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一心不乱」?
--2008年5月10日於永和共修会为莲友开示( 三)
【目录】
壹、 净土法门,「易」为标准。
贰、 古今之错解
参、 执持名号,即是「多善根」。
肆、 一心不乱,即是「专复专」。
伍、 三段经文、两重因果。
陆、 善导大师释第十八愿。
柒、 答问
【内文】
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
壹、净土法门,「易」为标准
有关《阿弥陀经》里面所讲的「一心不乱」这四个字,语意非常简单,很容易了解,也很容易做到,「净土法门」就是龙树菩萨所解释的「易行道」,易行这个「易」,就好像一把秤子,符合「易」就是纯正的净土法门,不符合「易」就不是纯正的净土法门。既然如此,宣讲净土法门、解释「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解释一定要符合「易」、了解要符合「易」、实际要符合「易」,如果没有符合「易」,那他所宣讲的就不是纯正的净土法门。《阿弥陀经》是净土三经之一,「一心不乱」既然出现在经文之中,就不可能不符合易行道的「易」,如果不符合,是因为後来的人解释错误,甚至是後来的人把一心不乱解释得大错大误,在阿弥陀佛的面前盖一道高墙,使众生跟阿弥陀佛隔开了很大的距离,那是很可惜的。
「一心不乱」很容易了解,你们如果有看过我所编的书,尤其是《演讲集》,自然对《阿弥陀经》「三段经文两重因果」,以及「一心不乱」就会有正确的了解,也会因为了解而产生法喜,对往生有希望。所以如果对这方面仍不明白,可见有些莲友可能还没有去看我们这套书。我们这套书,希望莲友们尽量利用时间看完,如果觉得大本的太厚,就先看小本的随身书,随身书目前出版十本,第十一本目前正在编印中,不久会印出来。(编按:目前已出版到第十四本)
《阿弥陀经》中所说的「一心不乱」很简单,「一」者不二,不二就是专;「不乱」就是不杂乱,不杂也是专。所以「一心不乱」就是「执持名号要专一不杂」。善导大师有一首偈语解释一心不乱说: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这首偈语出自《法事赞》,《法事赞》分上下二卷,下卷都在解释《阿弥陀经》,它不是文文句句的注解,而是将核心大意显现出来。
一部经从「如是我闻」开始,到「欢喜信受,作礼而去」,虽然解经者文文句句都详细解释,但是对这部经的宗旨与核心点,如果没有显露出来,就等於没有把这部经解释出来,只是在依文解义而已。
贰、古今之错解
自古以来,对一心不乱的解释,大多是依天台宗、华严宗,或是依禅宗的道理来解释,结果都没有符合净土的经论思想,都错误了。净土经论主要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主要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的根本愿就是第十八愿,《阿弥陀经》在讲什麽?主要就是在讲第十八愿,《观无量寿经》的结论在讲什麽?主要也是在讲第十八愿。
阿弥陀经有三段文,有两层的因果,这三段文长期以来都被人误解、误导了。
《阿弥陀经》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要往生极乐净土,少善根少福德是不够的,必须要多善根多福德。什麽是少善根少福德?什麽是多善根多福德?
第一段: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第二段: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第三段: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三段文有两层的因果。我们说许多人解释错误,原因是他们都将「少善根福德」跟「一心不乱」与「心不颠倒」这三点解释错了。
参、执持名号,即是「多善根」
什麽叫少善根少福德?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面并没有另加说明什麽叫做少善根少福德,但是释迦牟尼佛有将多善根多福德解释出来,就是在下面这段文,也就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只要执持名号,这已显明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决定往生。如果是这样,那什麽叫做少善根少福德?这个其实也可以不用另加解释就显现出来了。简要的说,要往生极乐世界,除了执持名号以外,其他都是少善根少福德,所以不管是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八正道,这些都很殊胜,但是相对对於要往生极乐世界来讲,这些都是少善根少福德,唯有执持名号是多善根多福德。
