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
──2016年7月9日慧净法师讲於圆光佛学院假日佛学班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学员、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请放掌。
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有一个特色,就是以经解经,直接面对佛,他引用的大部分都是经典,其他菩萨的论述几乎没有引用。虽然善导大师传承自道绰大师,道绰大师传承自昙鸾大师,昙鸾大师的净土教理完全依据龙树菩萨的《易行品》以及天亲菩萨的《往生论》,虽然有这个传承,但善导大师也跨越这个传承,直接面对佛,所以写这一部《观经四帖疏》时,他是请佛来指导、来为他提示,好让他依照佛所传授的写下来,这是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特色。
譬如说,要怎麽样证明极乐世界这个依报的境界是报土,不是凡圣同居土或者方便有余土,也不是事净土或相净土。有什麽根据呢?他就根据三部经典:一部就是《大乘同性经》,《大乘同性经》里面清楚明白的写出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极乐世界是报土,所以极乐世界并不是事净土、相净土,也不是凡圣同居土或方便有余土。另外他又举出《无量寿经》的四十八大愿,尤其是第十八愿,来证明阿弥陀佛的成佛以及极乐世界的成就,是酬报他因地的愿行所得的土,当然就是报土。
另又举出《观无量寿经》所讲的,当佛来迎接的时候是报佛跟化佛来迎接,化佛是报佛所显化出来的,所以阿弥陀佛本身就是报佛而不是化佛,这是就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来佐证,善导大师的解释都是用经典,不像其他人所引据的是菩萨的论。菩萨的论当然也是解释经,只是如果引用错误、解释错误,整个就错了。
我们再看《观经四帖疏纲要》第三页。
一开始就说:「《观经》的主题很奇特,令一般圣道门诸宗师难以理解。」《观经》的主题是什麽呢?以现代话来讲,就是宫廷政变。当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耆闍窟山(灵鹫山),宣讲《法华经》的时候,都城的皇宫当中,发生了政变。本来国王是频婆娑罗王,太夫人韦提希,他的皇太子是阿闍世,想不到阿闍世受提婆达多的唆使而篡位,把他的父王频婆娑罗王禁闭在大牢里,而且命令除了他的母亲之外,不可以有人接近。他的母亲爱他的父王,很悲痛,亲生的儿子为了霸占王位,竟然要把他的父亲活活饿死,骨肉之间发生这种大逆不道的天伦悲剧,做父母的是多麽的痛苦。
韦提希夫人可以自由到大牢去看频婆娑罗王,每次去看的时候,就先把身体洗乾净,然後把能够吃的酥蜜和着麨面涂在身上,到大牢的时候再把身上可以吃的东西,剥下来给频婆娑罗王吃。加上频婆娑罗王本来也是佛教徒,在最困苦的时候,就向着灵鹫山祈求佛陀加被,佛陀就派他的弟子来到大牢里,为国王授八关斋戒,并说因缘果报的道理,让国王即使身在大牢里,心却不忧苦。有得吃又能够闻法,所以身体不但没有消瘦,反而脸色很红润、精神很愉悦。
有一天阿闍世就问:「我的父亲怎麽样了?」管理大牢的人就说:「你的父亲气色越来越红润啦!」「怎麽越来越红润了?这几天怎麽还没有饿死啊?」管大牢的人说:「因为太夫人给国王很营养的东西,加上佛陀的弟子从空而来为国王说法,所以国王现在的气色越来越好。」
阿闍世王一听非常愤怒,就骂佛陀的弟子是妖魔鬼怪,又骂他的母亲是贼,所以就拿剑要杀母亲。幸好两个大臣阻止他,才没有杀害母亲,可是也把他的母亲关起来了。
做母亲的受儿子这种大逆不道的对待,非常伤心、悲痛,所以她也向灵鹫山顶礼膜拜,请佛陀也派弟子来为她说法,宽慰她痛苦之心。当她顶礼下去再起身的时候,佛陀、阿难、目犍连就已经来到她面前了。
人起心动念都有一个念力,念力针对谁,这个念力立刻就到那个人所在的地方去。韦提希所念的是释迦牟尼佛,佛有神通,知道了,就立刻满她的愿。韦提希夫人没想到佛陀会这麽快,而且亲自来到她面前,她一看就更加感动而且更加伤心。
