念佛和做事能打成一片。不然的話,你把門關起來,什麼事都不做,永遠也不能打成一片,因為沒有事情來給你歷練,念佛很難相續。聽不得半點不順耳的話,見不得別人的臉色,一點小事都不能擔,那這個人有什麼用?稍微遇到一點小事,就像小風一吹就要感冒。通過念佛和做事,在團體中就變得柔韌,念佛和做事打成一片,能動能靜,動靜結合,做事的時候,心會很安定。
有的人做事牽掛兩頭,心裏不安,怕做事耽誤念佛——不會的!要知道,做道場的事,完全跟佛的意志相應,做的是佛的事。不做事的時候,佛號自然就提起來。當然,這需要反復地練習,我也沒做得很好,大家都有這個過程。
我們講念佛相續,怎麼相續?所謂「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念佛和做事,在心裏自然成為一片,這就是相續。不是突擊念佛,好像擺個架子,專門找個時間念佛,那就是突擊心理,心不穩定。
當然這也需要扶持、規範,慢慢訓練。訓練久了,心就會定下來了。這個時候,有事做沒事做都不會影響,有事就做,沒事也很安靜。而現在是有事怕做事,沒事也心裏發慌。這都需要歷練。經過人事歷練,你就會善解人意。通過做事,你就會體貼別人,因為做事就會跟別人發生衝撞,甚至矛盾不斷,這時候就會逼得你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對方有情緒,意見表達過來,反復幾次以後,你心裏會總結:「哦,原來對方是那麼想的。怎麼我沒想到呢?我應該這樣來做比較好,我應該體貼他。」這樣不就好了嗎?這就是成熟、圓融,心就會更加柔軟。
做事培養敏銳的觀察力
同時,做事能夠成就我們敏銳的觀察力,不做事是判斷不出來的。一旦做事,會有很多複雜的人事糾紛,種種的因緣變化,那麼在做事的時候,你要判斷,要觀察,要抉擇,還要請教身邊的人,心裏在琢磨:這件事要怎麼做?進又進不得,退又退不得,上又上不得,下也下不得。這個時候最能考驗我們的耐心,最能鍛煉我們的忍耐力、判斷力和智慧力。如果著急上火,那是沒必要的。
每個做事的人都要經歷這個過程,不做事就不會有這種磨練,這是很好的一種鍛煉,你能學會觀察。
做事培養意志力和決斷力
敏銳的觀察力是通過做事鍛煉出來的,堅強的意志力也是通過做事鍛煉出來的。什麼叫堅強呢?「為了彌陀的事業,我一定要走下去,一定要這麼做!弘法的事業一定要做到底!肯定要做到底,除非做不動了!」為了完成這件事情,會經過種種的魔考,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意志就會越來越堅強。
而且還能培養無誤決斷的能力。人要決斷事情,心中要有膽氣,沒有畏懼,否則就會該決定而決定不了。不管在哪個部門做事,都要作決定:當家師有當家師要決斷的地方,廚房買什麼東西也要有決斷,這都是鍛煉出來的。通過做事,你就會有膽氣,沒有畏懼,「就這麼做了!」深思熟慮,作出判斷,然後作出決定,也養成不隨風倒亂的定力。什麼叫定力?雙腿一盤,三個小時不動,這是一種定力;做事心裏很有主見,很有主張,不隨便動搖,這也是種定力。
做事培養智慧
善順因緣,有知其根本的智慧力。因為我們要做事情,要判斷種種因緣,這是需要智慧的。做事情,要看因緣成熟了沒有,是不是必須要做,應該什麼時候做,不盲動,就會很穩當。所謂「靜如處子,動若脫兔」,安靜的時候像大姑娘一樣,坐著不動,因為因緣還沒有到;一動起來,就像兔子撒腿一樣,「嚓」就出去了,因緣已經到了,不能再等了。
如果不做事,你就沒有機會觀察和磨練。有時候你會發現:哦,原來幾年前做那件事太小題大做了,根本就沒有那個必要。這樣不就成熟了嗎?
