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机法一体的佛(下)
我们念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药师佛、南无文殊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或南无大日如来,这些所念的「南无」是什麽意思呢?是礼拜、尊敬的意思,是内心的恭敬显现出外貌的一种礼敬。可是我们信佛念佛的人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我们这种南无的内心,是信愿行三心具足的,有信受弥陀救度及愿生弥陀净土的信愿之心,所以才称念这一句名号。
一般人念南无地藏王菩萨或南无文殊菩萨时,有信跟愿吗?并没有,因为文殊菩萨并没有一个净土,地藏菩萨也没有一个净土;大日如来是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也没有一个净土,那要往生哪里呢?
只有我们念佛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内心有「至心信乐,欲生彼国」的信愿之心,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愿──第十八愿的内涵。所以这句名号是涵盖第十八愿所讲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因此第十八愿就是这句名号,名号就是第十八愿。所以名号必须是六个字,如果只是四个字,少了「南无」,就少了信乐与欲生的内涵了。所以善导大师解释「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这是最完整一体的解释。
「南无者,即是归命」,「归命」有「归之命」与「归於命」二义。归之命是从佛这一边来解释,归於命是从众生这一边来解释。
「归之命」,这是从佛这一边解释,即是弥陀归回的命令。阿弥陀佛呼唤我们要归回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的家。娑婆世界是旅社(客舍),是旅途,是轮回的地方,只有回到家才是归,没有回到家,都不是归。阿弥陀佛他主动发愿的时候,一直到现在都在呼唤我们,要「欲生我国」。《庄严经》就说「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这就是阿弥陀佛要我们归回极乐世界的呼唤。所以从佛来讲,「归命」就是阿弥陀佛呼唤我们归回极乐世界的命令。
「归於命」,这是从我们众生这一边来解释,即是众生归顺阿弥陀佛的命令,阿弥陀佛呼唤我们要「欲生我国」,我们就「愿生彼国」,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归顺。我们不拒绝、不违逆,归顺於阿弥陀佛的命令,然後愿生极乐世界。
这一种归顺也就是「信」的意思,信受弥陀救度,随顺弥陀救度,相信、随顺、接受,所以「归命」就含有信在里面。有人说归命就只谈归命而已,并没有说信。其实归命里面当然含有信的意义在内,如果缺「信」,怎麽可能归命呢?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发愿回向」有「佛发愿回向」与「众生发愿回向」二义。
「佛发愿回向」,阿弥陀佛从一开始发愿修行,就把他的功德都回向送给我们,把他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的所有恒沙功德,点点滴滴都来回向给我们十方众生,所以《无量寿经》就说阿弥陀佛「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又说「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令诸众生,功德成就」。这些都是阿弥陀佛发愿修行,把他的功德回向给我们。
「众生发愿回向」,对我们众生来讲,我们也是发愿回向要往生极乐世界。
「众生发愿回向」,有「夹善回向」与「直尔回向」二义。
「夹善回向」,这里所讲的「回向」是「回转趣向」的意思。夹带着自己所修行的种种功德,来回向某一个地方。也就是回转自己所作的功德善根以趣向菩提,或施与众生,或往生净土等。简而言之,就是回向於众生、回向於佛道、回向於净土。但如果没有功德,就不能回向,因为没有东西可以赠送出去。
