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机法一体的佛(中)
二、身心功德,机法一体
《观经》说: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这两段法语是《观无量寿经》的经文。第一段是第八观的经文,第二段是第九观的经文。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诸佛如来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以法界为他的身体,所以说是「是法界身」。当然这种解释是就净土法门、弥陀的救度来解释的。如果是圣道门的话,是解释为诸佛如来都是以法性为身(法界的本体为身),可是这样的解释和我们众生几乎没有什麽关系。净土法门则解释为阿弥陀佛以法界为身,而且是「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法界」是什麽意思呢?是众生界的意思,所以说「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也就是说众生想佛,众生的心中就有佛的功能、功德,这就是「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的意涵。
善导大师有一段法语解释更直接彻底,就是《往生礼赞》所说的:
弥陀身心遍法界,影现众生心想中。
阿弥陀佛的身跟心是遍满法界的。遍满法界就是遍满众生界,也就是尽十方虚空,还有遍过去、现在、未来,是横超十方,竖穷三世都遍满众生心的。阿弥陀佛是无碍的,所以善导大师就解释说,阿弥陀佛身无碍,心无碍,无碍的身心遍满法界,影现於众生心想中。
为什麽说「影现众生」呢?这是一种譬喻形容。阿弥陀佛的法身或报身,或阿弥陀佛的功德,对我们众生来讲,我们是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接触不到的。因为佛的法身无形、无色,没有声音,也没有来去;报身是经过三大阿僧只劫修行,积植福报智慧所成就的,所谓「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可是报身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才能感应道交,凡夫根本是接触不到的,可是只要我们念佛想佛,阿弥陀佛的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以及阿弥陀佛所有的恒河沙无量功德,都在我们的心中,这就是「弥陀身心遍法界,影现众生心想中」。
怎麽能够这样呢?因为阿弥陀佛成就了「无碍功德」,他的无碍光明能够摄取十方众生,无碍的光明能够遍入十方众生心想中,所以我们忆佛、想佛、念佛,信受弥陀的救度,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以及阿弥陀佛的本身,就都在我们的身心之中,所以说「弥陀身心遍法界,影现众生心想中。」阿弥陀佛的功德入我们的心中。当然,我们还是贪瞋痴的凡夫,但因为信佛、忆佛、念佛,有弥陀身心的功德,自然而然的,凡夫贪瞋痴的心中就有阿弥陀佛大悲心的气氛,就会想自信教人信。
所以,「弥陀身心遍法界,影现众生心想中」这两句十四个字,令人很安慰,因为我们只要忆佛、想佛、念佛,阿弥陀佛的身心功德、无碍光明,就进入我们的内心,我们心中有佛,佛的心中有我,不会担心怀疑:「我这麽虔诚的念佛,从早念到深夜,已经念十万声了,不晓得阿弥陀佛有没有听到?」有的人念佛一辈子,还在疑惑:「我临终能不能往生啊?」这都是因为不了解纯正净土宗的教理。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意思是,弥陀光明摄取念佛人,念佛人在弥陀光明中。阿弥陀佛的光明如果譬喻是一个袋子,念佛人都在这个袋子当中,除非退心;但一个信受弥陀救度,专念弥陀佛名的人,是不可能会退转的,所以这里所讲的「身心功德,机法一体」,是就信受而念佛的人来讲的。
「身心功德」,「身心」是指念佛人的身心,「功德」是指阿弥陀佛本身。阿弥陀佛本身都是功德,因为阿弥陀佛之所以成佛,是积植菩萨无量德行而成佛的,所以阿弥陀佛全体身心上下内外,都是功德,因此他的名号也叫作万德洪名,所以「功德」指阿弥陀佛本身。阿弥陀佛的功德也可以说是阿弥陀佛的身跟心,阿弥陀佛的身心进入我们的身心,所以阿弥陀佛跟我们,我们跟阿弥陀佛,佛身、佛心跟凡身(凡夫的身体)、凡心(凡夫贪瞋痴的心)是交融在一起的,所以说「身心功德,机法一体」。
阿弥陀佛的光明如果是一个杯子,念佛人就是水,水已经在杯子里面了,不可能漏到外面;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像一条愿船,念佛人在这船当中,不可能掉出愿船外。这艘愿船是航行在六道苦海中,六道众生如果念佛的话,当下就在愿船当中,不可能掉到六道苦海里面,很快就会到彼岸。
