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讲演

  1. 平生业成的日人见证与信心之歌
  2. 德兴念佛会来访谈话(摘)
  3. 与韩国法师谈话并接受依止
  4. 「信心一决定,当晚便往生」的启示(下)
  5. 「信心一决定,当晚便往生」的启示(上)
  6. 阿弥陀经是在说什麽?
  7. 2024龙年新春讲话
  8. 皈依开示(2023年11月11日新营)
  9. 庆祝弥陀圣诞暨净嵩法师往生二十周年纪念讲话
  10. 2023中元开示
  11. 剃度开示 ──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2023年8月30日)
  12. 皈依.五戒.剃度开示(2023年7月18日)
  13. 阿弥陀佛依名号来救度众生(三)
  14. 谈净土宗志工的发心与行持(下)
  15. 谈净土宗志工的发心与行持(上)
  16. 2022中元开示
  17. 「光明遍照」六特色(下)
  18. 「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19. 为净土宗志工干部讲话
  20. 清明节慎终追远与念佛(2022年清明节开示)
  21. 念佛超度之胜益
  22.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23. 阿弥陀佛依名号来救度众生(二)
  24. 阿弥陀佛依名号来救度众生(一)
  25.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必得超绝去
  26.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7.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8.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9. 2021中元念佛超荐法会开示
  30.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31.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32. 2019年弥陀诞开示
  33. 2020中元法会开示
  34. 志工四喻
  35. 人生是苦
  36. 生命无常三根本
  37. 两种深信、触光柔软、感恩欢喜
  38. 剃度开示(2019年7月7日)
  39. 中元节开示(2019)
  40. 剃度开示(2019年5月12日)
  41. 猪年话猪
  42. 剃度开示(2018年7月31日)
  43. 净土宗──往生净土成佛宗
  44. 受戒与持戒
  45. 趋向净土的关键密码
  46. 剃度开示(2018年3月24日)
  47. 二种成佛法
  48. 横超的净土法门
  49. 往生与预知时至
  50. 剃度及皈依开示(2017年9月19日)
  51. 往生极乐的条件(下.问答)
  52. 剃度开示(2017年8月18日)
  53. 往生极乐的条件(中)
  54. 往生极乐的条件(上)
  55. 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念佛成佛
  56. 四十八愿分类归结
  57. 弥陀愿心的根源
  58. 净土宗的结论──宗旨四句偈
  59. 大慈悲五要点
  60. 慈心法门
  61. 念佛不妄语
  62.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脱离轮回之上
  63. 净土宗的根源
  64. 真正的孝行──托父母於阿弥陀佛
  65. 为何吃素?
  66. 略谈佛教的意义与净土宗之殊胜
  67. 「自省己过,善覆他罪,乐修慈心」
  68. 爱与佛命
  69. 不请之友
  70. 岁末聚餐对僧众的谈话
  71. 学佛的目的
  72. 说爱(二)
  73. 说爱(一)
  74. 念佛名号 学佛爱心
  75. 心平气和 无住生心
  76. 念佛超度 三涂众生
  77. 澳门净土宗学会 赞颂辞
  78. 「以诚感人」的意涵
  79. 第一届净土宗志工研习会勉言
  80. 慧净法师除夕团拜电话致辞
  81. 在心、在缘、在决定
  82. 佛教点灯的意义
  83. 念佛的方法与要领
  84. 念佛成佛的原理
  85. 佛在何处?
  86. 志工服务精神的内涵
  87. 净土行人应具备的根本知见
  88. 慈悲的救度
  89. 念佛生莲
  90. 三涂众生 念佛往生
  91. 信受弥陀救度
  92. 为新戒比丘开示
  93. 归依劝嘱
  94. 念佛的音调与心态
  95. 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
  96. 「澳门弥陀共修会落成法语」略讲
  97. 厌秽欣净 切愿往生
  98. 初机念佛群疑问答
  99. 简介净土宗专纯念佛的道风及心态
  100. 净土法门 理事互含
  101. 初学净土法门应有的认识
  102. 念佛人的「本尊」
  103. 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
  104. 念佛即圆满悲智功德
  105. 〈人有实德,天有奇报〉一文的启发
  106.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7. 如何真正圆满人生的目的
  108. 万行不凭凭念佛(二)
  109. 万行不凭凭念佛(一)
  110.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终直入涅盘城
  111. 弥陀名号 不可思议
  112. 守愚念佛 弥陀住顶
  113. 阿弥陀佛的救度
  114.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115. 念佛方能消宿业
  116.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7. 阿弥陀佛 是何等佛
  118. 以佛为念 以净为归
  119. 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
  120. 乘本愿船 登涅盘岸
  121. 净土法门 万法归宗
  122. 世间虚假 唯佛独真
  123. 一心念佛 无疑无杂