「夹善回向」可分为圣道门自力的「夹善回向」,及净土门自力的「夹善回向」
圣道门自力的夹善回向有三种:回因向果、回自向他、回事向理。
「回因向果」,自己「因」地所修的一切功德,都是人天之因,将这人天之因回向到最高无上的涅盘佛「果」。也就是靠自己的力量,从因地修行一直累积到果地成佛。
「回自向他」,所作功德,原属自行,回而向於法界一切众生。即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施其「他」法界一切众生,以示自己所修的功德,并非只属於自己所有,而实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这是大乘法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最基本的发心,要成佛就要发四弘誓愿,所以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但如果没有功德,就不可能回向,所以能够回向功德而达到解脱的,已是菩萨的境界。我们众生所修的功德,虽然可以「回自向他」,回向给他人,但要回向出离六道轮回,回向成佛,是不可能的,因为凡夫所修的都是有为、有漏的。
「回事向理」,即将所作属於千差万别有生有灭的「事」相功德,回而向於不生不灭真如法界的「理」体。但这要「三轮体空」,即「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这是空三心泯四相的菩萨才能做得到,还有贪瞋痴的烦恼凡夫是一点也谈不上的。
净土门自力的「夹善回向」,也就是以自己所修所累积的功德、功夫,回向给阿弥陀佛,愿往生极乐世界,祈求阿弥陀佛於自己临命终时前来迎接。这「夹善回向」是属於还没有机法二种深信的净土行人。
「直尔回向」,这是净土门他力的回转趋向,也就是「愿」,「愿生彼国」。亦即,我们没有功德、功夫,但却可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一种就是领受、信顺弥陀的呼唤,而回转心意直接「愿生彼国」,这个叫作「直尔回向」。阿弥陀佛呼唤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并将其往生成佛的功德回向给我们十方众生,我们听闻到了阿弥陀佛的呼唤,而愿意、信顺、接受,直接回转向於极乐世界。这「直尔回向」是任何善恶凡夫都能做得到的。
「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极乐世界是佛的境界,是阿弥陀佛的报土,佛的报土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萨才能进入,我们不但没有初地以上菩萨的功德,连见思二惑都没有降伏断除,是个具足烦恼的罪恶生死凡夫,却能够进入阿弥陀佛的报土,这就是直接回转。那怎麽进入呢?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什麽力量呢?阿弥陀佛回向这一句名号给我们,我们念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就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即是其行」故。
这一句名号,不是白纸黑字,不是一个声音而已,而是法藏菩萨积植恒沙无量功德,从凡夫因地到成佛的功德,都通通在弥陀名号里面;从娑婆到极乐世界的功德,也都通通在弥陀名号里面;从极乐世界成佛到十方国土去救度众生,这一些功德也都通通在弥陀名号里面。所以,有这个名号的功德,我们就能够从娑婆到极乐,到极乐就能成佛,成佛就能够自自然然的广度十方众生,追因究本,都在这一句名号。所以「阿弥陀佛者」,「即是」我们凡夫往生的「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我们不劳苦修诸善业,只要专念弥陀佛名,弥陀的修行就是我们的修行。好比从此岸到彼岸,不用靠我们自己游泳,只要坐上阿弥陀佛的愿船,愿船的行就是我们的行,这一条愿船行到哪里,就是我们游泳到哪里。我们有没有游泳呢?没有,我们有没有能力游泳?也没有能力游泳,可是等同有在游泳一样,一步一步往涅盘的彼岸前进。所以善导大师说,这四个字就是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行」,所以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心心念念都是信愿行具足,都法尔自然地必定往生弥陀净土。
