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是农历11月17日弥陀诞,也就是净土宗的本尊──「南无阿弥陀佛」的诞辰。同时也是佛光普照最为炽盛的日子。其实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无论何时、何处都是光明炽盛的。只是因为到了弥陀诞这段期间,很多佛教的寺院、道场、念佛会都会举办庆祝的活动,也就是以念佛来做为庆祝。有的道场是从11月11日就开始打佛七到弥陀圣诞当天17日;有的是从今天17日开始打佛七到23日,共7天,也有的举办佛三,打念佛三天,另有的道场虽然没有打佛七或佛三,可是特别在这一天举办念佛共修,一方面庆祝弥陀诞,一方面感恩弥陀的慈悲救度,一方面也为自己在今天加功用行专一念佛。
其实念佛人在弥陀光明摄取当中,往生决定。所以念佛也无所谓加功用行,念佛已成为他的生命,成为他生活的全部,所谓「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念佛」、「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也就是说,只要念佛,就有佛的光明照耀,人人念佛,人人放光,人人吉祥,处处念佛,处处放光,处处吉祥。
有关念佛就蒙受阿弥陀佛普照光明的照耀摄取,这是有经文的依据的。《观无量寿经》有一段经文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这一段经文,凡是净土宗的道场,或者是莲友的家中,佛堂的本尊「南无阿弥陀佛」像的左右两边,都会以这一段经文作为对联,悬挂或写在佛像的左右两边。
这一段《观经》第九观的经文,也是净土宗净土三部经的大纲要领,净土三经无不显示「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所以「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个内涵、这个道理是净土宗的一个核心教理,也是净土宗传承的眼目,同时也是净土宗的特色之一。
今天弥陀诞就来解释「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一段经文。同时立了一个讲题,叫做「光明遍照文的特色」。内容分为五点稍做解说:也就是第一点:出处,第二点:第十八愿成就文,第三点:消文,第四点:引用善导大师的解释,最後第五点:光明遍照文,显示六个特色。
第一点、出处
也就是这一段经文的来源。《观无量寿经》第九观说: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
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
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阿弥陀佛是报身佛,也就是酬报四十八愿的报身佛,这里所说的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好,有八万四千光明,实际上是无量光明。所以经文接着就说:「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这是《无量寿经》十二光佛之中,无量光、无边光的相状,如果不是无量光、无边光,就不能遍照十方世界。所说的八万四千,是以数量显示,但并非一般一、二、三、四、五……那种量数。而是无量之意。由於众生的烦恼有八万四千,所以佛陀的教法也以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而佛陀八万四千的教法、功能,都在阿弥陀佛一佛的功德之中。
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光明名号,是具有八万四千无量光明的名号,以这句无量光明的名号来消除众生八万四千烦恼,因此说,八万四千相,八万四千随形好,八万四千光明,实际上是以无量的相好光明来对治众生无量无边的烦恼。所以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是无量光,无限量的光明。
第二点、第十八愿成就文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二句经文共十六个字也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的本愿王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的成就文,也就是第十八愿的阐释。
「光明遍照」就是第十八愿的成就文,在阐释之前,首先应该对於第十八愿的经文先来念一遍,这样才能清楚对照起来。
第十八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第十八愿总共有三十六个字,而「光明遍照」这两段经文有十六个字。十六个字可以对应第十八愿三十六个字的当中前面的二十八个字。
「光明遍照」的「光明」是指谁的光明呢?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设我得佛」的阿弥陀佛成佛的光明;因为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所以就有遍照的无量光明。