法义开示

  1.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三)
  2.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二)
  3.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一)
  4.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
  5.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九)
  6.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八)
  7.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七)
  8.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六)
  9.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五)
  10.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四)
  11.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三)
  12.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二)
  13.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一)
  14.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
  15. 弥陀净土的特色-超
  16. 《观无量寿经》概说(九)
  17. 《观无量寿经》概说(八)
  18. 《观无量寿经》概说(七)
  19. 《观无量寿经》概说(六)
  20. 《观无量寿经》概说(五)
  21. 善导净土教理的核心
  22. 净土宗带三法数
  23. 善导大师〈赞佛偈〉之深广内涵
  24. 善导净土教理特色
  25.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五)
  26.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四)
  27.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三)
  28.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二)
  29.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一)
  30. 《观无量寿经》概说(四)
  31. 《观无量寿经》概说(三)
  32.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
  33. 《观无量寿经》概说(一)
  34.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七)
  35.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六)
  36.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五)
  37.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四)
  38.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三)
  39.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二)
  40.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一)
  41.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
  42.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九)
  43.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八)
  44.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七)
  45.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六)
  46.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五)
  47.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四)
  48.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三)
  49.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二)
  50.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礼开示
  54. 「弥陀三约定」
  55. 为新戒弟子开示
  56. 净土宗「四不」
  57. 《无量寿经》大意(九)
  58. 《无量寿经》大意(八)
  59. 《无量寿经》大意(七)
  60. 《无量寿经》大意(六)
  61. 《无量寿经》大意(五)
  62. 《无量寿经》大意(四)
  63. 《无量寿经》大意(三)
  64. 《无量寿经》大意(二)
  65. 《无量寿经》大意(一)
  66. 《无量寿经》概说(续)
  67. 《无量寿经》概说
  68. 净土宗特色略说
  69. 净土宗宗旨略说
  70. 略说净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礼开示
  72. 自信教人信 担当向前行
  73. 成佛何时、极乐何处、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价值与意义
  75. 略说弥陀名号之义
  76. 为什麽净土法门是易行道?
  77. 净土宗是弥陀慈悲救度的法门
  78. 娑婆众生 无不是业
  79. 龙树菩萨往生安乐国
  80. 华光出佛
  81. 弥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场的灵魂
  83. 不问罪福 念佛皆生
  84. 弥陀诞辰念弥陀 (二)
  85. 弥陀诞辰念弥陀(一)
  86. 「名号的功德」与「念佛的利益」
  87. 「《大经》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极乐安身实是精
  89. 大悲传普化 真成报佛恩
  90. 相劝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经》「念佛度亡」之文略讲
  92. 口称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与佛,机法一体
  94. 净土法门的大根大本
  95. 何谓「一心不乱」?
  96. 略谈念佛方式与庄严道场
  97. 极乐无为涅盘界
  98. 如何真正纪念「弥陀圣诞」
  99.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
  100. 为回龙寺常住僧众开示
  101. 净宗宗旨与敦伦尽分
  102.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略讲
  103. 兼具胜易特色的纯正净土宗(问答)
  104. 兼具胜易特色的纯正净土宗(开示)
  105. 净土宗的几个名词略释
  106. 成佛如林的法门
  107. 善导大师-《观经疏》大愿业力与《大经》三誓偈
  108. 善导大师-略说善导大师「赞佛偈」之深广内涵
  109.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五)
  110.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四)
  111.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三)
  112.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二)
  113.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一)
  114.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四)
  115.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三)
  116.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二)
  117.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一)
  118.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四)
  119.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三)
  120.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二)
  121.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说
  123. 龙树菩萨《易行品》- 称名、易行疾至、不退转(二)
  124. 龙树菩萨《易行品》- 称名、易行疾至、不退转(一)
  125. 龙树菩萨《易行品》-易行品本愿释略解(三)
  126. 龙树菩萨《易行品》-易行品本愿释略解(二)
  127. 龙树菩萨《易行品》-易行品本愿释略解(一)

宗风

  1. 宗风学习(七)
  2. 宗风学习(六)
  3. 宗风学习一~五

临终开示

  1. 临终的殷切劝导叮嘱
  2. 娑婆旅程尽,辞别归莲乡
  3. 信顺弥陀救度

访问篇

  1. 辅仁大学宗教系所师生参访慧净法师记
  2. 传承的路_与越南团法师谈话

问答

  1. 为善导寺干部莲友开示(问答)
  2. 他力与因果,有矛盾吗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随缘的念佛?
  4. 如何从自觉愚恶契入弥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莲友问
  6. 於弘愿寺答僧众问

第十八愿善导释

  1. 第十八愿善导释(二十)
  2.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九)
  3.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八)
  4.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七)
  5.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六)
  6.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五)
  7.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四)
  8.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三)
  9.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二)
  10.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一)
  11.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
  12. 第十八愿善导释(九)
  13. 第十八愿善导释(八)
  14. 第十八愿善导释(七)
  15. 第十八愿善导释(六)
  16. 第十八愿善导释(五)
  17. 第十八愿善导释(四)
  18. 第十八愿善导释(三)
  19. 第十八愿善导释(二)
  20. 第十八愿善导释(一)

净土法门的核心

  1. 净土法门的核心(二十)
  2.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九)
  3.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八)
  4.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七)
  5.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六)
  6.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五)
  7.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四)
  8.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三)
  9.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二)
  10.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一)
  11.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
  12. 净土法门的核心(九)
  13. 净土法门的核心(八)
  14. 净土法门的核心(七)
  15. 净土法门的核心(六)
  16. 净土法门的核心(五)
  17. 净土法门的核心(四)
  18. 净土法门的核心(三)
  19. 净土法门的核心(二)
  20. 净土法门的核心(一)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

  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 四、忆与念
  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着不能忘
  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 二、闭关念佛的苦恼者
  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 一、念佛先要认识佛
  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八)阿弥陀佛,是一尊现往东方的佛
  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七)阿弥陀佛,是一尊令众成佛的佛
  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六)阿弥陀佛,是一尊使凡入报的佛
  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五)阿弥陀佛,是一尊报身报土的佛
  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四)阿弥陀佛,是一尊诸佛证诚的佛
  1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临终来迎的佛
  1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二)阿弥陀佛,是一尊亲近增上的佛
  1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一)阿弥陀佛,是一尊身心无碍的佛
  1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息三涂的佛
  1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九)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明无碍的佛
  1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八)阿弥陀佛,是一尊唯摄念佛的佛
  1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七)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六)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明名号的佛
  1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五)阿弥陀佛,是一尊名体一如的佛
  1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四)阿弥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机法一体的佛
  2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二)阿弥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
  2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一)阿弥陀佛,是一尊为作大安的佛
  2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阿弥陀佛,是一尊召唤众生的佛
  2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九)阿弥陀佛,是一尊不摈众生的佛
  2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八)阿弥陀佛,是一尊代众受苦的佛
  2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七)阿弥陀佛,是一尊以身为质的佛
  2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六)阿弥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2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五)阿弥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2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四)阿弥陀佛,是一尊主动救度的佛
  3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狱的佛
  3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二)阿弥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一)阿弥陀佛,是一尊救度众生的佛
  3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阿弥陀佛,是一尊为大施主的佛
  3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九)阿弥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八)
  3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七)
  3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六)
  3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五)
  3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四)
  4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三)
  4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二)
  4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一)
  4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
  4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九)
  4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八)
  4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七)
  4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六)
  4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五)
  4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
  5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
  5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
  5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一)
  5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 目录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平生业成的日人见证与信心之歌