这是人之常情。好像,当我们在困难的境界中,突然看到一个亲人来,就有一个抒发的管道,突然间情绪起来就大哭一场。所以韦提希夫人一看到佛陀,悲伤就涌上心头,立刻把她身上的璎珞扯开,丢到地面上,一心祈求释迦牟尼佛为她讲解离苦的方法。她说:这个娑婆世界是充满贪瞋痴、充满地狱饿鬼畜生,充满人性的恶,希望她能够到一个眼睛看不到恶人、耳朵听不到恶声,所面对的都没有贪瞋痴这些浊恶不善痛苦的境界。她向佛陀这样流露,当然也流露她本身的情绪。她本身的情绪是怎麽样呢?这个必须引用经文。
大家请翻开《善导大师全集》一百零三页。经文说:「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就是这一段。
了解他们因缘果报的人,就晓得韦提希在这个地方向佛抱怨,为什麽呢?韦提希生下这个阿闍世王的因缘是怎麽来的呢?就是因为频婆娑罗王跟韦提希夫人结婚好多年都不能生孩子,他就问国师:「为什麽不能怀孕呢?」这个国师占卜後,就跟他说:「在某某山中,有一个修行人,他将来的福报就是会投胎在皇宫当你的儿子,将来继承王位。因为他的修行,所以有这种福报,但是他的寿命还没有到,还要再三年。所以你们要怀孕,大概还要等三年。」频婆娑罗王心里很急,心想:我年纪已经这麽大了,等到儿子长大,我已经非常老了,巴不得那个修行人赶快寿尽,赶快来做他的儿子。所以他派将军到山上去,跟对方讲,希望他赶快舍寿,不然的话,就要把他杀掉,反正再怎麽样,他的果报就是要当我儿子的啊!
可是那个修行人心有不甘,认为我寿命还没到,你就要断我的寿命,这样的话,即使当你的儿子,将来也会冤冤相报的。结果他还是被将军所杀,在死之前,他就有了报复的心。
果然韦提希夫人就怀孕了,生产之前,国王又请教国师,国师占卜之下,就说:「哎呀!这个孩子将来对国王有妨碍,会杀害国王」。频婆娑罗王一听,那还得了!怎麽办呢?想来想去,就想了一个计谋,让韦提希夫人在楼上生产,然後让孩子坠下楼夭折,免得他将来长大会杀害他。
可是对方就是有福报,从上面掉下来的时候,并没有摔死,只是伤到一根手指头,所以也叫做折指太子。这一段典故,在当时是没有人知道的,但提婆达多有神通,知道这个宿命。提婆达多想跟佛陀争夺领导僧众,佛陀晓得提婆达多还没有断尽烦恼,也不够格领导僧众,所以就没有答应,导致提婆达多含怨在心,就去唆使阿闍世太子说:「我帮你夺取王位,你来做新的国王;然後拥护我,让我做新的佛陀,这样的话,宗教界跟国家,同时换两位新的领导人,岂不是很好的一桩事吗?」
阿闍世王晓得这样做,是不可以的,是大逆不道的,所以本来也不想这麽做。但提婆达多不死心,就把过去的这些因果跟他讲,说:「你父母是不爱你的,你看看你的手指头,为什麽手指头会这样?就是你的母亲生产的时候,让你从楼上掉下来,就是不喜欢你、就是要杀掉你的。」阿闍世王一听,前辈子的那种怨心就浮上来,所以就有这个宫廷政变。
韦提希夫人她不是不晓得这个因果,她晓得啊,可是她还不承认,说:「我宿何罪」说:「哎呀!我的业障深啊!我以前造了什麽样的孽啊!才会受我儿子这麽虐待啊!好不公平啊!」
佛陀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所以一个学佛的人也要很认命,如果不认命的话,等於否定佛陀所说的因果。这辈子我们所接受的成败得失、苦乐顺逆,都是跟前辈子有百分之百的关系,所以我们现在不能抱怨,反而要有忏悔的心。应「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忏悔念佛消罪业,不要再去造新的罪过了。
韦提希夫人没有忏悔,反而向佛陀抱怨,她是因为什麽业障、什麽罪才会生这样的儿子。她如果没有以前那个因,就不会有现在这个果啊!同时也把这种不好的结果推给佛陀,说:「你看!你看!这就是你的堂弟提婆达多,就是因为他,如果没有他,我的儿子是很孝顺的。佛陀!佛陀!你居然有这样的堂弟!」
这是一种牢骚。人在情绪不平不满的时候,什麽不合理的颠倒话都会流露出来。其实这个也是我们凡夫的本性,对不对?(对!)所以《观经》所讲的韦提希夫人,是在讲所有的凡夫。