以现代科技来讲,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如磁场,或是能量;就像手机,手一点按,想找的讯息就进来了。那讯息到底在哪里?讯息是透过相关的磁场。我们人到哪里,磁场就在哪里,所以不论我们在哪一个地方,手机一触按,讯息就进来。阿弥陀佛光明的磁场遍满宇宙,所以阿弥陀佛的光明无远弗届,阿弥陀佛的身体也是无远弗届,众生不管在哪里念佛,当下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磁场当中,不可能离开磁场之外。
其实,对阿弥陀佛来讲,他并没有空间的距离限制,也没有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的长短约束。因为佛的境界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而且超越所有一切。为什麽?对阿弥陀佛来讲,众生跟他都是一体的,所谓「自他一体,冤亲不二」;其实,也无所谓冤亲,也无所谓你我他,对阿弥陀佛来讲,都是大统一的。众生因为有我执,才分别你、我、他,才有冤、有亲,有好坏、美丑、喜欢、厌恶。阿弥陀佛跟众生是一体的,我们众生若是忆佛念佛,自然也跟阿弥陀佛一体,我们的苦乐就是阿弥陀佛的苦乐。这是就阿弥陀佛的悲心、愿力来讲的。
其实,不仅佛如此,破了我执、法执的菩萨,看待众生也都是一体的;因为他证悟到一切众生都有空性,都可远离贪瞋痴,应都不会六道轮回的,可惜众生因为没有证悟到,因此起惑、造业,受六道之苦;所以从内心涌出沛然莫之能御的悲心,慈悲众生,宽恕众生,布施众生,要救度众生,这就是菩萨的心。
佛也是一样,全身心内外都是悲心,不用藉任何的机缘。也就是说,以众生来讲,是「众生缘慈」,必须假藉众生的关系;菩萨必须假藉证悟空性,叫做「法缘慈」;以佛来讲,他无缘慈,不需任何假藉,他必然会去救度众生,不然他会感觉还不够圆满。为什麽?他自己成佛了,可是他看芸芸众生都还没有成佛,这样他会满足吗?不会的。譬如一个父亲雍容华贵,可是他的儿子在那里受苦受难,这位父亲他会满足吗?不会满足的。一定是睡不着觉,吃不下饭,除非他的儿子也能离开那个苦难,回到家,跟他一样雍容华贵,甚至继承他的家业,这个时候这位父亲才会觉得满足了。世间的父亲都已经是这样了,何况是佛呢!所以成佛一定会度众生,对众生一点都不会嫌弃。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说:
火从木出,火不离木;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则为火。
这一段法语是昙鸾大师解释《观无量寿经》所讲的「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众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观经》一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不可以从圣道门自力的角度解释,应从净土门他力的角度解释,因为《观无量寿经》是他力的经典,是在说佛力,是在讲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经典,所以必须是以他力的角度来解释才相应。
「是心作佛」是指什麽呢?阿弥陀佛发愿要救度众生,可见阿弥陀佛心心念念,一定是在众生的身上,所以说「火从木出,火不离木」。「火」指阿弥陀佛,「木」指众生。阿弥陀佛发愿是为了众生,也就是佛是因众生而产生出来的,所以火肯定是不离开木,阿弥陀佛的愿不离开众生。「不离木故,则能烧木」,火不离开木,那木就会被火所燃烧。阿弥陀佛不离开我们众生,就会感动我们,我们就会被阿弥陀佛的愿心、爱心所触动而信佛忆佛念佛,这就是我们「是心作佛」。所以说「木为火烧,木则为火」。
所以,我们信佛、念佛,归顺阿弥陀佛愿心的救度,这个就是「是心作佛」,那麽这样的话,就会「是心是佛」,就会现在跟阿弥陀佛机法一体,永不分离,临终的时候,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是为了什麽?为了成佛。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不只是为了要脱离六道轮回,有一个永恒的归宿,而且是要成佛的。当然有的人认为说,我往生极乐世界是要到那里获得清凉,获得休息,或者是逃避到极乐世界去,当然这样想也可以,只要能够往生。不过,就像前面所说的,凡夫就像木头一样,凡夫虽然都是凡夫的念头,可是一旦被火所烧的话,这一块木头不成为火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我们念佛人一旦往生极乐世界之後,我们凡夫的心就自然会转为佛心。
