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愿善导释(三)
今天晚上还是继续上次的讲稿:「第十八愿善导释」。我们先合掌来恭念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我们接着念善导大师的这一段法语: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请放掌。
刚刚我们所恭念的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当中的根本愿──第十八愿,以及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玄义分〉中对第十八愿的解释。第十八愿总共有三十六个字,善导大师在这一段的解释只有二十八个字,相对於第十八愿的愿文,是两两相对的一种简明扼要的诠释。今天晚上,我们也是依补充讲义,对本愿文以及善导大师这一段本愿取意文,作交叉的讲解。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大师释言:「称我名号,愿生我国」,此楷定古今之妙判,决定往生之正业。
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八个字,善导大师解释为:「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佛教的经典,自古以来,有很多高僧大德作注解,在这些高僧大德当中,我们应该依据那一位呢?当然是依据我们这个法门的祖师,也就是鼎鼎有名的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尤其愈是重要性的教理,必须要有权威性的解释,而第十八愿对我们这个法门是最根本的、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所以必须要以善导大师的解释来理解,而不能随意的、轻率的依其他法师大德的解释。当然,如果我们这个法门传承的祖师没有解释的经文,只好参考其他的大德,但是,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不但有解释,而且从各个方向观点所解释的法语非常的多,我们出版的《善导大师语录》第一篇〈本愿篇〉,对第十八愿的解释,引用的法语就有十六条之多。纵观古来阐释弘扬净土法门的高僧大德,都没有像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这麽的重视,又解释得这麽简要明了。总之,善导大师的解释,对我们来讲是非常的重要。
「此楷定古今之妙判,决定往生之正业」,善导大师以「称我名号,愿生我国」来解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是他个人的创见吗?不是的,是有其依据的。
在《观经四帖疏》最後面的〈跋文〉,也就是《善导大师全集》二○三页的地方,善导大师说:「某今欲出《观经》要义,楷定古今。」也就是善导大师发现,在他那个时代之前,以及在他那个时代,都有高僧大德注解《观经》,甚至注解《无量寿经》,阐释净土法门,可是阐释得都不是很正确,都有所偏失,导致修学净土法门的人愈来愈少,心中也不能获得彻底的安稳安乐。所以,善导大师才发心要注解《观经》楷定古今。「楷定古今」就是纠正在他那个时代之前,以及在他那个时代,所有对《观经》的误解加以纠正,同时作为标准的解释。所以「楷」可以说是标准,也可说是纠正,作为古今的标准,作为古今错误的纠正,所谓「放诸四海而皆准,置诸百代而不惑」。这是善导大师要着作《观经疏》来楷定古今的因缘。
「称我名号,愿生我国」这八个字就是善导大师楷定古今的一种巧妙的、善巧的判释,判定「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就是「称我名号,愿生我国」,所以凡是所解释的跟善导大师不一样的,就是有所错误。所以说:「楷定古今之妙判,决定往生之正业。」
因为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只有说到一个往生之因,就是称念他的名号,所以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是决定往生的正业。所谓正业就是正确的业因,要获得什麽样的果,必须先寻求它正确的因,有什麽因,必定得什麽果,因果是不会差错的。那麽要获得往生极乐世界的果,它的因是什麽呢?就是「专称弥陀佛名」。这个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称我名号,愿生我国」。