       台中念佛会住持净恩法师慈悲,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很久没有到台中念佛会跟莲友们见面。一直以来,我很关心台中念佛会,很怀念莲友们。今天来这里不是讲课,因为已经有年轻的法师们上台讲,他们所了解的比我还深广,所以你们要多多听年轻一辈的法师讲课。

       今天,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三则故事,以事显理。

       这三则是日本的故事,内容非常好,可以显示出净土宗根本的核心教理。莲友们听了之後也会很向往,而且给我们莫大的启发、巩固坚定的信心。

       第一则:一男往生物语

       「物语」是日本名词,也就是故事的意思。这一则故事很简短,记载的人名叫武夫。武夫是一位居士,也是故事主人翁(往生者)「一男」的弟弟。

       武夫写一封信给某某人,这封信很长,我看过,信中简短的提到他哥哥一男往生的经过。我看这个故事就觉得非常好,所以印象也特别深刻。

       这一封信大概是在民国八十年代(二十世纪)写的,武夫居士当时年纪也大了。他说:

    我的大哥一男,十几岁於昭和二年(1927)二月十七日夜去世。即将断气时,眼睛已看不到,略显病苦之状。

       这有三个现象:

       第一,即将断气奄奄一息,也就是临命终接近断气还没断气。

       第二,他眼睛已经看不到了。

       第三,有一点痛苦的样子。

       我们即使近视,眼睛也都还看得到,但是他已经看不到了,可说眼根接触不到六尘,所以四周的景物都看不到的。

       接下来:

    那时叔母赶到,向着大哥说:
    一男啊!阿弥陀佛在那边要来接你了,你安心吧!

       可见他们的家人都有学佛,而且是学净土法门。

       其实日本在明治时代以前,大部分都是学佛的,日本整个国家可以说是佛教的国家,那时很多老百姓都有学佛,甚至各乡、各村都有寺院,住在附近的民家就会归属那个寺院。也就是说教育或者是闻法共修,乃至婚丧喜庆,甚至有重大的事情,也由那个寺院处理或宣传广播。这种传统,直到明治维新之後才有所改变。

       他的叔母跟一男这麽讲,也算是一种临终关怀、临终开示。

       一般人临终的时候,就像佛陀在《无量寿经》所讲的:「大命将终,悔惧交至」。「大命」就是指宝贵的生命。一般人即将命终的时候会有两种心理现象出现,就是「悔」跟「惧」,懊悔过去没有预先为今天准备,恐惧害怕不晓得死了之後还有没有死後的世界,如果有死後的世界,那我到哪里去?

       一男临命终时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活着的时候有父母可以依靠,有家可以归宿,现在要断气了,他依靠谁?要到哪里去?

       生命的依靠、人生的归宿,这个是人生最後会思考的问题。学净土法门的人都会安慰对方,有一尊大慈大悲、主动、平等、无条件的阿弥陀佛,他爱你,他要救你,所以你心中只要念佛,阿弥陀佛就会马上来保护你、接引你。所以你就静静的念佛,安心等待阿弥陀佛来迎接吧!

       当他这个叔母这样安慰一男时,

    没想到即将断气的大哥竟然回答说:
    「不是!不是!被阿弥陀佛抱着往生,放心啦!」

       一男这一段简短的回应,把叔母那麽贴切安慰他的话,否定掉了。

       网路上有一幅「子归图」,图的含意也可以贴切的形容这个故事。念佛人是被弥陀摄取,摄取就是拥抱,坐在莲花上。

    说完便大安心的去世了。

       大安心、安稳、安慰、欢喜,没有恐惧的就断气了,断气了当然就往生极乐世界了。

       大家一同哑然,年纪轻轻就已有这样的信仰。

       当时围绕在旁边的人,包括他的父母、亲人,都被这一句话、这一种情境震撼到,感觉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念佛能念多少?不太可能一天十万或三万、一万,这样也能够蒙受阿弥陀佛摄取不舍,难怪大家一时间哑然无声。

       父母不禁悲欣交集,此後就常到寺院闻法共修。

       可见他的父母之前就有到寺院共修闻法,只是不精勤。自从儿子一男往生,有这样的瑞相後,不仅强化了他们的信心,也感悟棺材不是装老人的,像儿子才十几岁,说病就病,说死就死,可见生死无常离我们不远,甚至是跟我们在一起的,一口气不来,就去世了。

       那有关一男往生的事蹟给我们有怎麽样的启发呢?我写了八点按语:

       第一点,临命终不可能打妄语,尤其是小孩。

       平常我们会打妄语,但临命终了,不会打妄语,那时候所讲出来的,都是内心深处的心声。何况小孩比较纯朴。

       第二点,他已眼盲却能见佛来抱,我等眼明反不见。

       我们是明眼人反而看不到阿弥陀佛,也就是说我们的磁场还没有到转换的时候。

       第三点,非我们摄取佛,是佛摄取我们,我们只要信佛念佛,往生全凭佛力,弥陀完全负责。从现在直到命终,都摄取不舍直到接引往生。这也是个见证。

       《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不了解净土教理的人会认为是我们念佛,而来摄取阿弥陀佛,把阿弥陀佛抓住,牵着他的手,甚至抓紧佛的袖子不要放掉。一般靠自力或自他二力的念佛人都会有这种观念,但这是错误的。