開車喻
就像開車一樣,老司機開車,起步、拐彎、讓路、停車,幾乎感覺不到他有任何障礙,很穩當,坐他的車特別舒適。換一個生手,他經常會責怪:「怎麼搞的,你這個人不會停車啊?」「這個拉車的怎麼搞的,車擺的不是地方啊!」「這路怎麼那麼窄?旁邊為什麼還有石頭!」有很多理由。他自己水準不高,還賴別人。
做事就像開車一樣,寺院運作這部車你得駕馭它,知道什麼時候踩油門、什麼時候踩剎車。前面明明堵車了,你還使勁踩油門,那會白白耗費燃油。很多人做事就是這樣的,他在那裏白使勁。你告訴他說:「前面塞車了,你就熄火吧,不要踩油門了。」他還使勁按喇叭,根本就走不動啊!因緣沒有到,那麼著急幹什麼?
種地喻
像農民種地一樣,種子撒下去,春天還沒到,沒發芽,你著急了,拿開水泡,在地裏燒把火,這樣管用嗎?不管用。這個時候,時節因緣沒有到,你可以回家睡大覺。這都要通過做事來判斷。比如我們來到悟真寺,我們要做什麼,那要看因緣;要怎麼開展工作,也要很小心,很謹慎。
當然,我們未必都判斷得很準,但一定要判斷,要有機會鍛煉。我們做事是為阿彌陀佛做的,要配合阿彌陀佛的節律。像跳舞一樣,跟著節拍跳,腳步踩準點。點踩得準,就跳得好,就跟阿彌陀佛配合得好;如果步子亂了,那就白費勁,就是做沒有必要的事,就要改進。
做事成就五根五力
做事會增長我們的判斷力,成就信、進、念、定、慧這五根五力。《阿彌陀經》講「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什麼叫五根?就是信、進、念、定、慧這五方面要紮根;紮根之後,不斷生長,就有力量。「信」,就是信心,就是機法兩種深信。信為什麼要紮根?如果不紮根,就是飄忽的。通過做事,不斷磨練,就會紮根。我們真的是罪惡生死凡夫,如果不做事,腿一盤,自我感覺挺好,還自以為不太罪惡,挺不錯的,還看不起人家:「你們都不會修行,就我有修行。」沒有慚愧感,沒有機深信。「進」,就是精進不息。通過做事,你會有精進力,勤奮做事,勇猛念佛。「念」,就念念不捨,念阿彌陀佛。「定」,就是不隨風倒亂,不搖擺,堅持正確方向。「慧」,就是智慧。
做事成就菩薩六度
通過做事,還能成就菩薩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首先成就布施度。你完全把自己奉獻給大眾,把分內的事做好,這就是布施。所以不要那麼自私,給自己畫個小圈子。要捨得把自己交出去,把自己奉獻給大眾,大眾不會耽誤你。有人擔心:「我身體不好,做那麼多事萬一病倒了怎麼辦?」真的病倒了,你福報修得非常大!不要擔心,你如果真的病倒,大家會照顧你。
做事,不為自我,就是無私,也就是持戒——戒貪,戒私。
做事,會有很多挫折,這就是培養忍辱。
做事,百折不撓,勇往直前,就是精進。
總之,在做事的過程中,心量日見廣大,福慧日益增長。
做事擴大心量
心量是非常重要的!心寬的人,活得很自在。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小人為什麼長戚戚?就是因為心眼小、小肚雞腸。心眼小,就過得很憋屈。心量怎麼能大起來?要通過做事給你撐大。因為做事就會有很多人事關係,你必須要撐大心量。比如說,宗報法師不做當家師的話,就自己管自己,沒問題;他要做當家師,就不那麼容易了,只有委屈自己、成全別人,不能隨便發脾氣,這樣心量就會逐漸擴大。因為你要容人啊,你對所有人都要容得下,好的、壞的,罵你的,向你臉上吐唾沫的,什麼都有,那你能容得下,你的心量就大了;心量大,你不就是阿彌陀佛了嗎?
心量小的人最痛苦:心裏一點事都放不下,看見誰都不順眼,在那裏顛三倒四,翻來覆去睡不著。通過做事才能讓心量擴大,而且福報、智慧都會在無形中日益增長。因為你在為大眾服務、操勞,而且隨順這個團體,隨順善知識引導,放捨自己,這樣,福報、智慧自然就增長起來了。
做事自利利他
我們做事,為大眾服務,表面上看著像吃了虧,其實點點滴滴都不會吃虧,而是佔了便宜——阿彌陀佛的便宜可以佔。如果關起門來什麼都不做,好像佔了便宜,其實是佔不到的,還要吐出去。怎麼吐出去?剛才分析過了,到最後沒辦法,生病了。
所以要利他,主動地、完全放開身心地為大眾、為團體、為他人做事。利他就是自利,就是對自己最大的利益。大家喜歡你、讚歎你,你又很放鬆,得到大家的認可、讚歎,多好呢!