为什麽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呢?那是因为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所讲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念佛必得往生,你念佛不能往生,我不能成佛。所以阿弥陀佛的成佛是建立在你念佛能够往生祂就成佛,念佛不能够往生,表示祂的慈悲还不够,能力还不够,祂还不能成佛。所以我们要往生要先问阿弥陀佛成佛了没有?祂如果还没有成佛,也就没有极乐世界,我们往生要去哪里?祂如果还没有成佛,也没有这一句名号来让我执持、乃至十念来念佛,那这样我要如何往生呢?既然阿弥陀佛已经成佛,那我们就决定往生了,往生有份了,为什麽呢?因为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阿弥陀佛跟我们约定说「乃至十念」,即是说:「只要念佛,就必往生。」
「乃至十念」就是说这个人不管什麽时候遇到这个法门,只要「欲生我国」,欲生我国是站在阿弥陀佛的立场来讲,站在我们的立场就是「愿生彼国」。你要欲生我国,此後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今天遇到,此後你有三十年的时间,这三十年只要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用掺杂其他的法门来回向、来补助,因为十方众生有的人做得到,有的人做不到,其实大多数人都做不到,所以你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有十年的时间,这十年的时间不去杂修杂行,此後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剩一年的时间,一个月的时间,一天的时间,你将这一天都专靠这句名号,因为你只剩一天的时间,要去参禅、打坐、朝山、拜忏,要去诵经、听法、悟道这是不可能的,只剩一天的时间,可见生命多麽的脆弱、短暂,但是不要紧,你将这一日都执持这句名号,要往生,这句名号就很足够了,因为你只剩一天而已,过了这一天你就断气了,这样你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如果寿命延长,若二日,一样还是执持名号,如果是七日,若七日,也是执持名号,如果延长八日、延长七年、延长七十年,你都一辈子专一执持这句名号,不要改变方法,这个叫做一心不乱,有一心没二心、有专心没杂心,通通都念这句六字洪名。
佛的心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的心冤亲没差别,冤亲平等、自他一体,这个叫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此来看我们众生,我们对人有善恶好坏的分别判断,所以,相对於佛来讲,一切众生都是罪恶凡夫、五浊恶人。为什麽?因为即使这个人持五戒修十善,来世为人或生天,但是寿尽命终就堕落了,而且生生要保持人身、保持生天,生生世世能继续保持五戒十善的人,非常非常的少,因为我们众生都有贪瞋痴,遇到贪瞋痴之境,贪瞋痴的行为就自然显露出来。在现在这个世间,如果有一个修行者有神通,可以出入墙壁,去参学的人一定人山人海。但是,即使你能持五戒十善,甚至修四无量心,有禅定的功夫,可以飞天钻地。在佛的眼中,这个还是凡夫,还没有超凡入圣。为什麽?因为神通是从禅定来的,他有禅定的功夫,就会有神通,禅定的功夫使他将来出生在色界天,禅定功夫最高可生到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他的寿命有八万大劫,但是死後一样堕落下去,所以就我们众生立场来看,人有善恶大小、功夫高低之别,但在佛的眼中却全都是罪恶生死凡夫。因此善导大师跟我们讲,我们要承认我们就是罪恶的生死凡夫,不管在家出家、根器利或钝、会修行不会修行,都是生死凡夫。
佛在《正法念处经》说:「从天生地狱,从地狱生天。」因为天人五衰,寿命到时,他的业必须堕落地狱,就会堕落地狱。地狱的众生业果受完,他的果报若是生天,他就生天。所以说由天生地狱,由地狱生天。释迦牟尼佛在《涅盘经》也说:「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就是说这个人力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五戒十善都修得很清净,甚至有禅定功夫,但只要他还没有断除见思二惑,虽然没有打破见思二惑,但是因为他的禅定功夫很好,可以生在色界初禅的梵天,乃至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释迦牟尼佛说「命终还堕三恶道中」。所以在佛的眼中,三界都是火宅,六道都是苦海,没有分善人恶人,他这世行善,後世造恶,这世造恶,後世行善,所以善跟恶、恶跟善,上升天堂下堕地狱,都是轮回,在那里轮来轮去,因此,在佛的眼中,一切众生都是罪恶生死凡夫。
如果我们能像善导大师讲的,自觉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自然对阿弥陀佛就会彻底投靠,心就不会在那里旁徨,在那里侥幸说,我或许修这个法比往生还更殊胜,就不会这样,会死心踏地、通身放下、全身倒靠,所以除了念佛之外,其他所有的法求生极乐世界,都是属於少善根少福德。
一个修行者,如果真能守五戒清净,那他就可以说是一个大修行者,请问在座各位谁敢说自己五戒清净呢?五戒若尚做不好,那何况是十善。五戒清净、十善圆满、禅定功深,也都还是凡夫啊!昙鸾大师说:「人天善恶,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人天的果报,人的果报以五戒为因,天的果报以十善为因,无论五戒十善的因,以及所得的人天这个五戒十善的果报来讲都是虚伪的、是颠倒的,这种功德不是真实的功德,确实是如此。