前面提到,善导大师写这一部《观经四帖疏》并不是他的创见,怎麽说呢?善导大师要写这一部《观经四帖疏》之前,他请求佛能够来加持他,因为《经》是佛所说,《观经》是释迦牟尼佛在说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经》,是佛跟佛内心的境界,如果不是佛的话,是不容易正确彻底理解的。就像《无量寿经》所讲的:「唯佛独明了,二乘非所测」。大乘小乘都不能窥测佛的境界,只有佛与佛才能了解。现在善导大师要来注解佛说的《观无量寿经》,所以他就请求灵验。
善导大师怎麽样请求灵验呢?善导大师当天就念三部《弥陀经》,念三万声弥陀佛名,当天晚上,极乐世界的胜境就清楚的显现在他的梦中,诸佛菩萨也充满在空中,接着他就开始条理《观无量寿经》的经文,准备注解。从那之後,每一天晚上,梦中都有一位僧众来为他「指授玄义科文」。在《观经四帖疏》的〈後跋〉,善导大师说:「自此以後,每夜梦中,常有一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既了,更不复见。」每一天晚上,梦中都有一位僧众来为他指导《观无量寿经》的玄义跟科文,一直到玄义科文完成之後,就不再梦见了。所谓「玄义」的玄,就是深远的意思,玄奥、玄妙、深远、深广,不是凡夫的境界,甚至不是声闻、缘觉、菩萨的境界,这叫做玄。义就是义理,因为《观经》是阿弥陀佛的境界,很深远深奥,不是一般能够理解的。所以,不能以凡夫的知见,依文来解义,必须有佛的加持,透过佛的加持才能够理解。善导大师所注解的《观经》,最前面就是〈玄义分〉,〈玄义分〉并不是《观经》文文句句的解释,而是《观经》玄妙深远的义理的发挥。这一句「称我名号,愿生我国」,就是列在〈玄义分〉当中的。
或许有人好奇想知道每夜於善导大师梦中显现的这一位僧众,是何等的人物?他是一般的僧众吗?还是一位高僧?还是佛菩萨示现的呢?首先,善导大师是念阿弥陀佛,是求阿弥陀佛的,不是求其他的佛,也不是求其他的菩萨,因此,所显现的,当然是从阿弥陀佛那里来的。同时在善导大师之前的高僧大德,有谁能够正确理解整部《观无量寿经》的道理呢?没人能对《观经》从头到尾,文文句句,百分之百正确的掌握。所以,需要佛的加持。因此,每夜梦中前来示现的这一位僧众,就被尊称为圣僧,其实推其根源,可说是阿弥陀佛的示现。所以,法然上人在日本创立净土宗是完全依据善导大师的思想,完全依据善导大师的思想,就等同完全依据阿弥陀佛的思想。因此,法然上人编写《选择本愿念佛集》〈後跋〉的地方,用一段话来肯定赞叹《观经四帖疏》,以及善导大师,这一段话在《法然上人全集》117页,我来念一遍:
静以:善导《观经疏》者,是西方指南,行者目足也。然则西方行人,必须珍敬矣!
就中每夜,梦中有僧,指授玄义,僧者恐是弥陀应现。尔者,可谓此疏是「弥陀传说」,何况大唐相传云:「善导是弥陀化身也」。
尔者,可谓又此文是「弥陀直说」。既云:「欲写者一如经法」,此言诚乎。
法然上人说,静静的来思惟,善导大师所注解的这部《观经疏》可说是「西方指南、行者目足」,「西方指南」就是净土法门的指南针,也就是说要修学净土法门,必须要有指导者,好像我们出门,必须要有方向一样,如果没有方向,就无法到达目标,若走错路,恐怕会有危险。所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善知识的指导,以及那个法门注解的书。所以《观经疏》是念佛人的眼睛、是念佛人的双脚。有了《观经四帖疏》,我们的眼睛就能够看得出正确的方向,我们就有双脚能够走正确的道路。既然这样的话,修学净土法门的念佛人对《观经四帖疏》必须要珍惜、珍爱而敬重。
在注疏《观经》期间,每一天晚上,在善导大师梦中,都有一位僧众来指授玄义。从善导大师的作法来看,所出现的这一位僧众,应该是弥陀所应现的。因此,这一部《观经四帖疏》是弥陀所传下来的,更何况大唐时代都一直传说着善导大师是弥陀的化身。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一部《观经四帖疏》就是弥陀所直接解释的。何况这一部《观经四帖疏》的〈後跋〉有强调,如果要抄写这一部《观经四帖疏》,必须当作是「经」的立场来抄写。亦即不可以把它当作是一部菩萨的「论」,或者是後人所解释的书而已。
以上是对法然上人这段文的说明。
同样的,我们对善导大师这二十八个字的解释──「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也要将它当作是经文,当作是阿弥陀佛直接的解释,是楷定古今的解释。
接下来:
称我名号,愿生我国──此释显明二意
「称我名号,愿生我国」这八个字,解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它概约显明两点:
一明所信内容:至心信乐者,是信何法?不信余法,但信不论何人,只要念佛愿生,必得往生。
二明易行至极:不论何人、何时、何处、何缘,皆能称名念佛,可谓易行中之易行,无如本愿称名。