「十方世界」的「世界」就是指第十八愿所讲的「十方众生」的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的「众生」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十方众生的众生,
「念佛众生」的「念佛」二个字就是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的念佛。第十八愿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这个所谓的信、愿、行都涵盖在这一段经文「念佛众生」的念佛两个字当中。
「摄取不舍」显示「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利益,也就是现生所得的利益。
「摄取不舍」的「摄取」就是保护、救度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从始至终,是百分之百的,必定的、必然的,不可能有差错;如果不能够救度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成佛的话,阿弥陀佛是不能成佛的。现在阿弥陀佛早就已经成佛了,所以「摄取不舍」,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阿弥陀佛「取正觉」之後的功能作用,也就是有「光明」「摄取念佛众生」而永远不舍弃的这一种功能作用。如果还没有成佛的话,当然就没有这样的功能作用。
由此可见「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一段经文,也是在阐释阿弥陀佛的根本愿(第十八愿)。而且因为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才能够有这遍照十方的光明来摄取念佛的众生,如果阿弥陀佛都还没有成佛的话,遍照十方的光明哪里来呢?摄取救度十方念佛众生的功能又哪里来呢?因此,这「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同样也是阿弥陀佛的生命,也是这一句名号的内涵。
第三点、消文
也就是对这一句经文先做文字上的解释,这段「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的经文,显示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的目的,是唯有在摄取念佛的众生,对念佛的众生永远不离开、不舍弃,一直到他临终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不是念佛的众生就不摄取,就不在摄取不舍的范围里面。
什麽原因?什麽道理呢?是因为阿弥陀佛就是一尊无量光明的佛,阿弥陀佛本身就是光明,而且《阿弥陀经》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也就是说阿弥陀佛遍照十方世界的光明,是不受任何障碍的,因为不受任何人事物等等所障碍,才有摄取而且不舍离的功能。
进而言之,阿弥陀佛的光明与阿弥陀佛的名号是融合在一起的,成为名体不二,本体是光明,名号也是光明,可说「体光一体」、「名体不二」、「光号一如」,阿弥陀佛的「体、光、名」是一体的,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号也叫做「光明名号」。光明是无声音的名号,名号是有声音的光明。因此,任何众生只要念佛,就自然任运地与阿弥陀佛的光明亲,与阿弥陀佛的光明近,而阿弥陀佛的光明有消灭罪业、增长福慧、摄取救度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使他成佛的功能作用,因此,任何众生只要念佛,就自然任运地获得弥陀光明的增上缘。所以只要念佛,自然与弥陀的光明亲近,同时获得增上的功能,这是弥陀光明唯摄念佛众生的道理,并且念佛人与阿弥陀佛同时就具有「机法一体」的功德。
因此,念佛众生与弥陀本体功德不相离开。弥陀本体功德的光明,永恒照摄念佛人,由於不相舍离之故,因此念佛人自然获得弥陀光明永恒摄取不舍的利益。
「摄取不舍」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对念佛的众生在他平生的时候就已经在保护他们,一直到临终接引他们往生极乐世界,贯彻始终,保护摄取,没有舍离,所以说「摄取不舍」,这是从竖的来讲。从横的来讲,佛心是平等的,出家人念佛,阿弥陀佛摄取不舍;在家人念佛,阿弥陀佛也照样摄取不舍,不会因为出家在家而有不同;虽然高僧根机锐利,一念佛就心中清净,而一般凡夫俗子,烦恼业障深重,即使念佛还是妄想杂念纷飞,可是阿弥陀佛的摄取并没有不同,也没有差别,依然平等,所以「不仅平生之时即已摄取,直至临终仍然不舍」。
佛心是平等的,不管十方众生有信仰无信仰、有念佛没念佛,阿弥陀佛都想要救他。亦即阿弥陀佛愿救十方众生,都离开六道轮回,往生极乐成佛,不愿独留一个众生在六道轮回。可是佛心虽然平等,众生的根机却有亲有疏的差别,所谓「亲」就是他了解这个道理,相应这个法门;所谓「疏」则表示他还没有了解这个法门的道理,还不能相应这个法门。有一句话说:
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门虽广,难度无缘之人。