当然,我们学佛的人要尽量持五戒、行十善,但是我们要彻底了解,即使我们持五戒十善圆满了,但烦恼还在,还是凡夫不是圣人,还不是超凡入圣,所以我们将自己所修的还有烦恼的五戒十善的有漏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相应吗?善导大师说「极乐无为涅盘界」,极乐是无为的涅盘境界,无为是天性自然,无有造作,不生不灭,没有贪瞋痴慢疑等烦恼,没有见思二惑,没尘沙惑,没无明惑,这才叫做无为涅盘。极乐是无为涅盘的境界,我们所修的行,不管是五戒也好、十善也好,乃至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甚至已经断除见思二惑,想用这些来回向极乐世界,殊不知这些都是少善根少福德。所以善导大师在解释这几段经文时就说:「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在《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最先解释「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接着又将七重栏楯、罗网、行树等等依报的庄严,以及阿弥陀佛正报的庄严都一一介绍,使我们欣慕这样的境界是这麽的好,让我们生起要往生之心愿。善导大师说这种境界,就是无为涅盘,所以极乐世界是无为涅盘的境界,由此可知「极乐无为涅盘界」这七个字就是善导大师在解释《阿弥陀经》依正二报的庄严。
经文的前面都在讲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来使我们众生欣慕,极乐世界是这麽好,所以希望大家都去极乐世界,每个人都能离苦得乐,证入涅盘。因此,《阿弥陀经》是先将极乐世界的好处讲出来让我们欣慕,极乐世界是我们的目标,然後再说方法,所以每一部经,都在讲两件事──目标与方法,《阿弥陀经》也是一样,首先将目标讲出来让我们欣慕,目标在前面,然後提出方法,有愿有行,信这愿行就是信愿行的顺序。
什麽样的方法呢?先将消极的讲出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这是消极的,然後再解释积极的,什麽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就是「执持名号」。这句名号又叫做「万德洪名」,这个「万」不是数目百千万的万,万是总包含的意思,所以这句名号叫做阿伽陀药,又叫做法界藏身,因为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经过五劫思惟所思考,经过永劫苦行所累积才有这句名号,也由於「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愿已经完成,已能使你往生才有这句名号,简要的说,我们往生的功德资粮都在这句名号之中,所以这句名号才有价值叫做万德洪名,其他的名号还没能成为万德洪名。
能够救度一切众生都往生成佛,才能显示出这尊佛的威神功德,如果不能救度十方众生,则威神功德就会有所缺少,所以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是「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因此,我们要明确认知,我们的往生不是靠我们回向我们所修的任何万行来补助往生,是完全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就已经完全具足,没有半分的缺少。所以,我们在这世间所做的五戒十善是理所当然要做的,就如儒家所讲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是我们本份必须要做的。但对往生极乐世界来讲,这句名号已经具足了,其他没有比较多,也没有比较少,如果我们认为必须要回向这些五戒十善的有为有漏的功德,往生才比较可靠,这样就是心中有在怀疑阿弥陀佛了,这样颠倒行事,就太伤阿弥陀佛累劫的一片苦心苦行了。
所以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其他的全都是随缘杂善,有修禅的因缘就修禅,有学密的因缘就来学密,或是学其他的诵经、拜忏,再来集中回向,这个都叫做随缘杂善,善导大师讲这个随缘杂善恐难生。恐难生不是说不能往生,而是必须要回向,因为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正行就是名号,就好像从高雄往台北,最直不会有偏差,一定会到的就是高速公路,一旦离开高速公路,不管是省道、乡道、田间小路,都要不断的对准方向,过程中,各种路转来转去,东西南北弯来弯去,一旦失察,方向如果偏差就不能到台北。我们要自问,修五戒的果是只能做人而已,能不能往生?不能!修十善的果能够生天,能够往生吗?不能!修四谛的果是阿罗汉,修十二因缘的果是缘觉,这些因与所得的果都跟极乐世界无关,这样怎能往生极乐世界呢?能往生极乐世界的是这句名号啊!为什麽呢?原因在於这句名号是阿弥陀在四十八大愿中跟我们的约束,跟我们保证说,你只要念这句名号一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你念佛不能往生极乐世界,那样我就不能成佛,这样的约束,这是如是因必定得如是果的必然道理。
