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三)
──慧净法师 2021 年 11月21日讲於台北净宗寺
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接下来就第三段法语稍做讲解。
第三、《往生礼赞》说: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这段法语是善导大师把《阿弥陀经》「光明无量」之文,以及《观无量寿经》的「光摄念佛」之文融合在一起解释。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阿弥陀经》的经文,「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是《观经》的经文。善导大师说之所以名为阿弥陀佛,第一是因为阿弥陀佛有无量的光明;第二是因为这无量的光明具有不受任何障碍的功能,所以也是无碍的光明;第三是因为这无量的、无碍的光明,目的是在救度念佛的众生,因此这尊佛才名为阿弥陀佛。善导大师以这段法语,彰显第十八愿的密意。
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问:「舍利弗,彼佛何故号阿弥陀?」接下来就回答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观经》的经文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善导大师把这两段经文揉合,然後写成这样的一段法语。
这段法语与二段经文几乎相同,所不同的是加了「唯观」两个字。由於有「唯观」两个字,才能明白地显露出第十八愿的密意,因为第十八愿只讲念佛,而且这句名号又是光明名号。
「彼佛光明无量」,阿弥陀佛这尊佛为什麽名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到什麽程度呢?所谓「无量」是大到没有范围,是整个宇宙十方世界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里面,而且阿弥陀佛这种照十方国的无量光明,到处通行无阻,没有任何的障碍,所以说「无所障碍」。
「障碍」有两种,有外障跟内障。外障就是有形的,譬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乃至铁围山、地狱等。内障就是我们的贪瞋痴烦恼、深重的罪业、冤家债主、天魔外道。阿弥陀佛光明的照射是无所障碍的,既不受有形所障,也不受无形所碍。
这些光明起什麽作用,有什麽目的呢?就是善导大师这里所讲的「唯观念佛众生」,唯独观察、寻找念佛的众生。寻找十方宇宙之中到底有哪一个世界、哪一个国度、哪一个众生在念阿弥陀佛,等找到念佛众生的时候,就以无碍的光明永远照耀他,保护他,将来接引他到极乐世界,这叫「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因为阿弥陀佛的光明有这样的作用,所以这尊佛才叫作「阿弥陀」。因此,「阿弥陀」的定义就是以光明来摄取念佛的众生,永远不舍离。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是以「光明」来观照、寻找、保护、接引、救度念佛的众生,因此这尊佛才叫做阿弥陀佛,如果不是「唯摄念佛众生」,这尊佛就不叫阿弥陀。如果我们念佛,阿弥陀佛光明不摄取我们,他就不叫阿弥陀佛;如果不念佛,却能得到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那也不叫阿弥陀佛。
所以,阿弥陀佛摄取、救度我们,不是观别的,「唯观」我们是不是念佛,不观我们罪业深浅,也不观我们智慧高低,也不观我们功德大小,他唯观我们是否念佛──「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不论罪业大、罪业小,出家、在家,功德深、功德浅,智慧、愚痴,任何人都可以念佛,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念佛众生」。
如果不是念佛,而是杂修杂行,就不蒙受弥陀的摄取不舍。为什麽?第一,从第十八愿来讲,第十八愿只讲「乃至十念」的念佛,没有讲其他杂业杂行。第二,从名号来讲,名号本身就含有光明,所以称念名号就跟光明有接触。如果不称念弥陀名号,跟弥陀的光明就了不相干了。
「摄取不舍」,就是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我们临终,光明都不离开我们,不舍弃我们,不嫌厌我们,到我们临终就会显现来迎。这种念佛的众生,如果他本身是有愿生之心的话,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本身没有愿生之心,那就不一定。不过他能够认定这句名号功德的伟大,凡事都能够求念这句弥陀名号,往往也会有愿生之心。如果说平生没有愿生之心,可是常常念佛,阿弥陀佛光明摄取不舍,临终显现来迎接他的时候,一看到阿弥陀佛巍巍的佛相与佛光,心中的苦恼恐惧消除,对弥陀极乐的依正二报顿时产生向往之心,那个时候也能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从阿弥陀佛的名号当中,就可以了解阿弥陀佛存在的目的、功能,以及与念佛人一体不离的亲密关系。可知,「摄取不舍」就是阿弥陀佛的名义。
第四、善导大师《观经疏》说:
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因为有前面这几种道理,所以显现出弥陀光明普照十方世界,自然摄取念佛之人,可是如果不是念佛的话,就与弥陀光明不相应,而不蒙弥陀光明摄取。只要我们念佛就与佛光相应,就接触佛光,蒙受佛光的利益。
比如说房间有日光灯,每盏日光灯都有各自的开关,不打开开关,日光灯就不会亮。念佛就像按开关,开关一按,日光灯就亮,不假自求;念佛放佛光,也是任运自然。
第五、《观念法门》说: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这个「但」跟「唯观」的「唯」意思是一样的,也是「专」的意思。如善导大师所解释的,弥陀光明唯观念佛众生,唯照念佛众生,唯摄念佛众生,不摄非念佛众生。
这段文讲得很清楚,只要是专念阿弥陀佛的众生,不论原来是什麽身分,是圣人、善人,还是凡夫、罪人,识字、不识字,会不会诵经,这一切都不论,只要回心专一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叫「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
不论何人,只要「专称弥陀佛名」,阿弥陀佛都平等无差别无条件的保护救度,永不舍弃。因为阿弥陀佛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佛,善乐之人都要救了,何况罪苦之人。意思是说,专念阿弥陀佛的人,阿弥陀佛的光明会永远照耀着他,保护着他,救度着他;若是没有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没有照耀、保护着他,将来也不可能接引他往生极乐世界。
可知,弥陀光明与念佛众生,念佛众生与弥陀光明,彼此一体,相融相即,不相舍离。就好比月亮高高在上,却是可以照着千江万水,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但是,假使没有水,或者水是盖着的,这样月影怎麽能够进入呢?所以,我们要将心中的盖子打开,来接受阿弥陀佛救度的月影,这样阿弥陀佛的月影和我们众生的心水永远都结合在一起。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阿弥陀佛的心地光明,日夜不间断地照耀着念佛的人。
光明有「心光」与「身光」两种,摄取不舍的光明是心光,就是佛心所起的光明;以佛慈悲摄受之心所照烛的光明,叫做「心光」,这里是指阿弥陀佛的心光。
阿弥陀佛的心是包含慈悲和智慧的,如《观经》所讲的:「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说:「佛光明是智慧相。」
凡是念佛人都相应佛心,佛心以慈悲为体,所以照摄念佛人的大悲光,有「心光」的称呼。因为念佛合乎阿弥陀佛的心愿,所以「心光摄护不舍」。若念其他佛号、其他咒语、学其他法门,阿弥陀佛的光明就不照摄。为什麽?因为名号就是光明,只要起心动念念这句名号,就自然跟阿弥陀佛的光明相接触;如果不念这句名号,就没有这种光明,因为没有跟这句名号相接触。道理是很显然的。
阿弥陀佛的心光就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智慧所流露出来的光明,他有一个目的,就是「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功能就是念佛众生就蒙光摄取不舍。
佛的心是怎样一种境界呢?《无量寿经》说:
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
又说:
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这两首偈是在说明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广大、微妙殊胜、无上的威神功德,大乘菩萨也好,小乘声闻、缘觉也好,都不可能了解佛心的境界和佛光的功能。因为大乘、小乘圣者的境界,跟佛的境界相比,相差非常遥远。
生盲引路喻
好像一出生就瞎眼的人,他自己都不能自由自在地走路,怎麽能够引导人家走路呢?所以说:「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因此,我们学这个法门,就要依循、遵从祖师所解释的去信受、读诵、如说修行。如果要问为什麽?那是不可能得到圆满解答的,因为即使祖师也不能完全理解,那是「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的境界,声闻、缘觉与菩萨也「莫能究圣心」啊!