意思就是说,天下大雨,普润大地上所有万物,无论大树或小草都能吸收雨水,承受雨水的滋润,可是如果没有根,那再怎麽样的雨水都不能够得到滋润,也不能吸收。
「佛门虽广,难度无缘之人」,就是佛门广大,慈悲广度众生,可是如果不相信、不接受,那麽也很难来接引他、救度他,所以说难度无缘之人。无缘就是不相信、不接受。那也可以说:
弥陀虽慈,难度不归之人。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可是难度不归之人。我们不归信弥陀,不念佛,不愿生极乐,不接受弥陀的救度,那麽阿弥陀佛也对我们无可奈何,只有继续等待因缘成熟。法然上人有一首和歌说:
月光虽无处不照,唯宿仰望者心中。
天上月光虽然普照大地,无处不照,可是只有留在仰望月光的人心中,而一般的人对月光是无动於衷的,因此月光只有跟仰望者彼此感应道交。也可以说:
弥陀虽无人不救,唯与念佛者同在。
阿弥陀佛虽然没有一个人不救度,要救度所有的人往生成佛,可是唯与念佛者同在。所以人若不念佛就跟阿弥陀佛隔离,没有感应道交,没有心心相印,不在一起,但只要他回心愿意念佛就立即与佛同在了。
第四点、引用善导大师的解释
在善导大师《观经疏.定善义》也就是《净土宗圣教集》614页,善导大师对这段「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的经文,明确的解释说:「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可是唯独、唯有摄取念佛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念佛的话,就不在摄取之列。为了证明这个道理,善导大师以三缘:「亲缘、近缘、增上缘」来解释为什麽只有念佛才蒙受弥陀摄取不舍的理由,之後又下了结论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意思就是说,除了念佛之外的所有修行法门,譬如说戒定慧三学,或者是六度万行等等,如果跟念佛比较,那就望尘莫及,无法比较了,所以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之後善导大师根据净土三部经的经文来证明所言如实。这一些在这里就简略不说了。
接下来解释善导大师所讲的「三缘」。所谓「缘」就是因缘、缘分、关系或条件的意思。
第一是「亲缘」:所谓「亲缘」是说,念佛的众生与摄取的弥陀,有「亲」的关系。也就是念佛的众生与摄取的弥陀,彼此相亲相近,如影随形,恒在一起永不分离。善导大师说:
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这一段「亲缘」的法语如白话文一般,一看就懂。也就是众生口常称佛,佛就听到;身常礼敬佛,佛就看到;心常念佛,佛就知道。念佛跟佛光亲密接触,跟佛光互相融合在一起;如果不念佛,佛没听到,跟阿弥陀佛的光明没有接触,就跟阿弥陀佛的光明没有关系,就跟阿弥陀佛没有感应道交,这样一来,就跟阿弥陀佛不亲了,怎麽能够蒙受阿弥陀佛光明摄取不舍呢?
再者,众生与佛的亲,并不是因为众生有佛性所以跟佛亲,也不是因为众生发了四弘誓愿、修行三学六度所以跟佛亲,这一些都不是,而是因为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发下了「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第十八愿,所以,阿弥陀佛的成佛跟念佛的众生的往生是绑在一起、缺一不可的,也就是正觉往生、往生正觉是绑在一起的。因此念佛人和阿弥陀佛自然就有一体不离的亲缘的关系。
第二是「近缘」:
善导大师说:
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不管我们知不知道,或者有没有刻意想见佛,那都没关系,只要念佛,佛就自然而然地应现在我们的眼前,跟我们相亲相近,所谓的如影随形,一体不离。可能有人会想:我看不到啊!那是因为我们还有烦恼障碍住,阿弥陀佛巴不得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可是虽然看不到,我们一念佛,阿弥陀佛就应声而现了。就像一出生就瞎了眼睛的小孩子,他虽看不到父母,但父母会离开他吗?不会的。这个孩子在恐惧的时候,或者是想念母亲的时候,叫一声「妈!」他的妈妈就立刻应声「我在这里!」这个就是母子心心相印、感应道交。
其实,佛本来时刻都在十方众生的面前,就像无线电波,不论何时都在这个空间,可是如果不开机,电视影像就不会出现,一旦打开机,电视影像就会自然出现。所以只要念佛,佛就应现在我们的眼前。不论平生、临终,阿弥陀佛都常来、常守、常护、常迎念佛的人,所以念佛人与阿弥陀佛实际上是最亲最近的。如《观经》所说:「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第三是「增上缘」:
善导大师说: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这一段法语可以分三段解释。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也就是任何众生,只要念佛就能消除生生世世以来的罪业。我们旷劫以来所造作的罪业可说无量无边,尽虚空都不能容受,凭我们自己的力量要消除这一些罪业是绝不可能的,可是只要念佛,这一些罪业统统消除;如我们不念佛这一些罪业就不能够消除,就会永远地、继续地在六道的轮回当中,不能够出离。