《无量寿经》是在讲阿弥陀佛的愿,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法,那麽《观经》主要在讲阿弥陀佛救度的对机,机是什麽样的众生啊?就是类似韦提希夫人这样的根机,尤其是类似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那样的根机,这样浊恶不善被烦恼贼所害的众生就是阿弥陀佛所要救度的对象。释迦牟尼佛就是假借这个机缘来开展《观无量寿经》这一部经,所以这一部经的目的,是在讲阿弥陀佛所要救度的对象是什麽样的根机。
释迦牟尼佛观察宣讲弥陀救度的妙法时机已经成熟了, 也就是佛出现在世间的根本目的可以畅所欲言、开怀畅谈地流露出来的机缘已经到了。所以,当韦提希夫人请求佛陀,说她要到一个眼看不到恶人、耳闻不到恶声,环境没有地狱、饿鬼、畜生这些不善的环境时,释迦牟尼佛就很欢喜、很满足地微笑了,然後眉间白毫放光,光明遍照整个虚空法界,再把整个虚空法界与光明连结在他的头顶上,成为一个宝台,在这个宝台当中,把十方法界所有的净土显现给韦提希夫人看,让韦提希夫人选择。说:「韦提希啊!你想要去的那个地方是哪个地方呢?你选择看看吧!看有哪个地方合乎你的愿望。」在这当中,释迦牟尼佛就以他的佛心、悲愿加持韦提希夫人,所谓「冥启其心,增其善念」,在默默之中启发她的智慧,去选择最好又最容易往生的净土。
韦提希夫人看啊、看啊,最後就说了:「哎呀!佛陀啊!虽然这十方世界都清净庄严而且有光明,可是我最属意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希望佛陀您教导我思维、正受。」意思就是请您教导我观想极乐世界,好让我将来能够到这样一个极乐的地方。
这个就是《观无量寿经》发起的因缘。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很高兴,为什麽呢?韦提希夫人这样的请求正是他一直怀在心中所要宣讲的法,机缘已经到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就说:「我现在要宣讲被烦恼贼所恼害的众生的清净之法。」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要宣讲一个能够消除被烦恼贼所害的众生的罪业之法。
那个时候,韦提希夫人也为众生祈求,如何为众生祈求呢?她说:「佛陀啊!我现在很有福报啊!因为佛陀的关系,能够看到极乐世界、看到阿弥陀佛,可是如果佛灭了之後,未来的众生浊恶不善、被五苦所逼,这样的众生要怎样才能够看到极乐世界呢?怎样才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呢?」所以等於《观无量寿经》就是释迦牟尼佛跟韦提希夫人两个人在唱双簧,在唱一部戏,然後开展出弥陀大法来救度芸芸众生,救度「浊恶不善、五苦所逼」的众生。
什麽叫做「浊恶不善、五苦所逼」呢?《阿弥陀经》里说我们这个世界是五浊,五浊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浊就是污染,污染就是恶,所以五浊本身,就是恶、就是不善。
至於「五苦所逼」。我们都晓得有生、老、病、死、爱别离五个苦,开展出来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八个苦,再开展就是无量的苦。
这些经文都是在指我们现在末法时代的这个五浊恶世、娑婆世界,等於隐约说明,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是怎麽样的人呢?都是恶人,都是五浊不善的恶人。就像这一部《观经》所要救度的对象就是以「浊恶不善、五苦所逼」的凡夫为本,不是以圣人为本。
我们贪瞋痴烦恼啊、我们苦的不得了,大家不感觉很苦吗?病也苦、老也苦,老病相牵,很苦的。尤其是死了,渺渺茫茫,不晓得要到哪里去,也是苦。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一些都是苦,尤其是莫名其妙的烦恼,想要不起杂想、妄想,杂想、妄念偏偏升起;想要清净其心,心却不能够清净,这苦不苦啊?(苦!)苦!