佛心具足光明智慧的心光,也具足救度众生的慈悲。所以,能够摄取的,就是阿弥陀佛的心光;而蒙受摄取的,就在於众生的专称弥陀佛名,所以说:「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摄护不舍」,就是救度你、保护你、不舍弃你;无论白天、晚上,今天、明天,一直到临终,永不舍离,一直摄护你到极乐世界。这是念佛所得到的利益。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总」是一切、统统,「总不论」,统统不论。不论哪些呢?除了念佛之外的种种修行非常多,所以说是杂业;因为杂业非常多,所以说:「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杂行杂修的人,彼佛心光不摄取,不照摄修其他杂行杂业的人。也就是念佛一方面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之行,一方面这句名号又是光明名号,所以才蒙佛心光明摄取不舍。除此之外任何的法门,不管世间法、出世间法,所谓六度万行,不论再怎样殊胜,都不蒙弥陀心光摄取不舍。因为一方面跟本愿不相应,一方面没有这句名号的光明在里面。
杂行杂修跟专修念佛,哪一个难?杂行杂修难;要诵经的话,不识字就诵不了;没有经本,也诵不了;没有时间,也诵不了;在大街上,环境不允许,也诵不了;生病在床,也诵不了。所以,修行其他法门难。不仅难,俗话讲「吃力不讨好」,费了很大的劲,结果佛的光明不照耀,不摄取,我们怎麽去往生呢?往生怎麽会有把握呢?
念佛法门就很容易。不识字、没有经本也可以念;病了 、累了,躺在床上也可以念;在外地出差,在路上搭车、坐船、坐飞机,也可以念;上菜市场买菜,也可以念;在家里洗衣服,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抹桌子、扫地,也可以念……时处诸缘无障碍,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处所都可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此容易,而又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杂行杂修,修得又多,又累又忙,结果佛的光明不摄取,靠自己奔到极乐世界,那就太困难了。
大家要明白,善导大师是弥陀示现,他讲的话就等同阿弥陀佛亲自讲的,他不会随便乱讲。
由这一段法语晓得,念佛众生,虽然现在仍然在娑婆世界,还没有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已经先以他的光明来保护我们,直到往生极乐。所以这一段法语,光明摄取等於约定,显示现当二益。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又无所障碍,为什麽我们没有看到?这个问题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就有解释。昙鸾大师说:
碍属众生,非光碍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见,非日光不周也。
盲人不见阳光喻
意思是说,就像太阳的光明普照地球,但是如果瞎眼的话就看不到,并不是说阳光没有普照。我们因为有烦恼、无明,所以才看不到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好像经典所讲的「譬如从生盲」,我们一出生就带着无始以来的无明黑暗了,所以这个问题完全在我们凡夫本身。
源信大师有一段法语,也在解释何以我们看不到佛光。他说:
极重恶人无他方便,唯称弥陀得生极乐。
我亦在彼摄取之中,烦恼障眼虽不能见,大悲无倦常照我身。
这段法语很浅显,一看就懂,而且内容非常好。这里所讲的极重恶人就是我们,我们都是极重恶人,五浊恶世的浊恶凡夫都是具有深重罪业的极重恶人,不然的话,我们不会投生在这个娑婆世界,不会被千佛所舍弃。
这种极重恶人,不是堕落三恶道,就是往生极乐世界,没有第三条路,所以说:「无他方便,唯称弥陀得生极乐。」不称弥陀就必定堕落。既然是称念弥陀的话,不论是谁,他都在弥陀的光明摄取当中,所以说:「我亦在彼摄取之中。」
然而,我们看不到弥陀的光明摄取,这是因为我们被烦恼、无明障住了,所以说「烦恼障眼虽不能见」,但「大悲无倦常照我身」,我们虽然看不见,但是从教理来讲,阿弥陀佛有永无倦怠、永无疲厌、永不舍弃的光明,所以必定常照我身。
凡事都要有因缘,要看到佛光,甚至看到佛,也都要有因缘。不过,如同我之前所说的,只要专一称名念佛,不要期盼见佛、见光、见花、见净土殊胜的景象。为什麽?一方面我们对道理不了解,万一所出现的是怨家债主所显现而被牵引进去,怎麽办?所谓「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时着魔」。我们念佛是为了这一辈子就解脱永恒的六道生死轮回,如果这一辈子没有解脱,失去了这个机缘,下下辈子怎麽办?尤其着魔的话,那就被牵入三恶道了,所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危险之至。所以,宁可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平凡、平常、平淡的念佛人,而不好奇特、好别异、好高远。
三二、善导大师「光号摄化」文解释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说: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这段文叫作「光号摄化文」。「光」就是弥陀光明,「号」就是弥陀六字名号,「摄化」就是救度众生,叫做「光号摄化」。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尤其第十八愿,是以光明名号来摄化救度十方所有众生,使十方众生有信心称念这句名号,他要求现世利益也可以,要求当来的往生利益也可以,所以说「但使信心求念」。
「但使信心求念」,这句名号就像百宝箱,可以任运地、随意地让他求、让他支、让他取;他要领取多少、他要支出多少,都可以以念佛为之。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因为这句名号有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力量在里面,所以才能使得我们上尽一形(一辈子)念佛也好,或者是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只念十声一声也好,也就是「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一声」,都容易达到我们所求的,都容易达到往生,因为阿弥陀佛的誓愿深重。
由这段法语可以了解,阿弥陀佛就是光明的名号,而且光明名号本身,充满了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愿力。阿弥陀佛遍照十方世界的光明,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摄取念佛众生」。从发心念佛开始,就一直照耀他,不舍弃他。
一个人若是愿生极乐,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蒙受阿弥陀佛摄取不舍的光明;如果他不是发自内心,也不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而一向专依阿弥陀佛、专念这句佛号,就不一定受到阿弥陀佛光明永远的摄取不舍。
虽然愿生极乐世界,不过没有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会受阿弥陀佛的摄取不舍吗?答案是不会。为什麽?因为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光明,名号是有声音的光明,光明是没声音的名号,光明、名号,名号、光明是一体的。只要我们信心求念,往生就很容易,因为这句名号就是光明,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
这句名号就是光明,光明本身也是名号。而阿弥陀佛是以这光明名号来救度我们,来让我们不管求现世利益,或是求将来利益,都能够得到。