第二段说:「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这个念佛人到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自然地亲自率领清净大海众菩萨,高高兴兴地来迎接他,如同《阿弥陀经》所说:「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第三句说:「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意思是我们即使生生世世的障缘再怎麽多,都无能障碍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如果能够障碍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那就无法做到摄取不舍,就如《悲华经》卷六所说的:「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所谓众生厚重烦恼。专行恶业,如是众生,诸佛世界,所不容受。如是众生,断诸善根,离善知识,常怀瞋恚,皆悉充满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摈弃,以重业故。」这一段经文意思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罪业太重,使得十方诸佛不能够无碍的救度,不得已而舍弃。然而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其光明远远超越诸佛之光,是诸佛光明不能及也不能相比的,因为弥陀的光明是如此的超越一切,所以弥陀的光明丝毫不受众生业障的障碍,因此才能够永不舍弃。
最後善导大师结论说:「故名『增上缘』也」。念阿弥陀佛这一句万德洪名,有无碍的光明作用,所以能够有增上的强缘,让我们离开娑婆往生极乐,快速成佛,不受任何障碍,这就是增上的强缘,有这增上缘,才能够摄取,同时永远不舍。
善导大师以这三缘来解释念佛人跟阿弥陀佛特别的关系。所以,接着善导大师就以比较的方式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我也曾经写了一首偈子做为譬喻:
摄取光明如月,专念弥陀如水;
摄取月光之影,恒宿专念之水。
第一段「摄取光明如月,专念弥陀如水」,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摄取光明如同天空中的月亮,众生专念弥陀名号,如同地面上的水,天上有月亮,地面如果没有水,月亮的影子显现不出来,地上虽然有水,天上没有月亮,水中也不会有月影。阿弥陀佛摄取光明就好像月亮,我们只要念佛,弥陀犹如月亮的光影,就会自然地映现在我们念佛众生的心水中。那如果水收藏在室内,没有放在外面,或者这个水,用盖子盖起来,月亮能够映照进去吗?就不能映照进去了。
第二段说「摄取月光之影,恒宿专念之水」,意思是阿弥陀佛摄取不舍的光明,「恒宿」,就是永远都和念佛的众生不相舍离,好像月和水、水和月是一体而不离的。当然,如果不是专念佛就表示这个水是盖起来的,一旦盖子打开,就表示他对这个法门的疑惑消除了,疑盖拿掉了,所谓理明信深、愿切行专,道理明了了,就能够专於这个法门的行持。我也曾经说:
弥陀忆念众生,众生忆念弥陀,弥陀众生,常相亲近,一体不离。
请问大家,阿弥陀佛有没有忆念众生?「有!」我们众生要不要忆念阿弥陀佛?「要!」如同做父母的有没有忆念儿女?「有!」做儿女的要不要忆念父母?「要!」如果能够这样相互忆念的话,弥陀跟众生、众生跟弥陀,就如月与影、影与月一样,所谓如影随形,相亲相近,而且是一体不离。月影跟水、水跟月影有没有离开?没有离开,就是一体不离,表示我们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我们任何众生是一体的,虽然阿弥陀佛是四智、三身、十力、四无畏,万德庄严的佛,而我们凡夫既没有证入三身,也没有转识成智,还是贪瞋痴业障具足的凡夫,而阿弥陀佛不是凡夫,凡夫不是阿弥陀佛,可是念佛众生却与阿弥陀佛一体不离,永不离开,等到我们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来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
那麽弥陀忆念众生,如果众生不忆念弥陀的话,能够摄取不舍,能够相亲相近、一体不离吗?是不能的。就好像父母忆念儿子,可是这个儿子如果没有把父母视为亲生父母,没有将自己视为自己父母的亲骨肉,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义子,如果这样的话,那种感情,那种心理状态,跟亲生的儿女、亲生的父母关系肯定是不会一样的。
阿弥陀佛发愿要救度我们,如果我们不能理解这个道理,不能理解阿弥陀佛是一尊主动地、平等地、无条件地要来救度十方众生的佛,而只知道有阿弥陀佛这一尊佛,有极乐世界的这个世界,也想要往生,虽然有念佛,可是认为还要再另外修其他法门来补助,才有把握往生,甚至误以为平常念佛要念到怎样的境界,临终的时候也要维持在怎样的心境才能够往生,如果执着要这样才能往生的话,我们能够全身心的、打自内心的、专一不二的忆念佛吗?不能。因为你把这亲生父母认为是外人,虽然认为他有爱心,可是在关系上,就没有这麽亲密的关系了。
