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的核心(二)
──慧净法师2017年7月22日讲於圆光假日佛学班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学员、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
第十八愿在四十八愿当中,是属於「根本愿」,简称「本愿」,也可说是「愿王」,所以也称为「本愿王」。如果没有第十八愿,就没有净土宗的教理、没有净土法门、没有净土宗,也没有成正觉的阿弥陀佛,没有极乐世界。因此,可以说,第十八愿就是净土宗的根源,是极乐世界的本体,同时也是我们的生命,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唯有依此方能得到解脱。
佛出世间,就是为了救度众生,就是为了使众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了解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但是由於烦恼、业障的蒙蔽,因而轮回六道。如此轮回是冤枉的,应该解脱,应该回归佛性的故乡。那麽,如何解脱轮回呢?如何回归佛性涅盘的家乡呢?唯有净土法门,唯有第十八愿。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能够使十方众生都得离苦得乐的,就在「第十八愿」。因此,第十八愿不仅是阿弥陀佛的本怀,其实,第十八愿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
由於净土法门来自净土三经,净土三经来自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来自於根本愿,就是第十八愿。换句话说,第十八愿不仅涵盖了四十八愿,也涵盖了净土三经,是净土教理、净土宗的本体,因此才说第十八愿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
从这一点来讲,第十八愿就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人间的目的,同时,也是十方诸佛的本怀,因为佛佛道同。佛出现世间,无非要让众生「离苦得乐」—离生死轮回之苦,得涅盘不生不灭之乐。
第十八愿也是我们的本怀,也是我们十方众生的救主。我们不是为了学佛而学佛,不是为了出家而出家,也不是为了修行而修行,都不是。都是为了解脱我们的生死轮回,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获得涅盘,进入不生不灭。这也唯有依靠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所以第十八愿也是我们众生的本怀,是我们众生的救主。
没有第十八愿,我们获救无门,我们解脱无望,即使学佛,也只不过是结一个缘。如果没有弥陀救度的话,我们下辈子依然会在六道里面轮回,在轮回中,想要生生世世都能生而为人,生生世世都能遇到佛法,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既然今生今世获得人身、闻到佛法,就要把握,依靠佛说的净土法门来解脱、来获救、来成佛。
我们学佛的根本目的,就是今生今世要脱离轮回,成就佛道。有一个法门,能够当生成就,一世圆满,那就是净土法门,就是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是「超世愿」,「超世」就是超越十方三世诸佛,十方三世诸佛所没有的,阿弥陀佛有,在哪里?就在第十八愿。四十八愿如果没有第十八愿的话,就不能成为「超世愿」,有了第十八愿,阿弥陀佛才能成佛。
为什麽说第十八愿是「超世愿」呢?这必须有根有据,所有的根据,都必须依据佛说的经典。在《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的因地,也就是法藏菩萨的时候,他就亲自说:「超发无上殊胜之愿」。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是超越的,他的无上殊胜之愿,是超越十方诸佛的。在发了四十八愿之後,他又发了三个誓愿,第一个誓愿就说:「我建超世愿」—我的四十八愿是超越十方三世诸佛的。
此外,有一部经叫做《弥陀偈经》,很简短,没有长文,都是以偈语的形态来显示,其中就有说「发愿踰诸佛」,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所发的愿,超越十方诸佛。
而《无量寿经》总共有五本不同的译文,叫做「同本异译」,其中一本叫做《大阿弥陀经》,经文就说:「法藏菩萨所发的愿是洞视、彻听、飞行,十倍胜於诸佛。」洞视就是天眼通,彻听就是天耳通,飞行就是神足通,也就是涵盖六种神通,表示他的三明六通要胜过十方诸佛十倍以上,所以说「十倍胜於诸佛」。
经中也说:「智慧、说经、行道,十倍胜於诸佛。」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成佛的话,他的智慧、讲经说法、行道度众生,都要胜过十方诸佛十倍以上。又说:「顶中光明,绝胜诸佛」,阿弥陀佛头顶上的光明,胜过十方诸佛,是十方诸佛所不能相比的,所以说绝胜,绝就是绝对,绝对就是超越一切,不能与之相比。