所以《阿弥陀经》跟《无量寿经》的核心在第十八愿,彼此是一体相应的,都在告诉我们,执持名号是多善根多福德。
至於这个「若一日、若七日」是时间性,就是「乃至十念」,你到临终只有十念的时间才遇到这个法门,这样你念十句也能够往生。这个意思是说,有的人一生没有遇到善缘来行善积德,没有遇到佛缘来学佛修行,所遇到的都是恶缘逆境导致作恶多端,这是一种比喻。即使是这样的众生,他到临命终要断气了,剩十念而已,地狱的火已烧来了,才遇到有人跟他劝勉,说某某人你罪恶贯满,应该堕落第十九层地狱,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任何人、任何法门都没办法救你,你只要念佛就可以得救。人在大海之中浮沉,即使有一枝木棍就想要抱,有一把草也想要去抓,更何况是一艘大船来到你身边说:某某人你不要恐慌,我将你救起来。你自然就会全身依靠,是不是?所以阿弥陀佛就说,即使是这样的众生,罪大恶极而且修行时间短、念佛少,依然会往生极乐世界。
第十八愿用这样的比喻来让一切的众生对往生都有希望,就是讲这样的众生他都有希望能够回心转意往生极乐世界,更何况其他的众生呢?其他的众生不只是乃至十念而已,其他的众生有时间还可以去恶行善,其他的众生还有若一日、若七日、若七年、若七十年的时间念佛,这样怎能不往生呢?所以第十八愿用乃至十念这四个字让所有的人都能安心,所有的人都有希望、有光明,所以「若一日、若七日」与「乃至十念」的意义一样。善导大师怎麽解释乃至十念与解释若一日、若七日呢?大师说:「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就是说无论何人何时,遇到这个法门,都有往生的希望。
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说净土法门是易行道,符合易行道就是净土法门,不符合易行道就不是净土法门,就是解释错误。而一心不乱,可以说正是执持名号的形容词,你只要执持名号,专念这句名号不杂其他行门,不管你善恶多少、工夫有无,不管你念佛的时候有杂念、没杂念,都不管,你只要专念这句名号就够了,因为念佛本来就不是靠你的功夫,念佛而能往生,全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第十八愿就这样讲了,第十八愿如果没有成就,我们念佛就不能往生,第十八愿既然成就了,我们念佛就能往生。所以一心不乱如果解释为事一心不乱,或理一心不乱,那就全部变调了,那样的解释是大错特错的。
肆、一心不乱,即是「专复专」
善导大师如何解释一心不乱呢?大师说:「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这四句偈语就是在解释这几段的经文。以「极乐无为涅盘界」来解释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以「随缘杂善恐难生」来解释少善根少福德;以「故使如来选要法」来解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以「教念弥陀专复专」来解释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所以一心不乱就是教念弥陀专复专,两个专就是在解释一心跟不乱,上面两个字「一心」就是「专」,下面两个字「不乱」也是「专」,所以叫做「专复专」。这样就很清楚了,一心即是不二,不二就是专,不乱不杂也是专,不论念佛有否功夫成片、梦寐一如,只要专称佛名,必定往生。
若是你现在念佛是累积功夫,等到临终的时候,若能够正念现前,这样才能往生;也就是说你这个时候是在积功累德,补充资粮,到临终的时候能够降伏其心,这样才能往生;你这样的念佛,还必须临终时没有碰上任何问题,没有病苦,念得出来,这样你才能够往生。我们一般常听到的这些解释都是错误的,实际上绝对没有这些问题。如果先立下高难度的条件,要我们在念佛功夫上一心不乱,这样我们就绝对无法往生了。
以一般的解释,功夫上的一心不乱就是三昧的境界,或是事一心、理一心的境界。事一心就是断见惑、断思惑,断见惑、断思惑就是阿罗汉;理一心就是破无明,破无明起码就是初住菩萨断一品无明。请问自古以来高僧大德有谁念佛达到所谓功夫上事一心不乱,断见思二惑呢?我们知道净土宗十三位祖师之中善导大师是亲证了念佛三昧,其他的大师我们不知道有谁是已得三昧。法照大师在钵中看到大圣竹林寺,然後找到那个地方,经过文殊、普贤摩顶授记,但是没有写说他是三昧。印光大师有写《三昧摸象记》,摸象就不是眼睛清楚在看这个象,所以印光大师也没有说他已得三昧,何况其他的高僧大德呢?智者大师在他临终的时候说他的境界是五品位,五品位连见惑、思惑都没有断除。
