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一)阿弥陀佛,是一尊救度众生的佛
二十一、阿弥陀佛,是一尊救度众生的佛
《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说: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
又说:
令我於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平等觉经》说:
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
《华严经》说:
我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我愿保护一切众生,终不弃舍。
《法华经》说: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
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大集经》说:
唯佛独是众生父,於烦恼火而救拔。
《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说:
此是世间尊重父,此是世间尊重母;
此是世间救度者,此是世间大日光。
救度正是显示慈悲。而佛教是慈悲的宗教,若无慈悲,即无佛教。而慈悲的极致,即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亦是「普度众生,拔苦与乐」。
以上的经文,都在於显示阿弥陀佛是一尊救度众生的佛,也是一尊能够救度众生的佛,所以是一尊「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普度众生,拔苦与乐」的佛。
当菩萨勘破无明证入寂静的涅盘,即是证入无二无别的空性,他发现整个宇宙是一个互动的因缘交错网。
於此同时,又生出一种深邃的责任感。因为他看到众生由於无明而造作种种善恶之业,无尽地流转於六道轮回之中,承受种种痛苦,自然涌生无论如何也要救度他们的悲愿。
既然自己亲证到不生不灭寂静的涅盘,而又看见众生迷而不觉,长期於生死轮回中起惑造业受苦,大悲心就会自然生起,救世利人的愿行就自然的不可遏止。因此慈悲、宽恕、布施和自我牺性的实际利他行为就会表现出来。
就逻辑上来讲,这也是必然的趋势,因为一切的自私、残酷与邪恶的行为,都是由「自他对立」而起,此「自他对立」一面造成强烈的自我,一面形成种种的排他思想和行为。
证悟不生不灭寂静的涅盘,没有能所──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浑然的无二无别,我你他都已消除,没有我你他,何有自私及残酷之可能呢?自他浑然的无二无别,则自必以众生之苦乐为自己之苦乐,而尽力去作利他之行。
佛为何一定要度众生?乃是由於「无缘大悲,同体大悲」。众生被无明习气所覆盖,不能开显本具的佛性,这样的众生,诸佛自然会生起无比的悲心。佛之慧眼,看我们众生之本性,都是佛性,一切众生确实都是佛,而众生则浑然不觉,在生死中长期受苦,因此佛本能地觉得众生的不成佛,是他自己的不够圆满,全部圆满之境界并未达成。如父子是一体的,而父亲雍容华贵,儿子却愚贱穷困,作为父亲的永远不会觉得富贵与圆满,因此就有一股自然的推动力去作利他之行。所以佛会自然地尽未来际去救度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都成佛道。
这个自然的利他推动力,是由自他一体的无缘大悲所产生的,此悲智不二的境界,实是大乘佛法之精华及其终极之目标。
佛与佛的关系,不是像人类一样,建立在自私自利而互相对立与争夺之中。所有的佛,都共享一个真理,共含一样的慈悲和智慧。换句话说,他们同一「法身」。虽然在大乘经里看到不同的救度方法与不同的净土,其实他们只不过是同一「法身」的多维层次内容而已。
昙鸾大师於《往生论注》说:「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前者乃「法身」的普遍性和平等性,後者则是其个别性与多元性。故知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是二而一,一而二。在《无量寿经》中,可以看到释尊与弥陀在救度众生的共同目标中,所生起的谐调互动。首先,释尊於大寂定中与弥陀融汇一体,在这状态中宣说了弥陀的四十八愿。
《无量寿经》中说法藏菩萨每发一个愿,都是坚定的誓言:「若不满愿,不取正觉(成佛)。」又说法藏菩萨「勇猛精进。於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最终於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为阿弥陀佛,即是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当法藏菩萨成佛的同时,也完成了他清净庄严的光明净土,以及万德圆满的光明名号。阿弥陀佛本身及其名号与净土,都充满了无量清净圆融无碍的无量光明,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是以其无碍的光明名号广度十方众生,时刻接引十方众生回归无量光明、绝对安乐的净土,让他们在净土共享正觉涅盘之乐。
最能突显阿弥陀佛之威神功德的,乃其十方诸佛无能比拟的光明,及其光明的特质与力用,《无量寿经》中说:「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并说:「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後,皆蒙解脱。」
《观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因此我们只要称念弥陀名号,不管知道或不知道弥陀光明的特性与功能力用,我们仍安然地在弥陀的慈光恒常照耀保护之中。
《观经》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佛的大慈悲是:众生的苦恼便是佛自己的苦恼,同时,众生的安乐也是佛自己的安乐,这便是佛的大慈悲,大慈悲无有穷尽。佛与菩萨要代众生受苦,就好像父母至心的爱护子女一般,是自然的流露。
众生想要成佛,而佛要度众生。如果没有众生便不会有佛,而如果佛不存在那众生的成佛便也无从谈起。
善导大师说:「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源信上人说:「极重恶人无他方便。」
这是何等深刻而又悲痛的罪恶观,是对罪与恶的深刻自觉与反省,特别强调人都是罪人或恶人。
被佛的智慧光明照触到的人,就会觉悟到一切人都是恶人。而与这种恶人相比,清净真实的阿弥陀佛是凌驾於众生之上的绝对的存在。
净土宗的教义,是建立在悲痛的忏悔自己是罪障深重的恶人的罪恶观,以及信受弥陀悲愿的救度观,有这救度观便可以得救。这既是净土宗教义的出发点,也是净土宗教义的归结点。