第一点是显明所信的内容。第十八愿所说的「至心信乐」,信乐是信什麽法?什麽内容呢?不是信其他的法门,不是信其他的解释,更不是以心中的感觉、感受、感动、感激作为所信的内容;那信什麽呢?信不管任何人,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平生临终,甚至中阴身,乃至三恶道的众生,只要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百分之百的,不可能有「或者能够」往生、「或者不能够」往生,因为「必」就是必然的,不是或然的,是百分之百的,不是六十分,也不是九十九分。所以「至心信乐」到底是信什麽?善导大师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说:「称我名号」。
所以「称我名号」就是「至心信乐」的内容,就是「至心信乐」所信的对象。善导大师这样的解释非常的简单,让人一看就明了,而且容易做得到。这部分後面还会解释。
在佛法修行中,不论任何法门,信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唯识宗《百法明门论》里面有说,信是属於「善心所」,是属於善心的范围,也就是有了信,就有了这方面的善;如果没有信,就没有这方面的善。为什麽?因为,再怎麽样的好事、善事、功德,如果不信的话,就不会去做,如果没有行善的因,就不可能得到善的果。人生在世,如果不行善积德,下辈子还能够生而为人吗?如果不相信三皈依是善的、好的,持五戒、行十善是善的、好的,甚至信佛、念佛就能够脱离三界六道轮回,就能够往生极乐、快速成佛,如果不相信的话,那就不会念佛,不会发愿愿生极乐世界。
再者,《华严经》有一句话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信是一切成道的根源,是所有功德所出生之处,同时也能够长养一切诸善根。也就是说,所有的善根、功德,如果没有信,我们就不会去好乐、去勤修,所以,信非常的重要。又有一句话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佛法的功德非常广大,如同大海,广无边、深无底,可是如果没有信的话,即使一点半滴,你也不可能获得,何况是那麽广大的功德。由此可知,一切善的、好的、殊胜的功德,都必须以信作为根源基础,这样才有实践的原动力,可见信的重要。
善导大师以「称我名号」作为我们这个法门「信、愿、行」中的「信」,信是信什麽?信──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就必生弥陀净土。所谓「信」就是信「愿」跟「行」。如果所信的不是这样的内容,那就不是我们这个法门的正信。
「称我名号,愿生我国」第二点所显明的是在行持上、实践上是最为容易的,没有比这更容易的,所以说「显明易行至极」。为什麽呢?称我名号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不论何人、何时、何处、何缘,皆能称名念佛,可谓易行中之易行,无如本愿称名。」不管任何人,男女老幼,健康的、生病的,平生的、临终的,甚至是动物、中阴身,乃至地狱饿鬼众生都能念佛。称名念佛是既方便又没有忌讳,任何时间、地点,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念佛。也就是说不论白天或晚上,不论大殿、客厅或房间、厕所,乾净或不乾净,也不论做任何事情,当下起念佛的念头,都能够念佛。这样的念佛,并不会因为它是这麽的容易,功德就比较小,不是的。因为所念的这一句是万德洪名,而这一句万德洪名,是名体一如,因此只要起心动念,只要张口称念,当下就能够显现出阿弥陀佛的功能,可以说「易行中之易行,无如本愿称名」。任何易行道之中,没有比称名念佛更容易的。
「易行」跟「难行」是相对的,提出易行跟难行的是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在他的高着《易行品》当中,将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小、大、显、密等八万四千法门,归纳为两个法门,也就是「难行道」跟「易行道」。一开始龙树菩萨就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佛法有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龙树菩萨把它归纳为两个法门,同时用世间的道路作为比喻。因为在他那个时代,不是在地面上走路,就是在水面上坐船,因此龙树菩萨就用两种来归纳比喻。
什麽法门是如同步行困难而辛苦不安的?什麽法门是如同坐船容易又轻松安逸的?前面是比喻,接着就指出这个法的内容。
龙树菩萨说:「菩萨道亦如是」小乘以及密教姑且不论,显教这个大乘的法门也跟前面的世间道的难易苦乐一样──「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者。」这就是将佛法无量法门,归纳为两个法门。
