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一)
一、阿弥陀佛,是一尊本愿成就的佛
「愿」有「通愿」和「别愿」之分。
「通愿」:也叫做「总愿」。菩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上求下化,必须要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每一尊佛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共同要发的愿,每一尊佛的成佛过程都要先发这个愿,没发这个愿就不能成佛,所以叫做「总愿」,也叫做「通愿」。
「别愿」:每一尊佛除总愿之外,各自还有特别不同於其他佛的愿,这叫做「别愿」。譬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释迦牟尼佛五百愿,药师佛十二大愿。
此中,以阿弥陀佛的别愿特别弘深,其深智悲愿,远超诸佛,四十八愿唯独阿弥陀佛个别所有,是其他诸佛所不共的。
「本愿」又有「因本愿」和「根本愿」之别,也就是说本愿的「本」,有「因本」和「根本」的差别。从「因本」来讲是「因果相对」,从「根本」来讲是「本末相对」。
「因本」:对果末,因果相对。十方诸佛初发菩提心、行菩提道所发的愿,每一愿都叫做「因本愿」,就是因地所发的本愿,简称「本愿」。
因此,就因本来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每一愿每一愿都是本愿。因为有了这个因,才能达到那个果,也就是有了四十八大愿的全部完成,才能成为阿弥陀佛,才有了极乐世界,也才有这句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广度十方众生。所以,从因本来讲,四十八愿愿愿都是本愿。
「根本」:对枝末,本末相对。在四十八愿当中,有一个是根本、最重要、最核心的愿,是所有愿当中最主要的,这就是根本愿,其他的愿则是枝末愿,因为是由这个根本的愿所衍生出来的枝末的愿,这些枝末的愿都是为了要达成这个根本愿而发的,因此都归结到这个根本愿。有了这个根本愿,才能使其他的愿有了目的和意义。
四十八大愿中哪一愿是根本呢?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叫做念佛往生愿。当然,其他四十七愿也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是如果没有第十八愿的话,即使其他的愿完成了,也没有存在的意义。意思是说,其他的愿是因为第十八愿而产生的,第十八愿就如同树的根,因为有树根,这棵树才能够生长,才能够树干茁壮,进而展枝、开花、结果;如果没有根本,怎会长出这棵树?怎会有花果呢?一切就都没有了。由此可知,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的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就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
譬如:第一愿「无三恶道愿」,极乐国土没有三恶道;第二愿「不更恶道愿」,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即使发愿要到十方世界去度众生,也不可能再堕入三恶道;第三愿「悉皆金色愿」、第四愿「无有好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和阿弥陀佛同样的肤色、同样的颜貌、同样的相好庄严。还有,第五愿到第十愿,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能获得六种神通,乃至第十一愿,往生就能不退转而成佛。简而言之,所有四十七愿都很重要、都是必须的,可是如果没有众生的往生,也就是没有第十八愿的话,那麽,这些愿就都缺乏存在的意义了。
《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正觉」就是「成佛」之意。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这个誓愿非常非常的重要,它关系到阿弥陀佛能不能成佛,也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往生。因为阿弥陀佛若是成佛,就有弥陀佛名让我们信受称念而往生极乐世界成佛,因为念佛简单容易,是易行道,任何人都做得来;若不是念佛,则不简单不容易,不一定任何人都做得来。阿弥陀佛若不能成佛,就没有弥陀佛名让我们称念,我们就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而且我们也没有能力脱出六道轮回。
阿弥陀佛的种种愿,都是为了十方众生的往生成佛。第十八愿是念佛往生之愿,有此愿,任何众生都能念佛往生,没有此愿,任何众生就不能念佛往生;不能念佛往生,其他的愿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所以,就这一点来讲,第十八愿才是真正的本愿——根本之愿,而阿弥陀佛的成佛,有别於其他十方诸佛的特色,可说就是在於阿弥陀佛成就了这第十八念佛根本愿,所以就阿弥陀佛与诸佛不共的特色来讲,阿弥陀佛就是一尊本愿成就的佛。
以「第十八愿为本愿」是释尊所定义的,也就是释尊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为本愿。《无量寿经》中有一首很有名的「本愿偈」,这首偈是释尊表明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是本愿,并且显示阿弥陀佛是以名号度众生,偈文说: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就是第十八愿的「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阐释。
阿弥陀佛的本愿已经成就,所以释尊《无量寿经》中「第十八愿成就文」解释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段第十八愿成就文是释尊解释第十八愿的内涵。大意是说,六道之中,任何善恶众生,平生之机,上尽一形的念佛;临终之机,下至一念的念佛而断气,都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平生之机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临终之机也是当下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第十八愿与第十八愿成就文,都在说明净土法门是弥陀本愿的法门,也就是弥陀本愿救度念佛人的法门。
此根本愿,释尊将之作为《无量寿经》流通分之「付嘱文」而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由於释尊以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为「本愿」,因此,历代的传承祖师,如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法照等,也都称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为「本愿」,或归功於弥陀本愿。
龙树菩萨《易行品》解释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天亲菩萨《往生论》解释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以本愿力回向故。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解释说:
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
不虚作住持功德者,盖是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也。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解释说:
妙土广大超数限,自然七宝所合成,佛本愿力庄严起。
光耀鲜明相映发,华果枝叶更互为,稽首本愿功德聚。
善导大师《观经疏》解释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解释说:
闻弥陀本愿名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仰愿神光蒙授手,乘佛本愿生彼国。
善导大师《法事赞》解释说:
乘此弥陀本愿力,一念之间入宝堂。
善导大师《般舟赞》解释说:
或想或观除罪障,皆是弥陀本愿力。
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解释说:
弥陀本愿大慈悲,此地愚人不觉知。
弥陀本愿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夫;
一切众生皆度脱,称名即得罪消除。
莫辞念佛度朝朝,弥陀本愿许相招;
临命终时生安乐,闻法悟解得逍遥。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解释说: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此外,虽无本愿二字,而有本愿念佛意涵的传承祖师法语,略举如下。
龙树菩萨《易行品》解释说: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
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
