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四)
十四、阿弥陀佛,是一尊大慈大悲的佛
慈是与乐之意,慈爱众生,犹如亲子,想要给与快乐;
悲是拔苦之意,悲愍众生,同感其苦,深愿拔除其苦。
慈悲分为三种层次:小慈悲、中慈悲、大慈悲。小慈悲就是「众生缘慈」,中慈悲就是「法缘慈」,大慈悲就是「无缘慈」。
慈与悲的意涵是相互包含的,慈中有悲,悲中有慈。
大慈大悲的「大」不是跟小比较的大,所以不是大小的大,而是超越大小,无限量的大,也是绝对之意。所以「大慈大悲」也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意。
大慈大悲是大乘佛教的核心,目的是救度一切众生,都离开六道的轮回之苦,都获得成佛的涅盘之乐,也就是「拔苦与乐」。
这大乘佛教的核心与目的,都显现在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大愿大力之上。
《观无量寿经》说: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善导大师《观经疏》解释说:
明佛心者慈悲为体,以此平等大慈普摄一切。
《华严经》说:
世间所有广大慈,不及如来一分毫。
所有成佛功德法,悉以回施诸众生。
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说:
如来大悲不思议,二乘悲如割皮肤,
菩萨悲如割脂肉,如来大悲彻骨髓。
《地持菩萨经》说:
菩萨於恶人所起慈悲心,深於善人。
《杂譬喻经》说:
积大誓愿,慈悲众生,求头与头,求眼与眼,一切所求,尽能周给。
《庄严论》说:
菩萨念众生,爱之彻骨髓,恒时欲利益,犹如一子故。
《十住论》说:
深行大悲者,愍念众生彻入骨髓,故名为深。
偈言:
如父母有子,始生便盲聋,慈悲心殷重,不舍而养活。
盲聋不见父,父母常见子,众生虽不见,实在诸佛前。
引用这些经文,主要在於彰显阿弥陀佛是一尊大慈大悲大愿大力的佛,能够平等无差别的救度任何一切罪苦的众生。所以净土法门是讲弥陀慈悲的救度,不是讲我们罪恶生死凡夫要如何以自力刻苦地修行以求解脱。
「佛心者大慈悲是」,《观经》清楚、明白地对佛心下了定义:说「佛心」就是大慈大悲,也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目的就是「拔苦与乐」。如果佛教拿掉「慈悲」两个字,就不是佛教了;如果佛没有慈悲,或慈悲不够大,那就不是佛了。可见慈悲对於佛教、对於佛、对於学佛者是多麽重要!
「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无缘慈」也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意,就是平等无差别,没有任何条件,不用根据任何感情,也不用根据任何对象或者理论而生起的慈悲,叫作无缘慈。是自然法尔,非因缘法,非假藉其他各种因缘。无缘慈唯独佛才有。无缘慈的功能力用是什麽呢?是在於「摄诸众生」。
「无缘慈」,以世俗所能理解的来讲,就是无条件的爱心、无条件的救度,我们是什麽样子,阿弥陀佛就以什麽样子救度我们。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不勉强众生做什麽,只有长劫的呼唤、不舍的关怀、无私的给予、绝对的救度。
不管是圣人、凡夫,不讲这个条件;是出家、在家,也不讲这个条件;是善人、恶人,也不讲这个条件;是平生念佛,还是临终才十念、一念,也不讲这个条件;是头脑清醒,或者是临终昏迷,也不讲这个条件,这个叫做「无缘」。不讲条件的慈悲,不讲条件的爱心,才是真正的爱心。
父母对儿女的爱也是没有讲条件的,甚至父母对儿女的爱是同体的爱,这种爱当母亲的比较能够体会得出来。
如果自己的儿女病痛在身,做母亲的简直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巴不得把儿女的病转移到自己的身上来。所以这样的妈妈,他没有心情去泡茶聊天、卡拉ok、到处观光游玩、百货公司shoping,他没有这个心情,他心心念念的只有他儿女的病,这就是同体大悲。
不过这是譬喻,以凡夫来讲谈不上同体大悲,凡夫还是有条件的,如果儿女叛逆的话,那父母的爱就变了,因为凡夫都是无明愚痴、烦恼深重、我执坚固的,有爱也有憎,而爱与憎是一体两面的,所谓「爱憎一体」,顺我则爱而欢喜,逆我则憎而瞋恚。但是佛已破了无明,毫无烦恼与我执,因此佛的爱、佛的慈悲,是永远不会变的,这才是真正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摄」,就是保护、救度的意思。凡是佛,必定具有大慈悲的心怀来保护众生,救度众生。所以,大慈悲一方面是就心来讲的,就是要有慈悲的心;一方面是就力量来讲的,就是要有救度众生的力量。
「无缘大慈」,就是不讲条件。如果讲条件,善行高的到高的境界,善行低的到低的境界,这样就不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大慈悲是平等给予、没有差别、不讲条件的。就好像所有的众生都是阿弥陀佛的独子,父母留给独子的,一定是全部的家产,不会讲什麽条件,也没有任何的保留、遗漏与差别。