善导大师解释三部经,都是站在阿弥陀佛本愿的立场。光明名号摄化众生,这段文是善导大师解释《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也是结合《观经》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的经文来解释。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四十八愿来讲,没有一愿不是深重誓愿,愿愿都是深重誓愿。可是接下来善导大师就说:「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这很明显就是指第十八愿,岂不是其他四十七愿都回归第十八愿?手掌展开是五个手指,收摄就是一个拳头。同理,展开是四十八愿,收摄回来就是第十八根本愿。
再者,这段法语是将《大经》第十八愿与《观经》「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的经文,天衣无缝地融合做为注解。
这段法语可以分为三小节来解释:(一)标出本誓深重;(二)举出果德普益;(三)显明群机胜益。
(一)标出本誓深重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这是讲阿弥陀佛「愿」的根本来源,这是站在阿弥陀佛的立场来说明的。
「本」,本发深重誓愿,「本」这个字很重要,「本」是根本,也是源头,後面所有的结局,都是来自阿弥陀佛本来发了这样深重的誓愿。如果没有这个,後面统统没有。就像树一样,从根本生长出枝叶;又像水一样,有源头才有下游的水流。没有了树根,枝叶就枯萎了;没有了水源,下游就断流了。一切都在阿弥陀佛的誓愿当中,所以叫「本愿」
「本发深重誓愿」,愿很深切,很殷重,由深重大悲所起的誓愿。为了救度被千佛所舍弃的罪业深重的众生,所以说深重誓愿。
在这段光号摄化之文,善导大师举出阿弥陀佛因地的愿和诸佛的愿来比较,阿弥陀佛的愿比较特别、比较深、比较重,因此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所结的缘,自然也就比十方诸佛深重。所以第一句就指出因地的愿说:「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对比其他十方诸佛,无论是通愿也好、别愿也好,都是较为深重的。
为什麽?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如同《悲华经》所讲的,贪瞋痴特别强盛,罪业特别深重,所以被千佛所舍弃。千佛代表什麽?代表其他诸佛,被千佛舍弃,就等同被其他诸佛所舍弃。千佛为什麽会舍弃我们?因为我们的罪业太深重了,要救度罪业深重的众生,诸佛的誓愿也必须深重才可以。如同两百公斤的重担,想挑起的人如果没有承担两百公斤以上的力量,就挑不起来。同样道理,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如果他不发深重的誓愿,怎麽能救度我们罪业深重的凡夫呢?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就说:「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也就是《无量寿经》里阿弥陀佛自己所说的「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又说:「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阿弥陀佛所发的深切、殷重的誓愿是什麽样的呢?就是用他的光明名号摄受、化导、救度十方众生。也就是第十八愿所说的「十方众生,称念我的名号,必定往生」。
为什麽叫「光明名号」呢?《阿弥陀经》说: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弥陀名号本身和弥陀光明是一体的,这叫做「名体不二」。我们念佛,身上就有佛光;我们念佛,就被佛的光明所摄取,因为名号和光明不能分开,所以叫作「光明名号」。
「摄化十方」,摄受和化导十方的众生。只要我们称念弥陀名号,阿弥陀佛就摄取我们。「摄取」就是救度的意思,救度我们十方的众生。这是从佛的立场来说明。
(二)举出果德普益
说明阿弥陀佛成佛以後救度众生的普遍性,这叫做「举果德普益」。举出阿弥陀佛成佛以後,因地的愿行圆满,果中的功德普遍利益众生。这段文就说:「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易得往生。」阿弥陀佛就是以这句光明的名号来救度十方众生,使十方众生容易称念容易往生极乐成佛。
善导大师说:「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如果以第十八愿来讲,第十八愿并没有谈到「光明」这两个字,只是说三信十念。可是善导大师在这里加上「光明」两个字,以「光明摄取」来解释第十八愿念佛的功能,这就是善导大师把第十八愿隐密的内涵「彰显」出来,让我们通过善导大师这段法语来看第十八愿,就晓得第十八愿有这层含义。
所谓「彰」和「显」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显」是显现在外面的,大家都看得到,一看就一目了然,不用另外特别阐释;「彰」是把背後的、隐密的、一般看不出来的内涵特别阐释,使它发露出来,让人体会领解。
善导大师〈赞佛偈〉说: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这首〈赞佛偈〉也是在彰显光明跟第十八愿的关系。
再者,以《观经》跟《小经》这两部经来融会贯通,就知道有这种含义。
《小经》说: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观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以这两段经文,将光明与名号一体的内涵显露出来。如果没有善导大师这样的注解,我们凡夫是没有智慧理解念佛的殊胜功能的。
从这段法语可以清楚了解,阿弥陀佛这尊佛就是以光明摄取念佛众生的佛,也因为以光明摄取念佛众生,才称为「阿弥陀佛」,如果不是以光明摄取念佛的众生,就不称为「阿弥陀佛」。
〈赞佛偈〉也说: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所以称名念佛,既是自然地能够随顺阿弥陀佛本愿的称名,也是自然地能够随顺阿弥陀佛光明的摄取不舍。所以,阿弥陀佛要怎样来广度十方众生呢?就是这里所讲的,以光明跟名号为因缘来摄化十方众生。
就阿弥陀佛的光明来讲,阿弥陀佛的光明是十二愿所成就,阿弥陀佛的名号是十七愿所成就。可说,是以光明为缘,名号为因,因缘和合,而有摄取不舍的利益。也可说,专称弥陀佛名为因,弥陀光明摄取为缘,而获得必定往生的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的利益。
法然上人的《三部经释》,对《观经》的解释中就谈到,诸佛都是为了救度众生,可是无缘的众生无法蒙受救度。为了跟无缘的众生结缘,阿弥陀佛就发了「光明无量愿」,也就是第十二愿,以无碍遍照的光明来跟众生结缘,来培养众生,使众生能够因为跟阿弥陀佛结了缘而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这就是以光明为缘、名号为因。
阿弥陀佛为了使十方众生都能称名念佛往生极乐,在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七愿,就发愿要请十方诸佛都来称扬赞叹这句名号的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使十方众生普遍能够听闻、称念,这就是第十七愿的功能。
接着第十八愿,也就是十方众生听闻了十方诸佛所称扬赞叹的这句名号之後,而发起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之心,之後就专称弥陀佛名。所以法然上人说,以光明为缘,以名号为因,来摄化十方众生。这就相应於善导大师在这里所说的「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光明名号」,为什麽叫做「光明名号」呢?因为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之中,在第十二愿就说,他若成佛,他的光明要遍照十方世界,因此他成佛以後,他的名号自然也具有遍照十方世界的光明,所以善导大师就直接冠以「光明名号」。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是光明名号,因为阿弥陀佛的光明能照耀十方众生无所障碍,自然也不受众生业力的障碍,所以称为「光明名号」。
阿弥陀佛也叫做「光明佛」,就是「无量光明佛」;极乐世界也叫做「光明土」,经典中就说极乐世界是「无量光明土」。所以佛也好,土也好,都有无量的光明。再者,阿弥陀佛本身以及极乐世界,都在这句六字名号里面,这句名号包含着阿弥陀佛本身和极乐世界,所以这句名号也是光明的名号,佛、土与名号,三者一体。