经中又说:「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这是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光明的说明。释迦牟尼佛说,阿弥陀佛的光明,在十方诸佛当中,是最尊贵的,是第一的。当然,第一还有第二可以相比较,可是无比,那就是十方诸佛的光明,都无法跟阿弥陀佛的光明比较,所以说「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
释迦牟尼佛另又进一步用最崇高的字眼,来说明、称赞阿弥陀佛的光明,他说:「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光明,在十方诸佛之中,是属於王。我们晓得,一个国家最尊贵的就是国王,其他的跟国王都不能比,不论再怎麽样的尊贵,譬如说宰相,右宰相、左宰相,或者是上将军、大将军,地位再怎麽崇高,跟国王都是不能相比的。
在这里,释迦牟尼佛以国王的至尊来形容阿弥陀佛,不但如此,进一步又说,「光明中之极尊也」,在十方诸佛的光明当中,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最尊贵的,达到顶点,没有比它更殊胜的了,以上这些是《大阿弥陀经》里面所讲的。
还有另外一部同本异译,叫做《平等觉经》,其中,释迦牟尼佛也说:「弥陀光明,胜於诸佛光明,百亿万倍。」释迦牟尼佛说,阿弥陀佛的光明,胜过了十方诸佛的光明,百亿万倍以上。
而在《无量寿经》本身,释迦牟尼佛也这麽说:「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无量寿佛」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的光明,都不能跟他相比。又说:「其佛国土,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不论清净、光明、庄严,都是远远超越十方一切诸佛世界的。
刚刚所引用的,都是经文,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也是法藏菩萨所发愿的,这些都在表示,无论从光明来讲、从智慧来讲、从三明六通来讲,阿弥陀佛都远远超越了十方诸佛。
怎麽这样讲呢?不是佛佛道同吗?佛性、法身只有一个,如果有两个的话,就奇怪了。是的,从平等门来讲是不二的,都是一样的。《华严经》就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就是一切众生的心,跟十方诸佛,以及十方众生,这三个是一致的、一样的、平等的,没有两样的。
《金刚经》也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是在讲佛性人人都相同,没有两样,在佛不增,在凡不减,这是从平等门来讲的。可是,从差别门来讲,自因地发愿、修行、到最後成佛,每一尊佛所发的愿跟所修的行,都不一样,各有差别。
若从差别门来讲的话,那麽,阿弥陀佛就超越十方诸佛了,为什麽呢?因为阿弥陀佛有为十方众生发下四十八个大愿。这四十八个大愿,是经过法藏菩萨详细考察二百一十亿个佛土,采取里面最善的、最妙的,把所有佛土中最精华的,浓缩成为极乐世界。经过这样的考察,之後再加上法藏菩萨自己的理想跟智慧,又经过五劫的时间思惟,才思考出这四十八个大愿。这四十八个大愿,涵盖极乐世界、涵盖他本身的成佛、以及涵盖他成佛之後,他这一句名号救度众生的功能、力用。
为了要完成这四十八个大愿,法藏菩萨又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经过那麽长的时间,修非常多的法门,累积无量无边的功德,最後,愿跟行都圆满、完成了,才成就了极乐世界,成就了阿弥陀佛本身,成就了这一句名号。由於因地的愿跟行不一样,导致法藏菩萨成为阿弥陀佛的时候,无论智慧、光明、救度众生的威神功德,都远远超越十方诸佛。所以,从差别门来讲,就有显着的不同。
进而言之,由於法藏菩萨在因地所发的愿特别地广大,因此,在他成佛之後,所救度的众生,也同样特别地广大。也就是说,十方众生都能够被阿弥陀佛所救度,因为在他的愿跟行当中,就已经完整、圆满地具备救度十方众生的功德、功能与力用了。如从结论来讲,他的功德、功能、力用、作用在哪里?就在这一句名号。
这句名号,一看,虽然只是六个字,一听,只是个声音,可是它涵藏着阿弥陀佛的本身在里面,涵藏着极乐世界的所有功德、功能在里面。所以,这句名号跟阿弥陀佛是一体的,跟极乐世界也是一体的,名体一如。也就是说,极乐世界也好,阿弥陀佛本身也好,以及这一句名号也好,都是一体的,都是在一起的,都是互相融通,没有隔阂,没有障碍的。
说到这一点,就必须以《华严经》四种法界当中,「事事无碍」的法界来说明,「事事无碍」法界,最能够解说阿弥陀佛本体、极乐世界、以及这一句名号的一体性。对我们凡夫来讲,凡夫的身体跟名字是各自分开的,在远远的地方念我们的名字,我们听不到,不但如此,我们的身体跟环境也是隔开的、不能融通的、互相障碍的。可是,对佛来讲,他的依正二报—依报的环境、佛土跟正报的身体,是在一起的,一体无二的,所以说「依正一体」「名体一如」。
由於阿弥陀佛的名跟他本身是一体的。因此,只要我们专称弥陀佛名,就全部接收了阿弥陀佛正报跟依报的功德。换言之,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愿,以及所修行的功德,我们只要专称他的名号,就统统都领受了,统统接纳了。为什麽阿弥陀佛要以他的名号来度众生,道理就在这里。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本身所有的功德,依报正报的结晶、精华,全部都在名号里面。