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天亲菩萨《往生论》解释说: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解释说:
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道绰大师《安乐集》解释说: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善导大师《观经疏》解释说:
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
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
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发心以後,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解释说: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
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
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
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解释说: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
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
设满大千火,直过闻佛名,闻名欢喜赞,皆当得生彼。
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善导大师《法事赞》解释说: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
四十八愿殷勤唤,乘佛愿力往西方;
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说: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万行之中为急要,迅速无过净土门;
不但本师金口说,十方诸佛共传证。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华还到此间迎。
如来尊号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
但有称名皆得往,观音势至自来迎。
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六尘;
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可知,弥陀的本愿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弥陀的本愿。
弥陀本愿已经成就,因此任何众生,只要念佛,必定往生净土成佛。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中,以「称明念佛」之第十八愿为根本愿。
释迦牟尼佛传承之而於《无量寿经》说: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又於《观经》作为「流通分‧付嘱文」说:
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并於《阿弥陀经》作为核心而说: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可知净土三经皆以「称明念佛」为核心,为宗旨。
是故善导大师於《观经疏》说: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此《经》(《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此净土三经之宗旨,龙树菩萨传承之而於《易行品》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
天亲菩萨亦传承之而於《往生论》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昙鸾大师亦传承之而於《往生论注》说:
凡是生彼净土,即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道绰大师亦传承之而於《安乐集》说:
十方人天欲生我国者,莫不皆以阿弥陀如来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善导大师亦传承之而於《观经疏》之开宗明义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并於《观经疏》之结论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天亲菩萨《往生论》说:
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也说:
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
《往生论》所说的「本愿力」与「回向」二句,乍看似乎是指娑婆世界的愿生人。然而昙鸾大师进一步根据《无量寿经》,深探《往生论》之意,推功於本,「本愿力」即是阿弥陀佛之本愿力,「回向」也是阿弥陀佛将其功德回向於十方众生,因此於《往生论注》最後结论说:
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又说:
凡是生彼净土,即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今的取三愿(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用证义意。
举出第十八愿之後,作结论说: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
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
举出第十一愿之後,作结论说:
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
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
举出第二十二愿之後,作结论说:
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
最後总结以上之文说:
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
本愿力,总指四十八愿,故接着说「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别指三愿,三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举出这三愿作为证明。第十八愿是「念佛往生愿」,第十八愿保证一切众生只要念佛,都能平等往生(往相之因);第十一愿是「必至灭度愿」,一旦念佛往生极乐世界,都能当下获得第十一愿的涅盘成佛之果(往相之果);第二十二愿是「一生补处,还相回向愿」,成佛必定回入十方世界广度众生,所以也获得第二十二愿的果(还相大悲之用)。第十八愿证明往相之因,第十一愿证明往相之果,第二十二愿证明还相回向。四十八大愿当中,成佛之因与成佛之果就是这三个愿,举此这三愿,则其他的愿自然都包含在内。如图:
是故众生往生因果,皆凭弥陀本愿力,若众生能以自力成就,非佛愿他力,则弥陀因位四十八愿便成徒设,则本愿力便成无用了!然而众生往生的因果,都是靠弥陀愿力,丝毫没有自力,因此举出三个核心的愿作为证明。
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使我们念佛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第十一愿,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之後就成佛;阿弥陀佛第二十二愿,使我们随意自在的前往十方世界,广度十方众生。
可谓「往相、还相」这二种回向,都是「他力为增上缘」,也就是我们的往生极乐,在极乐成佛,以及还来娑婆度众生,这往与还,都是由於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使我们成就的,也就是他力,所以说「他力为增上缘」,可说「往还回向由他力」。
若再度探其源由,则根源都来自於第十八愿,三愿中以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为根本愿,因为若能念佛往生,则成佛、度生自在其中。因此阿弥陀佛将往生净土成佛和还来秽土利他的功德全部凝聚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里,并将此名号回向施予众生,使众生信受。如父亲给予离家的游子旅费,此费用自然具有前往目的地和从目的地返回的功能。所以若论回向之法体,则完全在於这句弥陀佛名。而我等在闻信名号之当下,便顿时领受往生与成佛度生之功德,而无前後次第之分别。
四十八愿一体成就,并以此三愿为纲,总摄往生、成佛、度生。因此,此三愿是净土宗的核心,此核心也是净土宗及弥陀净土的特殊性、超越性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