那名号是在哪一愿呢?在第十七愿。法藏菩萨说他若成佛,要使十方诸佛都来赞叹他的名号,第十七愿已经成就,自然就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出现。也因为阿弥陀佛已经成佛,第十七愿已经成就,因此,十方诸佛出世度众生,一定会说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法,自然就有这样的功德力,使十方诸佛自自然然、不必拜托、不必勉强都会来宣说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法门。
因此,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多年前,示现在娑婆世界的印度,讲经四十九年,最後也要讲说阿弥陀佛这个净土法门,做为一生讲经说法的总结论。这也是因为阿弥陀佛有这第十七愿,而且已成就了这个愿,这也显示着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地方。因为,如果没有十方诸佛来为阿弥陀佛说法,这样就难以普遍救度十方众生了。
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众生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必须藉着十方世界、十方诸佛也来为他宣传,才能普救十方无尽众生,这就是第十七愿的功能;现在有这句名号,当然也是第十七愿的功能。
四十八愿当中,第十二愿是「光明无量愿」,第十七愿是「咨嗟称名愿」,是十方诸佛赞叹名号的愿;第十二愿、第十七愿相互配合,就是「光明名号」。有阿弥陀佛自然就有光明名号出现,光明名号的目的是要救度众生,也就是以光明为「缘」,名号为「因」,因缘和合就能够圆满救度十方众生。名号是「因」,光明是「缘」,救度众生是「果」。以上是就阿弥陀佛的立场来说的。
若就我们的立场,众生念佛是「因」,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是「缘」,有念佛的因和佛摄取不舍的缘,就使一切念佛的众生百分之百决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也就是以弥陀佛名救度十方众生的意思。「摄化十方」,摄受和化导十方的众生。只要我们称念弥陀名号,阿弥陀佛就摄取我们。「摄取」就是救度的意思,救度我们十方的众生。这是从佛的立场来说明。
那我们众生该怎麽做呢?
「但使信心求念」,「但」,只要;「使」,使得。只要这样做就可以了,很简单,很容易。「光明名号摄化十方」是阿弥陀佛的事,我们凡夫要做哪件事呢?只要「信心求念」。
「信心」,是信受、信顺不疑的心,就是第十八愿所说的「至心信乐」的信心。「求」,求愿往生,就是第十八愿所说的「欲生我国」的愿生心。「念」,称念弥陀名号,就是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的「念」。可以使十方众生有信受的心,来求念阿弥陀佛。所以,「信心求念」就是第十八愿所说的「信、愿、行」,也就是「三心十念」。
(三)显明群机胜益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这是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的相状。
前面说「信心求念」。怎麽念?这里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可说很简单。现在遇到,现在就开始念佛,一天念几千或念几万,各随根机。如人吃饭,随量而饱。修行也是一样,随我们的根机,随我们的状况,不急不缓,不多不少。
「求念」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简约的说,就是「乃至十念」,所以「乃至十念」就是「平生之机」就上尽一辈子的念佛;若是「临终之机」,就十声、一声、一念地念佛。这个「临终之机」他只不过念十声,或者五声、三声、一声就断气,这样也照常往生极乐世界。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就是显明阿弥陀佛救度的普遍性,因为连临终之人的「下至十声、一声」都可以往生了,何况是自从遇到这个法之後就一向都念阿弥陀佛,没有夹杂、没有间断,一直到临终没有退转、没有改变的「平生之机」呢?当然更加决定会往生极乐世界。
「但使信心求念」的「求念」,有另外的涵义。范围就很广,不管你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的当来利益也好,或者为了求现世的种种福报也好,不用特别去修其他的法,或念其他的佛菩萨、咒语,都不必,也是专一念「南无阿弥陀佛」,自然可以得到。所以说「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不但必定可以往生,同时也是现当二益的。
这里的「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是我们心中自己能够发生的吗?探本求源,是因为阿弥陀佛发了这样的誓愿,我们才能念得出这句名号。
大家要知道,我们虽然口中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但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根,不在我们凡夫这边;我们念佛,不过是阿弥陀佛的正觉果树上的一片叶子,根在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那个地方。所以,顺着这句名号,怎麽可能不到极乐世界呢?
我们跟阿弥陀佛这棵正觉大树是一体的,阿弥陀佛说:「我若成佛,要救度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往生功德若不成就,我誓不成佛!」等他成佛的时候,他的正觉果树上就结满了十方众生往生功德的果。阿弥陀佛这棵六字名号的正觉菩提树,上面结了很多往生的果,每个众生都有一颗往生果,只要称念名号,就得到这颗果子。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了,心里这颗往生的果就结下了。
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六字名号的根就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本愿、大菩提心当中,就在极乐世界,我们怎麽不往生?肯定往生!
正是因为阿弥陀佛「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才使得我们今天能够「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地念出佛号来。我们能念出这句名号,是因为阿弥陀佛「本发深重誓愿」。他发了这样的大愿:「我成佛的时候,要让十方诸佛赞叹我的名号,让每一位众生听闻到我的名号。」所以,我们的耳朵能听到这句名号,这本来就是佛的誓愿在我们身上落实下来了,如果佛的誓愿是虚假的,我们就听不到这句佛号;我们能念到这句名号,也是佛的誓愿在我们身上显现出来了,如果佛的誓愿和光明来不到我们身上,我们念不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现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好像吃一碗白米饭,这一碗白米饭的「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我们口中出来的吗?是从我们心中出来的吗?不是,是农民从地里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这句名号从哪里来?从阿弥陀佛的誓愿功德而来,来到我们心中,在我们口中念出来了。既然念佛了,怎麽能不往生?必定往生,因为已经被阿弥陀佛的光明包住了。
《观经》说,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每一相有八万四千好,每一好有八万四千光。这麽多的光明,有什麽作用呢?就要把我们包住,怕我们堕到三恶道里,也就是《观经》所说的「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八万四千光明上下左右、立体地把我们包起来,像一个光明袋一样,包在六字名号的光明当中,不让我们漏在外面,所谓「摄取不舍」。包起来,进了保险箱了,安全安稳了,临命终的时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净土去花开见佛。「但使信心求念」,我们只要有信心,只要愿往生,只要愿念佛,没有一个不往生!