同时,众生念佛也是最容易的,因为不管出家在家、圣人凡夫、善人恶人、根机高或根机低,都可以念佛。如果不是念佛的话,不一定每一个众生都做得来、修得起,所以念佛使十方众生平等。如果不是念佛,十方众生就不能平等,为什麽呢?出家、在家就不平等,根机高、根机低也不能平等,还有圣人和凡夫,一个超凡入圣,一个还在六道轮回,当然也不能平等。可是,这些千差万别的众生、千差万别根机,如果统统念佛的话,是不是就都平等了呢?是的,就平等了。
阿弥陀佛把一句名号,赐给十方众生,使得十方众生都拥有了成佛的功德,虽然现在我们是在因地修行,可是有了成佛的功德之後,那麽我们就会怎麽样呢?就会成佛。因为我们在因地,就已经具备了佛的功德、能量,这一辈子是因,下一辈子是果,到了下辈子,我们就能够成佛。
接下来,我们就一句一句来稍微解释第十八愿。第十八愿的第一句就是四个字「设我得佛」。大家不用看稿,就听我讲。
「设我得佛」是什麽意思呢?阿弥陀佛要成佛之前,也就是法藏菩萨所发的四十八愿,每一个愿,一开头都有「设我得佛」这四个字。这显示他是先有一个条件、有一个约定,跟谁约定呢?跟十方众生约定。什麽约定?什麽条件呢?也就是十方众生能够往生成佛,他才成佛,这个条件不完成,他就不成佛。跟众生这样的约定,立下这种条件,这也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地方。
「设我得佛」的这个「设」,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假设或者如果的意思,这是有前提的、有目的性的。也就是说,他的成佛,不是为了自己成佛而成佛,他是为众生而成佛。他的成佛,完完全全是为了救度众生。如果不是为了救度众生,他也未必要成为这样的一尊佛。所以这个「设」,就是有个前提、条件,必须要达到他所设定的目的,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之前,他就不成佛。
所以说,「设我成佛」,假设我成佛的话、如果我成佛的话,必须要使十方众生怎麽样怎麽样,如果不能使十方众生怎麽样怎麽样的话,我就不能成佛,就要继续再修,达到能够使众生怎麽样怎麽样,我才成佛。当然,按第十八愿所讲的,就是要使十方众生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所谓「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假设不能使念佛的众生往生,那麽我就不成佛,以「不取正觉」表示他必定成佛的决心。「设我得佛」就是有这样的前提。
再进一步讲,「设我得佛」,假设他成佛了,他要成为怎麽样的一尊佛呢?简要来讲,他如果成佛的话,他要成为一个光明摄取的佛。怎麽说呢?在《阿弥陀经》中,就对阿弥陀佛有一段解释,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那麽,岂不是说,法藏菩萨一旦成佛的话,他是要成为一尊无量光明的佛。
再进一步解释,「阿弥陀佛与诸众生的寿命,都是无量无边阿僧只劫」,那岂不表示,阿弥陀佛同时也是一尊无量寿命的佛,其背後具有一种含义,也就是要使念佛的众生往生极乐之後,也跟他一样,成为一尊无量寿命与无量光明的佛。
阿弥陀佛这一种光明,在《阿弥陀经》中就解释为「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遍照十方世界无量的光明,完全没有障碍。那麽,是怎麽样没有障碍的呢?在《观无量寿经》中就有解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遍照十方世界的光明,能够摄取念佛的众生,完全没有障碍,所以才说「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保护念佛的众生,让他在平生的时候,消业障、增福慧、保平安,而在他要临终的时候,能够不让他有所障碍,使他顺利往生极乐世界。譬如说,旷劫以来烦恼的、业障的障碍,冤家债主的障碍,或者是魔的障碍,都能够因为光明的摄取,使他不受种种不同障碍,这就是「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再进一步讲,他这个光明有两种作用,一种是调熟,一种是摄取。也就是在众生还没有信佛念佛的时候,就来调熟他,使他能够信佛、念佛。一旦他信佛、念佛了,那麽就摄取他、保护他、看着他、等待着他,将来接引他,使他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就光明来讲,就有这两种—调熟光明跟摄取光明。
这个若以太阳光来比喻,当水果还没有成熟的时候,阳光先来调熟它,让它由青转黄而成熟,等到它成熟了,就摄取它,直到有一天,它就自然地掉下来,让我们能够食用。阿弥陀佛就是以光明来调熟众生、摄取众生,救度众生毫无障碍。
一般来讲,光明是从内心散发出来的。那麽,内心就是智慧,就是般若、就是空性。有了般若的空性,显露出来的外相,就是清净的光明。所以,这个光明,同时也是阿弥陀佛智慧的外相。同时,智慧当中,也涵盖着慈悲,慈悲越广大,显示光明的功能越高超。
阿弥陀佛的名号,叫做「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他的本体,他的本体又是光明,本体、光明、名号,三者一体,所以,这一句名号也等同是光明,因此,这一句名号,叫做「光明名号」。这一句名号有声音,是有声音的光明,而光明本身也是名号,是没有声音的名号,名号跟光明是一体的,所以叫做「光明名号」。