可说:
弥陀大悲心中,充满常没众生之救度,故是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
我等烦恼心中,充满弥陀大悲之功德,故是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
弥陀法界功德,全部融入念佛人身心之内。
弥陀遍照光明,唯在摄取念佛人终生不舍。
佛入念佛人,佛在念佛人心内;佛摄念佛人,念佛人在佛心中。
佛入我心,我入佛心;众生身心,与佛功德,相即相入,机法一体不离。
如火烧木,一体不离。(木喻念佛众生,火喻摄取光明)。
如果是其他各宗各派,讲的法都是理论性的,我们所讲的,虽然也不离理论,但也是一个事实──念佛人,身上都有佛的光明;念佛人,能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念佛人,凡事即使不满我们的愿,但最後也都让我们感觉可以接受,合乎我们应该接受的,都会这样。
假设是其他的法门,在了解这教理之後,就要依教奉行去实践,然後证得信解的内容,所谓「信解行证」。但这个很困难,以末法时代的众生来讲,可以说是做不到的。而净土宗是事理合一无碍的,以《华严经》来讲,有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有讲十玄门、六相圆融,这一些还是教理性的,如果达不到那个境界,那理还是理,事还是事,各不相干。可是净土宗可以说是事事圆融无碍,为什麽?因为「阿弥陀佛是理」,「名号是事」,弥陀与名号是「名体一如」;我们凡夫念阿弥陀佛名号,阿弥陀佛名号就在我们心中,而阿弥陀佛名号,包含了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
三、「生佛三业,机法一体」
善导《观经疏》说:
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这一段法语是善导大师在解释《观经》第九观所讲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大师在解释这一段经文时说,这段经文有亲缘、近缘跟增上缘的涵义在里面,上述这一段法语是就亲缘来讲的。
什麽叫作「亲」呢?也就是「见、闻、知」──因为阿弥陀佛有三明六通:我们拜佛,阿弥陀佛就看到了;我们念佛,阿弥陀佛就听到了;我们想佛,阿弥陀佛就知道了。我们的身口意跟阿弥陀佛的三业感应道交,所以说「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机」指凡夫,凡夫的身口意三业,跟阿弥陀佛(法)的身口意三业,一体不分离。
当然,我们解释说,我们念佛,阿弥陀佛的耳根就听到,我们拜佛,阿弥陀佛的眼根就看到,我们想佛,阿弥陀佛的意根就知道,这样只有阿弥陀佛的身业(眼耳)跟意业,怎麽会连阿弥陀佛的口业也跟我们相应呢?这是因为,佛的六根是一体的,是六根互用的,所以也可以说是彼此三业,不相舍离,一体不离。
这个也可以从另一部经来了解,《大方等大集经.卷四》说:
菩萨住是陀罗尼已,一切众生身口意业,各各於是菩萨身中,一一印现。
十方众生所有口业,悉於菩萨口中印现。
这部分的经文很长,我只是引用有关口业的部分。意思是说,大菩萨进入到陀罗尼的境界(陀罗尼有种种的解释,在这里的解释是进入法身不动的境界),在这个境界当中,十方一切众生,不管哪一个国土,哪一个众生,他身拜菩萨,口念菩萨的名号,意想菩萨,那麽这一些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他们的身口意也都当下同时在这个菩萨的身中印现。
也就是说,譬如有十方众生都在口业称念这个菩萨,这个菩萨的口中,也同样的在反应对方所称念的。就像我们现在念南无阿弥陀佛,那阿弥陀佛的口中同样也印现出我们在念他,阿弥陀佛也在念阿弥陀佛。
我们在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眼根当中,也印现出我们在拜他的影像;阿弥陀佛的眼睛好像是一面镜子,我们拜他的时候,镜子就显现出来了,这一面镜子里面的影像,全部都是我们在拜的影像姿势,可以说阿弥陀佛的镜子跟我们凡夫,我们凡夫跟阿弥陀佛的镜子,也是机法一体;离开镜子没有凡夫,离开凡夫没有镜子,因为都已经一体了。