前面第一段话是阿弥陀佛来救度我们,用他的法来摄受我们,所谓「光明名号摄化众生」。我们怎样被阿弥陀佛摄受呢?不是要达到什麽样的功夫、水平,而是只要「信心求念」,我们就被阿弥陀佛的光明所摄取,就与佛成为一体。好像东西被我们抓在手中,就跟我们的手成为一体了。
最後一句,「以佛愿力,易得往生」,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被阿弥陀佛摄受在他的光明里面,这样我们就跟佛成为一体,自然而然在佛的愿力摄受范围之内。「以佛愿力,易得往生」这两句法语在显示「他力」,含义非常清楚,非常重要。念念称名的当下,就是乘托弥陀的愿力、佛力、功德力,所以就容易往生极乐世界。
总之,称名之所以容易往生,是由於这句名号有光明摄取的功能,有弥陀本愿力、功德力的内涵,所以才容易往生。
我们是净土法门,是净土宗,以专念、专称弥陀佛名为往生的正因,为弥陀的本愿,所以说「本愿称名」。以佛愿力,必定往生,而且容易往生,如果无佛愿力,就难得往生,不能往生。
可知, 必定往生不在我们自己念佛的功夫里,也不在我们自己念佛的功德里,也不在我们自己念佛以来时间是长是短,也不在我们根机是高是低,功德是大是小,甚至有罪业、没罪业,都不是因为这些,那到底是什麽原因?善导大师解释说,是因为「以佛愿力,易得往生」。也就是说,我们念佛,阿弥陀佛的愿力自然就会摄受我们,保护我们,将来就会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
所以,往生极乐世界,和我们的根机高低没有关系,和我们本身有罪业没罪业没有关系,和我们本身有功夫没功夫、有功德没功德也没有关系;甚至,和我们的修行、道德、人格、学问……种种都没有关系。仅仅和一样有关系──就是阿弥陀佛的力量,只要我们念佛,阿弥陀佛的力量就在运作了。
坐船靠船喻
龙树菩萨在《易行品》中以「乘船」来比喻「本愿称名」这个法门,说净土法门是「易行道」,如同「乘船则乐」。意思是说,就好像我们从此岸要到彼岸,如果是坐船的话,会是什麽样子呢?就完全不需要自己走路,不需要自己游泳,不需要自己费功夫,完全都是依靠这艘船。一旦坐在船上,从此岸到彼岸都靠船的力量,不是靠我们自身具备什麽条件,具备什麽力量;只要好好坐在这艘船上,不离开这艘船,时间一到就会到彼岸。这就是所谓的「外力」,也就是「他力」。
「船」就比喻这句弥陀名号,所以弥陀名号也就是本愿船,我们念佛就好像坐在船上,只要专一念佛,只管念佛,就已经坐在阿弥陀佛的愿船上了。坐上这艘船,位尊如皇帝能到彼岸,即使乞丐或者犯人,坐上这艘船,照样也能到达彼岸,统统都能到达极乐世界。因为本愿船是平等的,没有差别条件,没有种种门槛,因为是靠阿弥陀佛深重誓愿的力量。如果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佛愿在里面,这样我们念这句名号就没有任何作用了。
所以,龙树菩萨在《易行品》用一首偈来比喻,说:
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礼自在者。
「乘彼八道船」,八正道是成佛的正因,如果以圣道自力法门来讲,要成佛必须经过八正道的修持过程,但是这句六字洪名就涵盖了八正道的修行与功能,所以说「本愿称名」就是「乘彼八道船」,就能度脱难度的生死大海。要想得度三界六道轮回,非常困难,但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像坐在弥陀的愿船上,必定能够轻松、容易、快速地从娑婆的此岸到涅盘的彼岸,所以说「能度难度海」。这个「能」,显示「他力」,显示「必定」,也显示「轻松、安乐」,因而龙树菩萨说「如同乘船则乐」。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乘坐弥陀名号的八道船,龙树菩萨说「能度难度海,自度亦度彼」,不只是度脱自己,将来也能度脱他人,而且是自在无碍,所以说「我礼自在者」。
就世间来讲,要成就事业功成名就都不容易了,何况是更加困难的修行。可是,只要我们到极乐世界,就能成佛,就能倒驾慈航自在地广度十方众生。这个「自在」,显示什麽?显示不困难,是轻松、如意而且不执着。《往生论》就用「游戏」来显示菩萨度众生的自在,也就是说,度众生就好像游戏一样,是欢乐自在而且是不困难、不执着的。
我们念佛是「以佛愿力故,易得往生」,因为有弥陀的愿力,所以不但能往生,而且容易往生。我们学净土法门,讲净土法门,横说竖说,必须契应这个「易」字,让人听起来觉得这个法门教理容易懂、修持容易行,如果所讲的或者所听的,觉得不那麽容易,很困难,那就是讲错或者听错了;如果看有人行持虽然精进却很艰苦,我们就晓得对方的解与行可能有错误。因为净土法门有一个特色,就是易──容易。容易才能安乐,能够安乐的话,表示它不艰苦。所以,我们向人介绍或自我行持这个法门,都必须能够显现出「易」这个特色才对。
世间上,每个人都有他的名字,我们念其他人的名字可以了脱生死吗?不能!可以消业障、增长智慧、消灾免难吗?不可能!因为凡夫的名字没有功德,可是阿弥陀佛的佛名不但有功德,而且释迦牟尼佛说他的威神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善导大师才解释说「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龙树菩萨又说,这种靠佛力的坐船法门是「安乐」的法门,非常安稳,即使船外的世界发生任何天灾地变,这艘本愿船也是安如泰山,不受丝毫影响,就好像在平地一般,所以坐在本愿船舱里面是非常安稳、轻松快乐的。除了净土法门以外,其他法门都是「陆路步行」的法门,都是辛苦的法门,都有可能遇到种种险难。
净土法门以皈依阿弥陀佛为唯一的救度之佛,就是强调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佛力──佛的愿力,不是靠我们的力量。我们只要负责念佛,阿弥陀佛就一定会负责以他的光明来保护我们;我们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出现来迎接我们;还没有完全断气的时候,就会看到阿弥陀佛拿着莲花,主动、欢喜地来接我们。
十方众生往生的正业、正因,都离不开第十八愿所讲的信、愿、行,也就是善导大师在这里所讲的,由於弥陀光明名号的摄化,使我们能够生起信心,然後尽自己的根机、环境、因缘去念这句名号。乃至求现生福报、求未来解脱生死轮回都可以,这就是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同时,这也是天亲菩萨在《往生论》所讲的:「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天亲菩萨这句法语是在说要「专称弥陀佛名」,专称弥陀佛名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本愿,同时也随顺阿弥陀佛本愿名号所含「光明摄取不舍」的功能。总之,一旦专称弥陀佛名的话,是随顺了名号之义,也随顺了光明的功能,这才是真实的修行。