当然我们人道是苦乐参半,真正的苦是三恶道,尤其地狱道之苦是无法讲的,是难以描述的。如果讲「地狱很苦啊!很苦啊!」显示地狱还有快乐,真的很苦的话,本身从内到外就是一个苦受,连讲都讲不出来的。
其实六道都是苦,六道苦海无边,三界是火宅、被火燃烧,即使好不容易圆满十善清净,到了天上,可是天寿一尽,还要堕到地狱、饿鬼、畜生,要生到人道也很难。虽然得到了梵天或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四万八千大劫,可是命终还是堕入三恶道,所以三界六道轮回没有不苦的。
由此可知,经文上讲「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不只是在说我们人世间,天上也是一样。天上现在很快乐,可是天寿一尽的时候,比我们人死还要痛苦百千万倍。原因是,我们死的时候,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但天人有神通,他晓得命断之後将要投生到哪里,他要当猪、当鸡鸭或者成饿鬼、下地狱,他都知道啊!不知道还好,一知道,这下子怎麽办呢?所以这个三界六道都是浊恶不善、都是五苦所逼。
因此,释迦牟尼佛就告诉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所以整部《观无量寿经》是佛陀为浊恶不善、五苦所逼、心想羸劣的罪恶凡夫所开展的。
这一段也正是善导大师所要显明的。为什麽呢?善导大师以前的人,及如同净影寺的慧远大师的大德们,都认为韦提希是大圣人,九品往生也是圣者。善导大师一看就说完了,这样凡夫没有份了,凡夫永远都在沉沦了,可是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啊,所以善导大师才要写这一部《观经四帖疏》。
现在请再看,也是第三页,「《观经》的主题很奇特,令一般圣道门诸宗师难以理解。」关於圣道门,有必要预先让大家了解一下。我给大家一张表格,表格的名称叫做「圣净难易自他正杂图表」。这样的图表内容,如果不是专门研究净土法门到某一种程度的话,是编写不出来的。甚至如果没有上过佛学院、或者没有上过净土班课程的话,也不了解这一些微细的、相关的教理。
首先第一个表格「出三界」。出三界是佛法的目标,宣说佛法是为了什麽?是为了让众生跳出三界的火宅、脱离六道的苦海,甚至让每一位众生都快速成佛。
出三界在方法上有两种,图表右边是圣道门,左边是净土门。 一般的学佛人都会认为佛法就是圣道,都是大乘,因为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法,所以任何的法都是圣道门,哪有什麽圣道门跟净土门的差别?难道净土宗的教理「三经一论」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吗?其实是不一样的。
刚刚讲的,几位大师对《观无量寿经》的错误解释、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错误解释,像类似这样的历史典故,一般学佛的人是不知道的。如果不是在佛学院里面学习净土法门的课程,没有接触到这样的资料,当然就不知道了。所以一般莲友大部分都不晓得有什麽「净土门、圣道门」、「难行道、易行道」或「自力、他力」。甚至佛学院出身的也未必了解,因为佛学院如果没有开跟净土相关课程的话,当然也不明白这一些过程。
我们现在来看圣道门这一列。圣道门就是难行道,就是自力、就是竖出,就是通途的法门,他必须修三学、断三毒,就事相来讲是非常困难的,就功德来讲又是渐教、权假之教,比喻为步行,形容为苦,结果还是下堕、轮回。
这里所讲的下堕,指下堕三恶道。我们不要疑惑说:修行人怎麽会堕落呢?我们应知,修行人除非已解脱生死,离开三界六道轮回,不然的话,就会堕落。为什麽呢?因为还在轮回里面,还在轮回里面就有可能从人出生到天,从天上下堕到地狱、饿鬼、畜生,地狱、饿鬼、畜生的业尽了,又出生为人,然後又到阿修罗、或各个天界、或者又出生到畜生、饿鬼、地狱道。所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一旦堕落三途,要再出生为人,那是非常非常的困难、非常非常的遥远。