所以阿弥陀佛对往生的标准绝对不是功夫上的一心不乱。如果往生标准是功夫上的一心不乱,那麽,阿弥陀佛就不够慈悲、不够力量,也就没有人可以往生了。为什麽?真正的慈悲就是不讲条件,不讲条件才是真正的爱心,而且,真正的能力是你要往生我就能救你。所以一心不乱必须依善导大师所解释的才是正确的,也才符合《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根本愿,符合《观无量寿经》流通分结论之文,流通分说:「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你只要好好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应知,经文都没有讲到功夫上事一心、理一心,或是功夫成片、梦寐一如,所以你只要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你念念当中,心清净也好,烦恼妄想杂念也好,通通不管,一句弥陀念到底,一切妄想随它去,这个叫做一心不乱,这样决定往生。为什麽?经文都解释得清清楚楚:「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样的众生,在他还没命终,即将要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就现在其前了,既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所以「是人终时」他就「心不颠倒」往生了,往生到那里?当然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所以经文一段一段,前後次序讲得非常清楚明白,偏偏有人跟它解释错误说:你这个时候念佛,如果临终没有正念现前,阿弥陀佛怎麽现前来接你呢?这样就把经文颠倒看了。
伍、三段经文、两重因果
所以这三段文,第一段是「平生段」: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一心不乱。
我们平生只要负责念佛,士农工商,行住坐卧,根机各各不等,依照你的根机去念佛。因为是十方众生,怎麽可以用同一个模子,所以你负责平生念佛,这是第一段平生段。
第二段是「临终段」: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示现在你的面前,不管你是昏迷、是病苦念不出来,还是空难、海难、车难、水灾、火灾等意外而去世,阿弥陀佛决定都会现在其前。你一生念佛,这个时候你肉体昏迷,你的神识没有昏迷,临终病苦念不出来,念不出来没有关系,这个时候是要往生的时候。所以了解道理的人,临命终时很心安,心安如泰山,欢喜等待阿弥陀佛要来迎接你,他的心不会还在那里恐慌地说我病苦,念佛念不出来,这样怎能往生呢?一生功夫不等於白费了吗?了解这个道理的人,就不会疑惑、恐慌、苦恼,这就是临终段。
第三段是「命终段」: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他在临命终时,弥陀与圣众已经现前,所以这时正当命终的时候,心就不颠倒,心就很安稳,当下即得往生弥陀净土。
以上所述就是三段经文两重因果。第一重因果就是平生念佛为因,临终佛圣现前为果,这是第一重因果;第二重因果就是命终佛圣现前为因,致使命终心不颠倒为果,所以三段文有两重因果。依这个执持名号来解释多善根多福德,依一心不乱来解释专一不杂,所以善导大师强调我们这个法门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善导大师的〈赞佛偈〉就说「唯有念佛蒙光摄,专称名号至西方」,这个「唯、专」就是在讲专复专,就是不二不杂,不是在功夫上你要念到没妄想没烦恼,不是念到断见惑断思惑,不是这样。所以善导大师这首偈文:「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就是在解释《阿弥陀经》这几段经文。这部份在我所编的《善导大师全集》〈法事赞概说〉的解释里面就有说明,在《演讲集》里面有几个地方也有解释,如果有看过这些书,自然对一心不乱就会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我以前都被误导了。」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多看我们这套书,佛法就是多闻薰习。佛法是从佛的智慧中所流露出来的,我们凡夫对佛的智慧怎麽能够了解呢?不可能!所以我们听闻佛法,第一遍肯定不太能了解,要看第二遍第三遍,多闻薰习自然能够融会贯通,因此要多闻薰习。
除了这套书以外,我们也有「净土宗网站」,已经出版的净土宗丛书内容都有贴在网站上,甚至还没出版的资料也先贴在里面了,内容很丰富,故事也很多,大家有空的时候可以多多浏览,这样对净土法门的所有疑问,自自然然能够一一得解。
如此说来,一心不乱有什麽深奥?没有!有什麽玄妙?也没有!弥陀示现的善导大师都解释得那麽明白了,「念弥陀、专复专」,这个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岂不是既简单理解,又容易做得到,真正符合易行道。
唐朝之後,有些弘扬净土法门的大德们,由於没有接触善导大师这个着作思想,所以他们没有了解这个道理做这个解释,他们所接触的就是圣道门,自力难行的种种修持方法,然後依这个方法来解释,以三昧就是三摩地来解释一心不乱,这样就会让净土行者没有希望、没有信心。善导大师的这个法脉的着作思想现在都已经回归我们中国,我们一看才知道,原来一心不乱的真义在哪里,所以我们要这样来了解一心不乱,很容易、很简单,念弥陀就是执持名号,专复专就是一心不乱。善导大师这首偈让我们在念佛法门上有拨云见月之效,所以我们最好把它背在脑中,好不好?(好),那我们合掌来念一遍: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请放掌!
