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
三、阿弥陀佛,是一尊名号度生的佛
道绰大师《安乐集》说:
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众生。何等为四?
一者口说十二部经,即是法施度众生;
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但能系心观察,无不获益,是即身业度众生;
三者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即是神通力度众生;
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
意思是,佛以四法度众生。
一、相好度众生,是以身业度众生。
二、说法度众生,是以语业度众生。
三、神通度众生,是以意业度众生。
四、名号度众生,是以愿力功德度众生。
阿弥陀佛正是一尊以名号度众生的佛,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中,根本愿「念佛往生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只有三十六个字,但是教理和意涵却非常深广。尽管如此,对我们来说也很容易了解。以白话试译如下:
若我法藏成佛之时,十方世界之任何众生,
只要真心信受、欢喜我的救度,欲生我国,
而长在一生、短在十声一声,称念我名,必使其往生,
若不得往生,我誓不成佛。
五逆谤法除外。但,若回心念佛,也必往生。
「十方众生」,就是「十方世界之任何众生」,包含很广,圣凡善恶都在其中,都是阿弥陀佛摄受救度的对象,所以人人有分,都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之一,只怕我们不愿生弥陀净土、不专称弥陀佛名。
「至心信乐」,「至心」就是「真心」;「信乐」就是「信受、欢喜」。站在阿弥陀佛的角度来说,就是「真心信受、欢喜我的救度」;站在我们的角度,就是「真心信受、欢喜弥陀的救度」。
「欲生我国」,站在阿弥陀佛的角度,就是「欲生我弥陀极乐国土」;站在我们的角度,就是「愿生彼国」。
「乃至十念」,就是长在一生、短在临命终才遇到这个法门,而十声一声的称念弥陀名号,所以说「长在一生、短在十声一声,称念我名,必使其往生」,如《观经》所说「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为什麽说「称念我名」?因为第十八愿是站在阿弥陀佛本身立场所发的愿,所以第一人称就是阿弥陀佛。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译成「若不得往生,我誓不成佛」。众生念佛能否往生,决定了法藏比丘能否成佛;法藏比丘能否成佛,决定了众生能否往生。弥陀成佛与众生往生结成一体,谓之「机法一体」。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因此不论何人,只管念佛,都必往生。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译成「五逆谤法除外。但,若回心念佛,也必往生」。善导大师解释说:「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
因为五逆谤法之罪最重,故预先抑止;但若已经造了,回心念佛,阿弥陀佛也必摄取往生,如《观经》下下品之人平生造作逆谤之罪,临终忏悔而至心念佛十声,也当下蒙佛金莲接引往生极乐。
总之,不论何人,愿生极乐,只要念佛,则乘佛愿力,必得往生,而且预得涅盘。简言之,即是「念佛乘佛愿,必生极乐国」。信者信此,行者行此。
这是弥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平等普救的弘誓大愿。弥陀悲愿无有限量,深愿十方众生都往生极乐成佛,不愿独留一人在六道轮回。
此外,《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之中,有固定的定型句「闻我名字,……」,总共出现十一愿之多,而「闻我名号」或「闻其名号」及与「称念佛名」的相关愿文与经文也有七句之多,共十八句。充分显示阿弥陀佛是以其名号广度十方众生。
此根本愿,在《无量寿经》「重誓偈」之中,阿弥陀佛将四十八愿归结为一句名号度众生而说: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这也显示阿弥陀佛要以其名号广度十方众生。因此,善导大师《观经疏》说:
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此根本愿,释尊於《无量寿经》解释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为本愿,并且显示阿弥陀佛是以名号度众生,释尊说: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此根本愿,释尊将之作为《无量寿经》流通分之「付嘱文」而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此根本愿,《无量寿庄严经》「重誓偈」之中,阿弥陀佛也将四十八愿归结为一句名号度众生而说: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此根本愿,《观经》「流通分.付嘱文」说: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善导大师《观经疏》解释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根本愿,《小经》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善导大师《法事赞》解释说: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
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般舟三昧经》说:
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来生。佛言:专念故得往生。
《大集经》说(取意):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龙树菩萨《易行品》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天亲菩萨《往生论》说:
以本愿力回相故,是名出第五门。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也说:
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
这里所说的回向,似乎是约愿生人;本愿力之语,亦约行者。然而昙鸾大师进一步根据《无量寿经》,深探《往生论》之意,推功於本,而於《往生论注》最後结论说:
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又说:
凡是生彼净土,即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今的取三愿(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用证义意。
最後总结以上之文说:
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
本愿力,总指四十八愿,故接着说「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别指三愿(第十八、十一、二十二愿),故下引三愿作为证明。
是故众生往生因果,皆凭弥陀本愿力,若众生能以自力成就,非佛愿他力,则弥陀因位四十八愿便成徒设,则本愿力便成无用了!然而众生往生的因果,都是靠弥陀愿力,丝毫没有自力,因此举出三个核心的愿作为证明。其中,第十八愿证明往相之因,第十一愿证明往相之果,第二十二愿证明还相回向。举此三愿,则其他的愿自然都包含在内。
可谓往相还相这二种回向,都是「他力为增上缘」,也就是我们众生念佛往生,以及倒驾慈航广度众生,这往与还,都是由於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使我们成就,也就是他力。
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使我们念佛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第十一愿,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之後就成佛;阿弥陀佛第二十二愿,使我们随意自在的前往十方世界,广度十方众生。
所以,我们的往生极乐,在极乐成佛,以及还来娑婆度众生,都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所以说,他力为增上缘。可说「往还回相由他力」。
《无量寿经》本愿偈说: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其佛本愿力」,释尊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场来说阿弥陀佛的本愿力,阿弥陀佛的本愿之力,也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说「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正觉了,因此他因地所发的愿已经成就了,也具足功德力量了,所以说「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闻名」含「信」与「念」。若不信即闻不具足,若不念即信不具足。听到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了解阿弥陀佛发愿的因、修行的过程,以及所成就正觉的境界,没有怀疑,完全相信,此後忆佛念佛,这个叫做「闻名」。这样,就会生起往生极乐世界的心,自然就「皆悉到彼国」,全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自致不退转」,不是我们凡夫人为的造作,凭靠弥陀本愿之力而自自然然地成为不退转的菩萨。
这首偈也充分显示往生极乐世界的因与果,都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只要念佛自然就有弥陀愿力的运作,不受任何的障碍,这称为阿弥陀佛的「愿力自然」。法界中有三种自然的力量,就是:业力自然,无为自然,阿弥陀佛的愿力自然。可说「其佛本愿力,自然之所牵」。
因此,天亲菩萨《往生论》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以上所举「弥陀以名号度生」的经文与祖语,其内涵显示:阿弥陀佛以其名号利益、救度一切众生,任何众生只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今生即能获得种种利益,将来亦能往生弥陀净土,因为弥陀名号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正如《称赞净土经》所说:「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阿弥陀佛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大平等,以他的功德名号无条件的广救十方所有一切众生,前往极乐世界同等成佛,致使末法万年之後,法灭之时,释迦牟尼佛也要以慈悲哀愍,将这弥陀救度的念佛法门独留於世,《无量寿经》最後之「流通分」说: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此「特留此经」之文有二意:
一、显示「释尊本怀」。亦即唯有弥陀救度的念佛净土法门,才是释尊本怀中的本怀。即使将来所有的法门都灭尽了,宣说释尊本怀的这部《无量寿经》不会消灭,会继续留传在世间救度十方众生,即是「经道灭尽,此经不灭;此经不灭,佛教常存」。
二、显示「念佛必生」。亦即今时之人念佛必定往生。虽三宝灭尽之时,念佛亦得往生,何况生於三宝流行之世,专称弥陀佛名,更必往生决定,无庸置疑。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说:
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
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
设满大千火,直过闻佛名,闻名欢喜赞,皆当得生彼。
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