所以,净土宗讲「唯(唯一)」、讲「专(专一)」,原因就在这里。弥陀忆念众生,众生忆念弥陀,是一对一的,这样的话,就能够一体不离。弥陀始终忆念众生摄取不舍,我们众生也始终忆念弥陀,也是念念不舍,而且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的:也就是不杂余佛、不杂余行。一对一,才能够一体不离。
所以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说: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第一句「弥陀身色如金山」,这句是依据《观经》第九观所说的「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的经文而写的。
「相好光明照十方」,这一句也是依据《观经》第九观所说的「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所以说「相好光明照十方」。
接下来,这一首偈最重要的就是下面这两句。「唯有念佛蒙光摄」,意思是充满大宇宙的弥陀光明,有什麽功能?有什麽作用呢?弥陀光明的作用与目的,就是《观经》所说的在於「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也就是「摄取念佛众生」。这段经文背後的意思是:没有念佛的众生就没有摄取不舍,有念佛就有摄取不舍。所以善导大师近一步断然地阐释说「唯有念佛蒙光摄」,只有念佛才能蒙受弥陀光明摄取不舍,如果不念佛就不蒙弥陀光明摄取不舍。显示光明与念佛,念佛与光明,是相感相应,彼此一体不离,永在一起。
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可是唯有念佛才能蒙受光明摄取不舍,背後的意义在说明,如果不是念佛的话,即使阿弥陀佛的光明,再怎样的遍照十方世界,也跟阿弥陀佛在这一方面没有感应道交,没有蒙受弥陀光明的利益。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是有道理的。因为阿弥陀佛的体、名、光,三者一体。念佛名就蒙佛光照。因为名与光是一体的缘故,所以善导大师说弥陀名号是「光明名号」。如果不念弥陀光明的名号,就与弥陀光明无关,自然不能蒙受弥陀光照。这就是有其因就有其果,无其因就无其果。
接下来,最後一句说「当知本愿最为强」,为什麽「唯有念佛蒙光摄」?原因就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阿弥陀佛念佛的根本愿是个强缘,能使所有一切念佛人都在他的佛光摄取不舍之中,所以善导大师说「当知本愿最为强」。
善导大师《般舟赞》也说:
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前面二句「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照十方」,这两句也是依据《观经》所说的「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根据这段经文所造句的。
重点也是在下面这两句。「不为余缘光普照」:这个「为」就是目的的意思,不是为了其他的缘、其他的目的而放普照的光明。阿弥陀佛放这一些普照的光明,有他唯一的目的。是什麽目的呢?
「唯觅念佛往生人」:唯独寻找念佛的人,摄取他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就是光明普照的目的,所以说「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比如说在黑暗的房间里,我们有一颗钻石突然掉了,不知道掉在什麽地方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把电灯打开。电灯一打开,房间都照亮了。但是,我们打开电灯,不是为了照桌子、照椅子,我们是为了找钻石。开灯是有目的的,也就是要找钻石。同样的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也是有目的的,是来寻找念佛的人。你念佛了,就摄取你、保护你,将来接引你往生极乐世界成佛。
善导大师《般舟赞》又说:「一一光明相续照,照觅念佛往生人。」
「一一光明相续照」也就是《观经》说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这遍照十方世界的光明,也是恒照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永远不间断、永远不熄灭的光明。阿弥陀佛的光明也叫做无量光、无边光、不断光,无量的光明永远照耀三世,无边的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不断的光明相续不间断的照耀,由於弥陀光明照耀十方三世永无间断,所以善导大师说「一一光明相续照」。
「照觅念佛往生人」:「觅」是寻找,仔细地找,找不到就誓不罢休,就像独生的儿子丢掉了,就到处找,向着四方八方去喊:「儿子啊,你在哪里?快点回家来,过家里的温暖、安定的生活。」虽然四面八方地喊,但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儿子。一旦儿子回应说「我在这里」,就找到了。