阿弥陀佛以光明名号来摄化、引导、救度十方众生,因此,善导大师对於第十八愿,又有另一种解释,怎麽解释呢?他说:「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意思就是说,「弥陀世尊」──世尊就是佛、如来,「本发深重誓愿」──他在因地、因本所发的深重誓愿,总共有四十八个,善导大师把它归结在第十八愿。所发的四十八个深重的誓愿,统统在讲什麽呢?在讲「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以这一句光明名号来救度十方众生。
「但使信心求念」—只要我们信受第十八愿,念佛必定获得弥陀保护,念佛必定往生弥陀净土。有了这样的信心之後,不管我们求什麽,就专一地念这一句名号便可以了。求现生的消灾免难,求未来的往生净土,都只要专一念这一句弥陀名号,就绰绰有余了。也就是不用离开这一句名号,再去诵念其他的经典、修其他的法门,持其他的咒语,或者念其他佛菩萨的名号,简而言之,专一念这句光明名号就可以了。
「上尽一形」──如果是平生的根机,现在就遇到这一个法门,那麽现在开始,一辈子就专一求念。如果是临终的根机,「下至十声、一声」,那也一样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为什麽呢?因为「以佛愿力,易得往生」──由於有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强大的力量、强大的增上缘,所以就很容易往生,往生就不困难,假设离开这一句弥陀名号的话,那麽往生恐怕就不容易,就有困难了,因为没有增上缘。
所以在这里,善导大师就说,这一句名号就是光明名号,第十八愿就是以这句光明名号来救度十方众生的,这是善导大师在他的一部书,叫做《往生礼赞》里所讲的。
在《往生礼赞》中,善导大师又把《阿弥陀经》所讲的「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跟《观无量寿经》所讲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两段经文融合在一起,做一个解释。怎麽解释呢?他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彼佛」就是指阿弥陀佛,「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是《阿弥陀经》所讲的,而「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是《观无量寿经》所讲的。也就是说,这遍照十方世界无所障碍的光明,它的功能、它的目的在哪里呢?在对念佛的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因为有这样的功能、力用,所以这一尊佛叫做阿弥陀佛。
意思就是说,什麽叫做阿弥陀佛呢?阿弥陀佛就是以他没有障碍的光明,来对念佛的众生摄取不舍。如果不是念佛的众生,那就没有受到阿弥陀佛无碍光明的摄取,就跟阿弥陀佛的无碍光明没有关系,因为他并没有念佛。所以说,这个无碍光明,只关爱、寻找、保护、摄取念佛众生。
善导大师又在另一部《观念法门》书中,对弥陀的光明名号、与它的功能,作一个简要地解释。怎麽解释呢?他说:「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意思就是说,只要有专一称念阿弥陀佛的众生,阿弥陀佛的心光,就永远不间断地照射这个念佛人,而且「摄护不舍」—保护他,永远不嫌弃他、不嫌厌他、不抛弃他、不忘记他,一直到临终接引他到极乐世界。「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如果没有专一念佛,而是修其他法门的,那就不在阿弥陀佛的光明照耀当中了。
这是善导大师的解释,这个解释很合乎逻辑。因为,阿弥陀佛的光明是跟他的名号在一起的,那当然了,阿弥陀佛就是光明,名号就是他的本身,所以也可以说,他的名号就是他的光明,他的光明就是他的名号。那麽,如果没有念他的名号,怎麽可能受到阿弥陀佛无碍光明的照耀、保护呢?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最尊第一无比,十方诸佛所不能及」的光明,就在名号里面,只要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就受到弥陀光明的照耀,同时,我们的身上,也都会散发着阿弥陀佛的佛光。我们念佛的人,身上都在放佛光,念佛人就好像什麽呢?好像一根大的蜡烛,也可以说是如同金山、如同须弥山那麽大的火炬。
念佛人身上都在放光,各位莲友,大家有没有看到?没有,为什麽没有呢?有一句话说:「烦恼障眼虽不见,大悲无倦常照我。」我们的眼睛是什麽样的眼睛呢?是凡夫的眼睛,被我们的烦恼跟业障盖住,当然看不到另外一个境界,那是很自然的。
也就是说,佛菩萨的境界,或者灵界鬼神的境界,我们就看不到,我们只能看到我们的这个时空,我们的时空就是所谓的「四维时空」──三维的空间(上下、左右、前後),一维的时间。在这个时空当中的景物,我们能够看得到,离开这个四维时空之外的境界,我们就看不到了。
由於时间的关系,我们讲到这里。接下来还是休息十五分钟。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