       其实是佛来摄取我们,我们只管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其余的阿弥陀佛一手包办。而且阿弥陀佛就自自然然的,把我们摄取在他的手掌中,摄取在他的光明中,直捷的说已经摄取在极乐世界了。

       所以我们只要信佛、念佛,往生这件事情就完全凭靠阿弥陀的力量,阿弥陀完全负责、百分之百负责。佛对我们,是从现在一直到命终都摄取不舍,直到接引我们往生极乐。一男的往生就是一种见证。

       第四点,小孩子对因果道理,对圣道门教理,对净土教理,所知都是有限的,信愿行、二种深信、正行杂行、或一心不乱等,肯定所知不多。念佛也不多,有念也是散心,尽管如此,依然摄取不舍。

       这是弥陀的慈心悲愿,让我们安心,否则我们始终不能安心。所以不是要让我们放逸懈怠,或让我们放纵肆无忌惮为非作歹。

       才十几岁的一男,对佛教了解多少?对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他能懂多少?对圣道门的教理,譬如:十二因缘、四圣谛、八圣道、三法印,乃至三学、六度、四摄,这一些他懂得多少?尤其是他往生极乐世界,就解门来讲,他对净土教理有很深入吗?所谓「信愿行」,或「两种深信」,或「正行杂行」,或「一心不乱」,他肯定所知有限。就行门来讲,他念佛能念多少?而且念佛当中,他心的清净的程度又能如何?一个十几岁的小孩,肯定是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妄想纷飞的。但尽管这样,依然被阿弥陀佛摄取不舍。

       就这一点来推论,相对於小孩,我们对教理有深入,对念佛很恳切,每天没有十万也有五万,没有五万也有三万、两万、一万或几千的,而且念佛较为专注。那一男都能够被佛摄取不舍,何况我们呢?

       所以只要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就都已被阿弥陀佛摄取不舍了。一个念佛人,如果不了解这个教理,心中就会忐忑不安。

       所以,同样的念佛,对教理有没有正确的理解也是一个关键。

       我们能安心,是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慈悲心、大愿力,这并不是要让我们放逸懈怠,或因为有佛可靠就放纵自己,肆无忌惮地为非作歹,不是这样的。而是说,佛的慈悲愿力自自然然的就有那样的功能,不论出家在家、善人恶人,都平等的救度,因为佛是平等心。只有我们凡夫,才会有一些不平等的观念。

       第五点,若无此问答,将以为病苦而终,没有往生;而不知其实一男已被佛抱着往生了。

       故此问答很珍贵很难得,让我们确实了解摄取不舍的真义。

       摄取不舍之利益,正是人生之目的。

       如果没有一男叔母的开导,以及一男的回应,我们会误认为一个小孩子因病苦而去世,而且不是预知时至,也不是正念现前,怎麽可能往生极乐世界?可是刚好有这个问答,让人知道他已经被佛抱着往生。因为有这个问答,也让我们更了解「摄取不舍」的真义。

       「摄取不舍」的利益,可以说是我们念佛人的目的。

       我们念佛为了什麽?为了终极能往生极乐世界。否则这一辈子再怎麽消灾免难、增福增慧,还是轮回。轮回没有脱出就非常危险,终有一生一世会堕落三恶道。

       所以,净土宗是讲往生弥陀净土,进一步讲「念佛」往生弥陀净土,更进一步讲「念佛往生净土成佛」,完整简要言之,净土宗就是「念佛往生净土成佛宗」。

       因此,我们现在就是以「摄取不舍」为人生的目的,那要达到这个目的困难吗?不困难,只要念佛。念佛就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函盖相合了。

       第六点,念佛人已往生决定,已是平生业成,不待命终,是活着往生。

       只要念佛不变,那就是往生决定。净土宗宗旨说:「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净土宗特色说:「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所以一个念佛人念佛不变,可说他已经「平生业成」了,意思是说,在他平生的时候,往生这一件大事就已经成就了、圆满了、毕业了。

       所以一样学佛,却只有我们净土法门才有今生就可毕业的一天,若是圣道门是不可能的,要三大阿僧只劫。而三大阿僧只劫还是从断见惑算起的,断见惑回小向大。以我们来讲,根本不可能做得到,想都不敢想。

       第七点,二次往生,平生「心」往生,命终「舍肉身神识」往生。

       此皆因摄取不舍的佛愿之故。

       对於我们来讲,往生极乐有两次,第一次是平生的时候,确定要往生极乐世界,不执着这个世间,同时也舍掉其他杂修杂行,这是第一次往生。

       第二次往生,就是临命终舍掉这个业报身。

       第八点,有人感叹其短命夭寿,其实是无量寿。红尘滚滚,浊世滔滔,当时中日战争,年轻人都要上战场。

       如作者也是参与中日战争,蒙弥陀护佑,九死一生而回。

       可能有人会感叹,一男很短命,十几岁就这样的夭寿。其实不是的,他是无量寿,他比我们更长寿。而且那时候正当中日战争,年轻人都要上战场,像作者武夫(一男的弟弟)也曾经到中国东北三省参战,当时很多人都一去不回,战死沙场,武夫因为弥陀的护佑,九死一生才回到故乡。

       第二则:父亲的遗产(上杉思朗)

       作者上杉思朗大概出生在1925年,大约距今一百年前,是日本石川县松德寺的一位住持。这一篇文章是刊登在1991年(民国八十年)七月的一份月刊,那个时候他大概是六十五岁。当时我还在京都,看到他这篇文章,觉得非常的好,对我们有莫大的启发。他说:

       我的父亲是在我十六岁的时候去世的。他是一个平凡的农民,对社会虽然也没有什麽值得一提的贡献,一生都过得非常地平凡,但是对於我而言,他却是一位给我留下了无比珍贵财富的人。

       小时候我在私塾读的第一本书就是《三字经》,《三字经》最後一句就说:「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一般人想留给儿孙的,大概会是金银财宝,动产、不动产等。可是《三字经》的作者说,我将来要留给孩子的,是教他这一本《三字经》。

       北宋时代有一位有名的政治家兼文学家叫做司马光,他就说留金银财宝给子孙,子孙未必有福报守得住;留书给儿孙,儿孙也未必有悟性去读这一些书,不如积阴德。积阴德自然就会庇荫儿孙,增长他们的福慧。

       什麽是「德」呢?简单说,对自己改过迁善就是德,能够济世利人就是德,行善不为人知就是德。有德,天神地只都会恭敬你,自然会消灾免难。以佛法来讲,尤其是我们这个法门来讲,传授弥陀慈悲救度,教念南无阿弥陀佛,使子子孙孙获得往生决定,这才是真正的遗产,才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的遗产。

       当时我在东京的料理店工作,在接到父亲病情不佳的通知後,我匆忙地赶回了家。父亲得的是心脏病,我回家以後他的病情时好时坏,最後病情不断地恶化,大约半个月多的时间就去世了。当时是五十九岁。

       现在回想起来,父亲去世前两天,吃完晚饭後,我与母亲去看护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午间时来查病房的医生就说父亲「已经活不久了」,我虽然是个外行人,但是从父亲的面容来看,也能知道父亲的病情已经非常紧迫了。

    突然,母亲靠近父亲的枕边,一边用两只手握住父亲的右手掌,按在自己的胸前,一边小声地说:

       她问什麽呢?一般可能会问:「你还有什麽不放心的?还有没有要交代的?……」再,他妈妈小声地问,好像确认一件非常非常重大的事情。到底问什麽呢?

       「爸爸!往生没问题吧?

       原来是问往生的事情,确认往生的事情。

       因为他爸爸妈妈都是学净土门,晓得这个法门是平生业成,不需要等临终再加以确认。可是他妈妈这时候这样问。

       我不太明白母亲话里的意思,但一瞬间整个人都凝结在母亲的声音中,陷入了沉思,不由自主地盯着父亲的脸。

       上杉思朗那时候十六岁,多少也有学佛或者是有念佛,对於往生极乐世界这一点也是很肯定,甚至也认为是很重要的。平常的修行、闻法、信佛、念佛好像是学习,也像演习一样,而到临命终的时候就好像是考试,是真枪实弹的实战,这个时候就要交出答案。是上升或下沉,一百分或零分,就要在这个时候见分明。一般所讲,修行一辈子就靠最後临终一念,临终一念胜过百年的功夫。所以上杉思朗这个时候就很专注地看他爸爸是怎麽回答?爸爸所回应的答案是什麽?过得了或过不了关?能不能确定往生?所以他那个时候神情很紧绷。

       那麽他爸爸是怎麽回答的呢?

       「不要担心,我已获得往生了啊……」父亲的眼睛微微地闭着,但这是父亲亲口所说的答案。他的声音虽然低沉,但语气非常肯定,丝毫听不出心中有任何的动摇。

       日文的回答是:

       じてくれるな

       らせてもらうでなあ

       这里有二个汉字,「案」跟「参」。「案」,一般解释就是考虑这个、考虑那个;「参」就是前往。所以「じてくれるな」就不用担心的意思,「らせてもらうでなあ」,就是让我往生了。

       日本人很强调这个「让」或者是「被」,他们说我成功,是人家让我成功的,意思是承蒙你的恩惠,我才能够怎样怎样。所以这句的含意是,现在我要往生了,不是我自己的力量往生,我没有这个功德功夫能够往生,是阿弥陀佛来让我往生的。是阿弥陀佛使我获得已经往生了的这种含意。

       母亲听到父亲那样的话後,一边哽咽着说:「是吗!那太高兴了,太高兴了。」一边潸然泪下的情景,我至今仍记忆犹新。而且,父亲的「我已获得往生了啊」的这句话是我在这个世上听到的最像父亲的话了,也是父亲最後的话。

       他的妈妈听到这个回答之後,悲欣交集,流下了欢喜的眼泪,一边也为他爸爸安慰、安心、庆喜。

       上杉思朗说,当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尤其是他爸爸最後,也可以说是一生最後的那一句话「我已经获得往生了,你们不要为我担忧,要为我欢喜。」上杉思朗说,这一句话是他在这个世间所听到的许多话当中,最像父亲的一句话,也是父亲最後的话。

       意思是,他认为他爸爸讲的这一句话,是百分之一百的正确的答案,也可以说是百分之一千。这一句话在这个时候,可说是有千钧之重的分量,也是留给他无比珍贵的一个财产。

       上杉思朗由於看到他爸爸往生的经过,还有他妈妈往生的经过,启发他人生最重大的事就是生死轮回,人生最有意义的使命就是自信教人信──让自己、让其他人都能离开娑婆苦海,都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在他的父亲去世不久,因缘成熟的时候,他就成为一个出家人了。

       日本的出家人跟我们不一样,他是有家眷的,也没有完全吃素。这个是他们的历史因素,也是他们当时的环境。可是他们即使有家眷,但他们不做社会上的事情,他们专门研究佛教教理、宣讲佛法、引导共修、帮人家解决心中或生活上的困惑,所做的事情也是出家人的事情,所以也称为出家人。

       或许是因缘成熟了吧,父亲死後不久,我便成为了僧侣。对佛教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如果是关於「净土」一类的学解问题,我些许还能有点自负。

    但是用头脑学到的,不管是多麽高深的论义,还是多麽玄奥的思想,一旦面临死亡,都不管用,这样的感觉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越能深切地感受到。