「同体大悲」,又作同体慈悲。指观一切众生与己身同体,自他无别,而生起绝对平等、拔苦与乐之悲心。
又初地以上的菩萨,起大慈悲,爱众生如同一子,摄众生於自体,以众生之苦为己苦,生起哀伤之心。《大般涅盘经》卷十六说:
譬如父母见子遇患,心生苦恼,愍之愁毒,初无舍离;
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亦复如是,见诸众生为烦恼病之所缠切,心生愁恼,忧念如子,身诸毛孔,血皆流出。是故此地名为一子。
故初地菩萨也叫「一子地菩萨」,一子地菩萨尚且能够如此,何况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的同心同感状态,固然亦称同体大悲;然其悲心广大无尽,故亦称无盖大悲,即无有更广、更大、更上於此悲者。
因此,唯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才是平等普救;唯有平等普救,救度的愿力才是真正宏广,所以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本愿力,也称为「弘誓本愿力」。
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救主,是我们真正平安、喜乐、希望的来源,在人世间有苦难,在佛怀中有平安。
阿弥陀佛的佛心在哪里?在众生身上。所谓「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众生苦,阿弥陀佛就跟着苦,众生乐,阿弥陀佛就跟着乐,所以阿弥陀佛跟我们众生是同心、同感、同受,这叫「同体大悲」。我们越苦,阿弥陀佛越悲愍,越迫切、焦急地要帮我们拔苦与乐。
阿弥陀佛的慈悲,正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拔苦与乐」。也唯有阿弥陀佛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才能真正显示佛教所讲的拔苦与乐之所在。因为如果没有阿弥陀佛「设我得佛,十方众生」的这种主动、积极、平等、没有差别条件之救度法门的话,怎麽能够显示「拔苦与乐」呢?反观其他任何法门都有条件,如没有那种根机就学不来、修不成;唯有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是无条件的救度法门,是任何根机都能做得到的,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拔苦与乐。
一个法门,如果是圣者才能够受益,那麽,它不算大,因为还有做不到的凡夫;只有圣者跟凡夫,甚至善人跟恶人都能够受益,这个大,才是真正的大,不然它的大还有限度、还有个范围。
然而,阿弥陀佛的救度广大无边、彻底无遗、没有限度。能够使六道轮回的众生都通通往生弥陀净土。
如上所述,佛教是慈悲的宗教,慈悲之中兼具「无我」特质,简言之,佛教以无我与慈悲为主要内涵,若缺其一,即非佛教。因为无我与慈悲之故,才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地「普度众生,拔苦与乐」。
然而,佛教大乘、小乘之八万四千法门,显教、密教之八大宗派,有哪个法门哪个宗派能够真正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地普度众生,拔除一切众生六道轮回的分段生死苦与分证法性的变易生死苦,圆满地达到佛教的目的呢?答案是,除了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的净土宗之外,其他任何法门都无能为力。何故?因为极乐净土之往生只要念佛,任何人都能,而且既容易、轻松,又快速、高超。如《大集月藏经》卷五十五之意说: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
佛教的终极目的是拔除众生生死轮回之苦,成就众生获得涅盘之乐。而在十方诸佛当中,能够达到这个佛教终极目的的,就只有南无阿弥陀佛一佛。
所谓「月丽中天,影现万水」,但若不抬头望明月,或不低头观月影,则月与我、我与月,两不相关。
弥陀爱心彻底,而且无条件;弥陀救度彻底,也是无条件,弥陀愿救十方众生,无有众生不加救度。弥陀深愿十方众生都往生极乐,不愿一人独留娑婆。但若不信受念佛,则众生与佛没有交集,不能感应道交,犹如不按开关,电灯不亮。若能信受弥陀救度而愿生、称名,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则现在已经蒙佛救度了,已经往生决定了,已非生死凡夫,已是极乐圣众。
故印光大师说: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
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
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