所以,我们看往生者,他能够顺利安然往生,并不是他有一心不乱的功夫,什麽事一心、理一心通通都没有,是他平时有时间就「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不会跟人闲言杂语,不会跟人计较是非好坏,他就像一个愚痴的人,除了南无阿弥陀佛以外,他什麽都不懂,这种人往生时都很殊胜,往往能预知时至,也不用追求,自然身无病苦,心不贪念,意不颠倒,如入禅定,往往都能够这样。你看他有断德吗?有证德吗?其实他不断也不证,仍然有贪瞋痴,妄想烦恼,依旧是罪恶生死凡夫,他为什麽能够顺利往生?因为背後有阿弥陀佛,有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约束使你往生,而且光明摄取不舍。
陆、善导大师释第十八愿
所以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非常简单清楚,都没有模棱两可。怎麽解释?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解释第十八愿说: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个就表示第十八愿在讲你愿生我国,念我的名号,下至十声,必定往生。
「下至十声」就是「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一声一念」。「平生之机」就是说他还健康,将来还有一年、二年、十年、二十年或几十年的生活,这平生之机就是上尽一形。若是到临终时才遇到这个法门,这个叫做「临终之机」,这样他就若一日,甚至若一时、若十声、一声、一念,这个叫做「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乘我愿力」,你这样就是依靠我的力量,我有什麽力?有佛力,这个佛力可以使你离开三界六道,可以使你往生极乐世界,可以使你快速成佛,所以善导大师以这三十二个字来解释第十八愿,非常清楚明白。第十八愿所讲的: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三十六个字,我们都没智慧了解,甚至妄做种种解释,但是善导大师的解释不复杂不艰深,很清楚很明白,就是这样。
「至心信乐」,信什麽?信「愿生弥陀净土,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必定往生弥陀净土」,就是信这个,不然要信什麽?你行就是行这个,不然要行什麽?所以非常清楚。
善导大师另外再以四十八个字来贯通解释第十八愿跟第十八愿的成就文,怎麽解释呢?大师说: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所以他的结论就是「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众生」,我们是什麽众生呢?贪瞋痴慢疑,一点都没有降伏,妄想杂念,层层叠叠,我们就是这样的众生。我们这样的众生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必得往生,所以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必得」是指百分之百,是决定性,不是不定性,是必然率,不是或然率,为什麽?因为「彼佛今现,在世成佛」,法藏菩萨已经在这个世间成佛了。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所以我们就知道阿弥陀佛因地根本所发的深重誓愿就是第十八愿,重愿不虚,没有虚假,没有空虚,因此只要我们众生念祂的名号,就必得往生,这非常清楚,一点都没模棱两可。
自古以来没有人做这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简明切要的解释,使我们毫不模糊,毫不猜测容易了解,容易做得到。所以一心不乱就是专复专,不管你念佛的时候,心清净不清净,烦恼不烦恼,你今生只要专念这句名号,专靠阿弥陀佛,就是一心不乱。我们说信,要信什麽?就是要信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莲友要了解,一心不乱没有什麽复杂、深奥,没有什麽玄妙、奇特,非常平凡,非常平常,非常平实,就是专复专,所以解释一心不乱不是要用很多时间来解释。当然佛经背後是佛的境界,佛的境界要讲是讲不完的、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就是「妙」,像智者大师口才那麽好,他解释《妙法莲华经》的「妙」字就解释了九十天,这个叫做「九旬谈妙」,可是九旬谈妙有人证到阿罗汉果吗?没有呀!所以我们就老老实实的依照善导大师所讲的,不管在家或出家,有否深入经藏、参禅悟道,永远要自觉自己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没有出离之缘,这样才能「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个就是善导大师机法两种深信的内容,所以我们对机法两种深信的内容最好能够背起来。