这里所讲的圣道门跟净土门是谁判的呢?是道绰大师在《安乐集》所判的,他判这个圣道门、净土门是依据哪里来的呢?是依据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昙鸾大师把释迦牟尼佛一辈子所讲的法门,分判为自力的法门跟他力的法门。这是属於判教的范围,所谓判教,就是将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分析、归纳,然後归纳为两门。但是这个也不是道绰大师、昙鸾大师他们自己首创的,他们是也根据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把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法分判为难行道跟易行道。
那麽什麽是难行道呢?什麽是易行道呢?就是除了净土法门,尤其是阿弥陀佛这个救度的念佛法门是易行道之外,其他任何法门都是难行道。所以经过昙鸾大师又加以推演,成为难行道就是自力、易行道就是他力。自力就是靠自己的修行,下面有说修三学、断三毒,就是修戒定慧,断我们自己的贪瞋痴。如果是净土门的话,就是他力。他力是单指阿弥陀佛的根本愿力,所以下面就说是念弥陀生净土。
对於这两个法门,现代人就将之归纳为:圣道门难行道自力是竖出,净土门易行道他力是横超。印光大师也说,圣道难行道自力竖出的法门,叫做通途法门,就是一般的法门;净土易行道他力横超的法门是特别法门,是释迦牟尼佛特别为十方众生开展出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法门。
这个特别法门不是修戒、定、慧来断贪瞋痴的,它是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而愿生弥陀净土的法门。两者比较,圣道门事难功渐,就事修来讲,非常的困难,为什麽呢?要修戒定慧,容易吗?断贪瞋痴,容易吗?不容易的;五戒有谁真持得清净呢?没有哪个人真持得清净的。
弘一大师是近代律宗的祖师,当他详细了解四分律比丘戒之後,就说:「我是沙弥,不是比丘。」最後又自称是出家多分优婆塞,而且还不是满分优婆塞。蕅益大师对律藏(佛法有经藏、论藏、律藏这三藏。有关戒律方面的藏经称律藏)看了三遍,就退守三皈依,自觉不够资格称为比丘,也不够资格称为沙弥,甚至五戒也不圆满,只能算是一个三皈依的出家人。
这个显示什麽呢?显示靠自己的力量,来修戒入定、开发佛的智慧,是相当不容易的,以持戒修定来断自己的贪瞋痴,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所以叫做「事难功渐」。在成佛之道上,一个自力修行的人,如果这一辈子没有完成,就得等待下辈子了,下辈子再没有完成,就要再等待下下辈子了。可是谁敢保证他生生世世都能够生而为人、能够遇到佛法、能够进入佛门修行呢?这个希望是渺茫的,所以龙树菩萨说这个法门叫做步行,靠自己的双腿走路,它本身是苦行的、是痛苦的,而且没有超脱的话,就有下堕的可能。因为会继续轮回。
如果是净土法门,因为它不是靠戒定慧来断贪瞋痴,有没有戒、定、慧,无关紧要,烦恼有没有断除,也无关紧要,重点在於他有没有念佛,有没有依靠弥陀本愿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本身也很容易,所以叫做「事易功顿」,也就是说你只要念佛的话,今生今世必定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不但没有六道轮回,而且是佛的境界,你不进去便罢,一进去,就跟佛一样顿时成为无量光无量寿。所以龙树菩萨形容这个念佛的法门叫做乘船的法门。龙树菩萨在这里用「乐」来形容,显示坐在船上完全靠船的力量,不用走路,那轻不轻松啊?(轻松!)没有危险,所以是安乐的,同时它将来往生极乐世界的结果是成佛的。所以这个圣道、净土,难行、易行,自力、他力,竖出、横超,通途、特别,摆在一起互相比较的话,优劣就呈现出来了,这个表格的好处也就在这里。
由於时间的关系,这一节我们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