    现在回想起来,不得不说关於佛法的学问,我都是在父亲的那句「我已获得往生了啊」的遗言中学到的。而且关於净土的全部的学习,我认为是在於「已获得往生弥陀的净土」这样的心来接受死亡,这个不管是对於我,还是对於其他有缘的人来说,都是人生最好的归宿。这就是以我有限的智慧能够理解到的。这就是父亲给我的遗产,我想只有不断地体会这份遗产的可贵性才是我这一生旅途的使命吧,这样的感慨常常在我心中浮现。

       所谓一句话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个性、一个人的命运、一个人的一生,让这一个人从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乃至大彻大悟、茅塞顿开,甚至解脱生死。我觉得上杉思朗他爸爸最後的那一句话,就是影响他的一生,也给他一生翻天覆地的转变,因为是他亲自体验到的。

       接下来,谈谈他母亲的「平生业成」、「预知时至」与「横难不碍往生净土」。

       第三则:平生业成的范例(上杉思朗)

       我父亲过世後不久,我有缘出家成为僧侣,我不断地学习佛教的知识,尤其是净土法门的教理,所以我理解了「平生业成」的意思,也知道了它在宗义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对「平生业成」我并不只是停留在宗义知识层面上的理解,而是有着心酸的铭心刻骨的亲身体验的,但同时也不断地受到这体验的激励。

    昭和二十年(1945年)的正月,当时我还在京都的大谷大学读书。十九年(1944年)末,放寒假我回来家乡。二十年(1945年)一月五日返回京都。那时,母亲一直把我送到当时的国铁——东海道线的安城站。整个路线是从家乡的米津坐电车到南安城站,然後徒步走大概一千五百米的路程到安城站。在那一千五百米的路程上我一边背着母亲亲手做的薯片干啦柿饼啦,虽然在这个时候粮食短缺但是因为家在农村,所以总能备得口食。

    一边与母亲并肩走着时,不知为什麽母亲突然改变了语气,说:「因为我呢,不管什麽时候什麽地点以什麽样的方式死去,都能往生到净土,所以不需要担心……」

    听到这样说後,我一时之间也不知道怎麽了,突然感到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涌上心头,我不由自主地盯着母亲的侧脸。当时名古屋的大街上不断地有美军的空袭,我想或许是因为母亲认为被空袭的并不仅仅是别人,不知何时就会是自己,所以才这麽说的吧。

    我一边控制住自己内心波动的情绪,一边装出一副高兴的样子,故意用僧侣的口吻说:「是啊,母亲您那麽欢喜於念佛,一定会往生净土的……。」

    母亲说:「你也要来哦……有那麽殊胜的因缘成为能为人们讲说往生净土之道的僧人……如果你不来的话,我都没有脸面对阿弥陀佛了呢……」

    我说:「不要担心啦,我一定会去的……」

       可见母亲对他这个儿子的期待,这个就是为母者的心情。母亲这样的心情,肯定就是对佛法、对净土看得很重要,所以很重视。那好不容易儿子出家了,也希望这个儿子能够好好的扮演这样的一个出家人,带领更多的人到极乐世界,所谓「家亲眷属永团聚」,这个是为母者学佛念佛的心情。

       就这样一问一答地一边聊着天一边走着,「为什麽母亲要说这样的事呢?」我内心疑惑不安,因为对母亲的眷恋难以割舍,心中更是难受。

    我在想如果我说再一次回家吧,那母亲会说什麽呢。我悄悄地看了一下母亲的侧脸,却看不到母亲有流露出期待我说出那样的话的神色来。

    我暗暗地希望火车能够晚些到,但火车还是按时地来了。从母亲那边估计看不见吧,我透过火车的车窗却能清楚地看见母亲倚靠在栏杆边,盯着将要发车的列车「嘶」的一声开走的样子。这就是我今生看到的母亲最後的样子了。

       这一次,他跟妈妈的相聚会面,是这一生最後一次了,妈妈所讲的话,也是她的遗言。

       接着三天後的一月八日的晚上,家乡那边发生了地震(三河地震),我家被震塌了,母亲与一个妹妹被震塌的房屋压在底下去世了。
    因为地震这样的横祸令儿子失去了母亲,内心之痛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也不是用什麽东西可以轻易治癒的。

       以上是作者的叙述,也是真挚的心声,人之常情,这也是难免的。但我想他内心也有安慰的,晓得他妈妈往生极乐世界了。

       人即使长寿百岁也非死不可,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死不是真的死,反而是生。所以念佛人等待的是生,没有念佛,人等待的才是真正的死。

       对这一则故事,我也写了一些案语。

       案语:

       上衫母亲是往生决定,活着往生,平生业成的典范;而且是预知时至,更是预知横死不碍往生的见证。

       在跟儿子讲之前,已经预知时至,预知将死於横难;虽横难,毫不妨碍往生净土;预先安慰家人不要因此为她悲叹、伤心、担心,要为她高兴庆喜庆贺。

       所以当兄弟亲戚们聚在一起,一方面整理被震坏的家园,一方面流泪悲叹母亲的横死时,思朗便将当时母亲所预言的话,也就是「不论何时、何处、何缘而死,都必定往生弥陀净土」,清晰明白的向大家叙述。

       大家一听完,内心似乎受到很大的震撼,突然间寂然无声,一时大家目目相觑,互相望着,都说不出话来。过一会儿才不约而同的说:「妈妈确实是深信弥陀救度,也早已被弥陀救度,已经往生弥陀净土;如果我们还认为妈妈是灾难是横祸而死,而在悲伤难过,那就太对不起妈妈了;我们应该为妈妈庆喜高兴才对。」因此大家转悲为喜,都显出很安慰、很安心、很欢喜的神情。