我们想佛,我们所想的也在阿弥陀佛心中互相触动。这个就是「生佛三业」──众生的三业、阿弥陀佛的三业,机跟法也是一体的。所以说,佛忆念众生,众生忆念佛,佛与众生,众生与佛,彼此常相亲近,机法一体不离。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看起来好像是因为我们忆念阿弥陀佛,所以才感得阿弥陀佛来忆念我们,是这样吗?也不是,是因为阿弥陀佛感动我们,所以才让我们怀念阿弥陀佛,而阿弥陀佛便与我们感应道交,譬如月光照亮我们的眼睛,使我们举头望明月,而当举头望明月时,月亮也印现在我们眼中。所以,是因为阿弥陀佛先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才有这样的阿弥陀佛。这个内容道理还有很多。
四、「六字名号,机法一体」
善导大师《观经疏》说: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六字机法一体:南无之二字与阿弥陀佛之四字不离。
机:众生归信之心,此心不离「阿弥陀佛」救度之法;
法:弥陀救度之法,此法不离众生「南无」归命之机。
这一段法语是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玄义分》中解释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意义。善导大师为什麽要解释呢?是因为有人认为,《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所讲的下品下生根机所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只有愿没有行,还不能当下往生,只是种下往生的因缘而已,必须等待下辈子的累积。这是一种错解,善导大师为了纠正这个错误的观念,说明所念的「南无阿弥陀佛」里面,有信、有愿、有行,是信愿行通通具足的,所以往生的功德丝毫不缺的,因而作了这一段解释。
「南无者,即是归命」,「南无」是什麽意思呢?「南无」就是归命,此归命之心显示「信」,无信心是不可能归命的;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就是「愿」;
「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本身就是「行」。
所以当我们念这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时,就已信愿行通通具足了。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必」,就是自然、必然、必定之意,也就是任运自然的、自自然然的、不假勉强的,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的。这是指弥陀愿力法尔的自然,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之愿力,能自然地牵引念佛人往生极乐世界。不管任何众生,只要念佛,不假功用,就能够到达极乐世界。为什麽?因为是靠弥陀愿力,所以才有这个必然、自然的功能;所以它是百分之百,不是机率性,也不是偶然的。
也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它的涵义就是必得往生的意思,我们每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回应我们必得往生。因为名号有这样的涵义、功能,所以念佛的众生就必定往生,不可能只是结一个善缘或种下往生的因而已。
念佛必得往生,是弥陀名号自然的本性,是法尔任运自然的,是自自然然的,这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性」,昙鸾大师说「性」有「不改义、必然义」。如水往下流,火往上烧,这都是水与火法尔自然的本性,是法尔自然的功能、作用,不用免强,不假造作,也不会被改变。同样的,念佛必得往生净土是很自然的,不会有差失的,所以《无量寿经》说:「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那先比丘经》譬喻说:「如树西倾,倒必随西。」所以专念弥陀佛名,必得往生弥陀净土,这是法尔自然、任运自然的事情。
善导大师这段解释就涵盖着信愿行,当然也涵盖着第十八愿所讲的至心的「信乐」与至心的「欲生」,以及至心的「十念」,是信愿行通通在里面的。
「南无」这两个字是印度语,翻译成中文有很多种说法,统计起来大约有十九种,而引用最多的就是「归命」。有关「归命」这两个字的涵义,历代祖师大德也有作种种的解释,善导大师在这里的解释,最合乎净土宗的教理,最合乎阿弥陀佛的愿,同时也显现出「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是完整的一个佛号。(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