「自利的訣竅就是利他」,這句話是我經常復習的。自利是有訣竅的,自利的訣竅就是利他,給別人好處。你在家裏照著鏡子對自己笑,那有什麼用?要出去對別人笑。想要別人對你有笑臉、對你溫和、對你好,那要怎麼辦?怎麼得這個自利呢?訣竅就是利他。看見別人笑一下,力所能及幫別人的忙,這是個不二法門。
我們在團體裏做事就是利他,也是菩薩方便巧迴向。如果只顧自己做,那就吃虧了。如果為大眾做事,佛也念了,事也做了,得到的利益就特別大。
念佛和做事不矛盾,不會互相影響,反而會互相成全。下面說幾個譬喻,說明念佛和做事的關係。
念佛如橋面,做事如護欄
念佛就像是橋面,做事就是護欄。橋如果沒有護欄,是很危險的。如果只念佛不做事,一般人到最後就不念佛了:一開始精進用功,過一段時間,他不念了,念不下去。做事,通過三寶的事業,就像欄杆把我們護在念佛裏面。有事情做,心就很安穩,就會安住。
念佛如根,做事如土壤
念佛如根,做事如土壤。念佛像一棵樹一樣,它的根要靠土壤才能生長,做事就是土壤。沒有土壤,根往哪裡紮呢?通過在團體裏做事,念佛的根就會更加發達,這棵樹就更加堅固、穩定,就會成長,就會有力量。
念佛如吃飯,做事如運動
念佛如吃飯,做事就如散步、運動。吃飯是很重要的,一餐不吃都不行,但是也要運動。光念佛,什麼事都不做,等於吃了不容易消化。當然,老師父就只念佛,他們的樹根也不需要生長了;另外,這也是團體安排的。到了這個年齡,這個身體狀況,常住安排他們只念佛,他們跟你們年輕人不一樣,各有各的安排。
總結
最後,還是以星雲大師的話作為總結:做事就是修行,忙就是營養。這兩句話是星雲大師的心得。我和大師感受相同:忙就是營養,不忙就沒有營養。這個營養是法身營養,有營養就會法身強壯。所以在團體中,大家要歡喜地做事、踴躍地做事。
像上人講的例子,實相法師邊做事邊念佛,不與人諍,亦無怒容。他所在的團體還不是專修念佛的團體,我想,他做的事也不是專修念佛的事。我們條件比他好,做事和念佛是一體的,點點滴滴都做得恰到好處。在我們這樣的團體裏面做事,千萬不能把做事和念佛看成兩片,這兩者完全是一體的,因為我們這個道場是專修念佛、專弘念佛的道場,我們等於是阿彌陀佛在娑婆世界的一個代理站,這是阿彌陀佛給我們辦的道場。不要以為我們自己能辦,那是不可能的!
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他的法身遍滿虛空法界。我們每一個念佛人,就是阿彌陀佛法身上的一個細胞、一個分子。我們整個道場,就是阿彌陀佛身上的一個穴位,是他身上最重要的部分。經書法寶流通,就是阿彌陀佛的經絡、氣血在運行。流通到什麼地方,等於是阿彌陀佛法身的氣血就送到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有了營養,就可以教化,眾生就可以得利益;如果不做法寶流通的事業,不做弘法利生的事業,那是斷了阿彌陀佛的氣血。所以,不要以為是我們在做事,我們只是阿彌陀佛身上的一部分。障礙弘法事業,罪過是很大的。法義的流通非常有必要,每個人都要信心歡喜、勇氣百倍地來做。
我們在這個道場裏,有正確的信仰,隨順大眾做事,早晚兩堂課跟著上,就像進了保險箱,四面都合上了。就是說,我們在阿彌陀佛的道場裏做事,不往生的可能性不存在。我們做的點點滴滴的事情,都做在阿彌陀佛身上,所以這個功德不需要迴向。而且我們所做的事,所利益的對象,都是我們的歷劫父母。這麼一想,做事就非常有力量,非常有信心。
今天就講這些,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