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迴向偈」大意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首先,「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的意思,就是願以我們念佛的功德,平等迴向給十方世界一切的眾生。
我們都是學佛的人,不可以自私自利,尤其是學大乘法門的人,一定要發菩提心。大乘的定義,簡單來講,就是不但自己要解脫,也要別人和我們一起解脫,和小乘不一樣,學小乘法門的人,只是求個人的解脫而已。
然而,大乘的菩提心,是建立在小乘的出離心之上的。學大乘法門的人,如果沒有出離的心,那麼也就談不上發菩提心,不算是學大乘法門的人了,為什麼?因為自己都不願出離了,怎麼幫助人家解脫呢?
發了菩提心,一定要實踐,這叫做行菩薩道。所謂行菩薩道,最典型的就是「六度」,最方便的就是「四攝」,要有「四無量心」,然後還要發「四弘誓願」。但是,如果我們只是動動嘴巴,跟著人家念一念而已,心做不到,逢緣遇境,就大發脾氣,和人家討價還價、斤斤計較,這樣的話,就不是真的在行菩薩道了。
迴向偈說,「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我們願以念佛的功德,平等迴向給十方世界一切的眾生,不只是自己往生,也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夠往生,這就是菩提心的展現。「平等」的意思,就是不講條件,而「施一切」,包含很廣,上至天堂,下徹地獄,三途六道,四生九有,統統都包括在內了,我們念佛幫助人家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在行菩薩道。
又說,「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菩提心分聖道門的菩提心、淨土門的菩提心,我們這個法門的菩提心,就是願生心。為什麼呢?因為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就必定成佛,成佛之後,一定會倒駕慈航、廣度十方眾生,這樣的話,豈不是願意往生極樂世界的心,就是菩提心。我們將念佛的功德,迴向給十方眾生,就是希望他們也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成佛。
極樂世界為什麼又叫做「安樂國」呢?世尊在《無量壽經》中就說:「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清淨安穩是「安」,微妙快樂是「樂」,極樂世界就是一個安樂的國度。這種安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等同涅槃的境界。也就是說,一旦往生就決定成佛,而成佛才能安,成佛才有真正的樂,所以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是往生「安樂國」。
極樂世界是涅槃的境界,也就是成佛的境界,佛的境界事事無礙,依報和正報是一體的。經中所說的黃金鋪地、七寶樓閣、寶池、寶樹、寶蓮花等等,不像我們所處的三界,是凡夫共同的業力顯現出來的染污相。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皆是阿彌陀佛的清淨業力變化所作,是清淨相,無相之相。
極樂世界不僅依正一體,同時也是名體一如,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名號和他的本體是不二的。阿彌陀佛法身、報身、化身所有的功德,全都在他的名號裡面,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身。阿彌陀佛的本身叫做「法性法身」,而這一句名號,就叫做「方便法身」。
所謂法性,即是法身,亦即空相,萬法的本性都是空相,凡夫的境界觸及不到。阿彌陀佛的法身,無相無不相,有形的就是這一句名號。阿彌陀佛的本體,就顯現在這一句名號之中,讓十方眾生都能接觸、方便稱念,使得我們在稱名念佛的當下,即能擁有阿彌陀佛本身所有的功德,都能消除業障、往生極樂、不退成佛。
換句話說,如果淨土法門把這一句名號拿掉,就什麼也沒有了,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沒有這一句名號,我們去哪裡找阿彌陀佛呢?如果沒有這一句名號,阿彌陀佛如何把他所有的功德給我們呢?如果沒有這一句名號,我們凡夫根本想像不來,因為那是佛的境界,不可思議。
世尊在《無量壽經》中就說:「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菩薩和羅漢都理解不透了,何況是凡夫呢?這就好比一出生就瞎了眼的人,想要帶頭當人領隊是不可能的。又說:「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阿彌陀佛的慈悲和智慧,深不見底,廣無邊際,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只有佛才能夠明了的啊!
所以,我們淨土宗的本尊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本尊只有一尊,一尊才能讓我們的目標明確。這位本尊是為我們發願的佛,是為我們修行的佛,是為我們建設極樂世界的佛,也是要救度我們離開生死輪迴、往生極樂世界的佛,我們念佛人除了阿彌陀佛以外,沒有第二個本尊。
是故,只要專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已功德圓滿、無所欠缺了,不去修其他的法門,也絲毫沒有遺憾。然後,我們再把念佛的功德,平等迴向給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祈願他們也都能往生成佛,這就是這一首迴向偈的大意。
(摘錄自2019年2月25日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