       若无此预言,人将以为一生念佛,却不蒙佛护佑,或认为念佛不灵,或认为根本没有佛菩萨,所以念佛是迷信。

       只要愿生念佛,往生之事便由阿弥陀佛完全负责。

       这是重报轻受而往生净土。

       由这两个故事,我们就了解,一个念佛人就是只管念佛,然後任凭阿弥陀佛安排。顺境或逆境,是福是祸,都是阿弥陀佛的恩,都有阿弥陀佛的巧妙安排在里面。

       接下来,我唱日本歌曲给大家听,歌名是「信心数え歌」,请大家也看歌词。

       这首歌跟流行歌曲、靡靡之音是完全不同的,是佛教之中净土法门的歌曲,而且它的内容涵盖着净土法门根本的、核心、纲要的教理。

       这首歌共有十段,名字叫做:「しんじんかぞえうた(信心数え歌)」。しんじん是「信心」,かぞえ是「数目」,うた是「歌」。

       作者是日本人,他将自己的信心,用日本的数目谐音来表达。数目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如果用日语汉音来念的话就是いち、に、さん、し、ご、ろく、しち、はち、く、じゅう,那如果用日本音来念的话是ひとつ、ふたつ、みっつ、よっつ、いつつ、むっつ、ななつ、やっつ、ここのつ、とお。

       这首歌,我把它翻译名为「忏喜念佛歌」,因为翻译成中文就失去日文的谐音了,同时这首歌的内容与韵律含有一种忏悔、庆幸、欢喜的心,而且最终是归入到念佛。这些歌词与歌曲的作者是谁?什麽时候作的?没有记载,不过肯定是老歌,一首歌能够流传下来,总是耐听,甚至扣人心弦。

       一看歌词便知作者是一位念佛人,同时对纯正净土法门的教理有深入的理解,对於起信的过程也有深刻的「体验」,才能够写出这样的内容。可以说,作者深明教理,深有体验,也很有文才,才能写出这样的歌词。

       这首歌曲的弦律很好听,庆喜之中带有一点哀婉的情愫;当然,欢喜有欢喜的心情,哀婉有哀婉的情境。但这首歌有一个特色,就是能够柔软我们的心。所谓「悲伤之地,能生圣灵」,意思是,人在悲哀、伤心的当下,心会比较柔软不刚硬,柔软就会产生同情心、悲愍心,这首歌曲的韵律就有这种意涵。因为自己有这样的悲境,如果他人也有同样柔软、悲愍的心境,那就会互相同频共振。由於它的内容是在述说着他信入净土法门的历程,是经过了圣道门甚至是绕了好多圈子的,最终才遇到弥陀救度的法门,开始难免半信半疑,最後才完全「信受弥陀救度」,成为一个真正的信心念佛人,这对我们来讲,会感同身受而同频共振。

       这首歌曲很好听,如果大家听了不觉得好听,那是我唱的不好。接下来,我一方面唱,一方面解释歌词的意思。

       第一段:虽闻必定堕地狱,然被憍慢心所骗,
            所谓必堕之此机,诚哉至今方知矣。

       经典中处处有讲到,众生如果不解脱轮回,总有一天会堕落三恶道。虽然听到这麽说,可是被自己的骄慢心所欺骗,怀疑真的有善恶报应六道轮回吗?真的有地狱吗?甚至认为自己根机锐利、修行很高超、功德很大,别人会堕落,但我不会堕落,这是因为自己被贪、瞋、痴、慢、疑的心所蒙骗,我是这一种必定会堕落的根机。这样的事实,一直以来都不知道,现在才知道啊!这是流露一种自己惭愧忏悔的心。

       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讲「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的机深信,如果能够深信自己是罪恶生死之机,就晓得自己会堕入地狱。有这机深信的人,一旦遇到弥陀救度的法门,就会信受不疑。

       第二段:抱持无常之生命,悠悠忽忽度日夜,
            今宵亦不知之命,诚哉至今方知矣。

       我们的生命本来就无常的,无常表示不是永恒存在,只是现在一时因缘和合而已,因缘总会变化,随时会有意外、死亡,到最後一定会消失。所谓明天先到,还是无常先到?今天晚上睡下,明天不晓得还能不能醒来。抱着这样无常的生命却没有警觉,一点也不关心自己的无常,没有预先为它做准备,只是悠悠忽忽的一天过一天。我是这样的人,我现在才知道啊!

       学佛人应该要有无常观、无常感,无常观、无常感深厚,才是一个老实的学佛人。

       第三段:告众後生是大事,虽然向人作此劝,
            所谓自己之大事,诚哉至今方知矣。

       学佛的人,尤其是布教者弘法者都会为人开示说:您最大的事是什麽呢?就是生死大事;为什麽生死是大事呢?因为生死轮回之间难免会堕落地狱,所以世间上的事,跟将来堕落地狱相比,世间上的事一点都不是大事,生死才是大事、急事,现在就要赶快为解决这件大事作准备。可是,虽然向别人这麽宣说劝导,却忽略了自己本身也有这件大事,总以为大事是别人的,别人会死、会轮回、会堕地狱,但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这个大事也是自己的大事。我是这样的人,我到现在才知道啊!

       这就是一般学佛者只停留在理论上,没有实际切入内心去内省、观照思维。

       第四段:详闻弥陀之慈悲,金臂遥伸垂念切,
            任凭我救之唤声,诚哉至今方知矣。

       详细的听闻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教理,阿弥陀佛十劫以来都伸着金臂来呼唤我们,要接引我们。阿弥陀佛说,你要念佛,任凭我的救度;阿弥陀佛十劫以来,从西方极乐世界一直呼唤到这里,我现在才听到啊!