每一个东西都叫一个法,每一个法都有它的本性,也就是它本身的功能和作用,这个作用和功能是客观的,本来就如此,是必定必然如此的,不可能会被改变,这叫作「法尔」。
譬如念佛机,它的功能和作用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是念佛机的本性,这样才能够称为念佛机,不然就不叫念佛机。如果这个念佛机坏了,就会被丢弃。
又如手表,它的功能就是看时间的,不然怎麽叫手表呢?手表就是表示时间的。如果手表没有这个功能,也会被扔掉。
又如车子,它是交通工具,它的功能就是运载人物,到达远方,不然怎麽叫车子呢?车子就是表示运载的。如果车子没有这个功能,也会被舍弃。
又如饭菜,它的功能就是能让肚子饱而不饥饿,让身体有营养能健康成长。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这个法是阿弥陀佛成就的不可思议的功德之法,是十方诸佛皆悉赞叹之法,这个法有什麽作用、有什麽功能呢?六字名号的功能,就是「称念的人,必然往生」。这就是六字名号的作用,不然就不叫六字万德洪名了。
「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称念必然往生」。我们每天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面还想:「能不能往生?会不会往生?」就好像一边吃饭一边问能不能饱。
念佛必得往生,这本来就是弥陀名号「法尔」任运自然的功能。「法尔」的「法」,就是有形无形的万事万物都称为法,「尔」就是它的性质状态,万事万物本来的性质状态就是如此的,不会差失与改变的,叫作「法尔」。如火焰是往上升,不是往下窜;如水是往下淌,不是往上淌;如水果种类很多,有酸的,也有甜的,这些都是物理自然界的性状,是任运自然而然的,不用造作或勉强的,这就是「法尔」,是这个法本身任运自然的功能。
阿弥陀佛本愿力任运自然法尔的功能,就是以他「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来救度一切善恶凡夫,因此「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有救度任何念佛人的自然功能,不管任何人,只要专念弥陀名号,现生自然蒙佛护佑,临终自然蒙佛来迎,自然往生净土,不会差失不会改变。
所以,称念这句名号的人,不管他知与不知、求与不求,自自然然有那一种往生的功能潜在其中。如同一个念佛的人,弥陀住顶上、身上放佛光,这是法尔自然的。尽管他不知道、没有看到,可是自然会有这种功能,因为名号的功能、名号的自性就是这个样子。
譬如火的功能就是燃烧,一旦点火就必燃烧,不管你知道或不知道,甚至你在口中或心中认为它不会燃烧,要它不燃烧,它也必定燃烧,除非你不点火,一点火就必定燃烧,因为燃烧就是火的性,火的功能。又譬如喝水,自然就能解渴;吃饭,自然就能饱肚子;念佛,自然就能往生,这个是法尔自然的。《无量寿经》多处提到「自然」,「自然之所牵」,「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一点不造作,这是弥陀愿力的自然。念佛是弥陀愿力的自然,有阿弥陀佛本愿力的运作,现世常得安稳利乐,临终往生极乐净土。
自然有三种:一、凡夫的「业力自然」;二、弥陀的「愿力自然」;三、真理的「无为自然」。
我们凡夫是业力的自然,如果不念佛往生弥陀净土,就会自然堕落,继续轮回,也是很自然的,不勉强的,想不堕落轮回也不行。
这句弥陀名号本身能使我们往生,所以,我们称念这句名号就能往生。我们知道这个道理而念佛,信就在里面了,尽管对这个道理了解得不是很充分,可是能够一直称念下去,也必定往生,因为有阿弥陀佛任运自然法尔的功能在运作。
所以,善导大师解释六字名号说:「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是什麽意思呢?就是我们归命信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成了我们的修行,因此,我们必然往生。所以念佛方法简单,功能殊胜。