「或有勤行精进」就是前面所讲的难行道,如同陆道步行则苦;「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者」,另外有一种以相信、信受的方法,容易实践而且很快的达到不退转地,就是这里所讲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信,是信「称我名号,愿生我国」。龙树菩萨整部《易行品》的核心之处,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当中的第十八愿,後面我们还会谈到。
所以,「称我名号,愿生我国」的第十八愿的内容是易行中之易行,对於只要称名就能够往生,在蕅益大师的《要解》里面也有一段很殊胜的解释,蕅益大师说:「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意思就是说,称名念佛是所有八万四千法门当中「第一方便」的法门,方便就是容易,所以,不论何人、何时、何处都能够做得到,所以说「方便中第一方便」,没有比这个更方便的了。「了义中无上了义」,释迦牟尼佛是观机逗教而说法,有了义、有不了义的,概略来讲,大乘法门都是了义的,「称名愿生极乐」就是了义之中最高的了义法门。「圆顿中最极圆顿」大乘有圆教、顿教,也有非圆非顿的权教。在这圆顿法当中,念佛往生更是圆顿之中最为圆顿,没有比这个更圆满、更快速,方法简单,证果快速,又圆满毫无缺陷。
当然,因为所信所念的是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所以藕益大师说:「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具有阿弥陀佛本身所有的功德,所以叫做万德洪名,因此,「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我们称念这一句弥陀洪名,自自然然的,不假勉强的,就能够召来阿弥陀佛的万德,而且毫无缺少。也就是说,我们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当下就会显现,而不是称名时只显现一部分,一部分没有显现,不是这样的,所以说「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在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中,同样也显现这样的道理,善导大师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佛法的菩萨道,有八万四千法门,乃至无量法门,不管是小乘大乘,显教密教都是善的、功德的,可是如果跟念佛比较的话,就完全不能比较了。所以「称我名号,愿生我国」是显示我们这个法门是「至简至易,极顿极圆」。接下来:
此释简明扼要,易解易记易持,当下明了,甚合易行道。
善导大师经过阿弥陀佛的指授,所解释的不仅掌握到核心,又非常简明扼要,容易理解,而且「称我名号,愿生我国」只有八个字,所以容易背诵,容易行持,一看就能够明了。可以说这八个字的解释是简要明了,乾净俐落,契理契机,易知易行,真正合乎易行道,能够广度诸众生。
佛法即使再怎麽样的简要明了,乾净俐落,可是如果不契理,那就不是我们这个法门;所解释的即使再怎麽样简要明了,乾净俐落,可是我们做不来,就不契机,也不是我们这个法门;可是善导大师所解释的是契理契机,容易知也容易行,这就真正的合乎易行道的法门,如此才能够广度所有的众生。
不繁杂、不玄奥,不必艰难的思惟,不用苦恼的印证(如自己领受否?或确认自证之正不正等)。
善导大师对「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解释为「众生称念,愿生我国」可以说简而不繁,易而不难,浅而不深,明而不昧,所以说不繁杂、不玄奥。固然,我们这个法门背後有深远玄奥的义理,可是,善导大师深入浅出的解释,让我们一看就懂,一懂就能够使用,真正的可以即知即行。因为一看就懂,就能够理解,自然也就不必艰难的去思惟,或是再去查种种的资料。
「不用苦恼的印证」,苦恼的印证什麽呢?──我到底领受了没有?这样的信是信受了没有?我所信受的到底是正确还是不正确?……之所以为这样,是因为有的人不依据善导大师「称我名号,愿生我国」的解释,而是就信的心理状态去解释,可是人的心理状态各有不同,而且是随着环境一时所显现的,所谓「遇缘则现,缘过则迁」,如果以这一种飘浮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作为信的内容,那就难以坚固,而且抽象不具体。
有的人以自己的感受、感觉、感动、感激的那一种状态,来解释信弥陀的救度:「我当下感觉感受到弥陀的救度了!」可是,在另一个时间下,他的烦恼浮现了,以前的那一种欢喜的心,再也浮不起来了,他就会打一个问号:「我在什麽时候,什麽情形之下,当初对弥陀的救度是那麽样的感动,那一种感觉让人家觉得很有法喜,可是,现在好像一点都体会不到了。」这个就是为了印证自己到底是否信了,而有所苦恼,所以说是「苦恼的印证」。由此可知,错把自己感情的、感性的作为所信的内容,所信的对象,那就不对了。