有人认为「念佛就能往生,哪有那麽容易?」抱这种观念就跟龙树菩萨、善导大师的思想完全违背了。善导大师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之所以「易得往生」,是因为「以佛愿力」,如果不是以佛愿力,那就难得往生。所以,如果觉得念佛往生不容易,或觉得「只是念佛,往生不可靠」,或觉得「念佛虽然可以往生,但必须念到某种水平,达到某种境界、功夫才能往生」,这种观念就是不了解善导大师净土教理思想,也不了解阿弥陀佛是怎样的一尊佛,不了解阿弥陀佛的慈心悲愿,不了解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动机。对於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因因果果都不了解,可以说等於抹煞了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悲愿,虽然念佛,可是不知佛心,不体佛意。
龙树菩萨用乘船来比喻念佛,就显示完全他力、纯粹他力。往生完全是靠阿弥陀佛,不是靠我们,我们只不过是安分守己地坐在船上。所谓安分守己,就是我们「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永不改变,就这样而已,至於要加油,要驾驶,都不是我们的事,这艘船也不是我们花钱买来的,也不用花钱买船票,不用排队过关卡、受检验,都不必,只要我们真的愿生弥陀净土,而依各人的根机来专称弥陀佛名,当下就已经坐在弥陀的船上了。所以,从此岸到彼岸,从娑婆到极乐,丝毫都不是靠我们的力量,这就是纯粹他力、完全他力。
有的人认为净土法门是二力的法门,虽然有他力,也必须有自力,或者自力一半、他力一半,或者自力一分、他力九分,总之认为要有自力才能往生极乐世界。这种说法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说「力」(力量),是就娑婆到极乐世界来讲的,要从娑婆到极乐世界,我们哪有什麽功夫、功德?如果说精进念佛就是自力,可是我们再怎样精进念佛,如果没有弥陀的愿力,也无法往生;再怎样精进念佛,如果不愿往生极乐世界,也不能往生。所以,从「缘」来讲,完全都是阿弥陀佛的力量,我们只不过是愿生弥陀净土,而专称这句佛号而已。
但是这句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已经具备往生的功德资粮了,不须要加上我们半丝半毫的功德,我们只要称名念佛,就相应於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本愿。
当然,如果说我们自己的启信、发愿、念佛也说是力,也就是说尽管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可是我们若没有愿生、没有念佛也不能往生,因此我们要有信愿行,这信愿行岂不是我们自己的力吗?当然,如果要这样讲也可以,不过,如同刚刚所讲的,「力」(力量)是就娑婆到极乐世界来讲的,好像此岸到彼岸完全是靠这一条船的力量,我们只不过是安分守己,老老实实的坐在船上而已,而坐在船上是不费力的。好像我们信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也不需要什麽力,只要发这个心,而这个心是无形的,这个心是没有负担的,反而有这样的心,是安心的、安慰的,所谓「大安心、大满足」,而且念佛也是随我们的根机,在行住坐卧、时处诸缘当中念佛,所以并没有特别。同时也不说什麽功夫、功德,都没有的,所以岂不是纯粹他力、完全他力吗?
有关善导大师「光号摄化」这段法语,就研讨到这里。
对於这个主题,为什麽我们利用这麽多的时间来讲说呢?因为这个内容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是这句名号的功能,是净土宗的核心教理,尤其是关系到我们的往生。也就是,我们如果平生在就已受弥陀光明摄取不舍的话,岂不是就能大安心、大满足了?因为必定往生,必定离开轮回,这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岂不是莫大的安慰吗?
解说教理必须用譬喻来辅助,甚至用故事(事实)来证明,理事互相融通,显示出这个事情合乎这个的道理;这个道理能够呈现这样的事情。所以接下来的主题是「摄取不舍的譬喻」。有十则譬喻,这十则譬喻,有的前几堂课有讲过,有的在其他场合讲过,现在将这些整理归纳在一起。
三三、摄取不舍的譬喻
(一)慈母护儿喻(摘自《净土宗特色述义》)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念佛人在阿弥陀佛的保护当中,就像婴儿受到慈母的照顾。当婴儿出生,还不会坐,也不会站,母亲除了把他放在摇篮里,就是怀抱在手中、拥抱在胸前。母亲这样养育他、照顾他,即使他在平地上游戏,母亲的视线也时刻不离地观照着他,生怕他碰到危险物品,或者是陷入坑洞。这就是慈母细致的爱心。
同样的,念佛人等同是弥陀的婴儿,阿弥陀佛的佛身光明充满整个大宇宙,是永远不可能舍离念佛人的。阿弥陀佛永远看着我们,照顾着我们,保护着我们,时间一到就迎接我们到极乐世界。
(二)舞台灯光照主角喻(摘自《第十八愿善导释》62页)
舞台的灯光很强,它照来照去都不是在照观众,都是在照表演的主角。就像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他舞到哪里,灯光就跟到哪里。
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这个光明所要照射的主角是谁呢?是念佛众生,所谓「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我们是个念佛众生,我们无论走到什麽地方,阿弥陀佛的光明都在我们头顶上,都遍照我们全身。我们在念佛堂念佛,佛光就到念佛堂来照我们。法会结束,大家各自回家,在路上念着佛,或在车上念着佛,佛光就分开在每个人身上照着,摄取不舍。
只要我们一辈子专一念佛,我们就是个念佛众生,不论我们这个念佛众生,什麽时候、到了哪里、做什麽事,阿弥陀佛的光明都来摄取不舍;乃至睡觉时、做事时、起妄想杂念忘记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的光明也依然摄取不舍。为什麽?因为我们是个念佛众生,是个念佛人,所以当睡醒了、事情做完了、妄想打过了,我们就会浮起念佛的心而专一念佛,念念不舍。
(三)开灯寻物喻(《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善导大师说弥陀光明是「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不是寻找杂修杂行的人,唯独寻找专一念佛愿往生的人,摄取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比如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枚戒指突然掉了,不知道掉到什麽地方,这个时候,我们会把电灯打开。电灯一打开,房间都照亮了。但是,我们打开电灯,不是为了照桌椅、照板凳,是为了照戒指,开灯是有目的的,要找戒指。
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他是有目的的,他是来寻找念佛的人。我们念佛了,就摄取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四)光明袋喻(摘自《无量寿经大意365页)
好像一个东西放在袋子里面,这个袋子若绑住了,东西就不会漏出去,永远都在袋子里。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像一个大袋子,我们念佛,就已经在光明的袋子里,不可能会离开光明之外。从平生到临终,都在光明袋之中,断气之时自然就进入无量光明土——弥陀净土。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所以他的净土也叫「无量光明土」。