可知,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有「信愿行」三个含义:「南无」就是归命,就是信,这是第一个含义;「也是发愿回向之义」就是愿,这是第二个含义;同时「阿弥陀佛」就是行──往生的资粮,是第三个含义。这「信愿行」三个含义就是因,有一个果就是:「以斯义故,必得往生」,「信愿行」是因,「往生净土」是果。因若成就,果必任运自然而显现。因为,因必克果,任运不作意,如影随形。
有关六字名号的涵义,简列几种表格於後:



.png)



可说:「南无阿弥陀佛之外,无能归,无所归。南无能归之机,与阿弥陀佛所归之法,如影随形,佛凡一体不离。」
善导大师说,信受弥陀救度的人,就是具足「机深信」与「法深信」的人。善导大师「机法深信」之文说: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机深信之相:是深信自身极恶,无力出离。自觉自己於出离轮回、解脱生死全无任何能力,从而使我们舍弃依靠自力修行了脱生死的想法。这就如同某位乡下贫穷的莲友想要前往朝拜位於长安的祖庭,但因家中并无足以充作其旅费之用的钱财,而且也负债累累,於是其前往长安的想法便只得作罢(自己完全无力,绝对无力)。这种体悟叫做「机深信」。
法深信之相:是深信乘佛愿力,定得往生。乘是乘托之义,如同乘船、乘车、搭机时,将自身全体重量完全交予船或车或飞机。法深信亦是如此,就是彻底体悟到像我这种罪恶深重的众生,只要当下闻信阿弥陀佛的无条件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深信弥陀愿力,将自身往生极乐之大事完全交托於阿弥陀佛(弥陀完全有力,绝对有力。即完全他力,绝对他力)。当下就成为必定往生极乐的身分。这就好像有人从台北出发,想要前往北京,则不论此人脚力如何超出常人,他都必须放弃步行,改为乘船或搭机(舍自归他)。这种叫做「法深信」。
被救度的众生称为机,能救度的佛力称为法。机含有能动、能变之义,法则具有一定、不变之义;为了与能动、能变之机相对应,才将一定、不变的弥陀愿力称为法。因此,深信弥陀愿力之救度才名为法深信。
二种深信的二种并非别体二种,而是同体二种,但毕竟所信之内容含有机与法两种,所以善导大师才将一种信心分别为机与法两种,因为一种真实信心可以存在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本来,所谓对弥陀救度的信心,是指确信无有出离之缘的我等众生(自己完全无力,绝对无力),依弥陀愿力之救度而定得往生(弥陀完全有力,绝对有力)。略言之,即深信弥陀愿力要彻底救度我等,可见这种信心是一体一味的,并非存在两种其体各别的信心。
善导大师之所以说决定深信自身无有出离之缘,是为了令我等众生舍弃自力修行之思想;进而言之,若不舍弃自力修行之思想,便表示还无法深信自身无有出离之缘。
同理,所谓深信弥陀愿力,就是将自身之往生完全托付於弥陀愿力,如此完全仰靠阿弥陀佛之愿力即是深信彼佛之本愿力。若不是完全仰靠彼佛之愿力,便是对阿弥陀佛之本愿力仍不够深信。
所以对弥陀救度的信心是指抛弃自力、投托他力,所以才要通过提出机深信显示自力思想之应当弃舍,通过提出法深信揭示出投托他力所应具备的相状。如前所述,二种深信的要点在於舍弃自力、归投他力,所以虽言二种,但却并不意味着有两种不同的心同时生起,而只是深信无有出离之缘,而且必堕地狱的我等众生,一旦乘托佛力则必得往生。简言之,即深信不论何等众生,弥陀都必定救度。
总而言之,机深信指舍弃依靠自力修行的想法(自己完全无力,绝对无力),法深信则指完全仰靠阿弥陀佛之他力(完全他力,绝对他力)。
此二种深信既是他力信心中所具有的两种内涵,也是他力信心的一体两面。这就如同硬币的表里两面,若从里面观察,可以发现深信自身无力之机而舍弃自力修行之思想,即机深信;若从表面观察,则可以发现深信弥陀愿力,并将往生大事完全交托於弥陀之他力,即法深信。
全舍自力的同时即意味着全托他力,全托他力的同时也意味着全舍自力,恰似暗去光来与光来暗去。
故二种深信即是二种一具,也是二种互具。
二种一具是说,一个信心之中,同时具足二种深信的内含。
二种互具是说,机深信中具足法深信,法深信中也具足机深信。
二种信心之相是一味的,所以二种深信通於凡夫与圣人。不论凡圣,欲生弥陀报土,都必须具足二种深信。因为弥陀「愿力成就之报土,自力心行不能到,大小圣人都一样,唯托弥陀本愿力」。弥陀报土,如凭自力之心行绝对不可能往生的,所以不论是经过多久时间积累修行的圣者,若欲生弥陀愿力成就之报土,都必须抛弃自力,乘托弥陀之他力。(33题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