       这是一种「法深信」的悲欣之情。以前虽然听到,可惜当时所听的只是脑海中观念性的理解,不是真的听到。但现在弥陀的救度是深入内心,才真的听到,所以「听」跟「闻」不一样,「其有得闻彼佛名号」,这个闻是深入内心的。

       第五段:念佛闻法总言忙,浮世闲语不嫌长,
            如斯冥顽懈怠者,诚哉至今方知矣。

       有人邀请我们去共修或去听经闻法,我往往会推托说「没有时间」,或者说「等我退休」!可是与人讲一些闲言杂语讲得再久也不嫌长。我是这样冥顽不悟、又懈怠懒惰的人,我现在才知道啊!这就是一种「机」的忏悔。

       第六段:无始以来至今世,哀愍我等弥陀佛,
            是真实大慈悲者,诚哉至今方知矣。

       从旷劫以来生生世世流转到今生今世,其实有一尊佛一直在悲愍我们、要救度我们,他叫做「阿弥陀佛」,他是一尊真实的大慈悲者。在十方诸佛之中,能够有力量救度我们的佛,只有阿弥陀佛,所以就这一点来讲,阿弥陀佛才是真正的大慈悲者。这样的事实,我现在才知道啊!

       第七段:久远之迷已舍离,今之忧苦亦暂时,
            将得净土之果报,诚哉至今方知矣。

       生生世世之所以轮回到现在,就是因为迷而不悟,而今生今世,对於迷而不悟的生死轮回,可以说已经画下了休止符了,确定能够离开生死轮回了。也就是说,旷劫以来,我们的六道的轮回、烦恼、无明,现在已经一刀两断,划下休止符了。

       虽然肉体还在这里,历缘对境难免会有情绪、忧悲苦恼,不过这总是剩下几年或几十年而已,是暂时的,未来要往生极乐,在弥陀净土获得一生补处的果报。这样的事实,我现在才知道啊!

       这是一种庆喜,也是一种忏悔惭愧的心。

       第八段:无益杂行与杂修,自力之心不舍弃,
            长使弥陀垂泣泪,诚哉至今方知矣。

       对於往生弥陀净土来讲是没有帮助的杂行、杂修、自力的心一直没有舍弃,所以旷劫以来不断轮回,没能往生净土,一直让阿弥陀佛流着眼泪哭泣。

       为什麽?因为凭凡夫贪瞋痴三毒所修的功德都是有漏的杂毒的功德,修得再怎麽多、怎样好也都无法到佛的清净国土。可是只要念佛,一方面念佛,一方面虽然难免妄想杂念,完全没有禅定的功夫,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是由於弥陀佛名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就是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为什麽还执着於想依靠凡夫的杂修杂行呢?

       自力的心,对往生净土是没有益处、没有帮助的。这一种净土的教理,这样的事实,我现在才知道啊!

       第九段:虽居娑婆已定聚,光明摄取之网中,
            不使逃脱之慈悲,诚哉至今方知矣。

       虽然还在娑婆世界,也就是肉体还活着,还没有死,但已经是正定聚的身份了,百分之百的必定往生,无论何时、何地、何缘去世,都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所谓「正定聚」就是必定脱离轮回,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必定成佛。

       「正定聚」以圣道门来解释有三种:

       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

       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通菩萨,别十向,圆十信);

       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别初地,圆初住)。

       可是净土法门的正定聚,不是那三种正定聚,净土法门的正定聚是不从佛的阶位退转下来,往生极乐世界就快速成佛。

       同时现在已在阿弥陀佛无碍光明摄取的网中,如同海中的鱼被网捞起来了,这只鱼是逃不掉的,即使想逃也逃不掉。弥陀这样的慈悲,我现在才知道啊!

       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就是阿弥陀佛的智慧与慈悲,也就是他的大悲愿力。如果他慈悲不够或力量不够,那就会有落网之鱼,而摄取不住了。

       就好像父亲跟儿子在床铺上睡觉,突然外面下大雨,水漫进屋子,淹到了床铺。这位父亲是游泳高手,游泳的技术非常高超,再怎麽滔天大浪都不能障碍他,如果父亲跟这个儿子说:「我的爱儿,你尽管抓住我的皮带,不要放松,我游到彼岸,你也就会跟着到彼岸。」这话乍听起来好像是对的,可是小孩力量薄弱,当父亲游到半途,小孩已经体力不支时,手就会松掉而被大水冲走而淹没了。

       假设,父亲说:「爱儿,你不要害怕,爸爸是个游泳高手,我把你抱在怀中,爸爸游到彼岸,你也就到彼岸了。」因为被父亲紧紧抱着不会松掉,父亲到彼岸爱儿也到彼岸,

       摄取不舍是这样的意思,所以说「不使逃脱」。

       第十段:称念名号之当下,待时迎归极乐国,
            绝无一误之佛语,诚哉至今方知矣。

       我们在专称弥陀佛名的当中,就这个样子,已经蒙受阿弥陀佛莲花等待,现在阿弥陀佛跟我们在一起,跟我们机法一体保护着。只要时间一到,就把我们念佛的人迎接到极乐世界。

       这是佛所说的,佛所说的是绝对真实的,不会有一点点差错、失误的,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这样的保证,一直以来我都半信半疑。像这样真实不虚的佛说,我现在才知道啊!

       这十段,流露出一个念佛人的两种心情,也可说是机法两种深信:

       机深信,是对自己的贪瞋痴、烦恼、业障习性刚强难调、凡事不平、牢骚计较的一种忏悔。

       法深信,是听闻阿弥陀佛长劫以来要救度众生,听是听、信是信,但往往都打一个问号;一直到现在才真正的深信自己是这一种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深信像我一样的这一种人,也唯有信受弥陀救度,只要无疑无虑,定得往生。

       这样的心境,只要是深入净土法义,有机法二种深信的人,肯定会有所流露的。

       由於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祝愿大家:信佛念佛,得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

(2024年10月27日讲於净土宗台中念佛会)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