阿弥陀佛的光明向十方世界普照,他在呼唤我们。佛的光明,就是佛的名号,也就是佛的心愿、佛的心声、佛的呼唤声。阿弥陀佛十劫以来,到今日今时,恒常不间断地在呼唤十方众生说:「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称念我的名号,回归我的净土,跟我一样成佛,不要再继续六道轮回,造罪造业受苦受难。」如果我们众生回答:「阿弥陀佛!我在污染的娑婆世界造罪造业受苦受难,我要念佛回归清净安乐的极乐世界!我要跟阿弥陀佛一样的成佛。」这样阿弥陀佛就找到我们了,所以叫「照觅念佛往生人」。
第五点、光明遍照文,显示六个特色
这段经文显示六个特色:
(一)显示要弘废立的特色;(二)显示全凭他力的特色;
(三)显示机法一体的特色;(四)显示平生业成的特色;
(五)显示万机平等的特色;(六)显示容易殊胜的特色。
(一)显示要弘废立的特色:「要」是指要门,也就是定善跟散善。「弘」就是指弘愿门,也就是念佛。
善导大师对这一段经文的解释说:
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又说: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同时又在《观经‧流通分》解释说:
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所谓「杂善」,就是《观经》「正宗分」所说的定善跟散善,《观经》是以定善跟散善来统摄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善导大师说「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等於是说定善、散善以及释迦牟尼佛一代所说的其他所有法门,都与念佛「全非比较」,而且「唯摄念佛」的人,不摄取修行定善跟散善等其他法门的人,这就显示定善散善之外,有非定非散的念佛。
凡是念佛的人,佛光都平等摄取不舍,不是念佛的人,佛光不会摄取不舍。
这就是废跟立的极要,这极点重要的也显现在《观经‧流通分》的付嘱文以及善导释(善导大师的解释)。
(二)显示全凭他力的特色:往生弥陀净土,完全依凭弥陀光明摄取,念佛人在弥陀光明摄取当中,就如同乘坐在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上,完全任凭大船的行驶,我们只要念佛便可,不需要做什麽,是轻松、自在、安乐、快速的。所以「摄取不舍」就有显示是全凭他力的净土宗的特色。
龙树菩萨《易行品》就说: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又说:
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礼自在者。
龙树菩萨在《易行品》中以「乘船」来比喻「本愿称名、佛光摄取」这个法门,说我们这个法门是「易行道」,如同「乘船则乐」。意思是说,就好像我们从此岸要到彼岸,如果是坐船的话,会是什麽样子呢?就完全不需要自己走路,不需要自己游泳,不需要自己费功夫,完全都是依靠这艘船,一旦坐在船上,从此岸到彼岸都靠船的力量,不是靠我们自身具备什麽条件,具备什麽力量;只要好好坐在这艘船上,不离开这艘船,时间一到就会到彼岸。这就是所谓的「外力」,也就是「他力」。「船」就比喻这句弥陀名号,所以弥陀名号也就是本愿船,我们念佛就好像坐在船上,只要专一念佛,只管念佛,就已经坐在阿弥陀佛的愿船上了。坐上这艘船,位尊如皇帝固然能到达彼岸,即使乞丐或者犯人,坐上这艘船,照样也能到达彼岸,统统都能到达极乐世界。因为本愿船是平等的,没有差别条件,没有种种门槛。所以,龙树菩萨在《易行品》用一首偈子来形容、比喻说:「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礼自在者。」
「乘彼八道船」,八正道是成佛的正因,如果以圣道自力法门来讲,要成佛必须经过八正道的修持过程,但是这句六字洪名就涵盖了八正道的修行与功能,所以说「本愿称名」就是「乘彼八道船」,就能度脱难度的生死大海。要想得度三界六道轮回,非常困难,但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像坐在弥陀的愿船上,必定能够轻松、容易、快速地从娑婆的此岸到涅盘的彼岸,所以说「能度难度海」。这个「能」,显示「他力」,显示「必定」,也显示「轻松、安乐」,因而龙树菩萨说「如同乘船则乐」。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乘坐这艘弥陀名号的八道船,龙树菩萨说「能度难度海,自度亦度彼」,不只是度脱自己,将来也能度脱他人,而且是自在无碍,所以说「我礼自在者」。
龙树菩萨用乘船来比喻念佛,比喻佛光摄取,就显示完全他力、纯粹他力。往生完全是靠阿弥陀佛的摄取不舍,不是靠我们,我们只不过是安分守己地坐在船上。所谓安分守己,就是我们「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永不改变,就这样而已。至於要驾驶,要加油,都不是我们的事,这艘船也不是我们花钱买来的,也不用花钱买船票,不用排队过关卡、受检验,都不必。只要我们真的愿生弥陀净土,而依各人的根机来专称弥陀佛名,当下就已经坐在弥陀的本愿船上了,当下就已经蒙受弥陀的摄取不舍了。所以,从此岸到彼岸,从娑婆到极乐,丝毫都不是靠我们的力量,这就是纯粹他力、完全他力。
因此,乘船本身就显示毫无造作,不假自力的功用,所以说「全凭他力」。