救度得以实现的唯一、绝对的条件,是阿弥陀佛广度十方众生的悲愿。而只有认可这一点,才是净土宗真正的信仰。
弥陀悲愿的救度,与众生自身的努力与功德、功夫等没有丝毫关系。救度是完全佛力的,是来自於阿弥陀佛的,是他力非自力的。
信仰是在痛切的自觉到自己是一个满身罪业的人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这就从佛教一般所讲的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的自力圣道门,一转而成为完全信受弥陀慈悲救度的他力净土门。信仰便是建构在罪恶生死凡夫、迷妄流转众生、地狱一定之人所无法突破的无力这一点之上的。
《观经》说「佛心者大慈悲是」,阿弥陀佛以其「无尽大慈」,为救度一切众生而超发四十八愿,其中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是根本愿,简称为本愿,这本愿法藏菩萨於十劫前便已完成,便已成就了救度众生所必须的一切因果,因而成为南无阿弥陀佛。
佛的大慈悲称为「拔苦与乐 」,是要拔去对方忧悲苦恼的根源,给予真实的快乐以及解脱与涅盘。这种大慈悲也是「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阿弥陀佛一直将众生的苦恼与安乐、幸福与不幸当做自己的苦恼与安乐、幸福与不幸,这是绝对的、纯粹的无我之爱、利他之爱。
而正是因为这种大慈悲,因为由这种大慈悲所具体展现出的本愿,因为由本愿而成就的这句阿弥陀佛名号,一切众生得救的条件才圆满具足。不过,众生要信受弥陀救度、要专称弥陀佛名,救度才能够实现。
《大经》说「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兴大悲,愍众生」。
《观经》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救度是来自於弥陀大悲的回施,如《大经》所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可说救度完全是弥陀他力的惠施,不是自己自力的成就。而对这种弥陀的惠施确信不疑,便是信仰,便是得救。
众生的救度是在法藏菩萨十劫之前,愿行具足成为阿弥陀佛之时便已全部完成。源自大慈大悲的救度,源自信仰的救度,因信受而得到的救度,这种救度已经完成。
救度是因为弥陀的愿行而完成的。而信心,也就是认可这种救度已经完成的事实。救度不在於遥远的未来,而是在於现在。
宋明以来,弘扬净土法门的人很少说「救度」这两个字,这是根本性的缺陷。我们都是罪恶生死凡夫,即使能持守五戒、行十善业,将来可以出世在人间或者天上;但是,若没有脱离三界六道轮回,都还是凡夫,善导大师称我们这样的凡夫是「罪恶生死凡夫」,将来都会堕落三恶道,「无有出离之缘」。确实如此,不是说今天能出生在天上就没有罪恶,过去所造罪业的因缘若成熟了,还是会堕入三恶道。所以,《正法念处经》说:「从天生地狱,从地狱生天。」《涅盘经》也说:「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因此,众生都需要阿弥陀佛的救度,也唯有阿弥陀佛才能够救度。
因此,六道的众生,都是善导大师所讲的罪恶生死凡夫,将来都会堕落三恶道,无有出离之缘。所以,都需要阿弥陀佛的救度,也唯有阿弥陀佛才能够救度。因此说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
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有救度的佛和被救的凡夫,有「救度」和「得救」这两件事。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对此重点都应该先要研究清楚。要去追究、理解这个救度的道理,这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根本。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净土法门无论是杂修杂行回向也好,或者是专称弥陀佛名也好,首先都要了解,这个法就是救度的法。而且是阿弥陀佛要救我们的法,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为我们成就「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法。
这句名号俱足可以消除我们生生世世以来所有业障的功德在里面,俱足可以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种种功德资粮在里面,也俱足可以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之後,能快速成佛的功能在里面。所以,这句名号叫做「万德洪名」。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要救度众生的法,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悲心、愿力,是无形的;若以有形的显露出来,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想想看,假使没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要怎样去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阿弥陀佛要如何来救度我们?甚至,我们也不知道要去哪里找阿弥陀佛、去见阿弥陀佛、去和阿弥陀佛亲、和阿弥陀佛近。
也因为「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身、阿弥陀佛的本体。所以离开了阿弥陀佛,也没有「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因为,「阿弥陀佛」本身是和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是一体不二,也这叫做「名体不离,名体相即,名体一如,名体不二。」。
为什麽阿弥陀佛的本体和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没有分开,是一体不二的?这就是佛的境界。因为,佛已经证悟到所谓「四无碍」: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
所以,就理事无碍来说,「理」的本身就是阿弥陀佛的本体,「事」就是事相,我们听得到、看得到的这句名号,与佛的本体之间是无碍的、是互相融通、互相一体、没有分别的。所以,阿弥陀佛就能以名号来度众生。
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有救度的佛和被救的凡夫,有救度和得救这二件事。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对此重点都应该先要研究清楚。
什麽叫作「救度」和「得救」呢?