念佛人平生已经在阿弥陀佛的大光明带中被保护着,不会再度六道轮回,必定今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阿弥陀佛光明的摄取不舍,能令念佛人大安心、大满足。
(五)日光普照喻(《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日光普照大地,大地没有不受日光普照的;就好像阿弥陀佛的光明普摄念佛人,念佛人没有不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的。可说念佛不仅简单而且容易,而且还有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而其他修行法门不仅困难,而且没有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如果弥陀光明不摄取,再怎麽样的殊胜修行,往生也未必有把握。所以念佛超过其他修行的法门,就方法上来讲,念佛容易;就境界来讲,又是殊胜。
我们如果想晒太阳,还要起身挪脚走到屋外去,才能让太阳照到。如果想让阿弥陀佛的光明照耀,连脚都不用动,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佛光当下就照到我们的身上了,最简单、最容易。所以想被阿弥陀佛光明摄取,只要「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我们在这里念佛,佛光就在这里照耀我们;出差到美国了,在那里念佛,佛光就在那里照耀我们;我们在飞机上念佛,佛光也在飞机上照耀我们,摄取不舍。如果是其他法门就没这样的利益,所以念佛既简单又殊胜,超过其他法门。
(六)月映千江喻
这就好比月亮高高在上,却是可以普照千江万水,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但是,假使没有水,或者水是盖着的,这样月影怎麽能够进入呢?所以,我们要将心中的盖子打开,来接受阿弥陀佛救度的月影,这样阿弥陀佛的月影和我们众生的心水永远都结合在一起。这也就是念佛人和阿弥陀佛机法一体不离的道理。
(七)蚊帐杯子喻(《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
阿弥陀佛又叫做「光明摄取」的佛。「光明」是指阿弥陀佛的佛光,「摄取」就是从现在开始,阿弥陀佛的视线就一直未曾离开的看着我们、保护着我们、等待着我们,临终的时候就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去。
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好像什麽呢?晚上要睡的时候,有蚊子要叮我们,如果我们在蚊帐里面,蚊子就叮不到了。同样的,我们在三界六道之中轮回,有什麽样的蚊子要叮我们呢?有冤亲债主的蚊子要叮我们,要跟我们讨债;有天魔外道的大蚊子要妨碍我们,不让我们脱离六道轮回,但是只要我们念佛,就永远在阿弥陀佛的光明蚊帐里面,蚊子大也好、小也好,都叮不到我们。
又好似一只杯子,开水装在杯子里面就不会流到外面去,永远都在这个杯子里面。一个念佛的人,永远都在阿弥陀佛光明的杯子里面,不会再到三界六道轮回,也不会受种种业力的障碍,所以说阿弥陀佛就是光明摄取的佛。
因此,一个愿生极乐,专称弥陀名号的念佛人,从他信佛念佛的当下开始,尽一辈子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护当中,受阿弥陀佛的保护,不受冤家债主的干扰,不受天魔外道的妨碍,也不受灾难的伤害。这是弥陀光明名号自自然然就拥有的功能力用,不须经过众生的祈求才有。就好像点火,火自然会燃烧;倒水,水自然往下流一样,这是它自然的功能,并不是因为知道原理了,或经过祈求拜托才这样的。
(八)如影随形喻(《净土宗特色述义》)
经典上说,唯有念佛人弥陀光明摄护不舍,同时观音势至这两位等觉菩萨也与我们形影不离,与我们同在;假若不是念佛,而是修其他法门的就不能蒙受摄护不舍的利益,也不能蒙受观音势至形影不离的保护。
(九)电波感应喻(《净土三经一论大意》)
佛光有两种,一种是身光(身上放出来的光明),一种是心光(佛的愿心放出来的光明)。身光也好,心光也好,其实都是一体的,都普照十方世界。既然普照十方世界,就像太阳一样,太阳一出来,地面上的任何动植物都在阳光的普照当中。同样的,阿弥陀佛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任何众生,不管善人、恶人,甚至地狱众生也受弥陀光明的普照。只是,能够念这句名号的人才能蒙光摄取,因为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的本体,能够念这句名号,自自然然就受弥陀心光的摄取,与弥陀的誓愿相感应道交。
弥陀的心愿展露在这句名号中,要度称念名号的人,我们称念名号,符合他的心愿,无形中就是受他的心光摄护,因为是与佛心感应道交。
如同电视台发射出来的电波,发射到各个角落,没有一个角落没有电视台的电波。可是,如果不转到那个电视台,当下没有与那个电视台互相感应、连接在一起,就不能接收到信息。
同样的,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可是我们不称名,与他的心光不感应。所以,唯有专称弥陀佛名才与阿弥陀佛的愿心感应道交。
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身,就是这句名号,名外无体,体外无名。因此,信受弥陀救度而称念弥陀名号的人,自然在弥陀的心光摄取当中而得往生;不称名者,就没有光明摄取的利益。
(十)飞机导航喻
《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善导大师解释说「佛光普照,唯摄念佛。」
阿弥陀佛无量光犹如覆盖全法界的导航台,念佛人显现在阿弥陀佛的心中,如同飞机显示在雷达萤幕一样,阿弥陀佛会一路看着他、监护他、引导他,直到安全降落在极乐世界莲花跑道上。
假使本来念佛,後来改为杂修,甚至退转不信佛,便在阿弥陀佛的心屏上消失了。失去阿弥陀佛为他导航,则必堕三恶道。一旦再转入专修念佛,如同再次出现在佛心的萤幕上,阿弥陀佛乃至极乐世界所有菩萨大众,都会为他庆幸地欢呼。
人生茫茫,没有阿弥陀佛为我们导航,人生的飞机将往何方?轮回漫漫,过去无量的佛菩萨一程一程地把我们引导到阿弥陀佛的航管区域,正要交手给阿弥陀佛;众生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已经是在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领域之内,再远也不远。此时,如果我们自己退而杂行,再入轮回,那就等於飞机到了可以安全降落的机场上空,却又自行坠毁,真是无比可惜!因此,我们对这个法门要了解它的重要性、可贵性,而珍惜它,永不退转,一直到往生极乐。
三四、摄取不舍的故事
刚刚是讲譬喻,现在是讲故事。
(一)唯莲法师
这件唯莲法师「摄取不舍」的故事,是发生在古代的日本。