渡越大海,单靠己力,种树,等树长大,再伐树取材来作船,如此费工夫太迟;借船渡海就快,比喻佛力。弥陀本愿大船,可以让我们明朗愉快地渡过生死苦海。譬如小儿危难大叫,父母一闻急来救援;众生即使临终才念佛,弥陀神通自然迅即来迎接。「自力他力,一迟一速,如天渊之别(天壤之别)」
又如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所说: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又说: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三)显示机法一体的特色:《观经》第八观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是「众生念佛,佛在众生心中」的意思,有「身心功德,机法一体」的自然功能。
《观经》第九观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是「佛念众生,众生在佛心中」的意思,有「彼此三业,机法一体」的自然功能。
佛在众生心中,是机法一体;众生在佛心中,也是机法一体。这二者,有其一,便已是机法一体,稀有、殊胜、可贵。
我们都是念佛人,阿弥陀佛的光明永远摄取不舍,而有「弥陀众生,机法一体」的自然功能。可以说:
弥陀功德纳入我心,弥陀光明摄护我身;
弥陀在我信心内,我在弥陀光明中;
佛入我心,我入佛心,如火烧木,一体不离。
弥陀与我共起卧,共出入,如影相随,不相舍离。
所以念佛人与阿弥陀佛,就有这种「佛凡一体不离」的功能。
(四)显示平生业成的特色:就是往生决定,既然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那就显示必定往生,必定离开六道轮回,必定会成佛,常没常流转的罪恶生死凡夫,只要一念发心念佛,就永远被摄取,往生决定,毫无障碍,所以说「平生业成」。
也就是在平生的时候,已经确定必定往生极乐世界,不必等到将来或临终,让我们现在就获得大安心大满足,没有忐忑不安。
这「平生业成」是佛教中最巨大无极的利益,也正是念佛人最大的期盼与最高的安心。在平生念佛之时,往生都已经决定了,不再继续轮回了,岂不是让我们大安心、大满足吗?
因为念佛人蒙受弥陀光明摄取不舍,知道生死大事已经了脱。如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所说「业事成办」、「不断烦恼得涅盘分」,又如印光大师所说「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又如同佛陀的时代,凡是证得阿罗汉果的弟子,往往都会说出相同的语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後有。」有这样的大安心、大满足。
如果不晓得阿弥陀佛的悲愿、无条件救度、光明摄取不舍,我们虽然念佛,必定还在勇猛精进苦修锻链,努力追求那「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梦寐一如」的境界,但是一方面勇猛苦修锻链做不来,还担心临终能否正念。一生忐忑不安,甚至退转。
若无弥陀光明摄取不舍,我们哪能信心欢喜、欢喜踊跃的安心在这一句名号上呢?
(五)显示万机平等的特色:论五乘的众生,上至等觉的菩萨,下至阿鼻地狱的众生,是千差万别的;但只要念佛,便能够平等蒙佛光明摄取,平等往生极乐成佛。
这就是一句弥陀名号,让万种根机,平等无差别。
换一句话说,万种根机,因为称名而毫无差别。万机成一机,一因一果。
若不念佛,万机非一机,多因多果,往生胎宫,花开时间各不相同。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说: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六)显示容易殊胜的特色:容易,也就是显示净土宗的修行是极其容易的,不管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环境、任何心境,都可以念佛,都方便念佛,没有忌讳、没有障碍,乃至於动物,像鹦哥也能念佛,或者其他的动物也能够因为听佛号而往生极乐世界,乃至一辈子没有学佛、念佛,到临终了,躺在病床上,也能够念佛往生,或者是听闻佛号而往生极乐世界。这岂不是在修行上来讲,是极其简单容易的吗?
殊胜,所获得的功德境界又是极其的高超。为什麽?能够离开轮回,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成佛,这岂不是境界非常的高超?也就是功德非常的超越。只是念佛而已,就有这样的殊胜功德,所以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就说净土宗念佛的法门是「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而印光大师也说:「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弥陀诞大家都在念佛庆祝,今天的开示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人人念佛、人人蒙佛光明摄取不舍,直到往生成佛。
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2021年「弥陀诞」开示,讲於台北净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