信以客观为据,阿弥陀佛他的客观存在就是我们所信的内容。阿弥陀佛怎麽样讲,要我们怎麽样往生,阿弥陀佛所讲的才是有具体的、有对象的。阿弥陀佛所讲的「至心信乐」。善导大师的解释「称我名号」,这就非常的具体,不管你以前心情的感受如何,「称我名号」始终都不变的。「称我名号」就必定往生,所谓「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个不管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也就是说,不管你是有智慧的人,还是没智慧的人,是偏於感性的,还是偏於理性的,都能够理解,都能够做得到。如果只是以意业方面来解释的话,就会如善导大师所说的「纵发清心,犹如划水」,即使当下有那一种感受,可是,就好像在水面上划线一样,一划立刻就没有了。
如果是依善导大师所解释的「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不管任何人,小孩也好,愚笨的人也好,临终的根机也好,甚至是动物,念佛都能够往生。因为小孩子你教他念什麽,他就会跟你念什麽,他即使没有智慧来思惟,什麽是阿弥陀佛的救度?阿弥陀佛是怎麽样一位慈悲智慧、有愿力、有神通、光明摄取的佛?小孩子对於这一些是理解不来的;尤其是愚笨的人,他也听不懂,甚至临终的人,他在病苦之中,或者是生病即将断气,他也不能理解那麽多。可是,你只要告诉他念「南无阿弥陀佛」,他肯张口念佛,就能够消灾免难,就能够离开六道,就能够往生极乐。譬如说鹦鹉,你只要教牠念佛,牠就会随着人念佛,或者是念佛给牠听,这一句佛号入动物的耳根,也成为道种,也受这一句佛号自然的功能,牵引到极乐世界。所以,称名念佛就比较容易,一般都做得到,而且有具体的对象,永远都不会有变化。反之,如果要他用自己的心去领悟、感受、感动或感激的话,那小孩做不到,愚笨的人也做不到,临终的人往往也做不到,动物更做不到。
由上可知,善导大师对「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解释为「称我名号,愿生我国」,真的是非常善巧,简要明了,乾净俐落,契理契机,易知易行。
世间人事物,虽一样各有其名,但却有所谓「有名即法,有名非法」之别,也就是说,如果名称跟他的内涵内德,跟他的本体是一体的,叫做「名即法」。「有名非法」则是,虽然有名称,可是跟他的内容、跟他的本体,是分开的。「名即法」是指佛菩萨的名号或者是他的咒语,其他的名号,就不是名即法。譬如我们口渴的时候,嘴巴说水,可是没有饮料、也没有开水到我们的嘴巴;我们叫一个人,如果这个人不在附近,你再怎麽样大声的叫他,他也没听到,请他过来,他也不晓得要过来,因为这都不是名即法。
所以我们凡夫怎麽跟阿弥陀佛亲,跟阿弥陀佛近呢?阿弥陀佛的慈悲,我们也思惟不来;阿弥陀佛的智慧,是佛的境界,我们也理解不来;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我们也观想不来;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的神力,我们更不能理解。可是因为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万德洪名,是「名即法」,是「名即体」,所以称念这一句名号,就跟他的本体互相感通道交,他的本体就会显现,所谓「应声即现」,因为这一句弥陀名号,是名即体。再者,这一句弥陀名号,同时也是「名即光」,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光明,所以善导大师说:「光明名号」。因为「名即体、名即光」,所以阿弥陀佛就以称名为他的本愿,使得凡是念佛的人,他只要称名,就顺佛愿;只要称名,就与佛亲;只要称名,就蒙光摄取。
所以,善导大师说:「称我名号,愿生我国」,这一种解释是契理契机,易知易行,对我们凡夫来讲,是非常慈悲,非常智慧,功德很大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在玄奘大师所翻译的《阿弥陀经》中就说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不是我们凡夫,乃至大乘小乘所能够想像得到的。一般人会认为这一句名号,就是一个声音,顶多就是六个字,哪有所谓无量无边,而且又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呢?可是,经典里面就明明白白的说,这一句名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同样的,在《无量寿经》也说:这一句名号有「殊胜微妙、甚深无上」的功德。所以,不管我们知道不知道,不管是清净的心,或是杂乱的心,只要一起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张口念南无阿弥陀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微妙、殊胜无上的功德,就立刻现前。