善导大师所解释的这个净土宗是很有系统、很有逻辑次第性,也很有内涵,每一段每一句都能让我们念起来很有法喜、很有信心、很有希望。如果不是善导大师这样的解释,我们就不用看了,因为其他的高僧大德所解释的我们理解不来,又做不到,如果是善导大师所讲的都很平实又很浅显。《无量寿经》所讲的四十八大愿,我们不一定每一愿都要背起来,只要把第十八愿三十六个字背起来,背不起来也没有关系,因为人年纪大了,记忆力都会退化,如果没有时常背诵,三天没背就会淡忘。所以,能背就背,背不起来也没有关系,只要知道「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必得往生弥陀净土」就可以了。不过如果能够背,最好还是背起来,刚才善导大师两段解释第十八愿的文最好也背起来,而机深信、法深信的文也背起来,因为这些都是净土法门的核心教理。
善导大师机法二种深信之文就是: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
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
力,定得往生。
我们就这样背起来,为什麽?将这个佛言祖语背在脑海中,它会在我们的脑海中发酵,产生作用,虽然道理一时没办法了解,但是有一天会让我们了解。
我们就是凡夫,心中除了充满妄想烦恼之外,还有什麽?经文祖语就是宇宙人生的道理,尤其这次所引用的法语都是我们这个法门的精华,如果我们把它背在脑海中,有一天就会成为我们的智慧,化为我们的骨髓,成为我们的生命。当然我们年岁都大了,就像我也是一样年纪都大了,以前所背的经文,到这个时候大部份都忘记了,因为如果硬要每天背,可是没有应用到,就会觉得不如念佛,而因为没有常背诵,到最後就忘记了,所以就把握以上所引用的重点法语来背,因为我们都年纪大了。如果是小孩,记忆好,小孩时代如果刻意去把它背起来,往往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所以我们家里如果有小孩,就要早点给他背诵经文,给他背《四书》、《道德经》,这些如果能够背起来,对他将来的作文能力和人格的培养都非常的有帮助。不要认为这麽小的孩子,他背这个都不懂,这样会揠苗助长?这不是揠苗助长,小孩记忆强领悟弱如果让他幼时就背起来,他虽然道理还不懂,一时不了解,大了他就能够了解,他年龄大了如果没有背起来要凭什麽来了解呢?所以要尽量给他背。
近来有很多地方都在提倡读经班,都是从《弟子规》开始,这本《弟子规》确实很好,背起来对他的人格、品德,将来的处事为人、家庭和乐、社会和谐都很有正面帮助,不只是这样,也可以开发他的智慧,所以《弟子规》最好是鼓励小孩背起来。当然《四书》,比如《大学》、《中庸》、《论语》这几本的文字是一段一段的比较短,容易背,也要背起来;而老子的《道德经》,它虽然是道家的,却也同样是宇宙人生智慧的一部份,这个也尽量叫小孩子背;还有《朱子治家格言》、《千家诗》、《唐诗三百首》也要背,能把这些背起来都很好。
柒、答问
问:在《往生礼赞》中有提到说「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要如何才能做到所谓的念念相续呢?
答:「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这个就是乃至十念,若一日,若七日的意思,你遇到这法门,此後只要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论行住坐卧、时处诸缘,念念不舍,一直到临终阿弥陀佛来迎接,这个叫做「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千即千生」,真的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人修万人去的法门。
十方众生士农工商,各各根机不同,你在你的家庭、你的工作、你的环境中,依你的根器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叫做念念相续,也叫做念念不舍。比如说我们在这里共修当然念佛;等一下出门回家,也是一步一句佛号;回家之後,也是一面念佛,一面工作。不论闹静闲忙,时处诸缘,一句佛号,不离心口。这个叫做念念相续、念念不舍。有时间就是念佛,唯佛是念,不念其他诸佛菩萨名号,或是念咒语,或是诵经,都不用,只要念佛。道理没有了解怎麽办?就用其他的时间去看净土经论、善导大师的着作,了解净土的教理,有时间就尽量念佛。
我刚刚有说早晨有三静,第一心灵宁静;第二环境安静──因为早晨大家还没工作,不会吵杂;第三空气清净──工厂还没开工,机车、汽车不会很多,所以空气清净。因此早上眼睛一张开,刷牙洗脸之後就打坐念佛,要不然就是经行念佛,或是拜佛念佛。总之,除了念佛以外不做其他的事情,然後才吃早餐,才开始一天的工作。工作的时候也是一面念佛一面做事,这个就是念念相续,念念不舍。在念佛当中,不论你清净不清净、烦恼不烦恼、杂念不杂念,一概不论,这个就是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正定之业」,什麽叫做正定之业?正定跟不定跟邪定是相对的;不定就是能不能往生不一定,邪定就是说不是往生的正因,正定就是百分之百能够往生,念佛就是正定业,念佛百分之百决定往生。所以刚才所讲的「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赞佛偈〉说「唯有念佛蒙光摄」──唯有念南无阿弥陀佛,才能蒙受弥陀无碍光明摄取不舍,现在开始摄取保护,一直到临终迎接不舍离。