在法然上人那个时代,有一位大德寺的比丘唯莲法师,为了了解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的真意,就到云居寺去闭关七天,七天中他专一念佛,希望阿弥陀佛为他开示,让他领悟什麽叫做「摄取不舍」。
第一天过去了,没有感应,第二天过去了,也没有消息。一直到第七天的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佛堂之中的本尊阿弥陀佛,来到他的面前,一伸手就抓住他的手腕,一抓就不放了,他被这突然而来的动作吓到了,当下要逃跑,结果逃不掉,就好像被护栏拦住了一样。
然後本尊阿弥陀佛就开口跟他说,这就是「摄取不舍」。这个梦境等於是阿弥陀佛亲自显示「摄取不舍」的道理。
也就是说,凡是念佛的众生,都已经在阿弥陀佛的手掌之中,被阿弥陀佛握住了,逃不掉了。即使想逃,乃至逃到地狱,阿弥陀佛也一定要把我们从地狱带到极乐世界。因为已经在阿弥陀佛的手掌之中,就跟阿弥陀佛是一体不离的。这就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翻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他以为已经离开如来掌了,结果始终都在如来掌中,逃不出如来掌。
念佛人已经都坐在阿弥陀佛的愿船之中,也如同在阿弥陀佛的手掌之内。只要念佛不变,就永远都坐在阿弥陀佛的愿船之中,也永远都在阿弥陀佛的手掌之中。
这是日本古代一位法师的梦境。这个梦境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呢?梦有虚梦、有实梦,虚梦就是乱七八糟,没有逻辑,没有轨则,很混乱,跟白天的事实也不相吻合;如果是实梦的话,就跟平常我们所理解的道理、事相能够吻合,这个就是实梦。从这一点来讲,唯莲法师这个梦境是真真实实的梦,是阿弥陀佛亲自在他的梦中开示他「摄取不舍」的道理。
(二)张敏智
屏东县万丹乡社皮村(台湾的南部)有一位女众莲友张敏智法号叫净智。她开始学佛时也跟一般人一样,是杂修杂行的。後来,在民国89(2000)年,看到我们的净土宗丛书,晓得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念佛就能够往生,她很欢喜也很感动。她的先生跟二个孩子也都有学佛,所以她就把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门,也介绍给她的先生跟二个孩子,她的先生跟二个孩子也很肯定这个教理。此後,她经常在心中祈请阿弥陀佛加持她,使她更了解法义,更能体会阿弥陀佛的智慧和慈悲。
有一天,她看《观无量寿经》第九观说:「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她眼睛一亮,心想:只要是念佛的人阿弥陀佛都摄取不舍,她一方面很高兴,一方面又怀疑,她想:对於「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的念佛人而言,当然会将念佛融入生活,时时念佛,处处念佛。然而,毕竟是凡夫之心,难免会有烦恼,会起妄想杂念,如果因为工作或烦恼的时候没有念佛,那个没有在念佛的当下,阿弥陀佛的光明,是否照样摄取不舍呢?还是只有念佛的那个时段才摄取不舍呢?
她有这个疑问,希望能得到解答。所以当天晚上她就到佛前去求阿弥陀佛,让她能够了解「摄取不舍」的真正含意,之後就去睡觉了。她原本想,跟阿弥陀佛求了之後,或许明天或什麽时候,她会在书中或者听录音带时得到解答,或者在什麽环境之下逢缘触境而悟到了「摄取不舍」的道理。万万没想到,当天晚上阿弥陀佛就亲自示现生动的情境来为她解惑,让她非常感动,因为这种解释方式可说是所有方式当中最好、最贴切、最直接的。
净智自述:
整个梦境气势非常磅礡、十分壮观,实非笔墨所能形容,没有身历其境根本无法想像,我只能做很粗浅的概述。
在一艘坚固无比的大船上,载有许许多多的生活必需品,应有尽有,我和外子还有两个孩子,全家四人坐在船上面,整座船四周被一个无形的大圈保护住,好像在一个大的透明玻璃球里面。
圈外,浪海涛天,狂风大作,天空漆黑,一片黑暗,而且因为风浪太大,船只经常覆盖在浪水底下,而在保护圈内的我们,处在这艘船上感觉就像在大地一般稳固,面对圈外这般骇人恐怖的景象却丝毫不受影响,非常平静,甚至我内心从来不曾有过此时的安全感,而在整个梦中,我全家四人当时却并没有在念佛。
这不正说明「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的念佛众生,已经安稳地乘坐在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上了吗?即使我们会一时忘了念佛,却仍然处在阿弥陀佛「摄取不舍」的光明保护当中。
弥陀呼唤说「正念直来,我能护汝」,原来竟是这等的保护!
《无量寿经》说「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原来竟是这样的安稳啊!阿弥陀佛亲切鲜明的梦示,让人无限感动。
回想梦中情景,弥陀为我显示:「大海」即是「六道苦海」,「黑暗」即是「无明」,「狂风」即是「业力」,「海浪」即是「贪瞋」。任他无明黑暗紧紧包围,任他业风狂浪掀天盖地,弥陀佛光仍然摄护不舍,让我心安如大地,毫发也无损。
我受过戒,深知持戒不容易,不仅很多微细的地方做不到,甚至连吃素都还没有做到,这让我非常惭愧,又非常苦恼,觉得自己真的是无可救药。即便如此,大悲普救的阿弥陀佛却仍不放弃我,除了感恩真不知要说什麽了。
梦境中,为什麽当时她们没有念佛?因为她们都在看外面恐怖的景象,忘记了念佛。但是她说,尽管他们没有在念佛,可是这条船还是很稳固、很安全的保护着他们,不受外面一点点的影响,是毫无危险的,是百分之百的安全。阿弥陀佛是以这样来显示「摄取不舍」。这个梦境代表什麽呢?
「大海」,即是「六道苦海」。
「一片黑暗」,表示我们心中的「无明」。因为无明,所以黑暗。经典上说无明黑暗是凡夫的本性,无明就是没有光明,而且黑暗比无明更重;我们的贪、瞋、痴、慢、疑、种种的妄想杂念、嫉妒、不平、不满、苦恼,都是从无明而来的,对我们来讲,是从黑暗而来的,没有比黑暗更深的无明了。
「海浪涛天」,表示「贪瞋痴很深」。
「狂风大作」,表示「发脾气」。当我们「发脾气」的时候,可说是狂风大作,照说这样是会被涛天海浪淹没海底的,可是他们没有被淹死,反而是被光明罩罩住,而且稳固、平静,安如泰山,这显示念佛就是乘坐在阿弥陀佛的佛船、愿船上,受阿弥陀佛光明船的保护。
这样的梦境,很贴切的回答她,什麽叫「摄取不舍」──念佛的时候,固然摄取不舍,没有念佛的时候,也照样摄取不舍,因为你是一个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毫不改变的人,所以就摄取不舍。难怪龙树菩萨就用坐船来比喻念佛的法门。
龙树菩萨把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归纳为二个法门:一个是乘船的法门,也就是念佛的法门。龙树菩萨说乘船是容易、轻松、安乐、快速而必定到达的。另一个是陆道步行的法门,显示是辛苦的,是漫长的,而且是有危险的,也不一定能够到达的。所以这一个梦境跟龙树菩萨的这个解释不谋而合。
由於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节就讲到这里。
祝愿大家,信佛念佛,得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三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