因为六字洪名的功德是如此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所以,古德就把阿弥陀佛分开解释说:「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阿字十方三世佛」,阿字这一个声音,就具足包含圆满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功德。「弥字一切诸菩萨」,弥字含藏了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菩萨的功德。「陀字八万诸圣教」,释迦牟尼佛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解除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使众生离开三界六道之苦,获得无上涅盘之乐。陀字就包含了八万诸圣教,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在里面。「阿弥陀」三个字之中,整个佛教的佛法僧三宝的所有一切功德,通通统摄具足,无一遗漏。
这一种解释、这一种赞叹可说是最殊胜、最崇高的了。虽然三个字各个分开解释,但其实是彼此互相包含的。阿字是十方三世佛,也是一切诸菩萨,也是八万诸圣教;弥字是一切诸菩萨,也是十方三世佛,也是八万诸圣教;陀字是八万诸圣教,也是十方三世佛,也是一切诸菩萨。可说名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殊胜微妙、甚深无上的功德。名号功德既然这麽深广,同样的,念佛的功德也是这麽深广。
在法然上人那个时代,有一位大将军常常带领自己的子弟兵跟敌人作战,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一场战争下来,总是屍横遍野,甚至血流成河。固然杀死了对方,可是自己人也被杀,所谓「杀人一万,自损三千。」他年老了,回想过去自己所杀的人,还有因为自己使自己子弟兵被杀的,这种种的罪业是多麽的深。所以,他恐惧了,他懊悔了,他忏悔了,这样罪业的因,将来肯定会在地狱之中受极重的刑罚,即使离开了地狱,要再度获得人身,恐怕不晓得是什麽时候,所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所以,他怀着殷切的、恳切的、恭敬的、百分之百的至诚的心,来请法然上人开示。他问法然上人说:「有什麽法门,怎麽样的做法,才能够消除我一生的罪业?才能够避免将来的审判惩罚?」对他而言,只要法然上人怎麽说,他就会立刻去做,即使是要砍断自己的双手、双脚,他也甘心去承受,他是抱着这样的决心。
法然上人怎麽回答他呢?法然上人说:「你只要称名念佛,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消除你满身的罪业,就能够避免将来的审判,离开地狱的刑罚,甚至也能够离开三界六道的轮回,能够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当这一位将军听到法然上人这样剀切慈祥的为他解说,给他安慰,当下号啕大哭,泣不成声。因为他自己反省,即使此生被判十次的死刑、百次的死刑,千刀万剐,都不足以偿还的。现在,什麽痛苦都不必承受,只要至诚恳切的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赎罪,就可以免刑,就可以离开地狱,甚至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他无法形容地感动。从此,他就一心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一辈子皈投在法然上人的门下。
这一段典故很有名,他的法号叫做「莲生」。当法然上人要独自前往大原跟当时京都比叡山及奈良的很多高僧大德辩论净土法义的时候,莲生就自告奋勇的来保护法然上人。
所以,善导大师将「至心信乐」解释为「称我名号」,对我们来讲是恩同再造,给我们安慰,给我们希望,给我们光明。如果没有善导大师的这一种解释,我们不敢肯定「至心信乐」是信什麽?「乃至十念」是什麽样的内容?没有一个指南针,看不清楚,那就没有光明,没有希望,没有安慰了。所以善导大师的这一种解释,对我们而言,真的是恩同再造。
接下来:
乃至十念──
念者,中国文字,往往一字包含多义;此念字通心与口,故有以诵经为念经,俗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十者数目,念者口业称念,口称十声,谓之十念。