问:学佛刚开始勇猛精进,可是经过二、三年就会退道心。
答:有句俗语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如果是这样表示还是初机,还没有入门。
我们刚刚所讲的决定往生,是说你愿生极乐世界,你是毕命为期、一生不变吗?你念念相续也是毕命为期、一生不变吗?如果念佛一年、两年、三年佛在西天了,这样就不是毕命为期了,这样是转变了。所以我们这里所讲的毕命为期,是一生都没改变、没退转,这样岂不是决定往生。如果他在半途退转改变,表示他对我们这个法门的教理没了解,如果有了解他就不会退转了。
净土法门的核心就是刚才所讲的「机法两种深信」,机法两种的道理能够了解深信,就不会退转,就决定往生;你如果能够自觉除了阿弥陀佛之外没有第二条路,你一定在三界六道里面轮回,没有出离之缘,如果是这样,除非你没有遇到这个法门,你遇到这个法门你会退转吗?不会退转,一定毕命为期,抱着救生圈,救生圈就是你的本命元神,你不可能舍弃掉,你会永远抱住,所以机法两种深信如果有了解,自然是净土的人,极乐世界的人。
我们这个法门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我们就是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但也不是说其他的法就不用做、不用修,也不是!比如说五戒十善,你能够做就尽量去做;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这些都要尽量去做。但是你做这些跟往生有什麽关系吗?没有关系,因为你不是靠这些来往生的,所以做这些不属於自力、他力、杂行、正行,就好像对父母孝敬,这是应当的;对兄弟友爱,这也是应当的;对贫穷困苦布施救济这也是应该的。但如果你认为我这样做对往生有补助,对往生比较有希望,做多少就尽量做多少,如果是这样就是杂行,就是自力,就是怀疑阿弥陀佛,不知道往生的正因、往生的资粮就是万德洪名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通通完全具足,我们所做的功德是功德没错,但是这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功德,要进入无为涅盘界是不相应的,我们是随缘、随份、随力,行所当行而已。
问:我以前学过密宗、原始佛教、唯识学、禅宗等,什麽都学过,这些法门都要闻思修圆满,可是大部份的人闻思功德不圆满,这样怎能解脱?又发现到自力法门都做不到,讲得很高,但是做不到,这样怎能解脱呢?我跟一些师兄弟谈本愿念佛,大部份的人都会怀疑真的那麽好吗?他们仍不死心,还是密宗、禅宗……都想学。我自认能力不够,还是老实念佛最稳当,而且到极乐世界什麽法门都有,《金刚经》、《楞严经》通通都具足,我现在最重要的是解脱,能老实念佛到极乐世界之後,就什麽法都圆满了,并不急於现在就去修万法,老实念佛最重要。
答:有些人往往要经过外面的圈子,去好奇这个好奇那个,该好奇的都好奇过了,绕过之後才会踏实下来。法然上人跟我们开示说圣道门就是「极智慧证涅盘」,因为圣道门就是要靠自己的力量,如果智慧不够,不能明心见性之後,破除见思二惑的话,怎能证涅盘呢?那我们凡夫是怎样呢?法然上人说,净土门就是「还愚痴生极乐」,把自己当成一个傻傻呆呆,什麽道理都不跟人论辩计较,只会「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编净土宗宗风就有一句:「守愚无诤──法门高下,不相诤论,唯守愚念佛」,只守我们愚痴的本份,我们愚痴没有什麽智慧,我们好好守愚痴的本份来念佛,这样当往生时往往很自在。
所以,我们就是专崇本宗,专崇这一宗的教理,别宗别派的教理高下好坏不管,不讥他宗,法门高下,不相诤论,唯守愚念佛。我们看《往生传》就可以了解,凡是能够往生的,当然除了临终经过他人助念的,否则都是平常有事无事,常常念佛的,往往这种人往生的时候都比较自在,即使有病苦也不会那麽痛苦、苦恼。
所以,我们念佛有阿弥陀佛摄取不舍的光明护持,我们所编的《念佛感应录》一、二、三集,书中的这些往生者,都不是什麽高僧大德,也不是有深入经藏,更不是长久苦修苦行的人,他们都是老实地念佛,自然也安然地往生。所以我们这个法门最後就是还愚痴生极乐,这样我们就知道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自然而然往生,就像善导大师所讲的「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还有什麽问题?刚才所讲的我们这套书多闻薰习,多看、多体会,还有我们净土宗网站多参考,这样种种问题自然一一得解。今晚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