云梯救火喻:若以火宅和苦海来譬喻,释迦牟尼佛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如同我们在房子里,这间房子发生火灾,到处都是火,我们无法可逃。而救火的人在外面,也无法进入将我们救出。眼看就要被烧死了,可以说非常危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消防员突然从空中降下云梯将我们救出。终於,我们得救了,这就是「拯济、救度」的意思。这是以救火来作譬喻。
大船救溺喻:若以救溺水之人来作譬喻,在三界六道的苦海里面,我们在水中浮沉,「浮」就是出生在人间、天上,「浮」的时间比较少;「沉」就是在三恶道中,「沉」的次数比较多,时间也很长。在这茫茫无边的大海之中,眼看自己就要沉入水里,这时尽管呼天叫地,也无人相应,因为四周没有任何船只经过,当然也没有救生人员。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快要溺毙之时,忽然间一艘大船快速移近,放下了救生艇,救生人员迅速将我们从水里拉出,救入船中,自己就得救了。
可知,在命悬一线的危急中被救出,即是「得救」,即是「拯济」的意思。
《无量寿经》说「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这里所说的「惠」与「施」都是相同的意思,惠就是毫无条件的白白赠送、白白给与,施也是毫无条件的布施或回施,都是白白赠送给与之意。
就佛法来讲,一般「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比较容易为人接受;若说「他因自果,他作自受」,那就有点难信。以世间法而言:
父亲辛苦赚钱,供给儿女读书就学,这是父亲把自己赚的钱(果报),给与儿女享用。就儿女来讲就是「他因自果,他作自受」。
儿女辛苦赚钱,供养年老双亲生活费用,这是儿女把自身赚的钱(果报),给与父母享用。就父母来讲,也是「他因自果,他作我受」。
善心人士将自己辛苦赚的钱,布施穷人,慈善机构救急救困救苦,这也是一种给与。就接受者来讲,就是「他因自果,他作自受」。
诸佛菩萨广发四弘誓愿救度众生,也是一种给与。若众生只能「自作自受」,不能他作自受,则诸佛菩萨四弘誓愿有何意义?
行者把自身所修功德回向给与家亲眷属,或有缘无缘,同此道理。
老板惠施员工喻:譬如我们去上班,做一天工,领一天钱,或者一个月领多少薪水,这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如果去上班,没有领薪水,这样就不合道理。所以,上班付出了时间、体力,领薪水,很合理,是公平交易。但是,在此世间如果没有去上班却可以领薪水,那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对方白白要送给我们。
有一位员工,他每个月上班领薪水,可是有一天他身染重病,没办法上班,住在医院里,不但没有薪水可领,还要支付很高额的医药费,可说已经付不出医药费,甚至连家里的生活都产生问题了。所幸,他老板非常有爱心,财力也很丰厚,这时带了礼物来慰问他说:「你这麽不幸,身染重病还经济困乏,没有关系,我为你支付医药费,你虽然无法上班,但是每月的薪水我也照常付给你,你出院以後需要调养身体的费用以及家庭的经济也完全由我来负担。」这样说起来,这位老板对他的员工有恩惠吗?是有恩惠,因为是白白来送给他的,他白白得到的,这叫「惠」。
学佛的目的在於成佛,成佛要先发普度众生的四弘誓愿,然而反观自身,自己烦恼业障未除,六道轮回未脱,如《华严经》所言「不能自救,何能救他」;自己没有,何能给人?自己在苦海中哀嚎挣扎,亟需被救,何能救人?因此,我们都需要弥陀的救度,而一旦蒙受弥陀救度,往生弥陀净土,则不但当下脱离六道生死轮回,而且必定断除烦恼,快速成佛,与弥陀同证无量光寿,亦以大慈悲,广度诸众生,圆成学佛目的。
阿弥陀佛慈悲救度,不因众生善恶而有分别。只要念佛必生净土,而一旦往生净土,就没有任何障缘的能够快速成佛,而且能广度众生。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正明其义。
《庄严经》也说: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印光大师说:
苟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能於此法,深生信心,则虽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若能信受,可谓超格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