此中十念,不定十念,故成就文及流通文言一念,一念不定一念,故本愿言十念,十不定十,一不定一,故以「乃至」冠之。
这个就是所谓的「乃至十念」,这一段讲义很容易理解。
中国的汉字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解释,有作名词的解释,有作动词的解释,也有作形容词的解释,随着不同的解释,意义也就不同。
「念」有就意业的心念来解释,也有就口业的称念来解释,比如「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指的就是口业的称念。
「十」者就是数目,可见十念就是口称十声,谓之十念。这个「十」也不是一个固定的字眼,在《大经》〈成就文〉及〈流通文〉都说「乃至一念」。〈成就文〉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总共有四十个字。〈流通文〉说:「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唯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所以,一念不一定只是一念,因为第十八愿的本愿文有说十念,可见「十不定十,一不定一」,因为上面有「乃至」两个字,因此就延伸为「若一日,若七日,尽形寿」的称名念佛。
接下来:
十念正义
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在善导大师之前,以及之後,有人作了种种的解释,到底怎麽样的解释,才是正确的呢?之前我们所讲解的是善导大师的解释,接下来我引用经典以及几位祖师的解释来做为印证。
《观经》言:「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以《观经》这段「下品下生之文」来解释第十八愿的话,第十八愿所讲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就很明确是指口业的称名念佛,也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这里所讲的「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与第十八愿所讲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文字都差不多,证明所讲的「念」是「称」南无阿弥陀佛,可见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的念,也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
为什麽强调称名念佛呢?经文说:「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下品下生这个人,他称念这一句万德洪名,每一念每一念都在消除他八十亿劫生死的重罪。也就是说,他的六道生死轮回的罪,不管是五十亿劫、八十亿劫、一百亿劫……,只要他念佛,念念都在消除他的生死之罪。当他一旦断气,就立刻离开三界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他不能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就表示不能灭他的生死之罪,还要在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当中。可是,因为他的念佛,使他离开了生死的轮回,岂不是念念之中,都在消除他的生死轮回之罪吗?也因为这句佛号是光明的名号,所以在念佛当中,也蒙受弥陀的光明摄取,往生极乐世界。
接下来请看:
可知:「乃至十念」即是「下至十声」之「称名念佛」,亦即「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之念佛。
念佛一般来讲有「实相念佛」、「无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第十八愿所讲的是怎麽样的念佛呢?是「称名念佛」。由《观经》的这一段法语就可以知道,「乃至十念」就是「平生之机,上尽一形」。我们在座的都还不是临终,所以都是平生之机,平生之机是就他的寿命长短,尽其一辈子专称弥陀佛名。如果是临终之机,躺在病床上,才遇到这个法门,他即将要断气了,或者是念十声就断气了,或者是念一声,或者是嘴巴念不出来,只是心中知道听闻也能够往生,这个叫做「临终之机,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甚至断气了,进入中阴身,能够遇到莲友来为他助念、开示,也能够往生。称名念佛就是这麽的殊胜方便。
(开示於2009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